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合集下载

道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导读:在我国古代存在各种思想,无论儒家还是佛家或者是道家都对中医医德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道家文化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其思……在我国古代存在各种思想,无论儒家还是佛家或者是道家都对中医医德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道家文化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其思想博大精深,在道德问题上,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对中医医德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庄子是道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探讨老庄学说对中医医德的影响,对于探讨中医医德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有重要意义。

首先是贵身爱身,宠辱皆忘。

贵身是老子的一种重要思想,他认为人存天地之间,与道、天、地并为域中四大之一,身体是人的根本,人应该重视身体像重视大患一样,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反映了老子贵身的思想。

他主张人要宠辱皆忘,不要为追逐名利、荣辱、得失等身外之物而伤身,认为只有真正懂得贵身爱身的人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

道家对自身生命的重视远超过儒家。

将重视人的生命看作人生的第一要义,这种高度重视生命的思想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神圣职责,医生必须重视人的生命,珍视人的生命。

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黄帝内经》就明确提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重视人的生命是对医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医生要做到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这均源于对人的生命的重视。

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遂潜心医药,著成《伤寒杂病论》。

孙思邈有感于人命有贵于千金,遂将自己的医学著作命名曰《千金方》。

再者是精益求精,体悟大道。

道是老庄哲学最重要的概念,《老子》一书将道描述为宇宙的本原、事物的规律、社会的法则等,道是恍惚的、玄妙的,但当道表现为万物的规律时,这种规律性的道又可以为人所体悟与效仿。

为求体悟大道,老子认为人需要不断地努力,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必须有毅力,慎终如始,方能获得成功;需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去做,方能无为而无不为;需要摒除外界的干扰,通过静心、内证等方式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道家与中医的关系

道家与中医的关系

道家与中医的关系道家及其后来发展的道教,与中医都是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也是最能反映我们民族性格精神的文化与体系,它们之间源远流长,相互影响。

本人在此不想从学术上专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想谈一点自己看法和感想,不对之处,敬请扶正。

翻开中国历史,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皆因道学之兴而盛,道学之衰而亡。

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汉唐两代,汉(文景之治)唐(开天盛世)时期社会都崇尚道家思想。

而汉武帝大搞“罢废百家,独尊儒术”正是西汉走向衰亡的开始。

儒家思想根本没有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相反一直在阻碍发展。

中国历史上“最窝囊”的宋朝和“最耻辱”的晚清都是儒家礼学大兴的时期。

儒家思想之所以在中国影响很大是因为统治阶级的强烈推崇强烈和大力灌输。

统治者的推崇儒家思想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儒家思想维护了统治者的利益。

儒家思想的本质是:帮助封建统治者更好的统治其人民。

教育民老百姓如何作一个服从君王的顺民。

正因为此,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一直不停地美化儒学、误导民众。

由此产生了数不尽的儒家思想卫道士。

《水浒传》中的宋江就是一个典型的受儒学毒害极深的愚民。

现在社会的发展印证了道家思想的正确性。

道教哲学虽没有被哪个国家追捧和信奉,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无不与道学的发展观相吻合。

一切尽在道之中。

道云:“无为胜有为”,道家提出“无为政府”的概念。

表面听来觉的此理论很荒唐,但是事实证明了道的正确性。

如:中国地方官员为追求政绩不切实际的盲目发展,结果造成资源极度浪费、环境严重污染。

韩国政府为了扶持民族工业,过度干预经济领域,结果反而造成经济危机,最终要国民献血救国。

这些都是违反道家无为理论的恶果与此相反的是:美国实行的自由资本主义,政府最大限度不干预经济,却始终保持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

英国实施自由经济摆脱了长期的衰退,进入了持续稳定地增长。

英国政府对几乎不直接干预经济领域的活动,即使英国国宝“罗尔斯罗依斯”公司被德国人收购了,英国政府也决不干涉。

结果,汽车工业全部沦陷的英国反而能超越法国成为世界第四经济强国。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

