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外基质成分可影响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再生
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与修复的研究进展
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与修
复的研究进展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与修复的研究进展陈焱肖志宏邢廾谋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轴突连续性中断,神经纤维传导障码.导致感觉退化和自主功能丧失。神经元表型从传送者转换为再生状态,激活负责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的相关基因表达。临床上周围神经应尽叮能采取端-端吻合修复,如直接吻合张力过大,神经移植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对供区损害却无法避免。随着分子生物学及材料工程技术的进步,神经导管和生物治疗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巾变得越来越取要。本文主要对周围神经损伤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一.神经再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 1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神经损伤后,病变部位从轴突远端与神经细胞断开连接。周围神经切断后神经元胞体经历的一系列变化,称为神经元反应,通过W豇leh曲变性在损伤平面以远创建一个利于神经元轴突再生的傲环境G损伤导致的逆向运输信号障碍癣内流以及受损端暴露于变性与炎性环境等协同作用均刺激近端神经再生,但神经再生起始的信号仍未被阐明m。周围神经损伤能激话神经元自身生长,并克服髓鞘再生相关抑制因素的影响圆。周围神经系统中.在神经元自身生长能力激活捉再生微环境、轴突导向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共同作用下,损伤的神经能成功再生。
周围神经轴突的再生是复杂的,在神经损伤远侧残端和生长相关的基因表达上调,这些基闪在再生的行为中很重要。出人意料的是,几个基因都存在抑制再生活动。一个例子是mN.一个抑止细胞生长的候选基因:通过siRNA来抑制Ⅳ瞓和 UNC5H或运用药理学激活剂和抑制剂.多个通路可影响轴突再生。许多对神经恢复的干预途径经过研究同样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归纳成表1。 2.离子通道在周围神经修复中的作用:周围神经损伤后去髓鞘的神经便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第七版)
又称为周期性细胞
— 不稳定细胞。 再生能力强 表皮细胞、消化道、 呼吸道、泌尿生殖 道粘膜的被覆上皮。 淋巴造血细胞、间 皮细胞
又称G0 期细胞
— 稳定细胞。
较强潜在再生能力 没有再生能力 腺体、腺样器官的 神经细胞、骨骼肌 实质细胞、原始间 细胞和心肌细胞 叶细胞及分化的细 胞(成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骨细胞、 软骨细胞、血管内 皮细胞)
瘢痕组织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 保持组织器官 的完整性和坚固性。
有害— 瘢痕收缩;粘 连;器官硬化;过增 生(瘢痕疙瘩)瘢痕 膨出 。
第三节 创伤愈合
创伤愈合—是指机体局部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 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复过程。
各种组织再生
创伤愈合 肉芽组织增生 瘢痕组织形成 协同作用
一、皮肤及皮下组织创伤愈合
四、干细胞在细胞再生和组织修 复中的作用
干细胞:个体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无限或较长时间自
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一类细胞。 胚胎干细胞:起源于着床前胚胎内细胞群的全能 干细胞,具有向三个胚层分化的能力,可以分化 为成体所有类型的成熟细胞。 成体干细胞:存在于各组织器官中具有自我更新 和一定分化潜能的不成熟细胞。(造血干细胞、 表皮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肌肉干细胞等)
干细胞
干细胞研究的意义
