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省力原理》教学实验报告
杠杆的研究实验报告
实验课题:杠杆的研究
实验目的:通过做杠杆尺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实验器材:杠杆尺、钩码。
实验原理: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有所改变。
实验步骤:
1、在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后,首先让学生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二、第四个孔上挂上两个钩码,杠杆尺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2、让学生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实验现象: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随之改变。
实验结果:
1、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与重点距支点的距离一样远,且力一样大时,杠杆尺平衡。
2、力点距支点远,重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可以省力。
3、力点距支点近,重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不省力。
备注:实验前应将杠杆尺调到平衡状态;
《杠杆的科学》(一)(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拓展课通用版
《杠杆的科学》(一)
吴建伟,小学高级教师,本科,任嘉兴市实验小学德育室副主任。曾获“区学科带头人”、“区教科研先进个人”、嘉兴市“教改之星”、嘉兴市“教坛新秀”、“嘉兴市学科带头人”、2007至2011年度《浙江小学科学网》优秀网络管理员、2011年度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科学网络协作组优秀管理员等荣誉称号。
从教15年来,执教过省、市、区级公开课、展示课近30次。撰写的论文获全国、省、市奖项与杂志发表40余篇,主持浙江省、嘉兴市级课题各1项。前后3次参与教科版《小学科学教师备课系统》开发工作。曾辅导学生150多人次在全国、省、市的各类科技比赛中获奖。至今,制作并参与管理的网站有《嘉兴科学课在线》、《浙江小学科学网》、《科学视野网》、《探索博客》等。
《杠杆的科学》(一)
一、教材和学生学习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六上科学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的第二课时,教材分为两部分:1、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引出问题,利用生活经验,借助工具解决问题,从而引入对“杠杆”的探究。2、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建构“杠杆”的概念。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教材是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我对这一活动进行了改变,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模拟撬棍撬大箱子”的活动,通过观察、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相互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科学实证意识。
(二)学生学习背景分析
对于杠杆,其结构和原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五年级的学生平时生活中也经常能见到或曾用到过杠杆及运用杠杆原理的工具,对于杠杆他们存在着一定的感性认识,有一小部分课外知识丰富的同学甚至也知道像撬棍一样的机械就是杠杆,但大部分同学因为没有进行过深入探究,对于杠杆结构以及杠杆原理的认识还是很浅层次,很模糊的。
小学科学_ 《杠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19 《杠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能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数据,并尝试对数据进行分析、解读。
2.引导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乐于探究、大胆想象的意识。
3.知道利用杠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知道杠杆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杠杆尺、钩码盒、小木块、木棍等 2.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吗?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哪位热心同学愿意帮老师把这根铁丝剪断。
学生:老虎钳。
老师带来了一些工具,这是尖嘴钳、这是剪刀、这是螺丝刀,选一个合适的工具试试吧。
学生用老虎钳轻松剪断铁丝。
师:为什么利用老虎钳就能轻松地把铁丝剪断?这里面蕴含着怎样的科学道理?
