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的辨析题

合集下载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2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2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2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1.教育是一门科学。

正确答案:错误。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现象和实践活动的教育不是科学。教育有着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揭示教育规律的教育学才是一门科学。

解析:本题旨在综合考查考生对教育学和教育这两个概念的理解程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把教育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可见,教育只是一种活动,一种现象,教育不是科学。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教育学才是科学。知识模块:教育学原理

2.动物界存在着大猫教小猫抓老鼠、大鸭教小鸭游水的现象,说明动物界存在教育。

正确答案:错误。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动物在养护幼仔方面虽然与人类抚育后代有些相似,但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本能活动,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反射活动。人类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教育活动。无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生。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关于教育的起源,主要有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教育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勒图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他们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生物起源说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仅仅着眼于外在行为,未能从内在目的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未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了。知识模块: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考研的辨析题

教育学考研的辨析题

教育学考研的辨析题

教育学考研的辨析题

由此可见,德育的途径和范围非常广泛,甚至包括非学校教育的`教育活动中。因此,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的说法是正确的。

“青出于蓝”又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苟子劝学》篇。这是荀子用青与蓝的关系来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但他主张的师生关系不是不惟师。题中所属观点是不对的。

而对于操作性行为,斯金纳认为,它并不是由刺激引发的,而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响。操作性行为并不取决于事先的刺激,而是由其结果控制。在斯金纳的经典实验中,白鼠把强化(食物)与操作性反响联系起来,形成了操作性条件作用。

由此可见,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有差异的,前者是中性刺激变成条件刺激,引发条件反射,后者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响被强化。所以,认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没有实质区别的说法是片面的。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1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1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1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1.义务教育是指适龄儿童有义务接受法定年限的教育。

正确答案:错误。义务教育不仅指儿童的义务。义务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国家与社会有义务确保全体适龄儿童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第二,家长有义务送适龄子女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第三,适龄儿童有义务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涉及知识点:教育学原理

2.教育发展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发展教育。

正确答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2)生产力发展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①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既包括经济技术条件,也包括提出的客观要求。发展教育事业总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有一定的人、财、物。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社会要求教育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发展,以保证生产力发展所需的人才。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因为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方式决定着劳动力规格,进而决定着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规格。③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生的结构。表现在:教育经费的支付能力直接影响校舍建设等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的变革。生产力发展一方面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学校教育内容提出要求,要求学校培养的人必须掌握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因此,学校教育内容总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更新。⑤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组织管理所使用的某些工具和技术手段,都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地获得改善和提高。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2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2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2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1.教育学就是教育经验的汇编。

正确答案:教育学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当然,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涉及知识点:教育学概述

2.学校教育制度受生产力、社会等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可以不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正确答案:错误。学制确立的依据有:(1)学校教育制度受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直接制约。(2)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影响学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3)学校教育制度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直接制约。(4)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还需要吸收原有学制的合理成分,借鉴外国学制建设中的有益经验。学制的制定,不仅要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必须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人的成长是具有内在规律的,关系到人的身心成长的教育活动在规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以及确定教育的层次结构时,不可避免地要以人的身心成长的阶段性规律为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制确立的依据。学制确立的依据有四个方面:(1)学校教育制度受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直接制约。(2)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影响学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3)学校教育制度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直接制约。(4)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还经常吸收原有学制的合理成分,借鉴外国学制建设中的有益经验。知识模块:教育学原理

3.教师的素质高低取决于其知识的丰富程度。

教育学原理辨析题

教育学原理辨析题

以下是一些教育学原理的辨析题5道:

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问题、探讨教育本质和规律的学科,它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2.教育学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最佳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虽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寻找一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最佳方法”,而是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育是一种“人性化”的过程,其核心是“人文精神”。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注重人的情感、思想和价值的培养。因此,教育是一种“人性化”的过程,其核心是“人文精神”。

4.教育学的任务是研究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为社会发展服务。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教育学研究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同时也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传递文化、塑造社会规范、促进经济发展等,而育人的功能则包括促进个体发展、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等。因此,教育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研究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为社会发展服务。

