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最新)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b3af2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6f.png)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公元819年所写的一篇散文,内容为谏言宣扬儒家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以劝谏太宗李世民建立和谐社会,加强君臣关系。
下面是《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引言】【教学目标】1.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和背景;2.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加深对韩愈的儒家思想的认识;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韩愈的生平和《谏太宗十思疏》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
第二步:整体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第三步:逐段阅读(20分钟)教师请学生每人批阅一段,然后互相交流,共同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的主旨和关键词,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每段的主要理解和思考问题。
第四步: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
老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例如:“韩愈为什么要批评太宗的行为?你们是否赞同韩愈的观点?”等等。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表达自己对文章的喜爱或者不喜爱的原因。
第五步:深化思考(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的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能动性。
例如,“韩愈为什么认为君子应该给予人民更多的尊重?”“韩愈提出的人治思想如何体现在今天的社会中?”等等。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分享自己的思考。
第六步:写作练习(30分钟)教师提供两个写作题目。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写作题目进行写作,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补充思考和写作。
写作题目1:韩愈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秩序的观点,请你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作题目2:请你根据韩愈所提出的“人治”观念,谈谈你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再次强调学生需要重点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领悟教案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领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899677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6.png)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领悟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教授学生唐代文学经典《谏太宗十思疏》。
通过研究这篇文献,学生将了解到唐朝的政治思想以及对君主的忠诚与谏言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政治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2. 理解唐代皇帝与臣子之间的互动关系;3. 掌握《谏太宗十思疏》的内容和主题;4.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5.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唐代政治文化背景- 介绍唐代政治制度和九品官人制度;- 解释唐朝的国家治理理念和贞观之治;- 分析谏言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课:谏太宗十思疏的总体结构和主题- 解读《谏太宗十思疏》的大致结构;- 了解每一思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讨论文本中所传递的思想。
第三课: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探讨作者使用的语言风格的特点;- 对比文本中的正面和反面修辞的使用,了解作者意图。
第四课:唐代的忠诚与谏言- 探讨唐代臣子对君主的忠诚与谏言的态度;- 分析文本中表现出的忠诚和谏言的价值观;- 讨论当代社会中的政治忠诚与谏言的意义。
教学方法- 授课讲授:介绍相关背景知识,解读文本内容;-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本中的问题和思想;- 文献阅读: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并撰写读后感。
教学评估- 听课笔记:学生记录课堂内容和思考问题;-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文本中问题和思想的理解;- 书面作业:根据阅读《谏太宗十思疏》的心得撰写读后感。
扩展活动- 观看相关电影或纪录片,了解唐代的历史和政治文化;- 采访历史学家或政治学家,深入探讨唐代政治制度。
以上为《谏太宗十思领悟教案》的完整版,目的是通过教授这篇文学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唐代政治思想和对君主的忠诚与谏言的重要性。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他们对历史文献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4fec77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0.png)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一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⑾简能:选拔人才。
⑾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订正练习二——五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1.第1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https://img.taocdn.com/s3/m/2defed7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23.png)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1. 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意义;2. 理解疏文中的核心思想和观点;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引导学生思考和了解唐太宗的历史背景以及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绩。
步骤二:讲解背景(10分钟)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包括作者魏征的经历和地位以及写作目的和意义。
步骤三:整体阅读(15分钟)将《谏太宗十思疏》分段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
步骤四: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思疏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讨论思疏的中心思想、观点、论证方式等,并归纳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步骤五:小组分享(10分钟)请各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分享,让其他学生听取不同的观点和思考。
步骤六:展示和总结(10分钟)请几个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做出总结。
教师也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步骤七:拓展讨论(10分钟)以《谏太宗十思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古代文人对于君主的忠言逆耳的态度和方式。
步骤八: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篇与《谏太宗十思疏》相关的写作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社会背景,发表对于现代社会问题的忠言逆耳之论。
教学评估:1. 分组讨论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2. 小组分享中,代表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深度;3. 整体阅读的理解程度;4.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拓展延伸:1. 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古代文人的忠言之疏,进行比较和对比;2. 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位现实的政治、经济或社会问题,撰写一篇类似于疏文的评论文章。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二)《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给唐太宗的上疏,用以劝谏和反思。
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首先,文章充满了警示和反思的意味。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对比,韩愈指出了唐太宗在治国方面的种种问题和错误。
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
![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b68a686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32.png)
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古诗文阅读》单元,《谏太宗十思疏》是该单元的重点篇目。
文章论述了国君应该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强调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疏文的结构与层次;2. 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赏析;3. 作者观点的分析与评价。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内容,掌握疏文的基本结构,体会作者的说理方法。
2.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提高古诗文阅读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疏文的结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作者观点的分析。
