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分析报告(月报等)编写教程 - 施工设计 - 东南西北人 - 国际工程技术交流网站
深基坑监测报告
![深基坑监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295ee1a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74.png)
深基坑监测报告1. 概述本文档为深基坑监测报告,旨在对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的监测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深基坑是指在地下挖掘的较大规模工程,主要用于承载建筑物或其他重型结构的地下部分。
深基坑监测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
2. 监测方法为了全面了解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和变化情况,采用了以下监测方法:1.测量法:通过在基坑周围设置测量点,使用测距仪、水准仪等设备对基坑周边地面和结构物进行定期测量,以获取基坑变形参数,如位移、倾斜等数据。
2.应力监测:在深基坑内部设置应力监测点,利用应变计进行连续监测,以获取基坑周边土体的变形状态。
3.水位监测:安装水位监测设备,对基坑中的地下水位和孔隙水压进行实时监测,以确保基坑施工过程中的排水措施的有效性。
3. 监测结果通过对深基坑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位移和倾斜:监测数据显示,基坑周边的地面和结构物在挖掘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位移和倾斜,但均未超出安全范围。
这表明基坑施工过程中,地面和结构物的变化较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2.孔隙水压:水位监测数据显示,基坑周边地下水位在施工过程中有所变化,但在排水措施的有效管理下,孔隙水压得到了有效控制,保证了基坑周边土体的稳定性。
3.应力状态:应力监测数据显示,基坑周边土体的应力状态相对稳定,变形较小,符合设计要求。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土体的变形主要集中在基坑边界附近,较小的变形对周边建筑物和结构无影响。
4. 监测结论基于以上监测结果的分析,总结如下:1.基于测量和监测数据的分析,深基坑的施工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
2.水位监测数据显示,排水系统的设计和施工是有效的,确保了基坑周边土体的稳定性。
3.出现的位移和倾斜在允许范围内,不会对周边建筑物和结构造成重大影响。
4.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应力状态符合设计要求,土体的变形主要集中在基坑边界附近。
基于以上结论,可以确认深基坑的施工过程中,监测结果显示基坑具备较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基坑监测报告
![基坑监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aa0ecc390c69ec3d5bb75e6.png)
1工程概况(1)基本概况本工程位于***路与**道交口西北角,场地内原大和庄村拆迁场地,现地势较为平坦。
拟**楼场地北侧为规划路,南侧中国人寿,东侧西侧均待建场地,**楼地上*层、地下*层,为框架剪力墙结构,筏形基础。
基坑开挖深度均为**左右。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详见由**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基坑支护结构及排水措施本工程基坑支护主要采用土钉墙支护方案。
根据基坑埋深,周边环境、工程特点及使用要求,本工程基坑主要采用放坡系数1:0.5,支护土钉分4层,呈梅花型布置,水平间距为1500mm,垂直间距为1500mm。
土钉锚固体直径Φ100mm,锚筋为1Φ18钢筋,孔内灌注水泥浆,水灰比为0.4~0.5;土钉墙面层编Φ6.5@250mm×250mm钢筋网,每层土钉设1Φ14横向压筋,横压筋与土钉锚头平行焊接,面层喷射80mm厚的C20细石混凝土。
考虑到本工程场地孔隙潜水的影响,土方开挖前需进行降水。
本工程采用管井降水方法,基坑底局部辅助明沟排水。
场区每栋楼外4m周边以25m间距布置降水井,井深25m,降水已进行一个半月,地下水位已至预计基坑底以下2.0m,已满足基坑开挖和基础施工条件。
2 监测目的和方案依据(1)监测目的基坑监测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整个基坑开挖过程及运营阶段,对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化,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岩土性状的改变进行各种观测,结果及时反馈,以便对可能出现的危害工程、周围建筑物、构筑物安全的险情采取及时补救和加固措施,指导施工。
具体如下:1)为基坑周围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提供依据。
2)验证支护结构设计,及时反馈信息,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
3)将监测结果反馈设计,为其它区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2)方案依据1)工程基坑支护工程图纸及设计方案2)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 9258-97)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5)基坑工程手册(刘建航,候学渊主编)6)高层建筑深基坑围护工程实践与分析(赵锡宏等主编)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8)高层建筑深基坑围护工程实践与分析(同济大学)9)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10)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3 监测内容及项目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基坑监测生产实习报告
