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化的特点、问题与趋势

中国城市化的特点、问题与趋势

二 、中国城 市化 存在 的问题
( ) 一 城市 化滞后 于工业 化 理想 的城市 化模 式是 工业 化 与城 市化 同步推 进 、协 调发 展 。从 城 市 化 的 发 展 历 史 来 看 , 业 化 是 城 市 化 的 基 础 , 有 工 工 没 业 化 就 没 有 城 市 化 , 时 , 市 化对 工 业 化 也具 有 重 要 的反 作用 , 同 城 没有 城 市 化 的 发 展 , 业 化 的 发展 也 会 受 到 制 约 。 工 钱 纳里通过对世界上多个国家的研究 , 出了常态发展状况 提 下城市化与工 业化的一般 关系 , 即在 一般情况下 , 城市化率 应大 幅高于 工业化率 , 而我 国的城市化率长期 以来一直大大低于工业 化率 , 管总体趋势是上 升的 , 尽 但二者的 比值 不仅仍然 明显 低于 钱纳里总结 出的 “ 一般 关系 ”, 而且也大大低于美国、 日本等发 达国家和 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国家, 见图1 。 ( ) 二 大城 市人 口所 占比重偏低 1 3 但 聚 集 的 城 市 人 口 占全 国 城 市 人 口的 比重 却超 过 4 %。 近 / , 0 与 国际普遍规律相 比, 国大 中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集 中的人 我 年 来 , 着 西 部 地 区 经 济 的快 速 发 展 以 及 产 业 转 移 等 原 因 , 国 随 我 东部 、中部和东北等地 区的城市人 口所 占比重有所 下降 , 西部地 区城市人 口所 占比重有所上升。见表1 。 ( ) 府主导 型 的城市 化 四 政 根据 主导力量 的不 同 , 可将城 市化分为 三种类 型 : 政府主导 表 l 中国城 市人 口的地区分布 单位:%


中国城 市化 的特点
( ) 市化 的速 度快 ,规模 大 一 城 改 革开 放 以来 , 国城 市化 进程进 入快 速 发展 的阶段 。 同 我 时, 由于我 国人 口基数 大 , 每年 新增城 市人 口的数 量也 很大 , 即 我国城市化 的规模 也很大。尤其是在1 9 年 , 9 6 我国城市化率突破 3%以后 , 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快 、规模大的特点更加明显。 0 我 1 4 -17 年 , 9 9 9 8 我国平均每 年新 增城市人 I3 6 人 , Z 9万 l 城市化 率 平均每年上升0 2 个百分点 ;9 9 9 5 , 国平均每年新增 .5 17 -1 9 年 我 城市人 口15 万人 , 05 城市化率 平均每年上升0 6 个百分点 ;9 6 .5 19- 2 1 年 , 国平均每年新 增城市人 口2 1万 人 , 一数字 已经超 01 我 19 这 过很多 国家的总人 口数 , 城市化率平均每年上升 13 个百分 点。 .9 ( ) 地 区城市 化水 平差异 大 二 各 我 国各地 区 自然条件 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 显著 差异 , 也就 这 使得我 国各地 的城市化水平 也存在较大 的不 平衡性。2 0 年 , 0 9 西 藏的 城市化率 仅为2 .%, 此 同时 , 海的城市 化率 已经达到 38 与 上 8 .%。2 0 年 , 86 0 9 我国 内地省市 中, 城市化率不足3 %的有2 , 0 个 城 市化率在3%-5%之 间的有 1个 , 0 0 城市化率在5 %- 5 间的有 7 0 7%之 9 , 个 城市化率 高于7%的有3 5 个。 ( ) 三 东部 地 区仍 占主 导 , 部地 区 占比上 升 西 从我 国城市人 口的地 区分布来 看 , 东部地 区仍 占主导 , 西 但 部地 区城 市人 口 占比有所上升 。我 国东 部地 区具 有较发达 的经 济和 良好的 自然地理条件 , 其城市数量虽然 只占全 国城市 总数的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演变及其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从古代的都市国家到现代化的大都市,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不断演变和发展,展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面貌。

