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复习专题.共15页文档
必修二二四必修三古文复习
重点句翻译答案《指南录后序》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国家的祸患。
国事到了这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的身体;(而且)估计元人也还是可以用言辞说动的。
2.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
不幸的是,吕师孟在以前就同我结怨,在元人面前说我坏话,贾余庆又紧跟着向敌人献媚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返回。
3.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在荒野间奔走,在露天里住宿,每天为躲避元人的骑兵在长江淮河间周旋。
困窘饥饿,无所依托,元军悬赏捕捉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呼喊求救没有人应答。
4.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唉!死,是早晚间都会发生的事啊,死就死了,可像我这样身处危难险恶的境界,坏事层叠交错涌现,实在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
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5.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但也不能在君王和父母面前掩饰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实在没有料到自己能返回宋朝,重整衣冠,见到皇帝。
即使立刻死在故国的土地上,我还有什么遗憾呢!《五人墓碑记》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这五个人,是在周公蓼洲被逮捕时,被正义所激励而死于这件事的。
2.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的死,距离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我们复社中那些在道德品行上可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为他送行。
4.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在阉人乱政时,能不改变其气节的官员,在这么大的天下,有几个人呢?5.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高中文言文专题整合
高中文言文专题整合(共17篇)·词类活用【知识梳理】一、什么是词类活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
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
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
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
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活用作动词(一)活用为一般动词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二)活用为使动词1.名词的使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三)活用为意动词1.名词的意动用法。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数词的意动用法。
二、活用为状语1.名词作状语。
2.动词作状语三、活用为名词1.动词活用为名词。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四、为动用法一、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指原属于名词、形容词或者数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动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
(“刃”即“以刃杀”,用刀杀)②沛公军霸上。
(“军”,驻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范增数目项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唐浮图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
1、句中无动词或形容词可作谓语。
2、能愿动词+名词/数3、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4、名+名/代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谨庠序之教。
(“谨”,重视/认真从事)②[素]善/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笔记总结精品文档15页
14季氏将伐颛臾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猜测(猜度)。
古今异义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以为: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古义:用兵;今义:泛指有事情。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不能: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邦国;今义:国家;家: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家庭)词类活用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使动用法,使┅┅来)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动用法,使┅┅安定)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使动用法,使┅┅来)无乃尔是过与。
(过:名词作动词,责备)句式特点1、宾语前置“求!无乃尔是过与?(古汉语中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尔是过”“过尔”,责备你)何以伐为?(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前置宾语句,“何以”即“以何”)2、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于颛臾”做动词“有事”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于柙”“于椟”做动词“出”、“毁”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于费”做动词“近”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做动词“谋动干戈”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3、固定句式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示推测语气,即“恐怕『该不会,莫不是』┅┅吧”;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何以伐为?(何┅┅为,表示反问语气,即“为什么┅┅呢?”译为“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又如“何以见放为?;夫子何命焉为?”)14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
【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高中语文文言文完全复习大全
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高考要求1.语文高考的统一考试的考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2.高中语文教材附录的340个文言实词是高考查的基本的文言实词。
考纲规定语文高考要考查的文言虚词,主要是常用的“安、但、而、耳、夫、盖、故、何、乎、或、即、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惟、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
还有八个双音节文言虚词:得无、否则、何况、何其、然后、然则、虽然、无巧。
其中“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这二十个文言虚词是最基本的。
