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文化概述)【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 政 党【圣才出品】
第五章政党
5.1 复习笔记
政党是现代政治区别于传统政治的显著标志,政党政治是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主要政治现象。
一、政党的产生与发展
1.政党的概念
(1)政党概念的历史演变
①英国政治思想家伯克较早明确地定义现代政党:“政党是建立在一些人们集体认同的特别的原则之上、以共同努力促进国家利益的联合起来的实体。”
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注重政党的阶级性,揭示了政党现象的实质,认为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社会阶级或阶层在政治上最积极的代表,为了共同的利益与共同的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夺取政权与保持政权而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政治组织。
(2)政党的含义
政党是一定的社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一部分杜会成员所组成,具有明确政治纲领与纪律.为争取民众或控制政府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2.政党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1)传统社会没有政党
在传统社会,国家权力归少数人所有,国家权力被有意无意地蒙上神秘的面纱,任何挑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均被看做大逆不道,当然也就不存在政党政治。
(2)政党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①从经济的角度观察,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是政党形成的经济条件。
a.近代以来,伴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利益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近代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市场与自由竞争主导经济运行,经济领域的变动相应地要求政治领域的协调与跟进。
②从政治的角度观察,代议民主制的产生与发展,是政党形成的政治根源。
在这个历史时期内,人类的政治发展所提供的使多数人参与政治生括的各种条件、形式、方法等等同时又在限制着人们对于社会的直接管理。这样就形成在多数人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下的少数人的政治模式。我们通常所说的政党政治即其政治模式。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三章国家
名词解释
1、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兴起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形态,它保留了资本主义早期的政宪体制,但是其国家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型。福利国家的根本特征是国家政权全面干预市场社会,目的是为了弥补自由市场制度下所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
2、威权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亚非拉地区兴起的一些新的民族国家,建立了一种威权主义的国家形态。这些民族国家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刚刚摆脱宗主国的殖民统治而获得独立,政权掌握在少数以革命发家的武装领袖手中。由于他们是新国家的缔造者,也是国家独立的象征,他们的权威不容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形成了少数人的权威主义统治。
3、市民社会:(“市民社会”一词具有古典含义和近代意义。古典含义的“市民社会”主要是指建立了国家的“文明社会”,相对于野蛮部落而言;近代含义则是指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经济生活,相对于国家而言)政治学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主要是指以市场经济为依托的、独立于国家权力控制的自主社会领域。
4、中间阶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阶层”人数已经超过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阶层”。他们既受到资本家的雇用,以脑力劳动换取管理报酬,在本质上接近于无产阶级,但是他们的生活状况与价值认同又明显区别于一般工人,因此人们往往把这一介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与两者存在相对独立性的特殊阶层称为“中产阶级”,即中间阶级。
思考题
1、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美国政治学者查尔斯·蒂利总结了国家的几个基本特征:
(1)控制大片连续的领土。多家都有领土、领土与土地不一样,前者有着明确的边界;国家的领土是连续的,成块状分布。
政治学概论笔记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
<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4>行政管理
<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新)
第一章绪论(重点章节)
第一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的含义
最初含议是指古希腊的古代城邦,即城市国家。如:亚里士多德撰写的名著《政治学》。
我国古代“政治”的含义是统治的意思,也即“治国平天下”的意思。
在中国,政治一词在《尚书》、《论语》、《周礼》等典籍中出现过。
(一)、史上剥削队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家对政治的解释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国。
代表人物: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代表人物:凯尔逊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人物:中国的韩非子,意大利的马基雅维里,德意志首相俾斯麦,
美国的拉斯韦尔,德国的马克思.韦伯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代表人物:中国的孙中山,英国的麦肯齐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治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代表人物:美国的戴维.伊斯顿的权威价值分配说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四点
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三)、政治的含义
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以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政治的研究对象
1,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而国家政权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意识形态)【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意识形态
一、概念题
1.意识形态
答:意识形态是涉及某个或某些人的目标、预期和行为的观念集。一个意识形态是一个统合性的图景,既可以指看待事物的方式(如世界观),也可以指哲学上的倾向(如政治意识形态),还可以指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的集团播散的观念集(如“社会意识”或社会化的产物)。意识形态的目标主要是为推动社会的变迁准备思想资源,或为既定的忠诚提供支持。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意识形态的特点有:现实性、总体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依赖性。
2.自由主义