在古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约4500年前的黄河流域文明。

当时的中国已经形成了各个城邦,如河南的安阳城、陕西的咸阳城等。

这些城市以宫殿、官府、庙宇和市场为中心,以农业、手工业、商业等为支撑,建立起了自己的经济和社会体系。

然而,由于技术和交通的限制,古代中国的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城市规模也较小。

进入宋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改善,许多城市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此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大城市,如东南沿海的杭州、南京等。

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城市人口的增加,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城市成为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中心。

然而,由于行政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城市化进程仍然相对缓慢。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而大幅扩张。

各个城市不断壮大,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同时,城市规划和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许多城市开始采取规则和顺序的方式进行发展。

这一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对于后来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到了20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工业化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大幅提高。

从小城市到中小城市,再到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中国的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许多城市成为了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的中心。

城市的功能也更加多样化,不仅是经济中心,也是政治、文化和社会中心。

此外,城市化进程还推动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视,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的城市化是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基础的。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就业的增长,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中国城市发展的研究报告

中国城市发展的研究报告

中国城市发展的研究报告中国城市发展的研究报告摘要:中国的城市发展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结果。

本报告从城市化的背景出发,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崛起。

其中,城市发展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空前繁荣。

二、城市化的背景中国城市化的加速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

经济改革带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工业化进程推动了人口流动,城市人口激增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

三、城市发展的特点1.经济发展:中国城市经济规模庞大,城市人口规模大,城市贡献了大部分国内生产总值。

2.人口流动:城市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形成了大规模劳动力市场,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发展需求推动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交通、电力、水利等。

四、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1.资源压力:城市人口的增长对城市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能源等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环境污染: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排放物和工厂废气,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3.社会失衡:城市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五、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城市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需要。

城市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同时也带来了创新和文化交流的机会。

六、政策建议1.加强城市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避免城市无序扩张,合理利用土地和资源。

2.推动绿色发展:注重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

3.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结论:中国城市发展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产物。

尽管城市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但是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力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趋势和特点一、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虽然我国城镇建设历史悠久,并且在古代很长时期,我国城市发展都居于所处时代的前列,而且出现过当时享有世界盛誉的大都市,但随着近代以来饱受外国入侵和殖民掠夺,我国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近现代城镇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基本上被扼杀。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现代史上真正意义的城镇化的开始。

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建国以来的城镇化进程简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2,3)。

1.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随着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1949~1952年)以及其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1953~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具体表现为:新建了一批工矿业城市并且扩建和改造了一批重点城市,城市数量从1949年的136座增加到1957年176座,年均增加5座,城镇人口也增长较快,从5765万增加到9949万,城镇化水平由10.64%提高到15.39%,相当于年均提高0.59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这段时期的城镇发展及城镇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适应。

2.城镇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由于对经济发展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我国经济发展在此后开始盲目追求高速度,受“大跃进”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起伏波动大,城镇化发展也表现出大起大落。

其中,在1958~1960 年三年“大跃进”时期,由于受急于求成和主观随意性强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影响,我国工业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脱离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高速推进,一大批工业项目盲目上马,致使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镇,3 年内城镇人口净增2352 万,年均约新增城市8座,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75%(年均提高1.45个百分点)。

但这种由“跃进”式国民经济建设所导致的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虚假城镇化”并不持续。

从1960年起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特别是国家在1961年对整个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我国城镇化进入了1961~1963年的三年调整时期,期间停建和缓建了一大批工业项目,政府动员大量城镇人口回农村,一部分新设市恢复到县级建制而一部分地级市则降级为县级市,3年间城市总数合计减少25座(1963年一年就撤销城市24座),城镇化水平也骤降2.46 个百分点为16.84%,出现了极不正常的“逆”城市化现象。