8.文言文翻译在考试中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尤其是要将重点字词的原意翻译清楚,要做到“信”、“达”、“雅”,要忠实原文,不误解,不漏掉,不增译,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要注意演播下列翻译方法:①留就是保留不译那些古今通用的内容。
诸如人名、地名、物名、国号、帝号、年号、称号、官职、科举典章制度、度量单位等。
将它们挪移译文中即可。
②换文言文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包括一些古今异义的词、通假词、偏义复词等。
对于这些词,就要以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换掉它们。
如“涕”译为“眼泪”;“蚤”译为“早”;“作息”译为“劳动”;“河南”译为“黄河以南”。
③补是对文言文中各种省略实行的一种方法。
若属于主语省略,就得补出主语;若属于宾语省略,就得补出宾语;若属于介词结构省略,就得补出介词结构,以保证译文的完整顺畅。
⑤删去掉原文中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诸如发语词、音节助词、语气助词等。
保持译文的简洁紧凑且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⑥调对文言文中的那些特殊语序、特殊句序进行调整,诸如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9.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
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
在上下文中,根据语言环境的语言规律判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①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PPT课件
❖ 例: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
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谓为信然。《隆中对》
(确实、的确)
海客谈瀛州,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 7、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带—腰,佩带)
❖ 8、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幼—冲,年幼)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 四、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基本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 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 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介宾短 语充当等。
❖ 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顾”通“雇”,雇佣)
❖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翼”通“翌”,第二天)
试 ❖ 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趣”通“促”,催促) 一 ❖ 4、旦日不可不蚤来见项王 (“蚤”通“早”,早点)
试 ❖ 5、复之以掌
(“复”通“覆”,覆盖)
❖ 6、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固,形作名,险固的地势
坚、锐,形作名,坚硬 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判断下列句中红字解释的正误:
1、自放驴,取 樵炊爨。 樵:打柴。 (2000年全国)
“樵”作动词“取”的宾语,当为名词,“柴禾”。
2、鸣鹤在阴,其子 和之 和:和睦 (2004湖南)
实词的考查形式:
❖ 一、选择题的形式: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选出正确和 错误的一项;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必修四古文单元复习课件
法令亡常
“亡”藏通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无”,“衿”同“襟”,“决”通
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绝””,已
经
关于气节的名句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 传》)
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 禹》)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爱莲说》)
7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石灰吟》)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 马迁《报任安书》)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 祥《过零丁洋》)
验之[以事](状语后置)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第5段: 通假字:一时收禽(通“擒”,逮捕) 古今异义:时国王骄奢(郡主)
衡下车(官吏初到任)
1、举孝廉不行
——汉代由地方官(太守)向朝 文 廷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化 2、连辟公府不就
常
——官府征召有才能的人做官
识 3、公车特征拜郎中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相当于“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因为)
因
① 相如因持璧却立
(于是,就。副)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趁机)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通过,经由)
④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
(沿袭)
于
① 以勇气闻于诸侯
(在)
②而君幸于赵王
(被)
③故燕王欲结于君 ④强秦不敢加兵于赵者
(与) (对,向)
高中语文 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实词
谓语
其一〖犬〗坐于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主语 + 【名词】 + 谓语
活用为状语
※注意名词用作动词和名词用作状语的区别。
※名词用作动词,其后面没有其他谓语动词。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名词用作状语则其后面还有其他谓语动词。
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高考练真习题:[比2较01分0析课下标列全句国中卷加](横《线明词史的用.花法云。传》)
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 的刀子走向池塘边呼唤鱼。
2.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 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在 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 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
名词活用为状语(例句)
主语 相如〖廷〗叱之 吾得〖兄〗事之
(斧)”者与 兵器有关
2、从“马、牛、羊、豕 、犭、 鸟、 虫”者与 动物有关
3、从“讠 (言)、辶Biblioteka 走)、彳 (行)”者与 人的行有为关
禾-- 五谷 歹-- 死亡
皿-- 器具 目--- 眼
纟-- 丝麻 绳索
贝-- 钱财
学以致用
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田 地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绳索
3.生而眇者不识日 瞎 ,双目失明
学以致用:
1.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
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
绐:这个词不常见,但根据上下文,项羽迷 了路,向田父问路,听了田父的话后陷于大 泽中,被汉军追上,因文定义,“绐”的意思 肯定为“欺骗”。 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褒义,顽皮
v 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课件
科举制度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