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

《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

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

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

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

《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

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理论建构:道家文化对中医理论在建构过程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例如,道家的气论思想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发展为完善的精气神学说。

同时,道家文化中的“道法自然”等思想也被中医学所吸收,形成了中医独特的整体观念和自然疗法。

2.疾病诊疗:道家文化对中医的疾病诊疗也有所影响。

例如,道家注重养生之道,提倡“治未病”,这与中医“预防为主”的观念相吻合。

此外,道家文化中的一些方剂和治疗方法也被中医所借鉴,形成了中医独特的诊疗方法。

综上所述,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理论建构和疾病诊疗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导读:道教医学与道医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教医学是在与中……*道教医学与道医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教医学是在与中医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以长生成仙为最终目标,同时兼顾防病治病,其中既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等道教文化色彩明显的生命科学内容,又容纳了道医所采入的诸多传统中医学知识,与中国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医是近代对奉行道家思想或道教教义的医者的概称。

早期如晋葛洪《神仙传》中壶公、董奉,汉魏以后,如晋葛洪、南朝陶弘景、隋杨上善、唐孙思邈、宋王怀隐、元丘处机、清傅山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他们或学黄老,或为道士,均引道论医。

*方术神仙、道教与中医本草学《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是中药学的奠基之作。

后世诸家本草,大多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本经的成书,大约在战国至东汉。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这种三品分类的表述,以及将许多金丹药类药物列入上品药,认为它们具有延年等功用,都表明此书与秦汉时期方术思想的盛行密切相关。

战国时期道家的养生学说与方法,至秦汉时期,由于秦皇汉武对于得道成仙的痴迷,神仙、服石、炼丹、房中术一时大行其道,社会上形成了一批被认为持有长生之药或特殊法术的方术之士,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修行成道的神仙。

于是,这方面的著作大量出现,与一般医药学著作并传。

如《汉书艺文志》方技部分,包括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4类,其中医经7家216卷,经方11家274卷,房中8家186卷,神仙10家205卷。

古代中国的医学发展

古代中国的医学发展

古代中国的医学发展人类对疾病和健康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古代,而古代中国的医学发展则是一个独特而精彩的历史过程。

几千年来,中国医学经历了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治疗方法。

本文将带您回到古代中国,探索中国医学的传承与发展。

1. 道家与养生古代中国的医学观念起源于道家的思想。

道教认为“养生之道”是最重要的,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养生、修身养性。

古代医学家融合了道家的思想,将养生方法应用到医学中,如饮食调理、按摩和针灸等疗法。

这些养生方法成为古代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广为人们所接受和实践。

2. 小部耳目口鼻论《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其中的《素问》和《灵枢》两篇篇章主要阐述了古代医学的理论与方法。

其中,《灵枢》的“小部耳目口鼻聪明论”一章详细地描述了人体的耳、目、口、鼻等部位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古代医学家通过观察这些部位的形状、颜色和气味等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从而进行诊断和治疗。

这一观察方法与现代医学中的诊断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展现了古代中国医学的前瞻性和艺术性。

3. 针灸与经络学说古代中国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针灸疗法与经络学说的发展。

针灸疗法认为,在人体的经络上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生命能量,通过针刺来调节这种能量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经络学说追溯到《黄帝内经》的《灵枢》篇章中,它认为人体经络有三十六条,相互贯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古代医学家通过对经络的研究,探索了许多与身体健康相关的重要理论,如经络的定位、流动规律等。

针灸与经络学说成为古代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为后世的中医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4. 方剂与药物研究古代中国医学也重视对草药的研究与运用。

中医学相信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所引起的,在治疗疾病时,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来选择合适的草药,制成复方药物。

这些复方药物被称为方剂,方剂的制作需要严格控制草药的配比与剂量,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道德经》道家思想与中医学的联系