![基坑监测生产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6538a8f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67.png)
实习报告实习单位:某基坑监测公司实习时间:2023年6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实习人员:张三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坑工程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基坑监测作为基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基坑施工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基坑监测的工作内容和流程,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选择了某基坑监测公司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生产实习。
二、实习内容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基坑监测方案的编制: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如何根据基坑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监测方案,包括监测项目的选择、监测频率、监测方法等。
2. 监测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我参与了监测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学习了如何正确使用各种监测仪器,如位移传感器、倾斜仪、压力计等。
3.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在实习期间,我负责对监测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并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便于后续的预警和决策。
4. 监测报告的编制:根据监测数据,我学习了如何编制监测报告,包括报告的结构、内容、图表等。
5. 现场协调与沟通:实习期间,我参与了与施工方、设计方等的沟通协调工作,学习了如何处理现场各类问题,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三、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收获如下:1. 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通过实习,我将所学的基坑监测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2. 了解基坑监测工作流程:我全面了解了基坑监测的工作流程,从方案编制、设备安装、数据采集、报告编制到现场协调等,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3. 沟通协调能力的提升:通过与各方人员的沟通协调,我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4. 安全意识增强:实习期间,我深刻认识到基坑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了安全意识,提高了对工程安全的重视。
四、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基坑监测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
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如在现场经验、专业知识等方面还需加强。
基坑监测个人工作总结报告
![基坑监测个人工作总结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706301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2e.png)
一、前言基坑监测是保障基坑工程安全的重要手段,我作为一名基坑监测工程师,在过去的一年里,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总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内容1. 监测方案编制与实施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结合规范要求,编制了基坑监测方案,明确了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周期、监测精度等。
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方案进行监测,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 监测仪器设备管理对监测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同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为施工提供依据。
3. 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对基坑周边环境、支护结构、土体等监测项目进行数据采集。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分析监测数据变化趋势,为施工方提供决策支持。
4. 监测报告编制根据监测数据,分析基坑工程的安全状况,编制监测报告,并及时向施工方汇报。
对监测报告进行审核、修改和完善,确保报告质量。
5. 监测现场管理对监测现场进行巡查,确保监测设施完好,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与施工方、监理方保持良好沟通,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二、工作亮点1. 提高监测精度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熟练掌握了各种监测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了监测精度。
在监测过程中,对异常数据进行及时处理,确保了基坑工程的安全。
2. 优化监测方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监测方案进行优化,减少了监测次数,降低了监测成本。
