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关雎》公开课教案
《关雎》教案公开课
《关雎》教案公开课
第一章: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关雎》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关雎》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解读《关雎》中的象征和隐喻
1.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提高文本理解和解读能力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评价《关雎》的艺术价值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关雎》的优美语言和深刻情感
理解《关雎》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
2.1 课文梗概:
介绍《关雎》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概述《关雎》的主题和情节
2.2 文本分析:
分析《关雎》的文学特点,如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解读《关雎》中的象征和隐喻,如雎鸠、河洲等2.3 文化背景:
探讨《关雎》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了解古代婚姻观念和社会风俗在《关雎》中的体现
第三章:教学过程
3.1 导入:
通过引入雎鸠的图片或音频,激发学生对《关雎》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鸟类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3.2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关雎》,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如填空、选择题等
3.3 合作学习: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关雎》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进行互动交流
3.4 课堂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深入解读《关雎》的主题和情感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答案
第四章:教学评价
4.1 课堂参与: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发言、讨论等
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4.2 学习任务:
评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如填空、选择题等
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课堂讨论:
《关雎》公开课课堂教学课件5篇
《关雎》公开课课堂教学课件5篇
《关雎》公开课课堂教学课1
[教材分析]: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五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教案
《关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关雎》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学会欣赏《关雎》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讲解、欣赏、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关雎》的文化价值。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关雎》的情感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关雎》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了解《关雎》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学会欣赏《关雎》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关雎》的文化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通过播放《关雎》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关雎》的情感魅力。
(2)介绍《关雎》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使学生对《关雎》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
(1)讲解《关雎》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关雎》的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关雎》的欣赏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进行欣赏。
3. 教学活动:
(1)讲解:教师讲解《关雎》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关雎》的文化价值。
(2)欣赏:播放《关雎》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讨论:分组讨论《关雎》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学生对《关雎》的理解和感受。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关雎》的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第一章: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关雎》。
2. 理解《关雎》的诗意和主题,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关雎》的内容和形式。
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关雎》所表达的爱情和美好情感。
2.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
2.1 课文内容
1. 朗读和背诵《关雎》。
2. 分析《关雎》的诗意和主题,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2 相关知识
1. 介绍《关雎》的作者和背景。
2. 讲解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第三章:教学过程
3.1 导入
1. 激发学生对《关雎》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爱情的表达方式。
2. 引入课文,进行朗读和背诵。
3.2 朗读与背诵
1.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关雎》,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 鼓励学生背诵,加强记忆力。
3.3 分析与讨论
1. 引导学生分析《关雎》的诗意和主题,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感受。
2. 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和研究。
第四章:教学评估
4.1 课堂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背诵和讨论的积极性。
4.2 理解与表达
评估学生对《关雎》的诗意和主题的理解,以及对诗中意象和表达手法的把握。
4.3 情感态度
观察学生对《关雎》所表达的爱情和美好情感的态度和感受。
第五章:教学资源
5.1 课文文本
提供《关雎》的文本,包括作者和背景的介绍。
5.2 多媒体教学
完整版)《关雎》教案公开课
完整版)《关雎》教案公开课
第一节:诗歌描写了一条清清的河流,水波荡漾。河中有一座芳草萋萋的绿洲,上面有一对鱼鹰在伸长脖子,交替着关关鸣叫。主人公看到这一幕,就想到了他心中的姑娘,充满了爱慕之情。(“雎鸠关关”是指鱼鹰在交替鸣叫,它们双双栖息在小洲上。主人公觉得那位姑娘纯洁美丽,是他心中的好对象。)
二)品读
