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

合集下载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避免蚊虫叮咬
使用驱蚊剂 穿长袖衣物 避免黄昏和夜间外出
定期清理环境
清理积水 保持环境干燥 消灭蚊虫滋生地
使用蚊帐
睡眠时使用蚊帐 确保蚊帐无破损 及时更换蚊帐
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手 保持清洁 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的物品
● 02
第2章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 途径
蚊虫叮咬传播
蚊虫叮咬是流行性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主要受到伊蚊、 埃及伊蚊等蚊虫传播。通过蚊虫叮咬,病原体可以进入人体, 引发严重疾病。
减少传播源
加强医疗救治
完善患者救治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防 控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 液或体液传播。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是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加强医疗救治和病原监测等工作。 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为减少 疫情传播而努力。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措施
发展趋势
医疗技术
不断创新,提高治疗效果 智能化医疗工具应用广泛
药物研发
加速推进,开发更多有效药物 个性化用药成为主流
康复服务
全面覆盖,加速康复过程 社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科研合作
跨界合作,共同攻克难题 科研成果共享,加速创新
结语
流行性出血热是全球性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我们 需要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保障社会的稳定和 人民的健康。
疫苗研发
积极推动疫苗 研究
开展临床试验
预防流行性出 血热
疫苗是有效手段之 一
国际合作
加强信息交流
共享防控经验 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合作
共同研究疫情动态 联合开展防控工作
全球战疫

【疾病名】流行性出血热【英文名】EPIDEMICHEMORRHAGICFEVER【缩写

【疾病名】流行性出血热【英文名】EPIDEMICHEMORRHAGICFEVER【缩写

【疾病名】流行性出血热【英文名】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缩写】【别名】epidemic;Far East hemorrhagic fever;hemorrhagic disease;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Korean hemorrhagic nephrosonephritis;nephropathia epidemica;Nidoko disease;Songo fever;出血热肾病综合征;出血性肾变病肾炎;肾综合征出血热;朝鲜出血性肾病肾炎;出血性肾炎肾病;流行性肾病【ICD号】A99【概述】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种由病毒传染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泛,危害严重。

至今,流行性出血热还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性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病原、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不同,曾有过多种不同的名称。

如我国和日本将其称之为“流行性出血热”;朝鲜称之为“朝鲜出血热”;苏联称之为“出血性肾炎肾病”;北欧称之为“流行性肾病”等。

实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热,无一例外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一将其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renal syndrome,HFRS)。

【流行病学】本病是世界性流行疾病,目前世界上有31个国家和地区流行本病。

但主要流行于亚洲的我国和韩国,次为欧洲的俄罗斯、芬兰和前南斯拉夫等国。

非洲和美洲的病例较少,在世界各国中我国是重疫区,20世纪50年代报告病例为数以百计,60年代数以千计,70年代则数以万计,80年代高达10万计。

通过灭鼠等防治措施,以及农民住房条件的改善,90年代以来发病人数有所下降。

目前除青海和新疆尚未发现病例外,其余30个省市、自治区均有病例报告,包括台湾。

出血热名词解释

出血热名词解释

出血热名词解释
出血热,也被称为流行性出血热或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这种疾病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出血、充血和低血压休克,以及肾脏损害。

此病毒为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的病原体,流行范围广泛,病情危急,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每年全球有大量出血热病例发生,其中大部分在中国。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对于具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由专业的医务人员来完成。

