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人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地表缓慢变化 14 沙洲的形成》教案_21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14 沙洲的形成|冀教版
《沙洲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能发现河流中沙洲所在地的特点。
2、能根据观察的结果对河流中沙洲形成的过程进行自己的假设。
3、能设计模拟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
4、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河流中沙洲形成所起的作用。
5、能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说出洪水具有搬运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通过观察结果对河流中沙洲形成过程进行探究。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河流中沙洲形成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烧杯、石子沙、烧杯、托盘、报纸、勺子、玻璃水槽。
教学方法:
实验方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五一期间,老师浏览了世界上最大的沙洲——上海的崇明岛。它除了是世界上有名的江心洲外,它还以岛上美丽的风景、宜人的气候、清新的空气、丰富的生物圈而闻名。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分享一下其中的乐趣。(生:想)
那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到世界上第一大的江心洲-崇明岛去游一游。(请同学们看有关崇明岛的影像资料,看这段影像主要写的是什么?)
二、介绍崇明岛(出示影像资料):
(简介:白云茫茫云海边,平沙浩浩四无边。这是20年前在长沙拍摄到的世界最大河口冲击岛——崇明岛的影像。大约在2000多年前,长沙入海口在今江苏省江阴一带。由于江水携带泥沙的淤积,入海口的南北两岸缓慢增长,江心的沙洲逐渐形成了崇明岛和后来出现的长兴岛、横沙岛。崇明岛把江水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北支水道最窄处只有204公里。南支水道最窄处8.3公里,最宽处60公里。是长江入海处的主要渠道。)
崇明岛是年轻的岛屿,最早的两个沙洲东沙和西沙出现在唐朝。北宋时,新增了遥刘沙。元朝以来,沙洲数量不断增加连接成岛,明末清初,连接成长10公里,宽20公里的大岛。历经1300多年,长江大浪淘沙,东海海潮推涌。若即若明的崇明岛,才终于形成大规模的沙洲今天的长江入海处沙洲还在向大海延伸,苍海桑田的奇观交继续呈现。长江口的绿洲也将随之漫延,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的归宿。就是地球上一条耀眼的银色飘带的终点。2006年长江与东海的交界处是120度28分09秒。比20年前向东推进了8.5公里。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14 沙洲的形成|冀教版(3)
《沙洲的形成》教学设计
吴桥县何庄小学张春霞
一、活动设想:
《沙洲的形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的内容。本课教学设计包括四个板块:第一,让学生结合示意图和提示提出自己关于沙洲形成的猜想;第二,通过示意图和提示做模拟实验的现象,用绘画的方式直观地记录实验前后的现象;第三,引导学生根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解释,通过小鼠标提示学生除了实验外还有其他的方法(查阅资料、请教别人等)证明自己的猜想;最后,要求学生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自然界洪水的冲刷和搬运作用,想象连续的大暴雨会使地表发生什么变化。这个活动其实是一种将模拟实验现象与实际现象想对照的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探究问题的认识程度。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着让学生经历“活动的导入----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实践应用”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的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因此,小学科学课堂应以探究为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他们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动手动脑、亲自感知,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和讲授教给学生。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了这一理念,教科书只是展示了一组学生活动情景图,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基本性质,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沙洲的形成》说课稿
《沙洲的形成》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沙洲的形成》是小学科学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地表缓慢变化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探究影响地表形状改变的诸多外力因素,它与五年级上册“地表的剧烈变化”构成了小学阶段对地表的初步认识。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风化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后,指导学生认识冲刷、搬运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使学生感悟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是一一个不断进行、永不停息的变化过程。
(二)教学目标
在深入认识教材的基础上,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方面设定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沙洲和鹅卵石的成因。
(3)指导学生实事求是地描述尝试中发生的征象。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乐于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3、科学知识目标:能解释沙洲、鹅卵石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以及沙尘暴的成因。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通过观察结果对河流中沙洲的形成进程进行探究。
教学难点: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洪水在沙洲形成所起的作用。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已经学过地表的剧烈变化,对地表的变化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