5.教育是一种“生产”,学生是“产品”,而考试成绩是衡量“产品质量”的标准。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不是一种“生产”,不能把学生简单地看作“产品”。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关注其内在需求、个性和潜力,而不是简单地用考试成绩来衡量“产品质量”。

教育学考试 辨析题

教育学考试 辨析题

辨析题

二、辨析题

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

(1)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地认

识现实世界;

(2)引导性,需要在老师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

(3)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2、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就发展了他们的智力。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学生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既是人类知识长期积累和整理的成果,又是人类智力和智慧的结晶,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人类知识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运用的过程。只有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原理和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并善于把它创造性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实际中去,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智力,形成自己的创造才能。

(2)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因为人们的智力同样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那些智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力才高;而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则有较多的困难。可见,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顺利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迅猛发展的现代,教学内容迅速增多,程度不断提高,难度不断加大,尤其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

3、教学就是教育。

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和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与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6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6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6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1.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标志着教育学达到了科。学倦水平。

正确答案:错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问世,标志着现代教育学、科学教育学的诞生。涉及知识点:教育学原理

2.课程评价是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正确答案:错误。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还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课程评价是了解课程的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从而改进课程的主要手段,也是了解学生和教师的需要、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重要手段。涉及知识点:教育学原理

3.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

正确答案:错误。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反对民主政治,是专家治国论者。他认为治国者必须有才有德,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对青年人进行培养,使其成为治国之材。涉及知识点:中外教育史

4.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在教育理论上没有任何意义。

正确答案:错误。灵魂论说明人也是动物,人的身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是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发展人的理性,这就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任务。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涉及知识点:外国古代教育史

5.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决定了其成就的高低。

正确答案:这种表述是不准确的。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当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达到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或取得某一水平的行为结果时,就表明他们具有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能够产生如下的影响:第一,影响活动的选择。第二,影响努力的程度、坚持性,在困难面前的态度。第三,影响活动时的情绪。第四,影响任务的完成。自效能感高的学生确信自己能够很好地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从而集中注意力,适当运用有关学习策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完成各种学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1.在全球化的今天,培养“世界公民”已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正确答案:错误。教育是有国别的,教育总是要为本国培养各种人才的。我们只能说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意识、世界视野、世界水平和世界胸怀,但不能说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世界公民”。

解析:本题旨在综合考查考生对教育的整体把握程度。全球化确实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球化要求人们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等。但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归根结底要受到国家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制约,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培养人首先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和国家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再培养人的国际视野。知识模块:教育学原理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正确答案:错误。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有多种因素影响到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夸大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无视遗传、环境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重点考查考生对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而不是起决定作用。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观点是“教育万能论”。知识模块: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考研真题解析(只含辨析题、简答题及论述题)

教育学考研真题解析(只含辨析题、简答题及论述题)
(2)如何产生实验班和控制班。
简单随机抽样。具体的方法是:抽签和随机数目表。先对学生按学号进行编码,然后采用随机抽签或随机数目表的方式,进行抽样分为实验班和控制班。
(3)这种实验的优缺点有哪些?
优点:能消除前测和后测、前测和自变量的影响,内在效度较高。
随机分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节省人力和物力
内容:在方法的使用上,要以人为本,尊重被研究者或者被试。如访谈时,要坚持双方的平等对话,要尊重对方的选择,要替对方保密等等,避免研究过程中对对方身体和心理的伤害。
51.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权利的规定。
参考答案:
教师除一般公民权利外,还包括职业本身特点所赋予的专业方面的自主权:(1)教育的权利。即教师依法享有对学生实施教育、指导、评价的权利。第七条规定。(2)专业发展权,即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第七条规定。(3)参与管理权,即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
48.学不可以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表明荀况师生关系中的“不惟师论”。
错误。
“学不可以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生可以超越老师,但是这并没有否定教师的重要作用,因而不能说这是“不为师论”。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教师的作用关系国之兴衰,法之存亡。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5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5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5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1.课程评价就是对课程本身进行的评价。