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研究
中 国城 - ir f 化 进 程 特 点 x , j - I - 究
李 娉 《 华 北 电 力大 学 北 京 1 0 2 2 0 6) 中 图分 类 号 : C9 3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文 _ 螋 9: 一一 一 一 一 一一 一 一 一一 一  ̄ 一 一 一 ~ 一 : 一 1 — 6 7 — 3 一 - 一 5 — 8 1 ( — 2 0 — 1 — 3 一 ) 0 — 1 一 - 一 0 — 2 4 — 8 一 - 一 0 1
建制镇 1 9 2 3 4个 , 比1 9 7 8年 增 加 1 7 0 6 1个 。 新 建 的 建 制 镇 大 中 国 目前 正 处 于 从 计 划 经 济 向 市 场 经 济 转 轨 时 期 . 城 市 基 多 由原 乡 建 制 发 展而 来 . 是 分 布 广 泛 的 乡 村 中心 . 并 正 在 发 展 成 础设 施 管 理 同 其 他 经 济 管 理 一 样 . 仍 然 是 混 合 的管 理 模 式 . 即延 为 以农 业 服 务 、 商 贸旅游 、 工 矿 开 发 等 多 种 产 业 为 依 托 的 、各 具 续 计 划经 济 的 管理 方 法 特 色 的 新 型 小 城 镇 与农 村 工业 化 的 发 展 相 伴 生 的小 城 镇 发 展 在 实 际 的 运 行 管 理 中. 由 于重 视 建 设 过 程 管 理 、 轻 视 运 营 和 打 破 了城 乡 分 割 的体 制 , 推 动 了我 国城 镇 化 发 展 。 2 o o 8 年 全 国 养 护 管 理 的 思 想 存 在 . 激 励 和考 核 制 度 的不 健 全 . 导 致 管 理 部 门 城 镇 人 口达 6 . 0 7亿 人 . 城 镇 人 口 占 总 人 口 比 重 为 4 5 . 6 8 %。 比 间 缺 乏 必 要 的 整合 , 各个 部 门各 自为 政 。 难 以协 调 工 作 。另外 , 由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孙久文彭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摆脱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步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时期。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率提升速度很快,在世界的城市化历史上都是很少有的。

尽管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惊人的增长速度,但是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我国城市化发展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本文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类别化选择世界样本空间,从客观角度评价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并且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工业化;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志码:A我国的城市发端,可以远溯到夏商时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而我国的现代城市,是随着近代工业的发轫逐步兴起和壮大的。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是在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千疮百孔的国土上开始的经济建设,城市化也随之起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摆脱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步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时期。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率提升速度很快,在世界的城市化历史上都是很少有的。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的特点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新起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目前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1.都市圈(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由于一些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的城市,经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这些城市互相融合,形成了城市发展相对集中的都市圈或城市群。

其中,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水平较高、相对成熟;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都市圈、海峡西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等初具规模。

都市圈(城市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体系逐渐走向近年来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显示出区域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个城市的竞争,而是以都市圈为基础的区域间的整体竞争。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特点与趋势研究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特点与趋势研究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特点与趋势研究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与过去简单的“迁入城市、购买住房”的城镇化模式不同,如今中国的城镇化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将依次讨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特点与趋势。

一、多元化居住方式在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中,大量居民会选择购买自己的住房。

然而,如今的城镇化进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所不同,居民的消费观念也更加多元化。

近年来,在中国城市中出现了一些新型的住房形态,如共享式公寓、短租房等。

这些住房形态不仅满足了年轻人和单身族群的住房需求,而且还有助于推动城市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多元化的居住方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住房建设和管理方式,推动了城市住房和社区服务的发展。

二、城市空间快速增长新型城镇化带来了城市空间的快速增长。

中国的大中城市在不断扩大,而小城市也在走向区域一体化和迅速发展。

城市的增长不仅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而且还包括了更多的文化和艺术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

同时城市空间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环境挑战。

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土地开发和资源消耗。

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也是新型城镇化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三、数字化城市建设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城市建设逐步得到推广。

数字化城市建设不仅搭建了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公共服务等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而且还深化了城市政务、工商等公共服务,加速了社会管理和创新发展的步伐。

数字化城市建设还可以帮助城市提高归属感和社会共治能力。

同时,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生活,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四、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城市与乡村的融合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又一特点。

