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国文学中的意境
文学作品的意境分析
文学作品的意境分析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通过文字和语言的表达来传递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感知。
作为读者,我们可以通过细致入微的阅读,感受到作品所呈现的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情感、意义以及独特的氛围。
它是通过作者的表达手法和艺术构架创造出来的,能够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激发。
本文将以几个著名文学作品为例,分析其意境的创造和表达方式。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曹雪芹通过独特的描写方式和精彩的人物形象塑造,创造出了浓郁的意境。
其中最能体现出意境的是贾府景色的描写。
作者通过精心描绘,将贾府的宏伟壮丽和静谧古朴展现得淋漓尽致。
读者可以通过作者细腻的文字,感受到贾府的华丽、雍容和庄严。
这种意境的创造主要依靠作者对细节的关注和运用,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敏感捕捉和巧妙运用。
另一个例子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这部作品以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呈现了一个人对过往时光的回忆与追寻。
整个小说充满了温馨、伤感和对逝去岁月的无尽怀念。
在书中,作者以复杂的文字结构和独特的叙述技巧,创造出一种流动而时常模糊的意境。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深夜的梦幻世界,感受到了人生的痛苦和珍贵。
普鲁斯特通过跳跃的时间线和词汇的巧妙运用,创造出一种错综复杂、梦幻迷离的意境。
除了小说,诗歌也独具一格的意境表达。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李白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的《静夜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内心世界。
整首诗以编织家乡、家人和自然景色的形象,创造出一种宁静、温暖而感人至深的意境。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往往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从而引发自己对家的追忆和情感上的共鸣。
以上只是对文学作品意境的简单分析,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尽相同的。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最具个性化和想象力的部分,它既需要作者的精心编织,也需要读者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去感受和理解。
什么是意境意境文学体现有哪些
什么是意境意境⽂学体现有哪些 意境是指⼀种能令⼈感受领悟、意味⽆穷却⼜难以⽤⾔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意境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意境的基本含义 “意境”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者结合的⼀种艺术境界。
这⼀艺术辨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境”是形与神的统⼀。
在两个统⼀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活跃着⽣命律动的韵味⽆穷的诗意空间。
或: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他同⽂学典型⼀样,也是⽂学形象的⾼级形态之⼀。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学形象的⾼级形态。
⽂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个地⽅却出⼈意外,这就是绝⼤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
称之为“⽂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
这种看法⽆疑是⽚⾯的。
“境界”⼀词作为⼀般习惯⽤法,如云“境界有⼆,有诗⼈之境界,有常⼈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种抽象界域⽽⾔者。
⼜如云“古今之成⼤事业、⼤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者。
⼜如云“‘明⽉照积雪’‘⼤江⽇夜流’‘中天悬明⽉’‘黄河落⽇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者。
意境的⽂学体现 艺术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学创作与批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
唐代诗⼈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艺理论家司空图⼜进⼀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浅谈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存在的意境特征
浅谈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存在的意境特征中国的古代文学产生于几百甚至是几千年前,反响的是古老朝代的人事与情感,早已是过去的印象,但是至今没有被我们淘汰,反而备受宠爱与推崇,这就表达了古代文学作品不因时间流逝而消退的无穷魅力。
正是由于意境的存在,使人们久久沉醉在文学里,被感动,被吸引。
一、古代文学作品存在的意境〔一〕意境的概念意境指的是在文学作品和自然景观中流露出的情趣和风格,意境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结合亲身所处的自然环境背景,阐发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思想,在主观和客观之间形成和谐状态,使之交相照应,从而营造出一个美妙的意境,这是创作者情感的寄托与想象的空间。
谈到意境,自然需要考虑到创作过程中所应用的多种表现手法,用心体验。
〔二〕意境的形成意境可以说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状态,在文学创作中,把描写对象和作者的思维情感相结合,插上艺术与想象的翅膀,形成令人回味悠长的艺术世界。
意境早在中国古代就成为文学讨论的重点,早在?周易?和?庄子?中就存在着意境,直到清朝,意境才到达成熟状态,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典型特例,意境在此得到了理论化升华,并出现意境的上下之分。
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一〕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中,没有意境的文学作品是不能完全打动读者心灵的,而不同的作品,往往会塑造出不同类型的意境,就古诗词中的意境呈现来看,就包括几个大类。
总的来说,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境主要呈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结合、韵味无穷的特征。
这三个特征在意境的创作中,往往会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分工,几者共同存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形成良好的意境。
