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肠源性囊肿诊断与治疗

肠源性囊肿诊断与治疗

肠源性囊肿诊断与治疗

肠源性囊肿是指起源于肠道壁内部的囊肿,常见于小肠和结肠。肠源性囊肿通常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在一些情况下也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诊断

临床表现

肠源性囊肿可能表现为腹痛、排便异常、腹部肿块等症状。有时囊肿会导致出血或感染,进一步加重症状。

影像学检查

通过腹部超声、CT或MRI检查,可清晰观察囊肿的形态、大小、位置等特征,有助于确定诊断。

病理学检查

如果临床症状提示肿瘤可能性较大,可能需要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

观察

对于小型无症状的肠源性囊肿,可以选择定期随访观察,不需要立即治疗。

外科手术

对于大型、症状明显、有恶变风险的肠源性囊肿,外科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手术方式根据囊肿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可能包括腹腔镜手术或开放手术。

内镜治疗

对于一些小型的、位于特殊部位的肠源性囊肿,内镜治疗也可考虑。内镜治疗通

常包括内镜下囊肿穿刺引流或黏膜下剥离等操作。

保守治疗

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囊肿较小、位置特殊、手术风险较大等,可能选择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观察等。

肠源性囊肿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诊断时需充分考虑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的综合信息,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深度学习]肠源性囊肿的病理与临床特点及影像诊断(建议收藏)~~~

[深度学习]肠源性囊肿的病理与临床特点及影像诊断(建议收藏)~~~

[深度学习]肠源性囊肿的病理与临床特点及影像诊断(建议收

藏)~~~

肠源性囊肿病理与临床特点

肠源性囊肿(enterogenous cyst)也称神经肠源性囊肿、原肠囊肿,以椎管内多见,颅内少见。发病机制是胚胎发育第3周神经管与原肠分离障碍,残留或异位的中胚层组织形成,病理特点为囊肿内衬扁平、立方、柱状或假复层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本病位于颅内者常无特异性征象,与所在部位有关,表现包括头痛、面部麻木等。手术彻底切除为本病首选治疗方法,但常因与血管及神经粘连而难以全切,术后易复发,并有恶变倾向。

CT与MRI特点

①部位与形态:常位于延髓前方及桥小脑角区,偶见于后颅窝脑实质内、斜坡等部位,罕见于鞍上、四叠体池、前颅窝。呈圆形或分叶状,边缘清楚,一般小于2cm;

②CT平扫为低或等密度肿物,边界清楚,增强扫描无强化。邻近的小脑、脑干、第四脑室等受压、变形,桥小脑角池部分增宽;

③由于囊内可以是均质浆液、清亮水样液体或类似胶样囊肿样不透明物质,包括含量不等的蛋白质,蛋白质分子大小不一,故本病MRI信号表现多样,如含较多蛋白质成分或囊内出血,在平扫T1WI 可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一般囊肿周围无水肿,当肿块较大压迫周围脑实质可产生水肿表现,一般为轻度水肿。最常见表现为T1与脑脊液信号相等或略高、T2为高于脑脊液信号,FLAIR为高于脑脊液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少数可见不均匀环状强化或明显强化,可能原因是囊壁含纤维成分或囊壁破裂所致无菌性炎症。

三人行医学课堂知识店铺《全身影像解剖及临床应用》小程序

肠源性囊肿诊断与治疗PPT

肠源性囊肿诊断与治疗PPT

如肠修补、肠切除等
肠瘘:需要手术治疗, 如肠修补、肠切除等
肠癌:需要手术治疗, 如肠切除、肠吻合等
肠梗阻:需要手术治疗, 如肠切除、肠吻合等
肠粘连:需要手术治疗, 如肠粘连松解、肠吻合
肠炎:需要手术治疗, 如肠切除、肠吻合等
肠பைடு நூலகம்血:需要手术治疗,

