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棒控制理论第三章

合集下载

控制系统鲁棒控制

控制系统鲁棒控制

控制系统鲁棒控制

鲁棒控制是一种在控制系统中应用的重要技术,旨在实现对误差、

干扰和不确定性的抵抗能力。该技术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设计控制器,

以使系统对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容忍性,从而保证系

统的性能和稳定性。本文将介绍控制系统鲁棒控制的概念、应用、设

计方法以及鲁棒性分析等内容。

一、概述

控制系统鲁棒控制是指在设计控制器时考虑到系统参数的不确定性、外界干扰以及测量误差等因素,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鲁棒控

制的目标是使系统对于这些不确定因素具有一定的容忍性,从而实现

了对不稳定因素的抵抗,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二、鲁棒控制的应用

鲁棒控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飞行器、机器人、汽车等。在

这些领域中,系统的参数往往难以准确获取,外界环境也存在不确定

性因素,因此采用鲁棒控制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三、鲁棒控制的设计方法

鲁棒控制的设计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是H∞控制和μ合

成控制。

1. H∞控制

H∞控制是一种常用的鲁棒控制设计方法,其主要基于H∞优化理论。通过给定性能权重函数,设计一个状态反馈控制器,使系统的传递函

数具有一定的鲁棒稳定性和性能。

2. μ合成控制

μ合成控制是一种另类的鲁棒控制设计方法,其基于多项式算法和

复杂函数理论。通过对系统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建模,并对控制器进行

优化设计,实现对系统的鲁棒性能的最优化。

四、鲁棒性分析

在控制系统中,鲁棒性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可以评估控制系统

对于不确定性和干扰的容忍程度。常用的鲁棒性分析方法有小增益辨识、相合性和鲁棒稳定裕度等。

1. 小增益辨识

鲁棒控制基础理论课程设计

鲁棒控制基础理论课程设计

鲁棒控制基础理论课程设计

1. 简介

鲁棒控制是指控制系统对于未知参数、外部扰动和不确定性的变化能够保持稳

定性和性能的能力。鲁棒控制是控制理论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也是现代控制工程的必修课程之一。

在鲁棒控制基础理论课程设计中,我们将介绍鲁棒控制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设计方法和应用案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鲁棒控制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分析评价和创新设计能力。

2. 课程设计内容

2.1 理论基础

1.鲁棒控制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2.鲁棒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数学模型。

3.概率论和线性代数基础知识。

4.鲁棒控制的设计目标和指标,如鲁棒性能、快速性能和跟踪性能等。

2.2 鲁棒控制的设计方法

1.H ∞ 控制器设计方法及其应用案例。

2.μ合成控制器设计方法以及其应用案例。

3.鲁棒控制器的模态分析和稳定性分析。

4.鲁棒控制器的参数调节和性能评估。

2.3 应用案例分析

1.机器人运动控制的鲁棒控制应用案例。

2.液晶显示器制造过程中的鲁棒控制应用案例。

3.多目标控制领域中的鲁棒控制应用案例。

3. 实验设计

本课程设计将安排2-3个实验项目,涉及基于H ∞ 控制器和μ合成控制器的鲁棒控制设计,在控制性能和稳定性方面将开展分析和评估,以及实验结果的验证。

1.实验一:基于H ∞ 控制器的鲁棒控制器设计与分析。

–实验目标:学习H ∞ 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掌握鲁棒控制的参数调节和性能评估方法。

–实验内容:建立机械臂模型,设计H ∞ 控制器,分析控制性能和稳定性,模拟验证实验结果。

2.实验二:基于μ合成控制器的鲁棒控制器设计与分析。

《鲁棒控制》课堂笔记-3-H无穷控制理论

《鲁棒控制》课堂笔记-3-H无穷控制理论



K (1+ P0 K )−1
由 Nyquist 判据或小增益定理知,对于摄动后受控对象 P = P0 + ∆ ,闭环系 统内稳定的充分条件是:
∆ ( jω ) K ( jω) 1+ P0 ( jω ) K ( jω )−1 <1,∀ω ∈ R
那么, K 内镇定 G 中任意 P 的充分条件是:
其中: A = A0 + ∆A ; B = B0 + ∆B
[ ∆A ∆B ] = D Ω[E1 E2] = DΩE
ΩTΩ ≤ I 问题:求状态反馈 u = Kx, s.t.
( E1 + E2 K ) ( sI − A0 ) − B0K −1 D ∞ < 1 -- H∞ 次优问题
其中
Y = Tyd ( jω0 ) ⋅ A , ε (t ) → 0,t → ∞ 。
可见
Tyd ( jω0 ) 小 ⇒ Y小
当 d 的频率成分很宽时,则要求:
sup Tyd ( jω ) → min ω
当 d 的频率成分分布在某一频带内时,则要求:
sup W1 ( jω ) Tyd ( jω ) → min ω
r ( jω ) K ( jω) 1+ P0 ( jω ) K ( jω )−1 <1,∀ω ∈ R