(1)阐明人类正常胚胎的发生、发育和非正常胚 胎的出现等的复杂调控机制成为可能。 (2)对生物医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研究产生重要 影响。 (3)用来修复甚至替换丧失功能的组织和器官。 对胚胎干细胞基因做某些修饰,预防免疫排斥反 应。 (4)成体干细胞通过体外培养在特定的微环境下 诱导分化成靶组织细胞并保持增殖能力,将这些 细胞回输入体内,替代病变组织细胞,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神经损伤与再生
18
此时施万细胞大量增生, 此时施万细胞大量增生,一面吞噬解体的 轴突和髓鞘, 轴突和髓鞘,一面在基膜管内排列成修补 索,靠近断口处的施万细胞形成细胞桥把 两断端连接起来。 两断端连接起来。
19
从近侧段神经纤维末端长出的轴突支芽, 从近侧段神经纤维末端长出的轴突支芽, 越过此施万细胞桥,进入基膜管内, 越过此施万细胞桥,进入基膜管内,当其 中最大的一支沿着施万细胞索生长并到达 原来神经纤维末梢所在处,则再生成功。 原来神经纤维末梢所在处,则再生成功。 施万细胞和基膜对轴突的再生起重要的诱 导作用。 导作用。
7
二、神经纤维的溃变与再生 神经纤维受损伤,如神经被切断后, 神经纤维受损伤,如神经被切断后,切 断处远侧段的神经纤维全长发生溃变, 断处远侧段的神经纤维全长发生溃变, 轴突和髓鞘发生碎裂和溶解, 轴突和髓鞘发生碎裂和溶解,逐渐由巨 噬细胞所吞噬,但施万细胞不断增生, 噬细胞所吞噬,但施万细胞不断增生, 形成细胞索,将断端连接起来。 形成细胞索,将断端连接起来。
8
与胞体相连的近侧段则发生逆行性溃变, 与胞体相连的近侧段则发生逆行性溃变, 即轴突和髓鞘的断裂由切断处向胞体方向 进行, 进行,溃变一般只发展到邻近断端的第一 侧支终止。神经元的胞体肿胀,细胞核从 侧支终止。神经元的胞体肿胀, 中央移到胞体边缘, 中央移到胞体边缘,胞质内尼氏体明显减 少,甚至消失,故胞质着色浅淡。 甚至消失,故胞质着色浅淡。
细胞膜的修复与再生机制
细胞膜的修复与再生机制
细胞膜是细胞内外的分界线,是所有生物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维持细胞内外部环境的稳定性和生物体内物质的通透性,对生命系统的维持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年龄的增长,细胞膜会遭受许多外部伤害,从而引起细胞膜损伤和衰老。自然界中的生物具有一定的细胞膜修复和再生机制,以保证生命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生命延续。本文将探讨细胞膜的修复和再生机制,并探究现代科技对细胞膜修复和再生的前景。
一、细胞膜的损伤与损伤修复机制
细胞膜的损伤是由于外界环境或其他因素对细胞膜的破坏,造成细胞膜失去正常形态和功能的现象。根据损伤程度的不同,细胞膜的损伤可以分为微小损伤和大面积损伤两种。
1、微小损伤的修复机制
微小损伤指的是细胞膜表面的小切口或小缺损,这种损伤通常不会对细胞造成严重威胁,而是会激活一系列的细胞质反应,进而启动细胞自我修复机制。
通常情况下,细胞膜的微小损伤会激活细胞质中的细胞质网(Microtubule)、细胞膜蛋白、细胞外基质成分、筋膜组织(Perimysium)等微小结构的自我修复。在细胞膜受损后,细胞质网的射线束开始进入微创伤区域,并与其它蛋白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一系列反应。这些反应可能涉及到许多角色,例如,分泌细胞外基质成分发挥作用,上皮细胞的分裂和移动等。此外,细胞膜中的细胞质
蛋白(CHRP)和其他关键蛋白质可能通过修复微小碎片,增强细胞膜的弹性和稳定性。
2、大面积损伤的修复机制
大面积损伤通常是由于外界外力对细胞膜的严重破坏,使得细胞膜出现溃烂、断裂等现象。大面积损伤会导致细胞的膜外液流失,在短时间内非常危险。
周围神经组织工程进展
C i e ms r sRe ) 0 7: ( hn JN u ugDi s20 62
・
l 9l ・
文章编号 :6 1 2 9 (0 7 0 17 — 87 20 )6—1 1 0 9—2
・
综述 ・
周 围神 经 组 织 工 程进 展
均较胶原 内骨架导管修复效果好 。这 些研究都说 明导管 的结 构在 神经再生 中是独 立 的影 响 因素。微 观结 构方 面 , 近年来
学者们试 图通过表 面修饰 的方法在微 观上模拟 神经再生 的生 理条件 , 促进 神经组织 的再 生。20 0 3年 S a h w等 对平展 的聚 四氟 乙烯纤维进行 表面 修饰 , 用紫 外线 激 活 胺 反应 , 产生
导管模 拟 B nn r , u ge 带 用微细胞芯片技术将 三种细胞外基 质成 分包裹 于聚合物 表面 , 发现 特殊 的长轴 细微纹 沟能 引导雪 旺 细胞定 向和背根 神经节细胞轴 突再生 。 二、 生物神经导管材料 除了人工材料 , 者们还探 讨 了不 同的生物 材料 作为 神 学 经导管 的可行性 。20 0 3年 F na等 将雪 旺细胞种植于去细 as
比, 聚丙三醇酯 的细 胞毒性 更小 , 组织 反应 更少 , 而对 雪 旺细 胞 活性 、 黏附性 和细胞增 殖等的影响均 与之 相似或优 于前者 , 是一种有前途 的神经组织工程修复材料 。其 他学者也对 L丙 .
