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23制取氧气教案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了解分解过氧化氢、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实验安全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2. 分解氯酸钾制取氧气
3. 分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4. 氧气的收集方法
5.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操作步骤,氧气的收集方法。
2. 教学难点:分解过氧化氢、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制取氧气的操作过程。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实验现象及原理。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收集方法。
2. 新课讲解:讲解分解过氧化氢、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操作步
骤及注意事项。
3. 实验演示:进行分解过氧化氢、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掌握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实验现象,分析制取氧气的原理。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
1. 评价学生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收集方法及实验操作技能。
2. 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安全注意事项的遵守情况。
3. 评价学生对制取氧气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原理和实验装置,认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2、通过对碳、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认识分解反应的特点。
3、通过催化剂和氧气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和勇于创新的科学,严谨求实、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分解反应。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催化剂的概念
实验准备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
氧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广泛的用途,如急救病人、电氧焊、炼钢等都需要较为纯净的氧气,如何制取氧气?
[学生猜想]
学生们畅所欲言,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3-34,分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出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观察]
(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实验2-5];[实验2-6];取少许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并加热,检验是否有氧
气生成。
(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实验2-5];[实验
2-6];取少许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并加热,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观察[实验2-5],[实验2-6],加热二氧化锰,教师的操作方法
及实验现象,并作详实的实验记录。
[学生交流展示]
汇报实验记录及结果;交流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得出二氧化锰是催化剂的结论。正确写出过氧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案
课题3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2.知道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作用的探究,初步了解体验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体验实验探究过程,尝试实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屏住呼吸,看看能坚持多久?(体验游戏)全体同学参与并谈感受。
二、推进新课
[过渡]氧气是生命的养料,到目前为止,你知道有哪些途径可以获得氧气吗?
[归纳总结]分离液态空气法(工业制法);分解氧化汞。
[讨论交流]在实验室中用这两种方法制取氧气是否适合呢?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应考虑哪些因素?
[归纳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择药品的原则:原料易得、产物纯净、安全环保、操作简单。
[过渡]阅读教材第37页第一段的内容,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演示]实验2-5(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填写教材第37页的表格)。
[特别提醒]①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以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炸裂。
②加热高锰酸钾固体时应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③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可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而堵塞导管。
④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内过长,否则不利于气体的导出。
⑤用排水法收集时,应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否则会使收集的气体不纯。
[归纳总结]
[过渡]在实验室中,还常常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即可分解,但制取氧气时,通常还要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为什么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2.知道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作用的探究,初步了解探究式学习,体验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形成乐于探究的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2.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主动与他人交
流合作的精神。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
取氧气的第2课时,本节课是对上节课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延续,学习另一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并且通过探究知道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是催化剂,“催化剂”和“点燃”、“加热”一样,
也是一种反应条件。逐步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条件的理解,为第五单元学习化学反应方程式奠定基础。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在整本教材中属于相对独立的知识点。
学生情况分析:在本单元课题2氧气中,学生已经知道有的化学反应在常温下不能发生,需要加热或者点燃,为本节课理解“催化剂
是一种反应条件”做好了铺垫;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的学习,也会激发学生想要学习更多的制取氧气的方法的求知欲望。
通过走进化学实验室,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等几个实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为本节课的探究实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基于我校学生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理解能力较弱、操作规范性较差的特点,对于比较复杂且有一定危险系数的实验,本节课仍采取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传统教学方法。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通用7篇)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篇1
教材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取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氧气制法的探究
2、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
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九年级化学2.3制取氧气(二)教案
九年级化学2.3制取氧气(二)教案
九年级化学2.3制取氧气(二)教案
知识点: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催化剂各类、催化剂的量、温度和反应物的浓度。
2.掌握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的基本操作。
课文详解:
一、有关催化剂及反应速率的探究活动。
【实验1】取三支试管,各加入5 mL过氧化氢溶液,一支中加入0.5 gMnO2,别一支加热,第三支进行对比。用带火星木条分别伸入三支试管中。观察。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木条立即复燃;第二支试管中,木条过一会复燃;第三支试管中,木条不会复燃。
【结论1】加入MnO2后,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MnO?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加热也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由此可见,加催化剂不是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
催化剂不仅不是反应的必要条件,催化剂也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方向,即一个可以发生的反应,不可能因为加入催化剂就不能发生了,同样,一个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因加入催化剂就可以发生了;催化剂也不能改变产率,例如上述反应中,加不加入催化剂,生成氧气的量都是一样的,只是反应的速率有差异。
【实验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过氧化氢溶液,一支试管中加入0.5 gMnO2,另一支试管中加入0.5 g红砖粉。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试验。观察现象。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木条迅速复燃,燃烧很旺;第二支试管中,过一会才复燃,且燃烧没有第一支试管中旺盛。
