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登记报告信息管理规范
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制度
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制度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制度是指对死亡人员的死因进行统计、报告和管理的一套制度。
死亡登记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可以帮助政府和卫生部门了解死亡人口的情况,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改善医疗服务提供数据支持。
下面是一份关于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制度的报告。
一、背景和目的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制度的建立旨在收集、统计和分析死亡人员的死因信息,以便掌握人口健康状况、指导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评估医疗服务质量和制定公共卫生政策。
通过建立健全的制度,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死因数据,并对异常死亡情况进行监测和研究。
二、制度内容1.死因登记和报告要求(1)对于正常死亡的人员,家属、医院或相关机构应及时向卫生部门登记和报告。
(2)对于意外死亡、疑似传染病死亡或其他非正常死亡的人员,相关机构应立即报告给公安机关和卫生部门。
(3)登记和报告的内容应包括死者的基本信息、死亡时间、死因等相关数据。
2.死因统计和分析(1)卫生部门应制定统一的死因分类和编码标准,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对登记和报告的死因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形成死因统计年报,并对重点疾病、高发地区和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和分析。
(3)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流,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和疾病预防与控制提供支持。
3.死因信息保密和使用(1)死因登记信息应严格保密,不得泄露个人隐私。
(2)卫生部门在使用死因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时,应保证数据的安全,并注意数据的隐私保护。
4.死因登记和报告的指导和宣传(1)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医院、家属和相关机构的指导,提高死因登记和报告的意识和能力。
(2)开展死因登记和报告的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广大群众对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制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三、执行和监督1.卫生部门负责对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监督工作,确保制度的有效运行。
2.依法对不履行死因登记和报告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
3.建立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制度中的问题和不足。
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一、目的和范围本文档的目的是规范并有效管理死亡登记报告的填写、审核、报送和归档流程,以确保死亡登记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死亡登记报告的单位和个人。
二、术语定义1.死亡登记报告:指对人员死亡事件进行登记的报告,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死因、登记日期等内容。
2.登记机构:指负责进行死亡登记的相关机构,如公安局、民政局等。
3.填报人:指负责填写死亡登记报告的人员。
4.审核人:指负责审核死亡登记报告的人员。
5.报送人:指负责报送死亡登记报告的人员。
6.归档人:指负责将死亡登记报告进行归档管理的人员。
三、填写流程1.填报人应准确收集死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号码等,并在死亡登记报告中填写。
2.填报人应了解死亡事件的具体情况,包括死因、死亡地点等,并在死亡登记报告中填写。
3.填报人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死亡登记报告的填写,并将报告交给审核人进行审核。
四、审核流程1.审核人应核对填写人填写的死亡登记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审核人应与填写人核对所提交的相关材料,如死者的联系明、医生诊断证明等。
3.审核人应在审核完成后将死亡登记报告交给报送人进行报送。
五、报送流程1.报送人应确保死亡登记报告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如登记日期的限制等。
2.报送人应按规定的格式将死亡登记报告报送给登记机构。
3.报送人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报送工作,并将报送确认单交给归档人进行归档。
六、归档管理1.归档人应将已报送的死亡登记报告进行归档管理,确保文件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2.归档人应标注每份死亡登记报告的归档日期,并按照一定的分类规则进行归档。
3.归档人应妥善保存归档文件,确保其易查阅和保密性。
附件:1.死亡登记报告表格2.报送确认单法律名词及注释:1.公安局:指负责治安管理、刑事侦查等工作的机构。
2.民政局:指负责民事行政工作,包括婚姻登记、死亡登记等的机构。
2024年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制度(三篇)
2024年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制度人口死亡信息登记报告管理制度一、意义通过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所获得的死因资料是公共卫生的基础资料,连续稳定的死因报告能够客观估计卫生需求,评估人群健康状况的变化。
死因数据是公共卫生信息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信息之一。
签发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是从事人口统计、生命统计等有关工作的基本信息来源,是判定死者死亡性质的基本法律依据。
二、____管理各级医疗机构都应有主要领导分管该项工作,并指定科室、配备必要的设备及网络,并有专(兼)职统计人员1-____名进行网络报告工作。
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对辖区内的医疗机构报告质量进行督导检查及评估。
反馈其存在的问题,对相关人员进行有关知识的培训。
三、人口死亡信息收集1、报告对象在____死亡的大陆居民、台____居民和外国人(含死亡的新生儿)。
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报告单位。
负责接诊或死亡调查的医疗机构(包括急救中心和急救站)。
报告人。
负责救治的执业医师或负责死亡调查的执业(助理)医师。
3、死亡个案的填报⑴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在医疗卫生机构或来院途中死亡(含出诊医生到现场已死亡),由负责诊治的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
⑵家庭、养老服务机构或其他场所正常死亡个案在家中、养老服务机构或其他场所死亡者,由所在地的村医(社区医生),将死亡信息定期报告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____、户口本及生前病史、体征或医学诊断,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及调查记录。