2、五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将近三年的时间,学生对探究的过程、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还初步形成。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概念。
三、说教法
教法:科学教学力争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本节课我将从学生实际出发,主要采用探究法进行教学,运用“观察法”、“动手实践法”、“多媒体辅助法”来辅助教学。
沙洲的形成(课件)五年级下册科学冀人版
5.课外延伸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
典型习题
课堂小结 课外延伸
认识流水地貌
地表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 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冲沟和河谷),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 搬运后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如冲积平原),这些侵蚀地貌和堆积 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的研究,对于水利、工程建筑、 道路桥梁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河运航道等均有重要意义。
流也会减慢,沉积物在这里沉积下来,便形成了冲积扇。
摘录时间:2020年3月3日
谢谢观看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
典型习题
课堂小结 课外延伸
探索与发现
我们已经知道河里面的砂石经水流 的冲刷和搬运,在水流缓慢的下游沉降 堆积形成沙洲,那么你知道河里面的石 头经水流的冲刷会变成什么样吗?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
实验验证
2 光滑的鹅卵石
典型习题
课堂小结 课外延伸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
典型习题
课堂小结 课外延伸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
典型习题
课堂小结 课外延伸
填空题
大河中央有一些由砂石堆成的“小岛”人们称它们 为__沙__洲____。
4.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
典型习题
课堂小结 课外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到了沙洲的形成过程 以及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大自然是如此神奇, 我们要爱护自然敬畏自然,让我们继续去科学的 世界里探索更多奥秘吧!
沙洲的形成说课稿
《沙洲的形成》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景县北留智中心完小教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山脉的变化》,我说课的内容有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准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六个环节
一、说教材
《沙洲的形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的内容。本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变化的作用,指导学生在有根据的进行假设的基础上,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完成“沙洲的形成”“光滑的鹅卵石”两个探究活动,欣赏自然界的美丽,解释一些自然灾害的形成,尝试提出预防和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本课教学设计包括四个板块:第一,让学生结合示意图和提示提出自己关于沙洲形成的猜想;第二,通过示意图和提示做模拟实验的现象,用绘画的方式直观地记录实验前后的现象;第三,引导学生根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解释,通过小鼠标提示学生除了实验外还有其他的方法(查阅资料、请教别人等)证明自己的猜想;最后,要求学生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自然界洪水的冲刷和搬运作用,想象连续的大暴雨会使地表发生什么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冲刷、搬运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形成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沙洲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也是不十分熟悉,本教材设计的活动其实是一种将模拟实验现象与实际现象想对照的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探究问题的认识程度。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着让学生经历“活动的导入----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实践应用”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的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地表缓慢变化》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8雨水侵蚀地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3、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教学重点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具使用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
观察图片,我们发现,大雨过后,我们经常会看到地面上出现一道道的沟壑。
有同学知道这是怎样形成的吗?
A:因为水把土壤冲走了
B:我认为一些松软的土壤吸水之后变硬了,出现沟壑了。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一下吧!
二、探究
活动:流动的雨水对地表的影响
当雨水较大时容易形成溪流,溪流对地表会产生什么影响?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依据自己课下搜集到的资料,与同学们讨论。小组展示汇报。
其他小组成员提问、补充。
讲解:
溪流对地表有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
实验操作:
材料:水槽、托盘、塑料瓶、土壤、小石子、木块等。
实验方法:
先用土壤、小石子在托盘中制造一个小景观,再将托盘斜放在水槽里,最后挤压装水的塑料瓶,让水从瓶盖上的小孔喷出,浇在土壤上。
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实验现象不明显就多做几次。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根据实验现象,我们能得出什么实验结果呢?