如果对出血热有疑问或者有症状,应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临床分型
胃肠类型:吐泻,休克和肾衰。 伤寒型: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肿大,WBC降低。 肝炎型:乏力,纳差,恶心,呕吐,黄疸,肝肿大。 肾炎型:发热出血不明显,浮肿,贫血,蛋白尿,氮质血 症。 急腹症型:腹痛,恶心,呕吐,压痛,反跳痛。 脑炎型:发热,头痛,呕吐,反射性亢进,昏迷,幻觉。 肺型:咳嗽,咯痰,呼吸困难,哮喘-ARDS,预后极差。 晕厥型:心律失常。 紫癜型 腔道出血型
• 人群分布: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男:女为2:1,16~60岁 年龄段人群发病占发病90%,农民占发病的80%。与接触传染源机 会的多少有关。
发病机制
具体机制不清,多数认为病毒是始动因子,发病与 病毒直接作用和免疫病理反应有关,具有原发性损 伤、自限性过程的发病学特点。 EHFV侵入人体 血流 全身 与血小板、内皮细胞
• 难治性休克。 • 出血现象严重,有重要脏器出血。 • 肾脏损害极为严重,少尿期>5日或尿 2日以上,或尿素氮> 42.84mmol/L(120mg/dl)以上。 • 心力衰竭、肺水肿。 •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 严重继发感染。 • 其它严重并发症。
临床分型
非典型
• • • • 发热在38℃以下,没有中毒症状。 皮肤黏膜可有散在出血点。 尿常规检查阴性,或尿蛋白±。 血或尿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阳性。
临床分期
多尿期
• 一般发生病程的第9~14日,持续时间为1~2周,最短可为 1日,最长可达数月。 • 24小时尿量500~2000ml称为少尿移行阶段,>2000ml即 开始进入多尿早期,>3000ml为多尿晚期。一般为 4000~8000ml,甚则可>10000ml。
恢复期
• 多数患者病后第3~4周开始恢复,一般需要1~3个月或更 长时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患者肾脏浓缩、稀释功能逐渐恢复,尿量逐渐减至每日 2000ml以下。 • 患者精神、食欲、体力基本恢复,症状消失,尿常规、 肌酐、尿素氮等降至正常。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29
3.重型 ① 体温≥40℃,全身中毒症状及渗出现象严 重,或出现中毒性精神症状者。 ② 病程中收缩压低于70 mmHg,或脉压差 小于20 mmHg,并呈临床休克过程者。 ③ 出血现象较重,如皮肤瘀斑,腔道出血。 ④ 肾脏损害严重,少尿持续在5日以内者, 或尿闭在2日以内者。
30
4.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出现以下任何症 候群。 ① 难治性休克。 ② 出血现象严重,有重要脏器出血。 ③ 肾脏损害极为严重,少尿超过5日或尿闭 在2日以上;或尿素氮超过42.84mmol/L 以上。 ④ 心力衰竭,肺水肿。 ⑤ 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如脑水肿、脑出血、 脑疝形成者。 ⑥ 严重继发感染。 ⑦ 其他严重合并症。
20
根据病情可分为下列几种情况: 1.低血压倾向:收缩压低于100mmHg,脉压 差于小于30mmHg,血管音低;眼结膜轻度 水肿,血红蛋白有增高趋势;恶心、呕吐, 烦躁不安等;脉搏增快,尚清楚触及。 2.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 mmHg,或高血压 患者比原有血压降低20~30 mmHg,脉压差 于小于20 mmHg;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 症状较明显;眼结膜水肿,血红蛋白升高, 大于150g/L;脉搏增快而细弱。
34
(三)肺水肿 肺水肿为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有两种 情况。 1.心衰肺水肿:可以由肺毛细血管受损,肺 泡内大量渗液所致,亦可由高血容量和心 肌损害所引起,主要表现为呼吸增快,咳 泡沫样粉红色痰,发绀和满肺啰音。
35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这是肺毛细 血管受损。通透性增高,使肺间质液大量渗出。 此外,肺内微小血管血栓形成和肺泡表面活性 物质生成减少均能促成ARDS。临床表现为呼 吸急促,30~40次/分。早期没有发绀和肺部 啰音。X线胸片可见两肺斑点状或片状阴影, 肺野外带阴影浓,而边缘薄,呈毛玻璃样。血 气分析PaO2低于8.0kPa(60 mmHg),并进行 性降低。肺泡氧分压明显增高,达4.0kPa(30 mmHg)以上。常见于休克期和少尿期。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 临床分型 • 按病情轻重本病可分为四型。
• (1)轻型:

①体温在38℃左右,中毒症状轻;
• ②血压基本在正常范围;
• ③除皮肤和(或)粘膜有出血点外, 其他处无明显出血现象;
• ④肾脏损害轻微,尿蛋白在+~++,没 有明显少尿期;

• ( 2)中型:

