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文化概述)【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政治社会化一、概念题政治社会化(浙江大学2007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研;西安交通大学2006年研;武汉大学2004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研;四川大学2004年研)答: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作为人们认识政治现象、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具有以下特点:①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②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③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它是人们获得政治认识,进入政治生活的桥梁和中间环节。

二、简答题1.大众媒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南京大学2005年研)答:(1)大众媒体主要包括广播、报纸、电视、书刊、电影、网络等。

这些媒介也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

(2)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各种传播媒介持续地向公众输送着某种经过选择的资料和观点,以及对这些资料和观点的分析与评价。

这种对于社会公众的“信息灌输”,常常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下来,形成某种特定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态度。

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①使政治事件引人注目,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的关心程度和了解程度,从而引导社会政治心理的发展方向。

②在各种各样的宣传报导中,除提供各种政治信息外,还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感情,这样,一个社会成员在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看电影、读小说的过程中,无时不受政治观念、态度和感情的影响。

必须指出的是,大众传媒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工具,它可能扭曲公共舆论,因为大众传媒是由人、政党以及利益集团来操纵的。

十分明显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台湾政治中,由于广泛政治化的影响,政党操纵大众传媒的色彩十分浓厚,公共舆论经常被扭曲。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圣才出品】

第二章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一、概念题1.行为主义政治学(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行为主义政治学是与行为主义方法相联系的。

行为主义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二战以后迅速发展,在60年代发展到全盛时期,70年代开始走向衰落。

①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传统政治学所使用的制度研究方法和法律研究方法,只能研究政治现象的表面,而无法研究实际政治现象中的各种心理和文化因素,只有通过研究政治行为,才可能触及影响和导致产生政治现象的真正原因。

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研究影响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②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作为解释人的政治行为的规律性的科学,它应该能够被经验地证明。

人的行为不仅应包括一般的个体行为,也应包括团体、组织、集团、政府以及政治领导人的行为。

③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最大缺陷,就是单纯用现象调查的方法和计量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性,因而它不可能认识政治现象的实质。

因为实证主义的调查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其根据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不同的阶级和个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人们在研究社会现象时,不可能离开某种价值判断,行为主义政治学宣称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论是纯客观的,是没有任何价值色彩的,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面对具有是非价值标准的政治现象而采取所谓的价值中立态度,本身就是一种价值选择。

行为主义政治学发展到70年代以后,这种只重视量化研究而不重视定性研究的倾向终于发生了改变。

西方政治学又开始重新转向对传统政治学研究方法的侧重。

2.新制度主义(中央党校2006年研)答:新制度主义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知识渊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和制度经济学。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 政 党【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 政 党【圣才出品】

第五章政党5.1 复习笔记政党是现代政治区别于传统政治的显著标志,政党政治是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主要政治现象。

一、政党的产生与发展1.政党的概念(1)政党概念的历史演变①英国政治思想家伯克较早明确地定义现代政党:“政党是建立在一些人们集体认同的特别的原则之上、以共同努力促进国家利益的联合起来的实体。

”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注重政党的阶级性,揭示了政党现象的实质,认为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社会阶级或阶层在政治上最积极的代表,为了共同的利益与共同的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夺取政权与保持政权而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政治组织。

(2)政党的含义政党是一定的社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一部分杜会成员所组成,具有明确政治纲领与纪律.为争取民众或控制政府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2.政党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1)传统社会没有政党在传统社会,国家权力归少数人所有,国家权力被有意无意地蒙上神秘的面纱,任何挑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均被看做大逆不道,当然也就不存在政党政治。

(2)政党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①从经济的角度观察,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是政党形成的经济条件。

a.近代以来,伴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利益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近代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市场与自由竞争主导经济运行,经济领域的变动相应地要求政治领域的协调与跟进。

②从政治的角度观察,代议民主制的产生与发展,是政党形成的政治根源。

在这个历史时期内,人类的政治发展所提供的使多数人参与政治生括的各种条件、形式、方法等等同时又在限制着人们对于社会的直接管理。

这样就形成在多数人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下的少数人的政治模式。

我们通常所说的政党政治即其政治模式。

③从文化的角度观察,自由、民主、人权等先进政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政党形成的社会心理基础。

政党是以社会思想、观念等精神品质的更新为先导的。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政治民主)【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政治民主)【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第八章政治民主1.民主的内涵是什么?答:(1)理论界在民主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认为,这些理论分歧中,主要涉及以下五个问题:①由谁统治?这是各种有关人性和公民资格理论的重要内容。