第二节:主人公想到了心中的姑娘,不禁感慨万千,情感激荡。他用赋的手法,以“思归”为题,表达了对姑娘的思念之情。(思念姑娘,不知何时能再相见。就像那只鸟儿,飞到天涯海角,也要回到自己的巢穴。)
第三节:主人公的情感越来越激烈,用比的手法,以“思妇”为题,表达了对姑娘的爱恋之情。(思念姑娘,就像那只鸟儿思念自己的伴侣一样。我多么希望,姑娘也能像那只鸟儿一样,思念我。)
第四节:主人公的情感进一步升华,用兴的手法,以“乐游”为题,表达了对姑娘的梦幻之情。(我多么希望,和姑娘
一起游山玩水,享受美好的生活。在梦中,我已经和姑娘在一起,共度美好的时光。)
第二、三节:河的两岸长满了荇菜,随着微风摇摆。采摘荇菜需要左右努力。美丽的姑娘,想追求她需要醒着梦里追求。相思之苦可见一斑。
第四、五节:君子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她,心中充满了欢喜之情。采摘XXX仔细挑选,XXX声中纯洁美丽的姑娘露出笑脸。
二)研讨探究
1.文章开头描绘了清澈的河水、绿洲、鱼鹰和长满荇菜的
河岸。这个场景非常浪漫,让人感觉就像是在诗歌中。
2.除了雎鸠之外,文中还有荇菜、水、淑女和睡不着的人。
3.画面的中心人物是采荇菜的女子,采摘的动作用了“流、采、芼”三个字。
《关雎》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课比赛课一等奖
《关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把握诗的情感变化。
2、掌握本诗的艺术特色:比兴手法、重章叠句。
3、积累古诗中的文言词语及相关文学常识。
4、解读君子、淑女人物形象,体会诗人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教学重点】
多种方式反复朗读,体会诗歌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
掌握并学会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放吟诵版《关雎》
一、以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导入
有一天,孔子独自一人站在庭中,他的儿子孔鲤快步从庭院走过,孔子叫住儿子问:“你学诗了吗?”孔鲤回答,“没有呀。”孔子便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于是,孔鲤回去就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独自一人站在庭中,他的儿子孔鲤快步从庭院走过,孔子又叫住儿子问:“你学礼了吗?”孔鲤回答,“没有。”孔子便说:“不学礼,无以立。”于是,孔鲤回去就学礼。
“诗”就是《诗经》,意思就是说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学诗可以提高文化修养,满腹珠玑才能够谈吐如云;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
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孔子还说过一个地方的人如果温柔敦厚(待人温和宽厚),那便是《诗经》教育的结果。
可见孔子对《诗经》的推崇。
二、介绍《诗经》及其地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诗歌,反映了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大铃)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关雎》教案公开课
《关雎》教案公开课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关雎》;
(2)理解《关雎》的诗意、背景和文化内涵;
(3)分析《关雎》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关雎》;(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责任意识;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关雎》;
(2)理解《关雎》的诗意、背景和文化内涵;
(3)分析《关雎》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
(1)《关雎》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2)《关雎》的韵律和节奏;
(3)如何把握《关雎》的情感基调。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简要介绍《关雎》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朗读《关雎》,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意。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分析《关雎》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关雎》所表达的情感;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
(2)强调《关雎》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
四、作业布置
1. 熟读并背诵《关雎》;
2. 写一篇关于《关雎》的赏析文章;
3. 调查身边同学对古典诗歌的喜爱程度,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2篇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篇1
[教材分析]: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五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初中语文课教案
课程名称:文学阅读与写作——《关雎》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关雎》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诗歌中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诗歌中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引导学生分析诗人的写作意图和修辞手法。
教材准备:
《关雎》的文本或相关资料。
板书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问题或引言引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如:“你们听说过《关雎》吗?它是一首古代诗歌,我们将一起探讨它的主题和情感。”
第二步:阅读与理解(15分钟)
让学生阅读《关雎》的文本。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即描写古代农村生活和人际关系。
与学生一起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情感。
第三步:分析诗歌(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文学特点,如修辞手法、意象和节奏等,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讨论诗人的写作意图,例如诗人如何通过对农村景象和人际关系的描写来传达他的思考和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解释生词和文化难点。
第四步:总结与讨论(10分钟)
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关雎》的主题和文学特点。与学生讨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课堂反馈(5分钟)
请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和疑惑,以便进行反馈和解答。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古代诗歌,阅读其他古代诗歌作品,或自己创作一首古体诗。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关雎》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中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以提高他们的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并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九下语文《关雎》公开课教学设计实录案例