《道德经》道家思想与中医学的联系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9, 7(2), 11-16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9 in Hans. /journal/cnchttps:///10.12677/cnc.2019.72002Correlation between Taoism of Tao Te Ching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anqing Tang, Changying Li*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Received: Jul. 4th, 2019; accepted: Jul. 18th, 2019; published: Jul. 25th, 2019AbstractTaoism impacted deeply the course of Chinese history as a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aoism contained prominent humanistic thoughts and wisdom and tried to interpret objective laws about universe, nature, society and life. Taoism, the view of universe and nature and the in-dividual life view have influenc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guided its therapeutic principles, therapeutic methods and healthcare .There was much in common between Taoism and TCM about their theories and practices, which embodied their correlation. It is helpful to inherit and develop essential traditional culture by summarizing Taoism.KeywordsTaois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rrelation《道德经》道家思想与中医学的联系唐汉庆,李常应*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百色收稿日期:2019年7月4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18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25日摘要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道家思想乃中医学理论基石

道家思想乃中医学理论基石

道家思想乃中医学理论基石福建省老科协医委会、福建药膳研究会叶锦先陈波谢桂英中医学理论源自道学,医经取材于道经,道家思想是中医学理论的泉源。

自封建时代以来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文化一直居于统治地位。

道隐儒显,儒生在朝,道士在野。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互补的,儒、释、道都曾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

并在不断发展中,互相渗透融合遂成三教合一之说。

但推究起来仍以儒、道二家为最。

以儒、道相比较,道学更早于儒学。

首先,在老子以前,学在官而不在民。

学传于官,老子世为史官,所谓“周守藏室之史也”,故其时只有道家而无它家。

从学术传承来看,诸子之学皆起于春秋战国之时,惟道家之学则在春秋战国以前,孔了就曾向老子问礼,作过老子的学生。

孔子见老子后曾对学生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罔即网),游者可以为纶(纶,指钓鱼用的丝线),飞者可以为矰(矰,指射鸟之箭)。

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其次,从现存文献典籍的记载来看,先秦诸子中也唯一有道家独盛。

《庄子·天下篇》曾分当时学者为八家,除阴阳、儒、墨、名外,其余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周等四家之学皆属道家。

再次,儒家之祖,不过推到孔子。

道家则不然,道家之祖除老子外,还可上推到黄帝,所以道家之学,“黄老”并称。

尤其近年来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亡佚二千多年的帛书《黄帝四经》,为我们研究先秦黄老之学提供了重要文献,确证黄帝为道家之宗。

再者,黄帝才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至今海内外华人,莫不以自己是黄帝子孙而自豪,还没有谁以儒家孔氏为民族之始祖者。

可见道家文化在形成民族的共同心理、共同情感,乃至共同血缘上起着巨大的作用,而这一思想正是中华民族强固的民族凝聚力之所在。

一、论由道而气道家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合同于道”是他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什么是“道”呢?我以为应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指宇宙的本体论,亦即指宇宙万物的本原;其二指宇宙生成演化论,亦即指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次序和法则。

中医药学与道家自然之治

中医药学与道家自然之治

中医药学与道家自然之治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都与道家的自然之治有着密切的联系。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融相通,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畅来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这与中医药学的治疗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中医药学中,认为人体受病害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气血不畅。

而道家思想强调的“道法自然”、“顺时而动”等理念,体现了中医药学在治疗疾病时的一贯原则。

中医药学强调调节人体气血,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以达到治标治本的效果。

而道家自然之治则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自然疗法对疾病进行调理,以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和调整。

中医药学中的针灸、推拿、草药疗法等方法,都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调理,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

道家的自然之治则强调的是通过调整饮食、作息、锻炼等生活方式,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这与中医药学中强调“治未病”、“防病于未然”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柔克刚弱克强”等理念,也与中医药学中的“以柔克刚”、“因势利导”相呼应。

