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隧道单向掘进出洞方案

合集下载

隧道出洞方案

隧道出洞方案

隧道出洞方案第1篇隧道出洞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工程在公路、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提高施工效率,合理制定隧道出洞方案至关重要。

本方案旨在规范隧道出洞作业流程,确保施工安全、顺利进行。

二、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11);3.《隧道工程施工安全规范》(GB 50730-2011);4.《隧道工程设计与施工规范》(GB 50086-2015);5.《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 50502-2009);6.《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2005);7.项目设计文件及施工图纸;8.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三、工程概况1.工程名称:XX隧道工程2.工程地点:XX省XX市3.工程规模:隧道全长XX米,双向XX车道,设计速度XX公里/小时4.工程地质:隧道穿越地层主要为XX岩,地质构造复杂,存在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条件5.工程气候: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四、出洞方案1.出洞顺序及方式根据隧道施工组织设计,采取以下出洞顺序及方式:(1)先进行隧道右洞出洞,再进行左洞出洞;(2)采用单向开挖方式,从隧道进口向出口方向进行;(3)采用机械开挖与人工辅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出洞作业。

2.出洞施工准备(1)完成隧道出口段洞口工程,包括洞口排水、边坡防护及洞门施工;(2)对出洞段地质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地质条件,制定针对性施工措施;(3)配备足够的施工设备、材料及人员,确保出洞作业顺利进行;(4)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提高施工安全意识。

3.出洞施工工艺(1)采用新奥法施工,遵循“管超前、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原则;(2)根据地质条件,合理选择开挖方式及爆破参数,确保施工安全、高效;(3)加强隧道支护,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确保隧道结构稳定;(4)加强施工现场通风、照明及排水,为出洞作业创造良好条件。

隧道出洞方案

隧道出洞方案

丹洲4﹟隧道單向掘進出洞方案﹙双排小導管超前支护出洞施工技術﹚編製: ______复核:_______審核: ______XXXXXXXXXXX2013年9月15日XXXX隧道單向掘進出洞施工方案﹙双排小導管超前支护出洞施工技術﹚一.工程概况1.工程概述:①. XXXX丹洲4﹟隧道位處於廣西三江縣丹洲鎮丹洲村境內,隧址區位於融江右岸。

隧道設計技術標准:高速公路双洞單向行車两車道分離式隧道。

隧道建筑限界:淨寛10.75m 淨高5m斷靣組成:﹙0.75+0.5+3.75×2+1.0+1.0﹚m人行横洞一道:淨寛2.0m 淨高2.5m洞門型式:端墙式洞門。

起訖里程:左綫:DZK53+060~DZK53+600 L=540米﹙三江~柳州端﹚隧道出洞桩號:DZK53+067 ﹙三江端明洞7m﹚右綫:DYK53+077~DYK53+583 L=506米﹙三江~柳州端﹚隧道出洞桩號:DYK53+086 ﹙三江端明洞9m,柳州端4m﹚②. XXXX隧道的開挖,由於受地理环境條件的製約,采用了單向掘進的施工方法。

隧道左、右洞的開挖施工,由柳州端向三江方向開挖,由大桩號向小桩號掘進。

隧道出洞口﹙XXX﹚坡体陡峭,丹洲4﹟与丹洲3﹟隧道之間,有山体大冲沟,填方量約11万餘方。

出口端無法布置埸地、安設機械設備而另開工作面。

固本隧道出洞不能按常規的方法來选擇圍岩段,用双向開挖的方式貫通。

本方案采用双排超前小導管的工艺原理及施工工艺,通過小導管超前預加固,提高圍岩的自稳能力,达到安全出洞貫通。

2.出洞口地貌、地勢:①. 地貌:XXXX隧區属低山地貌,地形起伏較大,沟谷發育。

隧道穿越山梁和冲沟,地靣高程一般為120~303m,相對高差約183m。

隧道两端及沿綫沟谷發育,隧道走向地表大部分地段基岩出露。

②. 地勢:隧道出洞口﹙XXXX﹚地勢較陡峭,自然坡度在50~55°,地表植被較發育,多為杉樹及灌木。

出洞口坡体主要由殘坡积碎石及强風化板岩構成。

xxx隧道出洞施工方案

xxx隧道出洞施工方案

xxx隧道出洞施工方案中铁四局集团张唐铁路ztsg-6段项目经理部第一项目分部1.编制依据(1)国家、铁道部及河北省的有关政策、法规、条例和规定;(2)xxx设计图纸及资料;(3)门户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和当地资源条件;(4)中铁四局张唐铁路项目部第一项目分部现有的装备能力、技术素质、资金储备、劳力资源、物资储备等综合实力;(5)现行国家和铁道部相关规范、标准检验和施工指南。

