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南京组合港,促进都市圈产业整合与发展-文档资料
南京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南京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计划背景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近年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为了进一步推动南京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制定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必要的。
二、总体目标1.经济发展目标:2024年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长7.5%以上。
2.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提升市民生活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强社会稳定和和谐。
三、经济发展计划1.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2.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和引进高端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南京市的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
3.城市建设: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推动南京市城市建设向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提高城市品质和生活质量。
4.金融服务业发展:培育金融创新企业,打造金融中心,提升南京市的金融服务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
5.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四、社会发展计划1.教育事业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中小学,培养高素质人才。
2.健康事业发展: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市民健康。
3.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4.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5.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空气质量和水质。
五、政策措施1.加大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创新和创业。
2.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3.引进外资,促进对外开放,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4.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管理改革,提高政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的意见
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1.07•【字号】宁委发[2006]49号•【施行日期】2006.11.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的意见(宁委发[2006]49号)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根据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总体部署和战略重点,现就加快推进“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全国重要科教中心、东部城市绿色中心”(以下简称“五个中心”)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把建设“五个中心”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1、深刻认识建设“五个中心”的重大意义。
根据省委的要求提出建设“五个中心”,是对南京加快发展确定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是对南京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的准确把握,是放大城市优势特色、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的战略举措,是落实“十一五”规划、实现“两个率先”的主要抓手。
建设好“五个中心”,有利于深入推进科学发展,形成第一、二、三产互为联动,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协调共进的格局;有利于更好地推进城市建设与发展,形成与南京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城市功能;有利于更好地把南京的诸多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发展成果,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品牌;有利于更好地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局面。
2、充分认清建设“五个中心”的优势条件。
南京是东部沿海的开放城市、长江流域的中心城市、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处在“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吸纳四面、辐射八方”的重要位置。
南京经过“十五”期间的加速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古都文明与现代文明互为交融、制造业与服务业互为支撑、产业需求与科技创新互为匹配、国际化与市场化互为联动、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及生态建设互为协调”的独特优势。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的意见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6.30•【字号】宁政发[2006]148号•【施行日期】2006.06.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外资利用正文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的意见(宁政发[2006]148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加快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着眼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形势提出的重要任务。
进一步推进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对提高全市对外开放水平、全方位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在更高层次上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提升南京开放型经济的层次和水平,现就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提出如下意见:一、按照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把实施“走出去”战略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提高对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重要意义的认识。
加快推进“走出去”开放战略,是南京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后劲的必要途径;是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增强南京国际竞争力,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客观要求;是南京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破贸易壁垒,带动南京资本、设备、产品、技术、工程、劳务等输出,培育自己的跨国企业,提升开放型经济层次的需要。