答:自由主义是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自由主义可谓是最主流的意识形态,具有极其复杂的传统、渊源和表现。其特色为追求发展、相信人类善良本性、以及拥有个人自治权,此外亦主张放宽及免除专制政权对个人的控制。更广泛的,自由主义追求保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在现代社会,自由主义者支持以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为架构的自由民主制,有着开放而公平的选举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权利参与政治。
3.保守主义
答:在不同的语境下,或者不同的历史阶段,保守主义拥有不同的含义,但它们都有类似的本质:是一种强调既有价值或现状的政治哲学。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它形成于18世纪末。英国政治活动家伯克在《法国革命感想录》一书中首次明确表达了保守主义思想,奠定两保守主义思想的基础。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第三章 国 家)【圣才出品】
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1.1 复习笔记
一、政治的内涵
1.“政治”一词的起源
(1)西方对“政治”的理解
①从词源学意义上考察。英语中的“政治”(politics)一词由希腊语演变而来。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政治”一词从最初的城堡而衍生出了其延伸含义,即指城邦中的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的总和。简言之,政治乃处理城邦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②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以及亚里士多德所著的《政治学》中,“政治”一词也都是“处理城邦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意义。
③到了近代,随着国家空间范围的扩大和现实政治生活内容的丰富化、多样化,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们对政治的理解和认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国家及国家活动的基础上,“政治”被赋予以多种多样的含义。
(2)中国社会对“政治”的理解
①中国古代对“政治”的理解主要是指君主与大臣们的统治和管理活动。通常充满了道德色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治、仁治。
②在我国古代,“政”和“治”多是分开使用的,“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
和法令(准则);“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
③孙中山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这一解释突出了“政治”的公共性和管理性,而且也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古代及近代对政治含义的理解。
中国古代的“政治”的含义与西方和古希腊的“政治”含义有较大差异,但它们基本上都是指君主和代表君主的官吏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只是到了近代,“政”和“治”两个词才开始完全结合在一起使用。
政治学概论(00312)学习笔记
政治学概论〔00312〕学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政治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它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其实质是社会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强制力为核心的公共权力,调节利益分配、缓和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现象既是复杂的,也是有规律的。
政治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试图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规律,从而建立起一门关于人类政治生活规律性的科学。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学科。
在古希腊的思想家看来,政治主要指的是国家的活动。中国古代的“政治”,其核心含义是统治,政治主要是指“治国平天下”的活动,即依据某种道德原则管理社会、治理国家。
政治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是道德政治的典型代表。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纯粹学派的代表人物凯尔逊说过“国家是国内法律程序所创造的的社团,这里,凯尔逊把国家说成一种法律现象,实质上也就是把政治界定为一种法律现象,因为政治活动主要通过国家来进行。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政治活动的这种特征,要求君主必须要不择手段,残酷、欺骗、背信弃义、不讲情面等等。这种从权利的角度来理解政治观点影响深远,直到现在西方仍有相当多的学者将政治视为一种以权力为核心而展开的运筹活动。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政治学概论复习提纲 笔记整理 考题知识点
1.政治的涵义:
有的从道德的角度解释政治,把政治归结为一种伦理价值,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要求,倡导“德治仁政" ;
有的把政治的本质归结为一种超自然、超社会的力量,认为人和国家都是“上帝”或“上天”的创造物,都受“上帝”或“上天”至高无上的意志的支配;
有的从权力出发研究和阐释政治,把政治的本质归结为权力,认为社会政治生活实质上是一种权力关系,研究政治首先就要研究权力问题;
有的从管理的角度来解释政治,认为政治是运用国家政权或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有的则从权力运作和利益分配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政治,认为政治是对一个社会进行的权威性价值分配。
2.西方政治观类型:
1)伦理政治观
2)权力政治观
3)神学政治观:政治是天意或神意的体现
4)管理政治观
✓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 1.价值论的解释: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术,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 2.神学论的解释: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
✓ 3.权力论解释: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 4.管理论解释: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
✓ 5.决策论的解释: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3.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一定积极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4.主权的内涵:
5.行为主义政治学概念:
6.阶级概念与内涵:
7.国家概念、要素、职能、本质:
8.中国国家性质的基本内涵:人民民主专政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国体,既具有无产阶级专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第三章 国 家)【圣才出品】
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1.你认为政治概念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
答:(1)政治概念的核心内容是国家政权问题。