2.项目概述xxx隧道位于张唐铁路ztsg-6标第一项目队管段,设计为双线隧道,是本项目队管段的控制性工程。

隧道起讫里程为dk352+266―dk352+584,本隧道属于短隧道,最大埋深约52m。

本隧道围岩主要由ⅳ级和ⅴ级围岩组成,其中进、出口均设置12延长米的明洞段,进、出口均采用直切式洞门;本隧设计采用明洞衬砌、ⅳ级围岩复合式衬砌及v级加强复合式衬砌形式;辅助施工措施为大管棚及超前小导管支护,施工方法除进、出口明洞段为明挖法,其余均采用台阶法施工。

XXX隧道出口主要工程量包括:开挖土方:III 800m3,IV 916m3。

截水沟约75m,临时边坡表面喷150mm厚C25混凝土,钢筋网φ8@250mm*250mm,钢筋网φ22。

锚杆是固定在土壤中的砂浆。

锚杆长度3M,纵横间距1.2m,设置30mφ108mm长管棚,导墙1道,C20混凝土约18.05m3,钢筋23t。

3.地质、地貌和水文隧道地层为长城系串岭沟组(chch)页岩。

片页,为褐黄色~灰褐色、泥质结构、页理构造,为全风化~弱风化岩层。

岩层产状为10°∠36°,节理裂隙发育。

隧道范围内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洞身内赋存有少量基岩裂隙水。

4.离开隧道前的所有准备工作(1)通往洞口段的便道、用电、用水已解决并完善;(2)隧道施工队伍的临建已验收,人员及设备部分已进场;(3)试验检测、测量等相关仪器设备已报验;一中铁四局集团张唐铁路ztsg-6段项目经理部第一项目分部(4)其他相关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隧道单向掘进出洞施工实践-2019年文档

隧道单向掘进出洞施工实践-2019年文档

隧道单向掘进出洞施工实践在一些隧道实际施工中因受地形地貌及周围环境影响,无法进行对向多工作面进行掘进时就不可避免要进行单向挖掘的方式进行出洞。

在单洞口掘进出洞施工过程中就不得不采取一些必要的施工措施已确保隧道安全出洞;本文以某隧道实际施工开挖实践为例阐述了隧道单项掘进中的一般思路及施工措施。

1、隧道工程概况本隧道穿越低中山区,地形起伏大,高程1260~1400m。

出口端位于一无名小冲沟西侧山梁半坡处,植被发育,山坡自然坡度约45度左右,沟谷地带黄土覆盖,山路狭窄崎岖,交通不便。

隧道设计洞口里程桩号DK78+440,埋深约1m,隧址区无不良地质现象。

隧道出口端DK78+410~DK78+445段纵断面图2、出洞开挖方案的确定隧道出洞应遵循“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

出洞前应先由项目测量小组对洞口段地形、地质状况进行现场勘测,并绘制洞口段地形图及纵断面图。

根据实测纵断面图,本隧道出洞里程选择至DK78+438处,该处覆盖层厚度约为2m。

通过现场查看揭露为老黄土覆盖层,整体性较好,满足出洞条件。

本隧道DK78+420~DK78+438段出洞施工,采用从隧道内向隧道外单向掘进的方式进行,出洞里程为DK78+438,拟定出洞方案如下:1、在隧道开挖至DK78+420处,即距设计出洞口20m 时停止掘进,素喷砼封闭掌子面后先进行仰拱及二衬砼浇筑,待仰拱浇至DK78+420、二衬浇至DK78+415即尽量缩短安全步距,使初期支护与二衬封闭成环后再按上中下三台阶法从洞内向洞外进行开挖。

2、在满足上述前提条件下,根据DK78+420掌子面地质及围岩实时量测情况,拟定下述两种方案备选:(1)、地质及围岩情况较稳定时,采用上中下三台阶法进行施工,每台阶进尺长度4m,高3m,并在上台阶拱部设置双层φ42超前小导管注浆预支护,导管长L=4m,环向间距50cm,外插角上层导管为40°,下层导管为5~10°,相邻两层小导管的水平搭接长度不小于1m。

巨口隧道单向掘进小导洞出洞施工技术

巨口隧道单向掘进小导洞出洞施工技术

巨口隧道单向掘进小导洞出洞施工技术【摘要】本文结合巨口隧道单向掘进超前小导洞出洞方案实例,介绍在地质及环境条件受限条件下,采用小导洞出洞后反向扩挖的施工技术避免了直接出洞的安全风险,并对施工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探讨,为类似隧道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单向掘进隧道;超前小导洞出洞;反向扩挖1.工程概况巨口隧道为双线隧道,隧道起止里程为DK717+950~DK718+365.32,全长415.32m。