⑶涉法死亡个案未经救治的院外死亡,医疗卫生机构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需经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公安司法部门判定为正常死亡者,由负责救治或调查的执业(助理)医师签发《死亡证》。
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为加强医院死亡报告和死因统计工作的管理,提高死因报告工作质量,同时,为及时准确地发现诊断不明死亡病例,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特制定本制度。
1、所有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死因信息责任报告人。
2、凡在医院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经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医学死亡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
3、在家中或其他场所死亡者,由所在地的村医根据死者生前的病史、体征或医学诊断,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医学死亡证明书》报至乡镇卫生院。
4、医院死因监测管理人员收到《医学死亡证明书》后应逐项认真审核,如发现有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问题,立即向报告人进行核实、补充或订正,必要时组织医院有关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
5、对院内死亡病例收集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收集直报工作(县级医疗机构要确定根本死因并进行死因编码)。
6、对村级上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监测人员应在30天内完成审核,并通过网络进行报告。
7、医院死因监测人员要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8、医院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对预防保健科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一、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和管理机构内部对死亡登记报告的填写、审批和归档流程,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保密性,防止信息泄露和错误处理。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机构内部所有相关人员,包括但不限于负责死亡登记报告的填写、审批和归档的工作人员。
三、定义1·死亡登记报告:指对个体的死亡情况进行登记的报告,包括死因、死亡时间、护理等相关信息。
2·报告填写人员:指负责填写死亡登记报告的工作人员。
3·报告审批人员:指负责审批死亡登记报告的工作人员。
4·归档人员:指负责对死亡登记报告进行归档和保管的工作人员。
四、报告填写流程1·报告填写人员收到相关信息后,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填写死亡登记报告。
2·填写报告时,必须准确记录死亡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户籍等基本信息,以及死亡时间、地点、原因等详细信息。
3·填写过程中,应及时核对信息的准确性,并在报告上签字确认。
4·填写完成后,将报告提交给报告审批人员。
五、报告审批流程1·报告审批人员收到报告后,对报告内容进行审查,确保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审批人员应核对报告上所记载的信息是否与相关证据相符,如有疑问应及时提出并要求报告填写人员进行补充或修改。
3·审批人员在确认无误后,应在报告上签字审批,并将报告交给归档人员进行归档。
六、报告归档流程1·归档人员收到报告后,按照规定的要求对报告进行分类和编号。
2·归档人员应将报告存档,并制作存档目录,确保报告的保密性和易查阅性。
3·归档完成后,归档人员将报告交由主管部门备案,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七、附件1·死亡登记报告样本。
2·报告填写流程图。
3·报告审批流程图。
4·报告归档流程图。
八、法律名词及注释1·死亡登记报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机构对个体死亡情况进行登记的报告。
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模板
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模板一、目的为了规范死亡登记报告流程,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三、职责1. 医疗机构负责建立和维护死亡登记报告系统。
2. 医务人员负责准确、及时地填写和提交死亡登记报告。
四、死亡登记报告流程1. 死亡确认:医生在确认患者死亡后,应立即进行死亡登记。
2. 填写报告:医生需填写《死亡登记报告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息:-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等。
- 死亡时间:具体到小时和分钟。
- 死亡原因:根据医学判断填写直接死因和相关疾病。
- 医生签名:负责医生需在报告上签名确认。
3. 提交报告:医生应在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将填写完整的《死亡登记报告表》提交给医疗机构的相关部门。
4. 审核与录入:医疗机构的相关部门负责审核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在48小时内完成信息的电子录入。
5. 报告上报:医疗机构需按照国家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定期将死亡登记信息上报至卫生信息系统。
五、隐私保护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必须对患者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给无关人员。
六、监督管理1.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死亡登记报告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 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或法律责任追究。
七、培训与教育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死亡登记报告制度的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法律意识。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2. 对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医疗机构所有。
3. 本制度如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冲突,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上述模板内容,确保其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的具体要求。
医院死因网络报告工作制度
医院死因网络报告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医院死因网络报告工作,提高死因报告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规范死因报告流程,根据《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和政策,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开展医疗活动的科室和部门,以及涉及死因报告的所有工作人员。
三、工作原则1. 依法报告:死因报告工作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确保报告工作合法、合规。