〔二〕情境交融型情景交融的类型大多出如今对外界自然环境、生活中的花鸟景观有比拟多的描绘的诗词中,古人怀着一颗认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心,往往能发现平凡世界中的妙处,通过对景物的描摹,自然触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波涛,此时就会创造出情境交融的意境,详细表如今情中见景、景中藏情、情景并茂三方面。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象与意境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象与意境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哲学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景物意象景物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意象,它包括大自然的物象,如山川、水波、花草等。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山水意象。
山水意象不仅是中国古代文人诗歌中的常见题材,更成为了诗歌的一种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文人因热爱山水之胜,因此在诗歌作品中运用到了大量的山水意象,以表达出自己的心情、感慨和情感。
二、人物意象人物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另一种常见的意象。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人物意象主要是指某个人物所具有的一种特点或者某种感情状态。
这种意象往往是基于文人对人类生活的深刻体验而产生的。
例如《庐山谣》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这个意象表现了作者对于自己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感到无奈和悲哀。
三、情感意象情感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重要的意象之一,因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所表现的抒情性质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情感意象主要是表现文人所感受到的一种内心感觉,比如寂寞、孤独、思念等。
这些情感意象往往通过一种比喻的形式来表现。
例如《梅花》中“瑶台高处绮罗香,晓寒冷色度朝阳。
这等闲妨行旅处,莫叹丝桐无限伤。
”这个意象比喻了作者自己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冷落之感。
四、神话意象神话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意象之一,因为神话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
以《山海经》为例,其中记载了许多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人经常从神话传说中提炼出某些特定的意象,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象与意境不仅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性,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这些意象与意境既可以描绘物象,也可以描绘情感。
无论是山水、人物、情感还是神话,它们都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古代文学的文学意境
古代文学的文学意境一、文学意境的定义与特点1.文学意境的定义:文学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创造的具有情感色彩、形象特征和审美价值的诗意空间。
它是作者通过艺术手法把生活中的事物、情感和理想融入作品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2.文学意境的特点:(1)形象性:文学意境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使读者产生直观的感受。
(2)情感性:文学意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
(3)审美性:文学意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体现了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才能。
(4)诗意:文学意境充满诗意,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
二、古代文学意境的表现手法1.比喻:通过对比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2.拟人:将人的情感、行为赋予非人事物,使其具有生动的性格特征。
3.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寓意深刻。
4.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处理,以突出其特征,增强艺术效果。
5.对比:将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加强艺术感染力。
6.渲染:通过对事物进行细致的描绘,使意境更加丰富、生动。
7.烘托:通过侧面的描写,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
8.寓言:通过讲述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传达深刻的道理。
三、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举例1.《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5.《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古代文学意境的意义1.提升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意境使文学作品具有艺术魅力,提升了其审美价值。
2.丰富作者的情感表达:意境作为一种艺术手法,使作者能够更深刻、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中国文化的四大意境
中国文化的四大意境1.引言1.1 概述中国文化的四大意境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它们分别是山水意境、诗画意境、人物意境和宗教意境。
这些意境承载了中国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成为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首先,山水意境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意境,描绘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崇敬与热爱。
中国人视山水为生命之源,将其视为寄托情感、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
中国山水画和园林艺术深受山水意境的影响,通过构图和表现手法传递出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追求。
其次,诗画意境在中国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诗词和绘画艺术是诗画意境的完美结合体。
诗中的意境通过富有节奏感的音乐般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事物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而绘画作品则通过线条、色彩和构图的安排,传达出艺术家对于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第三,人物意境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中国人对人物的塑造和人物的情感表达十分重视。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和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塑造精细,情感描写细致入微。