不同神经导管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2.1.4壳聚糖其化学结构为带阳离子的高分子碱性多糖聚合物,是甲壳素脱乙酸后的产物,自1859年,法国人Rouget首先得到壳聚糖后,这种天然高分子的生物官能性和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安全性、微生物降解性等优良性能被各行各业广泛关注。具有优良的组织相容性,无毒无害,无免疫原性,可生物降解,其代谢产物无毒,且能被生物体完全吸收,且其降解速率可控,并能支持神经细胞粘附和迁移,壳聚糖体内降解的中间产物壳寡糖具有保护神经细胞、促进神经再生等作用。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神经导管材料也在不断更新。根据材料的不同,神经导管材料可分为几大类:生物降解材料、非生物降解材料、生物衍生材料、复合组织导管。
1生物衍生材料
生物衍生材料是由经过特殊处理的天然生物组织形成的生物医用材料,这类材料含有基底膜,与雪旺细胞基底膜相似,能为雪旺细胞迁入提供有利的微环境,而雪旺细胞的迁入是轴突长入移植体的先决条件。但这类材料存在导管塌陷、粘连、吸收及瘢痕增生等缺陷,从而影响神经再生。
2.2.2聚己内酯(PCL)属于聚合型聚酯,在体内与生物细胞相容性很好,细胞可在其基架上正常生长,并可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生物降解性好,研究表明该材料在神经修复领域很有应用前景。
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研究新进展
— 1 —
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V ol.44 No.1 2021 解剖学杂志 2021年第44卷第1期
doi : 10.3969/j.issn.1001-1633.2021.01.001
·专家论坛·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2017YFA01047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00927);南通市基础科学研究面上项目
(JC2020035)
第1作者E-mail :****************.cn
△
通信作者,E-mail :***************.cn
收稿日期:2020-11-13;修回日期:2020-12-10
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研究新进展*
贺倩茹 丁 斐△
(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南通 226001)
摘要 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及功能重建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现从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的概念,感觉与运动神经元自身差异、远侧端神经、施万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轴突导向因子等方面阐述了目前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的研究进展,为将来开发更好的工程化神经组织,促进神经功能良好的恢复提供基础知识。关键词 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感觉神经;运动神经
Advances in chemotactic regeneration of peripheral nerve *
He Qianru , Ding Fei △
(Key Laboratory of Neuroregeneration of Jiangsu , Nantong 226001, China )
细胞外基质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_李珍美玉
交通医学 2014 年第 28 卷第 5 期 Med J of Communications,2014,Vol.28.No.5
·4源自文库7·
试剂和蛋白水解酶等。其中酶水解法是较为常用的 方法。蛋白水解酶主要包括胰蛋白酶、胶原酶、RNase 和 DNase。酶水解法脱细胞效果显著。但是当酶的浓 度过高或是作用时间过长时,在破坏细胞结构的同 时可能会破坏生物活性物质。包括细胞外基质中的 胶原蛋白、氨基葡聚糖等。因此需根据需要来确定酶 处理的浓度、温度和作用时间[15]。
1 细胞外基质
1.1 胶原蛋白 胶原蛋白是结构蛋白质,具有 α 链 组成的三股螺旋构象(即胶原域),按其功能分为成 纤维胶原和非纤维胶原。成纤维胶原其胶原域是由 长而不中断的三股螺旋组成,包括Ⅰ,Ⅱ,Ⅲ,Ⅴ,Ⅺ 型,主要构成细胞外基质中的纤维。非纤维胶原其胶 原域中的 3 股螺旋是不连续的,至少存在 1 个中断 处,主要包括Ⅳ型(基底膜型),Ⅶ,Ⅷ,Ⅸ,Ⅻ,ⅩⅣ, ⅩⅥ,ⅩⅨ型(RH 型),主要结合于纤维表面或形成 网状结构。Itoh 等[2]用Ⅰ~Ⅲ型胶原构建神经支架材 料,施万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生长状态良好,提示其具 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MaW 等[3]将胚胎大鼠神经皮 层或亚皮层的神经干细胞和祖细胞加入具有三维结 构的胶原凝胶体中,联合培养在含有成纤维细胞生 长因子(bFGF)的牛血清介质中。第 5 天时细胞迅速 增殖并且出现神经巢蛋白,第 14 天时许多分化细胞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及功能恢复评价
www.CRTER.org
0 引言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病症,损伤后如不进行及时 有效的修复,损伤神经支配区肌肉必将萎缩,造成神经肌 肉功能障碍,给后续康复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选择及时 有效的修复方式是必然的趋势。