【结论2】同一个反应中,可能使用不同的催化剂,但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是有不同的。
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可以使用的催化剂种类很多。除二氧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精选5篇
我们将会学习到许多有趣且有用的知识。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风格,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篇1)
说教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取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氧气制法的探究
2、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
说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
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2.3.2 制取氧气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2.3.2 制取氧气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1. 教学目标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掌握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法;
•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
2. 教学重点
•掌握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法;
•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
3. 教学难点
•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
4. 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和试剂:锥形瓶、水槽、氯化锰、红磷、点燃棒、白磷、火柴;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橡皮塞、输气皮管。
5. 教学过程
5.1 导入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激发学生对制取氧气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5.2 实验操作
1.实验步骤:
–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锰;
–将锥形瓶完全倒置放入水槽中,保证锥形瓶的口部仍然浸在水中;
–用试管夹将一根红磷放入瓶中;
–用点燃棒点燃红磷,迅速将试管夹从锥形瓶中取出,立即用试管口封住,然后慢慢将试管倒置放回水中;
–观察气泡的产生,收集氧气。
2.实验要点:
–红磷点燃后产生大量烟雾,要迅速将试管夹取出封口,避免烟雾逸出;
–收集气体时,尽量将试管完全倒置放入水槽,并确保试管的口部完全浸在水中。
5.3 实验现象
实验过程中,红磷点燃后燃烧较旺盛,产生大量白烟,同时观察到气泡从水中冒出。收集到的气体可以用一根火柴点燃,火焰会明亮而持久。
5.4 实验原理
在实验过程中,红磷与氯化锰反应生成氧气,反应方程式如下:
6P + 10MnO2 → 2P4O10 + 10Mn
氧气从水中析出,在试管中收集并点燃,形成明亮的火焰。
5.5 实验注意事项
•在实验中,红磷燃烧产生的白烟可能对人体有害,应注意实验场所的通风;
•点燃红磷后应迅速将试管夹取出封口,避免烟雾逸出。
初三化学教案:《制取氧气》
初三化学教案:《制取氧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明白得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看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确实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适应。
二、教学重、难点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
2、讲练结合
四、教学用具
实验药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
实验仪器:铁架台(带铁夹)、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
其它:火柴。棉花。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板书】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问题】那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什么缘故?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能够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答: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摸索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看现象。
【小结】用酒精灯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产生氧气。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观看记录:过氧化氢溶液是无色透亮液体,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锰不产动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爱好。指导学生观看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
1.1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安全意识的认知。
1.2 教学内容
氧气的性质:氧气的无色、无味、支持燃烧等特性。
制取氧气的方法:分解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加热高锰酸钾等方法。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
2.1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操作、观察、讨论、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分析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
2.2 教学手段
使用实验室仪器和设备进行实验操作。
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和演示。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实验操作
3.1 教学步骤
引入氧气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
讲解氧气的性质,并进行相关实验操作。
讲解制取氧气的方法,并进行相关实验操作。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讨论和分析。
3.2 实验操作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将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二氧化锰催化剂,观察气泡产生。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将氯酸钾加热至分解,观察气体产生。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将高锰酸钾加热至分解,观察气体产生。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
4.1 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讨论等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对学生的问题解答、思考分析等表现来评价学生的理解程度。
4.2 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反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
5.1 教学资源
实验室仪器和设备:试管、烧杯、导管、集气瓶等。
实验试剂: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氯酸钾、高锰酸钾等。
23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氧气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在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氧气,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和认识规律。通过学习氧气的性质能更好的理解氧气的用途,同时在做氧气的性质实验时,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在实验活动的过程中,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氧气的制取做好准备,也为后续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取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碳、硫、铁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同时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根据学生实际,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讲授氧气的性质,第二课时讲授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处理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二、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三、难点:
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3.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四、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因为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他们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同时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也刚刚开始,处于盲目阶段,让学生通过观察对实验现象做到系统、准确的描述,是需要老师逐步引导的。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2.3 制取氧气 教案设计
2.3 制取氧气
【学习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体验实验过程,尝试实验成功的快乐,并学习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重难点】
1.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2.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及催化作用。 【知识点梳理】
2.3.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分解过氧化氢溶液..
