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 同步练习3
《孟子》两章同步训练附答案新人教版
18《孟子》两章同步训练(附答案新人教版)18《孟子》两章同步训练(附答案新人教版)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
1.词汇理解(1)七里之郭()(2)天下顺之()(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4)曾益其所不能()(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8)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9)必先苦其心志()(10)劳其筋骨,饿其体肤()(11)空乏其身()(12)行拂乱其所为()(13)所以动心忍性()(14)人恒过()(1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6)亲戚畔之()(1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一词多义(1)利天时不如地利名词,有利的形势兵革非不坚利也(2)之三里之城助词,的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代词,他 (3)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介词,在生于忧患(5)拂行拂乱其所为动词,违背法家拂士(6)恒国恒亡副词,必然人恒过(7)以以天下之所顺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用来(8)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前一个表修饰,后一个表转折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连词,表顺承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古今异义(1)城非不高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同步练习及答案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同步练习及答案《孟子两章》同步测试一、基础知识1.在括号里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夫环而攻之( ) 米sù( ) 传说( ) 畎面( ) 版筑()法家拂士( ) 城guō( ) 百里xī( ) héng于虑( ) 子yú( )2.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A. 委而去之(放弃) 而后喻(了解)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B. 固国 (国家) 空乏其身(资财缺乏) 得道多助(道德)C. 举于市 (推举) 饿其体肤(饥饿) 寡助之至(少)D. 域民 (限制) 威天下(威慑) 人恒过(过失)3.下列句子全有古今异义词的一组( )A.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而后作B.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C. 望桓侯而还走环而攻之D. 池非不深也亲戚畔之二、阅读理解(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第一段的“举”意思是()A.举出事例B.行为举动C.被选拔D.发动起义2.横线上的“故”字意思是()A.由此看来B.所以C.这样看来D.原来3.横线上句子的“是人”指()A.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B.任何人C.作者D.第一段列举的6个人4.解释加点词:⑴苦:⑵过⑶虑⑷喻⑸衡5.翻译句子: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⑶入则无法家拂士6.上文选自,全文论证了和的问题。
7.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8.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举的事例意在说明()A.古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地位B.卑贱的人最多智慧C.经受磨难的人,才能接大任9.“天”使接受大任者经受磨难,目的是()A.动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苦其心志,劳其筋骨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1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A.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孟子»两章练习一、基础测试题。
1.解释下面句中虚词的意思。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郭:环:B.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池:坚利:委: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畔:顺:2.〝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反的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征于色C.死于安乐D.衡于虑3.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对子骂父,那么是无礼( )B.征――征于色,发于声,然后喻( )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 )C.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然后喻( )4.加点词不用〝使……〞(使动用法)这一结构方式来解释的一项为哪一项( )A.苦其心志B.劳其筋骨C.动心忍性D.生于忧患5.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通____( )B.困于心,衡于虑,然后作____通____( )C.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通____(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通____( )6.判别正误。
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1)孟子名轲字子舆。
是春秋末期人。
他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巨匠。
( )(2)«孟子»是一部记载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共七篇。
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叫«孔子»。
(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议论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醒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天时,天时不如人和〞,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提醒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孟子两章》同步练习册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孟子两章》同步练习册习题答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两章》同步练习册习题答案
18、《孟子》两章
积累与运用1.轲战国儒家仁政王道2.《论语》《大学》《中庸》诗、书、礼、易、春秋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⑴pàn,背叛⑵zēng增加⑶héng堵塞⑷bì辅佐5.⑴逃跑;灭亡⑵提拔;发动⑶因此;原因⑸从;给;在6.⑴包围⑵这⑶放弃;离开⑷限制⑸震慑⑹护城河
理解与鉴赏1.A2.B3.⑴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⑵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4.c5.略
拓展与提高相同点:两篇短论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不同点: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开头提出,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在论证结构上,第一则采用了总起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同步习题
21 《孟子》二章课时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以顺为正.者(2)贫贱不能移.(3)空乏..其身(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出则无敌.国外患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往之女家B.行拂乱其所为C.曾益其所不能D.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妾妇之道.B.必先苦.其心志C.与民由.之D.生.于忧患4.翻译下列句子。
(1)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有删改)【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遗忘。
5.解释加点的词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恒:________(2)其母引.刀裂其织引:________6.【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7.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课时训练答案1.(1)准则,标准(2)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3)财资缺乏(4)奋起,指有所作为(5)匹敌、相当2.B3.B4.(1)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奋发)使人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导致死亡。
5.(1)常常(2)拿起6.【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7.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这个故事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人教新版九年级下册 第17课《孟子》两章 同步练习(解析版)