随着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组织工程得到了迅速的 发展,自体神经修复的方式得以拓展为组织工程神经移植 物修复,克服了自体移植的诸多弊端,解决了移植物材料 选择比较单一的问题。但是,周围神经损伤往往比较复杂, 通常有多发损伤以及长距离缺损,对修复材料优选的要求 日渐迫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吕荣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repair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Lü Ro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roperties, applica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functional recovery in the repair of peripheral nerve defects using various biological artificial materials, and to search a suitable alternative to peripheral nerves. METHODS: Using “nerve conduit, peripheral nerve repair, biomaterials, Schwann cells” in Chinese as key words, a computer retrieval for articles from January 2004 to November 2010 was performed. Literatures about tissue engineering nerve and biomaterials were included; repeat study or Meta analysis articles were excluded. A total of 59 papers mainly focus the type, performance, and appropriate evaluation method of functional recovery of biological artificial materials on the restoration of peripheral nerve. RESULTS: The acellular nerve matrix and the composite biological engineered materials based on synthetic degradable materials as the main body, can be used as ideal scaffold materials for peripheral nerve tissue engineering. Acellular nerve scaffolds solve limited source of autologous nerve, graft rejection and other problems, its toughness and plasticity are close to autologous nerve, its micro-environment is more conducive to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Synthetic biodegradable materials have biodegradability, plasticity, permeability and other advantages, and the commercialized products have emerged. If such materials were used to structure the complex materials, it is likely possible to obtain tissue engineered nerve graft with good performance.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peripheral nerve repair is mainly assessed by general and morphology, histological observations, neuromuscular function assessment, as well as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 Th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evaluation methods is conducive to screen out the repair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programs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CONCLUSION: The biological artificial materials in the restoration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are rapidly developing, but still need a scaffold of autologous nerve graft. Acellular nerve matrix and composite materials of synthetic biodegradable scaffolds can be used as good scaffold for peripheral nerve, but still need the joint construction with seed cells and neurotrophic factors, in order to achieve good results in promoting regeneration. At present, the effect of repairing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is chiefly evaluated by the assessment of neuromuscular function recovery, it is an urgent need to find optimal repair materials and optimal construction scheme to meet tissue engineering neural transplantation and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requirements, thus achieving repair of morphology,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following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神经损伤修复与神经再生