中医药学强调的是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特点来选择最适合的疗法;而道家自然之治的理念则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使身心得以调和。

总的来说,中医药学与道家自然之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治疗理念都是以人为本,以平衡为核心,追求身心合一,强调自然疗法,注重预防保健。

在当今社会,中医药学和道家自然之治的理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健康是最大的财富,保持身心平衡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关键。

希望我们能够借鉴中医药学与道家自然之治的精华,保持身心健康,追求自然和谐。

让我们在自然之道中寻求健康、平和和幸福。

道家学说对于中医养生学的贡献

道家学说对于中医养生学的贡献
态 危 机 困 境 中 解 脱 出 来 ,发 展 真 人 的 境 界 。 … 老 庄 强 调 作 为 万 物 之 灵 的 人 ,应 该 道 法 自 然 ,
道家 的 “ 为 ” 思 想 对 中 医养 生 学 具 有 重 要 无 的 指 导 意 义 。 老 子 主 张 “ 索 抱 朴 ,少 私 寡 欲 ” 见 、 “ 甚 , 去 奢 , 去 泰 ”, 要 求 人 外 表 要 素 朴 、 内 心 去 要 淳 厚 ,要 减 少 私 心 和 个 人 的 欲 望 ,去 掉 那 些 极 端 的 、 奢 侈 的 、过 分 的 想 法 。 因 为 人 要 是 过 分 地 追 求 奢 华 生 活 反 而 致 死 ,所 以说 老 子 养 生 哲 学 思 想 的秘 诀 可 谓 是 “少 私 寡 欲 ”。 道 家 追 求 “人 的 自然 属 性 ”,主 张 “ 、 静 、定 、 悟 ”,颐 养 天 年 ,遵 循 虚 的 是 自然 的 秩 序 ,实 质 上 也 是 “有 为 ” 前 提 下 的 “ 为 ”。 道 家 的 养 生 术 如 “ 情 山 水 ”、 “ 棋 书 无 寓 琴 画 ”、 “ 室 养 生 ” “ 吸 吐 纳 ”,认 为 “ 淡 虚 房 、 呼 恬 无 ,真 气 从 之 , 精 神 内 守 ,病 安 从 来 。 道 家 的 ” “ 静 ”,其 含 义 是 养 生 要 强 调 静 养 。 《 子 ・十 六 清 老 章 》 提 出 : “ 虚 极 ,守 静 笃 。 《庄 子 ・ 宥 》 中 致 ” 在 说 : “ 静 必 清 ,无 劳 汝 形 ,无 摇 汝 精 ,乃 可 以 长 必 生 。 认 为 天 之 六 气 , 需 要 按 时 序 运 作 ,保 持 清 静 ” 有 序 ;人 体 只 有 顺 应 大 自然 的 六 气 的 变 化 规 律 , 阳 气 才 能 固 秘 ,正 气 充 盈 ,虽 有 外 邪 亦 不 能 致 病 ,人

【推荐】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思路

【推荐】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思路

【推荐】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思路一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色。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主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医学强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包括各个部分的全息性和部分之间的联系性。

中医学以整体思维来研究人体,认为任何一个部分的机能都是整体机能的反映。

西医学运用解剖分析还原方法来研究人体,是由部分到整体的思维。

按照中医学的整体思维,来研究人体的某一具体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某一功能,是由整体到部分的研究思路。

中医与西医的研究思路虽然不同,但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两种不同的研究必然会产生一个交会点,这可能就是揭示人体生命规律的目标点。

就目前来说,证的研究可能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的突破点。

因为证是中医学整体思维和辨证论治思想的集中反映,证的病理模型研制、客观化研究和机理研究是按照中医学研究思路而作的探索,应是提倡和鼓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是将中医学理论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