②在什么限度和范围内统治?这涉及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问题以及民主统治的适当范围问题。

③以何种目的为名?这表明了个人与社会的冲突,或者说表明了自由(个人权利)与平等(社会正义)的冲突。

④采取直接的手段还是间接的手段?即就是说采取直接的人民统治还是通过代议制度?⑤在何种条件和约束下进行统治,这其中包含了民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的问题,还包括了(但不限于)社会阶级结构的问题。

(2)现代民主的真正含义是“最低限度的民主”的实现方式。

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完成了现代民主定义的重要转型。

他在批判古典的民主观的基础上,指出民主是一种选择“谁能够决策”的机制,民主是“一些个人通过竞争人民的选票来获得公共政策权的制度安排”。

民主就是定期在可能的领袖人物之间进行选择,“竞争性精英”是最实用、最有效的民主模式。

于是,民主完成了从“人民统治”向“人民选择统治者”的转型。

民主就是政治家的统治。

“人民变成了选民,民主变成了选主”。

民众参与政治被限制在四五年一次的大选的范围内,有没有竞争性选举成为了评判民主的最重要的标尺。

熊彼特的这一定义抓住了民主在实践上的实质,成为现代民主的标准定义。

(3)民主的核心价值和民主的实现形式,是两个问题。

民主的核心价值是突出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人民的参与,保护人民的权利,用中国术语表述就是“人民当家做主”。

而民主的实现形式则主要指的是具体的政治架构,如议会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2.试论述精英民主模式和参与式民主模式。

答:(1)精英民主模式精英研究一直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精英主义民主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意大利的三位著名政治学家:帕累托、莫斯卡和米歇尔斯,以及马克斯·韦伯、熊彼特、萨托利等。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 国际政治理论——第九章 政治参与)【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 国际政治理论——第九章 政治参与)【圣才出品】

第七章国际政治理论7.1 复习笔记一、理想主义1.理想主义学派兴起的背景(1)理想主义的思想渊源集中体现在启蒙运动中的近代西欧自由主义思潮中的若干重要思想是理想主义的思想渊源,以下观念对于理想主义学派有着重要的思想启迪。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理想主义的政治背景。

①人性善;环境决定人性和人的观念与行为。

从文艺复兴开始,思想家们普遍认为,现实中的人性主要是环境(包括教育)决定的,进而现实的人的观念、言行和作为它们的结果的制度本质上是环境的产物,因而是可以改造的,甚至可能具有无限向善的潜力。

②世界和平乃至永久和平是可能的。

其前提,除了人性可以被改造得爱好和平以外,主要来自共和制度即民主的普及。

③普遍的国际法制甚至世界政府是可能的。

④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符合所有贸易参与国的利益,必然带来各国福利的普遍增长。

这个思想最初来自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斯密论证了古典自由市场理论,其核心就是众所周知的“看不见的手”。

在斯密理论的基础上,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论证了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问的自由贸易可以使所有国家致富的原理。

(2)理想主义兴起的政治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催生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的同时,也推动了理想主义学派的成型和繁荣。

一战后,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为首的一批英美学者和政治家提倡建立一个国际联盟并使之有权处理国家间的纷争、制止可能的侵略者和惩罚现实的侵略者。

在国际政治的理论和实践上,1919~1939年,即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就主观努力而非实践效果而言,都堪称是理想主义大行其道的黄金时代。

2.理想主义的基本内容(1)首先是关于人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论。

所有的理想主义者都认为,虽然必须承认人性和环境是互相决定的,但归根到底是环境决定人性。

由此决定了,每个国家内部的自由和开明的政治环境、言论自由和开明的、主持正义的国际舆论在维护和平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传统的国际和平以列强间的均势来维持,这种均势及建基其上的和平都是不可持续的,本质上是靠不住的。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治发展概述)【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治发展概述)【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第十四章政治发展概述一、概念题1.政治发展(西安交通大学2006年研;复旦大学2004年研)答:就广义上讲,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向更高级形态的变迁过程,如从封建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从分散、多元的政治形态到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从资本主义民主向社会主义民主的演进等等。

从狭义角度上讲,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系内部结构、体制、功能和运作的科学化、合理化,如从习俗、惯例、传统治理向法律、制度治理的转变,从政治、行政合一的体制向官僚行政体制的变迁,从全能、集权政府向有限、分权政府的转化等等。

