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汇总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1、预防医学
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研究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早逝
2健康
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3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亦称病因预防,是通过采取措施消除致病因素对机体的危害影响或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4二级预防
亦称为临床前期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通过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以控制预防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5三级预防
亦称为临床预防,对已患某病的患者,通过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终止疾病的发展,防止疾病的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于丧失劳动力或伤残者,主要促使其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病人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力,能够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6流行病学
是研究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和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7风险
在某一特定环境和时间段内,某一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8率
等于一定时间内某事件的发生频率除以在研究期间处于风险的人群的平均人口数。
9发病率
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的新发病病例出现的频率
10患病率
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除以同期的平均人口数。
11疾病分布
又称为疾病的人群现象或疾病的三间分布,指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人群中的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即疾病在三间所表现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疾病频率状况。
12病例对照研究
选择患有和没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各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危险和可疑因素的比例和水平,比较各组暴露比例和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与研究的疾病关联程度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作为工作模式,运用自然与社会的科学理论与方法,探索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其预防策略和措施,消除和控制危险因素,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年益寿等目标的一门学科。
2.公共卫生:是以预防医学的观念、理论和技能为基础,针对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而采取的社会性实践的总称,这些社会性实践可称为公共卫生措施。
3.医学模式:是关于医学的总体看法或概括认识,即解释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整体思维方法及行为方式。(医学模式的转化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和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 _L-44- _tx、学模式)
4.健康
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健康决定因素:人类生物学、生活方式〈最主要>、环境及卫生服务)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保持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1990年: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的各个方面都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
5.健康-疾病连续带(HDC):即机体由健康到疾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各种健康决定因素影响,有一系列渐进相连的机体状态或健康标志呈现。
6.三级预防:即三级预防策略,是根据健康决定因素、健康一疾病连续带、疾病自然史、全程生命健康观,结合医疗卫生工作实际,贯彻预防为主方针,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健康目的,把预防策略及措施相对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或根本性预防。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是在疾病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之前所开展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第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总结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总结
一、统计学部分
1.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11):由于个体存在差异,因此通过样本推论总体时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如样本均数往往不等于总体均数,这种由抽样造成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
2.样本(sample)(4):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过程称为抽样,所抽得的部分称为样本。
3.总体(population)(2):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
4.变量(variable):收集资料时,对每个观察对象的某项特征进行测量的观察,这种被观察单位的特征称为变量。
5.概率(probability)对某一随机现象进行大量观察后得到的一个统计百分数f/N
抽样研究(sampling study)(2):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部分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称为抽样研究。
6.计量资料(Quantitative data)(6)对每个观察对象的观察指标用定量方法测定其数值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计量资料,通常带有度量衡单位。
7.计数资料(count data)(3):先将观察对象的观察指标按性质或类别进行分组,然后计数各组数目所得的资料称为计数资料,也叫定性数据(Qualitative data)。
8.等级资料(Rank data):同时具有半定性或半定量特征的资料,有大小顺序,所以也叫有序资料。
×100%,主要用于对均数相差较大或9.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1):CV=S
X̅
单位不同的几组观察值的变异程度进行比较。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总结
1.食物链: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作为食物,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锁链关系称为食物链
2.二次污染物: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新的污染物
3.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各种传染病均有相对固定的潜伏期,病原体在此期间增殖至引起宿主产生症状的阈值量。各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各异,其变化范围从几小时到数十年,受到病原体数量、毒力、侵入途径和机体状态的影响。
4.预防接种:利用生物制品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使其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抵抗力,保护易感群体,以预防传染病。它是实施计划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5.突发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6.蛋白质的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action of protein):两种或两种以上食物蛋白质同时食用,其中所含有的必需氨基酸取长补短,达到较好的比例,从而提高利用率的作用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
7.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
8.健康监护:通过各种检查,分析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掌握作业工人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患的发生和发展。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实用收藏
1、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
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发病率指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1年)、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3、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也是测量人群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计算方法同发病率;
与发病率相比,罹患率适用于小范围、短时间内疾病频率的测量,观察期限可以以日周旬月为单位,可以精确地测量发病的几率,常用于疾病爆发或流行时的调查