城市的增长和乡村振兴同时进行,将会产生其他多种新型业态,从而推动全民城乡一体化发展,加速城乡融合和发展的进程。

乡村已成为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补充,其资源在城镇化中也将迅速集聚和转化。

一些具有“工地经济”特征的乡镇也在城市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和趋势揭示了积极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近年来,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世界瞩目的事例。

这一道路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而形成的,旨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有序过渡,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

一方面,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关注人民的需求和获得感,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城镇化建设,在城市化过程中注重保障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另一方面,注重可持续发展,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推动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

此外,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还强调“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发展现实和特色,注重在不同地域发展各具特点的城镇化模式,减少典型化和单一化的做法。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成功得益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

改革开放政策为城镇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必要的制度保障。

特别是农村土地总体确权,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经济回报,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改革还提供了市场化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源配置机制,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与此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城市规划和管理,完善了公共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此外,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还注重了新型城镇化的财政保障和金融支持。

通过加大对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动城乡差距的缩小。

同时,金融机构也积极参与城镇化的金融支持,提供贷款和融资服务,引导社会资本向城市化领域投资,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然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也面临一些挑战。

特别是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土地征用补偿不公、城市资源和服务不均等。

此外,随着人口转移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也给城市带来压力,导致城市病问题的出现。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吴坤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城镇作为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构筑起生产要素流到的通道,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契合点,它既是广大农村通往城市的桥头堡,也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大厦”基石。

小城镇不但是支撑大中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所在,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本文为今后的城镇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现状;特点1.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60年来,小城镇发展既有波折更有辉煌。

小城镇发展正在进入持续飞跃发展的新时期。

但是,应该看到,小城镇发展绝非完美无缺,它还存在着城镇生产要素聚集效率低、人口吸纳能力弱、投资发展环境竞争力不强、政策不配套,以及本身规模小、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很值得认真分析研究。

2.什么叫城镇化所谓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和生活服务中心。

3为什么要发展城镇化3.1城镇化是城镇建设和管理的龙头。

3.2城镇划是国家对其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3.3城镇化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3.4城镇划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加强规划的整体调控。

3.5城镇化是政府部门管理的法例性文件4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有了小城镇的萌芽,到了奴隶社会小城镇随之出现并兴起。

尽管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到了近代小城镇仍然基本上还是依附着农业,是一种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形态模式,绝大多数没有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也不发达。

20世纪中叶,由于受战争等的影响,许多小城镇经济萎靡、发展停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小城镇获得了新的生机,按其历程可分为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4.1、恢复调整时期(1949-1961)这一时期,我国小城镇得到了初步发展。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政策分析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政策分析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政策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在加速推进。

新型城镇化作为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均得到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围绕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及其政策分析展开探讨。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历程1. 早期城镇化的扩张: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是依附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得到了加速。

城市人口的增长率远远超过了农村人口的增长率,城市化率也越来越高。

2. 新型城镇化的成型:2008年,我国开始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标志着新型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发挥城市与乡村的双重优势,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富有特色的中国式城镇化。

3. 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和速度都位列世界前列,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股强大动能。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点1. 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宜居城镇新型城镇化的理念是建设以人为本的城镇,重视城市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注重城市的品质和生态。

通过建设和谐宜居城镇,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推动城市的文明进步。

2. 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

通过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民进城就业,改善农民生活,推动乡村振兴。

3. 坚持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城市规划、环保和资源节约。

通过合理布局城市空间,优化城市结构,有效防止城市问题的出现,推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分析1.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必须要有优质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针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存在的问题,政府加强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了城市的审批管理和监管。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

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

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

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

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

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及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及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城市化

