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第四章道家、墨家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
一、儒家
儒家的思想又称儒学。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由孔子创立。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周易》等。儒家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500多年历史。
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君、父、夫,同时,君、父、夫要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1、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中和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廉耻、名节等。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讲究三纲五常,重视伦常关系。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楷模。
儒家的根本:当代把《弟子规》视为儒家的根本。
《弟子规》由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所作。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全册原文360句,1080字,语言精练。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可起到重要作用。《弟子规》灌输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乃至今后时期对人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部上好教材。
中国哲学流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主张思想及代表人物
中国哲学流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主张思想
及代表⼈物
⼀、儒家:
代表⼈物:孔⼦、孟⼦、荀⼦。作品:《论语》、《孟⼦》、《荀⼦》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它以春秋时孔⼦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的⾃⾝修养的⼀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尚的⼈。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道。⾄战国时,儒家分有⼋派,重要的有孟⼦和荀⼦两派。
孟⼦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仁政”,在对⼈性的论述上,他认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
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之所以提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道家:
代表⼈物:⽼⼦、庄⼦、列⼦。作品:《道德经》、《庄⼦》、《列⼦》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称「道德家」。这⼀学派以春秋末年⽼⼦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为,万物⾃然化⽣,否认上帝⿁神主宰⼀切,主张道法⾃然,顺其⾃然,提倡清静⽆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国寡民」、「⽆为⽽治」。⽼⼦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派:庄⼦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学派。
三、墨家:
代表⼈物:墨⼦。作品:《墨⼦》
中国政治思想史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南昌大学
中国政治思想史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南昌大学
第一章测试
1.中国政治思想是中国学术思想与文化的特色之所在。()
参考答案:
对
2.能对思想进化演变一目了然,且可以将各个时代的背景详细说明的研究方法
是问题的研究法。()
参考答案:
错
3.将各种思想提炼出特色,以类排序的研究方法是()。
参考答案:
宗派的研究法
4.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包括()。
参考答案:
政治实施理论与政治权术理论;政治哲学;治国的方略和政策;伦理道德问题;
国家和法的理论;社会模式或理想国的理论
5.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资料来源有()。
参考答案:
法典及其他制度;政治家活动的遗迹;学者的著述与言论;可以证察时代背景及时代意识的历史及其他著述
第二章测试
1.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特色是重罚。()
参考答案:
错
2.“以德施刑”意思是罚为根本,德是补充。()
参考答案:
错
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政治本质是王权至上和()。
参考答案:
绝对专制
4.殷商时期,王权专制思想的基础是()。
参考答案:
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
5.周公的施政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
参考答案:
保民慎刑罚
第三章测试
1.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将公元前800 至公元前 200 年之间称为人类文明的
()。
参考答案:
轴心时代
2.诸子百家中()的思想对于当时和后世影响最大。
参考答案:
儒、道、墨、法
3.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下言论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参考答案: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以德报怨”、“以柔克刚”、“大智若愚”、“深藏若虚”这些成语最可能源自
()。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文化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文化
一、儒家
儒家的思想又称儒学。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由孔子创立。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周易》等。儒家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500多年历史。
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君、父、夫,同时,君、父、夫要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1、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中和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廉耻、名节等。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讲究三纲五常,重视伦常关系。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楷模。
二、道家
道家也称德家。道家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道家与道教不同的是: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而道家是一种哲学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为老子,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庄子等。比较有影响的代表作有《道德经》、《太上感应篇》、《庄子》、《列子》等。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600多年历史。
道家讲的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
中国政治思想史
1、殷商、西周时代政治思想的发轫与初步发展
重点掌握:殷商帝王、周公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殷商帝王的王权专制政治观念
王权专制观念的来源:第一,上帝崇拜。第二,祖先崇拜。
二、周公重在调节的政治思想
1、对传统天命观的修正
第一,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即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
第二,他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民主即民之主,就是君主。他认为,君主是由天定的,选择的标准就是德行。
第三,他主张以民情见天命。