根据实验结果推想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是怎样形成的。
讲解:
黄河水流经过黄土高原是侵蚀作用,黄土高原被侵蚀成千沟万壑土地支离破碎;而在下游流速减慢却起到沉积作用,形成了平坦辽阔的冲击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上堆积的黄土等物质为华北平原
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黄河等大小河流则是搬运这些材料的”传送带”。可以说,没有黄土高原,就没有今天的华北平原。
冀人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单元 地表缓慢变化 9 沙洲的形成 第一课时
沙石
形成原因
课后反思
实验现象:水流带走了大量泥沙并堆积在中下游。
实验结论:
沙洲是水流从上游挟带的泥沙堆积物形成的。
我们猜想一下:
从河的上游沿河往下游走,可以发现河中的石块有什么变化?
讲解:通过视频结合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发现:
1.沙洲的沙石形状一般是:
上游:石块较大且棱角分明;
中游:石块渐小且棱角磨平;
下游:石块更小更光滑
教具使用
PPT
学情分析
第__1__课时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图片
当我们乘船沿江而下时,有时会看到大河中央有一些由沙石堆成的“小岛”,人们称之为沙洲。
思考:
沙洲是怎么样形成的?
二、探究
首先,我们根据课下查阅到的资料,一起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沙洲吧!
沙洲是河湖、海洋等水体中形成的小面沙质地的总称。是水流、波浪堆积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
活动一:探究沙洲的形成过程
展示图片
观察图片,猜想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思考:
1.沙石从哪里来?
2.沙石在什么情况下会沉降下来?
3.在什么情况下水流速度会减慢?
A:我认为沙石是从上游冲下来的。
B:我认为沙石体积比较大的时候,容易沉降下来。
C:我认为当水量较少的时候,水流速才会减慢。
冀人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地表缓慢变化 14 沙洲的形成》教案_8
《沙洲的形成》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沙洲的形成》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旨在在引导学生对沙洲的形成与变化进行分析、想象并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再做模拟实验,逐步使学生感悟自然力量对地表的作用和影响,同时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一个不断进行、应不停息的复杂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同时还会欣赏到自然界的美丽,并了解一些相关自然灾害常识。
教学目标:
1、能发现河流中沙洲所在地的特点,能对组成沙洲的石子和沙粒的来源进行假设,能认识到洪山有很强的搬运作用。
2、能设计模拟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能解释沙洲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探究法、小组讨论交流法、实验操作法、归纳总结法等。
教学准备:
沙石、塑料杯、沙洲的形成的教具、勺子、托盘、垫木、课件等。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冲刷、搬运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形成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着丰富的地质地貌资源,说说你们都知道哪些地貌?
生:平原,盆地。
生:山脉。。。。。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地貌——沙洲。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沙洲的图片(出示沙洲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请大家仔细观察沙洲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沙洲图片)师:谁来说说沙洲有什么特点?
生:沙洲很美。
生:沙洲的形状各不相同。
师:沙洲就是出现在河流中间的沙滩。你们想知道沙洲是怎样形成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小学科学五下册《14沙洲的形成》课件
美丽的崇明岛
崇明岛的地理位置
崇明岛的变化
长江
上游
中游
下游
模拟实验
注意托盘被抬起的高度。 “江水源头”的位置、水量、高度。 实验中,土壤、大小不同的石子位置的
变化情况。 将喷水前的“景观”和实验后的“景观”
画下来。 试着解释沙洲形成的原因。
自然界的洪水
自然界的洪水
预测
连续一周的大暴雨,会造成什么样 的后果?
