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湘教版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湘教版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产生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缩影。
比例尺、图例、方向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3. 地图的分类与应用: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专题地图等,应用于不同领域,如城市规划、交通导航等。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的功能。
- 气候类型: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特点及其分布。
-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影响。
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洋流的分布与影响:寒流、暖流对气候和渔业的影响。
3. 地貌形态:-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冰川作用。
- 地貌类型: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的形成与特点。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世界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 城市规划与布局:城市功能区划分、交通规划等。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分布与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的分布与特点。
- 工业分布与结构: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布局与环境影响。
3. 交通与通信:- 交通网络: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的特点与布局。
- 通信技术:通信网络的发展与地理信息的应用。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
2.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构成、功能及在各领域的应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的工作原理、定位与导航应用。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问题:- 环境破坏现象:土地退化、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等。
- 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保护、湿地保护。
2. 资源的合理利用:- 能源资源:可再生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Ⅲ知识点过关〔一〕备课人:李远清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开展中的应用1、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要熟悉中英文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监测、城市管理、资源普查、灾情评估、农业消费、台风预报等等。
3、地理信息技术群众化趋势:GPS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4、RS的定义: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对地面进展远间隔的感知。
关键的装置时:传感器原理:不同物体发射的电磁波不一样主要环节:目的物——传感器——处理装置——遥感图像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
根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
工作流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波谱特征〕→传感器搜集→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应用成果。
现代遥感优点: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可以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施行动态监测。
用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军事侦察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
5、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进展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系统。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部分、用户设备利用GPS可以得到准确的三维坐标〔经纬度和高程〕应用:汽车导航、空间定位、农业灌溉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应用领域:军事、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管理、旅游探险等等6、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需要人来操作〔输入信息、管理、分析、表达〕数据源:统计数据、田野调查数据、遥感图像应用:空间分析、查询检索在RS的的根底上,可以利用GIS来动态监测或预报台风的监测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绘。
由5个部分组成:硬件、GIS 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背记知识点
素
河流 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
植被 植被稀疏,大面积的地表裸露,使土壤失去了植被保护以及对水的调节作用。
社会 经济 因素
人口 不合理的 生产活动
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 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荒漠化的危害
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④加 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3
2. 南水北调
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 “四横三纵”的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 西互济。
线路
东线
中线
西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江苏扬州附近
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
渡河
调水线路
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 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 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
山东半岛和天津
三、区域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差异
产业结构 人口分布特点 产业分布特点 产业结构特点 对外经济联系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业地区
工业地区
城市地区
第一产业人口占绝对优势 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大 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大
农业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经济比重上升
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第三、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3)影响: ①促进了被转移地区的资源的开发,被转移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促进了产业的更新和
升级,推动了被转移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人地关系
趋向紧张。
6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2(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章各个小节内容的一般模式是:背景介绍、存在问题、解决问题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的含义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包括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石质荒漠化、红色土壤(红漠化)2、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地理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干旱)、地形、植被、水文、土壤。
人为因素:人口增长、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开矿。
举例:黄土高原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土质疏松且垂直结论发育,易被流水侵蚀;(土壤)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气候)③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植被)④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坡度大(地形)人为因素:①人类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②过渡放牧、过渡樵采、过渡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③开矿。
二、荒漠化的危害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④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三、荒漠化的防治根据原因来针对性采取措施:坚持“防预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1、控制人口数量2、退耕还林还草3、营造防护林4、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5、合理用水6、整体规划、依法监督7、加强荒漠化的宣传教育补充内容:草格沙障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洞庭湖为例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它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红树林、珊瑚礁等。
一、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湿地的功能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功能: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农副产品、航运、旅游等1、危害:结合湿地的功能来回答。
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一、流域概况田纳西河发源于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支流,全场1450米。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
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2(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章各个小节内容的一般模式是:背景介绍、存在问题、解决问题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的含义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包括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石质荒漠化、红色土壤(红漠化)2、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地理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干旱)、地形、植被、水文、土壤。