隧道出口明暗交界里程为DK718+349.32。

隧道出口位于陡坡之上,且下方为当地公路。

受地形限制,隧道出口便道修筑困难,无法开辟工作面,相连标段桥台施工也需利用本隧道作为运输通道,故本隧道采取由进口往出口方向单向掘进施工。

隧道出口表层为第四系残坡积(Qel+dl)粉质黏土,硬塑,厚1~2m。

下伏J3n凝灰熔岩,全风化~弱风化,全风化厚3~10m,强风化厚3~5m,下为弱风化,岩质较硬,节理裂隙发育。

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较发育。

节理面倾向洞外,覆盖层较薄,施工时需加强支护及防排水措施,坡面有风化岩块散落,施工前应对危石进行清除或进行加固处理。

2.施工方案的确定巨口隧道出洞前采用台阶法开挖,上台阶施工至里程DK718+340,下台阶施工至里程DK718+305,即进入Ⅴ级围岩出洞段。

巨口隧道出口洞口段为浅埋地段,且地表边坡较陡,为确保洞口出洞安全和边坡稳定,采取短进尺、强支护、弱爆破、勤测量设计原则。

原设计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加超前小导管支护直接出洞,由于超前支护在大里程侧为浅埋偏压软弱围岩,掌子面受爆破扰动后极易失稳出现塌方,极易给下方公路交通造成重大影响。

因此,根据现场详细踏勘及综合各方因素分析,必须严格控制开挖断面,防止出现失稳塌方,采用超前导洞先出洞后,在做好边仰坡防护再反向扩挖成洞,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难题。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监控量测,以数据指导施工,最大限度地控制安全风险。

具体施工顺序:超前导洞出洞—出口边、仰坡支护—反向扩挖成洞。

某隧道独头掘进贯通施工方案

某隧道独头掘进贯通施工方案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高速公路二期工程某合同段某隧道独头掘进贯通施工方案2008.4.23一、编制依据1.1、福州长乐国际机场高速公路二期工程某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图纸,总监办下发的文件和要求。

1.2、《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 042-2000)1.3、《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J 076-95)1.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1.5、《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2003年版)。

1.6、现场踏勘及调查了解的施工环境、条件等。

1.7、福建省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标准化指南(试行)》。

二、工程概况某隧道位于福州市XX村境内。

左洞进口桩号为ZK8+588,设计标高为30.681米,纵坡采用-2.55%;右洞进口桩号为YK8+568,设计标高为30.489米,纵坡采用-2.67%。

两个洞口均为15米明洞结构,隧道为双向三车道分离式隧道。

明洞施工采用明挖法,明洞施工工艺:开挖洞口段土石方,进行边仰坡加固,施做超前小导管注浆,综合考虑以下因素,某隧道采用独头掘进施工方案。

1、隧道较短,左洞219m、右洞264m,不是本标段的工期控制工程,在合同工期内能够按时贯通。

2、进出口同时掘进需配备两套施工机械,且需对洞口风、水、电、便道等临时设施进行建设,增大了工程的投入。

3、各隧道另端洞口为路基、从便道进入路基运输条件差,材料机具进场困难,制约着工程的正常施工。

4、开辟两个隧道工作面,管理跨度大,质量不易控制。

三、贯通施工方案由于受上述因素的限制,某隧道采用独头掘进施工方案,由出口方向向进口方向贯通隧道。

我部拟采用“单侧壁导坑贯通,贯通后由洞外向洞内开挖的施工组织方案”,采用超前注浆小导管,稳扎稳打,确保施工安全。

(一)单侧壁导坑贯通施工1、开设单侧壁导坑前的处理在洞内上台阶掘进至ZK8+620处施作单侧壁导坑,单侧壁导坑开挖前,对已完成段岩体进行注浆加固。

上下台留5m台阶,上台阶掌子面喷5cm厚混凝土封闭,上台阶钢架拱架每隔2m设一道水平支撑,形成临时封闭环,下台仰拱施工完成,形成闭合环。

隧道工程进出洞施工方案

隧道工程进出洞施工方案

隧道工程进出洞施工方案施工前先对坡面进行测量放样确定边仰坡开挖范围,然后清除坡面危岩,对于较大难以清除的危岩采用覆盖弱爆破清除,边仰坡开挖前必须做好洞顶截,然后才能对边仰坡进行开挖,待超前支护注浆施工完毕后进行暗洞的开挖。

隧道洞口施工时按设计要求先作好洞顶截水沟,洞口排水沟的施工,防止地表水渗入开挖面影响边坡和成洞面及仰坡的稳定;开挖前必须做好各种防护措施,保护施工及当地人员的安全;在洞口仰坡开挖后及时进行被动防护网支护确保洞口施工安全。

完成边仰坡防护后施做洞口超前支护。

1.1.1截水沟施工隧道洞口防排水主要采用截水沟及洞顶排水沟来完成。

在洞顶开挖线5m外设置浆砌片石截水沟,使山顶冲积水顺截水沟汇入自然排水沟排走。

同时在洞门顶设置浆砌片石排水沟,使坡面水及洞顶水沿沟汇入自然排水沟排走。

(1)截水沟施工工艺流程图图4-3 截水沟施工工艺流程图(2)施工方法①截、排水沟放样根据复测后的导线点和加密点,使用全站仪,将洞顶边仰坡坡口开挖线放出,然后根据实际开挖坡线及地形,用钢尺量距开挖坡线5米外的位置,作为截水沟位置,放样后,报监理工程师现场复核认可。