如肠止血、肠切除等
肠坏死:需要手术治疗,
如肠切除、肠吻合等
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囊肿的组织结构,判断囊肿的性质和类型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检测囊肿细胞表面的抗原表达,判断囊肿的起源和分化程度 基因检测:检测囊肿细胞的基因突变,判断囊肿的基因型和分子机制 细胞培养和动物实验:研究囊肿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药物敏感性,为治疗提供依据
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使 用抗生素、抗 炎药等药物进
预后评估与随访建议
评估指标:年龄、性别、病程、 治疗方式等
预后评估:根据评估指标预测 患者预后情况
随访建议:定期进行随访,监 测病情变化
治疗建议:根据预后评估结果, 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建议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肠道疾病
临床表现与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影像学表现
【关 键 词 】 中枢 神 经 系统 囊 肿 ;磁 共 振 成 像 【中图 分 类 号 】 R742;R445.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08一l062(2007)12—0841—03
Image features of enterogenous cysts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XU Hua-zhi1,SUN B .CHEN Wei-t im',LI Ji m -cel (1.Department of Radiology,the First A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College.Wenzhou z
2.Imaging Center o f Neurosci cnce,Tiantan Hospital,Beijing 100050,China)
(1.温 州 医 学 院 附 属 第 一 医 院放 射 科 ,浙 江 温 州 325000;2.北 京 天坛 医院 神 经 影 像 中心 ,北 京 100050)
【摘 要】 目 的 :探 讨 中枢 神 经 系 统 肠 源 性 囊 肿 的 影 像 学 表 现 。方 法 :收 集 经 手 术 病 理 证 实 的肠 源 性 囊 肿 l2例 ,分 析 其 影 像 学 表 现 。结 果 :桥 前 池 、桥 小 脑 角 池 2例 ,脊髓 腹 侧 髓 外 硬 膜 下 间 隙 9例 ,背 侧 髓 外 硬 膜 下 间 隙 l例 ,“脊髓 嵌 入 症 ”8例 。l例 CT 平 扫 等 脑 脊 液 密度 。8例 T。WI、T2WI类 似 脑 脊 液信 号 ;3例 T.WI、T2WI信 号 混 杂 。增 强 扫 描 ,仅 l例 边 缘 轻 度 半 环 状 强 化 。结论 : 中枢 神 经 系 统 肠 源性 囊 肿 影 像 学 表 现 具 有 一 定 的 特 征 ,MRI具 有 一 定 的 诊 断 价值 。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赵鹏来;章文斌;罗正祥;陈永严;刘翔;刘英亮

【期刊名称】《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年(卷),期】2013(18)10

【摘要】目的总结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EC)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中枢神经系统EC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效果.囊肿位于颈段2例,左侧脑室1例,均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C1~C2段囊肿全切除,C6~C7段囊肿次全切除,左侧脑室囊肿大部分切除.随访5~24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中枢神经系统EC是少见的先天性疾病,多发生于颈胸段椎管硬膜下脊髓腹侧,颅内罕见.MRI对E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手术切除可获得良好效果.

【总页数】3页(P453-455)

【作者】赵鹏来;章文斌;罗正祥;陈永严;刘翔;刘英亮

【作者单位】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8;R744

【相关文献】

1.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 [J], 李涛;崔惠勤;朱里;黄力钊;铁超恩

2.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与诊断 [J], 李淼;王民;刘威;韩利章

3.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影像学表现 [J], 许化致;孙波;陈伟建;李建策

MRI对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价值

MRI对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价值

性囊肿诊 断价值 , 提 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
法: 对 5例 经 手 术病 理 证 实 的椎 管 内肠 源
性囊肿 患者 M R I 表 现进 行 回顾 性分 析。
结果 : 2例 位 于 颈 段 , 2例 位 于 胸 段 , 1例
髓纵轴平行 , 呈类 圆形或 长椭 圆形 , 囊 肿
壁薄, 边缘光整 , 邻近脊髓受压移位 , 病 变
MR I 鉴别诊 断 : 典 型 的肠 源 性 囊 肿 有
发 病机 制 、 病理 学特 点及 临床 表现 :
椎 管 内肠 源 性 囊 肿 是 一 种 少 见 的 先
肠 源性囊 肿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 , 发 病机制 不清 , 一般认 为在 内胚 层发育时期 部分 内胚层 组织 异 常向后 移位嵌 入 神经 管所致 ; 也有部分学 者认 为胚 胎发育早期 神 经管 与原肠分离障碍 , 残留组织嵌入脊 索 和外 胚层之 间而 形成囊 肿 … 。常合并 胃肠 、 脊柱 、 脊髓 等 畸形 。肠 源性 囊 肿囊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6 1 4 x . 2 0 1 3 .
0 5. 21 l
颈段 2例均位 于脊 髓腹侧 中线 处 , 胸段 2 例, 1例位于脊髓腹 中线 , 1 例位 于脊髓腹 右侧 , 腰段 1 例 位 于马尾 神经 之 间 ; 病 灶

【读片时间】第1801期:肠源性囊肿

【读片时间】第1801期:肠源性囊肿

【读片时间】第1801期:肠源性囊肿

肠源性囊肿

病史:

女性,42岁。头痛、肢体无力20天,体检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颅神经检查正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A.CT平扫;

B.T1WI矢状面;C、D.T2WI横断面;E、F、G.增强矢状面、横断面、冠状面;H.HE×100影像学表现:

图A:CT平扫示,肿块上下极呈高密度,中间呈低密度(部分层面未显示)。图B:矢状位MRI T1W 压脂示,脑干前池见一不规则囊实性占位,向上达右侧桥小脑脚池,向下达枕骨大孔水平,向后压迫延髓,肿块大小约3.0cm×1.2cm,分叶并多发分房,上下极呈均匀高信号,中间呈均匀低信号,略高于脑脊液信号,边界清晰。图C、D:T2WI两个不同层面,肿块上下极呈均匀稍高信号,中间呈均匀高信号。图E~G:T1WI增强扫描三个方位示,肿块未见强化,邻近脑膜无增厚、强化。

术中所见:

右侧远外侧入路(经枕骨大孔及寰椎)进入枕大池,于脑干前方及右侧见3.0cm×1.5cm×3.0cm大小的近乎无色、哑铃状的囊性肿物,中间较细,与脑桥、延髓交界粘连,与后组颅神经无粘连,上下极病灶内容物为灰白色黏稠液体,病灶中间为无色透明液体。

病理结果:

囊性结构,囊壁由胶原纤维构成,内衬单层肠型黏膜上皮。病理

诊断(后颅窝)肠源性囊肿(图H)。

分析与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entero-genouscysts,EC)又称神经管原肠囊肿(neurentericcysts,NC),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发育性畸形囊肿。多数学者认为肠源性囊肿的发生是由于胚胎期第3周神经管粘连部分原肠管结构,由其残留或异位的组织演变而来,常常合并脊柱侧凸及椎体裂、脊髓及脊膜膨出、胃肠道憩室、肠管畸形、纵隔或后腹膜囊肿等其他先天发育畸形,亦有学者认为幕上肠源性囊肿起源于Seessel’囊一个原始前肠的憩室,成人常退化、消失。肠源性囊肿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平均21岁(2~70岁),部分学者认为此病儿童或青少年起病。本病无明显性别倾向,但亦有文献报道发病率男略多于女。其中80%位于椎管内,其余10%~15%位于颅内,多位于后颅窝中线,桥前池、桥小脑角、鞍区及鞍上池、4脑室均见病例报道。椎管内肠源性囊肿临床症状与其所在位置有关,首发症状多为受病变压迫或囊液刺激所致的神经根疼痛。位于颅内者,常无症状或仅有非特异性头痛,随囊肿增大可逐渐出现脑干受压症状,颅神经受累及小脑症状。病理上肠源性囊肿壁组织学所见不一,构成囊壁的上皮细胞可为单层扁平、立方、柱状上皮,假复层柱状上皮至复层扁平上皮,可有纤毛及黏液分泌细胞,大多数可存在两种以上上皮细胞,并可见其互相移行。囊肿壁外层为纤维结缔组织,其内除血管外,部分病例尚可见黑色素、软骨、平滑肌、脂肪、钙化等。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_黄增超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_黄增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中枢神经影像学 Neuroimaging· 10·

【摘要】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I特征,以提高鉴别诊断水平。

资料与方法 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患者均行MR平扫

加增强扫描,分析其特征性的MRI表现。结果 7例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中,

6例位于椎管内硬脊膜下脊髓腹侧,1例位于松果体区。MRI显示病变信号均匀,

T1WI呈低信号,6例稍高于脑脊液信号,1例与脑脊液信号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显示,5例无强化,1例囊肿边缘轻度强化,1例囊壁环形强化。结论 中

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有其特征性的MRI表现,MRI检查对发现及诊断本病具有

重要价值。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囊肿;肠疾病;磁共振成像

【Abstract】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MRI manifestations of enterogenous cyst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to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this disease. Materials and

Methods Seven cases of surgical pathology proven enterogenous cysts underwent MRI

plain and enhancement scanning, the MRI featur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Six lesions

肠源性囊肿PPT课件

肠源性囊肿PPT课件
给予胸腔穿刺: 抽取胸腔积液465ml。
5
3月28日就诊于衡水哈励逊和平医院,胸片示
6
3月28日,行胸部增强CT示
7
8
Fra Baidu bibliotek
4月7日就诊于河北医大第四附属医院,自发病 以来,此前未作任何治疗,患者无午后低热、 夜间盗汗等症状,神志清楚,精神尚可,饮食 、睡眠、二便均正常。
查体:T 37.0℃,P 92次/min,R 17次/ min,BP:116/58mmHg。
19
肠源性囊肿的诊断
X线检查是其首要的诊断手段,X线胸 片可见纵隔显示内圆形或椭圆形阴影,边 缘光滑,囊肿与呼吸道或消化道相通时其 内可见液平面,位于大气管旁肠源性囊肿 多呈扁平状,位于食管旁或食管肌层内囊 肿,钡餐检查可见食管呈外压性改变,但 粘膜光滑,易于食管癌鉴别, CT检查可 明确显示椎体畸形,对诊断很有帮助,膈 下积气有助判断囊肿是否与消化道相通。
既往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无 手术史,无输血史,药物史,食物过敏史。
9
4月11日术前增强CT示
10
4月15日术前平片示
11
4月16日手术所见:有约300ml黑褐 色胸水。右侧后下纵膈肿瘤,呈囊性 ,囊壁厚,基底宽位于后胸壁,并有 蒂延伸至膈角。瘤体内为黑褐色液体 ,沿肿瘤边缘游离,完整将囊壁剥除 。
肠源性囊肿
放射科