目前,我市“走出去”工作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还存在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后劲不足、对全市经济带动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与先进地区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新的形势下扩大对外开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更好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放战略,把实施“走出去”战略与拉动全市经济增长密切结合起来,把推动“走出去”与我市参与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结合起来,把“走出去”开放战略当作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2.02•【文号】发改规划〔2021〕174号•【施行日期】2021.02.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发改规划〔2021〕174号江苏省、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你们《关于报请批复〈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请示》(苏发改规划发〔2020〕1007号)收悉。
按照经国务院同意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经商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现函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请及时发布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提升都市圈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目标,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健全同城化发展机制为突破口,着力推动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创新体系协同共建、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把南京都市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助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为服务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三、请江苏、安徽两省共同推进规划实施,指导推动政策会商和项目对接,解决规划实施中的突出问题,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做法。
南京市及都市圈其他城市是南京都市圈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完善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机制,共同编制专项规划,科学制定年度计划,谋划推进合作事项,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南京都市圈工作要点
南京都市圈工作要点
一、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1.深化南京都市圈各城市间的经济合作,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2.加强区域内的产业协同,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错位发展。
3.共同打造都市圈一体化市场,消除行政壁垒,提升市场活力。
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建设都市圈内的城际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和水路交通网络。
2.完善都市圈公交网络布局,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捷度。
3.促进交通设施的共建共享,提高综合交通的运行效率。
三、促进产业协作和转型升级
1.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鼓励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整体竞争力。
四、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
1.共同制定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强环境污染的联防联治。
2.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广清洁能源,降低能耗和排放。
3.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五、促进公共服务共享
1.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对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3.促进人才流动和培养,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
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打破行政壁垒,推进区域内的体制机制创新。
2.加强政策协同,促进政策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3.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加强规划实施和监测评估
1.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时间表,明确责任分工和任务目标。
2.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对各项工作进行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意见的通知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1.20•【字号】宁政发[2012]23号•【施行日期】2012.01.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意见的通知(宁政发[2012]23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为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国发〔2011〕34号)和省政府《关于落实〈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苏政发〔2011〕164号)要求,经研究,决定对《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
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南京市人民政府二○一二年一月二十日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意见一、分工原则(一)紧扣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
围绕完成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各项指标,全面落实《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切实保障《纲要》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各项目标、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整体衔接、共同推进。
(二)确定关键指标、重点任务和薄弱环节的责任主体。
强化部门职责,将《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和责任落到实处,传导到各级责任主体。
针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城乡居民收入、主要污染物排放等约束性指标和薄弱环节,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力加以推进。
(三)合理划分政府职责范畴和市场引导领域。
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在《纲要》落实中的不同作用,重点明确政府责任。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位于江苏省南部,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为了推动南京都市圈的发展,需要制定一份综合规划,包括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
首先,南京都市圈可以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来实现高效发展。
可以在南京市内建设中心城区,打造国际化的商业、文化和旅游中心。
在周边地区,可以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以提升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其次,要加快建设基础设施,提升南京都市圈的交通、水电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可以加快建设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方便南京都市圈各地之间的交通往来;加强水电和能源供应,保障生产生活的需求;提升通讯网和数字化设施,以促进信息交流和创新。
再次,要推动南京都市圈的产业升级,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可以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