正确答案:错误。课程评价除了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这两种评价是同等重要的。并且,评价者可以利用这两方面的评价结果,完善和提高课程质量。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评价的理解程度。关于课程评价,有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课程评价就是测量学生在学业方面实现预期行为目标的程度;还有人认为,课程评价就是将学生的学业与某些标准进行比较。可见,虽然人们对教育评价的定义有所差异,但都认为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知识模块:课程

2.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口试、贴经、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考试方法。

正确答案:正确。符合唐代科举考试方法的正确表述。涉及知识点:中外教育史

3.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

正确答案:错误。(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2)师生关系随着主体需要、相互作用的内容和方式以及环境等因素不同而呈现不同特点:在教学中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和心理层面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理想的师生关系标准是:尊师爱生,相互配合的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关系;合作共享,共同成长的关系。(3)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这就有利于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但是另一方面,一味地以学生为中心容易造成放任自流,容易滋生个人主义,师生人格上也并不能平等。所以不能简单地以学生为中心,而是要构建师生共同体。涉及知识点:教育学原理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1.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最重要的功能。

正确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由教育活动内部结构决定的,它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它指向个体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里的派生的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不是直接作用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而是通过影响个体的发展而作用于社会发展的。因此,题中认为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不正确的,最重要的是个体发展功能。涉及知识点:教育学原理

2.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的教法。

正确答案: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教学方法不仅包括教师的教法,而且还要包括学牛的学习方法,是教授法和学习法的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不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法,否则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涉及知识点:教学

3.“农民化”和“化农民”是晏阳初进行乡村建设的目标和途径。

正确答案:错误。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了解农民生活的一切,努力而虚心向农民学习,因为农民有着丰富的实际生活的知识与技术,值得学习。怎样去学?即彻底地与广大农民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才能彻底了解农民,懂得他们的需要,进而实实在在地进行乡村改造。所以化农民是乡村建设的目标,农民化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涉及知识点:中外教育史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1、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

【答案】

错误。理由: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2、马戏团中的狗在驯兽员的精心培养教育下,智力得

到发展,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答案】

错误。理由: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动物中不可能实施教育活动。所谓狗会“算术”,是狗经过训练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3、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答案】

正确。理由:略。

4、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答案】

错误。理由: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是启发式教学,而在注入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则是注入式教学。

5、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答案】

错误。理由: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不是“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6、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答案】

正确。理由: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7、从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复杂程度看,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下位学习和上位学习。【答案】

错误。理由: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8、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答案】

正确。理由: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7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7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7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之间具有不平衡性,这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正确答案:正确。教育受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和制约,但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并非完全同步。一方面,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消亡以后,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并不立即随之消亡;另一方面,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正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体现。

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三部分“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二)条“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理解情况。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知识模块:教育学原理

2.单轨制是最好的学制。

正确答案:错误。从教育体制来看,现代学制有三种类型。一是双轨制,以欧洲国家为典型;二是单轨制,最早产生于美国,后为世界许多国家先后采纳;三是分支型学制,以苏联为代表。三种学制各有其优点和缺陷,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看所使用的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涉及知识点:教育学原理

3.课程评价就是课堂教学的评价。

正确答案:错误。课程评价包括两个方面:学生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其中学生评价包括发展性学生评价、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四个方面。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世界总体趋势是: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因此,命题所言的课程评价就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学考研统考重点之辨析题解析

教育学考研统考重点之辨析题解析

教育学考研统考重点之辨析题解析

辨析题:

教师的专业化就是指教师的专业发展(★★★★)

答题要点: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1)教育专业化的基本含义

资料: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

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教师专业化有两个纬度:即教师地位的改善与教师教学实践的改进。前者作为满足一个专业性职业的制度,进而从地位方面要求的过程,关注的是将教师职业作为一个职业,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作为专业性职业的地位问题。因此,更加强调教师作为一个群体整体的专业化水平,更多的要求国家通过立法等途径提供支持,属于宏观层面。后者是通过改善实践者的知识和能力来改进所提供服务的质量的过程,关注的是教师在实施教育行为时使用了多少专业知识技术问题。后者的专业化等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2)二者的联系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教师的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教育专业工作的专业成长过程。它所要表达的基本含义就是要把教学视为专业,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我国教师法的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此前,1966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

教育学综合辨析题

教育学综合辨析题

教育学基础综合辨析题集(未完待续)

1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教育根本起不了作用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但他并未否定教育的作用。相反他十分重视环境与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荀子否定了孟子的"性善论",指出孟子之所以言人性善是因为他不了解"性""伪"之分的缘故.