3.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施工方、监理方保持良好沟通,共同解决监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4. 提升自身素质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更好地完成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工作不足与改进措施1. 监测数据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在监测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改进措施:加强学习,参加相关培训,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2. 监测现场管理需加强在监测现场管理方面,还需进一步规范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某基坑监测成果报告
![某基坑监测成果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88ebb3dbceb19e8b9f6ba11.png)
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 (1)1.1工程概况 (1)第二章监测依据及内容 (1)2.1监测目的 (1)2.2监测的依据 (2)2.3监测内容 (2)第三章控制点的布设 (2)3.1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3)3.2控制测量 (3)第四章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 (4)4.1围护墙体深层位移监测孔(即测斜孔)的布设及监测 (4)4.2周边道路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 (6)4.3地下水位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 (7)4.4周边地表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 (8)4.5围护墙顶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 (8)4.6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 (9)4.7锚索内力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 (10)4.8裂缝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 (11)第五章仪器设备及技术措施 (11)5.1仪器设备 (11)5.2监测精度 (12)5.3质量保证措施 (12)第六章监测成果 (13)6.1工作进程及完成工作量 (13)6.2报警值及监测频率 (13)第七章监测成果表 (14)7.1周边道路沉降监测 (14)7.2围护墙体深层位移监测 (15)7.3地下水位监测 (17)7.4周边地表沉降监测 (17)7.5围护墙顶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监测 (20)7.6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 (21)7.6锚索内力监测 (22)7.8裂缝监测 (24)第八章结论 (25)第一章工程概况1.1工程概况本工程为郑州市郑东新区CBD9号公共停车场暨行政服务大厅工程,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商务外环路东、九如路南。
建筑占地面积1201.90㎡,总建筑面积为8765.65㎡,地下两层,地上两层,建筑高度为12.00m,工程性质为公共停车场,结构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耐火等级为一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建筑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本工程基坑开挖范围55x81米,面积约4833平方米。
基坑开挖深度为15.3米。
基坑为一级,基坑维护结构采用桩锚支护和复合土钉墙结合的方式进行支护。
简述基坑监测方案的内容及日报的内容怎么写
![简述基坑监测方案的内容及日报的内容怎么写](https://img.taocdn.com/s3/m/3d58605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c2.png)
简述基坑监测方案的内容及日报的内容怎么写基坑监测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基坑施工的质量与安全,并对工程建设及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和管理。
基坑监测方案是基于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通过对基坑工程施工历程中的详细监测和分析,将监测数据与监测结果进行比对和评估,并及时进行风险控制和问题处理的一套详细的监测方案。
基坑监测方案的内容1.监测目的与方法:该部分主要是介绍本次基坑监测的目的和方法,说明监测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对监测方案中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2.监测对象:该部分主要是介绍本次监测的对象,包括基坑周围的建筑结构、桥梁结构、地下管线、周围环境、地下水位等因素。
3.监测内容:该部分主要是介绍本次监测的具体内容,包括基坑沉降监测、钢支撑应力监测、土压力监测、排水监测、渗透监测等方面。
4.监测周期和频次:该部分主要是介绍监测方案中各项监测的周期和频次,以及监测结果的处理和评估时间,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5.监测数据处理和评估标准:该部分主要是介绍监测数据的处理和评估标准,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6.监测报告:该部分主要是介绍监测报告的内容和格式,确保监测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日报的内容怎么写基坑监测方案中规定了监测的周期和频次,而监测周期和频次之间的变化随时都会对基坑的安全施工产生影响。