通过对人物意境的表达,中国文化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准则以及情感纠葛,深刻体现了中国人关注人与人之间羁绊和情感纽带的价值观。
最后,宗教意境在中国文化中也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共存的国家,佛教、道教和儒教等各种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意境。
这种意境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死、命运、灵魂等哲学问题的思考与感悟,以及他们对于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和精神寄托的追求。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的四大意境——山水意境、诗画意境、人物意境和宗教意境,代表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这些意境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氛围具有深远影响。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每一种意境的要点和影响,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瑰宝。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将文章按照一定的逻辑和顺序组织起来的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中国文学史上十大意境
中国文学史上十大意境意谓心所思虑。
《大学》中有句“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的话,说的就是个“意”字。
境谓程度。
两个字合在一起便是“意境”,解释为“心所思虑的程度。
”写诗作词不光讲究文字美,格律美,最重要的要有意境美。
评判一首诗词的美丑、雅俗,意境便是重要的标准之一。
我国历史上最具有“意境”的名作,罗列如下。
在这月白风清的秋夜,与爱好文学的众友共赏。
一、三国.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此词曹植作于黄初三年,其余朝京师,还济洛川时,闻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后人又引用这句子来形容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楚之宋玉作有《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华章,但论意境之美,还数《洛神赋》。
二、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句名言大多为后世政客所引用,以表明参政的心迹。
诸葛亮感怀刘备的三顾茅庐之恩德,虽年迈体弱,仍呕心沥血,奋发图强,所作所为真正无愧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大字。
三、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此檄文以“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作结尾,气势磅礴,震慑人心。
据说武则天看了檄文后,十分恐慌,忙问左右是谁写的,当听说是骆宾王所为,十分惋惜地说:“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是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遗憾之情,一表无遗。
可武后不曾想到,若是骆宾王为之所用,此等美文,我辈如何得见?四、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后主在成为阶下囚后,却迸发出了惊人的文思,词的意境达到了颠峰,这首词作,被后人公认为写“愁”的至尊经典,于是乎李煜名下又多个“词宗”的封号。
后人描写“愁”的也不少,但论意境,却无人出其左右。
五、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生前所做的贡献如今渺渺远去,唯有这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仍余音绕梁,挥之不去。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意境解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意境解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意境是无数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话题。
作为文学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象与意境在传递作者的情感、描述景物、烘托氛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作品中选取几个典型的例子,探讨其中的意象与意境,并进行深入解析。
一、《红楼梦》中的意象与意境解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与意境。
例如,书中描写黛玉与宝玉之间的情感时经常使用花朵的意象,如“黛玉身上打扮得比花还香”,这一意象使读者感受到了两人间纯洁而美好的感情。
另外,在描写宴会场景时,作者使用了丰富多彩的意象与意境,通过形容各种美味佳肴、华丽的服饰和绚丽的烟火,营造出了繁华富贵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二、《诗经》中的意象与意境解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的意象与意境多种多样。
不论是在描绘自然景色还是表达情感时,都有着独特的意象与意境。
例如,文中描绘的江河湖海常常与情感表达相结合,如“江河湖海,山川草木”,这种意象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另外,在描写季节变迁时,也使用了富有意象的表达方式,如“春华秋实”,这样的意象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西游记》中的意象与意境解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的意象与意境展示了作者对于宏大叙事与瑰丽场景的描绘能力。
例如,在描写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的过程中,作者使用了各种神奇的意象与意境,如描绘天庭的瑰丽景色、妖怪的恐怖形象、佛祖的慈悲形象等。
这些意象与意境的运用,使整个故事充满了魔幻与奇妙的气息,给读者带来了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
四、《水浒传》中的意象与意境解析《水浒传》是一部以英雄豪杰为主题的古代文学作品,其中的意象与意境主要体现在塑造英雄形象与描写战斗场面上。
例如,在描写英雄豪杰时,作者使用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形容英雄的豪气干云、气吞山河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特征分析
意境是由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认知结合产生的产物,能陶冶情操,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层次地理解文学作品。
意境毕竟是我国古代创立的一个理论,是古代文人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具有一定的藝术性,且能使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后心情沉静,更深入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并与之产生共鸣。
而读者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以古诗词为主,通过分析其特有的表现手法和意境特征,深入赏析它的意境美。
本文将结合一些古诗词作品进行意境特征分析。