鲁棒控制理论

鲁棒控制理论

上式等价于
L ' ( j ) L ( j ) L ( j ) L ( j ) L ( j ) 1 1, R
又标称系统补灵敏度函数定义为
T0 1 S 0 L L 1
所以上面的稳定条件等价于
L ' ( j ) L ( j ) L ( j ) T 0 ( j ) 1, R
w1 D M NW 2 D N0 D
1 0 1 0
w 2 N
可见 w1 , w 2 为别为对象P的分母和分子的
相对摄动大小的度量。则上面的鲁棒稳定 准则表明在分母相对摄动较大的频段,标 称灵敏度函数 S 应该比较小,而在分子相 对摄动较大的频段,标称补灵敏度函数 T 0 应该较小。
2.
相乘摄动
相乘摄动的结构如图所示,摄动后的传递函数矩阵
为:G r' ( S ) [ I G ( S )] G ( S )
G (S )
r -
r
e
K (S )
u
G (S )
z
H (S )
第2章
H
2.1 H

优化问题理论
优化问题的描述

2.1.1
H

优化问题的频率域描述
控制系统的 H 优化实质上是极小化某些 闭环频率响应函数的峰值。考虑下图所示 反馈系统: v(干扰)

鲁棒控制理论基础3章

鲁棒控制理论基础3章

Fang Hua-Jing, HUST 2012闭环系统良定的

充分必要条件是

[])

(011)(t x t y =

Fang Hua-Jing, HUST 2012

1. 传递函数的互质分解

表示全体正则、稳定的有理函数(对于离散系统则)

()()

()(,)()

()()(s y s s s y s x s s s x λαλα++=++=

Fang Hua-Jing, HUST 2012传递函数矩阵的左互质

⎥⎦

⎤⎢⎣⎡−−−−=⎥⎦

⎤⎢⎣⎡−=⎥⎦

⎤⎢⎣⎡−=

≠−∈−−

=pq pq p q pq

p k pq p k pk

k p H pq A q pq

q

k 1)1(111

1)1(1111

),(01,,1

⎡=⎤⎡⎤⎡==−−I X M X Y N M M N P l r

r r 011

Fang Hua-Jing, HUST 2012Fang Hua-Jing, HUST 2012

图3-11 下线性分式变换

Δ

图3-12 上线性分式变换

Fang Hua-Jing, HUST 2012

Fang Hua-Jing, HUST 2012

⎥⎤⎢⎡⎤⎡21B B A G G

鲁棒控制理论与设计 第三章 矩阵分析和线性矩阵不等式

鲁棒控制理论与设计 第三章 矩阵分析和线性矩阵不等式
特征向量。
定理 3.1.6 设 A ∈ C m×n ,且 rank ( A) = r ,则存在 m 阶酉矩阵V 和 n 阶酉矩阵U 使得
V
H
AU
=
⎡Σ ⎢⎣0
0⎤ 0⎥⎦
(3.1.27)
其中 Σ = diag(σ 1,L,σ r ) ,且σ 1 ≥ L ≥ σ r > 0
(3.1.27)称为矩阵 A 的奇异值分解。从定理 3.1.6 可见,U 的列向量是 AH A 的标准正交特征向
]−1
A21
A −1 11

A −1 11
A12
[
A22

A21
A −1 11
A12
]−1
= [ A11

A12
A −1 22
A21
]−1
A12
A −1 22
证明:略。
定理 3.1.2 (矩阵求逆引理)
[ A + BC]−1 = A−1 − A−1B[I + CA−1B]−1CA−1
(3.1.1) (3.1.2) (3.1.3)
上式一般都作为矩阵广义逆的定义公式。一般来说,对于任意矩阵的广义逆存在但并不唯一,且 有:
rank( A− ) ≥ rank( A)
(3.1.19)
成立。
根据前面的论述,任意矩阵 A 都有最大秩分解 A = BC ,那么可以证明由下式定义的矩阵是 A 阵

《鲁棒控制》-3-H无穷控制理论

《鲁棒控制》-3-H无穷控制理论

问题:
( ) min
K内稳G
Tzw

= min K内稳 P
1+ PK −1

2、鲁棒镇定问题 ⇒ 标准问题
Δ
+

P0
K
Δ ≤γ ∞

Δ ( jω ) ≤ r ( jω )
G
ω
z
r
u
− P0
y
K
求 K ,内稳 P0 ,且
rK (1+ ) P0K −1 ∞ < 1
《鲁棒控制》课堂笔记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钟宜生
(6) 跟踪问题
r
u
y
C1 +
P
C2
u = C1r + C2 y
考虑控制性能指标:
min ⎡⎣
r−y