人为因素:人口增长、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开矿。
举例:黄土高原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土质疏松且垂直结论发育,易被流水侵蚀;(土壤)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气候)③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植被)④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坡度大(地形)人为因素:①人类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②过渡放牧、过渡樵采、过渡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③开矿。
二、荒漠化的危害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④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三、荒漠化的防治根据原因来针对性采取措施:坚持“防预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1、控制人口数量2、退耕还林还草3、营造防护林4、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5、合理用水6、整体规划、依法监督7、加强荒漠化的宣传教育补充内容:草格沙障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洞庭湖为例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它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红树林、珊瑚礁等。
一、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湿地的功能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功能: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农副产品、航运、旅游等1、危害:结合湿地的功能来回答。
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一、流域概况田纳西河发源于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支流,全场1450米。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二章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第二节 水资源与国家安全
第二章
地理
内容索引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课标导引
课程标准 — 1.运用资料,说明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综合思维)
目标
2.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我国水资源安全保护措施。(综合思维)
导引
3.运用资料,说明跨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第4题,我国农业是用水大户,多年来农业用水量占全国用水总量的 60%以上,可推测A表示农业用水。第5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A表示我国的 农业用水,再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测B表示工业用水,C表示生活用水,D表示 生态用水。①②是缓解我国农业用水短缺问题的有效措施,③④是缓解我 国工业用水短缺问题的有效措施。
(综合思维)
知识建构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水资源
可再生资源
1.广义的水资源:地球上所有的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天然水。
2.狭义的水资源:人类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二、我国水资源概况
1.总量:我国水资源丰富,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6%,居世界第六位。 2.人均拥有量:我国人均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人均水资源较为 贫乏。
D.大量开采地下水以弥补地表水的不足
解析 第(1)题,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地夏季降水较多,12、1、2月份(冬季)
降水较少。因此,该地水资源具有季节分配不均的特点。第(2)题,改进耕
作和灌溉方式,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改善水资源短缺现状。
思路点拨 (1)该地夏季降水量相对较大,冬季降水量较小→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水 资源季节分配不均。(2)该地总体降水量小→水资源短缺→节约用水→农 业生产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
1、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Ⅲ知识点总结1.1 区域的基本含义1 、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1.3 区域发展差异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3、西部大开发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含义: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各种标准进行划分的,是农业、工业、交通业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的综合体。
2、区域的特点:⑴区域有一定的界限(如国界、气候区等)⑵区域内部表现出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⑶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⑷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主要由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常见的空间分布形态:城市与工业—点状;交通运输业—线状、网状;农业—面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岛状4、区域的产业结构:至三次产业及内部的比例关系。
产业的分类: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牧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了一、二产业的其他各业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一> 三> 二农业文明前期一> 二> 三农业文明后期二> 一> 三工业文明前期二> 三> 一工业文明中期三> 二> 一工业文明后期5、区域发展阶段:总体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比值、人文指数(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区域发展阶段:农业阶段;工业阶段;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二、区域发展差异1、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 。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 。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2、经济地带的发展优势、问题和发展方向东部:⑴优势:主要农业基地(黄淮平原、珠三角、长三角,水产丰富);主要工业基地(辽中南、沪宁杭、京津唐、珠三角);交通便利;国际化程度高;对外贸易发达;高科技文化水品(45%的大学、60%的科学家、工程师)⑵问题:能源原料不足;北方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长江下游防洪问题严重⑶发展方向:发挥沿海优势,成为对外贸易、金融、海洋开发基地,增强竞争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优势,开拓高新技术产业,优化经济结构中西部:⑴优势:能源矿产丰富,煤、石油等储量居全国首位;农业较发达,天然林场牧场;有色金属工业、重工业发达;对外贸易优势(国境线长)⑵问题:运输能力不足,煤炭外运压力大;生态问题突出,水土流失、过度放牧、乱砍乱伐、洪涝、土地沙漠化……⑶发展方向:发挥资源优势,形成能源原料生产基地;改善生态,退耕还林还草保护草原;加强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边境贸易和旅游;发展农业基础,建设商品粮基地,发展林业等农业生产差异: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生产作物、种植制度南北方气候差异:角度: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降水:季节降水变化量,水热组合南北方气候差异:同: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异:南方气温年较差小,目的:缩小地区差异,加速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范围: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优势:政策支持、市场广阔……(同西部优势)劣势:人才技术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意义:⑴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⑵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⑶对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大意义三、区域经济联系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向保护性、外向竞争性)、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具体表现:亚太经济组织、欧盟、东亚经济论坛、上海合作组织等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一是对口帮扶成效明显;二是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三是在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中科技、信息和人才联系日益密切;四是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互相发展。
2023新编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册学习笔记
2023新编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册学习笔记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影响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结构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 地球的地理环境包括大气层、水圈和陆地。
-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很大影响,例如气候、水资源和土壤质量等。
第二章人口与城市本章主要介绍了人口与城市的关系,以及人口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的增长和流动会影响城市规模和结构。
-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其主要原因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城市吸引力的增加。
- 城市化对城市产业、交通和环境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本章主要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实践。