1)根据"性伪之分"论证了教育的必要性."性"与"伪"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两者是互为条件的,没有素材就不可能加工,不经过加工素质就不可能发展.

2)根据"性伪之合"论证了教育的可能性.对于恶的素质如何转化成善的素质,他提出了"涂之可以为禹"与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道理相通,表达出每个人都可以受教育的平等观念. 3)在阐述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之后,荀子最终指出在现实性上要达到善必须化解人性中的恶端,发挥教育的作用,以人为的力量达到善的境界.为此,他提出了"化性起伪",阐述了教育的作用.

4)简评:荀子强调人的社会性最终是善还是恶,不取决于先天的生物因素,而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遗传、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因此,此观点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

2 .墨家的“素丝说”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发展起主要影响

孟子的"素丝说"阐述了环境与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他以染丝为例"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来说明"士亦有染"所以"染不可不慎也"这就是著名的"素(染)丝说"在他看来先天的人性,不过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1.教育就是智育。

正确答案:错误。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智育是对智力因素,包括个人的思维品质、元认知和创造力等的培养和开发。智育只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还要包括人在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把教育等同于智育,就会造成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德育等其他几个方面,这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不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涉及知识点:教育与人的发展

2.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正确答案:正确。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两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每个教师都应当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表现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涉及知识点:教育学原理

3.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的教法。

正确答案: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教学方法不仅包括教师的教法,而且还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力法,是教授法和学习法的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不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法,否则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涉及知识点:教育学原理

4.只要教育得法,人人都可以成为歌唱家、科学家、诗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课外活动就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答:错。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它的任务在于根据自己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2、教育目的不等于培养目标

答:正确。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即培养目标。这便决定了学校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对象提出的,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教育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答:错。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4、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答:正确。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有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5、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答:错。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和,而不单是细想政治教育。

6、师生关系是知识的授受关系

答:错。知识的授受关系只是师生关系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师生之间还存在着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和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7、教学过程的结构就是教学模式

答:错。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几个阶段各有特定功能,又紧密联系、相互渗透。教学模式是为了优化教学进程而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些相对稳定和具有范式意义的教学结构,可以有多种类型。需要以“多种综合”的观点对教学模式进行选择组合或创新。

8、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答:正确。(1)师生在校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度过,

课堂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2)教学的德育功能主要是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授受实现的。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科学文化知识的授受中,使学生收到科学精神、认为谨慎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3)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言行举止、师生互动所形成的课堂生活分为,均具有道德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教师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培养着学生的责任心、义务感以及勤奋学习的习惯、严谨治学的态度。

9、师生平等

答:错。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人格。这个意义上,“师生平等”的论断是正确的。总体而言,教师在知识上多于学生,在智力上比学生发达,在社会经验上比学生丰富。这种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以消除这种心智上的不平等;另一方面又要努力提高自己,以保持教师在课堂上的优势地位。教育和受教育的关系,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权利、义务关系上的不均等。教师必须为学生服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学生却没有为教师服务,对教师负责的义务。

10、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结果的评价

答:错。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还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11、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用探究式学习取代接受式学习。

答:错。探究式和接受式是人类学习的两种节本方式,各有其适用性。基础教育改革课程要求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而不是一种替代另一种。

12、道德规律要求先提高道德认识,进而陶冶道德情感,然后锻炼道德意志,最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答:错。这是一种机械的而且不合乎品德形成规律的论断。品德是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理论上说,道德教育应该同时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行。由于学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发展不平衡,在实际操作上,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的教育作为切入口,进而带动品德其他方面的发展。先提高道德认识,进而陶冶道德情感、然后锻炼道德意志,最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这只是对德育过程一般顺序的概括。而实际的德育开

端不止一种,教师也可以从陶冶情感开始,或者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或者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开始,进而实现学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