一、意境的概述(一)概念笔者通过分析发现,意境是提升文学作品艺术性的一种方式,使作品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作者可以通过意境将自己的实际生活与内心情感融合在一起,既印证了自己的感情生活,又使自己的内心思想表达得更加清楚。
意境能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而作者真实和亲切的情感表达能增强作品的生命力,促进情感的融合。
作者和读者在某种特殊程度上能够跨越时空实现心灵上的融合。
(二)形成意境的形成是作者将自身的情感与文学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在我国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应用,且其历史悠久。
古代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体现出了意境,传达出了更多的情感。
通常作品受情感的影响是有层次的,读者如果只看作品表面便很难走进作者的内心,了解作者的真情实感,所以只有真正体会到作品的意境,才能真正理解作品丰富的内涵,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在层出不穷的文学典籍中,没有意境的作品是不能够很好地打动读者的心灵的,优秀的作品往往都是有意境的。
作者在文学作品中运用了不同的意境,主要包括三个意境呈现的特征,即情景交融、虚实结合、韵味无穷。
这三个意境特征在作品中往往会烘托出不同的感情和意境。
情景交融,它大多出现在有关于自然风景和生活景观的诗句和文章当中,作者主要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周边喜爱的事物来进行描写。
古人都善于认真观察生活中的景物并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他们往往能够在平凡的世界中发现一些很绝妙的风景和事物,然后通过对这些风景和事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波涛,此时就能够很好地将情景交融的意境运用到其中,具体表现在情中见景、景中藏情、情景并茂三个方面。
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解析
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解析中国古代诗词以其深邃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这些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让读者陶醉其中。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揭示其中的奥秘和魅力。
一、意境的概念意境是指诗词作品通过文字的表达手法,以及通过形象、音韵、意象等因素,展现出来的一种视觉、听觉和心理上的情感体验。
中国古代诗词意境的构建主要依赖于意象的具体描写和情感的流露,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二、意象的运用意象是古代诗词中的一种基本手法,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和运用,诗人可以让读者产生强烈的联想和情感体验。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以自然景物为主,如山水、花鸟等。
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写和运用,诗人能够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同时也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意境的韵律古代诗词的韵律也是意境构建的重要元素。
古代诗词中使用了丰富多样的韵律手法,如平仄、押韵等。
这些韵律不仅能够让诗词更加优美流畅,更能够让读者在欣赏中既能感受到诗词的美感,又能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蕴。
四、意境的情感表达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古代诗词中的意境在表达情感方面特别突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对心理感受的表达,诗人能够以极其简练而深刻的方式传达情感,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这也是中国古代诗词之所以令人着迷的地方之一。
五、意境的哲理意蕴中国古代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意蕴,这也是其意境深远的原因之一。
古代诗人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以及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将深邃的哲理融入到诗词中。
这些哲理意蕴使得诗词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智慧和价值,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六、意境的审美价值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不仅仅是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古代诗词所表现出的美感源于其奇特的构思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及对自然和生命的敏锐感知。
这种审美价值能够让读者在欣赏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也能够提升读者的审美能力和修养。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特征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特征分析
首先,自然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古人深受自然的影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充满了细腻而深沉的感悟。
例如,《岳阳楼记》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描绘了夕阳下山水之美和孤鹜飞翔之景,让人感受到宏伟壮丽的山水胜景。
另外,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了月下清寂的景象,给人以静谧和宁静之感。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古代文学作品传递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忱。
最后,哲理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体现智慧和思考的重要方面。
这些作品传达了古代智者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宇宙的形成和演变规律。
此外,在白居易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对权谋和战争的深入思考和批判。
这些作品通过启迪人们的思考和感悟,引导人们寻求真理和智慧。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特征主要表现为自然意境、情感意境和哲理意境。
这些意境带给读者一种超越现实、回归本真的感悟,不仅展示出古代文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也对读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和思考启示。
这些意境特征使古代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中国文学中的江南意境
中国文学中的江南意境江南意境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引人入胜的主题,这一主题表达了江南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以及江南人民的生活方式。
江南地区位于中国南方,以河流密集、湖泊众多、水乡特色和温和湿润的气候而闻名。