6、城市化与犯罪率的问题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与此同时,城市犯罪率也迅速增长。据统计,改革开放 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增长至3倍左右。而刑事犯罪立 案数增长至10倍左右,刑事案件立案率增长了7.48倍。城 市化率平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意味着刑事犯罪立案数 增加17.7万起。
• 我国人口众多这一国情决定了大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量 是有限的,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势必要面向广大的小城镇分流, 这也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进程。但从目前小城镇发展的态势 上看,存在许多问题。如何从合理布局小城镇空间结构,适度调 整行政区划,加快小城镇的人口及经济聚集,加强城乡联系,采 取创新的小城镇规划实施措施等提高小城镇规模,从完善基础设 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入手提高小城镇质量,增强小城镇功能。这是 我国城市化发 2015
71182 73111 74916 77116
52.60% 53.73% 54.77% 56.10%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 80年代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城市化是由政府推动 的,利用国家计划拨款的资金,发展工业、建设城镇。这种由政 府发动的城市化被称为“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在重工业优先发 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一方面通过工农业产品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压制了农业的发展,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另一方面 由于重工业对劳动力的排斥作用,城市有限的就业机会只能被城 市新增人口占用,不能有效地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此外,为 了保证工业化的顺利推进,政府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构筑起各种限 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屏障,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是导致我 国城市化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住房紧张
3、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对生态和环境造成了很多破坏, 带来了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有:水污染、空气污染、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

城市化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是在新时代下,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成为了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城市化现状、城镇化进程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城市化现状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60%,正在快速向70%迈进。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不仅带来了城市规模的扩大,也促进了城市的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

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使城市的人口总量增加。

同时,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引领着全国经济的增长。

但是,城市化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人口过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是城市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城镇化进程中国城镇化进程可以说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速的。

特别是在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不断推进,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镇化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快。

中国城镇化的历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城市规划和建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交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力求达到快速发展和可持续的目标。

此外,城市规划和建设还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以适应城市化进程中新出现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了全面推进城镇化的目标和路线图。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值得关注的是“适度规模、内涵发展”的发展思路。

这种发展思路强调城镇化进程需要适度规模,避免“人海战略”的出现。

与此同时,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内涵方面,即城市品质、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城乡统筹发展。

在这种发展模式中,城市和乡村不再单纯地相互依存,而是实现有机结合,形成城乡融合的新局面。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需要推出更为优化的城镇化政策,以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

此外,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监管力度,以保证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性。

结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品质的提升、推进城乡融合等方面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城市化的阶段和特点

中国城市化的阶段和特点

中国城市化的阶段和特点:1、1949年以前的兴起阶段,一些欧美留学生仿照西方成立了中国地学会,同时也以单个城市研究为主。

2、1949--1966相对萧条阶段,受苏联的影响,发展不平衡。

3、1967-1977停滞阶段,于与世界水平进一步拉大。

4、1976-1990振兴阶段,中外交流加强,研究领域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注重实践意义和研究意义的应用价值。

5、1990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地理学显得更加专业化多元化。

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区别: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主要任务和作用。

由此可知,一个城市往往有多个职能,但不是所有职能都可作为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应是城市主要职能的体现和反映。

或者说,城市的一个或几个主要职能就是城市的性质。

科学正确地确定城市性质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

因为,它能为城市发展指明方向,为合理选择建设项目和规划布局提供依据,有利于合理地控制城市规模,突出总体规划特点,经济合理地组织城市用地和功能结构。

城市职能与城市经济活动活动的关系: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

城市规划工作中通常说的城市性质,就是通过各个城市所起的作用来体现的。

而城市经济活动指三大产业之间相互联系中心地理论的评价:1、尽管假设在建立中心地理论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某些假设和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从而损害了给理论的现实性。

2、中心地理论仅适用于单纯农业区,而不适用于城市密集区,3、忽视了制造业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大城市本身就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4、中心地理论强掉了城市间的等级联系,忽视了那些并非子系统中的二级系统后更低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

5、在现实生活中也为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建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