中医学应属自然科学,当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和发展中医学理论。

结合目前中医学理论研究的实际,提出以下研究思路:即在明确某一理论和概念之内涵的基础上,抓住某一点或某一环节进行细致的深层次的微观研究。

或探讨其内在的机制或机理,或以现代实验技术建立证的病理模型的方法,以求建立证的评价标准,或对某一理论作出科学的阐释,或找到某一方药的作用部位或作用环节。

如对肺主行水理论的研究,在确定其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以现代的科学实验技术和方法,建立肺行水与呼吸相关的病理模型寒饮蕴肺证家兔病理模型,在研究和确立该证评价标准的同时,也从某一侧面得出肺行水的内在机理,同时也可找到治疗该证的温阳化饮方的作用环节或作用部位。

因而可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对肺主行水的理论作出科学的阐释。

三是继续强化中医学在思维方法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研究。

在继续传统思维方法研究的同时注重革新。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是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而渗透于中医学的,它们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筑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方法学作用,但它们并非中医学固有的概念或理论。

道家与中医学的渊源

道家与中医学的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源头。

古代民众防病治病的实践从一开始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儒释道,儒释道三家与中医均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其中的道家与中医的渊源尤为紧密。

儒家主要是从道德观念的层面给予中医以影响;佛家传入中国是在两汉时代,此后,其“以法疗病”的理念及医疗技术才逐渐融入中医;道家修炼的目的是与道合真,羽化而登仙,对身体的珍视无以复加,因此极为重视养生,把养生和修道、得道视为一体,如道家经典《妙真经》写道:“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身。

”因此,道家与以防病治病为宗旨的中医最为贴近,不仅其理念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医的指导思想,其养生保健的不少技术和法则也转化为中医重要的防病治病的治法治则,此外,从道家名士中产生了中医发展史上的不少大家。

本文对此试加阐述。

一、中医的主要理念源于道家中医受《易经》的影响最为深刻。

众所周知,《易经》是百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源头。

张其成先生说:“在先秦典籍中,只有《周易》为儒、道两家所共尊——儒家尊之为‘六经之首,道家尊之为‘三玄之一’。

”〔1.1〕儒家和道家均把《易经》奉为最高经典,进行各自的阐释。

《易传》作为《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儒家所阐发,它主要是从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对《易经》进行诠释;而《易经》中与中医有关的理念却是由道家大力发扬的,如阴阳五行理论,道家将其进一步细化、系统化了。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不少观念源自于《易经》。

《易经》与《道德经》中的重要理念均成为中医的指导理念。

阅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可知这并非虚言。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道家的“阴阳五行”说成为中医的核心理念《庄子。

天下篇》曰:“《易》以道阴阳。

”整部《易经》都被解读为阴阳两字。

《易经》里虽然没有说到五行,但按张其成先生的看法,《易经》里所说的四象八卦就是五行〔1.53〕。

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

有关阴阳,《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1. 引言1.1 道家学说的概述道家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先秦时期。

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道”,认为宇宙万物皆从道生,万事万物皆有其道。

而人应该追随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存,追求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

道家学说注重观察自然现象,倡导顺应自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势而为,保持心灵平和,不逞强做作。

在道家学说中,强调了平等、谦逊、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这样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追求道的人。

道家学说的思想对医学领域也有深远影响。

道家认为,身体和心灵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健康应从心灵调和开始,重视内在平衡。

在医学治疗中,道家倡导平和的心态和调理身心合一。

道家学说对医学的影响在中国古代非常深远,也对后世的医学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启示和影响。

.1.2 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介绍新安医家孙一奎是清朝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提出了命门动气学说,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命门动气学说主要强调人体命门穴与气血循环的重要性,认为命门穴是人体的重要气门,贯通气血之气,掌握着人体生命力的关键。