制取氧气(过氧化氢溶液:又称双氧水,无色溶液) 步骤1:在常温下,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步骤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步骤3:反应停止后,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文字表达式:
2.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氯酸钾:白色固体;二氧化锰:黑色固体)
(1)操作步骤:
“组” : 组装仪器: (拆则顺序相反)。
“查” : :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或用酒精灯微热),若 ,
松开手后, ,说明装置不漏气。
“装” : 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以3:1比例混合均匀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皮塞塞紧试管口。导管只需_________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铁夹夹在距试管口三分之一处。试管口应 ,(防止冷凝水回流使
试管破裂)。
“点” : 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应先预热,然后再对准试管中的药品部位加热。 “收” : 采用排水集气法时,当导管口有 (刚排出的是空气)。 “离” : 收集完毕时,先 。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3制取氧气教案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 【教学难点】
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了解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支持物质的燃烧,在反应中放出热量;物质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要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得多。氧气在工农业生产中和科学研究方面还有许多用途。氧气可用来供给病人呼吸,供给登山、潜水运动员呼吸,还用于气焊、气割、火箭的发射等。氧气有这么重要的用途,所以我们要知道氧气是怎样制得的。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思考]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回答]从空气中分离氧气并没有生成新物质,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二、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制取氧气》
教材版本:人教版
一、课题分析:
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及学习另一种主要的化学反应———分解反应;另一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并实验氧气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2.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育理念:
1、自主性现代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突出表现在学生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心向,积极主动地学习、尝试,谋求自身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并对自己的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学习成为一种内在需要、增强自我发展的动力。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及教师的导学性,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提供丰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素材、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富于想象、着眼于学生成长内在动机的唤醒,进而激发自主性学习。
2、探究性现代学习方式探究性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些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过程,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获得能力的发展。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探究”这一核心,并视为教学的生命线。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得到自主发展。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素材转化为探究内容,创设生动、真实、多样情境,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乐趣。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人教版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 了解氧气的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及原理;
3. 掌握通过加热氧化铁(II)来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法。
教学重点:
1. 氧气的性质及制取方法;
2. 通过实验来制取氧气。
教学难点:
1. 理解氧气的制取原理;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操作技巧。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人教版初中教材;
2. 实验器材:燃烧瓶、烧杯、试管、宽玻璃管、氧化铁(II)、火柴或火星机、烧杯;
3. 实验药品:氧化铁(II)。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氧气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探讨氧气的重要性,并导入制取氧气的话题。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氧气的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介绍通过加热氧化铁(II)来制取氧气的原理;
3. 讲解实验步骤和操作注意事项。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1. 学生跟随老师的指导,依次将燃烧瓶里面灌满氧气;
2. 放入一小块铁丝,并点燃铁丝;
3. 观察铁丝的燃烧过程,并检查燃烧后燃烧瓶内的气体。
四、固化(5分钟)
总结实验过程,复习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强调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和注意事项。
五、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加强学生对氧气的理解和制取方式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
留空待学生填写实验结论和总结。
注:请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2、3 制取氧气 教案
《氧气的制取》第2课时
【实验目的】
1. 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 加深对氧气的认识。
【实验用品】
大试管、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坩埚钳、细铁丝、木条、棉花、火柴。
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有首歌唱道“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革命大众离不开共产党”。这是为什么?实际上鱼儿与瓜儿都离不开的氧气,可以说,没有氧气就没有生命。本节我们重点学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鉴别方法,先看预习提纲。
【学生展示】
提问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的文字表达式
(1)固体加热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b、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受热
(2)固液混合无需加热: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
〔讲授新课〕
〔引导分析〕分析对比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反应原理,从原料的状态以及反应条件来分析有何异同?能否用同一套装置获得氧气?