肠源性囊肿与淋巴管瘤

肠源性囊肿与淋巴管瘤
• 典型者沿神经血管轴分布,可跨越筋膜和包膜浸 润内脏。淋巴瘤单发多见,多发者少见,多发者称 之为淋巴管瘤病(Lymphangiomatosis,LYMF), 是一种多灶性或者弥漫性淋巴系统异常增殖的罕见 疾病,常侵及一个或多个组织或器官,本病例发生 于胃壁、广泛腹腔内肠系膜、大网膜、小网膜,病 例2发生于广泛腹腔内肠系膜和大网膜,并累及纵隔
女,4岁;2周前在当地医院体检, B超示后腹膜囊性占位。体检: 腹平软,未扪及明显包块,肛检 (-)。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

手术病理:腹膜后肠源性囊肿
• 肠源性囊肿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发育性畸形, WHO将其定义为“囊肿内壁衬有类似于胃肠 道上皮,能分泌粘液的上皮”。 肠源性囊肿 约80%发生于椎管内,10%~15%位于颅内, 其余发生于纵隔,发生于后腹膜的很少见。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儿童和青年多见, 男女之比约3:2
• 临床特征 淋巴管瘤生长缓慢,病程多较长, 病变较小时对周围脏器未造成压迫,多无明 显症状,不易被发现,多在体检或者其他原 因手术的术中及在肿瘤长到一定程度出现局 部包块和肿瘤产生的压迫、出血、感染、扭 转、破裂等相应伴随症状时才被发现。此外, 由于淋巴管瘤病发现时年龄范围跨度大,病 灶多中心、多器官且受累的程度不同,可产 生不同的临床症状。累及肠系膜时,可引起 相应肠壁淋巴回流受阻,肠壁增厚,从而导致 吸收差、消瘦、低蛋白、腹水,瘤体破裂可 形成乳糜状腹水,查体可有“水波感”或 “移动性浊音”,易误诊为腹膜炎和腹水

肠源性囊肿

肠源性囊肿

胸腺囊肿
支气管囊肿
心包囊肿
脊膜膨出
畸胎瘤
胰腺假性囊肿
神经鞘瘤
心包隐窝
淋巴管瘤
• CT平扫时淋巴管瘤主要表现为较大的多囊 状低密度肿物, 密度均匀,淋巴管瘤可以出血, 导致肿瘤内呈高密度或混杂密度。肿物多 为浸润性生长或随周围结构塑形, 可伸入血 管、气管或肌肉之间, 多数边缘欠清楚; 肿 块内可见囊壁或分隔, 增强扫描肿物之内容 无强化, 囊壁可以有轻度强化, 这是其特征 性表现.
位于纵隔内的肠源性囊肿
• 食管囊肿:位于食管周围或食管壁内,可 与食管、气管相黏连,增强后囊壁强化, 囊内容物不强化
(纵隔囊肿)鉴别诊断
• 1.支气管囊肿:临床上可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主要位于隆 突下和气管右旁。
• 2.心包囊肿:CT表现为2/3心包囊肿位于(右)心隔角区, 呈单房囊性肿块圆形或卵圆形水样密度壁薄而均一,边缘 光整,增强扫描无明显变化。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消化道非 特异性症状和无痛性腹部包块常为该病的首发表 现,随后可出现肠梗阻、肠套叠、泌尿系梗阻等 症状。
影像表现
• CT表现: • 1)平扫表现为包膜完整的囊性包块,包膜可厚薄
不均,部分见钙化或结节状突起。 • 2)囊内呈液性密度,部分因合并出血其内可呈高
• 3.神经管原肠囊肿:通常位于后纵隔,在椎体上有贯通性 骨质缺损使囊肿可与脊膜相连,同时可伴有其他脊柱畸形 如蝴蝶椎、半椎体及脊柱侧脊柱畸形如蝴蝶椎、半椎体及 脊柱侧凸等。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神经外科相关疾病鉴别诊断

胶质瘤

1.胶质瘤:为脑内病灶,有占位效应,有多种类型,影像学表现不一。低级别胶质瘤多为强化不明显的T1低信号T2高信号占位。高级别的多为强化不均匀的混杂信号,水肿明显。

2.转移癌:患者常有原发性肿瘤史,但有时原发灶尚未发现。典型影像学表现为皮白质交界处占位,强化不一边界清,周围水肿明显。

3.淋巴瘤:多见于中线部位,如侧脑室,胼胝体等处,多强化明显,似棉花团状。CT多为等或略高密度,T2多为等或低信号。DWI为高信号。MRS可见脂质峰。

脑膜瘤

1.脑膜瘤:为脑外病灶,有占位效应,多表现为均匀密度或均匀信号的病灶,强化多明显,可见有脑膜尾征。因肿瘤位置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局部压迫症状与体征。

2.血管外皮瘤:表现类似脑膜瘤,但血管流空影多见,血供异常丰富。该患者不排除。2.胶质瘤:为脑内病灶,有占位效应,有多种类型,影像学表现不一。低级别胶质瘤多为强化不明显的T1低信号T2高信号占位。高级别的多为强化不均匀的混杂信号,水肿明显。