4、患病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现患某病者(包括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5、死亡率指在一定期间内(通常为一年)某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
率。
6、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可反映疾
病的严重程度和医疗诊断水平,主要用于病程短且易引起死亡的疾病,多用于急性传染病。
7、疾病的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无需从外地输入,只存
在于某一地区,或在某一地区的发病率水平总是较高,这种现象称为~
8、散发某病发病率维持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无明显的时空联系和相互传播关系,
表现为散在发生,数量不多,这样的流行强度称为~
9、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散发)的发病率水平。
10 大流行当疾病迅速蔓延,涉及地域广,短时间内可跨越省界国界或州界,发病率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称为大流行。
11、爆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量相同病人的现象。暴发的病例在时间空间上高度集中,病例多局限于某集体单位或小范围人群中,在该病的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出现,大多有共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1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世界,即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力量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的综合体。人类的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生态系统:是生物落群与生活环境的综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包括非生物成分(主要是无机物)、生产者(绿色植物及某些藻类)、消费者 (各种动物和人类)和分解者(微生物和真菌)等四部分,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这三项功能是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发展和演替的基础。
3生物富集:许多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将通过食物链在各种生物体之间传递,导致生物体内的浓度逐渐增高并超过了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或称生物浓集。
4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一方面,生态系统是一个控制或反馈系统,能自动调节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大生态系统内小生态环境类型愈多,物种愈丰富,食物链愈复杂多样,愈易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5地方病: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发生或流行的疾病,或是在某些地区相对稳定无需自外地输入传染源就经常发生的疾病。地方病在我国约有70多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存在不同的地方病,受威胁的人口多达5亿左右。
6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自然的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正常的生活与生产环境,对人类的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
7公害:是指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环境破坏。公害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1、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认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2、次生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的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以及能量、信息的传递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的环境。
3、社会环境: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
4、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内,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者的输入、输出和转化始终处于平衡状态。
5、生物放大作用:重金属毒物和某些难降解的毒物,随着食物链的延长,使处于高位级的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处于低位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逐渐增多加大,这种情况成为生物放大作用。
6、生物蓄积作用:一种生物对某种物质的摄入量大于其排出量,随着生物生命过程的延长,该生物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逐渐增加,成为生物蓄积作用。
7、生物浓缩作用:某种生物摄取环境中的某些物质或化学元素后,在生物体内的某个部位或器官逐步浓缩起来,使其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原有的浓度。
8、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
9、一次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映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10、二次污染物: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11、机能代偿:进入人体内的污染物的吉良超过了人体正常调节技能时,则会引起某些胜利功能的改变,但这种改变尚未形成病理变化及出现症状的程度。
12、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进入机体的计量与某个集体所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第一单元环境元健康
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l.环境,环境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包括了。切客观存在的,与人类生存有关的自然以及各种社会条件。世界卫生组织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给“环境"的定义是“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2食物链,指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食物是一种重要形式,自然界生物与生物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索关系称之食物链。
3·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及人类等)与非生物环境(空气、水、无机盐类、氨基酸等)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4·生态平衡,是指在生态系统各个环节的质和量相对稳定和相互适应的状态称之为生态平衡。这种平衡是相对的,生态平衡一旦被破坏,将影响到生态系统的进化和发展,对人类的健康也带来影响。
5环境污染: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生产条件,并对居民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以及潜在危害称为环境污染。6·环境污染物,进人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7·地球化学性地方病:在地壳的历史变迁中,地壳表层各种化学元素分布不均,一些地区某元素分布过多或过少,人通过水、食物摄取某元素的量不足、过剩或比例失调而导致的疾病称为地球化学性地方病,又称化学元素性地方病。
预防医学重点名词解释
1、三级预防策略:①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在第一级预防中,如果在疾病(de)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则称为根本性预防.②第二级预防在疾病(de)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de)“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de)发展和恶化.
③第三级预防对以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de)、有效地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以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主要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病人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2、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de)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使健康(de)策略和措施(de)科学.
3、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de)频率.
4、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也是测量人群新病例发生频率(de)指标,计算方法同发病率;与发病率相比,罹患率适用于小范围、短时间内疾病频率(de)测量,观察期限可以以日、周、旬、月为单位,可以精确地测量发病(de)几率,常用于疾病爆发或流行时(de)调查,如传染病、食物中毒及职业中毒等爆发(de)调查.
5、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现患某病者(包括新、旧病例)所占(de)比例.
6、续发率:也称二代发病率,指某传染病易感接触者中,在最短潜伏期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病(de)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de)百分率.