神经损伤修复与神经再生
神经系统是人体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由于其组织特殊性,神经损伤往往是难以痊愈的。神经再生是指在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其轴突再次生长和连接的过程。神经再生的研究对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再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神经损伤的类型和临床现象
神经损伤通常分为周围神经损伤和中枢神经损伤两种。周围神经损伤包括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和脑神经损伤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肌肉萎缩、肌力减退、回声减弱等。而中枢神经损伤包括脑损伤和脊髓损伤,临床上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异常、页面障碍等。
神经再生的基本过程
神经再生的过程分为触发、轴突伸长和再连接三个阶段。当神经受到刺激时,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分子信号通路,启动轴突生长锥的形成。然后锥体将开始在胶质细胞之间滑移,最终到达组织缺损的位置,将成为神经新轴突的导向器。由于神经组织的环境对再生轴突的生长和连接至关重要,神经元还会释放一些营养因子和生长因子,来引导再生轴突的生长和连接。
神经再生的难点
尽管神经再生的基本过程已经被探索清楚,但实现神经再生仍然十分困难。神经损伤后的环境常常是不利的,含有大量细胞外基质成分和抑制性因子,这对神经再生的生长和连接都会造成阻碍。
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针对神经再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的进展。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营养和生长因子的治疗。神经营养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
子,可以促进轴突再生和促进生长公差。此外,研究人员也在探索生长因子作为一种可能的药物治疗方法。
目前,神经再生的主要治疗方式是采用神经支架。神经支架可以在神经缺损部位提供结构支持,从而促进轴突再生和连接。最近,生物再生医学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神经再生的研究和治疗。例如,脐带血干细胞和多能干细胞等新型治疗方式得到了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
脱细胞基质周围神经修复膜说明书
脱细胞基质周围神经修复膜说明书
脱细胞基质周围神经修复膜是一种由脱细胞基质制成的生物材料,用于修复周围神经损伤。
成分:
脱细胞基质周围神经修复膜由动物组织经过严格的脱细胞处理制成,不含任何活细胞。主要成分包括胶原蛋白、糖蛋白、弹性纤维和其他基质蛋白。
功能:
脱细胞基质周围神经修复膜具有以下功能:
1. 提供支架支撑:膜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可以为受损的神经提供支撑,防止其扭曲或塌陷。
2. 促进细胞迁移和增殖:膜中包含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刺激周围组织中的神经元和支持细胞迁移到受损区域,并促进细胞的增殖。
3. 保护神经结构:膜可以包裹受损的神经,形成保护屏障,减轻外部环境对神经的刺激。
4. 促进再生:膜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刺激神经再生,并提供适宜的环境促进神经再生。
使用方法:
1. 在手术前,将膜从包装中取出,并将其放入生理盐水或其他适宜的溶液中进行湿润。
2. 在神经损伤处,将膜缝合到神经的两端,确保膜完全包裹住受损区域。
3. 手术结束后,检查膜是否牢固地缝合,并确保膜未移位。
4. 注意术后的护理和恢复,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
注意事项:
1. 膜只能一次性使用,不得重复使用。
2. 使用膜时,应遵循无菌技术操作,以避免感染。
3. 患者应密切关注手术部位的变化,如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如感染、疼痛、红肿等),应及时咨询医生。
4. 使用膜时可能存在某些风险,如排斥反应、感染和异物反应等,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决定是否使用。
总结:
脱细胞基质周围神经修复膜是一种用于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生物材料,具有支撑、促进细胞迁移和增殖、保护神经结构和促进再生等功能。在使用时,应遵循无菌操作,确保膜正确缝合,并注意术后护理和恢复。
神经损伤与再生
而实验性地扩大其靶区(通过同种移植) 又会减少细胞死亡数量,使正常时预定要 死亡的神经元存活下来。因此,靶结构的 存在和充分的传入冲动是发育过程中神经 元存活和成熟的关键因素。
6
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周围神经损伤再 生已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人们对影响周 围神经损伤再生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大量的科 研探索, 已将现分子生物学的先进成果应用 到周围神经损伤再生的研究中来,并在理论 和技术上取得了巨大成果。
14
研究发现,在由几个神经元构成的神经 通路内,如果一个神经元受损,与其有 突触联系的神经元亦可发生萎缩或溃变, 称为跨神经元溃变。
15
神经元胞体是细胞的营养中心,只有在胞 体没有死亡的条件下才有纤维再生的可能。 胞体约于损伤后第3周开始恢复,胞质内的 尼氏体重新出现,胞体肿胀消失,胞核恢 复中央位置。
24
多年来很多科学家为研究神经再生进行不 懈的努力,近年来已注意到一类能促进神 经生长的化学物质称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
25
三、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发育生物学家曾设想:神经元和靶组 织的接触之所以能使细胞免于死亡,可能 存在着某种维持细胞存活的因子。