政治学研究的政治发展,主要集中在狭义的概念,即政治体系内部的政治发展,尤其是指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发展。

2.政治革命(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2009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2009年研;浙江大学2007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研)答: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统治权力、政治活动以及主要的政治价值和观念都发生迅速的、根本性的变化,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被打破,代之以新的政治体制、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从而推动人类整个政治文明的进步。

政治革命的特征如下:①政治革命是不同利益的冲突和对立;②政治革命是政治力量的对抗和角逐;③政治革命是政治权力的变更和夺取;④政治革命必然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加入;⑤政治革命的过程总是短暂和急剧的。

3.政治改革(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2008年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研)答: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圣才出品】

第二章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2.1 复习笔记一、行为主义的分析途径1.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的变迁(1)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出现的时间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研究途径是二战之后兴起的一种研究政治学的方法。

(2)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①以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为特征的分析方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在美国兴起的一种研究方法,最早是由美国的社会学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提出的,他的著作《行为的一般理论》是这一学科最早的理论著作之一。

②在这个基础上,早期的政治学研究中的制度主义思考或者以思辨式分析为中心的研究出现了转向,以舆论调查结果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转变不仅仅是方法论上的革命,还显示出政治学理论范式的变化,从而带来政治学研究整体上的变革。

这也就是在欧美国家中相当长时间里盛行的行为主义研究现象。

③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行为主义政治学受到了广泛的批判,美国的政治学家再次推动了政治学理论的变革,他们认为过多的以选举为中心的行为主义实证研究忽视了政治学研究中的价值规范性特征。

由此,政治本身的价值理念和正义判断再次回归到政治学研究中的主要地位,这一变化被称为“后行为主义”(post-behavioralism)的研究发展。

2.行为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发展本身并不是依据单一理论思维逻辑的发展.而是吸收当代各种学科的发展成果.形成了跨学科式的发展。

行为主义最大的理论特点就是,任何理论都不存在不可以被观察到的因素。

(1)行为主义研究途径包括以下几点:①社会现实和政治现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通过科学的方法.我们可以还原人的政治行为的客观的真实性。

②人的政治行为存在着普遍性的特点.存在着规律性的或一致性的特质。

③这些规律性的或一致性的特质是可以通过验证得以确认的。

(2)行为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①政治心理学的认知过程: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受到现代心理学的影响。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第三章 国 家)【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第三章 国 家)【圣才出品】

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1.1 复习笔记一、政治的内涵1.“政治”一词的起源(1)西方对“政治”的理解①从词源学意义上考察。

英语中的“政治”(politics)一词由希腊语演变而来。

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

“政治”一词从最初的城堡而衍生出了其延伸含义,即指城邦中的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的总和。

简言之,政治乃处理城邦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②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以及亚里士多德所著的《政治学》中,“政治”一词也都是“处理城邦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意义。

③到了近代,随着国家空间范围的扩大和现实政治生活内容的丰富化、多样化,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们对政治的理解和认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国家及国家活动的基础上,“政治”被赋予以多种多样的含义。

(2)中国社会对“政治”的理解①中国古代对“政治”的理解主要是指君主与大臣们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通常充满了道德色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治、仁治。

②在我国古代,“政”和“治”多是分开使用的,“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准则);“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

③孙中山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这一解释突出了“政治”的公共性和管理性,而且也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古代及近代对政治含义的理解。

中国古代的“政治”的含义与西方和古希腊的“政治”含义有较大差异,但它们基本上都是指君主和代表君主的官吏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

只是到了近代,“政”和“治”两个词才开始完全结合在一起使用。

2.政治内涵的演变(1)古希腊时期的伦理政治观①古希腊的政治是一种城邦政治。

“正义”、“善”等道德原则贯穿于古希腊政治思想之中,伦理与政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正义观念是伦理和政治结合最为集中的表现。

正义被看做最高的美德和人与人关系的准则,它不仅是伦理和政治思想的重要范畴,也是人们伦理生活的目标和政治生活的准则。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第三章 国 家)【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第三章 国 家)【圣才出品】

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1.你认为政治概念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答:(1)政治概念的核心内容是国家政权问题。

(2)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这一命题揭示了政治的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和发展者的基本政治观点。