3.脑脓肿:多有感染病史,表现为颅内囊性占位,囊壁环形强化,多无结节强化。血象常增高。DWI为高信号。该患者不支持。

3.炎症:多数占位效应不明显,强化不均匀,MRS有助于鉴别,鉴别困难时可行活检证实。

胶质瘤复发

1.胶质瘤复发:患者既往手术病理证实,现磁共振显示局部有结节状强化,首先考虑复发。需病理证实。

2.放射性坏死:多发生在放疗后1年左右,一般无明显结节强化。有时与胶质瘤复发难以鉴别,MRS可辅助鉴别,见坏死的乳酸峰,但有时仍难以鉴别,需活检证实。

颅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颅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颅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许益民;杨应明;袁军

【期刊名称】《河北医学》

【年(卷),期】2001(7)6

【摘要】目的:提高对颅内囊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能力和对颅内肠源性囊肿的诊疗水平,减少复发率.方法:通过本院2例颅内肠源性囊肿典型病例的诊治过程及近20年系统文献复习(共报道17例),对颅内肠源性囊肿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进行归纳、总结果.结果:文献统计资料中有详细资料的共有11例,加上我院2例典型病例,均经手术切除和病理证实,其中全切除共7例,随访2~5年均未见复发,效果好.结论:颅内肠源性囊肿除具有压迫邻近结构的神经定位体征外,常具有以下特点:①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②常合并脊柱和/或躯体其他部位畸形;③囊肿多位于中线结构.手术全切除囊肿是治愈本病的最佳方法.

【总页数】4页(P492-495)

【作者】许益民;杨应明;袁军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

【相关文献】

1.颅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J], 许小林;龙东兵;熊文

2.颅内肠源性囊肿四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王嘉拾;苏少波;张川;雪亮;岳树源

3.颅内巨大肠源性囊肿1例 [J], 夏伟;邢亚坤;孙永青;崔雨丹

4.颅内肠源性囊肿的MRI诊断 [J], 刘霞;金中高;周林江

5.颅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J], 郑修启;李永胜;宋业纯;姬广福;朱玉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治[1]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治[1]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Vol .25No .5May 2005

Academ ic 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

【作者简介】张文川(1966-),男,上海人,副主任医师,硕士.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治

・短篇报道・

张文川, 徐顺清, 万 亮, 马 杰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新华医院神经外科,上海 200092)

【关键词】肠源性囊肿; MR I ; 显微手术

【中图分类号】R 739.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0258-5898(2005)05-0539-02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内胚层组织

异位形成的囊性病变,为临床上少见的先天性良性占位性病灶,其发病率占椎管内肿瘤的0.4%[1],国内外报道较少。我科10年内共收治该病患者13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现将其临床特点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年龄3~13岁,平均8.6岁,病程1年~

10年不等,平均为2年。男性10例,女性3例,男女之比为10∶3。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肢体运动障碍或伴有不同程度废用性肌萎缩,肌力0~Ⅰ级者3例,Ⅱ~Ⅲ级者4例,Ⅳ级者

6例;有肌痿缩者6例。有不同程度的节断性感觉障碍平面或

伴有肢体麻木感、。部分患者检查不合作,无法记载。有10例患者表现为神经根刺激性疼痛;2例括约肌功能失调,表现为大小便功能障碍;7例锥体束征阳性。所有患者均有病程中短期内症状突发加剧病史。影像学资料:3例早期病例行CT 检查,发现椎管内低密度囊性占位,无强化;10例行MR I 扫描,呈稍长T1、T2信号,T1加权相呈现相对于脊髓的低信号影,多数囊肿呈现相对于脑脊液的等或低信号影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_席一斌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_席一斌
在本组 患 者 中,神 经 根 疼 痛 者 13 例,肢 体 感 觉 障 碍 4 例 ,括 约 肌 功 能 障 碍 1 例 ,肢 体 活 动 障 碍 15 例 ,间 歇性头痛 头 晕 3 例,颅 内 NC 中 2 例 出 现 颅 内 压 增 高 症 状 。2 例 伴 有 脊 椎 发 育 异 常 。
2.检 查 方 法 3例 颅 内 病 灶 患 者 采 用 Siemens Magnetom Trio Tim 3.0T 超导磁 共 振 扫 描 仪。8 通 道 头 线 圈 进 行 图 像 采 集。 平 扫 行 横 轴 面 T1WI:TR 250 ms,TE 2.5ms;T2WI:TR 4000ms,TE 91ms;矢状面 T1WI: TR 440ms,TE 2.46ms。其余20例椎管内病灶 MRI 检查采 用 GE Signa HDxt 1.5T 机 器 扫 描,脊 柱 专 用 联 合 阵 列 线 圈 进 行 图 像 采 集 ,仰 卧 位 。行 常 规 矢 状 面
【Key words】 Brain neoplasms;Neurenteric cyst;Central nervous system;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iagnosis
肠源性囊肿(neurenteric cyst,NC)是 一 种 罕 见 的 由于内胚层发育不全而产生的先天性发育缺陷导致的 疾 病 ,可 发 生 于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的 任 何 部 分 ,占 中 枢 神 经 系统肿瘤的 0.01%,以 发 生 在 椎 管 内 常 见,占 脊 髓 轴 向肿瘤的0.7%~1.3%[1],颅 内 次 之。 神 经 影 像 学 的 发展促进了 NC 的 早 期 诊 断,大 部 分 病 灶 是 体 检 意 外 发现的,但由于其罕 见 性 临 床 上 常 常 与 表 皮 样 囊 肿 和 蛛 网 膜 囊 肿 等 混 淆,尤 其 是 发 生 在 桥 小 脑 角 区 的 NC[2]。为了提高的 可 能,笔 者 搜 集 了 23 例 经 手 术 病 理确诊的 NC 患 者 的 影 像 学 资 料,回 顾 性 分 析 并 总 结 NC 的特征性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