①体温39~40℃、全身中毒症状较重,
• 2.2病程经过: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 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前三期可有重 叠,并存在有大量五期不全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 病例。
• 3、实验室检查:
• 3.1血液检查: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34病日后明显增多,杆状核细胞增多,出现 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
• 3.2尿检查:尿蛋白阳性,并迅速加重,伴 显微血尿、管型尿。
• 3、人群分布:
• (一)临床表现: • 本病的潜伏期4~50天,一般为2周。
• 典型病例的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 轻症病例可缺少2期和3期,重症病例前3期 可相互重叠。
•1 • (1)发热: 多数起病急、发冷、寒颤,随
之体温上升38~39℃以上,热程一般为3~ 7天,热型以弛张、稽留型为多,“热退病 重”是本病的特点。
• 科室经验:表现不突出,出现晚,持续时间短, 程度轻
• (7)血常规:早期可出现“三高一低”, 即外周血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增高、异型淋巴细胞比率增高和血小板计 数降低
•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原因: • ①生成减少:汉坦病毒可直接损伤骨髓巨核细胞,是血小板成熟障碍。 • ②消耗增多:由于大量的血小板在修补血管内皮中消耗,导致供不应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流行性出血热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流行性出血热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亦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在临床上以急性起病、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为特征。

(一)病原学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为单股负链RNA病毒,我国流行的主要是汉坦病毒和汉城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在我国黑线姬鼠为主要宿主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城市型(日本、朝鲜)和我国家鼠型的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我国林区的主要传染源。

本病一般相隔数年有一次较大的流行,但不会引起全国大流行。

2.传播途径: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目前认为其感染方式是多途径的传播途径,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播,母婴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也常见。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数人呈隐性感染状态,感染后可获终身免疫。

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教案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教案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教案引言概述: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

为了保护公众健康,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教案,帮助大家了解如何有效预防这种疾病。

一、了解流行性出血热1.1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由病毒引起,包括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等。

-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

1.2 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和危害- 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包括高热、出血、肌肉疼痛、乏力等。

- 这种疾病具有高致死率和传染性,给社会和个人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1.3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

- 严格执行个人防护措施,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 推广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二、个人防护措施2.1 勤洗手- 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洁双手,尤其是接触过潜在感染源后。

- 按照正确的洗手方法,包括搓手指缝、手背等。

2.2 避免接触感染源- 避免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等。

- 避免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如床上用品、衣物等。

2.3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使用一次性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减少感染的机会。

- 使用正确的方法佩戴和处理个人防护用品,避免交叉感染。

三、社区防控措施3.1 加强疫情监测- 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

- 加强疫情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2 隔离和治疗病例- 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减少传播风险。

- 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

3.3 加强宣传教育- 向公众提供准确、及时的疫情信息,增强公众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知。

- 宣传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知识,引导公众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

四、疫苗接种4.1 推广疫苗接种- 鼓励人群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提高免疫力。

- 定期组织疫苗接种活动,确保人群的疫苗接种率。

4.2 加强疫苗研发和生产- 投入更多资源,加快疫苗研发和生产进程。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HFRS)。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

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血管壁内皮细胞肿胀、变性,重者管壁可发生纤维蛋白样坏死和破裂等,内脏毛细血管高度扩张,瘀血,管腔内可见血栓形成,引起各组织、器官的充血、出血、变性,甚至坏死,肾脏、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右心房内膜、皮肤等处病变尤为显著。

炎性细胞虽也存在,但不明显,一般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为主。

心脏:右心房有特征性的内膜下大片状出血,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出血则远较右心房为轻,可能与右心房压力较低,心房壁小血管易于出血有关。

镜下见心脏细胞有灶性肌溶和脂肪变性,间质有水肿伴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肾脏:肾脏肿大,脂肪囊有水肿及出血,尤以皮髓交界处最为严重,二者分界明显乃病理特征之一。

由于小血管的广泛损害,血浆外渗,血液浓缩,入球动脉发生痉挛,促使皮髓质间动静脉短路开放,以致髓质血管极度扩张充血,尤以皮髓交界处的直小动脉较为严重。

镜下见肾小球基膜增厚,肾小管明显肿胀,变性和坏死,管腔变窄和闭塞。

脑下垂体:特点是前叶出血坏死。

肾上腺:主要表现为皮质囊状带细胞类脂脱失,偶有散在性灶性坏死。

气管和肺:气管和支气管粘膜有散在性出血点,镜下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极度扩张瘀血,部分有微血栓形成。