相信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我们就能找出答案。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杠杆。
(请看老师板书)板书:19 杠杆
二、初步认识杠杆
1. 什么是杠杆?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一根棍子,当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杠杆。
2. 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撬石头的装置,认识杠杆上的三点。
想玩一玩杠杆吗?在玩之前先思考老师出示的问题。(请看大屏幕)
撬重物时,哪些地方在起作用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木块、钩码盒、木棍,同桌合作制作撬石头的装置,并思考老师出示的问题。
学生制作撬石头的装置。(教师巡视一圈)
杠杆尺、钩码。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
备注:
电磁铁的磁力强度是由四种因素决定的。
实验报告单
班级姓名实验日期
实验课题:霜的形成
实验目的:通过做霜形成的模拟实验,使学生知道水蒸气变成霜要放出热量。
实验器材:深色饮料罐、冰块、食盐、纱布、塑料试管(内有少量水)、温度计。
实验器材:沙子(每组若干)、注射器、胶管(每组一套)、重球(每组一个)、学生自己准备的用具
实验原理:环形山是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留下来的。
实验步骤:
1.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
2.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
3.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验现象:注射器中的水会穿出沙堆,形成火山状;重球砸向沙堆,沙堆会出现类似环形山的凹坑。
3、要将一颗铁钉从木头里起出来,应使用钉锤最省力。
备注:实验时应注意安全。
实验报告单
班级姓名实验日期
实验课题: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研究
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后,可以增强其抗弯曲能力。
实验器材:硬纸条、砝码、瓦楞纸等。
实验原理: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可以增强其抗弯曲能力。
2、点燃蜡烛作为热源,用于感觉一下,手在火焰的哪个方向上感觉更热趴在一段铜丝上,每隔一段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棍,将铜丝的两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并使火柴都向下悬挂,在铜丝的一端用酒精灯加热。
杠杆尺、钩码。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
班级姓名实验日期
实验课题:热传递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液体、气体、固体具有不同的热传递方式。
实验器材:一杯红色热水、一杯无色冷水:蜡烛;火柴棍、铜丝、蜡烛油、酒精灯、铁架台。
实验原理:当两个相邻的物体温度不同时,热会从较热的物体传到较冷的物体。
实验步骤:
1、在一杯红色的热水中,沿着烧杯壁慢慢加入一杯凉水,仔细观察冷水和热水融合的过程。
实验现象:斜面越长越省力。
实验结果:1、发现物体不管是有轮子的还是没有轮子的,是大的还是小的,表面是粗糙的还是光滑的……从斜面拉上去用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
2、发现木板越长,即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直接垂直向上提重物相当于坡度为90度,一点都不省力。
备注:
注意沿斜面向上拉重物是否省力,要与垂直提起重物时用的力相比较才能知道。
实验器材:沙子(每组若干)、注射器、胶管(每组一套)、重球(每组一个)、学生自己准备的用具
实验原理:环形山是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留下来的。
实验步骤:
1.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
2.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
3.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验现象:注射器中的水会穿出沙堆,形成火山状;重球砸向沙堆,沙堆会出现类似环形山的凹坑。
实验现象: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物体比用肉眼看到的物体更大。
科学教育科学六年级下册《杠杆的研究》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科学《杠杆的研究》教学设计
上饶市六小蔡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理解杠杆的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能利用杠杆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用具:杠杆尺、钩码、标尺、奶粉罐、记录纸(学生)、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老师手上有个奶粉罐,我想把它打开,谁可以帮助我?
(学生纷纷上台帮助老师打开罐子。)
哎,奶粉罐实在太紧了,打不开,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提问: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课件出示文字: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记录杠杆的概念)
2、示范用杠杆撬奶粉罐。
课件出示一些工具图
师:哪些工具是像撬棍一样,属于杠杆类工具?(学生个别说)
师:根据同学刚才的说法,把你觉得是杠杆的工具名称写在记录纸上。(火钳、老虎钳、镊子、羊角锤)
课件出示标准答案,对全部找对的同学加以表扬。追问:你是判断它们属于杠杆类工具的标准是什么?
杠杆省力的实验报告[杠杆省力原理]教学实验报告
杠杆省力的实验报告[杠杆省力原理]教学实验报告
《杠杆省力原理》教学实验报告
xx—xx学年第一学期
大桥中心小学雷碧英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杠杆的一些秘密。
实验器材:支架、杠杆尺、钩码、测力计。
实验步骤:
1、把杠杆尺固定在支架上,在右边的第3格挂2个钩码,左边第3格应挂几个钩码,杠杆尺能平衡?
2、如果将右边的钩码看作重物,当杠杆尺平衡时,左边钩码的重量就是提起重物所用的力。
3、改变用力点的位置,使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分别大于、等于、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再进行实验,每种情况做两次,把实验数据填写在下面表格中,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规律?