( 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磁共振室 广
【 摘 要】 目的 探 讨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肠 源性 囊 肿 的 MRI 现 及 其 鉴 别 诊 断 。方 法 回顾 性 分 析 7例 经 手 术 和 病 理 证 实 表 的 肠 源 性 囊 肿 的 临床 和 MRI 料 。结 果 7例 肠 源 性 囊 肿 , 前 池 1例 , 管 内 髓 外 硬 膜 下 6 , 资 桥 椎 例 3例 病 变 位 于 颈 段 , 2 例 位 于 上 段 胸 段 , 例 位 于 腰 段 。6例 椎 管 内肠 源 性 囊 肿 , 囊 肿 位 于 脊 髓 腹 侧 , 可 见 “ 髓 嵌 入 征 ” 1 5例 均 脊 。多 数 囊 肿 T w l
中图分类号 : 4 ; 452 R7 2 R 4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号 :0 69 1 ( 0 2 0 — 7 50 1 0 —0 1 2 1 ) 50 1 - 3
Di g s s a f e e t a a n s s of e t r e u y t o e r lne v s s s e R a no i nd di f r n i ldi g o i n e og no s c s f c nt a r ou y t m by M
L ITao,CU IH uiq n ,ZH U —i Li,H UA N G — hao, TI Cha — n Liz E o 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 EC 的预后较好,全切除者可治愈,部分切 除者因其复 发 较 慢 病 程 较 长,在 短 期 内 不 会 快 速 生 长影响患 者 的 生 命[5];即 使 复 发 也 可 再 次 手 术。 从 本组病变残留患者的预后来看,残留病变复发与否, 与如何处理残留病变有一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Malcolm GP. Intracranial neuroenteric cyst[s J]. J Neurosurg,1991,
颅内 EC 以成年人多见[1 ~ 3],文献报道[1,3]19 例 中 11 例是成年人,Harris 等[2]报道的 3 例均为成年 人,本组有 9 例为成年人。本病属于良性瘤样病变, 生长缓慢,常 以 轻 微 的 间 歇 性 头 痛、头 晕 为 早 期 表 现,部分患者后期可出现脑神经麻痹症状、小脑症状 及肢体运动障碍,幕上病变可有癫 发作,当囊肿增 大影响脑脊液循环通路时,常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 如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偶见短暂意识丧失。
颅内 EC 需与其他囊肿鉴别,其临床症状与蛛网 膜囊肿和表 皮 样 囊 肿 难 以 鉴 别,表 皮 样 囊 肿 以 面 神 经痛为主,EC 以面部感觉减退常见。影像学检查有
助于鉴别诊断。通常 EC 在 CT 上呈圆形或椭圆形均 匀不强化的低 密 度 病 灶[11],蛛 网 膜 囊 肿 除 上 述 表 现 之外,还往往伴 有 骨 质 吸 收、变 薄 或 膨 隆 的 征 象[ 12]; 表皮样囊肿 则 呈 类 圆 形 分 叶 性 低 密 度,且 囊 肿 内 可 见分隔、钙化和囊壁的壳状钙化,有时也表现为混杂 密度[12]。在 MRI 上 EC 增强后大部分不强化,但占 位效应明显,部分囊壁可见环状强化[11],囊壁可部分 嵌入脑内。蛛网膜囊肿往往形态多样,边界清楚,占 位效应较轻;表皮样囊肿的低信号间隔为其特征,占 位效应不明显[12]。故术前仔细阅读 CT、MRI 影像结 果,有助于提高 EC 的诊断率。
作者单位:200022 上海市第二 人 民医 院脑 外科( 王默),办公室 ( 祁国华),普外科( 李铭、陈勇、王佳音);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 鲍伟民、史玉泉)
嵌入脑内,病变周围脑组织无水肿。MRI 诊断为 EC 1 例,蛛网膜囊肿 5 例,表皮样囊肿 4 例,囊变神经鞘 瘤 1 例。CT 示病变为圆形或椭圆形囊性占位,7 例 病变的囊壁无强化,1 例呈环形强化,另 1 例病变的 囊腔呈多房性;其中 5 例诊断为蛛网膜囊肿,3 例为 表皮样囊肿,1 例为寄生虫性囊肿。 2 手术方法与结果 2. 1 手术结果 本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6 例经一 侧枕下或远外侧入路,4 例经后正中入路,1 例经前 颅底入路。术中见病变均为囊性,囊液澄清透明 5 例,淡黄色 2 例,乳白色 2 例,黄绿色 1 例;淡黄色粘 液 1 例。