2
u
2 ⎤⎦ = min
r−y ρu
2

∫ min
∞ 0
⎡⎣( r

y
)2
+
ρ
2u2
⎤⎦dt

z
=
⎡r − y ⎢⎣ ρu
⎤ ⎥⎦

z
=
⎡⎢1 ⎢

1
C1P − C2P
⎢ ⎢⎣
ρ
1
C1P − C2P

鲁棒控制理论

鲁棒控制理论

鲁棒控制理论

鲁棒控制理论是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控制工程理论,它可以在不可预知的环境中,运行控制系统的高效协调和准确的效果。这种理论可以为自动控制系统提供一种通用的解决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鲁棒控制理论是一种动态系统控制理论,它存在于复杂系统中,可以有效地应对环境变化和外部干扰,以实现系统目标。与普通控制理论不同,鲁棒控制理论重视系统的可靠性,可以适应实际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较高的控制效果。

作为一种新兴控制理论,鲁棒控制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应用于机器人、自动化仪表、航空航天控制系统以及其他复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鲁棒控制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可靠性、稳健性、健壮性、可拓展性和可调节性。

首先,鲁棒控制理论具有可靠性。鲁棒控制的可靠性是由于它的结构特点所决定的,它可以有效地抵抗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控制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其次,鲁棒控制理论具有稳健性、健壮性和可拓展性。稳健性是指控制系统在面对不可预料的外部干扰时仍能达到较高的控制效果;健壮性是指控制系统在不确定的环境状态下仍能保持高效;可拓展性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控制系统也可以快速地适应这些变化,从而实现更好的控制效果。

最后,鲁棒控制理论具有可调节性。可调节性是指控制系统可以自行调节其输入参数,以改善系统的性能。因此,当外部环境发生变

化时,控制系统也可以自行调节以适应这些变化,从而实现更好的控制效果。

鲁棒控制理论是当今自动控制系统开发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具有可靠性、稳健性、健壮性、可拓展性和可调节性等特点。鲁棒控制理论的出现,使自动化控制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可拓展性大大提高,在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鲁棒控制发展与理论

鲁棒控制发展与理论

鲁棒控制发展与理论

鲁棒控制的发展与理论

摘要:首先介绍了鲁棒控制的发展过程,之后主要介绍了H?控制理论、?理论的发展、研究内容和实际应用,和鲁棒控制尚待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热点。

关键词:鲁棒控制理论、H?控制理论、?理论、分析、综合 1 概述

传统控制器都是基于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的,因此,控制系统的性能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型的精确性,这正是传统控制的本质。现代控制理论可以解决多输入、多输出( MIMO )控制系统地分析和控制设计问题,但其分析与综合方法也都是在取得控制对象数学模型基础上进行的,而数学模型的精确程度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很大,往往由于某种原因,对象参数发生变化使数学模型不能准确地反映对象特性,从而无法达到期望的控制指标,为解决这个问题,控制系统的鲁棒性研究成为现代控制理论研究中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简单地说,鲁棒控制( Robust Control )就是对于给定的存在不确定性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能保持系统正常工作的控制器。鲁棒振定是保证不确定性系统的稳定性,而鲁棒性能设计是进一步确定保有某种指标下的一定的性能。根据对性能的不同定义,可分为稳定鲁棒性和性能鲁棒性。以闭环系统的鲁棒性作为目标设计得到的固定控制器称为鲁棒控制器。鲁棒控制自其产生便得到了广泛的注目和蓬勃发展。其实人们在系统设计时,常常会考虑到鲁棒性的问题。当前这一理论的研究热点是在非线形系统中控制问题,另外还有一些关于鲁棒控制的理论如结构异值理论和区间理论等。

2 鲁棒控制理论的发展

最早给出鲁棒控制问题解的是Black在1927年给出的关于真空关放大器的设计,他首次提出采用反馈设计和回路高增益的方法来处理真空管特性的大范围波动。之后,Nquist( 奈奎斯特 )频域稳定性准则和Black回路高增益概念共同构成了Bode( 伯德 )的经典之著中关于鲁棒控制设计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之前这段时期可称为经典灵敏度设计时期。此间问题多集中于SISO(单变量)系统,根据稳定性、灵敏度的降低和噪声等性能准则来进行回路设计。