因此,在基坑监测方案制定后,需要每天对监测数据进行详细的日报汇报,以便及时掌握基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基坑监测日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监测日期和时间:在每份监测日报的顶部都会注明具体的监测日期和时间,以便工程管理人员了解最新的监测数据和结果。
2.监测数据:监测数据是监测日报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应该记录监测时的各种数据,例如基坑沉降、钢支撑应力、土压力、水位、渗透等数据。
3.监测结果和评估:每天的监测报告都应包括监测结果和评估。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初版)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初版)](https://img.taocdn.com/s3/m/ab300068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fe.png)
8、基坑施工节点时间表1#桥墩承台1、2021年3月18日~2021年3月29日基坑围护钢板桩施工。
2、2021年4月6日~2021年4月29日基坑外降水井施工完成。
3、2021年5月1日~2021年6月24日基坑内土方开挖。
4、2021年4月19日~2021年5月29日基坑内第一、二、三道钢围檩及钢支撑安装。
5、2021年6月21日~2021年6月30日基坑底基础灌注桩破桩头。
6、2021年6月30日~2021年7月2日基坑封底、垫层混凝土浇筑。
7、2021年7月4日~2021年7月5日基坑第三道钢围檩及钢支撑拆除。
8、2021年7月19日~2021年7月22日桥墩承台底板钢筋绑扎及承台混凝土浇筑。
9、2021年7月24日~2021年7月25日桥墩承台周边土方回填。
10、2021年7月24日~2021年7月25日基坑第二道钢围檩及钢支撑拆除。
2#桥墩承台1、2021年3月18日~2021年3月29日基坑围护钢板桩施工。
2、2021年4月6日~2021年4月26日基坑外降水井施工完成。
3、2021年4月28日~2021年5月19日基坑内土方开挖。
4、2021年4月15日~2021年5月15日基坑内第一、二道钢围檩及钢支撑安装。
5、2021年5月20日~2021年5月22日基坑底基础灌注桩破桩头。
6、2021年5月19日基坑封底、垫层混凝土浇筑。
7、2021年5月26日~2021年6月9日桥墩承台底板钢筋绑扎及承台混凝土浇筑。
8、2021年6月2日~2021年6月9日桥墩承台周边土方回填。
9、2021年6月11日~2021年6月12日基坑第二道钢围檩及钢支撑拆除。
10、2021年7月1日~2021年7月3日桥墩墩柱钢筋绑扎及混凝土浇筑。
11、2021年7月13日~2021年7月15日桥墩墩柱周边土方回填至现地面。
12、2021年7月18日~2021年7月19日基坑第一道钢围檩及钢支撑拆除。
3#桥墩承台1、2021年3月18日~2021年3月29日基坑围护钢板桩施工。
基坑监测报告.doc
![基坑监测报告.doc](https://img.taocdn.com/s3/m/6e277781336c1eb91b375d12.png)
基坑监测报告第一章工程概况本基坑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cbd 商业中心,采用土钉墙支护结构,开挖深度约为13 米。
基坑周边环境复杂,周边建筑物较多而且相邻较近,地下管道也开挖影响范围之内。
第二章项目监测点数术规程》jgj120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8《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2 监测内容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安全性判别第三章 监测点的 布设及监测3.1 围护结构水平 位移监测(测斜) 监测目的: 围护结 构的变形通过预埋在 围护桩外侧的测斜孔 进行监测, 主要了解随 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 围护结构不同深度的 水平位移变化情况。
布设原则: 布置在 基坑平面上挠曲计算值最大的位置, 如悬臂 判别标准 警戒域 报警值)在施工期间,上述控制标准中有一项标准未达到满足,应立即通知业主及监理公司;并密切配合业主、监理公司及设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措施,以保证工程安全顺利施工。
5.2 监测频率基坑监测所有项目开挖阶段均按照规范要求一天一测,底板完成以后监测频率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3~5 天测一次第六章监测成果分析6.1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测斜)分析郑东新区嘉园cbd 商业街工程测斜各监测孔的详细变形,请参阅图曲线6-1~6-2,符号规定:向基坑内位移为正,反之为负。
从附录曲线6-1~6-2 可以得出,桩体测斜各监测孔位移变化规律,与基坑开挖施工工况有关,且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只是变化的幅度大小不同而已。
主要特征有:(1)桩体测斜各监测孔之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2)基坑进行开挖阶段时,各监测孔变形曲线呈向基坑方向位移趋势,各孔均未出现累变报警情况。
3)基坑底板浇筑完成后,各监测孔变形变化速率明显减小以测斜孔cx01 为例分析:该孔的变形规律与其他监测孔变化规律基本相同,随施工工况不同而相应变化,其变化与基坑开挖深度、底板浇筑时间密切相关,基坑开挖越深,其变形越大,其最大变形位置随着开挖深度变化而变化。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b26d01c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65.png)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1. 引言基坑监测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一环,旨在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
本报告总结了基坑监测工作的整体情况,并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2. 监测方法2.1 现场监测设备我们在基坑工程现场使用了多种监测设备,包括测斜仪、沉降仪、超声波测量仪等。
这些设备能够帮助我们实时监测基坑周边土体的变形和沉降情况。