实验结论:
1、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省力。
2、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3、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费力。
实验过程:
一、模型导入,激发兴趣。(3分钟)
1、模型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特殊的跷跷板(教师举起展示),谁想来玩一玩?(指定两位学生上前体验。一位是班里最轻的女生,一位是最重的男生。)
师:你认为谁能把谁给翘起来?(重的能把轻的压起来。)
师:真是这样么?我们一起来看。
2、学生体验活动
(学生活动)(轻女生把重男生给翘起来了)
师:看到现在的结果,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为什么轻女生会把重男生给翘起来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杠杆(板书杠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感受特殊的跷跷板,引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体验、观察,产生了疑问,引出了本课课题)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教学反思
《杠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动且为学生熟悉的事实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进入猜想,要求他们不要盲目猜想,而应根据现有的知识或体会,进行有科学依据的猜想,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并自然地进入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巡视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上的错误,避免错误的数据误导学生,使每一组都能顺利完成实验。课上能及时对学生作出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
这一节课的关键是对数据的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实验结论隐藏在数据中不易被发现,因而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数据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得出结论。
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产生各种的猜想和结论,激发更多的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整理等。每个环节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而大部分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发现、实践、归纳。通过该节的学习,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了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的精神。
实验基本达到自己的预想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使用的器材都是实验室提供的相同规格的钩码、杠杆,以至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十分类似。若实验中杠杆由学生自己制作,用身边的一些小物品作为阻力,实验的数据不会类同就更有说服力,实验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所以这一个探究实验还有待完善。
另外,一下几点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杠杆的研》教案
《杠杆的研究》教案
回兴小学汪洋
教材分析
《杠杆的研究》是六上科学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中的第三课时,本课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杠杆尺的调试活动,通过观察、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材料引起活动,活动引起思维。调试杠杆尺平衡,对于学生来说是不难的,而我们则希望学生在调试杠杆尺平衡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发现一些现象,并对此作出分析、归纳,在知识、思维、能力及科学态度等方面都有所收获。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2、能够通过实验记录杠杆尺平衡获得的数据,并且通过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3、能合理解释身边的利用杠杆作为工具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三、教学具准备:
学生材料:(杠杆尺、钩码一盒、实验记录表)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学生材料一份、课件、老虎钳、煤饼钳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通过这个环节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然的引出杠杆的学习内容。)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杠杆的科学》公开课实验报告单(含答案)
家乐园小学科学分组实验报告单
时间()班级()组别()
组长()任课老师()
2
两个钩码,杠杆尺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让学生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是省力杠杆
用力点距支点近,阻力点距支点远是费力杠杆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
六年级实验报告单研究杠杆的秘密
研究杠杆的秘密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通过做杠杆尺的实验,使学生明白杠杆工作的原理。
二:实验材料用具
杠杆尺、钩码。
三:实验操作要求
1、检查实验材料用具。
2、明白什么时候杠杆省力、费力以及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并从中探究规律。
3、整理器材。
四、记录
四:实验现象与结论
省力的情况有_____种;费力在情况有_____种;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有_____种。
发现规律: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轮轴的作用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轮轴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知道合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
二:实验材料用具
轮轴实验装置、钩码、细线。
三:实验操作要求
1、检查实验材料用具。
2、分组开展实验活动,注意收集实验数据。
3、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出自己小组的发现。
4、整理器材
四:记录
四:实验现象与结论
平衡时,轮上挂的钩码个数比轴上的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提起重物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设计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第3课。在前一节课,学生初步认识了杠杆类工具,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的规律。本节课学生将通过对生活中杠杆类工具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识别和分类,认识各类杠杆的作用。通过这一探究,能让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向生活迁移,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各种杠杆类工具的科学原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科学技术与社会:能找到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并讲出其中的原理,生活中能巧妙使用各种杠杆类工具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长竹筷、。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或冰峰、火钳子、核桃夹、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诱发思考。游戏:学生利用开瓶器开啤酒、利用核桃夹子夹核桃等游戏切入。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猜想假设、激发参与。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杠杆是怎样省力的以及杆秤设计的巧妙。
《杠杆省力原理》教学实验报告
《杠杆省力原理》教学实验报告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大桥中心小学雷碧英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杠杆的一些秘密。
实验器材:支架、杠杆尺、钩码、测力计。
实验步骤:
1、把杠杆尺固定在支架上,在右边的第3格挂2个钩码,左边第3格应挂几个钩码,杠杆尺能平衡?
2、如果将右边的钩码看作重物,当杠杆尺平衡时,左边钩码的重量就是提起重物所用的力。
3、改变用力点的位置,使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分别大于、等于、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再进行实验,每种情况做两次,把实验数据填写在下面表格中,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规律?