难点:文章的说理方法、句子赏析、作者观点的深入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谏太宗十思疏》。
2. 诵读: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理解大意。
3. 讲解:分析疏文的结构,讲解重点词语、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题目,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明确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疏文结构:起、承、转、合2. 重点词语:积德、思安、十思3. 作者观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2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资治通鉴》中关于唐太宗的记载,了解其治国理政的事迹,进一步体会《谏太宗十思疏》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疏文的结构与层次。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3篇)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c342b5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30.png)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3篇)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2、把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留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3、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4、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课时:3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学问。
2、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简介及写作背景1、: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书》,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简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省、慎重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进展,百姓生活也富有起来,加上边防稳固,内外无事,唐太宗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糊涂的看到了在富强兴盛的后面隐蔽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屡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
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正。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也许内容。
1、留意加点字的读音。
求木之长浚塞源载舟壅蔽黜恶谬赏2、对比解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
(质疑)3、同学间相互商议,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教师准时订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间解释不当的地方,教师重点讲析。
2024年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
![2024年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6f13c473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3c.png)
2024年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谏太宗十思疏》,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21页至第23页。
详细内容为对《谏太宗十思疏》的全文解读,分析文本背景、作者观点、论证方法以及文章结构。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作者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分析文章结构,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以及文章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引出《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解读: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b. 教师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观点以及结构。
c.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文章的重点、难点。
3. 例题讲解:a. 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b. 学生独立思考,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谏太宗十思疏》2. 内容:a. 作者:魏征b. 背景:唐太宗时期,国家政治稳定,但仍有弊端。
c.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d. 文章结构:总分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翻译《谏太宗十思疏》中的重点句子。
b.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c. 根据《谏太宗十思疏》,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
2. 答案:a. 参见课本注释。
b. 参见课堂讲解。
c. 开放性题目,学生可自由发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历史人物的谏言文章,了解古代谏言文化。
b. 组织辩论赛,让学生就国家治理问题展开讨论,提高思辨能力。
高中语文高二语文下册《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高二语文下册《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f97ee51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6.png)
3.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式,让学生在总结归纳中提高文言文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知识巩固类作业:
-梳理《谏太宗十思疏》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编制成词汇卡片,便于复习和记忆。
2.教学内容:简要介绍作者魏征及其在唐朝的地位,强调《谏太宗十思疏》在历史上的重要价值。
3.教学方法:运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深入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教师详细解读《谏太宗十思疏》的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
2.教学内容:重点讲解古文中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如“疏”、“谏”、“十思”等词汇的含义,以及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相关技能:
1.利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心,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2.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角色扮演等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文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课后拓展,巩固提高: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唐代政治、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组织写作比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创作一篇谏言文章,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选修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选修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0bf84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cc.png)
选修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历史背景、作者及文化价值;2.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重要内容和思想;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谏太宗十思疏》的文化价值;2.重要内容和思想;3.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
教学难点1.与当代生活的联系,对思想的深入理解;2.针对文本语言的积累和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教师简单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历史背景、作者及文化价值。
精选篇章解读(30分钟)教师选择《谏太宗十思疏》中的重要篇章,进行讲解和解读,重点分析篇章的思想和写作技巧,让学生对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
小组合作(20分钟)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谏太宗十思疏》中的重要思想和内涵,并结合当代生活、社会问题等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个人思考(20分钟)教师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谏太宗十思疏》进行思考和探讨,体现思考的自主性和多样性。
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谏太宗十思疏》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思考、沟通;2.通过个人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思考能力;3.通过精选篇章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思想和语言技巧;4.通过总结,检查学生对本堂课的掌握情况。
展示或作业教师布置阅读《谏太宗十思疏》课外阅读并写读后感。
同时,要求将阅读心得展示给全班同学,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展示能力。