它是在广泛研究前人的政治学说,特别是深入研究和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政治学说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进行了缜密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井预测了随着资本主义的灭亡而来的将是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和发展者那里,他们还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策略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模式等诸多政治问题。

这些旨在揭示政治内涵的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②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它揭示了政治的基本内容。

国家是阶级社会中人类生活的社会共同体,它和其他社会共同体的区别在于拥有特殊的公共权力。

即政权,在阶级社会,一切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都与国家政权有关。

阶级关系由国家政权强制确认,阶级斗争的最高目标指向国家政权,或为了获取国家政权,或为了巩固国家政权,或为了影响国家政权。

因此,列宁指出,国家政权“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2.为什么传统的政治研究集中在国家层面?答:从历史发展来看,政治的含义是不断变化的,但始终与国家有着紧密的关系。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国家层面的研究都是政治研究的重要内容。

(1)西方传统的政治研究的国家层面①西方系统的政治学形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则是第一部系统论述政治科学的著作。

他首先研究两城邦(国家)的产生、性质、目的、任务等基本理论问题。

以此为基础,他研究了各种形式的城邦,对国家的各种体制及其历史变革、优劣比较等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何为最好的城邦生活,对理想的城邦构成、管理原则作了探讨。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政 府——第六章 公民社会)【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政 府——第六章 公民社会)【圣才出品】

第四章政府4.1 复习笔记一、政府概说1.政府概念(1)政府的概念①宏观意义的政府泛指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包括通常所谓立法、行政与司法机关。

②中观意义的政府指国家权力中的行政机关。

③在微观意义上,人们将政府看做议会制国家中行政权力的核心—内阁。

(2)政府的特点①公共性。

一方面,政府权力来源于人民。

在现代社会,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明示委托。

另一方面,政府权力服务于人民。

政府必须贯彻执行人民意志,必须向人民负责,必须为人民谋求利益。

②合法性。

一方面,政府权力依照宪法或法律产生,政府权力必须依照宪法或法律规定的范围、种类、时效、程序与限度运行。

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得到人民的普遍认同与支持。

③强制性。

在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下,政府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威性。

任何政党、阶层或个人都有义务服从和配合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命令等与政府活动,任何政党、阶层或个人都不得违背和对抗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命令等与政府活动,否则,将依法受到制裁。

2.政府职能(1)政府职能的含义①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所担负的职责与所发挥的功能。

②政府职能具有两个层次:根本职能与具体职能。

政府的根本职能包括实行阶级统治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政府职能即国家职能的具体化。

一方面,政府具有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职能;另一方面,政府具有对国家社会生活进行干预与协调的职能。

(2)政府职能的分类①暴力垄断。

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器履行的是政府最典型的职能。

暴力垄断成为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②规则划定。

制度是社会外在形式与实质内容的统一。

为了社会良序运行,政府必须及时构建合理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制度。

实际上,所有的政府都包括三大职能:其一,立法或制定法律;其二.执行或实施法律;其三,解释法律,宣判、裁定其含义。

③资源提取。

资源是维系政府自身与社会运转的基础。

政府最普通的提取形式包括税收、兵役等。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政党)【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政党)【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第五章政党1.为什么说政党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答:政党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这主要是因为:(1)从经济的角度观察,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是政党形成的经济条件。

①一方面,近代以来,伴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利益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特别是,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的阶级,不甘于自己政治上的附庸地位,通过组织化方式要求获得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政治权利。

②另一方面,近代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市场与自由竞争主导经济运行。

经济领域的变动相应地要求政治领域的协调与跟进。

如何将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汇集于政治过程中,如何将信念、政策与主张等贯彻到社会角落,就成为各国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可以说,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政党的形成提供了经济基础。

(2)从政治的角度观察,代议民主制的产生与发展,是政党形成的政治根源。

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国家的普遍建立,在国家疆域与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各国的民主制度的实行需要一个中介性原则,即代议制。

代议民主制被各国奉为政体制度的典范。

人类的政治发展已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即使得社会的多数人能够广泛参与政治生活,但与此同时,多数人还没有成长到能够直接管理社会的程度。

可以说,代议民主制的产生与发展为政党的形成提供了功能需求。

(3)从文化的角度观察,自由、民主、人权等先进政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政党形成的社会心理基础。