7、判断疾病地方性(de)依据:①该病在当地居住(de)各人群组中发病率均高,并随着年龄增长儿上升.②在其他地区居住(de)相似人群组中,该病(de)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汇总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汇总
预防医学是指在医学领域中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的一门学科。它是维护人体健康的关键部分,旨在减少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人口的整体健康水平。下面是一些预防医学常用的术语和概念的解释。
1. 疫苗:一种通过注射或口服等方式给予人体的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抗原或其衍生物的制剂,可以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增强对特定疾病的抵抗力。
2. 预防接种:使用疫苗给人体注射特定病原微生物的抗原,通过刺激人体免疫系统来预防特定疾病的传播和发生。
3. 免疫力:指人体抵抗感染和疾病的能力。人体的免疫力可以通过接种疫苗、健康饮食、锻炼身体等方式进行增强。
4. 传染病: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例如流感、麻疹、肺结核等。
5. 卫生:指保持环境、个人和社区的清洁与整洁,以控制疾病传播的措施和做法。
6. 疫苗接种率:指给特定群体注射特定疫苗的比例,通常以百分率表示,用于评估接种工作的覆盖率和效果。
7. 疫情:指某地区或某个特定群体中疾病的发生情况和传播范围。疫情的监测和控制是预防医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8. 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发生和传播规律的学科。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预防医学提供科学依据。
9. 致病因子:引起疾病发生的因素,包括感染病原体、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10. 个人卫生: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身体清洁、良好的饮
食习惯和健康行为的方式,以保持个人的健康。
11. 社区卫生:指社区层面的卫生管理和维护工作,包括公共
卫生服务的提供、疫苗接种、传染病监测和控制等。
预防医学重点名词解释(五篇范文)
预防医学重点名词解释(五篇范文)
第一篇:预防医学重点名词解释
1、三级预防策略:①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在第一级预防中,如果在疾病的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则称为根本性预防。②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③第三级预防对以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地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以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主要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病人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2、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使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3、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4、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也是测量人群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计算方法同发病率;与发病率相比,罹患率适用于小范围、短时间内疾病频率的测量,观察期限可以以日、周、旬、月为单位,可以精确地测量发病的几率,常用于疾病爆发或流行时的调查,如传染病、食物中毒及职业中毒等爆发的调查。
5、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现患某病者(包括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6、续发率:也称二代发病率,指某传染病易感接触者中,在最短潜伏期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7、判断疾病地方性的依据:①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人群组中发病率均高,并随着年龄增长儿上升。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组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③外来的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发病,其发病率逐渐与当地居民接近。④迁出该地区的居民,该病的发病率下降,患者症状减轻或呈自愈趋向。⑤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也可能发生类似的疾病。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2.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实施相应的公共卫生措施,到达防制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的学科群。
3.生物圈(biosphere):指有正常生命存在的地球部分,具体为海平面以下约12km到海平面以上约10km的范围。(由空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组成生存着动物、植物、微生物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人类或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与能量循环共同组成的生物与环境的结合体。它是发挥功能的基本单元。
5.食物链(food chain):生物间以食物的形式进行的物质转移的关系,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的连锁关系叫食物链。
6.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性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7.公害:指因受到废水、废气、废渣的严重污染,或者其他一些原因,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以致影响人的生活,妨害人的健康,破坏工农业生产,甚至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对社会造成公共危害。
8生物转化作用:污染物进入到生物体在相应酶系统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9生物富集作用:某种污染物进入到生物体内逐渐积累并通过食物链逐级转移,使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逐级提高的作用。
10.急性毒性作用:指机体一次性大剂量接触或短时间内多次接触环境化学毒物引起的快速而强烈的中毒反应,多为突发事件。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1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包括在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
方面的完好状态。
2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
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3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手或少受人为影响的环境。
4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是组成生物圈的基本单位。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四
部分。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联系三种基本功能。
5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
的组成、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以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输出等都处于相对稳定
的状态。
6生物富集: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该物质浓度的现象。
7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营
养级的提高逐级增大的现象。
8环境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造成资源破坏和经济损失的现象。
9人群健康效应谱: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人群健康效应,由人
体负荷增加到患病、死亡,呈金字塔形分布的这种模式。
10剂量效应关系:指暴露剂量与个体表现出来的效应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11剂量反应关系:表示暴露剂量与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
比例,或引起某一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2逆温:温度随着距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的现象。
13温室效应:大气环境中CO2气体浓度增高时,地球发出较长波长的辐射如红外线可被大气中CO2等气体吸收,不能全部散发到太空中去,造成地球表面的温度增高的现象。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重点
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的总体概括,它从医学科学中抽象出某些特征,构成医学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指导医学工作者观察、思考、解释和解决医学科学中的问题。
2.健康观: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在一定的医学模式下,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本质认识。
3.健康:是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衰弱。健康是一种状态,健康和疾病是存在于一个连续统一体中的动态过程。
4.环境:围绕着某一中心事物(主体)并对该事物产生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即环境是某个主体周围的介质、条件和状况。
5.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被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其中许多因素是人体健康的必需条件,而某种元素含量异常,也会影响当地居民健康。
6.次生环境: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活动,使天然形成的自然条件发生改变的物质环境,如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
7.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和转化,使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造成