肺泡腔内有大量浆细胞和红细胞渗出。

胃肠道:胃粘膜呈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亦有散在出血点,小肠下段和结肠出血点显著减少。

肝:部分肝细胞有脂肪变,并有散在灶性坏死。

腹膜后胶冻样水肿是本病的特征,乃毛细血管静脉端压力升高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渗漏所致。

医学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医学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02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与护理
抗病毒治疗策略及药物选择
抗病毒治疗
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 林等,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病 情。
药物选择
根据病情和病毒类型,选择合适 的抗病毒药物,注意药物的副作 用和禁忌症。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预防并发症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的先兆,如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 。
影响,因为这些行业需要大量劳动力。
应对措施
03
政府和企业应采取措施,如加强疫苗接种、提高公众意识等,
以减少流行性出血热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对家庭经济负担影响评估报告
直接经济负担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费用、住院费用等直接医疗费用可能给家庭带 来经济负担。
间接经济负担
患者因病丧失劳动力可能导致家庭收入减少,从而增加家庭经济负 担。
公共卫生宣传和教育活动组织
01
02
03
宣传内容
包括流行性出血热的危害 、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 识和能力。
宣传形式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如海报、宣传册、宣传片 、微信公众号等,扩大宣 传覆盖面。
教育活动
组织各类教育活动,如讲 座、培训班等,提高医务 人员和公众对流行性出血 热的认知水平。
死亡率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 。
数据来源
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等官方机构发布的报告。
对劳动力市场影响分析报告
劳动力损失
01
流行性出血热可能导致患者丧失劳动力,从而对劳动力市场造
成一定影响。
行业影响
02
流行性出血热可能对某些行业(如农业、建筑业等)造成较大

流行性出血热(HFRS)

流行性出血热(HFRS)

病理生理
整理ppt
20
㈢病理解剖
• ⒈血管病变 基本病变是小血管(包括小动脉、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 死。由于广泛性小血管病变和血浆外渗使周围 组织水肿和出血。
• ⒉肾病变 脏器中肾病变最明显,肾充血、水
肿、出血、细胞变性。
• ⒊心脏病变 肉眼可见右心房内膜下广泛出
血,心肌纤维变性、坏死,部分可断裂。
整理ppt
病原学
5
• 理化特征:EHFV抵抗力弱,不耐热
和不耐酸,高于37℃和pH5.0以下易灭 活,56 ℃ 30min和100 ℃ 1min可灭 活。对一般消毒剂如来苏尔、酒精、碘 酒与脂溶剂如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 等及紫外线或γ射线照射均敏感。
整理ppt
病原学
6
汉坦病毒的血清分型
• 血清型 Ⅰ型 汉滩病毒 Ⅱ型 汉城病毒
• 5.高血容量综合征:
• 表现为体表静脉充盈,脉搏洪大,脉压差增大, 脸部胀满和心率增快,易促发心衰、肺水肿、 脑水肿。
整理ppt
㈢少尿期
37
㈣多尿期
• 多在病程9~14日。持续时间1~14日,长者可达数 月以上。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以下三期:
• ①移行期:每日尿量由500ml增加至2000ml,此 期虽尿量增加但血BUN和Cr反而上升,症状加重, 可因并发症死亡。
主要表现。国内1935年发现本病,1942年定名为流行性出
血热,我国至今沿用。 • 1982年由WHO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 本病流行于世界许多国家,我国是高疫区。
整理ppt
2
病原学
整理ppt
3
1978年南朝鲜学者李镐汪等人从汉坦河流域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引言概述: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

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我们有必要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知识。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一、加强个人卫生1.1 经常洗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因此,经常洗手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至少20秒,尤其是在接触患者或潜在感染源后。

1.2 避免接触体液: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唾液、尿液等体液中,因此,避免接触这些体液是非常重要的。

在照顾患者或处理可能被感染的物品时,务必佩戴手套和其他防护设备。

1.3 健康饮食:保持充足的营养和健康的饮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建议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避免食用生肉和未煮熟的食物。

二、保持清洁环境2.1 经常清洁环境: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可以在环境表面存活一段时间,因此,经常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表面是必要的。