2.2 数据采集与处理监测设备通过传感器获取到的数据会被记录下来,并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进行分析和处理。
我们采用了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将监测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展示,以便更好地了解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变化趋势。
3. 监测结果分析3.1 土体变形通过分析监测数据,我们发现基坑周边土体发生了一定的变形。
变形主要集中在基坑边缘,逐渐减小向外扩散。
这是由于基坑施工中土壤的挖掘和排土导致的。
3.2 土体沉降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土体的沉降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观察到基坑周边土体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沉降,但整体稳定性良好。
这得益于监测设备的及时反馈和施工人员的合理调整。
3.3 施工影响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和结构物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基坑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振动影响较小,但在挖掘和回填土方过程中仍需注意施工质量。
4. 改进措施4.1 定期监测基坑监测需要持续进行,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
我们建议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定期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及时调整施工计划。
4.2 加强沟通基坑监测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合作,需要加强施工人员、监测人员和设计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只有充分理解各自的需求和要求,才能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3 引入新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考虑引入一些新技术来改进基坑监测工作。
例如,使用无人机进行空中监测,或者应用更先进的传感器和数据处理算法,提高监测的精确度和效率。
5. 结论基坑监测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
通过本次监测,我们对基坑施工过程中土体的变形和沉降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基坑地质分析报告
![基坑地质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781b5fa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4.png)
基坑地质分析报告1. 引言基坑地质分析是在工程施工前对地下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的过程。
本报告旨在对基坑地质情况进行全面描述和分析,为工程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2. 背景基坑工程是建筑施工中常见的一项工作,它在建筑物的地下部分挖掘出一定深度和面积的土方,以容纳建筑物的地下结构或设备。
基坑地质分析是为了在施工前了解地下情况,评估基坑开挖的难度和安全性。
3. 地质调查方法3.1 钻孔调查:通过钻孔获取地下土壤和岩石的实际情况,了解地层的性质和分布。
3.2 岩芯分析:对钻孔中取得的岩芯进行物理性质测试和化学成分分析,以确定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
3.3 地质雷达:利用地质雷达设备探测地下的岩土结构和障碍物,获取地下介质的信息。
3.4 地质勘测仪器:利用测井仪、电阻率仪等地质勘测仪器获取地下介质的物理参数,分析地下情况。
4. 基坑地质情况描述通过地质调查和分析,得到了以下基坑地质情况的描述:4.1 地层描述:根据钻孔调查结果,发现基坑区域主要由黏土、砂土和硬岩组成。
黏土层位于地表下约10米深度,砂土和硬岩分布在黏土层之下,硬岩层较薄。
4.2 地下水情况:通过地下水位调查和测井仪器测试,发现基坑区域地下水位较低,且水质较好。
地下水位位于地下20米左右,对基坑施工影响较小。
4.3 斜坡稳定性:经过岩芯分析和地质勘测仪器测试,认为基坑周边斜坡稳定性良好,不会对基坑开挖产生较大的影响。
4.4 地下管线:通过地质雷达探测和相关部门提供的地下管线图纸,发现基坑区域存在电力线、给水管线和通讯线等地下管线。
需要在施工前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避免对地下管线造成损坏。
5. 基坑开挖设计建议基于对基坑地质情况的分析,提出以下基坑开挖设计建议:5.1 基坑开挖方式:根据地层情况,建议采用机械挖掘方式进行基坑开挖,通过挖掘机和推土机等设备进行土方开挖。
5.2 基坑支护措施:根据基坑周边的地质情况,建议采用钢支撑和土工合成材料等支护措施,增强基坑的稳定性。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5f858f671fe910ef02df800.png)
目录一、工程概况二、监测目的三、监测内容四、监测依据五、监测方法六、监控报警七、信息反馈八、九、监测项目数据汇总表及时程变化曲线十、监测结论及建议附:一、基坑监测平面布置图二、基坑监测项目数据汇总表三、监测项目时程变化曲线监测总结报告一、工程概况1、工程名称:正弘空港花园项目6#地块基坑变形监测项目。
2、工程地点:郑州航空港区郑港四街与郑港三路交叉口。
3、基坑工程周边环境3.1、四周较为空旷为保证基坑开挖期间基坑侧壁的安全和基础施工的正常进行,按照相关规范要求需采用基坑变形监测措施,确保基坑在施工期间能够掌握及时的数据变化量,有效的信息化施工,有异常变化前期能够及时预报并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根据甲方提供的《基坑支护、降水设计总说明》做以参考,基坑开挖深度平均为-10.3米《JGJ120-99和GB50202-2002》的规定,基坑的安生等级为二级.结合基坑支护设计,考虑基坑开挖中对周边建筑物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基坑开挖中必须对基坑的安全实施基坑侧壁的位移和沉降变化等安全检测。