孙一奎认为命门动气是气血循环的中心,调节命门动气可以调和气血运行,保持人体的健康。

他指出,如果命门动气畅通,那么人体的气血就能顺畅运行,疾病就不易发生。

命门动气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医诊断与治疗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调节命门穴,可以平衡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在当时备受推崇,被视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突破,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道家学说对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理论启发在理论上,道家学说强调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思想,对于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体系构建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道家学说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人体内部的经络、气血运行等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规律相对应,从而可以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

这一观念为孙一奎的医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使其命门动气学说更加系统和完整。

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1. 阴阳平衡观念:道家哲学强调阴阳平衡的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的。

这种观念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维持阴阳平衡,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2. 五行学说:道家哲学中的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被用来解释人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以及药物的属性和作用。

3. 养生观念:道家哲学强调养生观念,认为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可以达到长寿和健康的目的。

这种观念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医理论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来保持身体健康。

4. 整体观念:道家哲学强调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观念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医理论认为,治疗疾病应该从整体出发,考虑到人体内部的各种因素和相互关系。

总之,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它为中医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哲学指导,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和完善。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道家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髓贯穿于中国哲学、医学、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医学领域,道家学说对于医家的思想观念和医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一奎是明代医学大家,其命门动气学说是在道家学说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本文将探讨道家学说对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并分析其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意义。

1. 道家学说在医学领域的渗透2. 道家学说对孙一奎思想观念的影响孙一奎在《古今医道秘要》中提到:“人身诸经络与八脉者,自都元冲平原护括至也。

”这一论断中,明显体现了孙一奎对于人体经络脉络系统的理解。

道家学说中关于气血循环、经络系统的观念对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道家学说认为,人体的贯通脉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阴阳的流动也是通过经络进行的。

孙一奎综合道家学说,提出了命门动气学说,强调命门为脉络之源,动气促进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

道家学说强调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的观念,对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孙一奎在医学实践中,继承并发展了道家学说的思想,将其融入到医学理论之中。

他在治疗疾病时,注重疾病的阴阳失调、气血紊乱等问题,提出了以补虚、清实、通经络、调气血为主要治疗原则。

这些治疗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家学说的影响,体现了孙一奎对于道家哲学的借鉴和发展。

二、命门动气学说的意义和影响1. 对医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命门动气学说是孙一奎在继承道家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医学实践而形成的。

这一学说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思想精髓,加强了对人体经络脉络系统的理解。

命门动气学说的提出,丰富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2.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和促进命门动气学说强调动气调畅,对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可以根据该学说,运用针灸、推拿等手段,促进气血运行,调整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命门动气学说的提出,对于医学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哲学对中医的影响

中国哲学对中医的影响

中国哲学对中医的影响
中国哲学对中医的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儒家思想与中医理论: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仁义”、“仁政”等道德观念,这些观念在中医理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中医认为“心”为五脏之一,主宰思维、情感和意识,而“仁”则被视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因此,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仁义”、“仁政”等观念对中医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些思想在中医养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中医认为“阴阳五行”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则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因此,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观念对中医养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佛教思想与中医治疗:佛教思想强调“因果报应”、“慈悲为怀”,这些思想在中医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中医认为“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而“慈悲为怀”则强调对病人的关爱与照顾,因此,佛教思想中的“因果报应”、“慈悲为怀”等观念对中医治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易经文化与中医思维:易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强调“变易”、“不易”和“简易”,这些思想在中医思维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人体健康状况,这种变化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易经文化中的“变易”、“不易”和“简易”等观念对中医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对中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中医理论、中医养生和中医治疗等方面,还体现在中医思维等方面。

中医流派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中医流派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中医流派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1. 儒家与道家影响: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儒家与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注重仁爱和人伦关系,强调医生应以慈悲心对待患者,这种思想对中医医者患者关系的建立有一定影响。

道家注重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医理论中的“顺应自然”、“平衡阴阳”等观念起到了推动作用。