冀人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地表缓慢变化 14 沙洲的形成》教案_22
光滑的鹅卵石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14课《沙洲的形成》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及设计说明
“光滑的鹅卵石”是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14课《沙洲的形成》中的活动2。这一活动通过探究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较直观的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在不断地风化,搬运等地质作用下在不断地变化着,从而通过岩石的风化作用了解鹅卵石的形成过程和自然界的不断变化。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时时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认识鹅卵石,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先思考,作出假设——设计出实验方案——进行多次实验做好实验记录——分析全部记录资料——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 通过研究鹅卵石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地球表面在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下,是不断变化着的。
2.培养学生根据自然变化结果,推测自然变化原因,想象自然变化过程的能力。3.向学生进行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
教学重点:鹅卵石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都是光滑圆润的。
教学难点:岩石的风化作用。
教学准备:1.实验记录单。
2.分组实验材料——凉水,带盖饮料瓶,菱角分明的碎
砖块和小碎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看一下每个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块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石头,大家用手摸摸这些石头是不是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有光滑圆润的相同特点呢?(是)那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沙洲的形成》活动2 “光滑的鹅卵石”(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
1、接下来我们就来共同探究一下。
(1)提问:你们在哪里发现这样的鹅卵石最多?(河道里或河滩上。)(2)那么同学们猜想一下:
冀人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地表缓慢变化 14 沙洲的形成》教案_23
《沙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能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简单说出连续一周的大暴雨会使地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及设计模拟实验、操作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等各种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对美丽公园东湖湾图片的欣赏,使学生们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对家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共同探究,让他们体验到了探究科学的乐趣,自主、合作的学习态度,从而建立了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冲刷、搬运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洪水对沙洲形成所起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设计方案去验证,所以对于我导入时展示的沙洲图片应该很容易地观察出沙洲所在的位置,然后在我进一步步的启发下,最后让学生推断出是洪水的搬运作用促成了沙洲的形成,再凭借学生们的想象、判断、推理能力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四、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特点和需求,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操作探究合作法;学生们运用了观察法、大胆想象推理法及合作交流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喷壶、沙土、各种大小不同的石子、托盘、
报纸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幅美丽的画面,看看有谁知道它是哪儿?
冀人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地表缓慢变化 13 山脉的变化》教案_22
《山脉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将引领学生对引起山脉缓慢变化的诸多外力因素进行想象、分析、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实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作用与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不断进行,永不停息的复杂过程。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适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学情分析:
通过以往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对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也有一些总体的认识,五年级的学生对形态各异的山脉有所了解,同时他们对“幼年山脉”是怎样向“老年山脉”转化的会非常感兴趣。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能有根据的推测“老年山脉”初期的形态特点。
(2)用模拟试验的方法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
(3)能通过分析模拟试验的结果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地球表面岩石的变化。
(2)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3.科学知识目标:
(1)能解释“老年山脉”和“幼年山脉”的含义。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造成地球表面的岩石不断破碎的原因。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风化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设计模拟试验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不同山脉形态的图片、山脉形成、风化作用视频材料,课前做好的结冰对岩石有破坏作用的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玻璃、酒精灯、试管夹、水、火柴、抹布、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4沙洲的形成》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下科学教案
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
14.沙洲的形成
教学目标:
1. 通过模拟实验证明水和风对土壤、沙有搬运作用以及对石子的搬运和磨圆作用。
2.知道平原、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以及沙尘暴的成因。
3. 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冲刷、搬运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形成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喷壶、沙土、各种大小不同的石子、托盘和视频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欣赏沙洲图片
二、探究沙洲的形成
1.提出问题: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观察示意图,猜想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思考:在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石块有什么不同?沙洲的形成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3.汇报自己的猜想。
4.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沙洲形成的模拟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5.比较喷水前后的“景观”。
6.讨论:如果注入更多水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现象?
7.小结沙洲的形成。
8. 拓展:试着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自然界洪水的冲刷和搬运现象。想象一下,连续一周的大暴雨,会使地表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三、探究鹅卵石的形成
1.欣赏鹅卵石
2.学生猜想,提出假设:鹅卵石原来的形状是什么样子?它们上怎样形成的?