(2)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这一命题揭示了政治的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和发展者的基本政治观点。它是在广泛研究前人的政治学说,特别是深入研究和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政治学说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进行了缜密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井预测了随着资本主义的灭亡而来的将是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和发展者那里,他们还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策略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模式等诸多政治问题。这些旨在揭示政治内涵的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②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它揭示了政治的基本内容。国家是阶级社会中人类生活的社会共同体,它和其他社会共同体的区别在于拥有特殊的公共权力。即政权,在阶级社会,一切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都与国家政权有关。阶级关系由国家政权强制确认,阶级斗争的最高目标指向国家政权,或为了获取国家政权,或为了巩固国家政权,或为了影响国家政权。因此,列宁指出,国家政权“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2.为什么传统的政治研究集中在国家层面?
答:从历史发展来看,政治的含义是不断变化的,但始终与国家有着紧密的关系。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国家层面的研究都是政治研究的重要内容。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
第二章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
一、概念题
1.行为主义政治学(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行为主义政治学是与行为主义方法相联系的。行为主义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二战以后迅速发展,在60年代发展到全盛时期,70年代开始走向衰落。
①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传统政治学所使用的制度研究方法和法律研究方法,只能研究政治现象的表面,而无法研究实际政治现象中的各种心理和文化因素,只有通过研究政治行为,才可能触及影响和导致产生政治现象的真正原因。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研究影响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②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作为解释人的政治行为的规律性的科学,它应该能够被经验地证明。人的行为不仅应包括一般的个体行为,也应包括团体、组织、集团、政府以及政治领导人的行为。
③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最大缺陷,就是单纯用现象调查的方法和计量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性,因而它不可能认识政治现象的实质。因为实证主义的调查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其根据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不同的阶级和个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人们在研究社会现象时,不可能离开某种价值判断,行为主义政治学宣称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论是纯客观的,是没有任何价值色彩的,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面对具有是非价值标准的政治现象而
政治学概论完整笔记
政治学概论重点笔记中山大学行政管理
第 1 页共38 页
第一章
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
①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②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代表人物:凯尔逊
③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韩非子、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
马克思·韦伯把政治看作争夺权力、玩弄权术的活动。
④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代表人物: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⑤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代表人物: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简】(P5政治的实质的含义:4点)(归纳)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
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P6倒数第三段,政治的概念)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简、名】
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单选】
行为主义政治学是对以行为主义方法即行为科学的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政治学流派的总称。【简、名】
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P20【多选】
4、中国古代政治学
00312政治学概论-整理笔记YAN
第一章 绪论
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 政治学研究对象
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一、 政治的含义
1.[识记] “政治”最初的含义:是指古希腊成邦,即城市国家。中国古代“政治”的含义是统治的意思,也即“治国平天下”的含义。
(1)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2)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3)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2.[领会]古往今来政治两种观点:①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②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理道德。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为了使人类社会达到道德至善
的境界;代表人物:①中国的“孔子”;②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③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
即认为政治就是统治者对法、势、术的掌握和运用。典型代表:①《韩非子。定法》;②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他的代表作《君主论》又称为《霸术》,主张政治就是用力量来统治人,用权术来欺骗人;③德意志首相卑斯麦,把政治说成是当政者的统治艺术;④美国“拉斯韦尔”,认为研究政治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⑤)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二章 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政治社会化
12.1 复习笔记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政治社会化实际上关心的是一个自然人如何向具有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的转变过程。
1.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1)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政治学者梅里亚姆和威尔逊所进行的公民教育研究。真正开始勃兴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之后,那时研究者开始对人们的各种政治行为类型感兴趣,并致力寻找影响其行为的因素。
(2)1958年,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赫斯发表论文《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首次提出政治社会化这一术语。