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热门地区,也成为了诗人、作家和艺术家们灵感的源泉。
本文将以不同的文学作品为例,探讨中国文学中的江南意境。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描绘了一个富有的封建大家族的生活故事。
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南京,该地区展示了江南典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在小说中,作者以精细的描写表现了南方的美丽自然景观,如湖泊、草地、江河和梅花等。
这些景物成为小说中人物情感表达的背景,增添了情感的厚重感。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也充分展现了江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点,如温和、优雅、细腻等。
另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平湖秋月》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诗歌之作。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秋天湖泊的景色,扣人心弦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诗中描绘了湖面上的秋水倒影,清晰地表达了江南秋天的美丽。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细腻描写,诗人展示了江南地区特有的秋意,营造出了一种宁静、恬淡的意境。
这一意境在中国文学中被许多作家沿用并发扬光大。
除了诗歌和小说,戏曲也是中国文学中江南意境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例如,苏州评弹是代表江南戏曲的一种形式,以唱、念、做、打等表演方式为特色,以江南地区的历史故事和传说为素材。
苏州评弹在音乐、舞蹈、表演技巧等方面突出江南地区的特色,将江南的美景与人文风情融入表演中。
观众通过欣赏苏州评弹,不仅可以感受到江南的美丽,还可以了解到江南地区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
此外,江南意境也体现在绘画和书法中。
南宋时期的文人画家以及明清时期的八大山人、文徵明等名家,都以江南地区的山水风景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独特的笔触和用色,表达了江南地区自然景色的柔美和宁静。
书法方面,苏轼、王羲之等著名书法家也以江南地区为背景,创作了许多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风格的作品。
深入品味中国古代文学的诗情画意
深入品味中国古代文学的诗情画意每当提及中国文学,人们往往会想到那些古老而神秘的作品,这些作品透露着丰富的诗情画意。
中国古代文学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吸引了众多读者的注意。
在这里,我们将深入品味中国古代文学的诗情画意,并了解其中的美妙之处。
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诗歌,尤其是唐诗。
唐诗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打动了世人的心灵。
一首优秀的唐诗往往能够在简短的文字中展现出广阔的意境,给读者留下深刻而动人的印象。
诗情画意的句子“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名句。
这句诗用简洁的文字传达出秋天的广袤和壮丽。
当我们读到这句诗时,似乎可以看到无边的秋天,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这是唐诗给我们带来的诗情画意。
在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中,有一首《山居秋暝》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诗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文字透露出宁静与恬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山林之间,感受大自然的静谧与美好。
曾经的唐代杜甫也以其激情澎湃的诗作闻名。
在他的《月夜林场怀古》中,他写道:“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这些诗句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悲愤。
通过这些文字,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愤怒和忧伤,深入进入其情感世界。
除了诗歌,中国古代的散文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其中,豪放派的欧阳修是一个杰出的代表。
他的作品既开朗豪放,又虚情假意,体现出了他独特的文学个性。
欧阳修的作品中常常运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修辞手法,增强诗情画意的效果。
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写道:“昔者庖人氏,闻有北人,象醉顽啄桥中,跪而南窥,拜而北望,然后笑言。
人有惭色,悲太甚。
”这些文字传达了主人公痴醉后的滑稽形象,同时展示了他对人生的开放态度。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小说也是诗情画意的代表。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小说,它以其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境,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刻画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世界。
文学的意境特征
文学的意境特征文学的意境是指作品通过描绘和表现,使读者产生出某种特定的情感、情绪或情境的一种特征。
它是文学作品独特的魅力所在,也是文学艺术所追求和追逐的目标之一。
在文学中,意境可以通过多种手法和元素来表现和塑造,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意境特征。
首先,文学的意境常常通过色彩来表现。
色彩在文学创作中具有强烈的视觉和心理效果,在营造情境的同时也引发读者深层次的联想和共鸣。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作者通过用红笔划出某个单词的方式来强调人物情绪的激烈和热情,进而在读者心中勾勒出一种燃烧的意境。
又如余秋雨的《章回体诗选》中,通过对色彩的独特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四季变换时大自然色彩的流转和变化,勾勒出一幅丰富多彩的意境画卷。
其次,文学的意境常常通过音乐来表现。
音乐是文学的灵魂,通过声音的旋律和节奏,使得作品在空灵、安静的现场中产生某种特定的情感和氛围。
例如,泰戈尔的诗歌《风的旋律》中,通过对风声的描写和音乐般的韵律感,使读者产生出一种恣意飞舞、畅游天地的意境。
再如林清玄的散文《听雨》,通过对雨声的描绘和运用音乐意象,创造出一种柔和、安详的意境,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雨水洗涤心灵的美妙。
此外,文学的意境还可以通过景物以及自然元素来表现。
景物和自然元素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和利用自然的表象和符号,可以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
例如,海子的诗歌《河南的冬天》中,通过对冬天冰冷严寒的河南乡村的描绘,创造出一种苍茫寂寥、冷漠无情的意境。
再如贾平凹的小说《活着》,通过对农村自然环境的描写,勾勒出一幅苦难和命运交织的意境画面。
总的来说,文学的意境是作品所独有的情感、情绪和情境的特征,通过对色彩、音乐、景物等元素的巧妙运用来表现和塑造。
它可以引导读者的情感与思考,使作品获得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对于文学创作者和读者来说,了解和掌握意境的特征和运用方法,对于创作和欣赏一件优秀的文学作品非常重要。
深入解析古代文学的意境