3. 汇报自己的猜想结果。
4.教师出示实验材料。
5.学生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模拟实验。
6. 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7.分组开展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做好实验记录。
8. 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9.观察打磨机,概括鹅卵石的形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4沙洲的形成 |冀人版
14.沙洲的形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的第二课,和上一课“山脉的变化”有相似之处。山脉的变化和沙洲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外力作用除了温度变化、生物以外,风、流水、冰川、海浪等的搬运、冲刷作用也是较常见的形式。本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指导学生在有根据地进行假设的基础上,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完成“沙洲的形成”、“光滑的鹅卵石”两个探究活动,欣赏自然界的魅力,解释一些自然灾害的形成,尝试提出预防和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学情分析
沙洲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并不十分熟悉,在探究活动开始前,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切实对沙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找一些能体现沙洲基本形态特征的图片供学生欣赏,还可以播放视频资料帮学生理解。沙洲不能短时间内形成,要想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沙洲的形成过程,必须进行猜想和模拟。猜想沙洲是怎样形成的,猜想鹅卵石的形状和形成原因,模拟沙洲的形成过程,模拟鹅卵石的形成过程。
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精神作指导,运用模拟实验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学法上,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开展自主探究,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对河流上游和下游实景图的观察提出上游的石子和沙是靠什么动力从上游被搬到下游的假设。
2、通过模拟实验证明水和风对土壤、沙有搬运作用以及对石子的搬运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
科学知识目标:
能解释平原、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以及沙尘暴的成因。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14 沙洲的形成|冀教版(6)
沙洲的形成
李贵玲
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学生知道沙洲产生的原因。
2、和小组同学合作,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探究沙洲形成的条件。
3、能主动和同学交流、探讨。
教学重点:探究沙洲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沙洲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课前和同学们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班好多同学都有和父母一块出去旅游的经历,看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了名山大川的风采,同学们还拍照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今天我也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在欣赏的同时,看你发现了什么?(播放图片并解说)
图片内容包括:桔子洲,玉带滩,漓江,黄河龙门禹口等
在展示的时候介绍:
橘子洲:这是位于湖南长沙湘江中游的橘子洲,它的下游是气势磅礴的洞庭湖。
玉带滩位于海南博熬,它的左边是平静的万泉河,右边是浩瀚的南海,一条狭长的沙带横亘在河海之间
美丽的漓江波阳湖
香港龙鼓洲海岸公园里变得
(图片展示完把几张图片集中到一张幻灯片上)
师:从同学们的表情,可以看出这些图片的确特别美,除了美,你们还发现这些图片有哪些共同特征?生:(大概可以说到以下两点)四面环水,都是小岛(找两三个同学)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一下就发现了这些图片的共同点。这些(手指屏幕)在大河的中央,由沙石堆砌成的小岛,人们称他们叫沙洲。(板书:沙洲)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沙洲,关于沙洲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把你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一块进行研究(对于学生的提问不作处理)
生:(1)为什么会形成沙洲?
生:(2)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生:(3)沙洲都在什么地方形成?
师:同学们的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关于沙洲形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沙洲的形成。(出示课题并板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洲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能发现河流中沙洲所在地的特点。
2、能根据观察的结果对河流中沙洲形成的过程进行自己的假设。
3、能设计模拟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
4、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河流中沙洲形成所起的作用。
5、能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说出洪水具有搬运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通过观察结果对河流中沙洲形成过程进行探究。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河流中沙洲形成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烧杯、石子沙、烧杯、托盘、报纸、勺子、水槽等教学方法:实验方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崇明岛的资料,谁来分享给大家?介绍崇明岛
没错,世界上最大的沙洲——上海的崇明岛。它除了是世界上有名的江心洲外,它还以岛上美丽的风景、宜人的气候、清新的空气、丰富的生物圈而闻名。
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分享其中的乐趣?(生:想)
二、崇明岛(出示影像资料):
请同学们看有关崇明岛的影像资料,看这段影像主要写的是什么?
同学们,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吗?
谈话:当我们乘船沿江而下时,有时可以看到大河中央有一些由沙石堆成的“小岛”,人们称它们为沙洲。你知道沙洲是怎样形成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板书课题)
三、活动一:猜想沙洲的形成原因。
前置性作业:
1、在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等不同河段,石块有什么不同?