2. 及时准确:死因报告应真实、准确、完整,确保信息及时上报。
3. 规范流程:死因报告应遵循规定的流程,各部门和科室应密切配合,确保报告工作顺利进行。
4. 质量控制:加强死因报告质量控制,对报告工作进行定期检查、评估和反馈,不断提高报告质量。
四、工作内容1. 死因报告范围:包括所有死亡病例,包括自然死亡和意外死亡。
2. 死因报告时限:死亡病例发生后,应在24小时内完成死因报告。
3. 死因报告流程:(1)医护人员发现死亡病例后,应立即进行死因判断,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
(2)科室负责人审核死因报告信息,确认无误后,提交至医院死因报告管理部门。
(3)医院死因报告管理部门对上报信息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上传至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系统。
4. 死因报告资料保管:医院应妥善保管死亡病例的相关资料,包括病历、死亡证明书等,以备查验。
五、工作要求1. 提高认识:各部门和科室应提高对死因网络报告工作的认识,将其作为常态化、规范化工作来抓。
2. 培训考核:定期对涉及死因报告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报告能力和业务水平,并进行考核。
3. 数据安全: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确保死因报告信息不被泄露、篡改,保障患者隐私。
4. 协同配合:各部门和科室应加强协同配合,确保死因报告工作顺利开展。
5. 质量监控:医院死因报告管理部门应定期对死因报告工作进行质量监控,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六、奖惩措施1. 表彰奖励:对死因报告工作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是指对于每个死亡事件的原因和背景进行详细记录和报告的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系统地收集和整理死亡事件的信息,帮助相关部门进行统计分析和制定预防措施,以提高公众的健康与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个关于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的1200字以上的详细介绍:一、制度目的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和专业机构的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
三、制度内容1.死因登记报告的要求:(1)完整记录死亡事件的基本信息,包括死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2)详细描述死亡事件的背景和相关信息,包括死亡地点、时间、环境等;(3)准确记录死因和病史,包括死者的主要疾病、并发症、治疗情况等;(4)对于疑似非自然死亡的情况,要做好相关调查和记录;(5)记录死亡事件的报告时间和人员。
2.死因登记报告的提交:(1)医疗机构应及时将死因登记报告提交给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2)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将死因登记报告汇总提交给上级部门,形成全国性的死因数据。
3.死因登记报告的保密:(1)死因登记报告的内容和数据应严格保密,不得用于非法目的;(2)禁止泄露死因登记报告的相关信息,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4.死因登记报告的利用:(1)相关部门可以利用死因登记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死亡事件的原因和趋势,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2)医学研究机构可以使用死因登记报告中的数据进行研究,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四、职责分工与要求1.医疗机构:(1)要建立健全死因登记报告的内部管理制度;(2)医务人员应认真负责地填写死因登记报告,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定期对死因登记报告进行审核并进行反馈。
2.卫生行政部门:(1)要建立完善死因登记报告的管理系统;(2)确保医疗机构上报死因登记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3)负责将死因登记报告的数据汇总上报上级部门。
3.相关部门:(1)应及时利用死因登记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2)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政策,提高公众健康和生活质量。
死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死信息报告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的信息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信息泄漏不仅会给个人带来损失,还可能对企业的声誉和经济利益造成极大影响。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死信息报告管理制度,对于构建信息保护体系、保障个人隐私和企业安全至关重要。
二、制度概述死信息报告管理制度是企业为了对内外部信息保护进行有效管理而建立的一套规范和制度。
其目的是规范、加强死信息报告的管理,确保个人和企业信息的安全。
本制度涵盖了死信息报告的获取、保存、处理、使用、传输、销毁等全过程,旨在规范员工处理死信息报告的行为,保护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三、制度内容1.死信息报告的获取1.1 确保信息来源合法,避免获取未经授权的死信息报告。
1.2 定期对信息来源进行审核和筛选,确保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1.3 对于外部获取的信息,要进行验证和核实,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2.死信息报告的保存2.1 制定合理的死信息报告保存期限,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和敏感程度确定保存时间。
2.2 对于重要信息,要建立备份机制,确保信息不会因为意外事件丢失。
2.3 严格控制死信息报告的存储权限,只允许授权人员访问和编辑信息。
3.死信息报告的处理3.1 对于死信息报告的处理,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确保信息的合法使用。
3.2 对于个人隐私信息,需经过相关部门审批才可处理,严禁违规使用。
3.3 对于敏感信息,要建立专门的处理流程,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死信息报告的使用4.1 只能在必要情况下使用死信息报告,严格控制死信息报告的使用范围。
4.2 使用死信息报告时,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不会误导他人或影响企业决策。
4.3 对于信息的使用,要做好记录和跟踪,确保信息的流转和使用过程可追溯。
5.死信息报告的传输5.1 传输信息时,要采取加密和安全传输措施,防止信息被窃取或篡改。
5.2 传输信息的方式要符合企业的安全标准,避免使用不安全的通信工具。
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制度
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规范死因登记报告行为,提高死因监测水平,预防和控制疾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应当坚持科学、规范、及时、准确的原则,实行单位负责、个人负责和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
第三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死因登记报告工作。
第四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殡葬服务机构、公安派出所等有关单位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做好死因登记报告工作。