实验结论:
1、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省力。
2、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3、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费力。
实验过程:
一、模型导入,激发兴趣。(3分钟)
1、模型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特殊的跷跷板(教师举起展示),谁想来玩一玩?(指定两位学生上前体验。一位是班里最轻的女生,一位是最重的男生。)
师:你认为谁能把谁给翘起来?(重的能把轻的压起来。)
师:真是这样么?我们一起来看。
2、学生体验活动
(学生活动)(轻女生把重男生给翘起来了)
师:看到现在的结果,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为什么轻女生会把重男生给翘起来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杠杆(板书杠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感受特殊的跷跷板,引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体验、观察,产生了疑问,引出了本课课题)
二、认识杠杆。(2分钟)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杠杆》是湘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简单机械》这一单元的第二课。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滑轮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主要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二、学生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杠杆现象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的,但孩子很少对其进行过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知识。
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有层次地,有重点地,有目的地去进行探究实验,得到结论,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同时,对杠杆的认识延伸拓展到对运用杠杆原理认识变形的杠杆工具,存在着一定的思维跳跃,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来解决。
三、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杠杆的结构,能使用简单的杠杆,知道杠杆省力的条件与动力点、阻力点、支点的位置有关
《不简单的杠杆》实验报告
《不简单的杠杆》实验报告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3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杠杆也是一种简单机械”这一科学概念。
本单元共7课,第1课点明主题,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梳理
学生在生活中对工具和技术关系的经验积累;第2、3、4课引领学生针对
具体的某单一简单机械——斜面、杠杆、轮轴进行探究和学习;第5课通
过对剪刀这一组合工具的探究和应用来强化前几课的学习;第6课通过了
解印刷术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感受技术和发明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
响和变化;第7课是对本单元学习的一个总结和提升。
本课作为单元中的基础知识课,学生将继续探究另一种简单机械——
杠杆。人类对杠杆的认识和了解也有着悠久的历史。阿基米德最早提出了
杠杆原理,并依据此原理研究出了许多发明,影响深远。今天杠杆工具在
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普遍。选用杠杆作为研究内容,贴近生活,容易激发
学生研究工具的兴趣。
【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杠杆”这一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使用已经有相当的经
验积累了,但大多数学生没有具体研究和探索过杠杆在不同情况、不同组
合工具中的作用。
学生在《斜面》一课中已经做过了关于简单机械的研究,《不简单的
杠杆》一课安排了一个最原始也最贴近“杠杆”发明和产生的活动,这样
的活动学生大多看到过,但是不一定亲自动手操作过。这样的安排既减小了难度,也增加了学生在研究杠杆过程中的趣味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撬起一些重物。
2.改变支点的位置、支点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杠杆省力原理》教学实验报告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大桥中心小学雷碧英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杠杆的一些秘密。
实验器材:支架、杠杆尺、钩码、测力计。
实验步骤:
1、把杠杆尺固定在支架上,在右边的第3格挂2个钩码,左边第3格应挂几个钩码,杠杆尺能平衡?
2、如果将右边的钩码看作重物,当杠杆尺平衡时,左边钩码的重量就是提起重物所用的力。
3、改变用力点的位置,使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分别大于、等于、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再进行实验,每种情况做两次,把实验数据填写在下面表格中,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规律?
实验结论:
1、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省力。
2、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3、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费力。
实验过程:
一、模型导入,激发兴趣。(3分钟)
1、模型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特殊的跷跷板(教师举起展示),谁想来玩一玩?(指定两位学生上前体验。一位是班里最轻的女生,一位是最重的男生。)
师:你认为谁能把谁给翘起来?(重的能把轻的压起来。)
师:真是这样么?我们一起来看。
2、学生体验活动
(学生活动)(轻女生把重男生给翘起来了)
师:看到现在的结果,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为什么轻女生会把重男生给翘起来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杠杆(板书杠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感受特殊的跷跷板,引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体验、观察,产生了疑问,引出了本课课题)
二、认识杠杆。(2分钟)
1、出示课件:介绍杠杆
师:什么是杠杆?(指着课件)像这样围绕一个固定的点将重物撬起的简单机械就叫做杠杆。(语速稍慢)杠杆围绕转动的点叫做支点,我们用力的点是力点,重物所在的点是重点。
师:老师这里有一根儿木棍(出示木棍)它是杠杆么?为什么?