《鲁棒控制系统》课件

《鲁棒控制系统》课件

02
鲁棒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状态反馈控制
总结词
通过测量系统的状态变量来设计控制律 ,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要求。
VS
详细描述
状态反馈控制是一种基本的鲁棒控制方法 ,通过测量系统的状态变量,如位置、速 度和加速度等,来计算控制输入,以实现 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要求。这种控制方法 能够有效地抑制外部干扰和系统不确定性 ,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解决方案
采用鲁棒控制策略,设计鲁棒控制器,使得系统在面 对参数变化时仍能保持良好的性能。
干扰和噪声
干扰和噪声描述
干扰和噪声是指在实际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外部干 扰和内部噪声。
对控制性能的影响
干扰和噪声可能导致控制系统的性能下降,甚至 可能导致系统失稳。
解决方案
采用鲁棒控制策略,设计鲁棒控制器,使得系统 在面对干扰和噪声时仍能保持良好的性能。
模型误差可能导致控制系统的性能下降,甚至可能导致系统失稳 。
解决方案
采用鲁棒控制策略,设计鲁棒控制器,使得系统在面对模型误差 时仍能保持良好的性能。
参数变化
参数变化描述
参数变化是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 环境变化、老化等)导致的系统参数的变化。
对控制性能的影响
参数变化可能导致控制系统的性能下降,甚至可能导 致系统失稳。
《鲁棒控制系统》 PPT课件

稳定性与鲁棒性lecture3——鲁棒控制基础

稳定性与鲁棒性lecture3——鲁棒控制基础
Q ( x, ) P( )

其中,ξ描述了不确定性的未知状态 3、频域模型描述 具有不确定性的线性系统传函
P( s) P ( s) P( s) 0
标称部分
不确定部 分
线性不确定系统频域模型
常用不确定系统模型的类型:系统记为(P0,ΔP) (1) 乘法不确定性 W(s) ΔP(s)
P( s )

1

加权函数W(s)的作用:实际摄动结构难以获知,使用以上 三种不确定性模型简单有效,但ΔP(s)会扩大实际摄动的 范围,为降低系统保守性,选择合适加权,使摄动不过分
偏离实际
加权函数W(s)建模
建模原则:
1)尽可能减少模型的保守性,使得加权函数所包含的摄动尽 可能贴近实际; 2)对控制性能影响大的中低频域内应尽量使W(s)不过分超过 摄动的增益
定理4.1(Nyquist稳定判据)若系统Σ的开环传函G(s)H(s) 在右半平面有P个极点,且s=0为其v重极点,则闭环系 统稳定的充要条件为:当ω:-∞→∞时,开环频率特性 曲线G(jω)H(jω)包围点(-1, j0)的次数为P+v/2 证明思路:
主要利用复变函数中幅角原理;
重点构造包含P个极点的区域Ω及其边界Γ; 当G(s)H(s)含有虚轴上的极点时,构造Γ用半径充分小的 半圆绕过该极点。
由于采用对 角型结构摄 动,导致保 守性较大

鲁棒控制理论基础章

鲁棒控制理论基础章

鲁棒控制理论基础章

1. 引言

鲁棒控制是指当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仍能保持一定稳定性的控制方法。鲁棒控制方法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传统控制方法在系统故障和外界干扰下容易失效的问题。鲁棒控制理论也因此应运而生。本章将介绍鲁棒控制理论的基础知识,包括鲁棒性概念、鲁棒控制设计指标及鲁棒控制设计方法。

2. 鲁棒性概念

2.1 鲁棒性定义

鲁棒性是指控制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外界干扰、模型不确定性和参数扰动等不利因素的性能。在控制系统中,外部干扰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现代控制领域中,系统模型和控制器参数的不确定性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了解和掌握鲁棒性理论对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提高和鲁棒性能的设计至关重要。

2.2 鲁棒性评价指标

鲁棒性评价指标通常采用灵敏度函数和鲁棒稳定裕度等指标来评估系统的鲁棒性能。其中,灵敏度函数是指系统输出间的变化与系统输入间的变化之间的关系,鲁棒稳定裕度则是指系统在一定范围内满足稳定性要求的能力。

2.3 鲁棒性的分类

鲁棒性可分为参数鲁棒性和结构鲁棒性两种。参数鲁棒性是指系统在参数变化时对系统鲁棒性的影响,即当有一个扰动作用到系统参数上时,系统是否能够维持一定的稳定性。结构鲁棒性是指系统在模型不精确或者模型存在未知扰动时,仍能够保证鲁棒稳定性。

3. 鲁棒控制设计指标

3.1 灵敏度函数

在鲁棒控制设计中,灵敏度函数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其可以用来评估系统的稳定性。针对灵敏度函数,可以设计出控制器,通过控制器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3.2 鲁棒稳定裕度