26
神经营养因子的发现(1951年)证实了这 一设想。神经营养因子不仅能增进交感与 交感神经节细胞胞突的生长,也可增加节 细胞的数量,使神经节肥大,这是神经营 养因子防止或减少神经细胞死亡的结果。
细胞外基质成分可影响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再生(精)
细胞外基质成分可影响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再生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生物材料 -材料 -组织接口联合实验室 di Summa教授所带团队研究人员正在合作开发一种新型多功能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再生导管,这种导管整合仿生材料,微细加工技术和细胞治疗技术。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最新一期杂志中,作者介绍了他们在细胞外基质分子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在的重要作用及试验应用结果,表明其可以成为人工导管的最佳选择。
周围神经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人工导管是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有效替代方法,能够为周围神经修复创造适宜微环境,并指引轴突生长方向。好的生物材料需要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减轻炎症和瘢痕组织形成。充填细胞外基质的神经组织能延长细胞的存活,促进移植细胞在损伤部位生长,减少所需的内源雪旺氏细胞的滞后时间,在修复神经缺损方面表现出较好的应用潜能。“我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出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是有希望”,作者如此说。“未来我们团队的研究将集中于导管内腔的完善,使其可以更好的与涂覆有的细胞外基质成分结合,以增强细胞表面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的促进损伤神经的再生”。
Article: " Extracellular matrix components in peripheral nerve repair: how to affect neural cellular response and nerve regeneration? " by Alba C. de Luca 1, Stephanie P. Lacour1, Wassim Raffoul2, Pietro G. di Summa2 (1 EPFL, Centre for Neuroprosthetics, Laboratory for Soft Bioelectronic Interfaces, Station 17, 1015 Lausanne, Switzerland; 2 Department of Plastic, Reconstructive and Hand Surgery, University Hospital of Lausanne (CHUV, Lausanne, Switzerland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法的临床研究进展
13 侧侧吻合 .
修 先伦等设 计一种侧 侧吻合法 , 发现 供体
级, 其肢体周径 、 肌电图、 神经传导速度均与健侧相同。
4 神 经 移 植
神经有侧 芽长 出, 再生轴 突通 过吻合 口长人伤侧 神经干 。 再
关键词 : 围神经损伤 ; 周 吻合 方法; 神经移植 ; 神经营养素 ; 生物工程
中 图分 类号 :7 10 1 4 .5 1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0226 2 1 )20 1 - 10 -6 X(0 0 0 -14 2 0
近年来 , 随着修复技术 的提高 , 围神经 修复 的质 量大 周
大提高。但 由于周 围神经解剖和功能上的特殊性 , 且神经再 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 复后功能恢 复不够理 想 , 修 各种 修复 方法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 , 寻找新 的修复方法提高神经 再生速度和质量 , 仍是 目前迫切需要解 决的问题 。现将周 围 神经损伤修复方法的研 究进展综述如下。
基质能够增强聚 氨基 己酸一羟基 乙酸 内酯 ( C ) 管的导 PL 导
向神经再生 。这从侧面说明 , 种子细胞 ( 雪旺细胞 、 多能干细 胞 ) 细胞外基质 、 、 神经桥接 导管协调 统一 , 才能使神 经修 复 与再生最佳化 。
脱细胞基质周围神经修复膜用于周围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9月中第20卷第26期·论著·
脱细胞基质周围神经修复膜用于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临床研究*
叶建勋…郭小明…于春波…梁亚闯
(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 东莞 523820)
【摘要】目的:探讨脱细胞基质周围神经修复膜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急性指神经断裂患者70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均行神经吻合术治疗,对照组神经吻合术后予以旷置,观察组神经吻合术后,使用脱细胞基质周围神经修复膜包裹保护神经吻合口,6个月后评估患者效果,比较两组断裂神经支配区两点辨别觉、Semmes-Weinstein单丝触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6个月辨别觉和单丝触觉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术后6个月断裂神经支配区两点辨别觉、Semmes-Weinstein单丝触觉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异常炎症、感染、排异反应、过敏反应、异常引流、异常抽血检查结果发生率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脱细胞基质周围神经修复膜用于急性指神经断裂患者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有助于改善患者断裂神经支配区两点辨别觉、Semmes-Weinstein单丝触觉,且无明显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脱细胞基质周围神经修复膜;周围神经损伤;急性指神经断裂;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3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2)26-0008-04