②开挖沟槽根据放样位置,结合隧道地质条件采用小药量爆破或机械开挖,人工修整成型。

③截水沟砌筑图4-4 截水沟断面示意图截水沟采用M7.5浆砌片石,截水沟净尺寸为0.6m×0.6m,两侧壁厚0.3m,底部厚0.3m。

每隔10m设置一道变形缝,变形缝内采用沥青木丝板填充。

所用片石选择表面平整,尺寸较大的,并适当加以修整,在使用前用水冲洗干净。

混凝土中所用水泥、砂、水等材料质量符合施工规范要求,检验合格后,并经监理工程师确认后使用。

砂的最大粒径不超过5㎜,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3)临时排水施工要点:①施工临时排水系统应与永久性排水相结合。

②临时排水与预留泄洪沟等综合考虑。

③临时排水的设计与标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自行解决;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排水沟渠与当地排灌系统协调,重视环境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做到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隧道出洞施工方案

隧道出洞施工方案

隧道出洞施工方案隧道出洞施工方案一、工程概述本施工方案是针对某隧道出洞工程的详细施工方案,主要包括机械设备选择、施工流程、施工方法和安全措施等内容。

二、机械设备选择1. 推土机:用于挖掘出洞区域的土方工程,能够快速、高效地进行土方挖掘和推平作业;2. 泥浆搅拌车:用于掺和泥浆,保持泥浆的均匀和流动性,以便于挖掘出洞的顺利进行;3. 掘进机:用于地下隧道的掘进工作,能够在地下进行准确的推进、挖除和搬运作业;4. 破碎机:用于挖掘出洞区域的岩石破碎和破碎作业,能够快速、高效地破碎坚硬的岩石;5. 运输车辆:用于将挖掘出来的土方和岩石运输出洞,保持工地整洁和有序。

三、施工流程1. 确定出洞位置和尺寸;2. 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土方挖掘,使用推土机进行土方推平;3. 运输车辆将挖掘出来的土方运输出洞;4. 选择适当的掘进机进行地下隧道的掘进工作;5. 使用泥浆搅拌车掺和泥浆,保持隧道内部的湿润和流动性;6. 运输车辆将挖掘出来的岩石破碎后运输出洞;7. 结束掘进工作后进行清理和整理,确保出洞区域的安全和整洁。

四、施工方法1. 土方挖掘: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挖掘机进行土方挖掘,将挖掘出来的土方进行堆放或运输出洞;2. 岩石破碎:使用破碎机对挖掘出洞的岩石进行破碎和破碎,破碎后的岩石进行运输出洞;3. 控制泥浆流动性:使用泥浆搅拌车对泥浆进行掺和和搅拌,保持泥浆的均匀和流动性;4. 准确掘进:根据设计要求和地质情况,选择适当的掘进机进行准确的地下隧道掘进作业;5. 安全措施: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施工质量的稳定。

五、安全措施1. 施工前进行详细的现场勘察和地质勘测,了解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和施工风险;2. 施工现场设置警示标识和安全警示标语,提醒施工人员注意安全;3. 检查和维护施工机械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4. 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5. 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佩戴安全帽、手套、安全鞋等,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6. 在施工过程中,定时进行安全检查和安全排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安全隐患。

施工隧道出洞方案(超前小导洞)

施工隧道出洞方案(超前小导洞)

XX路网改造省道XX公路XX隧道02标(K1+923-K3+903.315)XX二号隧道出洞施工方案XX集团有限公司XX省道XX公路XX隧道02标项目经理部2009年7月10日一、工程概况XX二号隧道起讫里程K3+596~K3+755,全长159m。

进出口均为弱风化白云岩、灰岩,均位于低中山斜坡位置,岩石部分裸露,水平及竖向节理较发育,地下水为岩溶裂隙水,水量小,洞身开挖受地表水影响较大,洞身有滴水,降雨时施工有小量涌水,出口自然坡度约45度。

隧道进口端因地形限制不能增设开挖工作面,由出口方向独头组织施工。

进口端地形纵断面、横断面见下图:(纵断面图中要体现变化点埋深)二、隧道出洞施工方案2.1进口端边仰坡植被及覆土清理提前对进口端边仰坡刷坡范围内的地表植被及覆土进行人工清理,在设计图明暗交界里程K3+618位置,采用内燃小空压机人工打眼垂直向下刷坡。