鲁棒稳定裕度是衡量鲁棒控制系统对于系统变化的一种指标。通过定义不同的鲁棒稳定裕度,可以使得鲁棒控制系统更加健壮。

鲁棒控制与故障诊断 第三章

鲁棒控制与故障诊断 第三章

W0 (t) := ∫ eA*τ C *CeAτ dτ
0
t
is positive definite for any t > 0.
suitable L.
Observability: PBH test
⎡ A − λI ⎤ • The matrix ⎢ ⎥ has full column rank for all λ in C. C ⎣ ⎦ • Let λ and y be any eigenvalue and any corresponding
0 A1 C1
B2 ⎤ B1 D 2 ⎥ ⎥. D1 D 2 ⎥ ⎦
• feedback:
⎡ A1 G1 + G 2 = ⎢ ⎢0 ⎢ ⎣ C1
G1 G2
−1 ⎡ A1 − B1 D 2 R12 C1 ⎢ −1 T =⎢ B2 R12 C1 −1 ⎢ R12 C1 ⎣
−1 − B1 R21 C2 −1 A − B2 D1 R21 C2 −1 − R12 D1C 2
⎡A ⎢C ⎣
B⎤ ⎡ A∗ ↦ ⎢ ∗ D⎥ ⎦ ⎣B
C∗⎤ ⎥. D∗⎦
• conjugate system or equivalently
G ↦ G ~ ( s ) := G T ( − s ) = B ∗ ( − sI − A∗ ) −1 C ∗ + D ∗

鲁棒控制理论.ppt

鲁棒控制理论.ppt

F
p :u
Kp Mp
Ly Ny
通过反馈 F 使闭环系统稳定且 H 范数
严格小于某一预先给定值 。
首先做两个假设: (1)两个直馈矩阵应该分别为1-1映射和上映射; (2)两个给定子系统在虚轴上没有不变零点。
在上面假设条件下,满足条件的控制器存 在的充要条件:两个给定的Riccati方程应 该有半正定的稳定解,并且这两个解的乘 积的谱半径小于 2 。
G(S )
r r e K(S) u G(S)
z
-
H (S )
第2章 H 优化问题理论
2.1 H 优化问题的描述
2.1.1 H 优化问题的频率域描述
控制系统的 H 优化实质上是极小化某些
闭环频率响应函数的峰值。考虑下图所示
反馈系统:
v(干扰)
C
P
z
-
由v到z的闭环传递函数,即反馈系统的灵 敏度函数为:
数 S0 和输入灵敏度函数 U0 满足不等式:
H
2
sup(W1( j)S0 ( j)V ( j) 2 R
W2 ( j)U0 (
j)V ( j) 2 ) 1
令w1 VW1, w2 VW2 / P0,则上式可以表示为:
S0 ( j)w1( j) 2 T0 ( j)w2 ( j) 2 1, R
上式是2范数的诱导范数,根据Parseval定理,不难

自动控制原理鲁棒控制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鲁棒控制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鲁棒控制知识点总结自动控制原理是控制工程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而鲁棒控制又是自动控制原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将对自动控制原理鲁棒控制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一、鲁棒控制的定义

鲁棒控制是指在系统存在参数不确定性或外部干扰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指标。与传统的控制方法相比,鲁棒控制更能应对系统变化和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

二、鲁棒控制的优势和应用领域

1. 优势:鲁棒控制可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稳定性,并且能够应对参数变化、外部干扰等实际问题,使系统更加可靠和稳定。

2. 应用领域:鲁棒控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航空航天、自动驾驶、机器人、工业控制等。在这些领域中,系统的参数往往是不确定的,因此采用鲁棒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应对系统的不确定性。

三、鲁棒控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1. H∞控制:H∞控制是一种重要的鲁棒控制方法,它通过优化系统的鲁棒性指标H∞范数来设计控制器,以达到系统鲁棒稳定性和性能的要求。