此外,还可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水平。
最后,需要加强南京都市圈与外部地区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可以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周边大城市的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可以深化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国际合作,吸引外资和外商投资,推动南京都市圈与国际接轨。
总之,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应该要从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出发,加强内部协同发展,加强与外部地区的合作,推动南京都市圈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的通知-宁政办发〔2017〕149号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的通知正文:----------------------------------------------------------------------------------------------------------------------------------------------------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的通知宁政办发〔2017〕14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宁镇扬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提升我市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打造扬子江龙头城市,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我市实施方案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一)总体定位围绕特大城市、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城市定位,充分发挥省会城市以及宁镇扬区域核心城市优势,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加快建设“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发挥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作用,引领宁镇扬一体化进程,打造扬子江城市群龙头城市。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宁镇扬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具有较强活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性大都市区,南京作为宁镇扬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基本实现与镇江、扬州基础设施同城通达,主枢纽站间半小时通达、主城区间一小时通达,产业体系互补共荣,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民生服务同城共享,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和谐、幸福、宜居的优质生活环境和生态文明区域。
二、重点任务(一)推动产业体系分工协作1.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南京市实施方案》,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电网、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等七大类14个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升级计划和智能工厂示范建设,推动企业装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着力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都市型产业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都市型产业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1.11•【字号】宁政办发[2006]9号•【施行日期】2006.01.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都市型产业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宁政办发〔2006〕9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为加大我市工业布局调整力度,抢抓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机遇,盘活工业企业主城区存量资产,大力发展与城市功能及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都市型产业,积极带动产业升级,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为支撑、都市型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化工业体系,现就加快都市产业园区发展提出以下工作意见:一、加强产业和布局导向,强化园区载体的功能定位。
根据我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随着主城区工业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转移,对工业企业在主城区的存量资产,加强总体规划和功能定位,有效避免主城区在工业产业布局调整中出现产业空心化或发展业态定位雷同、低水平重复投资建设问题,着力发展与推动产业升级和促进制造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一定能级和层次、具有比较优势和区位特色的都市型产业,鼓励企业对工业历史性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着力打造形成若干个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品牌效应的都市产业园区,主动承接都市型工业、创意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商务、贸易等现代服务业。
针对我市部分企业主城区存量资产体量大的特点,因地制宜,实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为“十一五”期间促进我市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证。
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优质存量资产发展的主要都市型产业业态有:都市型工业:是指以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轻型加工制造为主体,以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为载体,能够在城市中心区域内生存发展、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现代绿色工业。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9.26•【字号】宁政办发〔2021〕36号•【施行日期】2021.09.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9月26日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南京“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南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必然要求,是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的关键举措。
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对提升南京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依据《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是全市“十四五”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行动指引,是编制全市服务业领域其他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南京市服务业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总量规模稳步扩大,内部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对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十四五”时期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规模增长平稳有力,带动贡献持续增强。
“十三五”期间,南京成为首批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和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双区叠加”,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发展优势。