- 科学社会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发展而来的社会理论,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
-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 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
- 地理信息系统是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分析和展示的工具。
-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用于地图制作、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
-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地理学研究和决策支持的重要工具。
第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
-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在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发展的长期稳定。
- 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
-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以上是《2023新编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册学习笔记》的概要内容。
详细的学习笔记请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阅读和整理。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提纲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特征,(3)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区域与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
3.区域的划分:(1)划分的指标既可采用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
可按自然要素特征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
说出下列区域划分的指标:1.以积温为指标,将某个地域划分为不同的热量带。
是按单一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2.根据语言、宗教等指标,将世界划分为东亚文化区、中东与北非文化区、欧美文化区等。
是按综合指标、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3.综合地形、气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分成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是按综合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4.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把一个区域划分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是按单一指标、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5.以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为指标,将某个地域划分为不同的干湿区。
是按单一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2)划分的目的: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1.均质区:均质区是指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举例:可以按照某一自然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自然区域,如根据地形划分出的高原区、平原区等,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划分出的湿润区、干旱区等;可以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人文区域,如方言区、水田农业区等。
2.功能区:功能区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性的区域。
功能区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例如,城市经济区指以城市为中心,并且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旅游区、贸易区等都属于功能区。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新版].docx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1)指标: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3)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低水平---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恶性循环高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4)区域发展阶段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认识大洲一、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b)半球位置:亚洲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之间,地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海陆位置:亚洲三面临洋,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海岸线曲折而漫长。
二、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d)跨热、温、寒三带,三面临海,腹地广阔,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且地表起伏大,所以亚洲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和类型的复杂性等特征;亚洲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受气候、地形的影响,亚洲河流的补给一般有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等。
读世界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
(亚洲高频考点)(1)A 山脉,B河,C山脉,D 海峡,E 运河,F 海峡。
(2)甲是洲,乙是洲,丙是洲,丁是洲,戊是洋,己是洋,庚是洋。
(3)B 河流的流向大致是,决定B河流流向的因素是。
(4)甲洲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这说明该洲地势特点是。
第二节认识地区一、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b)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南隔土耳其海峡与亚洲相望。
欧洲西部的海岸线破碎、曲折而漫长,多半岛、岛屿、海峡与海湾。
二、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c)地形特征: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平原地形为主,山脉分布在南北两端,南有高峻的阿尔卑斯山系,北有古老低缓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部为广阔的平原;受第四纪冰川活动影响,境内冰川地貌广布。
气候特征:总体特征是温带气候类型为主,海洋性性特征显著。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西部,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全年降水均匀。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的形状:近似椭球体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1.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的定义和功能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1.3 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的阅读技巧地图的分析和应用第二章气候与天气2.1 气候系统气候的定义和分类全球气候系统:热带、温带、寒带2.2 气候的影响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2.3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2.4 极端天气现象飓风、台风寒潮、热浪洪水、干旱第三章陆地与海洋3.1 陆地地形五大陆地地形: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地形的形成:构造运动、侵蚀作用3.2 海洋地理海洋的定义和分类海洋的形成和演变海洋资源的利用3.3 海陆相互作用海陆风和海陆温差海岸线的变化海洋对气候的影响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环境4.1 自然资源概述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4.2 主要自然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4.3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破坏:森林砍伐、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矿产资源枯竭、水资源短缺4.4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循环经济、绿色能源第五章人口与城市化5.1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的特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5.2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城市化的问题:城市扩张、城市贫困5.3 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城市管理:交通、卫生、公共安全5.4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建设生态城市第六章经济地理6.1 农业地理农业的定义和分类农业区位因素:气候、土壤、水源6.2 工业地理工业的定义和分类工业区位因素:原材料、劳动力、市场6.3 服务业地理服务业的定义和分类服务业区位因素:信息、人才、交通6.4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概念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七章人文地理7.1 人文地理概述人文地理的定义和研究内容7.2 人口地理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人口迁移的地理影响7.3 城市地理城市的地理特征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的影响7.4 文化地理文化的定义和分类文化对地理空间的影响。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始走向衰落。
4.新兴工业的冲击
材料:在鲁尔区, 20世纪50年代之前是其鼎盛时期,当时工
业布局已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基本呈现“饱和状态”。在
新的技术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 )中出现的那些 新兴工业部门 ( 如电子工业、航天工业等 ),则不愿意到此设置厂研基地,它
1800
1900
煤( t)
4
2
1985
0 .75
20世纪 50年代,随着廉价的 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 ,
在看世图界思能考源:消是费什构么成原中因,导一致方德面国,鲁煤尔区炭煤的炭消工费业比衰重退逐?渐 下降;另一方面, 新技术炼钢耗煤量也逐渐降低 ,鲁尔 区爆发了历时十年之久的煤业危机。
3 .世界性钢铁过剩
——德国作家 Heinrich Boll 1958 年形容魯尔区
鲁尔区的这种工业生产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 什么样的影响?