2. μ合成控制:μ合成控制是一种基于频域的鲁棒控制方法,它通过优化系统的鲁棒性指标μ来设计控制器,具有较好的鲁棒性能。

3. 鲁棒自适应控制:鲁棒自适应控制是将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相

结合的一种方法,能够在有限的参数误差范围内实现系统的鲁棒性能。

4. H2控制:H2控制是一种基于状态空间的鲁棒控制方法,它通过

优化系统的鲁棒性指标H2范数来设计控制器,适用于线性系统的鲁棒

控制问题。

5. 鲁棒估计器设计:在鲁棒控制中,为了应对系统参数的不确定性,通常需要设计鲁棒估计器来对系统的不确定参数进行估计和补偿。

鲁棒控制理论第三章1

鲁棒控制理论第三章1

ˆ = sup s ( jω ) = s
ω


e

ˆ <ε⇒ s


ˆ ˆ ( s ) = 1 ,则由 W ( s ) S ( s ) = 1 S ( s ) ˆ 定义权函数W1 1 ε ε 1 有 ˆ ˆ ˆ W1S = S < 1 ⇒ S < ε ⇒ e ∞ < ε ∞ ∞ ε ∞
ˆ 以 W1S
这种情况是由于控制器的零点和对象的极点在s=1相消引起 的。
PCF = s −1 1 s −1 = s + 1 s 2 −1 ( s + 1)2 ( s −1)
将P,C,F写成互质多项式的比:
内稳定性检验方法
定理1: 定理2:
P=
NP N N ,C = C , F = F DP DC DF
反馈系统的特征多项式就是
输入信号一
考虑任意幅值不大于1的正弦信号
r (t ) ∈ {a sin ωt ∀a ∈ (0,1], ∀ω ∈
+
}
⎫ ⎪ +⎬ ⎪ ⎪ ⎭
由 e (t ) = a s ( jω ) sin (ωt + arg ( s ( jω ))) ˆ 则 sup e (t ) = e
t ∞
⎧ aω ⎪ ˆ r (s) ∈ ⎨ 2 ∀a ∈ (0,1], ∀ω ∈ 2 ⎪s +ω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ˆ P ˆ T
ˆ ˆ 表示了 T 对 P 的变化的敏感程度。
dT dP ˆ P C 1 + PC ˆ 1 ˆ = P= =S 2 ˆ 1 + PC T (1 + PC ) PC
定义 敏感函数 Sensitivity Function ˆ ˆ 闭环传递函数 T 对 P 的无限小摄动的灵敏度称为系统的 敏感函数。 定义 补敏感函数 Complementory Sensitivity Function
ˆ ˆ T = 1− S
称为系统的补敏感函数
定理3
ˆ 系统渐近跟踪阶跃和斜坡的能力取决于敏感函数 S 在原点 s=0处的零点数。
定理3 假定反馈系统是内稳定的,且n=d=0
ˆ (1) 对于r1(阶跃),系统渐近跟踪(t→∞,e(t)→0),当且仅当 S 至少有一个零点在原点。 ˆ (2) 对于r2(斜坡),系统渐近跟踪,当且仅当 S 至少有两个 个零点在原点。
判定:开环传递函数是否零极相消
跟踪性:系统跟踪不同信号的能力
ˆ 判定: W1S

输入信号一
考虑任意幅值不大于1的正弦信号
r (t ) ∈ {a sin ωt ∀a ∈ (0,1], ∀ω ∈
+
}
⎫ ⎪ +⎬ ⎪ ⎪ ⎭
⎧ aω ⎪ ˆ r (s) ∈ ⎨ 2 ∀a ∈ (0,1], ∀ω ∈ 2 ⎪s +ω ⎪ ⎩ 由 e (t ) = a S ( jω ) sin ωt + arg ( S ( jω )) ˆ
这种情况是由于控制器的零点和对象的极点在s=1相消引起 的。
PCF = s −1 1 s −1 = s + 1 s 2 −1 ( s + 1)2 ( s −1)
将P,C,F写成互质多项式的比:
内稳定性检验方法
定理1: 定理2:
P=
NP N N ,C = C , F = F DP DC DF
反馈系统的特征多项式就是
d
r — v e C
u
P
y
n
e为跟踪误差,当n=d=0, e等于参考输入(理想的响 应)r与对象输出(实际的 响应)y之差。
我们希望研究当时间趋向无穷时系统跟踪某些试验信号的 能力。
⎧ c, t ≥ 0 ⎪ r1 (t ) = ⎪ ⎨ ⎪0, t = 0 ⎪ ⎩
阶跃
⎧ct , t ≥ 0 ⎪ r2 (t ) = ⎪ ⎨ ⎪ 0, t = 0 ⎪ ⎩
−1