(3)1959年,社会心理学家赫伯特·海曼出版了《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的心理研究》一书,对政治社会化进行系统梳理,标志着政治社会化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4)1977年,美国伦肖恩主编的《政治社会化手册:理论与研究》一书出版,使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走向体系化。
2.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一直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学者们关注的角度和研究侧重点不同,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内容存在差异。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
(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这种定义方式从微观层面出发,将个体放在主体地位,偏重强调社会成员在形成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观念中的主动性,但忽视了政治系统在传播政治文化中的强制性。
(2)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这一观点强调了政治统治系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也意味着他们把社会成员的政治认识和政治学习当作是消极接受的过程,忽视了社会成员在政治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民社会)【圣才出品】
第六章公民社会
6.1 复习笔记
一、公民
1.公民身份的概念
公民身份作为一个政治哲学的概念一直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公民身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内涵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发生过一些重要变化。
(1)公民身份内涵的历史演变
①公民身份的最初含义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公民的资格或成为公民的条件,亦即能被确认为公民的正当性或根据。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参与了某一政体,是拥有公民权的唯一根据。
②在中世纪后期至绝对主义国家时期的公民,霍布斯将其称之为“掌握着主权的人的臣民”。
③现代公民权概念源自民族国家,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催生了现代公民权理论,法国大革命首先建立起公民身份的原则和实践,使之成为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特征,英国则在1789年以前的一个半世纪里,为从君主臣民的关系转变为国家——公民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2)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公民权问题逐渐成为西方学界一大热门领域,对公民权的解释复杂多样。
①按照雅诺斯基的定义,“公民身份”是指个人在一个民族国家中平等地具有普遍性权利与义务的消极和积极的成员资格。
②特纳认为,“公民身份本质上指的是社会成员身份在现代政治共同体中的性质”。
③雅诺斯基与布莱恩·格兰认为,公民身份可以界定为个人在一个民族国家中所拥有的、在特定的平等水平上具有一定普遍性权利和义务的被动和主动的成员身份。根据这一定义,公民身份包含四个层面的内涵:
第一,公民身份开始于对特定民族——国家的成员身份的确定,这意味着一种资格或“权利”;
第二,公民身份包含着在该国法律体系之下主动影响政治的能力与被动生存的权利;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最终版]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8 小题,共40 分〕
1.政治科学
2.政治系统论
3.国家本能
机能
4.“一党独大制〞
5.政治沟通
6.政治文化
7.制度变迁
8.分权制衡原那
么
二、简答题〔每题10 分,6 小题,共60 分〕
1.非马克思主义政治不雅主要有哪些代表性不雅点?
2.如何理解政党和政党体制的根本内涵?政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有哪些?3.简述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原那么。
4.简述政治沟通在政治参与中的功能。
5.简述政治文化的内涵及类型。
6.简述改进、革命和鼎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三、阐述题〔每题25 分,2 小题,共50 分〕
1.比照阐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阐述我国司法机关的活动原那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8 小题,共40 分〕
1.政治科学
答:政治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有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内涵。广义政治科学即政治学,它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研究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行为、政
计治活动、政治关系及其一般开展规律。狭义政治科学是指对具体政治现象进行实证研究、
量阐发的政治学,与政治哲学分属不同的研究层次。狭义政治科学在政治学研究中广泛采用
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数理阐发等;力
求客不雅地描述政治现象的本来面目及细节,对个体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的具体过程进行定量
阐发。
2.政治系统论
答:政治系统论运用了系统论和控制论的一般道理,不注重使用国家这种模糊的概念,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
第十二章政治社会化
一、概念题
政治社会化(浙江大学2007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研;西安交通大学2006年研;武汉大学2004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研;四川大学2004年研)答: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作为人们认识政治现象、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具有以下特点:①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②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③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是人们获得政治认识,进入政治生活的桥梁和中间环节。
二、简答题
1.大众媒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南京大学2005年研)
答:(1)大众媒体主要包括广播、报纸、电视、书刊、电影、网络等。这些媒介也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
(2)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各种传播媒介持续地向公众输送着某种经过选择的资料和观点,以及对这些资料和观点的分析与评价。这种对于社会公众的“信息灌输”,常常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下来,形成某种特定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态度。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①使政治事件引人注目,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的关心程度和了解程度,从而引导社会政治心理的发展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政治文化概述
11.1 复习笔记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
1.政治文化的含义
1956年阿尔蒙德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第一次提出政治文化的概念,开创了政治文化研究领域。
“政治文化”包括三层含义:
(1)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有关政治生活领域的公共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它包括政治学说、政治思想、政治价值、信仰和象征符号等内容;
(2)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指向政治体系的心理取向和行为模式的抽象,这可以从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情感等方面进行测度;
(3)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现实政治生活中所尊奉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这在比较政治的意义上构成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典型的独特的政治样态。
概而言之,政治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在长期和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共同体成员得自经验的政治心理取向和政治行为模式抽象,以及该政治共同体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奉行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这三者的有机整体。
2.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从上述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引申出政治文化的三个基本特征。
(1)政治文化的阶级性
在某一政治共同体当中,总是存在着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等政治人群的分化,不同的阶级或者阶层变现出不同的政治文化。
(2)政治文化的民族性与国别性
在不同的政治共同体之间,不同的民族与国家之间,存在着相互区别的政治文化。
(3)政治文化的延续性与变化性的对立统一
作为政治系统的主观方面,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总是与现实政治系统的发展同步变化。其中政治心理、政治行为模式作为政治共同体成员长期共同生活的一种历史性积淀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不过,政治文化的这种稳定性和延续性并不否定政治文化的变化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政治文化的结构与类型
1.政治文化的结构
结构是指构成某一事物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政治文化的结构就是指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政治文化的结构可分为亚文化结构和内容结构等。政治文化的亚文化结构是指一个政治共同体整体性政治文化中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政治亚文化则是指政治共同体整体性政治文化系统中某一政治人群、组织、团体或机构的特殊的子文化系统,它表明某一政治共同体中政治态度的不同分布。
根据政治文化的定义,政治文化在内容上包含了三层含义,即政治思想体系与价值体系、政治心理取向与行为模式、现实政治原则与政治精神,三者内部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政治文化的内容结构。
(1)政治思想体系与价值体系
①政治价值是政治主体对各种政治客体和政治现象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的一种评价,表
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现象的一种价值取向,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伦理观念、政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
②政治学意义上的政治思想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共同体政治生活中的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政治关系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政治现实的理性认识和把握。政治思想通常以各种政治观点、政治理论和学说、政治主张和见解的形式出现。与政治心理相比较,政治思想是一种显性的政治文化,即它借助于语言、文字等可感觉得物质形式表现出来。
③政治思想是一种观念体系,它包括一系列的政治认知、政治判断和政治推理。作为一种观念的体系,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结构,政治思想的结构就是指政治思想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政治思想的结构可以分为内容结构和思维结构两方面。
(2)政治心理取向和行为模式
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密切,特定的政治心理倾向决定着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模式。
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对现实政治系统即政治共同体的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诸方面的一种自发和直观的心理反应,表现为对共同体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认识、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政治心理主要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等构成要素。这些构成要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了政治心理的整个过程。
①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过程是整个政治心理的基础。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话中的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规律等方面的队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与理解。政治认知过程又分为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判断三个过程。
a.政治知觉是政治主体对认知客体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方面及相互关系的综合反应,其结果是形成对某一客体的整体观念。
b.政治印象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知觉的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成像反映,其结果是在头脑中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记忆。
c.政治判断则是政治主体在上述两个过程的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其结果是形成对某种客体的综合分析。
②政治情感
政治情感是在政治认知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人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之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信疑之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它由两个心理层面构成:
a.处于较低层次的政治情绪;
b.处于较高层次的政治情感。
③政治动机
政治动机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政治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政治主体的需求和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的。
a.政治主体的需求一般有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等。
b.政治主体的目标是指政治主体对能够满足需求的政治条件的综合反映,是对种种政治角色、政治方式等条件的比较选择。
④政治态度
政治态度是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从肯定到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