二、死因登记报告第五条死因登记报告范围包括:(一)医疗机构死亡的病人;(二)家庭死亡的病人;(三)其他需要进行死因登记报告的病人。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并按照规定将死亡信息报告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第七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对收集到的死亡信息进行登记、核实和分析,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将死因信息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第八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实现死因信息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报告。
三、死因调查与核实第九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定期对死亡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死因信息,并对异常死亡情况进行分析、报告。
第十条对于疑似传染病病人死亡的情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立即进行调查,核实死因,并按照规定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一条对于非正常死亡的情况,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进行现场勘查,查明死因,并将调查结果报告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四、资料保存与利用第十二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殡葬服务机构、公安派出所等有关单位应当妥善保存死因登记报告相关资料,确保资料的完整、真实、准确。
第十三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死因登记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为预防控制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五、培训与宣传第十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十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宣传,提高公众对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
医院死亡登记信息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规范医院死亡病例的登记、报告、分析和归档工作,确保死亡登记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提高死亡病例管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住院、门诊及急诊死亡病例的登记、报告、分析和归档工作。
三、职责分工1. 医师:负责死亡病例的初步诊断、填写死亡报告单,并在死亡后24小时内将死亡报告单送至病案室。
2. 病案室:负责接收、审核、登记、归档死亡病例信息,定期进行统计分析,并向相关部门报告。
3. 预防保健科:负责监督、指导、检查和评估医院死亡登记信息管理工作。
四、登记要求1. 死亡病例报告单应填写完整、准确,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入院日期、出院日期、死亡日期、主要疾病诊断、死亡原因等。
2. 死亡病例报告单由医师填写,经科主任审核签字后,于24小时内送至病案室。
3. 病案室收到死亡病例报告单后,应及时进行审核、登记、归档。
五、报告要求1. 死亡病例报告单经审核、登记、归档后,由病案室按照规定程序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2. 死亡病例报告应真实、准确、完整,不得隐瞒、谎报、缓报。
六、统计分析1. 病案室应定期对死亡病例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死亡原因、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科室分布等。
2. 预防保健科应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对死亡病例进行风险评估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七、归档要求1. 死亡病例报告单、相关病历资料等应按照规定程序归档。
2. 归档资料应完整、清晰、易于查阅。
八、监督与检查1. 预防保健科负责对医院死亡登记信息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应依法予以处理。
九、附则1. 本制度由医院病案室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医院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医院死因登记报告工作,提高疾病监测和公共卫生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统计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死亡病例的登记、报告、分析和反馈工作。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医院成立死因登记报告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全院死因登记报告工作。
2. 医院设立死因登记报告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管理和监督死因登记报告工作。
3. 临床科室设立死因报告员,负责本科室死亡病例的登记、报告和资料收集。
四、工作流程1. 死亡病例的登记(1)临床医生在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填写《死亡病例报告卡》,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死亡原因、诊断依据等。
(2)死因报告员对《死亡病例报告卡》进行审核,确保信息完整、准确。
2. 死亡病例的报告(1)死因报告员在审核无误后,将《死亡病例报告卡》上报死因登记报告办公室。
(2)死因登记报告办公室对上报的《死亡病例报告卡》进行汇总、分析,并按照规定时限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3. 死因登记报告的反馈(1)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上报的死因登记报告进行审核、分析,并将结果反馈给医院。
(2)医院根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反馈意见,对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进行改进和提升。
五、死因登记报告的要求1.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本制度要求,确保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报告内容应真实反映患者死亡原因,不得隐瞒、漏报、虚报。
3. 死因报告员应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判断患者死亡原因。
4. 定期对死因报告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
六、监督检查1. 医院定期对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进行自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2.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医院死因登记报告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实习报告、职业规划、职场语录、规章制度、自我介绍、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career plans, workplace quo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 introduc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