“十三五”时期,南京市服务业增长平稳有力,服务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速8.4%,超过同期GDP增速1.1个百分点,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306.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由2015年的57.3%提升到2020年的62.8%,服务经济主导格局不断强化。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宁台合作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宁台合作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9.07•【字号】宁政发[2010]164号•【施行日期】2010.09.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宁台合作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宁政发[2010]164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为进一步深化宁台交流合作,实现两地互利共赢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苏台两地交流合作的指导精神,结合《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要义,现制定政策意见如下:一、以两岸ECFA签署为契机,全面推进宁台经济合作交流1、及时对接、落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后续分项协议,全面推进宁台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
积极在科技研发、银行、证券、保险、专业设计、医院等领域扩大开放。
进一步提高宁台产业对接水平,在生物医药、金融保险、软件与信息服务、光电、新材料、文化创意、商贸流通等重点领域展开深度衔接与合作,促进两地产业转型升级。
鼓励南京企业进一步扩大对台投资,适时组织开展“早期收获清单”对台采购活动。
推动南京经贸社团适时在台湾设立办事机构,加强信息交流与业务沟通。
二、加大财税扶持力度2、实行同等待遇。
对我市已经出台的扶持企业发展政策,在我市注册成立并履行纳税义务的台资企业均可申请享受。
3、实行税费减免。
对符合税法规定的台资企业实施各税应免尽免、应减尽减政策。
对台资企业按规定缴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可按照税收管理权限报经审批后,定期给予减、缓、免优惠。
对仍需征收的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可给予适当减免。
4、实行“先行先试”。
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省优惠政策选择我市台资企业先行先试。
在市权限范围内制定出台的优惠政策,同等情况下优先选择台资企业试点、实施。
三、加强金融服务合作5、推进宁台金融合作。
打造南京组合港,促进都市圈产业整合与发展
区及 长 江 流 域 地 区江 海 换 装 、 陆 中转 、 物 集 水 货
散 和对 外 开 放 的多 功 能江 海 型港 口 , 我 国长 江 是
内河 的重 要港 口之一 。南 京港 的直 接 腹地 是南 京
市 和南 京 都 市 圈 , 辐 射 范 围延 伸 到长 江 中上 游 其
沿 江省 份 。 由于 目前 沿江 港 口各 自为政 , 乏 必 缺
要 的资源 整 合 , 以形 成应 有 的 优势 。“ 二 五 ” 难 十 期 间应 该 强 化 区域 协 调 , 造 南京 组 合 港 . 进 打 促 南 京都 市 圈产业 整合 与发 展 。 ( ) 物运输 形 式要求 打造组 合港 一 货
从 统 计 数据 来看 , 水运 是 江 苏 当前 最 重 要 的
( ) - 产业 性质 要求 打造 组合 港 南 京都 市 圈 近年 来 经济 发 展 势 头强 劲 . 业 产
、
作 者 简 介 : 均 (9 2 ) 男 , 苏 徐 州 人 , 京 财 经 大 学 南 京 都 市 圈 发 展 研 究 中 心 主 任 , 授 , 士 , 要 研 究 方 向 : 务 业 营销 品 乔 16 一 , 江 南 教 博 主 服 牌 管 理 ; 建军 (9 5 , , 徽 无 为 人 , 外 经 济 贸 易 大 学 校 长 , 授 , 士 , 要 研 究 方 向 : 略管 理 、 计 学 。 施 15 -)男 安 对 教 博 主 战 统
作 为长 江 三 角洲 地 区 的 主枢纽 港 . 是我 国华 东 地
的 市场 占有 率稳 定增 长 。 路 的市 场 占有率 则 逐 铁
年 下 滑 。货 运方 式 主要 依 靠公 路 和水 路 来 实 现 。
因此 , 产 业 不 断 优 化 升 级 . 在 区域 经 济 快 速 发 展 的今 天 , 须 加 快 港 口的 整 合 发 展 . 住 长 三 角 必 抓 新 一 轮 发 展 机 遇 , 造 南京 组 合 港 , 进 都 市 圈 打 促 城 市快 速发 展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南京组合港, 促进都市圈产业整合与发展港口经济是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并实现彼此间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繁荣的开放型经济。
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我国沿海、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崛起,无一不说明港口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拉动作用。
随着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新一轮长三角发展规划的出台,皖江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启动开发,宁镇扬一体化产业升级与示范区的进程加快,南京都市圈有望成为衔接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域的重要桥梁。
因此,打造南京组合港,提升港口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将显得更为突出。
、区域产业发展呼吁整合现有港口资源城以港兴,港为城用”的港口经济现象己经成为世界经济和城市发展中的普遍规律。
南京港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枢纽港,是我国华东地区及长江流域地区江海换装、水陆中转、货物集散和对外开放的多功能江海型港口,是我国长江内河的重要港口之一。
南京港的直接腹地是南京市和南京都市圈,其辐射范围延伸到长江中上游沿江省份。
由于目前沿江港口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资源整合,难以形成应有的优势。
“十二五”期间应该强化区域协调,打造南京组合港,促进南京都市圈产业整合与发展。
(一)货物运输形式要求打造组合港从统计数据来看,水运是江苏当前最重要的货物运输方式。
从江苏省铁路、公路和水运货物周转量近十年发展看(表1),铁路货物周转量从1999 年的342.65 亿吨公里下降到2009 年的323.90 亿吨公里,共下降了5.47 %,2009 年占到货物周转总量的6.24 %:公路货物周转量从1999 年的319.75 亿吨公里增长到2009 年的971.13 亿吨公里,累计增长了3.04 倍,2009 年占到货物运输总量的18.84 %:水运货物周转量从1999年的704.01亿吨公里增长到2009 年的3372.05 亿吨公里,累计增长了4.79倍,所占货物周转总量的比重也最大,达到65.42 %。
在三种运输方式中,公路的货物周转量近十年明显增高,公路和水运的市场占有率稳定增长,铁路的市场占有率则逐年下滑。
货运方式主要依靠公路和水路来实现。
因此,在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快港口的整合发展,抓住长三角新轮发展机遇,打造南京组合港,促进都市圈城市快速发展。
(二)产业性质要求打造组合港南京都市圈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产业集中度较高,各地市之间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庞大产业链条,发展基础较好、速度较快的支柱产业包括机械及装备制造业(包含汽车制造业),有南汽、奇瑞、江淮、亚星等重点企业:冶金钢铁行业,如南钢、马钢等;化工行业,金陵石化、扬子石化等。
这些重点支柱产业对水路运输又有着极高的依存度。
江苏沿江机械及装备制造业产值、冶金钢铁行业产值与南京港集装箱吞吐量、钢铁吞吐量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 0.68 和0.61 ,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
都市圈支柱产业的沿江布局, 对港口的水运有巨大需求, 南京组合港,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南京都市圈的产业性质要求重点发展以金属矿石、 钢铁、 煤 炭、化工产品等大宗散货运输为主,做大港口货物吞吐规模,并 加快发展集装箱运输,优化港口货物品类,使南京港、宁镇扬组 合港和南京都市圈组合港逐步形成具有运输组织、 装卸储运、 中 转换装、临港工业、信息服务及保税、加工配送等现代物流综合 服务功能,最终形成“协作紧密,组织清晰,分工明确”的宁镇 扬及都市圈组合港。