九下语文《关雎》公开课教学设计实录案
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诗意和诗情,通过XXX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灵活方式引领学生朗读诗歌,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诗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畅谈对诗歌的体会和感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遗产尤其是这些优秀诗歌的深厚感情,让学生在朗读、探究和赏析中得到一种审美的体验。
教学重点: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课文,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联想中演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构思
一、课前安排预。
老师指导学生搜集整理与《诗经》有关的资料,了解诗歌的“六义”说。这一内容通过课前预解决。
二、课堂教学
1.导入:老师启发学生联想与爱情有关的诗句,由此导入课文。
2.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播放录音,老师领读,分声部朗读等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诗歌,让学生在优美的诗情画意中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3.寓诗于画:在朗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用
手中的笔画出《关雎》一诗的文字所传达出来的画面。在这样一种更为形象的画面中,进一步感知诗歌的意境。
4.感知内容:在老师的启发下,小组内交流诗歌表现的故
事及其传达出的感情,然后全班交流。
5.演绎诗情,鉴赏诗歌:通过古今联想去解读《关雎》一
诗的内容与情感。在从古到今的时间流程中去追寻诗句中所演绎的故事,即读到诗句时在脑海中浮想出与之相近的情节或故事。
6.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席慕容的爱情诗《一棵开花的树》,将它与课文进行对比,看它们的写法和情感有何异同。
《关雎》公开课教案
《关雎》公开课教案
作者:冯永洪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21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
3、初步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方法
多种诵读法、批注式学习法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三大主题。关于爱情的传说故事、诗词名句是数不胜数。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许仙与白娘子……“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他们都比不过《诗经》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经》的首篇《关雎》吧。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雎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寤寐(wù mèi)
荇菜(xìnɡ); 好逑(hǎo qiú); 芼(mào)
2.重点实词
【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逑】配偶。
【寤寐】文中指日日夜夜。【芼】挑选。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动)
4.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亲近)
②钟鼓乐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步骤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订。先秦时期称为《诗》或者《诗三百》。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新编关雎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新编关雎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关雎》是出现在《诗经》中的一篇古老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通过学习《关雎》,既能够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又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爱好和学习兴趣。因此,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关雎》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了解《关雎》的主题和背景;
2.培养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3.学会运用文学语言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4.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0分钟)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关雎》的背景和重要性。然后
提问学生对于《关雎》的了解程度。通过讨论,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2.诗歌欣赏 (20分钟)
教师朗读《关雎》,然后请学生闭目倾听并体会诗
歌的韵律和情感。接着,让学生与同桌合作,讨论诗歌中
所描绘的景象和感受,以及诗人想要表达的意义。
3.诗歌分析 (3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关雎》中的一些重点句子,并解释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并鼓励学生提供独立的解
释和见解。
4.小组表演 (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或情节,
根据《关雎》中的文字内容创作表演剧本,并进行表演。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展示自己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诠释。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演绎的指导和建议。
5.课堂总结 (10分钟)
教师向学生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并提醒学生重点
记忆和理解的部分。同时鼓励学生从本节课的学习中反思
和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诗歌欣赏、分析和小组表演的过程。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3篇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篇3
一、写作背景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它是我国爱情诗之祖。不仅反映的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中第一句中摘取来的。《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产生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二、注音
雎(jū)鸠(jiū)窈(yǎo)窕(tiǎo)好(hǎo)逑(qiú)荇(xìng)寤(wù)寐(mèi)芼(mào)
三、注释
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jū)鸠(jīu):一种水鸟。
②洲:水中的陆地。
③窈窕(yaotia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
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qiu):配偶。