2、沙洲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提示:哪些地方容易形成沙洲?沙洲是由哪些物质组成?这是物质是从哪里来的?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生交流。
4、小结:沙洲的形成与从上游携带来的泥沙堆积有关。在河道由窄变宽处,河道拐弯处,河海交汇处,由于水的冲刷、搬运作用,容易形成沙洲。
四、活动二:沙洲形成的模拟实验。
1、师:既然同学们预测到沙洲的形成与从上游携带来的泥沙堆积有关。
为了验证同学们的设想,我们利用已有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
2、出示实验材料:烧杯、各种大小石子、沙土,一个托盘,一个木板、报纸、水等。
3、思考:托盘及托盘的高度,烧杯中水和水量分别模拟实验现
象的哪些?(河流中的环境和地势、雨水和降水量)
出示实验要求(课件)
1、实验器材轻拿轻放,同学之间要团结合作。
2、注意“源头”的位置、水量、高度
3、让一名同学执笔,填写好实验报告单。实验中,观察土壤、大小不同石子位置的变化情况将喷水前的“景观”和实验后的
“景观”画下来。P62
4、试着解释沙洲形成的原因。
五、活动三:讨论沙洲的成因。
学生展示: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的实验结果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生1:生2:生3:……
教师引导:1、喷水前后有哪些变化?土壤、大小不同的石子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
2、如果注入更多的水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现象?
3、解释沙洲形成过程。(板书:搬运——堆积)
(洪水进一步解释搬运作用)
预测:连续一周的大暴雨,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六、练习(屏幕展示)
1、当我们乘船沿江而下时,有时可以看到大河中央有一些沙石堆积
成的小岛,称为()。
2、河流上游石块多数是(),中游是(),下游是
()
3、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七、总结:通过我们刚才实验,充分验证,由于水的冲刷,将泥沙由
上游搬运下来,1在河道由窄变宽处,2水流速度变缓,3在河道拐弯处、河海交汇处(受到岸边的阻力),在这三个地方容易有泥沙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形成沙洲。
八、拓展知识——搬运作用。
搬运作用
岩石风化、剥蚀的产物被重力、流水、冰川、风、波浪、生物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叫搬运作用。搬运中有的物质以固体状态进行,称为机械搬运,如岩石的碎屑在水、风或重力作用下的搬运。有的物质以真溶液或胶体溶液状态进行,称为化学搬运,如溶解在水中的钠、钾、钙、镁离子或铁、锰、铝的氧化物胶体在水中的搬运。有的物质被生物吸收,如钙、磷等元素,这是一种特殊的搬运方式,称为生物搬运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沙洲由于水的搬运作用形成的。这说明了水的力量真大呀,它还会把石头冲击成鹅卵石,下节课,我们了解有关鹅卵石的内容,请大家收集有关鹅卵石的资料。
小资料:
崇明鸟简介:崇明鸟之所以有名,除了它是世界上有明的江心岛外,它位于万里长江入海口,三面环江,一面临海,东面是浩瀚东海,南与上海市宝山区、浦东新区及江苏省太山区隔海相望,西接滚滚长江,形似“春蚕”。岛上地势平坦,无山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偏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它并不是与大陆同时存在的。在1300多年的唐朝时,江口出现了几个小的沙洲,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慢慢形成现在的崇明岛。到现在为止崇明岛还在不断变化。
橘子洲概况毛主席有一首《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里所说的橘子洲就在长沙市区的湘江中心,是一个长约十华里的长岛,是长沙市的重要名胜。橘子洲的风景很不错,湘江从旁边缓缓流过,春天江鸥点点;夏秋林木葱茏;冬天又有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的景致可看。1904年后,长沙辟为对外开放商埠,洲上建有英国领事馆、长沙新关。
现在橘子洲上建有公园,里面种植着数千株桔树,每当秋收时节,桔树上硕果累累,这时站在洲头极目楚天,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也是夏日人们戏水游泳的良好场所,岛上建有天然旅游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