1、调整城镇发展战略,完善城镇体系
多元化—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
发展逐步由大中城市—中小城市;
区域城市化方针—以各级中心城市为核心、交通干线为依托,职能分工不 同、分布较为合理,开放式、网络型的城市化格局。
五、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措施
2、发挥大城市的优势,促进其健康发展 使发展势头较好的中等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大城市,发挥区域
度迟缓、过程曲折。(经济因素仍未能代替政治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动力因素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导致中国城
市化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超经济强制因素的减少及市场因素的
增加, 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机械迁移)
2、城市化进程的计划性
城市建立和发展受到政府支配,功能结构偏重于重工业
工业型城市化,多呈政治与经济中心二位一体的城镇网络。 政府(城市化的主体)
4 、动力机制之四:制度变迁促进 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我国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制度 安排。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发动和包办的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制度安排转变为国家宏观调控 下的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制度安排。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在国家宏观调控 的基础上 , 由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民自发建设和管理小城镇。(户籍制度、
乡镇 企业 面临 的困 境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制工作缓慢
布局分散(企业搬迁存在的问题:路径依赖、经 营成本、原料地趋近、小城镇建设无序)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
2 、动力机制之二:比较利益驱动 从比较利益驱动的作用机制看:农业人口的非农化过程是在农业的 内部推力和非农产业的外部拉力的双重作用下完成的,同时资本、技术等 经济要素的转移也存在着同样的趋势。

城市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城市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一般性规律有助于我们理解城市化发展的内在机制,从而更好地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和问题,如城 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模式和特点,可以发现它们在遵循一般性规律的同时,也呈现出各自 的特殊性。
城市化一般性政策在特殊性中的应用与调整
城市化一般性政策是为实现城市化的一般性目标而制定的 ,如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优化城市结构等 。
城市化特征
城市化表现为城市人口数量和密度的 增加,城市地域的扩张,城市文明和 生活方式的扩散,以及城市经济、社 会和文化的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城市化开始于工业革命时期,这一阶段城市化发展缓慢,城市人 口增长主要依靠乡村人口流入。
加速阶段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 迅速增长。
特殊性的城市化现象,如逆城市化、去城市化等,为 一般性城市化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案例,有助于完
善和丰富城市化理论。
特殊性的城市化现象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多样性和 复杂性,有助于深化对城市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特殊性的城市化现象挑战了一般性城市化理论的某些 假设和前提,推动了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不同国家城市化模式对一般性理论的借鉴与启示
社会因素
人口迁移、教育水平、医疗条件等社 会因素也会影响城市化进程,吸引人 们向城市聚集。
环境因素
城市环境质量、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 也会影响城市化进程,如气候、水资 源等。
02
城市化的特殊性
不同地区的城市化特点
亚洲国家的快速城市化
01
亚洲部分国家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大量人口从农村迁移
到城市,形成了密集的城市群。
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实践中,一般性政策需要结合 当地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调整和应用。

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特点、问题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特点、问题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特点、问题与未来发展的趋势【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我国城市化发展特点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虽然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遭遇了这样那样的阻碍,但是由于我国的整体目标明确,所以前景一片大好。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人口增长率城市化问题发展趋势【论点】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与地域空间的变化。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

【正文分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我国的城市化逐渐走出了自身的特色。

但是我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我国城市化发展特点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城市化稳步持续发展,速度加快。

在1950~1980年间,我国城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平均增长速度只有0.13%,远低于同期的世界平均速度0.36%,而近十年我国的城市化速度远远快于世界。

不过,与国外相比,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人口数量却很大。

2.城市化发展的区域重点发生了转移。

解放以后,我国沿海地区的城镇人口在全国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八十年代,则成上升趋势,增长的重点转移到了沿海省和一些内地重点建设省份。

3.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率大幅度回升。

在六七十年代我国大城市的人口实际增长率很低,低于全部城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和全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到了八十年代,全国各地城市人口增加均加快,而大城市尤为明显,虽增长率仍低于平均水平,但是增长指数较六七十年代相比是最高的。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转型路径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转型路径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转型路径研究一、引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自那时起,城市人口比例逐步上升,城市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阶段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转型路径。

二、中国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1950年代至1980年代)在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期间,中国的城市人口增长非常缓慢。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村移民,这些农村移民涌向城市,希望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尽管城市化进程缓慢,但可以看到城市化的趋势已经开始形成。

2. 第二阶段(1980年代至2000年代)在1980年代至2000年代间,中国的城市化增长取得了大幅度的提速,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城市化改革的推动。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城市化率从约20%上升到50%左右。