特别是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和家庭,应该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2.2 妥善处理废弃物:流行性出血热的废弃物可能含有病毒,因此,正确处理废弃物是预防传播的重要环节。

将废弃物放入密封的袋子中,避免直接接触,并按照当地的规定进行妥善处理。

2.3 保持通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空气中传播的风险较低,但保持室内通风仍然是一个好习惯。

打开窗户,保持空气流通,有助于稀释空气中的病毒浓度,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三、避免接触患者3.1 避免密切接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共用餐具、亲吻或抱抱患者等。

因此,避免与患者有密切接触,尤其是在患者出现症状时。

3.2 隔离患者:对于已经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应该立即将其隔离,以防止病毒传播给其他人。

患者应住在单独的房间,并尽量减少与他人的接触。

3.3 使用口罩:在接触患者或进入可能存在病毒的区域时,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阻止病毒通过飞沫传播。

选择合适的口罩,正确佩戴和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

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是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的汉坦病毒属(Hanta virus,HV)病毒。

能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包括汉坦病毒属的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HTNV)、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PUUV),以及贝尔格莱德-多布拉伐病毒(Belgrade-Dobrava virus,BDOV)等型。

中国的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汉坦病毒和汉城病毒所引起。

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姬鼠属(主要为黑线姬鼠)、大鼠属(主要为褐家鼠、大白鼠)、鼠(棕背、红背)、田鼠属(主要为东方田鼠)、仓鼠属(主要为黑线仓鼠)和小鼠属(小家鼠,小白鼠)。

中国已查出30种以上动物可自然携带本病毒,除啮齿动物外,一些家畜也携带EHFV,包括家猫、家兔、狗、猪等,证明有多宿主性。

这些动物多属偶然性携带,只有少数几个鼠种从流行病学证明为本病的传染源,其中在中国黑线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城市型(日本、朝鲜)和中国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中国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至于其它携带本病毒的鼠类在流行病学上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传播途径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⒈呼吸道。

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 素为主,增强机体抵抗力。
康复期患者管理
康复期护理
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康复期护理工作,促进患者 早日康复。
定期复查
安排患者定期复查,了解康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避免再次感染。
05 疫苗接种与预防保健知识 普及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 病毒性出血热病原学 •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治疗 • 护理工作在流行性出血热中作用 • 疫苗接种与预防保健知识普及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 ,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以鼠 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实验 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和特异性抗体检测等。
鉴别诊断
需要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这些疾病与流行性出血热有相似的临床 表现,但病原体和治疗方法不同。
02 病毒性出血热病原学
动物源性传播
汉坦病毒主要通过鼠类传播,人 类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或气溶
胶而感染。
虫媒传播
登革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直接接触传播
埃博拉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 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而传播。
实验室检查方法
血清学检测
检测特异性抗体,如IgM和IgG, 可用于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03

