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课后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语文五下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后练习精选(含答案)2

部编语文五下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后练习精选(含答案)2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_____(送别 边塞)诗,作者是___代诗人______,当时的季节是______。
34.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望王师又一年。
(2)全诗以“______________”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29.根据自己的了解完成填空。
(1)“河”,指______________,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五岳,东岳_________,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__________,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_______,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_______,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_______,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课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
3.遗民泪尽胡尘里,______________。
4.居高声自远,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独立疏篱趣未穷。
24.将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童孙未解供耕织,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

古诗从军行(其四)练习答案

古诗从军行(其四)练习答案

古诗从军行其四练习答案

古诗从军行(其四)练习答案

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诗词,本文就来分享一篇古诗从军行(其四)练习答案,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① 首句意谓:青海湖上的层层浓云使雪山晦暗无光。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② 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是汉朝边塞的一个重要关口。

③ 穿金甲:磨穿铁甲。

④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朝使臣,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前往破之,斩其王。事见《汉书·傅介子传》。这里以“楼兰”指敌人。

【翻译】;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

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

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

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赏析】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在同一幅画面上出现,这里不妨设想为次第展开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

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要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还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9 古诗三首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将诗句补充完整,并完成后面练习。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1.一、二句中的“暗”、“孤”二字,形象地展现了边塞__________的景象,突出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

2.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心声,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的意志和豪情。

【答案】

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荒凉、严寒、空旷、阴沉

2立誓破敌,决战决胜

第二课时

一、对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二、表现诗人一家欣喜欲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二字表现出_____________,诗人“涕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营造了一幅__________的画面,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心境。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译文及鉴赏答案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译文及鉴赏答案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译文及鉴赏答案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部编语文五下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后练习精选(含答案)1

部编语文五下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后练习精选(含答案)1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37.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朝诗人。
38.说说“入”“摩”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又”你体会到老百姓什么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
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这两句话包括四个距离遥远的地方,用加点的词串联起来,给我的感觉是_________。
(2)作者用字准确: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所以用“______”;从巫峡到襄阳,顺流疾驰,所以用“______”;从襄阳到洛阳,改换陆路,所以用“______”。
40.根据自己的了解完成填空。
(1)“河”,指______________,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五岳,东岳_________,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__________,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_______,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_______,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_______,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课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
46.“孤城”中的“孤”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军行课后练习及答案

从军行课后练习及答案

从军行课后练习及答案

从军行课后练习及答案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阅读训练】: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

_______ 的修辞方法。

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 的写法,先交代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 的写法,描写________ ;尾联采用______ 的写法,表达 ________。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

古诗词赏析李白《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词赏析李白《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从军行

李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①。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②。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注】①金微山:古山名,即今阿尔泰山。②明月环:古代大刀的圆形刀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出大唐将士开赴战场、杀敌报国的豪迈情怀和英雄气概。

B .颔联不言军旅艰辛,却以吹起梅花曲、高举明月环渲染,想象奇特,意象唯美。

C .尾联“愿斩”直抒胸臆;“长驱”“单于”分别照应“逐”“虏”,结构严谨。

D .诗人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这体现出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

16.同样是描写战场,本诗颈联与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有什么相同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

(2)《离骚》中,屈原多次以"死"明志∶表明即使身躯四分五裂也不会

(3)"丝竹"是汉族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借指音乐。古

15. D 解析:“盼望出现良将”无中生有。

16.①都调动了听觉和视觉的感官描写战场环境。李白诗写听到鼓声鸣起,看到兵气人云;李贺诗写听到角声震天,看到鲜血凝紫。②都以侧面描写方式描写战争场面。李白诗通过鼓声、兵气侧面烘托战场气势;李贺诗通过角声、血色侧面烘托战斗的激烈。(每点3分)

17.(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诗文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注释

①首句意谓:青海湖上的层层浓云使雪山晦暗无光。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②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是汉朝边塞的一个重要关口。

③穿金甲:磨穿铁甲。

④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朝使臣,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前往破之,斩其王。事见《汉书·傅介子传》。这里以“楼兰”指敌人。

三、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

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四、赏析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在同一幅画面上出现,这里不妨设想为次第展开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要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还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从军行)》课时作业(含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从军行)》课时作业(含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从军行)》课时作业(含答案)

一、书写(抄写句子,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ㅤ我们的目标既宏伟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给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泪尽(jìn jǐn)涕(tì dì)泪蓟(lì jì)北漫卷(juàn juǎn)诗书摩(mó móu)天襄(náng xiāng)阳三、读拼音,写词语。

huáng héqiāng díyáng liǔhé xū

wèi chéng yáng guān yí mín mó tiān

四、比一比,再组词。

纫()兵()第()摩()

仞()岳()涕()磨()

五、根据句子内容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却: A.后退; B.推辞,拒绝; C.再。

①却.看妻子愁何在。()

②我见他诚意相邀,就没有推却.。()

③山高路险,令人望而却.步。()

(2)漫:A.到处都是,遍; B.广阔,长; C.不受约束,随便。

①漫.卷诗书喜欲狂。()

②漫.山遍野开放着映山红。()

③我们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暑假。()

六、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却看

..妻子愁何在却看:

(2)秋夜将晓

..出篱门迎凉有感将晓:

(3)三万里河

....东入海三万里河:

(4)青春

..作伴好还乡青春:

七、根据课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1)《从军行》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边塞诗人,这首诗中的“,”写的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土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2)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前两句用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作了铺垫;第三句“”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古诗文阅读]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从军行(王昌龄 )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答案:

3.(1)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答: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从军行诗词赏析及答案

从军行诗词赏析及答案

从军行诗词赏析及答案

从军行诗词赏析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 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 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 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14.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诗文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二、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

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三、练习题、答案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是第二首,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解析: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总是关山旧别情”,征戍者哪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结句以景结情,月照长城应当是很美的,但对于长年戍边的将士来说,年年如此,月月如斯,那景色多么单调,哪有美感?那生活多么枯燥乏味,只有悲凉,这会让将士们生出多少思念、怀想和渴盼?种种忧怨情怀尽在不言中,融合在这幅画中。

从军行诗歌赏析及答案

从军行诗歌赏析及答案

从军行诗歌赏析及答案

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从军行诗歌赏析及答案(共含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篇1:从军行诗歌赏析及答案

从军行诗歌赏析及答案

从军行

陈羽

海畔①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土天山雪。

武威遇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庆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②西,角声一动钥天晓。

注:①海畔:湖边②太白:即金星。古时认为太白星是西方之星,也是西方之神,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在某种惰现下预示敌人的败亡。

1.两首诗都写了从军将士所处的环境的极为严酷,其严酷各有什么不同?请具体分析。(5分)

2.两首诗的第四句都是写军,它们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陈诗写的是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掉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给行军带来困难。(2分)岑诗写的是在盛夏五月时火焰山炎威赫赫,常人视火山为畏途,而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必经此地,自然极其困难。(2分)两者一极冷一极热,环境严酷有别。(1分)

2.(1)陈诗红旗直上天山雪运用借代的方法。(1分)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冰天雪地中行军,队伍不乱,勇猛直上,(1分)画面生机勃然,展现的是唐军将士高昂的士气和一往无前的精神。(1分)

(2)岑诗角声一动胡天晓运用象征的手法,(1分)号角将胡天惊晓,实则意味着只要一声号令,唐军便可决胜,一扫黑暗,使西域重见光明。(1分)表达了诗人对这次出征抵抗取得胜利的美好祝愿。(1分)(如答比喻、夸张手法的,

且分析的对,情感也对的给1分)

【解析】

崔国辅《从军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崔国辅《从军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崔国辅《从军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崔国辅《从军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从军行

(唐)崔国辅

塞北胡宿下,营州索兵救。

夜里偷道行,将军马亦瘦。

刀光照寒月,阵色明如昼。

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

【注】①营州:唐代州名,北接契丹。②偷道行:秘密行军,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对仗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

R.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是一首边塞诗。

C.“将军马亦瘦”句写粮草耗尽而战马变瘦。

D.“刀光照寒月”句写刀光与月光交相辉映。

答案:C

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2分)

A.慷慨激昂 B.清新流畅 C.深沉含蓄 D.刚劲凝练

答案:C

14.扣住“传闻”二字,赏析“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两句。(4分)

答案:“传闻”在诗中是“听说”之意,指我方军队听说敌军遍布山野,“我军”的救援部队已经严阵以待,誓与殊死搏斗,侧面写出了援军行动迅速。从写法的角度上看,“传闻”属虚写(想象),将战前紧张的气氛烘托的.生活而形象,充分表现了“我军的救援部队”奋勇抗敌、报效国家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的精神。

诗歌简析:这首边塞诗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营州地区的一次增援前线的军事行动,通过对唐军将士日夜兼程急行军增援前线行动的描写,颂扬了唐军将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此诗构思新颖,

将战前的情景通过气氛烘托和细节刻画将紧张的战争气氛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至高潮时却引而不发,耐人深思。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

篇一:从军行练习题

从军行练习题

1.(2011山东青岛)请将唐代诗人杨炯的《从军行》一诗补充完整。(4分)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2.(2011 湖南永州).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1)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 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 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 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3.(2009 广东深圳) ,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4.(2010中考模拟) 首联中“照”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富于表现力,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5. “铁骑绕龙城”的“绕”好在那里?

6. 展开想象,描述“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所展现的画面。

7.(2012黑龙江中考模拟)赏析“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一句。

8.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即:本诗的中心思想)

9.最后两句采用的是最后两句采用的是最后两句采用的是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9 古诗三首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将诗句补充完整,并完成后面练习。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1.一、二句中的“暗”、“孤”二字,形象地展现了边塞__________的景象,突出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

2.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心声,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的意志和豪情。

【答案】

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荒凉、严寒、空旷、阴沉

2立誓破敌,决战决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课后练习及答案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阅读训练】: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 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 的修辞方法。

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 的写法,先交代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 的写法,描写________ ;尾联采用______ 的写法,表达 ________。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

(5)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6)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7)“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8)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9.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首尾两联作具体分析。(5分)

10.第三联两句写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3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4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5答: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6答: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7 答:借代的修辞手法。

“牙璋”“凤阕”“铁骑”“龙城”都是借代。

“牙璋”代指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阕”代指长安宫阙。

“铁骑”代指精锐的唐军。

“龙城”代指敌人的要塞。

8:答: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忠君报国和建国立业的思想。

9答:抒发了诗人保边卫国、欲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1 分)首联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而是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由烽火自然引发诗人心中不平之志和保家卫国之情。(2 分)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为国献身的愿望。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2 分)

10答:这两句描绘了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艰苦、壮烈的景象;(2 分)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和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2 分)表现了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2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