九年级下册第17课《孟子》两章同步练习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至若/春和景明C.贤者/能勿丧耳D.策之/不以其道(2)下列句子中如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B.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C、曾益.其所不能(益处)D.人恒过.,然后能改(犯错误)(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①所以动心忍性译文: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灭亡。
(5)选文在论证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文章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清晰,论证极为有力。
【分析】课文译文:舜从田间被尧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并被举用。
因此上天将要将降下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智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
初二语文上册第27课《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一、判断正误。
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1.孟子名轲字子舆。
是春秋末期人。
他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大师。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共七篇。
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叫《孔子》。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议论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指出下面各句中黑体的字相当于哪个字。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作者是用什么来证明“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点的?请默写出原文。
四、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①②③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⑤⑥1.依次解释下面标有序号的词。
①城:②池:③兵革:④委:⑤去:⑥是:2.这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哪一句能表明这一段的论点?在句下画“”。
五、作者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那么;作者正面的观点是什么?写出原文(从其他段找);并译成现代汉语。
六、“天”在“降大任于是人”之前;首先怎样作;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七、将下面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八、这两篇小议论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何不同?九、选做题。
不死之药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1)者;谒者(2)操之以入。
中射之士(3)问曰:“可食乎?”曰:“可。
”因夺而食之。
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罪在谒者也。
部编版八上语文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孟子>二章》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丈夫之冠.()妾.妇()富贵不能淫.()畎.亩()胶鬲.()傅说.()百里奚.()曾.益()法家拂.士()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岂不诚.大丈夫()(2)天下熄.()(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4)父命.之()(5)戒.之()(6)女.家()(7)以顺为正.者()(8)与民由.之()(9)发.于畎亩()(10)空乏..其身()(11)行拂乱..其所为()(12)曾.益()(13)衡.于虑()(14)出.则无敌国外患()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7月7日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已连续6天不断出现高温(35℃以上)天气。
(删去“不断”)B.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贾利民就投身于中国高铁的科研创新工作,见证了中国高铁发展及孕育的全过程。
(将“发展”和“孕育”对调)C.宋金时期,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三国人物和故事也是戏曲中普遍受到欢迎的题材之一。
(将“也”改为“都”)D.升学压力透过高中、初中、小学直抵幼儿园,一些上海的地区,小朋友为了升入理想中的小学,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应试训练。
(“应试”改为“考试”)4.根据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人活于世上总要有些信仰,为了心中的道义,有人像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常识填空。
这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____》,孟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___________家。
课内精读二、课内阅读(一)阅读《富贵不能淫》,回答问题。
1.翻译下列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3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A.畎(qu an)亩焦灼(zhu 0骸(h①骨沮丧(j⑪B.水债(z e)绽(d in g)放晕(y un)倒自艾(①自怜C.拂(bi)士耷(d①拉沙砾(1 1)戈(g E壁D胶鬲(g e档(d cn g)案秀颀(q 1)咳嗽(s cu)2.下列划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A. 池:护城河B. 委:放弃C. 是:表判断D. 畔:同“叛”二、(2014株洲中考)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 _(囚:指去世的人)。
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王讥曰:“设官以治民,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
”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
”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选自纪旳《阅微草堂笔记》卷一)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至但饮一杯水 ______________②植木偶于堂 ______________2. 翻译下面的句子。
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上文,作者认为做官不但要,更要。
(每空不超过4 个字)答案解析一、 1、【答案】 B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 。
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准拼音,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B.水 泽 绽(zh cn )放 晕(y tn )倒 自艾(y 1)自怜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
2、【答案】 C【解析】 试题分析: 对所学文言文名篇中的词语, 可以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判断, 注意字 词在句子中的变化,比如“池”是古今异义字词, “畔”是通假字。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题与答案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题与答案《孟子》二章一、基础测试题。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死亦我所wù ,所wù 有甚于死者。
(2)一d?n 食,一豆gēng 。
(3)cù 尔而与之,乞人不xiè 也。
2、根据原文填空。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国恒亡。
(5)然后知,。
二、能力测试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3)呼尔而与之(4)万钟于我何加焉(5)傅说举于版筑之间(6)必将苦其心志(7)征于色,发于声(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征于色C. 死于安乐D.衡于虑3、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征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C.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加点词不用“使……”(使动用法)这一结构形式来解释的一项是()。
A.苦其心志B.劳其筋骨 C.动心忍性 D.生于忧患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通_____()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通_____()C.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通_____()6、翻译句子。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课内问答题。
1、古人说“艰难困苦,至汝于成”,还说“多难兴才”,请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容和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这些话的理解。
2、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
四、拓展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8 《孟子》两章 同步练习3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亲戚畔.()之畎.()亩傅说.()法家拂.()士答案:sùpàn q uǎn yuèbì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兵革..非不坚利也。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⑷人恒过.,然后能改。