医学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医学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THANK YOU.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本病理变化
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
表现为充血、水肿、出血和炎症损伤。
肾脏损害
肾脏是流行性出血热损伤最严重的器官之一,表现为肾小球肾炎和急性肾衰竭。
其他器官损伤
流行性出血热还会导致心脏、肺、肝脏、胆囊和胰腺等器官的损伤。
02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展望
未来,对于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将继续深入,特别是在疫苗研制和应用方面 将会取得更大的进展。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流行性 出血热的传播和变异也将更加复杂,需要加强监测和防控。
05
常见问题与解答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常见问题与解答
• 流行性出血热是什么? • 流行性出血热,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等动物的排泄物
传播。 •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腰痛、眼痛、口腔出血、尿少等,严重者可出现肾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如何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 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消毒,做好防鼠、灭鼠工作。 •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 • 加强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医护人员常见问题与解答
如何诊断流行性出血热?
防鼠灭鼠
加强防鼠灭鼠工作,防止鼠类污染食物和 水源,减少鼠密度,降低感及其排泄 物,不食用鼠类污染的食物和水源。
疫苗接种
针对高风险人群,推荐接种流行性出血热 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
疫情报告
加强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
流行性出血热的疫苗接种方案
美国2012年爆发
2012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爆发了流行性出血热,累计报告病例 数超过1千例,其中死亡病例有数十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病型轻重,治疗迟早,措施正确否有关
十一、治疗 ( Treatment )
原则:“三早一就”,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 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
(一)发热期
1、控制感染:早期抗病毒 2、减轻外渗: 3、改善中毒症状: 4、预防DIC:
(二)低血压休克期
1、补充血容量 2、纠正酸中毒 3、改善微循环
(三)少尿期 “稳、促、导、透”
(三)少尿期 ( Oliguric period )
1、发生和持续时间:多在5-8病日,持续2-5天, 持续时间↑,肾损越重, 2、分度: 少尿倾向—尿量﹤1000ml/24h或﹤40ml/h, 少 尿—尿量﹤ 500ml/24h或﹤20ml/h, 无 尿—尿量﹤ 50ml/24h或尿闭, 3、临床表现: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 乱,重者可有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
(一)血管 (blood vessel):小血管内皮细胞肿
病理解剖
颅 内 出 血
五、临床表现( 五、临床表现( Clinical findings )
潜伏期 (incubation period )4~46天(7~14天); 典型病例有五期经过; 不典型和轻型可有越期现象; 重者可有两期或三期重叠;
(三)流行特征 (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 1、地区性: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我国疫情最重, 其次为俄罗斯、韩国和芬兰。目前流行趋势是老疫 区病例↓,新疫区↑。 2、周期性和季节性: 野鼠型——11月至次年1月为大高峰 5至7月为小高峰 家鼠型——3至5月为高峰 大林姬鼠——夏季为高峰 3、人群分布: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 (四 )易感性 ( Susceptibility )
病原学
病 毒 颗 粒 示 意 图
病原学
侵入细胞间隙的病毒颗粒
(三)血清学分型 ( serological types ) 1、Ⅰ型汉坦病毒 (Hantann virus) 野鼠型 2、Ⅱ型汉城病毒 (Seoul virus) 家鼠型 3、Ⅲ型普马拉病毒 (Puumala virus) 棕背鼠平型 4、Ⅳ型希望山病毒 (Prospect hill virus) 田鼠型 5、Ⅴ型辛诺柏病毒 (Sin Nombre Virus)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 (四)抵抗力 (resistance) 弱
体温 ℃ 轻型 中型 重型 危重型 不典型 ﹤39 39-40 ≧40 重型 ﹤38 中毒 症状 轻 重 严重 基础 不显 毛细血管损 伤 出血点 明显球结膜 水肿、出血 瘀斑、腔道 出血 上出现严重 散在出血点 低血压 无 低血压 倾向 休克 合并症 无 肾损 轻,无少尿 有少尿期,尿 蛋白+++ 严重,少尿﹤5 天,无尿﹤2天 之一 尿蛋白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概况 (General consideration)
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为自然 syndrome),为自然 疫原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 疫原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 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 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 现,广泛流行于亚欧等许多国家,我国为重疫 现,广泛流行于亚欧等许多国家,我国为重疫 区。
六、实验室检查 ( Laboratory findings ) (一)血常规:WBC↑,PLT↓,出现较多 异型淋巴细胞 (二)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和管型, 膜状物;
实验室检查
血中异型淋巴细胞
尿中膜状物