这使得大批人移居到城市,这些城市所承载的人口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3. 第三阶段(2000年代至今)在2000年代至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的城市化增长更加快速,城市人口比例不断攀升。

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转向了更多关注城市功能的发展,更广泛的城市建设计划覆盖了全国城镇面积。

三、中国城市化的转型路径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如何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因此,在城市化转型的过程中,采取合适的策略至关重要。

1.加强规划规划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在于体现出计划和管理的作用。

政府应该开展更加细致和全面的城市规划工作,通过规划工作,来引导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数量。

2.注重环保城市建设可以为经济发展铺平道路,但同样在城市化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上也有不可退缩的责任。

中国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演变及其特点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在城市发展中切实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城市创新发展经历了许多阶段,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创新路径。

本文将以1700字为限,对中国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演变及其特点进行分析。

首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引进创新。

中国当时正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接触并引进海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创新成果。

这一阶段,中国城市的创新主要依靠引进技术和管理模式,以提高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

技术引进、模仿和改进成为中国城市创新的主要手段。

典型的例子是深圳在引进香港的经验和模式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特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城市创新驱动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自主创新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国内对外求助转变为主动创新,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国内企业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

重点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科研和技术创新,建立高校科研基地和国家级创新实验室,提高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吸引优秀的国内留学生回国发展。

这一阶段中国城市创新的特点是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逐步形成了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

例如,华为、小米等中国科技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和品牌建设,迅速崛起成为国际竞争的巨头。

随着全球创新竞争的加剧,中国城市创新驱动发展进入了第三阶段,即创新集群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通过形成创新生态系统,集聚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创新主体,推动创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中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创新政策和措施,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创新企业在同一地区集聚,形成创新集群。

例如,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和杭州的互联网产业园区等,成为中国创新产业的重要基地。

在中国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些特点值得关注。

中国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城市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体系,涵盖了数百个城市,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和问题。

本报告将以500字为限,对中国城市的研究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中国城市的发展是迅猛的。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许多城市不仅在人口规模上扩大,也在经济、基础设施和文化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

例如,中国的大城市像北京、上海和广州已经成为国际级城市,拥有先进的交通网络、现代化的建筑和世界级的文化活动。

其次,中国城市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由于城市化过程迅猛,一些城市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此外,城市贫困、社会不公和城乡差距也是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大环保力度、推进交通改革、推行住房保障政策和加强社会援助体系建设。

最后,中国城市的发展还面临着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方面,城市的个性化发展是重要的,城市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特点进行差异化发展,以实现优势互补。

另一方面,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城市发展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经济和低碳发展,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压力。

综上所述,中国城市的发展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面临着一
系列的挑战。

未来,中国城市应该在保护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继续努力,实现更加全面、均衡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化建设出现新的契机,进入了城市、城镇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世界上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和城市发展不平衡等不可持续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

本文将从城市化等的概念入手,阐述现有城市化指标的问题,并构建恰当的城市化指标体系,分析过去十年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正确评价中国城市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并对未来的城市化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城市化经过了一个相当曲折的发展过程。

在过去30年间,中国保持了高速的城市化发展,但它是以发展的不平衡为代价的。

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的过快增长和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资金的需求都迅速增长,很多地方将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而且,城镇新增人口主要集中到上海、北京、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少数地区,使得中国城市化布局极不平衡,城镇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不相适应,使中国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各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不断涌现出来,给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使得人类不能无限制的发展下去,1989年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

1996年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了人类住区第二次大会,并在会议上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1、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
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社会文化的提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而反过来,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对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控制能力增强,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并使劳动效率提高,也就是说,城市化同样能够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表明,城市化水平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过度城市化或者城市化不足都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便于计算,在统计分析中,我们选择单项指标城
镇人口比例来度量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用人均GDP来衡量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总体来看,自1999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都保持着提高的态势。

城市化水平从1999年的35%增长到2008年的46%,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根据诺瑟姆S型曲线所阐述的世界城市化一般规律,中国城市化已进入高速发展的中期阶段。