政党是以社会思想、观念等精神品质的更新为先导的。

近代以来,新兴的资产阶级高举自由、民主、人权等旗帜,在否定传统专制主义的斗争过程中一路高歌。

在取得斗争胜利以后,新兴的资产阶级将其作为一种内在信仰并使之广泛社会化。

随着这种全新的政治文化的广泛社会化,其所代表的原则与价值也日益为社会所认同与接受,凝结为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

2.当今世界政党包括哪些类型?答:当今世界共有数千个政党活跃于世界各国与地区。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四章 政治发展概述【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四章 政治发展概述【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政治发展概述14.1 复习笔记一、政治发展的内涵1.何谓“发展”(1)在社会学家那里,通常用“社会变迁”来描述一个社会体系的变化。

根据社会体系变化的速率和幅度,社会变迁则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如“激进式变迁”、“温和式变迁”等。

发展理论家在关注社会变迁的同时,对“发展”赋予了积极方面的含义,即发展是社会变迁中的积极方面的变化。

(2)在经济学家那里,他们则对发展和增长作了严格的区分。

所谓增长,只是一个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加;而发展则是一个事物在结构上的优化或性质的变化。

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言,没有增长就不会有发展,但增长并不等于发展。

所以,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也就有了不同的含义。

综上所述,对于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从形式上看,发展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从性质上看,发展是一个事物内部结构的质的变化。

当然,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价值预设,即发展是朝着积极方向的发展,是向理想目标的迈进。

2.何谓“政治发展”政治发展的概念受发展概念的影响,其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积极的意味。

关于政治发展的概念较有代表性的界定有如下几种:(1)罗伯特·J·杰克逊、米歇尔·B·史泰因认为,政治发展可以宽泛地界定为反映政治制度本质的政治机构结构发生变迁的过程,其含义可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①指政治体系发生结构分化与角色专门化的过程;②指新形态的政治生活在历史发展阶段中的演化过程;③指统治者用以使政治制度达到非政治目的的策略。

(2)萨缪尔·H·比尔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把政治发展界定为历史过程中的一种方向或趋势的观念。

认为,这种方向或趋势的变迁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同时,前后阶段之间又呈现出明显的因果关系。

每个阶段都是由前一阶段产生的。

每个相继的阶段共同组成一个趋势,形成政体在历史过程中的特殊模式。

(3)鲁恂·W·派伊认为,政治发展是一个综合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呈现出三种趋势:①个人平等观念的形成。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民社会)【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民社会)【圣才出品】

第六章公民社会6.1 复习笔记一、公民1.公民身份的概念公民身份作为一个政治哲学的概念一直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公民身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内涵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发生过一些重要变化。

(1)公民身份内涵的历史演变①公民身份的最初含义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公民的资格或成为公民的条件,亦即能被确认为公民的正当性或根据。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参与了某一政体,是拥有公民权的唯一根据。

②在中世纪后期至绝对主义国家时期的公民,霍布斯将其称之为“掌握着主权的人的臣民”。

③现代公民权概念源自民族国家,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催生了现代公民权理论,法国大革命首先建立起公民身份的原则和实践,使之成为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特征,英国则在1789年以前的一个半世纪里,为从君主臣民的关系转变为国家——公民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2)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公民权问题逐渐成为西方学界一大热门领域,对公民权的解释复杂多样。

①按照雅诺斯基的定义,“公民身份”是指个人在一个民族国家中平等地具有普遍性权利与义务的消极和积极的成员资格。

②特纳认为,“公民身份本质上指的是社会成员身份在现代政治共同体中的性质”。

③雅诺斯基与布莱恩·格兰认为,公民身份可以界定为个人在一个民族国家中所拥有的、在特定的平等水平上具有一定普遍性权利和义务的被动和主动的成员身份。

根据这一定义,公民身份包含四个层面的内涵:第一,公民身份开始于对特定民族——国家的成员身份的确定,这意味着一种资格或“权利”;第二,公民身份包含着在该国法律体系之下主动影响政治的能力与被动生存的权利;第三,公民权利是载人法律的、供所有公民行使的普遍权利;第四,公民权利是一种平等的表述,个体的权利与义务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平衡。

(3)莫里斯·詹诺维茨对公民权用法的分类莫里斯·詹诺维茨认为公民权的用法大致可分为三种:①作为一种道德判断,即被称为一个好的或真正的公民,其行为的道德标准。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第十二章政治社会化一、概念题政治社会化(浙江大学2007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研;西安交通大学2006年研;武汉大学2004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研;四川大学2004年研)答: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作为人们认识政治现象、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具有以下特点:①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②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③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它是人们获得政治认识,进入政治生活的桥梁和中间环节。