大气污染,酸雨严重;水质恶化,鱼类几乎
绝迹,生态环境遭破坏。
内
因
主
要 原 因
根本 原因
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 产业结构老化
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
环境污染严重
煤炭的能 源地位下 降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 / 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
讨论:
目
录 面
假如你是一位投资商,你
板
开 关
愿意到鲁尔区发展什么工
业?为什么?
鲁尔区的工业部门和工业城市
思考:鲁尔区可以发展哪些工业部门?
埃森
多特蒙德
主要工业城市: 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
二、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
湘教版本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三学习知识点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地区的主要特点特点: 1)地区拥有必定的界限(有虚有实)。
2)地区内部表现出显然的相像性和连续性,地区之间则拥有明显的差别性。
3)地区拥有必定的优势、特点和功能。
4)地区之间拥有二、地区空间构造1.地区空间构造的观点和影响要素地区空间构造影响要素:、、、地区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2.农村地区地区范围家产活动认为主城市地区地区范围家产活动认为主是城镇地区发展的依靠, 城镇地区会对农村地区产生宽泛的连续的带动作用. 3.地区空间散布形式农业体现状;交通运输线路体现状城市和工业状;城市群和工业区状三、地区家产构造1.家产构造是三次家产及其内部的比率关系。
我国三次家产的区分:第一家产:农业第二家产:;第三家产:除第一、二家产之外的其余各业2.家产构造的差别农业地区工业地区城市地区人口散布特点家产散布特点家产构造特点对外经济联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四、地区发展阶段权衡地区发展水平的指标1 常用指标:、、2 .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经过、、、三项指标来反应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3.总地区发展阶段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三次家产比重经济发展水平区内经济差别对外开放程度区内发展状态五、地区发展差别(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区分依照:、、、西部:川、渝、黔、滇、藏、陕、宁、甘、青、新等10 个。
中部: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等9 个。
东部: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等12 个(二)东、中、西部发展差别东部地带中、西部地带自然要素地形天气自然资源社会要素城市化水平科技、教育和文化对外开放程度经济要素发展基础家产构造交通运输情况(三)南方与北方的差别南方与北方往常是针对东部地区而言,以_为分界限。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自然要素地形天气植被土壤社会经济要素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家产构造交通运输对外开放(4)西部大开发目的:西部地区:西部经济地带的10 个省(区、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和东部地带的。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课件第二章章末总结
3.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以及资源型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主要包括:a.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b.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和土地沙 化;c.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d.对地下水的影响等。 (2)资源型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主要包括:a.区域资源不断(bùduàn)减少或枯竭,需求不断(bùduàn)加大,资源供给 与需求出现矛盾,导致区域经济衰落,这是此类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b.以煤炭为主 的能源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c.区域内部产业结构 单一导致应对市场变化困难,逐渐失去竞争优势;d.能源、资源地位下降,新技术革 命的冲击,世界性重工业产品过剩导致的传统产业衰落;e.内部经营与管理体制落 后,技术更新缓慢,导致企业竞争能力降低等。
第十五页,共21页。
[典例2] 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乡驻地(zhùdì)及周边部分辖区示意图,经勘探,发 现图示区域有含量丰富的大煤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十六页,共21页。
(1)该乡原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但近年来却不断(bùduàn)缩减,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什么? (2)随着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图示区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你推测一下 会有哪些变化? (3)图示区域除了通过铁路、公路等直接向外输出煤炭外,还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 出,这样做有哪些好处?如果把坑口电站建在①处,是否合理? (4)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图中区域煤炭资源几近枯竭。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该区域规划产业结构调整。请你就这一课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十一页,共21页。
专题二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 1.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 开发条件优劣直接影响着区域资源开发的早晚、规模以及区域发展的周期。评价区域 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需要抓住以下几点:①资源状况,包括(bāokuò)分布范 围、种类、储量、质量、开采条件等;②市场条件;③位置与交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2
(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章各个小节内容的一般模式是:背景介绍、存在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含义
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包括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石质荒漠化、红色土壤(红漠化)
2、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地理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干旱)、地形、植被、水文、土壤。
人为因素:人口增长、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开矿。
举例:黄土高原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土质疏松且垂直结论发育,易被流水侵蚀;(土壤)
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气候)
③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植被)
④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坡度大(地形)
人为因素:①人类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②过渡放牧、过渡樵采、过渡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
③开矿。
二、荒漠化的危害
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
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