二、监测目的为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测定基坑及周边建筑物从当前状态起至变形稳定期间的绝对变化量,对基坑进行健康监测,对意外变形做出及时预报,确保施工和使用中的安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援程》JGJ8-2007及《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结合本工程实际,在对工程地基勘察报告及支护降水设计方案分析参考。
对建筑结构体系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进行预测预报,为确保基坑及周围环境的安全。
三、监测内容1、主楼基坑围护顶部竖向位移及水平位移监测(暂定38点)以现场实际布设为准;2、基坑巡视;’四、监测依据(1)参考基坑支护设计图纸以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l、《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 8-2007);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09);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7-2002);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2-2002)五、监测方法沉降监测分为控制网和标示点监测两部分。
基坑监测工作汇报材料
![基坑监测工作汇报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5ebee59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db.png)
基坑监测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领导:
我根据上周基坑监测工作的进展情况,整理了以下汇报材料,请查阅。
1. 基坑监测工作概述:
- 摘要:上周我单位负责的基坑监测工作的总体情况。
- 监测目标:具体说明监测的基坑工程项目和监测点位置。
- 监测内容:列举各项监测内容,如地下水位、地表沉降等。
- 监测方法:简要介绍常见的监测方法和设备使用情况。
2. 监测数据分析:
- 数据统计:详细展示各个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并进行合理
的数据分类和分组,以便于分析。
- 趋势分析:根据数据趋势图和变化情况,对基坑工程的安
全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估和预测。
3. 问题及处理:
- 发现的问题:列举出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如地下水位
超过预期值、地表沉降速率过快等。
- 处理措施:针对各个问题,说明采取的相应处理措施,并
说明处理效果。
4. 建议与意见:
- 针对当前监测工作中的问题和处理情况,提出改进建议和
意见。
以上是本次基坑监测工作的汇报材料,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资料或有任何疑问,请随时与我联系。
谨上。
此致,
XX单位。
基坑监测分析报告(月报等)编写教程
![基坑监测分析报告(月报等)编写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43094c882cc58bd63186bdab.png)
基坑监测分析报告(月报等)编写教程-施工设计-东南西北人-国际工程技术交流网站...各位监测朋友大家好,好久没有写东西了哈,今天突然想着写点东西,来这里的朋友很多都是从事施工监测或者设计工作的,很少有人去从事理论研究,比如说经典的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等,这部分东东由于涉及理论知识较多且难度较大,一般都交给了那些科研工作者去研究,比如说高校,但是我们在从事监测工作又想学点高深的东东去忽悠人。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现在监测人涉及最多的就是监测数据,现场需要出周报、月报、年报等等,这些都离不开数据分析,所以学好数据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提供高质量的分析报告也是一种能力的表现。
下面我就利用监测人网站这个平台,在这里简单的说说在监测资料定检分析中常规分析的内容,由于月报、年报要求比较简单,如果都按照定检分析的水平去做的话,那样的报告质量就相当高了。
在监测资料定检分析中的的常规分析,主要包括:过程线分析,的特征值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对比情况分析,分布状况分析。
我本人在做定检分析中涉及比较多的就是过程线分析,的特征值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分布状况分析。
下面我们来一一说明。
常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监测效应量的变化是否正常,找出监测效应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初步判断异常测值产生的原因,其实这也是周报、月报、年报的目的。
下面我们来具体介绍:一、过程线分析监测资料过程线是指一个或数个效应量(含环境量及效应量)在一段监测时内的所有测值按时间顺序及比例连接起来的折线。
通过绘制监测效应量的过程线,主要了解该效应量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包括:判断该效应量是否存在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变化是否合理;直观判断整个过程的效应量变幅、各年的变幅,以及变幅是否合理、协调;判断变化过程中是否存在尖点、突变,以及尖点、突变的大小和类型;判断该效应量是否存在趋势性变化,以及趋势性变化的速率;当与环境量绘制在同一过程线上时,可了解监测效应量与各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否相对应,周期是否相同,滞后变化时间多长,变化幅度是否大致成比例;当多个测点的监测效应量绘制在同一幅图上时,还可判断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否相似,是否存在明显的不协调或异常状况;当不同监测效应量的过程线绘制在同一幅图上时,还可判断这些效应量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关系,以及相互关系的程度。