二、简答题1.大众媒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南京大学2005年研)答:(1)大众媒体主要包括广播、报纸、电视、书刊、电影、网络等。

这些媒介也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

(2)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各种传播媒介持续地向公众输送着某种经过选择的资料和观点,以及对这些资料和观点的分析与评价。

这种对于社会公众的“信息灌输”,常常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下来,形成某种特定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态度。

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①使政治事件引人注目,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的关心程度和了解程度,从而引导社会政治心理的发展方向。

②在各种各样的宣传报导中,除提供各种政治信息外,还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感情,这样,一个社会成员在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看电影、读小说的过程中,无时不受政治观念、态度和感情的影响。

必须指出的是,大众传媒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工具,它可能扭曲公共舆论,因为大众传媒是由人、政党以及利益集团来操纵的。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党)【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党)【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第五章政党一、概念题1.政党(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政党是指社会中一定阶层或阶级中的活动分子,为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的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认它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力,它也积极地介入到政治生活中,为取得或维护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其特征是:①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③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纲领;④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2.政党制度(武汉大学2010、2008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四川大学2010年研;燕山大学2010年研;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研)答:政党制度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政党制度的特点主要有:①政党制度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而设立的,其最大原则是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利益实现,因此,统治阶级可以根据自己利益和统治需要而随时改变政党制度。

②政党制度可以是成文法规定的,也可以是宪法惯例规定的。

政府制度一般具有法律明确、具体和特定的规定,而政党制度可以在宪法中作原则性规定,也可能按照宪法惯例而形成,并无明确的法律规定。

③政党制度不仅规定着政党本身的地位、作用和活动方式,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方式。

3.政党政治(武汉大学2004年研)答:政党政治是指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积极分子所组成的,有共同政治主张,采取共同的行为,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政党通过竞争性的选举方式进入政府和国家其他部门,进而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事务,把本阶级、阶层的利益上升为国家利益的政治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政治文化概述
11.1 复习笔记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
1.政治文化的含义
1956年阿尔蒙德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第一次提出政治文化的概念,开创了政治文化研究领域。

“政治文化”包括三层含义:
(1)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有关政治生活领域的公共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

它包括政治学说、政治思想、政治价值、信仰和象征符号等内容;
(2)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指向政治体系的心理取向和行为模式的抽象,这可以从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情感等方面进行测度;
(3)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现实政治生活中所尊奉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这在比较政治的意义上构成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典型的独特的政治样态。

概而言之,政治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在长期和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共同体成员得自经验的政治心理取向和政治行为模式抽象,以及该政治共同体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奉行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这三者的有机整体。

2.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从上述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引申出政治文化的三个基本特征。

(1)政治文化的阶级性
在某一政治共同体当中,总是存在着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等政治人群的分化,不同的阶级或者阶层变现出不同的政治文化。

(2)政治文化的民族性与国别性
在不同的政治共同体之间,不同的民族与国家之间,存在着相互区别的政治文化。

(3)政治文化的延续性与变化性的对立统一
作为政治系统的主观方面,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总是与现实政治系统的发展同步变化。

其中政治心理、政治行为模式作为政治共同体成员长期共同生活的一种历史性积淀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不过,政治文化的这种稳定性和延续性并不否定政治文化的变化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政治文化的结构与类型
1.政治文化的结构
结构是指构成某一事物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政治文化的结构就是指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政治文化的结构可分为亚文化结构和内容结构等。

政治文化的亚文化结构是指一个政治共同体整体性政治文化中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政治亚文化则是指政治共同体整体性政治文化系统中某一政治人群、组织、团体或机构的特殊的子文化系统,它表明某一政治共同体中政治态度的不同分布。

根据政治文化的定义,政治文化在内容上包含了三层含义,即政治思想体系与价值体系、政治心理取向与行为模式、现实政治原则与政治精神,三者内部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政治文化的内容结构。

(1)政治思想体系与价值体系
①政治价值是政治主体对各种政治客体和政治现象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的一种评价,表
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现象的一种价值取向,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伦理观念、政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

②政治学意义上的政治思想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

它是人们对共同体政治生活中的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政治关系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政治现实的理性认识和把握。