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 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 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 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 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今如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既出塞出东道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介词凭介词凭介词把介词把副词恰逢正赶上副词恰逢正赶上副词恰逢正赶副词已经以后副词已经以后副词已经以连词不论连词不论连词不论连词不论4注意特殊情况文言虚词中的特殊情况主要指以下几类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
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 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科举制度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
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 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 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 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 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 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 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 “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 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 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 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
高三语文总复习课件:文言文全
姻亲
婚姻
以公子为长者
年长的人
有德行的人
长者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例句
详细叙说
今义
指小人离间之言
古义
细说
词语
四、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1. 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高三语文总复习 文言文复习
文言 语法
实词 (120)
虚词 (18)
句式
第1讲 《文言实词》
实词的复习要诀
1.重在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积累越多,理解正确率越高。 2.巧于推断:对于不常见或根本没见过的实 词要试着去推断。
常见实词
文言实词包括 名词 、动词 、形容 词 、数词 、量词、代词 。
春风又绿江南岸。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秦王恐其破璧。
译:使……绿,或译为吹绿
译:使……愚,或译为让百姓变愚蠢
译:使……固,或译为固定
译:使……破,或译为撞(砸)破
动词 活用为 使动
动词的使动用法包括不及物动词使动和及物动词使动两种。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格式:动+宾=使+宾+动
4、名词+状语
今王鼓乐于此。
5、两个名词连用
一个常活用 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说苑》)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词处在了动词应该处的位置上。
2、名词 活用为 动词
动 词
动词 活用为 名词
及物 动词活用 为使动
不及物 动词活用 为为动
高中文言文复习专题
保留法
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帝号、国号、 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帝号、国号、年 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 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以及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以照录保留,不必翻译。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以照录保留,不必翻译。
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 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 种修辞格的文言词语。 种修辞格的文言词语。
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而能不易其志者,
“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借代用法。翻 缙绅” 缙绅 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借代用法。 译为“做官的人” 译为“做官的人”。
“业根”改换为“祸根”,“而”改换为“你”,“翁” 业根” 改换为“ 业根 改换为“祸根” 改换为“ 改换“ 改换“爹”,“汝”改换为“你”。 “促织”改换为“蟋蟀”,“岁”改换为 促织” 促织 改换为“蟋蟀” “年”。 “邑”改写 翻译为“县”,“庠”改写翻译为 邑 翻译为“ “学”。
补充法
文言文中常出现借一定语境省略某些句子成 分的现象,为使译文准确、通顺, 分的现象,为使译文准确、通顺,翻译时应将某 些省略了的成分先补上,然后再翻译。 些省略了的成分先补上,然后再翻译。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夫”是语音助词,起提起下文的作用,无实在意义,删 夫 是语音助词,起提起下文的作用,无实在意义, 去不译。 去不译。
调序法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文言文中 的特殊句式,把倒装句译成非倒装句。 的特殊句式,把倒装句译成非倒装句。 如: 豫州今欲何 豫州今欲何至?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归纳总结(超详细)(精华版)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实词:2,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4,无如:没有像5,加少:更少7.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如.请,有“请答应我”的意思8.填:拟声词,模拟鼓声9.鼓之:敲起鼓来,发动攻击.古人击鼓攻击,鸣锣退兵.鼓,动词10.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兵,兵器,武器.接,接触,交锋11.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曳,y è,拖着12.走:跑,这里指逃跑13.或:有的人14.笑:讥笑,讥笑15.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16.无:通“毋”不,要17.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违,违反,违反,这里指耽搁18.谷:粮食的统称19.不行胜食:吃不完.胜,尽.数,c ù,密.罟,g ǔ网,.洿,w ū深, 20.数罟不入洿池:这是为了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衍22.斤:与斧相像,比斧小而刃横,生长季节过后的秋冬季节进行23.时:时令季节.砍伐树木宜于在草木凋落24.养生:供养活着的人25.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26.憾:遗憾27.树:种植29.豚:t ún,小猪30.彘:zhì,猪31.畜:xù,畜养,饲养32.无:通“毋”不,要33.夺:失,违反34.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35.教:教化36.申:反复陈述.悌,t ì37.孝悌:敬重父母和兄长38.义:道理39.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40.负戴: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42.未之有:未有之.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43.