解析:要想牢固地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还需不断地积累。
本题的词语是本文较为典型的词语,需放在原文中仔细揣摩,记诵在心。
答案:⑴泛指武器装备。
⑵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⑶责任,使命。
⑷犯错误。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答案:《孟子·公孙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课中10分钟(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B.得道.者多助(道理)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D.委.而去之(放弃)解析:通观这四个选项可知A、C、D理解正确,应予以识记,而B选项中“得道者”即“施行仁政的人”,因而“道”应理解为“仁政”。
答案:B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行拂乱其所为 D.入则无法家拂士解析:通假字的字音、字义都是按其所通的本字来读来解,它所通之字一般是固定的,应在平时多加积累,本题中A项“衡”通“横”,B项“畔”通“叛”,D项“拂”通“弼”,只有C项不含通假字。
答案:C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解析:能否正确的朗读断句,直接关系着我们对句义的理解与否。
划分时,将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词义的词语断开。
答案:(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4.翻译下列句子。
〈孟子〉二章同步测练
《〈孟子〉二章》同步测练一、基础演练1.给下面的字注音。
舜()畎()鬲()奚()拂()傅说()箪()羹()蹴()屑()欤()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行拂乱其所为.()吾与.汝毕力平险()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曾.益其所不能()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亦不可以已.乎()征.于色,发于声()故不为苟得..()3.按要求填空。
(1)《孟子》是纪录时期家家家孟轲及其弟子得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何政治活动得书,现存七篇。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观点:。
5.《鱼我所欲也》一章中,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为例,来证明的观点。
6.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都告诉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二、同步解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选出下列加点词义相同的一项()A.使: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使.人索扁鹊B.得:二者不可得.兼弗得.则生C.为: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为宫室之美D.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斯是.陋室8.选出解释有误的一项()A.舍生取义:牺牲生命而选取义B.故不为苟得也:所以不敢苟且得到C.所恶有甚于死者:所讨厌得人有比死还厉害得D.非独贤者有是心:不只贤人有这种心9.用“║”把本段文字分为三层。
九年级上册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九年级上册孟子两章同步练习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孟子》两章同步练习A鱼我所欲也第一部分:1.用课文原句填空:(4分)⑴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⑵呼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⑴二者不可得兼(兼:)⑵故不为苟得也(得:)⑶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⑷故患有所不避也(故:)⑸贤者能勿丧耳(丧:)⑹蹴尔而与之(蹴:)3.作者认为,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却接受了的原因是。
(2分)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5.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⑴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⑵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⑶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6.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04年芜湖试题)(2分)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萧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A、从表现内容看,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下阕主要是评古论今;从表现形式看,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B、词中的“魏武”指的是曹操,“遗篇”指的是他的《观沧海》。
C、词中用“白浪滔天”、“一片汪洋”写出了大海的特征。
D、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和悲叹。
第二部分:(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互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7.第一段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分)8.文中的“万钟”指。
(2分)9.文中作者认为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3分)10.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2分)11.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作者对它们各持什么态度(3分)12.第二段最突出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简单分析它的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
.......的一组是()
A.畎.(quǎn)亩焦灼.(zhuó) 骸.(hái)骨沮.丧(jǔ)
B.水债.(zé) 绽.(dìnɡ)放晕.(yǜn)倒自艾.(ài)自怜C.拂.(bì)士耷.(dā)拉沙砾.(lì) 戈.(ɡē)壁
D.胶鬲.(gé) 档.(dànɡ)案秀颀.(qí) 咳嗽.(sòu)
2.下列划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A.池:护城河
B.委:放弃
C.是:表判断
D.畔:同“叛”
二、(2014株洲中考)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囚:指去世的人)。
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王讥曰:“设官以治民,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
”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
”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至但饮一杯水
②植木偶于堂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
3.根据上文,作者认为做官不但要,更要。
(每空不超过4个字)
答案解析
一、1、【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
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准拼音,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B.水泽绽(zhàn)放晕(yūn)倒自艾(yì)自怜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对所学文言文名篇中的词语,可以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判断,注意字词在句子中的变化,比如“池”是古今异义字词,“畔”是通假字。
句子中的“是”表示是代词“这”,故C错。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答案】
1.①只②树立(竖立)
2.怕事情烦重而(就)不做,(难道)不是辜负国家吗?
3.廉政(廉洁) 勤政(务实,做实事)
【解析】
1.试题分析:文言词语解释提醒一般立意于考查重点实词词义、一词多义现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五种文言知识。
特别是重点实词词义和一词多义现象是此类题型考察的重点。
近几年也出现了对虚词的解释。
中考文言文往往从课内出题,所以,题目前面的选文,实际上是良好的提示,学生不仅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对词语的语境义进行筛选,而且,还可以通过熟悉的文章直接回忆起词语的意义,这样问题的难度实际上已经降低了。
这两个词语在课内就能找到相应的词语解释“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亭亭净植”,虽是课外解释,但出自课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文言文翻译的题型。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再有考生要特别留意。
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
此句翻译要注意“举”的解释,这是一个一词多义的词语。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从文中“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
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体现出为官要做实事;“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写出为官应廉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