他适应西周初年政治的需要,对传统的天命进行了重大修正。否定了天命不可变的传统观念,认为天命的存废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有德,从而成功地为西周政权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2、施政的指导思想
他为了巩固西周王朝的统治,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有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其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就是他的保民和慎罚思想。
第一,关于保民他从历史教训中认识到,要实现周朝的长治久安,就必处理统治者与民的关系。最重要的要做到“保民”。
第二,关于慎罚他鉴于前车之鉴,力主慎刑罚。在观念上,他把“慎罚”视为德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刑罚与德的关系上,他认为德是根本,刑罚是辅助。
他根据周初的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提出了德的思想;主张按照德的要求,敬天、敬祖、明德、保民、慎罚,处理好统治者与民、与天的关系,以上得天助,下得民和,最众确保周朝统治的长期延续。
评价:总之,他的治国思想,既有神秘性,又有较多的世俗内容,体现了一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政治思想的争鸣与繁荣
重点掌握: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流派与重要思想家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PDF
传统文化经典�董仲舒《春秋繁露》�五经博士注解五书�《诗经》、《书经》、
《礼经》、《易经》、《春秋》。
�三�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
完善的主要标志�一是宋明理学政治思想。代表人物�张载、二程�程颢、
程颐�湖北黄皮人�、朱熹、王阳明�二是宋代功利政治思想。代表人物�李觏、
王安石、陈亮、叶适。
政治思想标志
孟子主张�以人道上的主观修养�求得与天道的必然性相一致�旨在为仁政 观进行论证。
陆贾认为�天道生养万物�圣人效法天道而立人道准则�制定君臣、父子、 夫妇、长幼的秩序�天道与人道是合一的�天道运行有规律�圣人贤君应行善政 以适应天道。
张载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即自然�从民情可体察天道�强调民心 可谓�民情之重�主张天与人合而为一�其目的是确立人的地位�从而为其民本 观奠定哲学基础。
小结�儒家天道观从抽象思维角度论证了世界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总体而言� 比天命观更加精深了�儒家哲学思想从继承殷周天命观发展到天道观是理论思维 的一个飞跃�摆脱了神秘主义天命观的人格神的原始形态�走向了理性思维的道 路。儒家讲天道与人道联系在一起�讲天道是为人道立定准则�为儒家治国方略 进行哲学论证。
子
《论语》《孟子》
法治、德治、
道家
老子、庄子
《老子》《庄子》 道家政治思想 任人唯贤、
法家
商鞅、韩非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文化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文化
一、儒家
儒家的思想又称儒学。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由孔子创立。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周易》等。儒家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500多年历史。
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君、父、夫,同时,君、父、夫要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1、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中和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廉耻、名节等。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讲究三纲五常,重视伦常关系。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楷模。
二、道家
道家也称德家。道家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道家与道教不同的是: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而道家是一种哲学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为老子,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庄子等。比较有影响的代表作有《道德经》、《太上感应篇》、《庄子》、《列子》等。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600多年历史。
道家讲的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
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
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历史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取向,历史局限等问题。(P2)
2、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
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
(P6~~P9)
3、中国早期国家明显带有的几方面特征:
部落征服特征;土地公有特征;君主专制特征;
4、西周时期专制国家的重要支柱:宗法制度,井田制度,分
封制度。(P33~p34)
5、东周时期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以公元前435年“三
家灭智伯而有其地”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比较合理。
6、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战争,变
法和百家争鸣。
7、商代的王权至上思想的基础是对商代的先公先王的崇拜。
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惟命不于常(P40~ P41)
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
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
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
三.敬天保民:敬从天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9、孔子的“六艺”,“六经”:《诗》、《书》、《礼》、《乐》、《易》、
《春秋》
10、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仁与礼
11、孔子德治主张主要内容:
第一,礼治与正民。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
政治秩序。
第二,举贤才。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有效的治理国家,关键是否选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
第三,实行平均主义政策。孔子认为,对于专制国家来说,财富寡少并不足以为患,而财富不均确是导致社会不
中国政治思想史
1、孟子:“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翟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当时杨朱主张“为我”,墨家主张“兼爱”,孟子对这两种思想持反驳态度,其认为杨氏是无视君主,墨翟是无视长幼之序,认为无视等级制度的是禽兽不如的,儒家主张人伦道德、贵贱、尊卑、长幼有序。孟子认为人伦中以“父子”,“君臣”两伦最重要,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这体现了孟子亲亲君君,孝的思想。
2、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体现了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老子这段话表达了两种意义的道,一种是一般的常道,一种是特殊的道。常道是不可用语言表达,所以常道无名,是万物的本原。而非常道是常道派生出来的具体的道,所以有名,且万物都有其道。
3、唐太宗:“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自照,必藉忠臣。”
这句话是唐太宗在总结隋唐历史时,针对帝王杜绝言路所得出的结论。唐太宗认为人要看清自己必须照镜子,君主想看清自己就必须依靠忠臣,这句话是鼓励臣下踊跃向君主建言献策,以此说明君主不能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不能像隋文帝杜绝言路,因此要求谏纳谏,广开言路。
4、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认为做为君王,必须重视百姓,如果以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就好像割自己的肉来喂肚子,肚子虽然饱,而身体却死亡了。由此看出唐太宗关注君和民、民和国的关系,其清醒地认识政权能否稳固乃系于人心的向背,为君者,定以民为国之根本。体现出李世民的民本思想,将儒家的重民思想运用到治国实践中去。