(小结并板书:)一根木棍我们给它一个支点时,(画)它就成为了----杠杆,这是它的……(支点),假如这边有一重物,这儿就是……(重点),在这边用力,这儿就是……(力点)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理解了杠杆的概念,通过实物木板在黑板画图,加深了对杠杆的认识,为突破在探究杠杆的原理时对杠杆尺上支点、重点、力点的清醒认识这个难点奠定了基础。)
三、活动体验,做出猜想。(6分钟)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杠杆,(手拿实物:杠杆)下面我们就来玩一玩,感受一下杠杆的奇妙之处。
1、体验活动
师:玩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图片)第一,小组成员团结合作,力气最大的同学用力按住杠杆红色的一端当作重物,另外一位同学分别去按杠杆另一端的不同位置。第二,在玩的时候要注意观察思考:手在不同的位置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第三,每位同学都要亲自体验一次。
看明白了么?请每个小组的材料员来领取杠杆吧。(学生上台领取杠杆。)
开始体验吧!(学生体验活动,教师巡视辅导。)(3分钟)
(设计意图:学生在“玩”杠杆的过程中,体验手在不同的位置所用的
力不同,也就是说,支点到力点的距离不同,体验到使用杠杆有时省力,有时费力。)
2、交流体验感受
请每个小组的材料员把杠杆收起来。
师:谁愿意来说说你的感受?请两位学生到前面边演示杠杆边汇报。(至少请两人)
当你(问其中一人)用手在不同位置按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谁还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进行分享?(及时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
3、启发学生猜想。
课件演示:一个同学用力按住木板的左端(红色一端)作为重点,另一个同学在蓝色一端用力的点就是力点。越往蓝色一端头儿按的时候用的力越小,也就是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远越省力。
猜想:板书(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远越省力。)
四、实验探究。(18分钟)
师:这些是你们的猜想和感受,科学是讲究证据的,我们需要用……(生:实验)的方法来搜集数据验证一下。
1、介绍实验材料
要想验证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远越省力,你们认为首先需要用什么器材?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杠杆尺。
结合杠杆尺,引导学生明白实验所需的材料及使用方法。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这样的杠杆,(出示杠杆尺和支架),它的支点在……(生回答),还需要什么?(生答:重物)我们把它当做重物。(出示实物:钩码),对照刚才的体验活动,假如我把重物挂在左边的第二格上,我们需要在杠杆尺哪边用力?(生:右边)
师:也就是说现在支点(用手指着)的左边是重点,右边是力点。
用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钩码数量表示。
现在,我在左边第二格上挂上2个钩码,根据刚才我们的猜想,你认为在右边第1格上至少挂几个钩码才能将重物敲起来使它平衡?(指定学生说,教师挂)
第二格呢?应该比第1格多还是少?下面请每个小组把你认为在右端不
同位置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所需要的钩码个数画在实验计划表上。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时交流实验方法。(结合图表指定1-2组学生上台汇报实验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实验,学生能够对实验的目的、步骤、材料和怎样做有一个清醒的思路,保证了实验的科学性、严谨性,同时加强了计划组织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
3、实验(7分钟)
师: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了实验方案,下面,我们准备开始实验,在实验以前,老师提出几点要求。
出示课件:实验建议
指定一名学生读实验建议。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完成实验的小组,收拾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学生按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既可以使实验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又可以检测计划的可行性。通过实验,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可以加深对杠杆工作原理的理解,真正认识到使用杠杆有时省力有时费力,有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五、汇报交流(5分钟)
1、请2—3组学生上前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实验数据?(一个汇报,一个操作)在这个小组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注意倾听,倾听也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问:其他小组的有没有不同意见?
你认为他们组做的哪点好?哪点需要改进?(学生互评)
2、分析学生实验数据。
师:我们来看这一组实验数据,重物挂在杠杆尺左边第三格固定不动,看杠杆尺的右边:第一次第1格挂6个钩码,第二次第2格挂3个钩码,第三次第3个挂2个钩码,第四次第6格挂一个钩码,力点离支点越来越远,所用钩码的数量越来越少,钩码越少说明越省力。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远越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