Clinical study of acellular matrix peripheral nerve repair membrane for repair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周围神经损伤再生的分子机制
族 。 即早 基 因 (mmeit er e e ,E ) 接 受 了 外 界 信 i dae al g ns IGs 在 y 息后 最 先 被 活 化 , 编 码 的特 异 性 D 其 NA 结 合 蛋 白 在 神 经 元 表 面 受 体 、 质 的 第 2信 使 系统 及 核 内特 异 靶 基 因 之 间 充 当第 3 胞 信 使 。I G 在 细 胞 凋 亡 中 起 着 重 要 的 调 节 作 用 , 研 究 较 多 E s 现
l Gs c 2 F s以 及 在 凋 亡 中 发 挥 中 枢 作 用 的 C s a e E 、b l 、 a 一 a p s s家
周 围神 经 的 损 伤 修 复 是 一 个 复 杂 的生 理 过 程 , 细 的 显 微 精 外 科 技 术 可 以较 好 地 恢 复 神 经 的连 续 性 , 神 经 功 能 的恢 复 仍 但 不 令 人 满 意 。如 何 辅 助 再 生 , 进 损 伤 神 经 的 功 能 恢 复 , 直 促 一 是 神经 科 学 研 究 的热 点 。 近 年 来 随 着分 子 生 物 学 的 深 人 研 究 , 逐 渐揭 示 了 周 围 神 经 损 伤 再 生 过 程 所 涉 及 的 分 子 机 制 。本 文
和 J n 成异 二 聚 体 , 者 与 转 录 激 活 剂 蛋 白结 合 影 响 靶 基 因 u形 后 的 表 达 , 接 或 间 接 激 活 了 细 胞 内 的 限制 性 核 酸 内切 酶 , 直 引发 了 细胞 凋亡 。另 外 b l c 2家 族 也 在 神 经 元 凋 亡 的 调 控 中 发 挥重 一 要 作 用 ,c 2 B x比 值 变 化 与 神 经 元 凋 亡 具 有 明 显 相 关 性 。 bl / a 一 实 验证 实 bl c 2家 族 成 员 b x基 因 的 敲 除 可 减 少 神 经 元 凋 一 a 亡 _ 。 最后 C sae 合 体 介 导 凋 亡 效 应 的 执 行 。 当 细 胞 外 7 ] aps 复 配 体 与 神 经 元 细 胞 表 面 死 亡 受 体结 合后 , 亡 受 体 胞 内的 死 亡 死 域 吸 引 衔 接 蛋 白并 募 集 C sae的前 体 , 成 死 亡 诱 导 信 号 复 aps 形 合物 , 激发 一 系 列 下 游 的 C s ae级 联 反 应 , 而 诱 导 细 胞 凋 ap s 从 亡 , 此 截 去 死 亡 效 应 结 构 域 能 阻 断 死 亡 受 体 的 活 化 , 而 阻 因 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外基质成分可影响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再生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生物材料-材料-组织接口联合实验室di Summa教授所带团队研究人员正在合作开发一种新型多功能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再生导管,这种导管整合仿生材料,微细加工技术和细胞治疗技术。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最新一期杂志中,作者介绍了他们在细胞外基质分子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在的重要作用及试验应用结果,表明其可以成为人工导管的最佳选择。
周围神经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人工导管是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有效替代方法,能够为周围神经修复创造适宜微环境,并指引轴突生长方向。好的生物材料需要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减轻炎症和瘢痕组织形成。充填细胞外基质的神经组织能延长细胞的存活,促进移植细胞在损伤部位生长,减少所需的内源雪旺氏细胞的滞后时间,在修复神经缺损方面表现出较好的应用潜能。
“我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出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是有希望”,作者如此说。“未来我们团队的研
究将集中于导管内腔的完善,使其可以更好的与涂覆有的细胞外基质成分结合,以增强细胞表面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的促进损伤神经的再生”。
Article: "Extracellular matrix components in peripheral nerve repair: how to affect neural cellular response and nerve regeneration?" by Alba C. de Luca 1, Stephanie P. Lacour1, Wassim Raffoul2, Pietro G. di Summa2 (1 EPFL, Centre for Neuroprosthetics, Laboratory for Soft Bioelectronic Interfaces, Station 17, 1015 Lausanne, Switzerland; 2 Department of Plastic, Reconstructive and Hand Surgery, University Hospital of Lausanne (CHUV), Lausanne, Switzerland)
de Luca AC, Lacour SP, Raffoul W, di Summa PG. Extracellular matrix components in peripheral nerve repair: how to affect neural cellular response and nerve regeneration? Neural Regen Res. 2014;9(22): 1943-1948.