六、实验室检查 ( Laboratory findings ) (三)生化检查: (四)凝血功能: (五)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查 (六)其他
临床表现
搔抓样出血点
软腭出血点
临床表现
大片瘀斑
口腔出血
临床表现
球结膜出血、水肿
口、鼻、结膜及皮肤出血
(二)低血压休克期 (Hypotensive period)
1、发生时间:4-6病日,发热末期或热退时; 2、持续时间:轻重不一,一般1-3天; 3、分度:低血压倾向 低血压 休克 难治性休克:血压测不出﹥2h,末梢 循环严重衰竭,一般抗休克无效,有 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
(一)发热期 ( Febrile period )
: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 热程:多3-7天,热程↑,病情↑; 与病情的关系:轻者热退后病情减轻,重 者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
2、全身中毒症状 (systemic toxemic symptoms) “三痛”症状:头痛、腰痛、眼眶痛; 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呃逆; 神经精神症状:嗜睡、烦躁、谵妄、幻觉、 视物不清、抽搐、昏迷;
二、流行病学 ( Epidemiology )
(一)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 Host and Source of infection) 我国有53种动物携带本病毒,主要是啮齿类 (Rodent) (Rodent):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等,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流行病学
褐家鼠
黑线姬鼠
(二)传播途径 (Route of transmission) 1、呼吸道传播 (transmission by respiratory tract) 2、消化道传播 ( transmission by digestive tract) 3、接触传播 (contact infection ) 4、母婴传播 (maternal-infant transmission) 5、虫媒传播 (insect transmission)
(四)多尿期( (四)多尿期( Diuretic period )
1、发生和持续时间:多在9-14病日,持续时间不 一, 2、分期:
尿量 ml 移行期 多尿早期 多尿后期
500-2000 2000-3000 ﹥3000
尿素氮、肌酐 上升 上升 下降
症状 加重 加重 好转
(五)恢复期 ( Convalescent period ) 临床分型
3、毛细血管损害 (capillary lesion) 充血 (hyperemia): “皮肤三红征”—面、颈和前胸充血, “粘膜三红征”—眼结膜、咽和软腭、舌充血; 出血 (bleeding): 腋下、胸背部、软腭及眼结膜出血点,重者 可有大片瘀斑和腔道出血; 渗出(permeation):“三肿征”—球结膜、颜面 和 眼睑水肿,重者可有胸、腹腔积液及渗出性 肺水肿; 4、肾损害( renal lesion):尿蛋白、血尿及管型;
(四)多尿期
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少尿期,多尿后期 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五)恢复期
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
(六)并发症治疗 出血,抽搐,心衰,高血压,血糖异 常,呼衰,肾破裂。
十二、预防 ( Prevention )
1、 疫情监测 2、防鼠灭鼠 3、食品和个人卫生 4、疫苗接种
汉坦河流域
一、病原学 (Etiology)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一)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为负性单链 RNA病毒 L —— 聚合酶 M —— 膜蛋白membranal protein(G1、G2) S —— 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 (二)核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和稳定的抗原簇,核蛋白抗体出现最早。
(一)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 2、临床特征:早期3种主要表现和五期经过 3、实验室检查
九、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九、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 )
1、发热性疾病 2、感染性休克 3、肾脏疾病 4、出血性疾病 5、急腹症
十、预后 ( Prognosis )
七、并发症 ( Complication )
(一)腔道出血 (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脑炎、脑膜炎、脑 水肿、高血压脑病、脑出血; (三)肺水肿(pulmonary edema)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心衰性肺水肿 (四)其他:继发感染、肾破裂、心和肝脏损伤。
八、诊断( 八、诊断( Diagnosis)
黑线姬鼠及褐家鼠
广西 海南
褐家鼠
大林姬鼠
黑线姬鼠
三、发病机制 ( Pathogenesis )
(一)病毒直接作用 (二)免疫作用 (三)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
休克 ( shock )
原发性休克—血浆外渗性低血容量性休克。 继发性休克—大出血、继发感染、多尿期水 与电解质补充不足。
出血 (bleeding)
1、稳定内环境:(stabilizing internal environment) 补液量:前一日尿量、呕吐量+500-700ml 热量:高渗葡萄糖 纠酸: 2、促进利尿:(accelerating diuresis )速尿、酚妥拉明 3、导泻和放血疗法:(catharsis) 4、透析(hemodialysis)
血管壁损伤,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肝素类物质增加, DIC。
急性肾功能衰竭 (acute renal failure)
肾血流不足, 免疫损伤, 肾间质水肿和出血,肾小球微血栓及缺血、坏死, 肾素血管紧张素激活, 肾小管被蛋白和管型所阻塞。
四、病理解剖 ( Pathology )
胀、变性和坏死——基本病变 (二)肾脏 (kidney):皮质苍白、髓质暗红, 极度充血、出血和水肿 (三)心脏 (heart):右心房内膜下出血 heart (四)脑垂体 ( pituitary gland):前叶充血、出 血和坏死 (五)后腹膜(peritoneum)和纵隔(mediastina) 有胶冻样水肿
EHF病人世界分布趋势
流行病学
不同省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人群构成比
黑龙江 吉林 新疆 甘肃 青海 西藏 四川 陕西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福建 台湾 上海 浙江 贵州 云南 辽宁 北京 河北 天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