2. 辨证论治流派的影响: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不同的流派在辨证论治方面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张仲景的伤寒论和王叔和的溲证论等,对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3. 学派之间的争论:不同的中医流派之间存在观点上的分歧和争论,这种争论对中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争论促使中医学者不断思考、探索,推动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进步。

4. 国家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医学发展受到国家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

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对中医学的重视程度不同,改变了中医学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经济的变化也会影响中医行业的需求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医学的发展受到了多个不同流派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医学的理论完善和实践创新。

中医整体观念形成的哲学基础

中医整体观念形成的哲学基础

中医整体观念形成的哲学基础摘要:1.引言:介绍中医整体观念的哲学基础2.中医的整体观念3.哲学基础:古代中国哲学思想4.道家思想对中医整体观念的影响5.儒家思想对中医整体观念的影响6.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整体观念的影响7.结论:中医整体观念在现代的意义正文:【引言】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的整体观念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医整体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指导,其中包括道家、儒家和阴阳五行学说等。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主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医对人体健康的认识不仅仅是疾病本身的表现,更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时不仅关注病症,还关注病因、病机以及患者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

【哲学基础: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医整体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指导。

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包括道家、儒家和阴阳五行学说等,这些思想为中医整体观念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哲学内涵。

【道家思想对中医整体观念的影响】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体是一个微观的小宇宙,与自然界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的整体观念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顺应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使人体恢复到自然平衡状态。

【儒家思想对中医整体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谐”,这些观念也被中医所吸收。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应该保持和谐,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

因此,儒家思想对中医整体观念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整体观念的影响】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医整体观念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持。

阴阳学说强调阴阳平衡,五行学说则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

这些观念被中医吸收,并运用到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上。

【结论】中医整体观念在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形成,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

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

《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

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

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

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

《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

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所谓“一气”就是说世界为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所产生的。

可以说,“道”是万物的共同规律,“气”是万物的共同组成,“一”是万物的统一性。

“道”、“气”、“一”三个概念都是整体性原理的体现,“道”是动态的整体性,“气”是开放的整体性,“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万物同道,万物一气,万物统一于整体之中。

故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而万物一气也。

3、相生相依,相反相对《老子·二章》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也就是说事物的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认识到事物之间有差别,而又不可分割。

《老子·五十八章》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辩证地告诉我们如何看待祸福及相反事物之间的关系。

庄子则认为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并漠视而抹杀事物间的界限,进而对客观存在持怀疑与否定态度。

他认为从“道”的角度来看,此亦彼,彼亦此,没有确定的界限。

《庄子·齐物论》说:“······莛与盈,厉与西施,恢诡憰怪,道通为一。

”即细小的草茎与粗大的屋柱子,丑的与美的,宽大、狡诈、奇怪、妖异等等,从“道”来看,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然而,若从相异角度而论,就会相差很远。

《庄子·德充符》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这就是说,庄子认为事物的差别没有客观的标准,即事物间的差别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而完全是由人的主观决定的,是随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区别的。

所以,他在《齐物论》中提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只要无视其差别,就可以长生久视,在精神上达到与天地永恒。

4、道法自然,通玄达妙《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也就是说“道”无形无象,在本质上既不可界定,也不可言说。

其被认识并由人们述说“道”,并不等于是客观永恒的道;而由人们所表述的“名”,也并不是永恒的名。

“无”称之为天地之初始;“有”称之为万物之本根。

这是说“道”有“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道,指出了“道”的抽象性与具体性。

所以既要常常把握“无”,以观察天地初始之奥妙;又要常常把握“有”,以观察万物本根之端倪。

有无二者同处一源,只是“道”的不同称谓而已,同样可以说是含义深远微妙。

从深远微妙推向无限的深远微妙,那就是一切玄妙的总汇。

“道”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也不能用语言将它的特性完全表达出来,亦无法通过一般的认识途径获得。