直接的、间接的、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8.剂量-反应关系:有害物质的摄入量与摄入该化学物质的机体呈现某种生物学效应程度之间的关系。
9.剂量-反应关系:一定剂量的有害物质与在受影响群体中呈现某一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的关系,一般以百分率表示。
10.空气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空气中出现一种或多种污染物,并达到一定程度,超过其自净能力,对人类、动物及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汇总
一、名词解释。
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对象,分析健康与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探讨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2、【健康危险因素】是指能使疾病和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或者是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素。
3、【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以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4、【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能力的活动。
5、【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6、【营养素供给量】是指为满足机体营养需要,每日必须由膳食供给的各种营养素的数量。7、【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求,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包括8种,亮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苏氨酸、蛋氨酸、色氨酸)
8、【膳食纤维】是指食物中不能被人体消化酶所消化的,且不被人体吸收利用的非淀粉多糖和木质素。
9、【维生素】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微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以本体形式或可被人体利用的前体形式存在于天然食物中。
10、【合理营养】是指通过膳食及其加工烹调,向机体提供足够数量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并保持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数量平衡。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1、噪声: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
2、人工自动免疫:通过人工免疫的方法使宿主对相应传染病产生特异免疫抵抗力的方法
3、人工被动免疫将含有抗体的血清或制剂直接注入机体,使机体立即获得抵抗某种传染病
的方法
4、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检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进行预
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5、疫源地:是指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可能波及的范围,也即易感者可能收到感染的范围
6、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7、感染过程: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8、感染力:指病原体引起易感者发生感染的能力
9、致病力: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
10、毒力:指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引起疾病严重程度的能力
11、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够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着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和环境支
持的综合体
12、健康行为:与促进维护和恢复健康相关的个体生理,情感状态,和外显的行为模式
13、体力活动;由骨骼肌运动引起的能消耗能量的任何体力活动
14、静坐:在工作,家务,交通行程期间或在休息时间内,不进行任何体力活动或仅有
非常少的体力活动
15、临床预防服务:是指由医务人员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的健康危险因素
进行评价,实施个性化的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16、健康管理:对服务对象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和针对性的评估并对整个
生命全程进行干预,减少健康危险因素的威胁,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疾病,对所患的疾病进行有效地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避免早亡,和提高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汇总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名词解释。
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对象,分析健康与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探讨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2、【健康危险因素】是指能使疾病和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或者是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素。
3、【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以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4、【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能力的活动。
5、【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6、【营养素供给量】是指为满足机体营养需要,每日必须由膳食供给的各种营养素的数量。7、【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求,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包括8种,亮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苏氨酸、蛋氨酸、色氨酸)
8、【膳食纤维】是指食物中不能被人体消化酶所消化的,且不被人体吸收利用的非淀粉多糖和木质素。
9、【维生素】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微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以本体形式或可被人体利用的前体形式存在于天然食物中。
10、【合理营养】是指通过膳食及其加工烹调,向机体提供足够数量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并保持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数量平衡。
11、【平衡膳食】是指由多种食物合理搭配并能全面达到营养需求的膳食,即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的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
12、【环境】指环绕于地球上的人类空间以及其中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物质因素及社会因素的总体。
13、【环境卫生】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对象,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通过识别、评价、利用或控制与人群健康有关的环境因素,达到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
14、【自然环境】是天然形成的、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15、【社会环境】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口、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构成。
16、【生物转化】是指环境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在其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进行代谢转化的过程。
17、【生物富集】是指某些生物从环境中不断摄取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蓄积和(或)通过食物链作用在各级生物之间传递、转移,使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相当高。
18、【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扰乱了生态平衡,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
19、【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致病因子(病原体)所造成的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
20、【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所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的食源性疾患。
21、【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和劳动能力的因素。
22、【矽肺】是指由于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较高的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23、【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指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衡,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使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
24、【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一门科学,是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客观规律数量特征的重要工具。
25、【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更确切的说,是指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变量值)的集合。
26、【统计推断】指如何在一定的可信度下由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拓展:包括①参数设计②假设检验)
27、【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8、【流行】是指某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