食人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44.检:检点,禁止,约束45.涂:通“途”道,路46.饿莩:饿死的人.莩,piǎ同o,“殍”饿,死的人47.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48.岁:年岁,年成49.罪:归咎,归罪.虚词1,寡人之于国也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对于,介词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专心者之1: 结构助词,的之2: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两个“之”:结构助词,的4,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以:用,拿;介词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之:衬字,在动词后,没有实在的意义而:表修饰,作状语,表一种相伴的状态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两个“而”:表示顺承关系7,以五十步笑百步,就何如?以:用,拿;介词就:那;连词何如:怎么样,行不行;副词8,曰:“王如知此,就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就:那,就;连词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比,介词9,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行胜用也;以:根据,依照;介词10,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之1:的,助词之2:指那五亩的宅地1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之:的,助词1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两个“之”都是:的,助词1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之1:可以译为“的”之2:他们;指代同学之3:的,助词;于:介词,在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标志;即“未有之也”1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两个“而”都有“然而,却”的意思,表转折;连词17,人死,就曰:‘非我也,岁也;’就:便,就;连词1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跟,和;介词而:顺承;表承接关系,连接前后两个动作1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之:助词,的焉: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3,直不百步耳4,就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无失其时(“颁”通“斑”,花白)(“涂”通“途”,路途)(“直”通“只”,只是)(“无”通“毋”,不要)(“无”通“毋”,不要)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2,七十者衣帛食肉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树之以桑5,王无罪岁鼓:名词作动词,打鼓衣:名词作动词,穿王:名词作动词,称王树:名词作动词,种植罪: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7,谨庠序之教生,死: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古今异义1,河内凶3,或百步而后止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5,谷不行胜食也6,数罟不入洿池7,斧斤以时入山林(古义:收成不好;(古义:有人,有时;(古义:逃跑;(古义:尽;今义:心肠狠)今义:挑选连词)今义:行)今义:成功)(古义:细,密;(古义:锛子;今义:数字或者数数)今义:计量单位)特别句式1,判定句: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2,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应是“以孝悌之义申之”)树之以桑(应是“以桑树之”)就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应是“就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应是“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应是“是于刺人而杀之何异”3,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应是“未有之也”)就何知(应是“就知何”))《过秦论》一:重点实词非兵不利秦以攻取之外破灭之道也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兵:武器;利:锐利以:凭借道:缘由互:交互,相继;丧:灭亡率:全都,一概厌:满意弥繁:更加;多故不战而强弱胜败已判矣判:确定以地事秦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事:侍奉与:靠近理固宜然此言得之:道理原来应当这样得:相宜,得当终继五国迁灭五国既丧始有远略始速祸也后秦击赵者再洎牧以谗诛可谓智力孤危诚不得已六国迁灭继:随着既:已经始:起初始速:才;招致再:两次洎:等到智力:智谋和力气;孤危:势孤力微诚:的确;灭:灭亡得:能够;已:停止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亡:失去土地数:天数,较:抗衡理:命运(互文手法)或未易量而为秦人积威所劫易量:简单判定劫:胁迫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然就诸侯之地有限然后得一夕安寝二:文言虚词1.而向使:假使然就:既然这样,那么然后:这样以后(1)(2)(3) 也(4)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连词,表并列;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而秦兵又至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二败而三胜2.之(1)(2)(3) 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破灭之道也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苟以天下之大子孙视之不甚惜( 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的诸侯”)此言得之( 指上文说的道理)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3.以( 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1)(2)(3)(4)(5) 介词,由于;介词,凭借;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洎牧以谗诛苟以天下之大连词,表结果,相当于“而”,才/ 以致;以有尺寸之地以趋于亡介词,把;介词,用;举以予人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为(1) 动词;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成为) 为国者(治理)(2) 表被动;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其(1) 代词,它;其实亦百倍( 指获得的土地)国)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指赵国) 其势弱于秦( 指六(2) 6.就(1)(2) 7.与(1)(2)(3) 代词,他们的;能守其土( 指燕,赵二国)连词,就;连词,那么;小就获邑,大就得城就秦国之所大欲动词;亲附,靠近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与战胜而得者连词,和,同,表并列;六国与秦皆诸侯三:通假字暴霜露暴通“曝”,暴露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意;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假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日:一每天地,月: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就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义:行正义不能独完独: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最终小就获邑,大就得城始速祸焉速:招致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 退却,译为打退(5)动词作名词秦以攻取之外五:古今异义攻取:攻取的方1.