囊壁呈灰白或灰褐色,5 例囊壁较薄,与周 围结构粘连不明显,镜下分离后全切除;6 例囊壁较 厚、质地较韧且与周围脑组织粘连紧密,其中 2 例病 变的囊壁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面神经、听神经、舌 咽神经粘连严重,致部分囊壁残留。 2. 2 病理结果 光镜下可见多数病变的囊壁由两 种上皮细胞相互移行,外覆以纤维结缔组织,其间有 基底膜相隔。8 例病变的囊壁为单层柱状上皮和扁 平上皮或立方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和扁平上皮 2 例, 柱状上皮和复层立方上皮 1 例。其中 3 例病变的囊 壁有绒毛或微绒毛,3 例有酸性或中性粘多糖,3 例 囊壁中有炎性细胞浸润,2 例病变的囊内有陈旧性出 血。免疫组化检查发现 10 例病变的囊壁上皮膜抗 原阳性;5 例平滑肌特异性肌动蛋白均为阳性;5 例 中性粘多糖均为阳性;3 例细胞角蛋白 2 例阳性;2 例癌胚抗原和胞浆蛋白阳性各 1 例;1 例癌胚抗原阴 性而上皮膜抗原阳性;3 例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均 为阴性。 2. 3 随访 病变全切除 5 例;大部切除 2 例;部分切 除 4 例,其中 3 例行囊腔-脑池分流术。出院时 7 例
中国综合临床 2005 年 7 月第 21 卷第 7 期 Clinical Medicine of China,July 2005,Vol 21,No. 7
·619·
颅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论著·
王默 祁国华 鲍伟民 史玉泉 李铭 陈勇 王佳音
【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1 例颅内肠源性囊肿患 者临床资料。结果 82% 的囊肿位于脑干腹侧、背侧及天幕裂孔区。CT 和 MRI 显示多为无强化性病灶,误 诊率为 90. 9% 。5 例薄壁囊肿手术全切除,6 例厚壁囊肿行大部分或部分切除。病理检查示囊壁外层为纤 维结缔组织,内衬单层或复层柱状或立方上皮,免疫组化上皮膜抗原均为阳性。随访 2 例部分切除者术后 3 ~ 4 年复发再次手术治疗,其中 1 例术后 1 年死于肺部感染,余 10 例恢复正常或症状减轻。结论 颅内肠 源性囊肿多见于女性和成年人。囊肿多位于下部脑干周围。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征性改变,难与其他囊肿鉴 别;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EC 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 为该疾病是 由 于 早 期 胚 胎 细 胞 发 育 异 常,神 经 管 与 原肠分离障碍时的残留部分后天发育而成[1 ~ 3]。EC 多发生于椎管,很少发生于颅内[1 ~ 8],1962 年以来国 外报道 25 例,国内报道 11 例[4,7]。颅内 EC 是由于 脑泡和前肠 发 育 异 常 所 致,病 变 的 好 发 部 位 位 于 后 颅窝中线周围,如脑干的腹侧和背侧等,其中以脑干 腹侧最为常见[1 ~ 5,8,9]。本组有 5 例位于该部位。颅 内 EC 不同于椎管内 EC,很少合并其他畸形,国外报 道的 25 例中仅有 2 例合并颅骨畸形[1,10]。
75(1):115-120. [2] Harris CP,Dias MS,Brockmeyer DI,et al. Neuroenteric cycts of the
posterior fossa:recogition,management,and embryogenesis[ J ]. Neurosurg,1991,29(6):893-897. [3] Umezu H. Eneuroenteric cyst of the cerebellopontine angle cistem: case repor[t J]. Neurosurg,1991,28(3):462-465. [4] 侯永进,付友增,李德泽. 颅内肠源性囊肿 3 例报告[ J]. 中华神 经外科杂志,1993,5(5):290-291. [5] 孙安,张明广. 儿童颅内肠源性囊肿 2 例报告[ J]. 上海医科大 学学报,1999,26(4):311-312. [6] 王连进,益福明,鲁守龙. 桥小脑角肠源性囊肿 1 例报告[ J]. 上 海医学,1984,7(3):182. [7] 李建军,王兆熊,杨海英. 桥小脑角区肠源性囊肿 1 例[ J]. 中华 神经放射学杂志,1997,31(7):501. [8] 张天明,付继弟. 颅内肠源性囊肿[ J]. 中国临床医生,1999,27 (6):22-23. [9] 岳胜林,方静宜,罗麟,等.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形态及