④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三、荒漠化的防治
根据原因来针对性采取措施:坚持“防预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1、控制人口数量
2、退耕还林还草
3、营造防护林
4、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
5、合理用水
6、整体规划、依法监督
7、加强荒漠化的宣传教育
补充内容:草格沙障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洞庭湖为例
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它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红树林、珊瑚礁等。
一、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湿地的功能
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功能: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农副产品、航运、旅游等
1、危害:结合湿地的功能来回答。
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一、流域概况
田纳西河发源于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支流,全场1450米。
二、田纳西和流域的综合治理开发
①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
②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
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
④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三、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经验:
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
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
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
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一、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美国拥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农业产值位居世界首位。
自然条件气候大部分处于温带和亚热带,水热条件好
地形平原面积广阔,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水源密西西比河、五大湖为其提供充足的水源
土壤黑土和冲击平原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
政策支持
技术条件优越
追求效益的影响美国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大的特点就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也就是说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
其目的是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农业带分布区位因素
乳畜带东北部五大湖沿岸气候冷湿,适于牧草生长;市场巨大(人口众
多、城市密集);五大湖为其提供水源。
玉米带中部,可做饲料,因此靠近美国
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年降水量多、热量充足乳畜带
小麦带中部(冬小麦)北部(春小麦)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土壤肥沃、地势
低平
棉花带南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纬度低,热量充足,无
霜期长。
三、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能源消耗大;化肥、农药污染严重。
1、解决措施:
①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
②颁布限耕、休耕、补贴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③推广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一、鲁尔区的兴起
1、鲁尔区兴起的区位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莱茵河、鲁尔河等);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⑤劳动力充足
二、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石油);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酸雨、水质);④工业结构单一。
三、鲁尔区的新发展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
③治理环境污染;
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两者相互促进。
一、珠江三角洲区位条件
1、自然区位:①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区位: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对外开放政策支持;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⑤劳动力丰富。
①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城市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③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四、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①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不高,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③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大量占用耕地,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水质恶化、酸雨现象严重,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④社会治安问题。
2、对策:
①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地域分工;
②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
③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
④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乡环境;
⑤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
尺规作图
【知识归纳】
1、尺规作图的定义:尺规作图是指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
最基本,最常用的尺规作图,通常称基本作图。
一些复杂的尺规作图都是由基本作图组成的。
2、五种基本作图:
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B
P
A
a
O
Q
P
N
M
O
N M
B
P
A
4、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线;
5、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1)题目一: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已知:如图,线段a . 求作:线段AB ,使AB = a . 作法:
(1) 作射线AP ;
(2) 在射线AP 上截取AB=a . 则线段AB 就是所求作的图形。
(2)题目二:作已知线段的中点。
已知:如图,线段MN.
求作:点O ,使MO=NO (即O 是MN 的中点). 作法:
(1)分别以M 、N 为圆心,大于
的相同线段为半径画弧, 两弧相交于P ,Q ; (2)连接PQ 交MN 于O .
则点O 就是所求作的MN的中点。
(3)题目三: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线。
已知:如图,∠AOB ,
求作:射线OP, 使∠AOP =∠BOP (即OP 平分∠AOB )。
作法:
(1)以O 为圆心,任意长度为半径画弧,
分别交OA ,OB 于M ,N ;
(2)分别以M 、N为圆心,大于 的线段长 为半径画弧,两弧交∠AOB 内于P; (3) 作射线OP 。
则射线OP 就是∠AOB 的角平分线。
(4)题目四: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