〔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类型:固体加热型、固液混合无需加热型〔演示实验〕一、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一)反应原理
(二)反应装置(固体加热型)
(三)实验步骤
1、连接气体发生装置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问题:如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演示并讲解气密性检查方法及原理
2、装药品、装棉花、集气瓶装满水备用;
3、固定装置;
4、点燃酒精灯加热;(先均匀受热再定点加热)
5、收集:排水法(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密度大于空气)
6、先撤导气管,后撤酒精灯
引导注意操作要点:a、为什么试管口放棉花?b、为什么试管口略向下倾斜?c、为什么实验完毕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冈零距离】备战化学中考同步创新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新-课- 标-第-一-网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空气开始,介绍空气的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出氧气,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再来学习氧气的制取。内容由浅人深,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
本课题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同时介绍了催化剂。这部分内容更侧重于过程,让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推断,从而作出判断。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来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学习氧气的制取(原料选择、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气体收集、操作步骤及其有关注意事项),可以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
【教学策略分析】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学生对于气体的制取尚属首次接触,为此,如何来选择药品、如何来确定装置根本无从着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氧气知识的一定积累,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要善于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确定药品的选择以
及仪器装置的配备,加深学生对分解反应概念的理解,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加以巩固。难点的突破应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判断,使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
【教学准备】
1、教材中[实验2—5]、[实验2—6]以及“活动与探究”的实验仪器;
2、教学过程所需的投影片;
3、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展示一瓶五色气体,用什么方法
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学生上台演示。
创设情境,从学生的亲身
体验入手,营造轻松的学
习氛围。
导入新课你们知道用什么方法能得到氧气
吗?你们能用这种方法制取一瓶
氧气吗?(提示:从反应的速度、
条件、气体收集的难易
等方面考虑。)
思考、讨论、发言。
巩固旧知,为新知的学习
奠定基础,使学生学会
“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
法。
实
验
探究<过渡>
看来,利用光合作用的方法无法
达到我们的目的,现在,我们来
学习两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
法。
观察现象;
完成教材中[实验2—
5]的表格。
(引导实验)
教材[实验2—5]:
(1)不加热过氧化氢时,伸入带火
星的小木条;
(2)加热过氧化氢时,伸入带火星
的木条;
(3)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化锰时,
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讨论、比较与分析)
分别比较(1)与(2)、(1)与(3)两
组实验的现象,可得到什么结论?
小组讨论,比较实验
现象的不同,形成初
步的结论。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培
养观察能力,学习用对
比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
进行加工。
分析讨论(投影)
讨论:
1、二氧化锰有没有参加反应?如
何来证明?你能设计实验来证实
吗?
2、二氧化锰在实验里起什么作
用?它有什么特点?
(实验探究)
1、教材[实验2—6]。
2、补充实验:在[实验2-5](3)
中再加入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提出各种猜
想,设计实验方案,师
生一起探究,验证猜测
的正确。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尝试用探究的方法来解
决问题。进一步体验探究
的步骤: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
→进行实验……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分析归纳形成概念(归纳小结)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一:
过氧化氢──→水+氧气
其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其特点
是:一改变,二不变。即改变化
学反应的速率,而自身的质量和
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
思考、记忆;
阅读“化学•技术•社
会”,了解催化剂的
作用。
在形成新知的过程中,进
一步加深对化学与社会
关系的认识。
(过渡)
我们不仅可以用过氧化氢来制取
氧气,还可以加热一种暗紫色固
体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反应原
理是: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
化锰+氧气
(投影)
讨论:用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制
取氧气的这两个反应是化合反应
吗?他们有何特点?
回忆旧知,对比新知,
分析、比较。
再次运用分类比较的方
法,掌握基本反应类型的
特点。
【板书设计】
课题3 氧气制取
(第一课时)
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实验原理:过氧化氢──→水+氧气
(2)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新|课|标| 第|一| 网
2.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