医院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目的为了加强医院死因登记管理,规范死因报告流程,提高死因报告质量,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医护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
三、职责分工1. 医生:负责死亡病例的诊断、死亡证明的填写和盖章。
2. 报告员:负责死亡证明的收集、审查、上报及归档。
3. 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负责对死因报告进行审核、分析,提出预防控制措施。
4. 医院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检查死因登记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
四、死因登记报告流程1. 医生在患者死亡后,及时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至报告员。
2. 报告员收到《死亡医学证明书》后,进行审查,确保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
3. 审查合格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由报告员上报至疾病预防控制部门。
4. 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上报的死因报告进行审核、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医院。
5. 医院根据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反馈的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五、死因登记报告要求1. 《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要求:(1)字迹清晰,不得涂改、乱画。
(2)按照规定填写项目,不得遗漏。
(3)死亡原因应使用医学专业疾病名称,不得使用英文或英文缩写。
2. 报告时间要求:(1)死亡证明填写后2日内提交。
(2)死亡病例编码(报告)负责人在接到医生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后,应在7天内完成编码。
(3)各级医疗机构应在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和网络直报。
六、监督检查1. 医院定期对死因登记报告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2. 对违反死因登记报告制度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制度由医院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有未尽事宜,由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另行规定。
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死亡登记报告的管理,提高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死亡登记报告的单位和个人。
三、报告内容1. 基本信息:死者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地、身份证号、户籍地、工作单位等基本信息。
2. 死亡信息:死亡时间、地点、死亡原因等详细信息。
3. 报告人信息:报告人姓名、联系电话、单位名称等信息。
4. 报告时间:报告时间需尽可能及时填写。
四、报告责任1. 医疗单位:对于死亡病例,负责医疗救治的医疗单位需在24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提交死亡登记报告。
2. 报告人: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死亡情况都有责任向有关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
五、报告流程1. 医疗单位:医疗单位在发现死亡病例后,立即通知相关医护人员将死者移至死亡定点,并由主治医生填写死亡证明。
2. 相关部门: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进行核实死亡信息,并及时录入并报告至户籍地公安机关。
3. 公安机关:户籍地公安机关接到报告后,对死者身份、死亡原因等信息进行进一步核实,然后进行死亡登记。
六、报告管理1. 保密性:死亡登记报告涉及个人隐私和重要信息,所有单位和个人在收到报告后都应严格保密,禁止私自泄露。
2. 归档管理:所有死亡登记报告均需进行归档管理,确保报告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七、违规处理1. 虚假报告:对于故意虚假报告死亡信息的单位和个人,将受到法律追责。
2. 迟报违规:对于故意迟报死亡信息的单位和个人,将受到行政处罚,影响该单位或个人的社会信用记录。
八、监督检查有关部门将定期对死亡登记报告的符合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九、制度宣导相关部门将制定宣传计划和宣传资料,加大对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报告管理制度的认识和遵守意识。
十、附则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开始执行,如有补充或者调整,需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和个人。
审批人:XX部门领导批准日期:XXXX年XX月XX日以上是关于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相关单位和个人有所帮助。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制度范文(3篇)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制度范文【公司名称】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公司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做好员工死因登记报告的收集和统计工作,制定本工作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的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
第三条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是公司对员工死因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的重要工作。
死因登记报告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
第四条公司将建立完善的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技术支持,确保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章死因登记报告的收集和统计第五条死因登记报告的收集应由公司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员工和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提供相关信息和数据。
每名员工和相关部门应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死因登记报告。
第六条死因登记报告采用统一的报告表格,表格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死因发生时间、地点、人员信息、事故原因、应急措施等。
第七条死因登记报告将定期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统计报告。