政治思想通常以各种政治观点、政治理论和学说、政治主张和见解的形式出现。

与政治心理相比较,政治思想是一种显性的政治文化,即它借助于语言、文字等可感觉得物质形式表现出来。

③政治思想是一种观念体系,它包括一系列的政治认知、政治判断和政治推理。

作为一种观念的体系,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结构,政治思想的结构就是指政治思想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政治思想的结构可以分为内容结构和思维结构两方面。

(2)政治心理取向和行为模式
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密切,特定的政治心理倾向决定着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模式。

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对现实政治系统即政治共同体的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诸方面的一种自发和直观的心理反应,表现为对共同体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认识、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

政治心理主要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等构成要素。

这些构成要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了政治心理的整个过程。

①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过程是整个政治心理的基础。

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话中的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规律等方面的队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与理解。

政治认知过程又分为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判断三个过程。

a.政治知觉是政治主体对认知客体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方面及相互关系的综合反应,其结果是形成对某一客体的整体观念。

b.政治印象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知觉的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成像反映,其结果是在头脑中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记忆。

c.政治判断则是政治主体在上述两个过程的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其结果是形成对某种客体的综合分析。

②政治情感
政治情感是在政治认知基础上形成的。

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人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之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信疑之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

它由两个心理层面构成:
a.处于较低层次的政治情绪;
b.处于较高层次的政治情感。

③政治动机
政治动机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

政治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

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政治主体的需求和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的。

a.政治主体的需求一般有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等。

b.政治主体的目标是指政治主体对能够满足需求的政治条件的综合反映,是对种种政治角色、政治方式等条件的比较选择。

④政治态度
政治态度是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从肯定到否定、
从赞成到反对的连续状态。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过程,是在其他心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这些心理过程的结果。

政治态度具有中间作用,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心理转换为政治行为的必经环节。

政治态度的倾向性决定了政治行为的选择指向性。

(3)现实政治原则与政治精神
①每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政治生活,事实上都尊奉着独特和典型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在各个政治共同体之问,这种现实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表现出引人注目的差异。

②现实的政治原则与政治精神,其本身并不包括现实的政治制度、政治秩序和政治结构等现实政治系统的内容,它在本质上仍然属于政治系统的主观方面。

但另一方面,现实的政治制度、政治秩序、政治结构等,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共同体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

(4)上述政治文化的三层含义是一脉相承的
①作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政治文化给整个共同体的政治结构、政治秩序以及固化的政治制度提供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佐证,为共同体成员的政治行为提供规范、规则并赋予意义和价值评判的标准。

②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经由政治社会化传递给政治共同体成员,由此形成政治共同体成员指向现实政治系统的特殊的政治心理取向和行为模式,这是政治文化的“典型”或“核心”的含义。

③政治共同体政治生活中所尊奉的现实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是前两者的逻辑结果。

其中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为其提供论证、解释和说明,而政治共同体成员特定的政治心理取向和行为模式又为其提供主观心理环境的支持。

④政治共同体成员的政治心理取向和行为模式,是该政治共同体“典型”或“核心”的政治文化,在政治文化的三层含义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政治共同体在政治生活中尊奉的现实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是该政治共同体的“现实”的或者说“实现”的政治文化。

2.政治文化的类型
政治文化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1)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
①大众政治文化包括了政治共同体一般成员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治理、政治关系的态度、感情、价值和信仰;而统治政治文化则是政治领导阶层对这些政治对象的态度、感情、价值和信仰。

②精英是指受过高等教育、收入更高、影响力更大的社会群体。

他们的政治态度与大众不同,对政治感兴趣、更乐于参与,他们比大众更具有政治能力和政治功效感。

(2)地域型政治文化、依附型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
①地域(地区)型政治文化
这种政治文化中的人们很少感到自己是一个国家的公民,他们只认同身边的事物。

他们对国家的政治体制缺乏自豪感,也谈不上尊敬,他们对政治漠不关心,缺乏政治知识与参与政治的激情和可能,对政治能力和政治功效毫无感觉。

②依附型政治文化
这种文化中的人们知道他们是公民,也关注政治,但他们是以一种被动的方式卷入政治的,没有积极参与政治。

他们只是与政治体系的输出有密切的关联,他们关于政治能力和政治功效的感觉是低层次的。

③参与型政治文化
在这种政治文化中,人们知道他们是国家的公民,对政治非常关心,对国家的政治体制拥有自豪感,相信自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政治。

他们显示出较高程度的政治能力和政治功效。

(3)体系文化、过程文化、政策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