基坑检测工作总结汇报
![基坑检测工作总结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0b416792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c5.png)
基坑检测工作总结汇报基坑检测工作总结汇报一、背景介绍基坑工程是指施工之前需要对土质进行开挖的施工现场,由于基坑的深度较大,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保证施工工程的安全和质量,需要进行基坑检测工作。
二、工作目标1. 确保基坑的稳定性:通过对基坑进行检测,评估基坑的稳定性,以确保能够承受工程施工的重荷。
2. 发现并控制地下水问题: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水的泛滥是一个常见的问题,通过检测,及时发现并控制地下水问题,可以保证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确保施工工程的质量:通过对基坑的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工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施工工程的质量。
4. 降低工程风险:通过对基坑的检测,可以评估基坑的稳定性,避免塌方等安全风险的发生。
三、工作内容1. 现场勘察:在施工前,对基坑的周边环境进行勘察,包括地下水情况、土壤类型等。
2. 地质调查:通过地质勘察和取土样进行室内分析,了解基坑开挖的地质条件。
3. 基坑稳定性分析:通过现场实测和室内计算,评估基坑的稳定性。
4. 地下水监测:布设地下水位监测井,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5. 深层位移监测:采用应变测量等方法,对基坑边坡等进行深层位移监测。
6. 基坑支护结构检测:对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7. 报告撰写:对基坑检测结果进行整理,撰写检测报告,提出相应的建议。
四、工作进展1. 现场勘察工作已经完成,对基坑的周边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记录。
2. 地质调查已经完成,取得了有关地质条件的数据,并进行了相应的室内分析。
3. 基坑稳定性分析已经进行,结果显示基坑的稳定性较好,能够满足工程要求。
4. 地下水监测井已经布设完毕,并开始了地下水位的实时监测。
5. 深层位移监测工作已经开始,采用了应变测量等方法进行监测。
6. 基坑支护结构检测工作已经进行,初步结果显示支护结构的施工质量合格。
7. 检测报告已经撰写完成,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基坑监测报告格式
![基坑监测报告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eea47badf61fb7360b4c65be.png)
*********基坑变形监测报告2018年10月**********基坑变形监测报告工程名称:******工程地点:******监测日期:2018年X月X日~2018年X月X日目录一、工程概况工程场地地处*******,北池一路西首路南侧,文昌馨苑居住区西侧。
拟建*****及地下车库概况如下:表1 工程概况二、基坑支护深度:监测依据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2016)。
5. 基坑支护方案、施工方案。
三、监测内容1.基坑顶部竖向位移;2.基坑顶部水平位移;3.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4.基坑周边地表裂缝;5.周边临时建筑物裂缝;6.地下水位;四、监测点布置和监测方法监测点布置监测点位的选择基坑变形观测点设立在基坑坡度边缘处,首次开挖共计布设观测点23个(其中基坑监测点*个,编号J1-J*;原有建筑物*个,编号Y1-Y*);详见基坑监测点布设示意图。
监测点的埋设观测点标志按照《工程测量规范》中的附录一、二级平面控制点标石埋设,也可采用相当于下图规格的其他标志。
标志规格如下:图1 监测点标志监测方法1.现场巡检(1)支护机构支护结构成型质量;边坡有无塌陷、裂缝及滑移;基坑有无涌土、流沙、管涌。
(2)施工工况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异样;基坑开挖分层高度、开挖分段长度是否与设计一致,有无超深、超长开挖;基坑场地地表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是否超载情况。
(3)周边环境邻近基坑及建(构)筑物、地下设施、道路及地表有无裂缝出现。
(4)监测设施水准基点、变形监测点有无破坏现象;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
2.坡顶沉降、周围地表沉降监测本次沉降观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各项精度要求如下:表3 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和视线高度(m)表4 水准观测的限差(mm)注:n为测站数使用的水准仪、水准标尺,项目开始前和进行中应按要求定期进行检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坑监测分析报告(月报等)编写教程- 施工设计- 东南西北人- 国际工程技术交流网站...
各位监测朋友大家好,好久没有写东西了哈,今天突然想着写点东西,来这里的朋友很多都是从事施工监测或者设计工作的,很少有人去从事理论研究,比如说经典的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等,这部分东东由于涉及理论知识较多且难度较大,一般都交给了那些科研工作者去研究,比如说高校,但是我们在从事监测工作又想学点高深的东东去忽悠人。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现在监测人涉及最多的就是监测数据,现场需要出周报、月报、年报等等,这些都离不开数据分析,所以学好数据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提供高质量的分析报告也是一种能力的表现。
下面我就利用监测人网站这个平台,在这里简单的说说在监测资料定检分析中常规分析的内容,由于月报、年报要求比较简单,如果都按照定检分析的水平去做的话,那样的报告质量就相当高了。
在监测资料定检分析中的的常规分析,主要包括:过程线分析,的特征值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对比情况分析,分布状况分析。