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实际上;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形(承上文而含转折);2.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古:泛指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爷爷;3.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今:表示另提一事;4.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古:智谋,力气;今:懂得,解决问题的才能;5.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6. 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7. 后秦击赵者再今:用做叙述对象的事情;今:副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形之后;古:两次今:又一次8.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 不去今: 才能差9. 就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 咽下咽喉今: 吞咽六:文言句式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洎牧以谗诛2,判定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3,省略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4,状语后置句:思厥先祖父,暴( 于) 霜露,斩荆棘(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鸿门宴重点实词玉玦(玦,ju. ,半环形玉佩;“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示意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旦日飨士卒(飨,xi ǎng,用酒食招待,这里是犒(kào)劳的意思)鲰(鲰,zōu,卑微,浅陋)生说(读“shuì“劝说,劝诫)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 大酒杯)数目(数,shuò,多次)戮(戮,l ù联合,一同)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目眦(眦,zì眼角)尽裂按剑而跽(跽,j ì,挺拔上身,两腿跪着)彘(彘,zhì,猪)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不胜杯杓(胜shēng,杯bēi ,杓sháo,杓,同“勺”,酒器)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 称王)毋内诸侯(内nà,通“纳”,通纳,接纳)樊哙(樊哙,f án kuài )夜驰之( 之:到,往)无所取( 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从沛公( 从:跟从)( 亡:逃跑;义:符合道义亡去不义)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料:估量:当:抵抗)与臣游( 游:交往)他盗之出入( 出入:偏义副词,进入)具言( 具:具体,完备)如入前为寿( 如:你;为寿:祝健康)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 窃;私下里)窃为大王不败也坐须臾( 须臾:片刻)( 去,距离)相去置车骑( 置;舍弃)( 督过:批评)督过之一词多义1,如:杀人如不能举, 刑人如恐不胜( 动词, 似乎)2,沛公起如厕( 往, 到,, 去)沛公默然, 曰:“固不如也. ”( 比得上)2,意: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意愿)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3,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杀人如不能举( 全,尽)4,谢:( 料想) ( 举起)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哙拜谢( 感谢)( 赔礼, 动词)乃令张良留谢( 兼赔礼和告别义)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谢罪)5,军沛公军霸上( 驻军, 动词)从今道至吾军( 军营, 名词)为击破沛公军( 军队, 名词)6 ,言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说, 动词)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话, 名词)7,幸妇女无所幸( 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故幸来告良( 幸亏, 副词)8,去亡去不义( 离开, 动词)相去四十里( 距离, 动词)9,当当是时( 正值,, 时候, 介词)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10,故( 对等, 比得上)君安与项伯有故( 交情, 形容词作名词)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副词)故听之(所以,连词)11,坐项王,项伯东向坐( 坐下, 动词)因击沛公于坐( 座位, 名词)12,从张良是时从沛公( 跟随, 动词)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13,胜( 带领, 使,, 跟着, 动词)刑人如恐不胜沛公不胜杯杓14,击为击破沛公车因击沛公于坐( 尽, 形容词) ( 禁得起, 动词)( 动词, 攻打) ( 动词, 刺杀)15,辞卮酒安足辞( 动词,推辞)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动词,辞别,辞别)大礼不辞小让(动词,顾及)特别句式1,判定句①. 用“,, 也”表示判定此天子气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不义也②. 用“,, 者, ,, 也”表示判定楚左尹项伯者, 项羽季父也亚父者, 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③. 用“为”表示判定吾令人望其气, 皆为龙虎.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④. 无标记表示判定此亡秦之续耳.2,倒装句①. 宾语前置今日之事何如.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何辞为沛公安在.客何为者. .大王来何操.②.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籍何以至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因击沛公于坐贪于财货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告以事得复见将军于此长于臣3,被动句①. 用“为所”“为,,如属皆且为所虏.所”表示被动吾属今为之虏矣.②. 无标记珍宝尽有之.4,省略句沛公欲王(省介词宾语“于”)关中沛公军霸上为( 省介词宾语“之” ) 击破沛公军就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旦日(省主语“你”)不行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 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 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固定结构1,财物无所取, 妇女无所幸( “,, 无所,, , ,, 无所,, ”, “即,, 没有被,, , ,, 没有被,, ”其中“无所”仍可以换作“有所”.)2,孰与君少长(“,, 孰与,, ”, 表挑选问的句式, 可译作“ ,, 比较,, 哪一个,, ”)3,何辞为( “何,, 为”, 表反问的句式, 可译作“为什么,, 呢”, “为”是语气词.)4,军中无以为乐(“,, 无以,, ”, ,, 没有,, 的)通假字1,张良出, 要项伯.( 要, 通“邀”, 邀请).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3,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 具,通“俱”,全,都,倍( 蚤, 通“早”, 早些), 通“背”, 违反)4,不者, 如属皆且为所虏( 不, 通“否”不这样.) 