深入解析古代文学的意境古代文学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文化积淀,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境。
意境作为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语言、形象和情感传达给读者的一种审美情感体验。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解析古代文学的意境,展示其独特之处和魅力所在。
一、意境的韵律古代文学以其独特的韵律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享受。
诗歌作为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以其特有的格式和韵律打动人心。
例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及《木兰辞》中的“不闻车辚满道,却看杨花信处”的韵律节奏,催人沉思、引人入胜。
通过韵律的规整和抑扬顿挫,古代文学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音韵美,使读者更加沉浸其中,感受其中所表达的情感。
二、意境的形象塑造古代文学以其精湛的表现力和形象塑造能力,创造出了许多耳熟能详的意境。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以独特的视角和想象力,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细腻的描写,创造出了大量气质独特、形象鲜明的角色,如贾宝玉、林黛玉等,使读者感受到了情感的真切。
另外,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中,也融入了丰富多样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把读者带入了一幅幅壮丽的画卷,感受到了浩渺无垠的大自然。
三、意境的情感交融古代文学的意境往往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展现出情感的交融与冲突。
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对爱情和人生苦闷的描写,展现了众多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体验。
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之痛、贾政与贾母之间的亲情之融、贾母与贾宝玉之间的守望相助等,使读者感受到了深深的情感共鸣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情感交融的方式,使得古代文学的意境更加丰富多样,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四、意境的审美追求古代文学以其独特的审美追求,描绘出一幅幅美丽而富有想象力的意境。
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明清小说,都秉承着以“诗意”的审美标准进行表达。
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描绘和想象,古代文学将读者带入了美的境界,使人心旷神怡。
例如在宋代文学中,士人雅士的生活境界及其精神寄托成为一种经常出现的意境。
讨论中国古代文学中意境形象的特征列举一首诗解析
讨论中国古代文学中意境形象的特征列举一首诗解析意境是文学艺术的核心,是文学通过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展现出的心灵境界和情感世界。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境形象是非常独特和丰富的,从古诗到文言小说,都有独特的意境表现。
本文将通过对一首诗的解析,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中意境形象的特征。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刻画了一幅中国古代意境画,包括景物和情感。
下面将通过对诗歌的逐句解析,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中意境形象的特征。
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这句话描绘了古原上的草,呈现出草木枯荣的自然景象。
这种特殊的景象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境有关,表现了“天地同枯荣,人类共悲欢”的哲学思想。
在中国文学中,意境常常是通过自然景物来表现的,自然这个主题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句话刻画了草原上的野火和春风,短短的几个字中蕴含着很深刻的意境。
野火不仅象征着毁灭,也象征着新生,春风则代表着顺风顺水和生机勃勃。
这种表现方式反映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将人类情感和自然景观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这句话描绘了草原上的远景,古道和荒城的出现进一步扩展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意境的范围。
这种景象有着一种深厚的感情色彩,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往事和思乡之情。
四、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句话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感慨离别之情,从另一角度呈现了意境和情感之间的关系。
中国文学中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小说都反映了人类的情感和意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从多个角度呈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意境的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通过自然景物表现意境,通过感性表达情感,描绘出恢弘和深刻的景象等等。
在中国文学中,意境一直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度。
简析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境之美
简析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境之美简析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境之美摘要: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①。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都非常讲究意境美,尤其是抒情类的诗词曲赋。
中国文艺批评家也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作品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
因此创造意境美也成了无数文学家和诗人毕生的创作追求。
那么,意境是怎样构成的,什么是意境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美究竟有什么特征?本文就在学习前人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意境美;中国古代文学; 作品一、意境定义的界定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刘禹锡曾经对意境下了一个比较贴切的最基本的定义―――“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象”,但它又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无限延伸的“象”。
司空图进一步指出“思与境偕”,标举意境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这些古代学者对意境的认识都被后来的学者很好地继承下来。