统计报告应包括死因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员信息、事故原因、应急措施等。
统计报告应及时上报公司领导,并按照要求保密。
第八条死因登记报告应定期进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第三章死因登记报告的保密第九条死因登记报告的内容属于公司机密,未经授权不得随意外传。
公司工作人员在处理死因登记报告时,应严守保密要求,不得私自使用或泄露。
第十条严禁将死因登记报告用于个人攀比、攀权、追责等行为。
对于违反保密要求的行为,将依法追究责任。
第四章解释和修改第十一条对本制度的解释和修改权归公司所有。
第十二条本工作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
【公司名称】日期:年月日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制度范文(2)是指对死亡事件进行初步调查和报告的管理规定。
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准确、迅速地记录和分析死因信息,为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是一个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制度的具体内容:1. 管理范围:适用于所有死亡事件的登记与报告管理工作,包括自然死亡、意外死亡等各种死因情况。
死亡信息登记管理制度
死亡信息登记管理制度第一章緒言為了規範和管理死亡信息的登記,確保死者信息的真實、完整和準確性,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基本原則一、依法依規。
死亡信息登記管理應當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嚴格按照程序要求進行登記管理。
二、真實完整。
死亡信息登記應當真實、完整地記載死者相關信息,不得有虛偽、缺漏情形。
三、信息安全。
死亡信息屬於個人隱私,登記管理應當嚴格保密,防止泄露。
第三章登記主體死亡信息登記主體為各級民政機關,負責統一管理本地區內的死亡信息登記工作。
第四章信息登記一、登記程序。
當地民政機關應當接收死者家屬或其他有權利及利益關係的人員提供的死亡信息。
在確認死者身份後,應當立即進行登記,並發放死亡證明。
二、登記內容。
死亡信息登記應當包括死者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號碼、死亡時間、死因等基本信息。
三、登記文件。
死亡信息登記應當建立相應的檔案,保存相關登記文件,並定期進行檔案整理和歸檔工作。
第五章信息管理一、信息保存。
死亡信息登記應當保存在電子數據庫中,以確保信息的安全和完整性。
二、信息查詢。
民政機關應當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死亡信息查詢請求,提供相應的協助和服務。
三、信息更新。
死亡信息登記應當及時更新,保持信息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第六章信息應用一、社會服務。
民政機關可以根據死亡信息登記,提供相應的社會福利服務,保障死者家屬的權益。
二、統計分析。
民政機關可以根據死亡信息登記,進行統計分析,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第七章監督檢查一、監督機構。
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監督機構負責監督死亡信息登記管理工作。
二、檢查內容。
監督機構可以對死亡信息登記過程進行抽查和監督,保障登記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第八章附則一、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二、死亡信息登記管理工作由各級民政機關和相關部門共同負責。
三、違反本制度規定者,應當依法對責任人進行處罰。
以上就是對死亡信息登記管理制度的詳細規定,希望各級政府和民政機關嚴格按照制度要求執行,確保死亡信息登記工作的正常運行,維護公民的權益和社會秩序。
死亡登记报告信息管理规范
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如信息登记完整率、错误率、延 迟率等,用于量化评估管理工作的效果。
奖惩措施与追责机制
01
奖励措施
对于在死亡登记报告信息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
的荣誉和物质奖励。
02
惩罚措施
对于疏于职守、玩忽职守导致信息错误或漏报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
的纪律处分。
03
追责机制
死亡登记报告信息管 理规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死亡登记报告信息的内容与要求 • 死亡登记报告信息的流程与管理 • 监督与考核 • 附则
01
引言
规范目的
提高死亡登记报告信息的质量和效率,减少信息 01 漏报、错报和重复报。
推动死亡登记报告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促进 02 信息共享和利用。
加强死亡登记报告信息的安全管理,保护个人隐 03 私和信息安全。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民政 殡葬机构、公安户籍管理机构等与死亡登记报告相关的 单位。
其他涉及死亡登记报告的机构、单位和个人,也可参照 本规范执行。
术语定义
死亡登记报告
指对死者基本信息、 死亡原因、死亡时间 、死亡地点等进行登 记和报告的行为。
建立严格的追责机制,对于因工作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法律
责任。同时,对于监督机构本身存在的问题,也要进行自责和改进,确
保整个系统的公正性和高效性。
05
附则
规范解释权与修订程序
解释权
本规范的解释权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所有。
修订程序
本规范的修订需经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专 家论证、公开征求意见、审批等程序,经批准后 发布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联由出证单位寄送县(区) 疾控中,内容与第一联同, 可进行网络代报
第三联为户籍管理部门 注销户口凭据
第四联为殡葬火化凭据
出证单位保存
县(区)疾控中心保存
户籍管理部门保存
殡葬管理部门保存
网络报告
1.死因信息报告方式 《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通过《中国疾
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全国死 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涉法死亡个案
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医生, 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信息收集
4. 报告内容 《死亡医学证明书》
一般项目 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 其他项目
5岁以下儿童死因登记报告副卡 孕产妇死因登记报告副卡
死亡医学证明书各联流向
死亡医学证明书各联流向
第一联出证单位保存, 用于网络报告
信息管理
3、死亡信息的补报
各级疾控、妇幼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定期与公安、殡葬、计生等部 门核对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及时补报。村 医(社区医生)定期了解辖区内死亡情况, 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4、死亡信息的查重
每周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 确认后删除;
资料保存与管理
1.报告单位和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妥善保 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填报的《死亡医学证 明书》由录入单位和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2. 报告单位和县(区)疾控中心应定期下载个案数 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 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备份。