以上海、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城市群和经济区正形成高新 技术产业、 现代装备制造业新型产业基地: 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 中游城市群和经济区将继续发挥工业基础较好、交通便利的优 势,以沿江、京九、京广、京浦等铁路干线为纽带,形成重要的原材料、机械工业基地和新的高新技术经济带;以重庆、成都为源、轻纺、食品、机械以及现代装备制造业等产业为主的产业体 系。
由于运输成本较低,大量的能源、原材料、产成品以及外贸 进出口货物将依赖水路运输。
一旦长江口航道治理的目标得以实 现,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物资交流将更加依赖于长江黄金水道。
因此,对于南京组合港的打造势在必行。
( 三) 产业升级要求打造组合港给打造 中心的长江上游城市群和经济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冶金、 化工、能南京都市圈组合港的产业战略以大型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 为依托,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现 代服务业为支撑,重点发展汽车、钢铁及深加工、机械及设备制 造业、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煤炭及制品、现代物流、金融、商 贸等九大产业体系。
南京都市圈机械及装备制造业、 冶金钢铁行 业的产值从 2003年到 2009年间逐年增长, 在此期间南京港集装箱吞吐量也是逐年递增, 指标之间存在正的相关性。
可以说南京 都市圈机械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拉动了南京港的物流需求, 京港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速与南京都市圈机械及装备制造业产值 的增长速度又略有不同, 这说明南京港口的发展速度已跟不上支 柱产业的发展速度, 港口的建设对于支柱产业的升级和整合已经 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
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实现沿江港口资源的 优化组合, 以满足都市圈各支柱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打造南京 组合港, 使其功能符合南京都市圈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注重机 械及装备制造业、冶金钢铁业及煤炭等行业货物吞吐量的发展, 在这些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大对港口设备的投入, 提升港口专业化 发展水平。
( 四) 物流集聚要求打造组合港港口的生长点作用不仅体现在促进港口所在地区本身的经济发展上, 而且还有力地推动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发挥作用, 特别是应直接对其经济腹地的开发发挥重大影响。
南但南 南京作为 交通枢纽和流通中心的大型港口城市,应在更广阔的区域范围内京都市圈港口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乃至全国港口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总量大并不等于实力强。
沿江地区港口规划与布局比较分散,功能基本雷同,区域内分工不明确,港口之间各自为政,造成严重的不规范、不合理竞争。
由于形不成拳头,港口经济效益很不理想。
反观上海港,可以看出上海港与临近港口的合作十分密切,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辐射力不断增强,先后与九江港务XX局,XX局、温州港务集团、江阴港务XX局,XX局、重庆港九集团签约合资组建九江申集装箱码头XX公司、温州金洋集装箱码头XX公司、江阴苏南集装箱码头XX公司,以及合资经营重庆港寸滩港区,上海在长三角地区与长江流域的主要港口已基本形成集装箱运输经营网络。
打造南京组合港,对推进南京都市圈发展、皖江产业带和江苏制造业向沿海转移,外部资源输入沿江产业,推动沿江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实现江海联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有支柱产业与港口发展现状的匹配分析(一)都市圈单一港发展速度落后于支柱产业发展速度总体上看南京都市圈各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各单体港的发展较滞后。
产业规模大于单体港承受能力。
面对南京都市圈的五个城市进行逐个分析。
1.南京港及南京支柱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南京港是南京组合港的核心,近年来南京港货物吞吐总量呈现出稳定的上涨趋势,但涨幅并不大,五年间仅增长了12.2 %。
2005 年南京港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达到10686 万吨,但年均增长率仅有个位数,甚至出现负增长。
其中,钢铁吞吐量涨幅最快,2008 年达到1718.63 万吨,比2004 年同期增长2.78 倍,而金属矿石和煤炭及制品的吞吐量5 年间总体增长50%左右。
这与南京市近年来冶金钢铁行业和机械及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有着极强的关系,同时反映出港口吞吐量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相互推动作用。
南京市三大支柱产业分别为机械及装备制造业、冶金钢铁行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近年来均取得较快发展。
2004 年南京市GDP为2067.18亿元,2008年达到3775亿元,总体增长82.62 %;其中冶金钢铁业的增长也最为迅速,2008年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1.73 倍。
与此同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发展也很迅速,2008年比2004年增长1.59 倍。
装备制造业在5年间也增长了102.75%,增幅都相对较大,这和南京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南京港的货物吞吐与南京各大产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可以看出,南京市在“十一五”期间,支柱产业总产值持续快速增长,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0%,而同期南京港货物吞吐总量的增长率却相对很小,在2006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这说明南京港口的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南京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
2.镇江港及镇江支柱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镇江港是长江的主要港口之一,镇江港口货物吞吐总量从2004年到2008年增长了76.65%。
在南京都市圈港口中,镇江港在金属矿石的吞吐量方面发展的最快,在整个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也最大,一直都保持在30%以上。
镇江港是第二梯队中的主力港口,货物吞吐量在各年中都仅次于南京港。
镇江市与南京市经济发展环境类似,三大支柱产业也是相同的,近年来各产业均取得长足进步。
可以看出,镇江市在“十一五”期间,支柱产业总产值持续快速增长,期镇江港货物吞吐而同总量的增长率却远远低于支柱产业发展的速度,仅在2007 年接近支柱产业总产值的增速,这说明镇江港口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镇江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
3.扬州港及扬州支柱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扬州港在京杭大运河与长江北岸交汇处,扬州港口货物吞吐总量从2004 年到2008年增长了156.5 %,2004 年到2008 年扬州港金属矿石吞吐量逐渐减少,到2008年钢铁吞吐量仅占到2004 年的二分打造南京组合港,促进都市圈产业整合与发展之一左右,下降超50%。
扬州港在其他主要货物的吞吐量方面发展均较快。
扬州港作为第三梯队中的港口,近5 年来发展势头良好,总体上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但相对于其他港口来讲货物吞吐量还是比较小的。
2004 年扬州市GDP为788.13亿元,2008年达到1573.29亿元,总体增长近一倍。
扬州市三大支柱产业分别为机械及装备制造业、冶金钢铁行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近年来各产业均取得长足进步:其中机械及装备制造业的增长最为显著,2008 年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5.6 倍,达到了1059.95 亿元。
与此同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发展最迅速,2008 年比2004 年增长超过十倍。
由此可见,随着扬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的承载力已不断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在2005年至2008 年期间,支柱产业总产值持续快速增长,而同期扬州港货物吞吐总量的增长率却相对很小,且增长速度不断下滑,这说明扬州港口的发展已经明显制约了扬州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