象“境生于象外、意外之象、味外之旨”都是经典的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但是我们还是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意境的概念虽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
一是认为意境客观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
比如《辞海》就是这样给意境下定义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能使欣赏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②,也就是说,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和作品中的生活图景共同构建的一种艺术境界,使读者能够进入到作品中,受到感染。
二是把意境看做是人在接触审美对象时所形成的一种“心像”。
比如清代的文学家梁启超,当代的美学家朱立元就持这种观点。
朱立元认为,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里创造出新的意蕴和境界③。
其实,这两种观点虽然内涵相差不大,但下定义的角度不同,第一种是从作品的角度出发,第二种是从读者的立场出发。
文学意境的定义
文学意境的定义
文学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文学意境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它是文学形象的情景交融,是作家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的景物环境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它包含着作家的情思,也蕴涵着客体的审美特征,还渗透着作家的审美理想。
文学意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特征,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和情感共鸣,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总之,文学意境是文学作品中一种重要的审美范畴,它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表达,也是读者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
浅谈文学艺术作品中“意境”的理解
浅谈文学艺术作品中“意境”的理解意境是一种特殊的意象,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
“境生于象外”可以作为意境最简明的规定。
而“象外之象”所包含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特殊规定性。
本文从诗歌、绘画和古典园林艺术中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意境”。
标签:意境;诗歌;绘画;古典园林艺术对于诗歌的意境来说,就是创作诗歌的环境,也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体现了作者的心境和感受。
一、诗歌中的“意境”(一)王勃的《藤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首诗便很好的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内心情感。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二)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就是富有丰富的禅宗意境而代代相传,在其诗中,博大深远的禅宗意蕴与那飘逸灵动的文字相互交融,加上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又一特征,形成具备永久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体现在诗人以画家的视角,用诗句表达出对自然美的特殊感悟,通过对大自然中景物的切身感知和意境想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诗中繁和简,形和意的完美结合,借助精心结构的画面,统筹布局,表现深长的意蕴,给人以美的体验与感受。
《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更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意境,其境界之浩大,气象之雄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高度评价此诗颈联两句,“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
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形影摇摇欲坠’差近之。
”二、传统绘画作品中的“意境”(一)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意境既不是客观简单的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向的随意拼合,而是画家通过外事造化,中得心源。
从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提现,是艺术家关照自然,感悟生活,观物取象时而发生的精神境界和情感宣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中国文学中意境摘要:“意境”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学特色的名词。
意境所展现的美感在我国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我国现当代作家所重视的审美范畴。
关键词:意境;中国文学;一、意境的概念“意境”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学特色的名词。
关于意境,从字面上即可得出两个问题:是“意”与“境”还是“意”之“境”?前一种说法认为“意”是主观的情思,“境”是客观的景物,“意境”就是主客观的结合,“意”与“境”这两者是一种平列的结构。
后一种则认为它是偏正结构。
按《说文》的解释,“境”是指时间中止之处,后来引申为空间中止之处,如“边境”,再往后引申为精神达到的高度,这就是精神境界,再往后引申为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
因此,意境从词义上说,就是意之境,意思是诗意情感疆界的无限的绵延、扩张的艺术效应。
如果从今天我们的理解倒推,意境应该是思维对存在的一种能动的形象化的反映,是诗人所选择的典型的生活画面,通过诗人富有感情色彩和透析能力的心灵,而折射出来的一幅动人的艺术画面。
就像一束阳光通过棱镜,生成绚丽的七彩,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使人认识它的本质,并能使人产生某种情思上的共鸣,引起许多美好的联想。
童庆炳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二者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
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二、意境的构成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
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
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
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
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
从上述两例我们可以发现,意象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当然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意境。
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