笔者总结选修语文是高中学生培养综合素质的学科之一,而《谏太宗十思疏》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其思想和文化内涵都是高中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内容。
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分析和自主学习能力,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f8e72f5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59.png)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重点〕2、翻译难懂的语句。
〔难点〕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一、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学生读注释。
教师补充。
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
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
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
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屡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防止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
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绩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
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第一次:试读,正音。
边读边正音。
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陌生的字词那么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第三次:粗读,正义。
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二——五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具体学习课文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文言现象2、完成练习二——五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二、分析课文1、提名朗读2、学生自由朗读3、思考练习一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翻开话题。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fc71bb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92.png)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前言《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名臣魏征所写的一篇劝谏文。
虽然文中苛刻批评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些政策和行为,但其实质是希望太宗能够反思己过,改正失误,更好地治理国家。
本文将以《谏太宗十思疏》为基础,探讨如何在今天的社会中,将其中的教益运用到现实中。
第一思:宽大为怀魏征在第一思中谏太宗宽大为怀,不要一刀切地惩罚官员。
这一思想在今天同样值得借鉴。
在工作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容和理解他人,避免任意扣分、处罚等行为。
第二思:圆教化民第二思是强调教育和普及知识。
在今天,这一思想同样需要贯彻。
在教育工作中,应有计划地开展优质、全面、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以广泛涉猎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第三思:铸厄鬼剑第三思着重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提出“斯由人而起,由己而归”的观点。
今天,我们同样应该坚持这一思想,做一个有情感、有温度的人,用正义之剑铸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第四思:清名峻品第四思是指节操、品德要保持清白。
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道德和信用,因此,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树立良好的道德操守,注重执政为民,以人民利益为重。
第五思:博人宜言第五思是怂恿太宗宽松的文风,开放的言论环境有利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在今天,我们不断追求思想和意识的解放,需要保护和支持人民的自由表达,让每个人的声音都能被听见。
第六思:混同党社第六思针对衙门中的权力和利益问题提出批评,提醒太宗要警惕这种情况的发生。
在今天,我们仍然要对权利的滥用和利益之争保持警惕,更加注重廉政教育和反腐败工作,使政治清明纯洁。
第七思:居非自深第七思提出领导干部要注意以身作则,示范给员工正确的道德操守和职业精神。
这一思想同样适用于今天,只有领导干部能够以良好的品德和作风示范给员工,才能真正发挥其领导作用。
第八思:资过找景第八思讲述的是资历上的经验不等于真正的能力。
今天我们同样需要对这一思想有所认识,不应该只看重资历,忽略人们的真实能力和潜力,更应该实行能力至上的职业评价制度。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639f58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2d.png)
一、教学内容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代诗文》部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背景及历史背景介绍;
2.课文朗读与词语释义,理解文章大意;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掌握“起承转合”的写作技巧;
4.探讨文章中所表达的治国理念和道德观念,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情操;
5.练习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谏太宗十思疏》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谏太宗十思疏》,使学生了解古代谏言文化,感悟古代仁人志士的忠诚与担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分析文章论证方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对文言文内涵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讲授《谏太宗十思疏》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尝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谏言的内涵和表达方式。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1.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建议和劝诫进行思考,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让他们更具体地体会到这些建议与文章内容的联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文言文谏言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结构、论证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高中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
![高中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https://img.taocdn.com/s3/m/6e177853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19.png)
高中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目标:通过学习《谏太宗十思疏》这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和人物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主题和写作意图;2. 掌握《谏太宗十思疏》的基本内容;3.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行文结构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思维。
教学难点:1. 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思想内涵;2.了解《谏太宗十思疏》对于历史的影响;3.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修辞手法对于作品的表现力的作用。
教学准备:1. 《谏太宗十思疏》的文本;2. 多媒体投影设备;3. 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介绍和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对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印象,并对他的历史地位进行简要介绍。
阅读与理解:1. 分小组让学生阅读《谏太宗十思疏》的全文。
2. 学生交流讨论阅读体会和理解,分享对于作品的感受和思考。
分析与讨论:1. 引导学生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主题和写作意图。
指导学生理解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和观点,并分析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于历史和人物的影响。
2.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行文结构和修辞手法,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手法对于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用。
拓展活动:1. 小组合作分析《谏太宗十思疏》与其他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共同点,分享分析结果。
2.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扮演作品中的角色,重新演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一段情节,加深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和评价:1. 整理学生对于《谏太宗十思疏》的理解和印象,展示学生对于作品的思考和感想。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能力。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学习《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撰写一篇读后感或文评。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788d5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e8.png)