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通“纳”)6,项王就受璧, 置之坐上( 坐通“座”)7,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 隔阂, 嫌怨)8,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 通“毫”)9,吾令人望其气,, 成五采( 采, 通“彩” , 颜色)10,私见张良, 具告以事( 具, 通“俱”, 全部)11,①项王就受璧, 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坐, 通“座”, 座位)1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 通“骖”, 古时乘车时的贴身侍卫)13,距关, 毋内诸侯( 毋, 通“无”, 不要,“内”通“纳”, 接纳,“距”通“拒”,把守)14,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献上)15,沛公不胜杯杓(杯杓,通“杯勺”,杯子勺子,指酒力)虚词1,为客何为者(w.i, 做, 干, 动词)使子婴为相, 珍宝尽有之(w.i, 做, 干, 动词)窃为大王不取也(w.i, 认为, 动词) 我为鱼肉(w.i, 是, 动词)吾令人望其气, 皆为龙虎(w.i, 是, 动词)为击破沛公车(wai, 替,给, 介词) 吾属今为之虏矣(wai, 被, 介词)何辞为(w.i, 句末语气词, 表反问, 可译为“呢”)沛公奉卮酒为寿, 约为婚姻( 第一个“为”,wai, 给, 介词; 其次个“为”,w.i, 动词, 成为)军中无以为乐(w.i, 动词, 作为)且为之奈何(wai,对,动词)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i, 是,动词)君为我呼入(wai,替,介词)谁为大王为此计者(wai,替,介词,w.i,做,动词)2,因因言曰:,,( 趁机)不如因善遇之( 趁机, 趁着)因击沛公于坐( 趁机)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于是,就)3,以具告以事( 介词, 把)籍何以至此( 介词, 凭)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介词, 拿)仍军霸上, 以待项王( 表目的连词, 来)4,且臣死且不避, 卮酒安足辞( 副词, 尚且)如属皆且为所虏( 副词, 将要) 且为之奈何( 副词, 况且)5,于长于臣( 介词, 比)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介词, 对, 向) 樊哙覆其盾于地( 介词, 在)6,然然不自意( 然而, 连词)不然( 这样, 代词)项王默然不应(,, 的样子, 形容词的词尾)7,之珍宝尽有之(代珠宝)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吾得兄事之(代词,指他)与之同命(代词,指沛公)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结构助词,的)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代词;指先破秦入咸阳的人)项王就受壁,置之坐上(在)今者有小人之言(的)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军,驻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言,说)不行不语(语,告知)籍吏民( 籍,造户籍册或登记)吾得兄事之(事,侍奉)范增数目项王(目,示意,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刑,惩处)道芷陽间行(道,取道)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如入前为寿(入前,走上前)沛公奉卮酒为寿(奉,祝(项伯)身体健康)2,名词用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夜,在夜晚)于是项伯复夜去(复夜,连夜)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那样)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那样)头发上指(上,向上)四人持剑盾步走(步,徒步)道芷陽间行(间,从小路)3,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 活下来)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 停步内:使,, 进入)拔剑撞而破之(破,使,, 破)樊哙侧其盾以撞(侧,使,, 侧过来)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王,使,, 为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 跟从)4,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善,与,, 交好)秋毫不敢有所近(近,靠近)5,形容词用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情)6,动词用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继,后继者)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2,约为婚姻(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3,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特别,古:意外的变故今:副词,很)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古:小人离间之言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现在别人,指刘邦今:认真说来)今:现在的人)7,沛公已去(去,古:离开今:从自己一方到另一方)8,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之所以的连词),, 是由于,, 今:表示因果关系9. 沛公奉卮酒为寿(古:敬酒10,我为鱼肉(鱼肉,古:鱼和肉今:岁数大)今:鱼的肉)《劝学》一,虚词1.而(1)(2)(3)(4)(5)(6)(7)(8)(9) 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吾尝肢而望矣( 连词,表修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连词,表转折)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连词,表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就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并列)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 连词,表承接)(10) 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并列) 2.焉(1)(2)(3)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助词,了)3.之(1)(2)(3)(4)(5) 4 .(1)(2)(3) 青,取之于蓝( 代词,代靛青)不如须臾之所学( 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的))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词,代“冰”)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从)( 介词,比)善假于物也(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二,实词1,已:停止2,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7,规:圆规, 测圆的工具.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干. 槁暴, 枯干.9,挺:直.. 有, 通“又”. 槁, 枯. 暴, 同“曝”晒10,受绳:经墨线丈量过.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砺, 磨刀石. 就, 动词, 接近, 靠近.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14,须臾:片刻.15,跂:提起脚后跟.. 参, 检验, 检查. 省, 省察. 乎, 介词, 于.16,博见:观察的范畴广, 见得广.18,疾:快, 速, 这里引申为“嘹亮” , 指声音宏大.19,假:借助, 利用.20,舆:车.21,利足:脚步快.22,致:达到.23,水:指游水. 名词. 用如动词.24,绝:横渡.25,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26,物:外物, 指各种客观条件.27,兴:兴, 起.28,渊:深水.. 生, 通“性”天赋, 资质.30,积善成德, 而神明得意, 圣心备焉:积存善行而养成品德, 达到很高的境域, 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31,跬:古代的半步.. 得, 获得.32,无以:没有用来,, 的(方法)34,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也能走得很远. )驽马, 劣马. 架, 马拉车一35,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36,锲:用刀雕刻.37,镂:雕刻.. 舍, 停.38,专心一也:(这是)由于专心专一(的缘故)41,躁:浮躁, 不专心.. 