3.死亡统计资料或分析信息的管理和使用相 关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 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不得擅自 公布。
4.对于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 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 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网络报告
2. 报告程序、时限 1)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由病案室或防保科在7天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和网络报 告。(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 始信息如实录入,并进行根本死因确定及编码。)
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医疗机构,收到《死亡医学证 明书》7天内向属地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 出。
每个工作日需上网对辖区内报出的死亡信息、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 童死亡信息进行审核
对于核实无误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应于7天内通过网络 进行审核确认。
县(区)疾控中心负责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报告死亡病例的 根本死因确定和死因编码(具备条件的县级以下医疗机构 也可承担根本死因确定和死因编码工作。)
河南省死因登记信息网络 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巩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
信息收集 网络报告 信息管理 资料的保存与管理
信息收集
1.报告对象 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均为死因登记报告的对象, 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 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1)报告单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均为死因信息报告的责
任单位。 (2)报告人: 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均为死亡信息的报告人。 2)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疗卫生人员方可填报《死亡医学
证明书》。
信息收集
3. 死亡个案的填报 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 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家庭或其他场所死亡个案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医生,填写 《死亡医学证明书》。
信息管理
2、死亡信息的订正
已审核确认的报告信息,如发生报告死亡 病例死因诊断变更或填卡、编码错误时, 应由填报单位及时报告县(区)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由后者负责订正。
孕产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个案,应由属地 的妇幼机构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踪调查, 发现《死亡医学证明书》或副卡信息有误 时,应及时做出订正。
人负责网络报告。 日常管理和原始凭证保管 参加疾控中心例会和技术培训 协助疾控与妇幼机构开展死因登报信息指控与相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报告卡后,应在5个 工作日内代为完成网络报告。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其他系统(军队、司法、农垦等)的医疗卫生机构应按 照本规定进行死因登记报告。
信息管理
1、死亡信息的审核
医疗机构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对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 自查,对有疑问的及时向填写医生核实;
县(区)级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机构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 网络审核报告信息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
审核 负责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报告死亡病例的根本死因确定和死
因编码 代报
妇幼保健机构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负责本辖区内的孕产 妇和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病例信息管理。具 有临床诊疗功能的机构还应负责死亡病例 报告的相关职责。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1.县及县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 健全死因登报制度 填写、收集和及时报告《死亡医学证明书》,专
2、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遵循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妇幼保健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1.加强组织管理 --负责本辖区死因信息工作管理、完善网络系 统,提供保障,并将死因登报工作纳入常规管 理和考核; -- 保证辖区内工作人员相对稳定; -- 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督导检查并通报信息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2.部门协调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 本系统相关机构(疾控、妇幼、医疗、 医保)的协调 -- 与民政、公安、计生等相关部门协调 形成良性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专人负责(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建立健全制度) 数据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 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动态监视本辖区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数据的安全管理和备份,数据安全 考核和评估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报告卡后,应在5个 工作日内代为完成网络报告。
网络报告
2)县级以下医疗机构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医生将收集到的 《死亡医学证明书》,在30天内完成审核并通过网络报 告;(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 信息如实录入。)
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医疗机构,收到《死亡医学证明 书》后向属地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