”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因此,这不可能是诗人的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简单相加,它还有在寓“意”于“境”“意”“境”交融的基础上潜生出来的一种“景外之景”“味外之旨”(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因素。
因此,我们可以将“意境”理解为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指情意,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指境界,是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
“意”需要借物来表现;“境”需要由意所触发。
意境所展现的美感在我国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中国古代文学中意境的具体体现在古代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意”与“境”完美结合的佳作。
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陶渊明,他那富含诗意的诗歌在田园诗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他的田园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真切的表现了身居田园的生活情趣,而且还成功地创造出一种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
如《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四句,达到了“无我之境”。
作者在诗里创造出静谧安闲、物我交融的意境,充分表达了自己摆脱世俗环境干扰之后的恬淡心境。
再如《归园田居》(五首)中,既有写景,又有抒情,情景交融,达到了主客观的完美统一,意境高超、深远,给人以美得感受。
再看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诗人先描绘了自己周围的实景,冬至夜里,孤灯相伴,诗人独坐在居所里思念着家乡亲人。
后两句转而渲染家人如何想念诗人、谈论诗人,此为设想之境。
诗人通过虚实结合渲染出诗境的冷凄,更增添一份诗人的乡愁。
虚和实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在它的影响下,美学领域的虚实理论得以形成,中国的古典文学,中国的古典诗词,特别是中国的唐朝的诗句中都运用了大量的虚实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将中国的文学艺术之美推到了最高境界。
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这句话里的“如在目前”是指意境创造里的“实”“,见于言外”是指意境创造里的“虚”。
“实”是指作品中的景物“,虚”是指由具体的景物诱发产生无限丰富的联想、感悟等,即把客观的景物描写与内在的主观情思融为一体,构成一个艺术整体。
王维的山水诗有很高的韵味,“情致闲雅、清丽秀逸、声调和谐,既有诗情画意,又有音乐之美,还包孕着佛理禅趣”,艺术成就极高。
例如他的《辋川集》中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其实这首诗实景的范围并无陶渊明的一些诗广阔,而在意义构成上却突出了虚远。
“幽篁”“深林”已十分深邃幽静,诗人的弹琴长啸之声回响其间,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寂静幽深。
而明月相照,又给这幽深带来了无垠纯净广阔的夜空背景。
于是融合其中的超尘出世,孤静纯净的心境也就随之向无垠幽深的空间延伸,以写出的实景为中心视点,虚化出一个带上感情色彩的无垠境界,这种延伸性给人以回味无穷的韵味。
意境的新开拓,体现于延伸性的形成。
诗人在意境创造中追求以所能写出的具体物象和具体情感,来表现写不尽的景象和情思。
正如清人笪重光说的“无画处皆成妙境”,唐诗的空白省缺,令人回味无穷。
唐代诗歌有的在叙述或描写过程中留下一段空白,犹如绘画中的“留白”,书法里的“非白”,音乐里的“休止”、“煞声”,电影的空镜头等一样,在无言中蕴藏着作者极其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这种创造意境的方法,就是空白成境。
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人前两句回忆当年在东都洛阳岐王、崔九宅中多次听到李龟年歌唱的情景,但经过安史之乱后,杜甫流寓江南,阔别几十年的旧友再次重逢,杜甫诗中该写的应该很多,而诗人却没写个人的遭遇、历尽磨难的人生感受、以及畅叙别情,诗人只是用欣喜的笔触描绘了今天的相逢:“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而把过去分离的几十年尽付空白,留给我们去思索,以无言来表达难言的一切,回味无穷。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两句写瀑布在日照下秀丽的景色,略含阴柔之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充满神话色彩的激流飞瀑,更多阳刚之美,表达了诗人对瀑布壮观之景赞美、喜爱的丰富情感。
阳刚是境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中国人追求阳刚之美,追求壮阔宏大的境界,其源已久。
唐诗中也不可避免地充满了广阔的空域,磅礴的气势,汪洋恣肆,渺不可及。
而阴柔是意境的又一基本形态,它与阳刚型相对,恰好构成意境的两翼。
唐诗意境中阳刚与阴柔二者兼有,和谐统一,共同展示了诗人情感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诗文理论,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即意境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写“真”。
真实,是一切文学作品艺术美的基础,当然也是诗歌意境美的基础。
在诗歌意境的情与景两个要素中,“情为主,景为客”(李渔《窥词管见》)。
景是为情而设的,其根本还在于情,因为抒情性是诗歌更为本质的特征。
虚情假意的诗歌必无意境可言,只有情真意切,方可创造出动人心弦的意境美来。
唐诗在扎根现实、抒写真情方面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具有自觉性和广泛性。
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军誓死杀尘”。
“誓扫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
接着后两句,笔锋一转,逼出正意,这里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王国维曾经说过:“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确实许多流芳百世的词句都深含意境,这也是众多作者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如北宋著名词人苏轼,他那风格豪放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雄奇壮伟的江山胜景和功耀史册的英雄人物相互辉映,写景与抒情交融,怀古与感今结合,达到了一种完美、深远的意境。
再如辛弃疾的词作,在苏轼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词的意境。
主要表现在雄奇阔大和瑰丽奇伟的意境的创造上。
例如,他写群山是“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形容雪景是“千里玉鸾飞”(《水调歌头》);描绘长桥是“千丈晴红”(《沁园春》)。
这些飞动变化的意象,渗透着词人激荡奔放的感情,形成了雄奇阔大的意境。
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也使辛弃疾驰骋浪漫主义想象,以梦幻的形式表现对理想生活、光明世界的向往,创造出瑰丽奇伟的意境。
如《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等。
富含意境的唐宋诗词对以后的作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曲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