2.2 超前小导洞在对进口端洞口地表段进行测量并经现场踏查分析后,决定洞身开挖支护至K3+625处时,采用超前小导洞施工穿越地表。

此处地表埋深仅有 m,开挖一洞口大小为4.5m×4m的拱形上坡小导洞,坡度约为15%左右,小导洞洞身采用锚网喷封闭岩面,锚杆采用φ22砂浆锚杆,L=2.5m,间距1.0m×1.0梅花型布置,φ6钢筋网,网格间距25cm,喷射C20混凝土10cm。

小导洞贯通后,施工人员及风、水、电等管线从小导洞延伸至进口端,挖掘机从小导洞出洞,以备从进口端回头向出口方向开挖,见图。

(将上述数据在中心线地形纵断面图反映出来)2.3边仰坡开挖及防护采用超前小导洞出洞后,为了确保洞口的稳定和安全,边坡及仰坡均不宜开挖过高,开挖底标高控制在上台阶底标高位置,边仰坡开挖成型后,按设计图纸对进口端边仰坡进行锚网喷加固处理,把上台阶边仰坡处理的措施及参数加上并附图2.4 弱爆破进口端洞口边仰坡处理完毕后,按照原出口端上台阶进洞方式,先架立三榀护拱拱架,打设超前注浆小导管,喷射C20混凝土形成护拱,由进口端回头向出口段进行扩挖施工,为了尽量少扰动岩层,采用“短进尺、弱爆破”的原则,每循环进尺长度控制在0.8 m~1.0 m。

单线铁路隧道出洞方案

单线铁路隧道出洞方案

单线铁路隧道出洞方案编制:审核:审批:XXXX项目经理部二工区二O一六年六月目录1编制依据及原则 (1)1.1 编制依据 (1)1.2 编制原则 (1)2工程概况 (2)2.2 工程简介 (2)2.3 气象、水文、地质条件 (2)3施工计划 (3)3.1 施工进度计划 (3)3.2 主要机械设备计划 (3)4测量及监控量测方案 (4)4.1 测量控制方案 (4)4.2 测量人员组成 (4)4.3 测量仪器设备配置 (4)4.4 测量任务 (5)5贯通施工总体方案 (5)6主要施工方法及工艺 (6)6.1 出口洞顶截水天沟施工 (6)6.2 出口明洞开挖 (7)6.3 出口边坡、仰坡开挖支护 (9)6.4 导向墙施工 (9)6.5 开挖施工方案 (10)6.6 超前及初期支护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 (12)6.7洞口段边仰坡防护措施 (23)6.8洞口边仰坡坡顶绿化设计 (23)6.9 洞口危岩落实防护 (23)6.10 施工要求及注意事项 (24)7应急预案 (25)8施工技术保证措施 (27)9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28)10 文明施工措施 (29)11 计算书及相关图纸 (30)单线铁路隧道出洞方案1编制依据及原则1.1 编制依据(1)《XXXX施工图》图纸;(2)《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1-2010 (3)《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1 24号(4)《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03(5)《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6)《中空锚杆技术条件》TB/T 3209-2008(7)《钢筋混凝土用钢》GB 1499(8)地堪资料、现场踏勘收集的资料;(9)关于工程质量、安全及文明施工的管理规定。

1.2编制原则⑴保证重点、统筹安排,确保工期的严肃性。

施工组织安排尽可能组织平行、流水作业,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保持均衡生产。

隧道掘进出洞施工方案

隧道掘进出洞施工方案

隧道出洞施工方案一、正洞施工方案简述杭新景高速公路×××合同段隧道共4座,总长2809m,全部采用分离式设计。

进出口均设计有5~25m明洞,明洞施工采用明挖法。

洞口段施工工艺:开挖洞口段土石方,进行边仰坡加固,施做超前大管棚,施做明洞,进行洞顶回填反压,暗洞开挖。

综合考虑以下因素,本标段隧道采用单口掘进施工方案。

1、隧道较短,最长530m,最短160m,不是本标段的工期控制工程,在合同工期内能够按时贯通。

2、进出口同时掘进需配备两套施工机械,且需对洞口风、水、电、便道等临时设施进行建设,增大了工程的投入。

3、各隧道另端洞口因受征地拆迁、地形限制、便道修筑困难等因素影响,开辟工作面干扰大,运输条件差,材料机具进场困难,制约着工程的正常施工。

4、各隧道另端洞口开辟工作面临时设施需占用大量农田、耕地,破坏了环境,不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5、多开辟隧道工作面,管理跨度大,质量不易控制。

二、出洞施工方案原设计隧道洞口都有超前大管棚,在超前大管棚的保护下进洞开挖,由于受上述因素的限制,本标段采用单口掘进施工方案,由一个方向贯通隧道。

根据“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尽量不刷或少刷坡,保持山体的原始平衡,避免洞口塌方,结合各洞口的地形,我部拟采用“顶设导坑贯通,部分挖方量大的明洞采取明洞暗做,贯通后由洞外向洞内留核心土环向开挖的施工组织方案”,取消贯通洞口的大管棚超前支护,改用超前注浆小导管,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确保施工安全。