⎛ x1 ⎞ ⎡ 1 0 F⎤ ⎛r⎞ ⎜ ⎟ ⎢ ⎥ ⎜ ⎟ ⎜ ⎟ ⎢ ⎜ ⎟ 1 ⎜ x2 ⎟ = −C 1 0 ⎥ ⎜d ⎟ = ⎜ ⎟ ⎟ ⎜ ⎟ ⎢ ⎟ ⎜ ⎟ ⎜ ⎟ ⎟ ⎜ x ⎟ ⎢ 0 −P 1 ⎥⎥ ⎜ n ⎟ 1 + PCF ⎜ 3 ⎠ ⎢⎣ ⎜ ⎟ ⎝ ⎥⎦ ⎝ ⎠
⎡ 1 −PF −F ⎤⎛ r ⎞ ⎢ ⎥⎜ ⎟ ⎜ ⎟ ⎢C ⎥ ⎜d ⎟ ⎟ 1 −CF ⎜ ⎟ ⎢ ⎥⎜ ⎟ ⎜ ⎟ ⎢⎢ PC ⎜ ⎟ P 1 ⎥⎦⎥ ⎝ n ⎠ ⎣
DP DC DF + N P N C N F
闭环极点就是特征多项式的零点
反馈系统是内稳定的,当且仅当没有闭环极点在 Re s ≥ 0 反馈系统是内稳定的,当且仅当下面两个条件成立: (1)传递函数1+PCF没有零点在 Re s ≥ 0 (2)乘积PCF在 Re s ≥ 0 没有零极相消
Nyquist稳定判据
x2 = d + Cx1 x3 = n + Px2
r
x1 —
v
d
C
u
x2
P x3
y
F
n
表达成矩阵形式
⎡ 1 0 F ⎤⎛ x1 ⎞ ⎛ r ⎞ ⎢ ⎥⎜ ⎟ ⎜ ⎟ ⎟ ⎟ ⎜ ⎟ ⎜ ⎟ ⎢−C 1 ⎥ ⎜ x2 ⎟ = ⎜d ⎟ 0 ⎜ ⎟ ⎜ ⎟ ⎢ ⎥⎜ ⎟ ⎜ ⎟ ⎢⎢ 0 −P 1 ⎥⎥ ⎜ x ⎠ ⎝ n ⎠ ⎜ 3⎟ ⎜ ⎟ ⎣ ⎦⎝ ⎟ ⎜ ⎟
斜坡
r→y的传递函数
ˆˆ ˆ y PC 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T ˆˆ ˆ r 1 + PC
ˆ e 1 Δ ˆ = =S r→e的传递函数 ˆˆ ˆ r 1 + PC ˆ ˆ ˆ ˆ 对于传递函数 P 的摄动 ΔP ,将引起 T 的摄动 ΔT
ˆ ˆ S +T =1
,则
相对摄动的比
ΔT T dT = lim ˆ ΔP→ 0 ΔP / P dP
鲁棒控制理论
第三章 基本概念
前言
本章和下一章(不确定性和鲁棒性)是最基本的。集中讨 论单回路反馈系统。 首先定义系统的稳定性并给出其充分必要条件,进而分析 系统渐近跟踪某些信号(即阶跃和斜坡)的能力,最后我 们把跟踪作为一种性能指标来讨论。不确定性问题推迟到 下一章。 在前一章我们用到了时间域和频率域的信号,用u(t)记时 ˆ 间函数,用 u ( s) 记它的Laplace变换。当上下文仅在频率 域内,我们去掉^而更方便地写成u(s);依此类推,系统 的脉冲响应G(t)、相应的传递函数也可作同样的简化。
假定图3.1中的每一部分都是线性的,因此它的输出是输 入的线性函数 更特殊化,假定三个部分的输出是它们输入的和或差的线 性函数 y = P (d + u )
v = F ( y + n) u = C (r − v )
d
r
— C
对应的方框图如图3.2
u
y
P
v
F
n
图3.2 基本反馈回路
“良定性” (适定性,Well Postedness)
定理的证明应用终值定理: ˆ 如果 y ( s ) 是一有理Laplace变换,除了可能有一单极点在原 ˆ 点以外没有极点在 Re s ≥ 0 , 那么 lim y (t ) 存在且等于 lim sy ( s ) t →∞ s →0
定理3的证明
(1)
c r1 ( s ) = , s c ˆ ˆ e ( s ) = S ( s ) r1 ( s ) = S ( s ) s
P= NP N N ,C = C , F = F DP DC DF

DP DC DF + N P N C N F 1 + PCF = DP DC DF
可见当P严格正则时,1+PCF一定是双正则的。证毕。 在本课程中,一般假设P是严格正则的,C、F是正则 的,即系统是强良定的。
3.2 内稳定(Internal Stability)
构造PCF的Nyquist图,将围 线D在虚轴上的极点处向左绕 过这一点(这样就把虚轴上的 极点划归到右半平面)。 令N表示P、C和F在 Re s ≥ 0 的极点总数,那么反馈系统是 内稳定的,当且仅当Nyquist 图不通过-1点,并且逆时针包 围-1点N次。
D
3.3 渐近跟踪
考虑如图3.4所示的单位反馈回路(F=1)
e(t)
{
}
2
r0(t)
ˆ ˆ W1S
ˆ ˆ e 2 ≤ W1S

r0

ˆ ˆ ⇒ sup e 2 = W1S
ˆ ˆ 标称化地,令 W1S

< 1 作为系统跟踪性能设计的指标,可保

e

<1
第三章总结
良定性:系统传递函数的可实现性
判定:开环传递函数的正则性
内稳定性:系统内部所有信号的稳定性,整个系 统的安全性
(
)
则 sup e (t ) = e
t
ˆ = sup S ( jω ) = S ∞
ω


e
ˆ <ε⇒ S ∞


ˆ ˆ ( s ) = 1 ,则由W ( s ) S ( s ) = 1 S ( s ) ˆ 定义权函数W1 1 ε ε 1 有 ˆ ˆ ˆ W1S = S < 1 ⇒ S < ε ⇒ e ∞ < ε ∞ ∞ ε ∞
有一个极点在S=0 从而有: ˆ ˆ 如果反馈系统是内稳定的并且 P 或 C 有一个 极点在原点(即固有的积分),那么输出y(t)将渐近跟 踪任何阶跃输入。
ˆ = 1 , 令L = ˆ ∵ S ˆ 1+ L
ˆ ˆ DL NL ˆ , 故 S= ˆ ˆ ˆ DL DL + N L