而人均GDP从1999年的7159元增长到2008年的22698元超过3000美元,年均增速超过8%,根据国际惯例,中国已经进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从全球范围来看,2005年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城市化率为60%,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值,而且考虑到中国的统计口径是城镇人口而不是城市人口,中国的实际城市化率可能更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落后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

城市化滞后,使得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加剧了人均占有耕地资源过少的矛盾,抑制了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已经成为阻碍国民经济整体水平提高的因素。

2、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利用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离开它,人类就难以进行繁衍和发展。

所谓自然资源,《辞海》对它的定义是,“天然存在的并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比如土地、矿藏、海洋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联
合国环境规划署则将它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

中国主要自然资源总量丰富,国土面积、矿产资源位列全球第三,水资源和森林蓄积量位居全球第六。

但是由于人口数量巨大,资源分布不均等原因,中国也是一个资源小国,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土地面积甚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等。

自然资源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短板,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需求对中国的资源供给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截止2008年底,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6295平方公里,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远高于城市化增长速度,土地城镇化速度过快。

我国的国土面积虽然大,但是土地条件并不好,生态脆弱的山地、高原和丘陵占据了整个国土面积的2/3,而适宜居住的平原和盆地不到整个土地面积的1/3。

在城市向外扩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新增的城市建设用地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占用的农业用地,这导致中国的耕地保有量逐年下降,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而且,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恰当的土地开发利用容易引起土地浪费、水土流失和资源破坏等问题。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出席在上海召开的“2012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时指出,要高度警惕城市发展中土地城镇化过快的现象,将土地
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比值控制在一个公道的约在1:1.12之间的预值范围内。

同样,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1999年的13.4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8年的28.5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速超过9%,能源消费增速也远高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

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增长对资源和能源依赖性强,经济增长模式较为粗放,在城市化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能源浪费严重。

另外,在1999―2008年十年间,中国用水总量不断增加,但是变化幅度不大,维持在比较平稳的状态。

但是,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非常低,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因而,即使用水总量增加幅度不大,但在总量基础上也对中国的水资源产生了不能低估的压力,使中国的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

3、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污染排放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城市化过程中必定要开采资源进行生产,通常,在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和最后报废的各个环节中都会产生废弃物。

当废弃物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持续一定的时间,并且会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时就成为污染物。

污染物按照其影响的环境要素的不同可以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等,并且每类污染物下面的子污染物也有很多种。

为了便于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我们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进行探讨。

最终选定用废水排放总量来衡量
中国水体的污染程度,用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来衡量土壤污染程度,用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来衡量大气污染程度。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废水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都保持着持续上升的态势。

废水排放总量从2000年的415.2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617.3亿吨,增长了48.7%,增长幅度非常大。

对照美国的发展趋势,我国目前的污水处理发展仅处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都处在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中国每年能够处理的污水量远远低于实际排放的污水总量。

中国水体污染程度比较严重,水污染防治形势相当严峻。

2010年中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达到24亿吨,比2005年增加了200%,考虑到位列入统计的城乡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中国的土壤污染形势也非常严峻。

自2006年中国开始统计氮氧化物排放数据以来,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2010年达到1852.4万吨。

十五期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大幅增加,虽然随着二氧化硫总量控制措施的实施,二氧化硫排放量开始逐步下降,但是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仍然高于2000年的水平,中国大气环境质量在整体上仍在继续恶化,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三、总结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的脚步开始逐渐加快,中
国开始进入城市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上面的分析表明,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的消费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速度,中国依靠大量资源投入来换取城市发展,城市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发展成本极高。

由于资源分布不均衡及人口数量巨大等原因,中国城市资源普遍稀缺,这就导致城市化对中国的资源供给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资源约束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无法避免的挑战。

在无法完全实现清洁生产时,资源投入必定会带来污染物的排放,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高投入同时也带来了高污染,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上升,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中国的环境质量虽然局部有改善,但整体仍在继续恶化。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来的。

而且,当前中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城市化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污染物的排放也难以控制,中国面临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挑战。

为了缓解中国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城市发展的持续性,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城市化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