手术全切除是治疗 EC 的惟一有效方法[1 ~ 5],全 切囊肿而不 损 伤 周 围 正 常 结 构 可 痊 愈[5],囊 壁 部 分 切除有复发的可能,而且复发的时间逐渐缩短,细胞 学检查有增生恶化的趋势[6]。然而全切囊肿比较困 难,如 果 病 变 位 置 深 在,术 野 显 露 不 佳,囊 壁 与 周 围 脑组织、脑神经及血管粘连紧密,可影响病变的全切 除[1,3,4],勉强切除,术后可能出现生命危险或神经功 能障碍。本组 5 例全切除,余为大部或部分切除,残 留囊壁电 凝 后 可 延 长 复 发 时 间,降 低 复 发 率[8]。 本 组电凝 6 例残留囊壁,仅有 2 例复发,说明电凝残留 囊壁有明显的预防复发的疗效。将残留囊壁的部分 囊腔与周围的脑池、蛛网膜下腔进行分流,也可减少 囊肿的复发。本组 3 例行残留囊腔分流术,4 年后仅 1 例复发。
病变的囊 壁 厚 薄 不 一,边 界 完 整 或 与 周 边 组 织 粘连,囊液 多 为 澄 清 透 明 或 淡 黄 色 的 粘 液。 光 镜 下 囊壁的外层 为 纤 维 结 缔 组 织,内 衬 柱 状 或 立 方 上 皮 呈单 层、复 层 或 假 复 层 乳 头 状,部 分 有 纤 毛,有 的 上 皮细胞呈鳞状上皮化生。有学者按囊壁的组织学特 性,将病变分为 3 型:Ⅰ型为病变的囊壁由单层或复 层立方上皮或柱状上皮构成,有或无纤毛;Ⅱ型病变 的囊壁除上述结构外,还有粘液腺和平滑肌;Ⅲ型除 上述特征 外,囊 壁 中 可 见 到 室 管 膜 和 胶 原 组 织[9]。 文献报道及本组 11 例均属于 I 型。免疫组化检查可 帮助明确 EC 的起源[2],上皮膜抗原一般分布于腺体 的分泌上皮 及 其 胚 基 中,癌 胚 抗 原 来 自 于 胎 儿 胃 肠 道,为鉴别 上 皮 的 较 好 标 记 物。 组 织 因 子 在 不 同 的 上皮中有不 同 表 达,其 可 鉴 别 属 于 神 经 源 性 囊 肿 的 室管膜囊肿。S-100 可呈阳性或阴性,而神经胶质纤 维酸性蛋白在 EC 囊壁均为阴性。本组免疫组化结 果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相符。
【关键词】 颅内肠源性囊肿; 影像学检查; 外科手术 【 中图分类号】 R 739. 41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008-6315(2005)07-0619-03
Biblioteka Baidu
肠源性囊肿( eneuroenteric cyst,EC)是一种先天 性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少见疾病之一,多发生于 椎管内,而颅内 EC 极其少见[1 ~ 3]。1995 ~ 2001 年, 我们收治颅内 EC 患者 11 例,对其临床资料结合文 献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 1 —般资料 男 4 例,女 7 例;年龄 6 ~ 55 岁,平 均 27. 7 岁,其 中 18 ~ 55 岁 9 例( 81. 8% )。病 程 2 ~ 72 个月,平均 20. 4 个月。 1. 2 临 床 表 现 慢 性 进 展 性 间 歇 性 头 痛、头 晕 9 例;一过性意识丧失 3 例;肢体抽搐 3 例;呛咳、吞咽 困难、复视和耳鸣各 1 例;颈部疼痛、肢体无力和肢 体疼痛各 1 例。一侧面部感觉减退 3 例,视力下降、 眼球水平震颤、咽反射迟钝、一侧肢体感觉障碍各 1 例。巴宾斯基征阳性 4 例,龙贝格征阳性 3 例。 1. 3 影像学检查表现 病变部位与大小:病变位于 脑干腹侧 5 例,其中桥延沟、延髓和延颈髓交界处各 1 例;四叠体池、四脑室、枕大池和小脑幕下各 1 例; 左侧小脑桥角和左侧前颅底各 1 例。病变直径 2 ~ 4 cm,平均 2. 5 cm。本组患者均行 MRI 检查,另有 9 例行 CT 检查。MRI 示 8 例病变 T1 W 为均匀的低信 号,T2 W为高信号,囊壁无强化;1 例中心 T1 W、T2 W 均为低信号,周边为高信号,囊壁无强化;1 例病变的 T1 W 为等信号,T2 W 为高信号,囊壁无强化;另 1 例 T1 W、T2 W 均为高信号,囊壁均匀强化。病变周围的 脑组织不同程度的受压移位,其中 3 例病变的囊壁
·620·
中国综合临床 2005 年 7 月第 21 卷第 7 期 Clinical Medicine of China,July 2005,Vol 21,No. 7
术前症状消失,2 例一侧肢体肌力下降好转,1 例呛 咳、吞咽困难好转;1 例共济失调未见好转。无手术 死亡。随访 1 ~ 6 年,平均 3 年;随访期内 2 例部分切 除者复发,均行第 2 次手术,其中 1 例死于肺炎。7 例术后症状消失,恢复工作,2 例肢体肌力下降者恢 复正常,生活自理;1 例呛咳、吞咽困难者明显好转。 6 例经影像检查未见复发。 3 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