用, 以, 由于.1. 通假字(1)(2)(3)(4) 鞣以为轮( 通“煣”,用火烘木,使其弯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又”,再;通“曝”,晒就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聪明))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天资,禀赋)(5)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2. 古今异义(1) 鞣以为轮古义:把,, 做成今义:认为(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义:爪子和牙齿(4)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古义:黄泉:地下的泉水;专心:由于心思(5) 非蛇鳝之穴不行寄托者,专心躁也;古义:藏身3. 词类活用(1)(2)(3)(4)(5)(6)(7)(8)(9) 木直中绳,鞣以为轮( 使动,使,, 弯曲) 其曲中规( 形名,弯曲的弧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状,每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动,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状,向上,向下)专心一也( 数形,专一)輮使之然也(动名)不能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至十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状,每日)(10)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11) 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三,文言句式1.判定句(1)(2)(3)(4)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用“也”表示判定)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专心躁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用“者”“也”表示判定( 用“者”“也”表示判定))专心一也(判定句,“,, 也”表判定)2.介宾后置(1)(2)(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善假于物也( 于物假)( 乎己参省置)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 状语后置( 利之爪牙,强之筋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 固定用法无以:没有用来,, 的方法;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6. 省略句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师说》1. 重点实词从而师之:跟从他;师,意动用法,以... 为师学校而大遗:遗,丢弃,舍弃;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术业有专攻:学习,讨论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说明经文的著作)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道相像也(名词,道德学问)2. 重点虚词(1)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圣人之所以为圣,,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推测,大致)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示感叹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于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于其身也(介词,对于)皆出于此乎(介词,从)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3)焉就耻师焉:(语气词)犹且从师而问焉:(兼词:于之)(4)所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来,, 的)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的缘由)(5)而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学校而大遗(连词,表转折)就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且,表递进)(6)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7)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定)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8)之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学问,道理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高三复习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K12教育文档)
高三复习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三复习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三复习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必修一第2单元文言文基础梳理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夫晋,何厌之有____通____,____ 2.失其所与,不知 ____通____,____ 3.日以尽矣 ____通____,____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____通____,____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____通____,____ 6.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____通____,____ 7.卒起不意 ____通____,____8.秦王还柱而走 ____通____,____9.要项伯 ____通____,____10.不敢倍德 ____通____,____11.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____通____,____ 12.令将军与臣有郤 ____通____,____自我校对1.厌餍满足2。
知智明智,聪明,读zhì3。
以已已经4。
陵凌凌辱5.振震震慑6。
奉捧捧着7。
卒猝仓促,突然,读cù8.还环绕9.要邀邀请10。
倍背背叛11。
蚤早早12.郤隙隔阂、嫌怨二、文言实词(一)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作动词或名词(2)若舍郑以为..①东道主...②①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②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物质上不富有(5)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可能,能够(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袒护(7)终已不顾..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考虑,不照顾(8)诸郎中..执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中医医生(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很(10)将军战河北..①,臣战河南..②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北省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南省(11)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自我校对(1)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2)①把……作为②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出使的人(4)不得志,走投无路(5)可以用(它)来(6)袒露一只臂膀(7)不回头(8)宫廷的侍卫(9)意外的变故(10)①黄河以北②黄河以南(11)……的原因(二)填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