我本人在做定检分析中涉及比较多的就是过程线分析,的特
征值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分布状况分析。
下面我们来一一说明。
常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监测效应量的变化是否正常,找出监测效应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初步判断异常测值产生的原因,其实这也是周报、月报、年报的目的。
下面我们来具体介绍:一、过程线分析
监测资料过程线是指一个或数个效应量(含环境量及效应量)在一段监测时内的所有测值按时间顺序及比例连接起来的折线。
通过绘制监测效应量的过程线,主要了解该效应量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包括:判断该效应量是否存在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变化是否合理;直观判断整个过程的效应量变幅、各年的变幅,以及变幅是否合理、协调;判断变化过程中是否存在尖点、突变,以及尖点、突变的大小和类型;判断该效应量是否存在趋势性变化,以及趋势性变化的速率;当与环境量绘制在同一过程线上时,可了解监测效应量与各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否相对应,周期是否相同,滞后变化时间多长,变化幅度是否大致成比例;当多个测点的监测效应量绘制在同一幅图上时,还可判断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否相似,是否存在明显的不协调或异常状况;当不同监测效应量的过程线绘制在同一幅图上时,还可判断这些效应量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关系,以及相互关系的程度。
在实际工作中,一个项目的测点往往会很多,比如有的项目
光是渗流监测就1000多个测点,所以过程线分析中过程线图标的绘制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因此选择人工进行过程线绘制显然是不可取的,现在很多工程都有自己的监测系统软件,能够完成过程线的绘制,如南瑞、木联能都有,最近在逛监测人论坛的时候发现监测人网站自主开发了一款批量
绘制过程线软件,我使用了一下,感觉非常好用,且图形全部基于excel生成的,推荐给大家用用,因此过程线分析可以利用监测人网站的批量绘制过程线软件绘制过程线图表。
过程线分析按照上面的规律自己套用就可以,明确你分析的目的,比如是否有突变,那就要注意过程线是否有尖点,然后主要选择几点写报告,深入分析。
二、特征值统计分析
特征值统计是指对各个测点效应量集合按一定要求进行的
统计。
特征值统计主要包括:算术平均值,最大值及其发生的时间,最小值及其发生的时间,变幅,以及极差、方差、标准差、均方根均值、分布特征,等。
通过特征值统计,可以达到以下目的:测值是否在正常范围;最大最小值是否超出物理意义;最大最小值出现的时间是否合理;不同年份平均值、最大最小值以及变幅是否一致或协调,是否存在趋势性变化,以及趋势性变化状态如何;分布特征是否合理。
特征值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点,也是紧随过程线分析展
开的一个重要项目,对于较多测点,特征值分析工作量也比较大,一般也会借助软件,比如南瑞、木联能等,这些软件都是基于长期统计和数据积累起来的,不然一个一个数据录入到系统里面也是非常难的,同时也可以在网上收集一些特征值统计处理的软件,本人经常游离在监测人论坛里面,发现监测人论坛里面有一个特征值统计软件,能够完全统计处最大值、最小值、最小值对应的日期、最大值对应的日期以及最值对应的其他选项,在这里推荐大家试试。
特征值也是要明确自己的目的,按照那几点目的去思考问题,然后展开分析,深入细致的分析就能将报告的质量提升上去。
三、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指效应量与环境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和效应量与效应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可以通过前述的多条过程线绘制在一幅图上来进行,也可以通过绘制相关图来进行。
相关图是指一个效应量与一个环境量、或一个效应量与另一个效应量的多次测值在二维坐标系中的多点聚合图,此图中常绘有通过点群的相关线。
通过相关分析,大致可以得出如下判断:效应量与环境量之间的相关性(全过程、数年、每一年);效应量与效应量之间的相关性(全过程、数年、每一年);判断效应量是否存
在系统的趋势性变化,是否存在明显的异常迹象,等。
四、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是指将效应量与历史测值、相邻测点测值、相关项目测值、计算或试验数值等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效应量有无异常的方法,主要包括:和上次测值相比,看是连续渐变还是突变;和历史最大最小值比较,看是否突破;和历史同条件测值相比较,看差异程度和偏离方向;和相邻测点测值相互比较,看他们的差值是否在正常的范围内,分布情况是否协调,是否符合历史规律和一般规律;和相关项目相比较,看他们是否存在不协调的异常现象;和设计计算、模型试验数值相比较,看变化和分布趋势是否相近,数值差别多大,是偏大还是偏小;
⑦和监控指标相比较,看是否超出;
⑧和预测值相比较,看出入有多大,是偏于安全还是偏于危险。
五、分布分析
分布图是指同一监测项目在临近或相关联的范围内多个测
点的同次观测值的空间分布连线图。
连线可为一条(一次测值连线)或多条(多次测值连线)。
通过绘制效应量分布图,可以了解效应量随空间而变化的规律。
包括:判断测值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分布有无规律性,规律性是否符合一般规律;判断最大最小值出现在什么位
置;判断各测点,特别是相邻测点间效应量的差异大小;判断各测点效应量空间上是否存在突变;在同一幅图上绘制多个时间的分布图,可以判断测值的演变情况;在同一幅图上绘制多个项目的效应量分布图,可以判断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否密切,变化是否同步等。
以上为本人简单阐述一下监测资料定检分析中的常规分析的内容和目的,其实无论做那个分析,重要的清楚那几点,然后着重对那几点展开分析,高质量的报告除了对现象进行分析,还要对问题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建筑物本身的特征进行解释,最后感谢大家抽出宝贵的时间听我在这里瞎说,说的比较简单,很多东西都不成熟,还望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