《谏太宗十思疏》一、理论依据(一)课标规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在《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独立阅读,锻炼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再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结合文本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使命责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起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和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
(二)教材和教参要求1.教材要求:本篇课文属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文,《谏太宗十思疏》这篇课文是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
思路缜密,表达技巧高超,可以激发学生关注现实,深入思考。
在单元导语中提出要围绕“倾听理想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展开,体会作品的现实针对性,学习作者解决实际问题的理性思维,欣赏理性的艺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课后的学习提示中指出,学生在课后要收集有关资料,了解作品背景,从课文的论述出发,讨论“创业与守成”“善始和克终”“墨守成法和因时而变”“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等问题。
在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中也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任务。
2.教参要求:教参中在人文主题方面,提出在教学本篇课文时,要求学生要学习古人爱国爱民的情怀以及讲责任、敢担当的精神,增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意识。
在语文素养方面,学生要学会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观点的现实针对性,把握理性思维方式;培养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要学会写论述性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学情预估高一年级的学而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高中文言文词汇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要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
2021年《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7篇
![2021年《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7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0b1e96561252d381eb6eda.png)
2021年《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7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__的。
二、解题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魏征连上四疏。
__是其中的一篇。
__写得语重心长,剀切(kǎiqiè,切实)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第一次,试读,正音。
边读边正音。
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
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__。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精选9篇)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48fc4f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1.png)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精选9篇)《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是魏徵。
这篇文章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徵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
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教案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1d0083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d.png)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背景及作者的基本观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章的基本观点和论证方法。
2.文章的修辞技巧和语言风格。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2.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作者魏征及其与唐太宗的关系。
2.简要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基本观点,如:十思疏的意义、作者对太宗的忠告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3.讲解文章的修辞技巧,如:排比、对偶、夸张等。
三、课堂练习1.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
2.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对比论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提问:文章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的?二、课堂讲解1.深入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2.讲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如:作者对太宗的期望、对国家的关心等。
三、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2.让学生尝试用文言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
2.提问:文章中有哪些修辞技巧?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技巧的?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语言风格,如:简洁、明了、生动等。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技巧,如:排比、对偶、夸张等。
三、课堂练习1.让学生尝试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观点,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技巧。
2.让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
2.提问: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的?2.强调文章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
三、课堂练习2.让学生进行课堂分享,共同交流学习心得。
第五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四节课的内容。
2.提问:文章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历史价值,如:对太宗的忠告、对国家的影响等。
2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最新)5篇
![2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最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7afd4a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98.png)
2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最新)5篇第一篇:2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最新)苏教版第三册教案浦培根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5.背诵课文,了解作家作品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教学难点: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排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串讲—诵读—练习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分析第一段教学过程:一.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1.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
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
得公之谏,朕知过矣。
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
”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
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完整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0a61ab34a7302768f99390a.png)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做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盖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而源不深而望流之无(边词,表转折)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假设)
【古今异义】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谦词。今无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⑵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凸了出来。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本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诫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灵,即使不用再举出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