欲获更多资讯:N eural Regen Res
Impact and effect of the ECM molecules in peripheral nerve repair and regeneration SUMMARY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is a serious problem affecting significantly patients’ life. New advanced strategi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improve the regeneration of the injured nerve, including artificial conduits. Biomimetic materials aim at simulating the native neural tissue, creating a friendly environment for cells and tissue to growth. This allows the regeneration of longer gaps and extending cell survival.
NEWS RELEASE
Researchers at the EPFL and at the CHUV in Lausanne, Switzerland, are working together to develop novel multifunctional regenerative conduits for peripheral nerve repair, integrating biomimetic materials, microfabrication techniques and cell therapy. In a recent review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they report recent progresses in the fabrication of biomimetic materials for peripheral nerve peripheral. As suggested by the tile, the impact and the effect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molecules in nerve regeneration is therefore presented and critically discussed, including future perspectives in the field.
ECM molecules can either be used for filling artificial nerve guidance conduits or for coating the inner lumens, resulting in the ability of repairing long injury gaps. Bio-fillers can provide a suitabl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to support cell survival and proliferation inside the tube, shortening the delay that triggers and activates the nerve regeneration. In addition,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ECM molecules can provide binding sites for specific growth factors and neurotrophins, making them suitable to develop a drug delivery system localized at the injury site.
“The latest results achieved in the field of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are promising”, state the authors. As reported, future research will focus on more advanced modifications of the inner lumen, which can be then further “coated with ECM components, in order to enhance cell-surface interactions, hence promoting higher regeneration of the injured tissue”.The perspective article is published i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Vol. 9, No. 22, 2014).
Article: "Extracellular matrix components in peripheral nerve repair: how to affect neural cellular response and nerve regeneration?" by Alba C. de Luca 1, Stephanie P. Lacour1, Wassim Raffoul2, Pietro G. di Summa2 (1 EPFL, Centre for Neuroprosthetics, Laboratory for Soft Bioelectronic Interfaces, Station 17, 1015 Lausanne, Switzerland; 2 Department of Plastic, Reconstructive and Hand Surgery, University Hospital of Lausanne (CHUV), Lausanne, Switzerland)
de Luca AC, Lacour SP, Raffoul W, di Summa PG. Extracellular matrix components in peripheral nerve repair: how to affect neural cellular response and nerve regeneration? Neural Regen Res. 2014;9(22): 1943-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