(一)顶设导坑贯通施工1、开设导坑前的处理。

在单口掘进至设计明暗洞交接里程向洞内30m处开设顶设导坑,顶设导坑开设前,对已完成段岩体进行注浆加固。

上下台留10m台阶,上台掌子面喷5cm厚混凝土封闭,上台钢架拱脚每隔2m设一道水平支撑,形成临时封闭环,下台仰拱施工完成,形成闭合环。

2、进行顶设导坑开挖。

顶设导坑置于隧道拱部中央,导坑4.5m ×3.5m,φ42注浆小导管超前支护,环向间距25cm,I18钢架50cm 一榀,φ200圆木(或方木)排架支撑,间距50cm×50cm。

隧道出洞专项施工方案范本

隧道出洞专项施工方案范本

隧道出洞专项施工方案范本编制依据及原则编制依据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17);2.《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F90-2015);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4.《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5.《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6.《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管理办法》;7.《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8.超前地质预报报告;9.相关试验规程;10.国家质检总局、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标准《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14)。

编制原则1.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2.尊重合同,遵守设计的原则;3.科学管理的原则;4.质量第一的原则;5.确保工期的原则;6.文明施工的原则;7.遵照执行标准、规范的原则。

编制范围本专项施工方案以前坝底隧道为对象进行编制。

工程概况工程简介前坝底隧道为单洞双车道公路隧道,起讫里程为K18+193~K18+443,全长250m,武川端明暗洞交界线里程桩号为K18+201,明洞长8m,呼市端明暗交接里程桩号为K18+435,明洞长8m。

隧道进、出口采用端墙式洞门与路基相连。

隧道采用电光照明,自然通风,自然流排水。

表2.1-1前坝底隧道工程一览表工程地质及水文气象条件地形、地貌前坝底隧道南北向穿越大青山中低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山势险峻,海拔高程在1420-1490m,相对高差70m,山坡坡度在20°~40°之间,基岩整体出露,表层风化严重。

洞口地形平面图如下所示。

图2.2-1前坝底隧道呼市端、武川端洞口平面设计图气象水文前坝底隧道隧址所在区域为大陆性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具有干燥、多风、少雨、温差大的气候特点。

呼和浩特市地区年平均气温7.2°C,最高气温36.9°C,最低气温-31.2°C,年平均风速1.69m/s。

浅谈隧道单向掘进出洞施工实践

浅谈隧道单向掘进出洞施工实践

浅谈隧道单向掘进出洞施工实践摘要:本文以某隧道单向掘进出洞施工的成功实践为例,隧道出口位置围岩处于偏压状态,且地表揭露岩石破碎,鉴于隧道出洞时出现局部塌方现象,我部决定对隧道的安全出洞做一个详细的施工方案,本文全面叙述了隧道单项掘进中出洞的一般思路及施工措施。

关键词:隧道;单向;掘进;安全;出洞;施工;实践1工程概况1.1工程简介某工程1号、2号隧道是对外交通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1号隧道总长919m,起点桩号K10+007.000,设计高程2647.096m,终点桩号K10+926.000,设计高程2649.598m;2号隧道总长994m,起点桩号K10+994.000,设计高程2649.445m,终点桩号K11+988.000,设计高程2642.245m。

隧道设计等级为公路四级,设计行车速度20km/h,按单洞双车对向交通设计,隧道建筑限界为7.5m×4.5m,洞内路面横坡采用双向坡1.5%,隧址区内地震动加速度为0.19g,隧道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

1.2地形地貌场区为中山区,属侵蚀地貌,地面最大高程3050m,河床高程2559m,高差491m。

场区山体地形较陡峻,地形坡度一般40。

~50。

,靠近黑河侧可形成近直立基岩陡坎,陡坎高度约10m。

1.3隧道出口处施工情况调查在开工前编写的1号、2号隧道施工整体方案中,计划在1号隧道进口、2号隧道出口两个工作区正常施工后,还要在1号隧道和2号隧道连接部位设置第三个工作区。

该工作区主要进行1号隧道出口、2号隧道进口处理和洞内Ⅴ级围岩段、Ⅳ级围岩段开挖、临时支护及连接段施工。

在进场施工后,经过对1号、2号隧道连接部位进行查勘、测量,发现该部位地形狭窄、两岸山体陡峭,修建临时进场道路线路长(约1.5km)、造价高(初步估算约为600万元),即使临时道路建成后,在施工及运行期间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