【目标重点】1.诵读文章,感受文句,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2.辨析文中文言实词,积累文中文言虚词的用法,区别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含义。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选修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选修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a5353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82.png)
重点字词:谏、太宗、十思、疏、臣、君、民、国、治、乱、安、危、得、失、福、祸、忧、乐、勤、俭、骄、奢、逸、戒、惧、慎、敬、谦、让、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
选修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目录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教学目标
03
教学内容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05
教学步骤
06
教学重点与难点
07
教学评价与反馈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谏太宗十思疏》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
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词语和语法,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5.背诵课文,了解作家作品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教学难点: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排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串讲—诵读—练习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分析第一段教学过程:一.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1.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
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
得公之谏,朕知过矣。
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
”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
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
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二.通读全文,初步预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A 臣闻求木之长(chang,生长)者B 必浚(jun,疏通,深挖)其泉源C 盖在殷(yin,深)优D 虑壅(yong,堵塞)E 则思正身已黜(chu,罢免)恶2.自读课文,找出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用红、蓝、黑三色画横线。
(略)3.画出下列句式,并解释:(1)斯亦……也(2)虽……而况……乎(3)岂……乎(4)何必……哉三.分析第一段:1.补充注释:(1.臣闻求木之长者求:追求,想要。
之:取消独立性。
(2.必固其根本根本:古—根,今—事物的本质。
(3.欲流之远者流:泉流,名词。
(4.必积其德义其:他们。
(5.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却(6.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固:稳固(7.臣虽下愚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神器:帝位。
重、大: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9.不念居安思危念:考虑。
(10.戒奢以俭以:用,实行,厉行。
(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亦:也。
以:而,却。
(12.塞源而欲流长也流:水流,名词。
2.学生齐读本段,然后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3.分析回答问题:(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答: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起义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答: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答: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4.板书内容,做背诵指导:四.作业:翻译并背诵第一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分析二、三段教学过程:一.齐读背诵第一段。
二.分析第二段。
1.补充注释:(1.凡百元首元首:指帝王。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繁:多。
盖:大概。
(3.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取:攻取。
守:保卫。
(4.盖在殷优,必竭诚以待下盖:因为。
以:来。
(5.既得志既:已经。
得志:实现愿望。
(6.则纵情以傲物以:而,表并列。
物:别人。
(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骨肉:至亲之人。
行路:名词。
(8.虽董之以严刑虽:即使。
之:代人民。
以:用。
(9.振之以威怒振:同“震”,威吓。
(10.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
而:然而。
2.齐读本段,然后自由翻译全段。
3.分析内容。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答: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答:不是。
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答: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
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答: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
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答:“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4.板书内容:三.分析第三段。
1.补充注释:(1.诚能见可欲诚:(如果)真的。
(2.则思知止以安人思:想到。
安:使动用法。
(3.念高危高危:(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
(4.惧满溢惧:担心。
(5.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动词居于……之下。
(6.乐盘游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7.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以(之)为。
度:限度。
(8.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动用法,使……谦虚。
(9.惧谗邪谗:动词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
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10.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11.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同毋,不要。
(1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宏:使动用法,使……光大。
(13.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14.择善而从之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
(15.则智者尽其谋尽:形作动,用尽。
(16.信者效其忠效:献出。
2.分析内容:(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答:十思:略;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答:核心:正己安人。
角度:一二思—戒奢侈;三四思—戒骄躁;五六思—戒放纵;七八思—戒蒙蔽;九十思—戒主观。
(3.“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答: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
3.板书内容:四.总结全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答: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五、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
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代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
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垫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六、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垂拱而治七.诵读课文,当堂背诵。
八.自出练习题一页(教师提示包含的知识点)。
文言知识整理1、通假字振之以威怒(震)2、实词必浚其泉源(jun深挖,疏通)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求木之长(zhang生长)戒奢以俭(用,行)承天景命(大)盖在殷忧(yin深)虽董之以严刑(监督)将有作(建造,兴建)谦冲而自牧(谦虚)(养)慎始而敬终(慎)虑壅蔽(堵塞)(蒙蔽)正身以黜恶(chu排斥)(e奸恶小人)谬赏(不恰当)简能(选拔)垂拱而治(治理得好,太平,与“乱”相对)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克终者盖寡(能)乐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狩猎)而滥刑(过度、无节制)谏太宗十思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或过失)宏兹九德(代词,这)3、实词活用(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使动用法)(2)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权;形容词用作名词)(3)居域中之大(大,重大的地位;形容词用作名词)(4)貌恭而不心服(貌,在表面上;心,在心里;名词作状语)(5)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名词用作动词)(6)乐盘游(乐,以……为乐;意动用法)(7)惧谗邪(谗邪,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形容词用作名词)(8)择善而从之(善,善的人或事;形容词用作名词)(9)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10)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使动用法)译文: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