ˆ (s) = 1 , P s
仅仅看输入-输出传递函数,如从r到y,是不够的,这个 传递函数可能是稳定的,因而当r有界时y也有界,但可能有 内部信号是无界的,这种情况可能会引起物理系统内部结构 的毁坏。 定义:对于基本反馈回路,当r,d,n到x1,x2,x3的所 有传递函数均稳定时,称系统是内稳定的。 内稳定的一个结果是:如果外部输入的幅值有界,那么 x1,x2和x3以及u,y和v都是有界的。因此,对所有有界的 外部信号,内稳定确保内部信号是有界的(保证系统的安全 性)。
“良定性”是指图3.2中所有闭环传递函数都存在,即从三个 外部输入到所有内部信号u,y,v以及求和点的输出之间的 传递函数都存在。 诸求和点的输出示于图3.3中。 为获得良定性, 只需考察从r,d,n 到x1,x2,x3的9个 传递函数
r
— x1 C
d
u
x2
y
P
v
F
x3
n
图3.3 基本反馈回路
求和点的方程 x1 = r − Fx3
例 在图3.2中
s −1 C (s) = , s +1 1 P (s) = 2 , s −1 F =1
检验从r到y的传递函数是稳定的,但从d到y是不稳定的。因 此反馈系统不是内稳定的。
y PC 1 = = 2 r 1 + PCF s + 2 s + 2
y P s +1 = = d 1 + PCF ( s −1)( s 2 + 2s + 2)
ˆ C (s) = 1
1 s 从r到e的传递函数等于 = −1 s +1 1+ s
可见s=0的开环极点成了闭环误差传递函数的零点,这一零 ˆ 点与 r ( s ) 的极点相消,结果在 e ( s ) 中便没有不稳定的极 ˆ 点。 斜坡输入的情况与之类似。
3.4 性能
本节考察跟踪参考信号的情况。前面一节仅考虑完全渐近 跟踪单一的信号,现在考察不同输入信号的集合下跟踪性能 的量度。 确定性能指标(即跟踪特性好坏的量度),取决于两方面 的因素: 我们知道多少r的信息; 用什么方式来量测跟踪误差。 通常r是预先未知的,但我们总是要预先知道一组可能的 输入,或至少也是为了设计的需要而假定预知的。
ˆ 由于系统是内稳定的,则 S 是一稳定的传递函数。根据终
值定理,
c ˆ e (∞) = lim s S ( s ) = cS (0) s→0 s
ˆ 则 e (∞) = 0 ⇔ s (0) = 0
r2 ( s ) = c s2
ˆ ,即 S 至少有一零点在原点。
(2)
证明类似。
标注
ˆ ˆ S 有一个零点在S=0, 当且仅当 L
ˆ 以 W1S

为跟踪性能的量度,将性能指标进行了标称化。
一般地,这种处理可视为在参考输入信号后串联了一个滤波 器。
r0(t)
ˆ W1 ( s )
r(t)
ˆ S (s)
e(t)
ˆ W1 ( s ) 一般为低通滤波器
输入信号二
考虑任意能量(在沿频率加权的意义下)不大于1的输入信 号
ˆ ˆ r (t ) ∈ W1 ( s ) r0 ( s ) r0 (t ) 2 ≤ 1
弱良定性 当且仅当行列式1+PCF不恒等于0时,称系统 是(弱)良定的。 这一定义说明了系统所有传递函数的存在性。 强良定性 当且仅当1+PCF不是严格正则时,称系统是 (强)良定的。 这一定义说明了系统所有传递函数的正则性 (系统的可实现性)。
性质:若P,C和F是正则的,并且其中之一是严格正则 的,则反馈系统是强良定的。 证明:不失一般性,设P是严格正则的, 设
3.1 基本反馈回路
d
r
控制器
u
y
对象
v
敏感元件
n
图3.1 最基本的反馈控制系统
尽管性能目标是多种多样的,但总可以概括成y应当接近 某一预定的输入函数r。当然在外部干扰d,敏感噪声n以 及对象的不确定性存在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此外我们还可能要限制u的大小 因为我们往往是通过v得到y的,所以通常根据量测信号v 而不是y来描述系统的性能目标更有普遍意义 下面的分析在频率域里进行,为简化记号,省略了表示 Laplace变换的符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