同时连接段处于两个冲沟交汇的最低部,面积小、汛期降雨时易被水淹;右岸山体(2号隧道进口侧)表面岩石风化、脱落严重,常有石块滚入沟底。

XX隧道出洞方案

XX隧道出洞方案

目录1.工程概况 ....................................................................................... - 2 -1.1工程概况 ............................................................................................... - 2 -1.2地形地貌 ............................................................................................... - 2 -1.3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 2 -2.出洞开挖施工方案 ......................................................................... - 3 -2.1 洞外施工 .............................................................................................. - 3 -2.2 洞内施工 .............................................................................................. - 4 -3.施工步骤 ....................................................................................... - 5 -3.1 洞口边仰坡开挖及防护 ..................................................................... - 5 -3.1 小导洞施工.......................................................................................... - 6 -3.2小导管施工................................................................................. - 9 -4.监控量测 .................................................................................... - 11 -4.1 监控量测项目.................................................................................... - 12 -4.2 点位布设 ............................................................................................ - 12 -5.安全、质量控制措施................................................................... - 14 -XX隧道DK2+244~DK2+254段出洞方案1.工程概况1.1工程概况XX隧道位于XX,全长128米,里程DK2+226~DK2+254。

隧道工程进出洞施工方法及要点

隧道工程进出洞施工方法及要点

隧道工程进出洞施工方法及要点1.1.1设计优化根据项目进场后对洞口位置复勘的结果,焦树坪隧道出口地形与原设计严重不符,出口左右洞均位于陡峻峭壁位置,悬壁临河,现场地形十分复杂,具备山陡、沟深、谷窄、临路、近水等特点,隧道进洞施工条件极差。

图4-12 隧道洞口位置三维地形图隧道右洞洞口位于50m高陡峻峭壁位置,下临河道,与河道高差约50m,水平距离约43m,且洞口深入岩体6m,洞口段埋深约20m,隧道不具备直接进洞条件,围岩实际为中风化片麻岩,灰绿色、灰黄色,完整性较好,片麻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

如按原设计方案施工,存在以下问题:(1)隧道洞口位于山体内,洞口边仰坡爆破开挖方量大,约2400m³,将对山体结构破坏严重,施工耗时较长,对其他工程干扰极大,安全风险极高。

(2)削坡后隧道洞口缺乏作业平台,受洞口场地限制,无法进行大管棚作业、正常进洞施工和二衬台车拼装等。

针对现场问题,通过动态的设计和合理的方案应用,彻底解决陡峻峭壁位置隧道进洞问题。

(1)将洞口大开挖设计优化为“隧道延长+倒削竹洞门”形式,为避免大规模的山体爆破开挖,实现隧道“早进洞”,将隧道暗洞进行3m延长,从而减少开挖方量,同时将洞门形式调整为倒削竹,避免了端墙式洞门墙趾对桥台背墙的影响。

焦树坪隧道右洞1:0.3便道营盘河大桥0#台图4-13 隧道洞口段调整后示意图(2)采用小型钻孔机具进行“分层分段爆破”技术,施作洞口5m 小平台;同时根据洞口围岩较好情况,通过动态设计将超前大管棚变更为双层超前小导管,利用洞口小平台,完成超前作业,保证进洞时间和安全;并采用洞渣进行多级挡墙砌筑和回填,扩宽洞前平台至13m ,解决陡峻峭壁位置进洞难题,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3)在洞前短平台问题(洞前平台仅13m )上采用二衬台车“逐段拼装逐段进洞”技术,降低了交叉作业造成的施工干扰,解决了短平台二衬台车拼装难题。

1.1.2边仰坡施工1.1.2.1 分层分段爆破削坡流程图图4-14 分层分段爆破削坡施工工艺流程图1.1.2.2 测量放样按照变更后图纸中给定的洞口边仰坡坡率、平台宽度、明暗洞交界点、边仰坡起点设计高程、宽度,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洞口边仰坡开口线测量放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涪陵-丰都-石柱高速公路
白塔隧道单向掘进出洞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路桥建设重庆BOT项目
2011年10月20日
一、工程慨况:
白塔隧道位于涪陵区江东街道黄桷嘴村熊家岩与白塔变电站之间,线路呈南西-北东走向,穿越山体为低山地貌。

进出口地形均较陡,洞口外侧均属于深切沟谷,地形陡峻。

左线全长584m,右线全长602m。

隧址区洞身段在地貌上属于低山地貌单元。

进口地形较陡,属于古崩塌体,坡向约坡向约225°,坡角大于40°,洞轴线与地形等高线基本垂直,洞口附近及其下部堆积有较厚的崩塌堆积物,结构松散,稳定性较差,底部前缘有线状分阶段布的泉眼,有再次发生崩塌、滑塌的可能。

隧址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隧道进口处陡坡的稳定性问题。

隧道进口左线ZK19+225∽+255设计为地表注浆,φ108大管棚进洞,右线K19+225∽+255设计为地表注浆,φ108大管棚进洞。

二、隧道单向掘进出洞前准备工作:
白塔隧道由出口向进口独头掘进,截止2011年10月20日,左线上断面掘进至ZK19+304,隧道进口明暗交接处里程为ZK19+225,距离79m;右线上断面掘进至K19+293,隧道进口明暗交接处里程为K19+225,距离68m。