由于天地万物和人类同构同源,人是宇宙的全息,这样就逻辑地推出了《老子》独有思维方式:一是效法自然,其《二十五章》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推天道以明人道”,从而通过观察概括自然的现象或规律而体悟大道,启迪人们以之作为立身处世治国之道。

二是“静观”、“玄览”的主客一体的致思途径。

即主张认识主体保持内心虚静,排除一切思虑活动和杂念,返观内照,通过“心”这面镜子,以大道主观和客观的沟通,来认识“道”而获得关于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老子特别推崇,用由此所获得的“道”作为指导天下之事的普遍原则。

二、阴阳之道与道统万物1、阴阳之道与守一处和古代思想家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老子道统万物的整体观认为整个世界都统一在“道”之下,充满阴阳交争、运动不息之气,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万物是阴阳二气冲和协调而生和气。

在《老子》“道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理论基础上,庄子将阴阳学说做了进一步发挥。

《庄子·大宗师》说:“俄而子舆有病······阴阳之气有沴······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庄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是由“阴阳之气”生成的,阴阳不和,则生灾难与疾病;故当顺天道,协阴阳,而无往不胜。

《庄子·在宥》说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庄子·刻意》说:“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

”因为万物皆负阴阳之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协和而纯,与天地为一,故庄子提出“守其一以处其和”顺应自然的原则。

2、平衡阴阳与顺应自然中医认为天地是一个有机的自然系统,天地阴阳的运动规律主宰了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黄帝内经》出色地运用了道家天人一体与阴阳哲学思想,提出了顺阴阳养生治病法。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鉴于“道统万物”的观点,人应顺应自然规律生存。

所以,掌握自然之“道”的人,可以享尽天年。

三、气之聚散与中医1、通天一气《庄子·知北游》提出:“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

”《黄帝内经太素》“阴阳合”杨上善注:“言阴阳之理,大之无外,细入无间。

”认为宇宙间所有的物质,无论大小,都由阴阳交织而成,这些物质的繁多,不可胜数也;并且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然则混同为一气,都由一气化生而成,所以其根本是一致的。

从世界的同一性在于气的角度而言,庄子气的学说体现了宇宙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

”所谓天枢指天与地的交界面,所谓气交之分指天地阴阳上下交错的空间,也就是人与生物赖以生存的活动空间。

人的生长壮老已,生物的生长化收藏,都由阴阳气交所决定。

2、阴阳根于一气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阴阳根于一气,即后来所说元气,《内经》称之“真气”。

常言:“真气绝而死。

”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元气存亡论》的观点即是元气存亡决定人的生死。

《素问·六微旨大论》王冰注:“三分析之,上分应天,下分应地,中分应气交。

天地之气,交合之际,所遇寒暑燥湿风火胜夏之变之化。

故人气从之,万物生化,悉由此而合散也。

”即万物的生成和化灭,全都取决于阴阳之气的聚合与流散。

气凝聚则成物质的形体,物质的形体溃败则散而成气。

3、万物生于气化《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意即物质的产生由气所化生,由渐变而至极限,则再度速变而化生新物。

先哲们渐变称为变,突变称为化,渐变与突变交替相继,生成与败坏的根由就显现出来了。

《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也就是说,天地之气的聚合与流散,决定了物质形状的变化,气规律都是一致的。

故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和动物及人类的生长壮老已,体现了天地之气的聚合与流散的变化规律。

4、气机失调则病《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入,无不升级,化有大小。

期有近远。

四者之有,而贵常守。

反常则灾害至矣。

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所谓器,就是生化的空间。

生化的空间与时间有大小远近之分,若其溃散,则生化停止。

可见万物皆由气化而生,气的升降出入在一定的时空进行,从人身小宇宙到天地之大宇宙,通天下一气罢了,气散则形灭。

5、静柔以保精气《老子·十章》提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意即形神合一以守身,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能像婴儿一样吗?启迪人们只有通过形神合一的修养,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像婴儿一样纤尘之染,精气柔和,才具有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