⑤参差(cenci):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i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⑦寤(wù)::睡醒。寐(mèi):睡着。
⑧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服:思念。
⑨悠:忧思的样子。
⑩辗转:转动。反侧:翻来覆去。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
⑾友:友好交往,亲近。
⑿毛:拔取。
四、词类活用
左右流之名词做状语,在左右两边。
钟鼓乐之名词用作动词,敲钟打鼓。
钟鼓乐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表示友好、亲近。
琴瑟友之名词做状语,像琴瑟一样和谐。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3篇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窈窕”“淑女”“君子”等词语含义,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语言特点。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3、理解诗意,分析主人公形象,领悟诗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品、写等方式学习诗歌。
2、音乐烘托,资料辅助。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淑女风范、君子风度,做文明敦厚之人。
2、正确看待君子对待爱情的态度,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在水一方》,营造氛围)
一、走近《关雎》--仰视
1、有一条河,缓缓流淌了三千年,河畔的每一株草,每一缕清风,每一丝香甜,都被完整的珍藏。岁月的风尘无法将之淹灭,时光的足音无法将之覆盖,所有的细节汇聚成一个个富有灵性的文字,轻轻跳跃……这条河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诗经》!
2、《诗经》简介(屏显)(生自读积累)。
3、《诗经》是我国诗歌文学的鼻祖,孔子论诗,必从《诗经》开始,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能让人“温柔敦厚”。今天咱们要学习的《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第一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让我们带着仰慕之情去聆听那经历了三千年之久却依然鲜活美好的吟唱!
二、走进《关雎》--透视
聆听先民吟唱:
1、自由读,回顾诗歌朗诵常识。
(生先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一遍,然后据诗歌常识探讨如何读好这首诗,再据总结的经验试读。)
2、配乐读,体会诗歌音韵美感。
(推荐同学示范朗读,用声音传递出诗歌的美感和韵味。)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2篇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②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解读、品读中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1、重点: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2、难点: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想象、讨论交流
学法指导:
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优美地范读
一、教学过程:
导入: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怎么说话。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那么同学们读过《诗经》吗?
二、七嘴八舌话《诗经》
1、请学生谈谈对《诗经》的认识、了解
(PPT展示《诗经》文学常识)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②《诗经》六义:
作品分类:《风》、《雅》、《颂》
表现手法:赋、比、兴
2、教师问:《诗经》离我们远吗?
PPT展示———
跟《诗经》有关的①成语②名句③诗词④名号
《诗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它的文化传统就像空气一样滋养着我们的民族,它的要素始终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
三、一咏三叹吟读《关雎》
1、全班齐读(订正字音)
窈窕yǎo、tiǎo、淑shū女、好hǎo、逑、寤寐wù、mèi
2、男女和读(读准、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
3、学生个读、评读
4、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思考: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个君子对一个淑女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诗经》两首
关雎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教材分析
这是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最后一课。《关雎》是《诗经》全书的第一篇,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是一首怀念恋人的诗歌。
3.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背诵默写诗歌容易做到,要感受诗歌的画面美、体味诗歌的情感美有一定的难度,对诗歌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不易掌握,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
二、学习目标
1、轻松诵读,能够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2、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中比兴的表现手法。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学生能够说出诗歌大意,会轻松诵读诗歌。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说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学生能有感情的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中比兴的表现手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诗经》知识:
(1)《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2)、《诗经》的“六义”
三大基本内容: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3.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雎鸠(jū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的意思是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4、译文赏析
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正是小伙子喜爱的配偶。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
夜长长相思不断,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一、填空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约500年间的()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或()。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二、解释下列词语
1、窈窕:
2、淑女:
3、参差:
4、涟猗:
5、梦寐以求:
6、求之不得:
7、辗转反侧: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