白塔隧道由出口向进口单向掘进出洞前,必须先对洞口上方陡壁围岩进行处理、地表注浆及钻安管棚并注浆。

1、洞口上方围岩处治:
排除危石,然后进行锚网喷射混凝土加固,支护参数为ф22
药卷锚杆长6m,间距1.2*1.2m梅花形布置,φ8钢筋网20*20,C25喷射混凝土10cm厚。

2、地表注浆:
按设计要求对洞口崩塌体进行地表注浆。

3、钻安大管棚并注浆:
在出口施工开挖至ZK19+255、K19+255前,按设计要求将管棚施工完毕。

三、隧道单向掘进出洞方案:
㈠、上台阶小导洞出洞方案:
隧道掌子面施工至距贯通面约10m时,每循环钻眼增加2~3个探眼,探眼深度5m,以探明具体剩余距离,便于安全出洞,剩余最后10m采用上台阶小导洞出洞方案,小导洞位于隧道顶部中间位置,导坑尺寸为5m(高)×4m(宽),以便装载机出碴为宜,小导洞利用小药量爆破法开挖,确保安全。

方案一、喷锚支护
围岩自稳能力较强时,小导洞开挖后,应即使进行初期支护,拱部打设φ22砂浆锚杆,长度3.0m,环、纵向间距为1.2m×1.0m,梅花型布置,挂设直径为φ8的钢筋网片,网眼尺寸为20cm×
20cm,喷射C20混凝土厚度为10cm。

方案二、隔栅钢架锚喷支护
围岩自稳能力差易坍塌时,需加工隔栅钢架,间距1.2m~1.5m,连接筋环向间距1.0m, 拱部打设φ22砂浆锚杆,长度3.0m,环、纵向间距为1.2m×1.0m,梅花型布置,挂设直径为φ8的钢筋网片,网眼尺寸为20cm×20cm,喷射混凝土厚度20cm,
隧道小导洞贯通后,可在进口明暗交界处开挖支护2榀工字钢钢架支护,然后从出口向进口逐步扩挖至设计轮廓,及时按照设计
要求进行初期支护,并尽早封闭,仰拱、填充尽快封闭成环,二衬紧跟,确保洞口段施工安全。

㈡、上断面出洞:
隧道掌子面施工至距贯通面约10m时,每循环钻眼增加2~3个探眼,探眼深度5m,以探明具体剩余距离,便于安全出洞,剩余最后10m采用缩短循环进尺,每循环控制在1~2榀钢架进尺,必要时辅以超前小导管出洞。

三、施工方法施工要求及有关注意事项:
⑴施工前安排专人对洞口围岩进行观察,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排除或加固措施。

⑵施工人员提前对进口进行警戒,防止飞石危及周边村民及施工人员。

⑶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管理,减少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洞碴滚落。

⑷安全施工保证小组对洞内外作业进行24h巡查,确保施工安全。

⑸贯通距离剩余不足10m时,每循环钻眼时增加2~3个探眼,探眼深度5m,以探明具体的剩余距离,便于安全出洞。

⑹在爆破后进入掌子面施工前,应先对掌子面周边围岩进行详细调查,将因爆破震动产生的危石清理干净后方可继续进行正常施工。

⑺开挖后及时进行初喷和初期支护,并加强对掌子面附近围岩的巡回找顶工作,以防落石伤人。

四、监控量测
⑴洞内监测
围岩及支护状态观察:采用观测的方法,对围岩的岩性、岩质、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和方向、有无松散坍塌、剥落、掉块现象、有无漏水等;初期支护状态包括喷层时候产生裂缝、剥离和剪切破坏、
钢支撑是否压屈等。

观察分析,一一进行描述、记录,以此作为支护参数选择的参考与量测等级选择的依据。

拱顶下沉、周边位移及收敛量测应布置在同一断面,断面间距为20m。

拱顶下沉量测测点布置在拱顶。

周边位移量测以初期支护上个点的绝对位移为主,同时增加水平及斜向收敛量测,以便校核水平位移结果。

拱顶下沉、周边位移及收敛量测在开挖后尽早进行,拱顶下沉、收敛量测起始读数宜在12h内取得,其它量测读数在开挖24h内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读取。

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注意保护,严防爆破损坏。

⑵地表监测
洞口段覆盖层薄,开挖后围岩难以自稳成拱,地表易沉陷,为了确保洞口浅埋段的施工安全,进行地表沉降监测。

地表浅埋段设置地表观测点,观测点与洞内量测点尽量布置在同一断面上,以便反映量测数据的关联性,地表量测断面间距为5m,每个量测断面上测点间距为5m,每日量测2次
每日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特别是洞口范围的洞内外监测数据,要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分析成果及时反映围岩下沉、收敛动态,正确指导施工,及时调整支护参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