5、葛洪:“儒者,易中之难也;道者,难中之易也。”
中国政治思想史
儒家的政治思想 一、 儒家学派的若干特点1、儒家创始人是孔子2、得名原因:六艺之教与孔子职业有关;懂得古代利益,以相礼为职业的人为儒。“六艺”或“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3、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4、儒家特点: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儒家政治思想本质上是伦理政治;以孔子为师。二、 孔子的政治思想1、身世:孔子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之风,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编写删定了“六经”连同《论语》集中反映其政治思想;思想家,并且赋予社会批判精神。2、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仁,包含下列含义:(1) 爱人为仁,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说平孔子是从伦理学层面上理解社会的政治生活的。(2) 克己复礼为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仁”是指一个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主要取决于其个人的道德修养。(3) 仁的特征是厚重敦朴;仁的根本是孝悌。在家庭内部优良品质体现为孝悌,在家庭外部体现为忠恕,即诚实待人和宽容。礼,是指人们必须遵循行为规范(1) 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统治者应遵循礼的规范治理国家(2) 孔子所说的礼主要指周代的社会制度,很多时候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的礼制。(3) 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道德境界,礼则是实现这种道德境界的唯一途径。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3、德治主张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把道德的良善作为政治的目的。道德的良善主要是社会大众道德的善化。统治者以德治国也是引导民众趋于良善的最有效的途径。德治包含下列内容:(1) 礼治与正名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球的国家的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礼治主要是统治者的责任,应遵循礼的基本精神(以有两的道德品质为基础的礼让)来治理国家。礼治的关键在于统治者的道德品质。礼治主张设计的是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所谓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即“君君,臣臣,父父,字字”(2) 举贤才选择优秀的德才兼备的人来治理国家。主张从文化素养较高的人中间选拔国家官吏(3) 实行平均主义政策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平均主义的经济政策管理国家的人。他认为
中国四大思想学派的总结
中国四大思想学派的总结
中国古代的四大思想学派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这些学派代表了不同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这四大思想学派的总结。
首先是儒家学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和道德修养。儒家注重人的道德教育和德行的培养,认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和品德的提高,人才能达到社会和谐的状态。儒家追求的是和谐、均衡和稳定,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家族和社会的和睦是非常重要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政府治理和教育领域。
其次是道家学派。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道家思想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认为自然是至高无上的,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和道德。道家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尊重个体的选择和人生道路。道家思想强调非争,主张追求内在的自我完成,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自我实现。道家对中国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诗歌、音乐和哲学领域。
第三是墨家学派。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家思想注重公平和社会福利。墨家学派强调兼爱和非攻,反对战争和暴力。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互相帮助,摒弃战争和对别人的伤害。墨家学派强调公平和社会福利的追求,主张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平衡,各个社会成员应该共同努力。墨家的思想在中国的 ethical、政治和社会理论的发展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最后是法家学派。法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韩非子,法家思想注重权力和法律的重要性。法家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和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法家主张权力集中和强大的中央政府,强调法律的公平和公正。法家学派注重实用主义和秩序的维护,对政治和社会治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理论和国家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纲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纲
名词解释
1、小国寡民:小国寡民是老子的政治理想,他认为理想的社会有以下特点:国家规模小,人口少;人们生活在及其原始的状态下,没有生活生产器皿,文化极不发达;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没有交往,生活十分的封闭。实际上是用倒退的观念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老子的这种政治理想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是相违背的。P71
2、兼爱:墨氏兼爱,墨子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因此他把兼爱看做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要取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前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制约,即爱是无差等的。但这种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不可能的。P84
3、仁政学说: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仁,即人心,爱人之心,人把仁爱之心用于所不爱的事情上就是仁,行仁政,就是把根植于家庭内部的仁爱关系推广于整个社会以维护以仁爱为本的社会道德。但是把它完全寄托于对君主道德的感召上,即希望统治者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把施仁政完全寄希望于对君主道德的感召上,决定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是不切实际的幻想。P55
4、独尊儒术:在董仲舒看来,思想的混乱必然导致动乱,百家的邪辟之说不利于一统天下的稳固,唯有儒学讲求大一统,宜定为一尊即独尊儒术。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他看到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于是儒学代替黄老之学成为官方政治学说,成为指导思想。P132
5、韩愈的道统论:是韩愈在借鉴佛道二教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以排佛倡儒为主旨的学说。他认为儒学也有自己的传授谱系,只是这个道统传到孟子就断了,他要恢复并发扬儒家的道统,阐扬儒家的纲常名教,代替佛道教义。韩愈的道统论的中心思想为儒家的仁义道德,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P217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社会思想史,涵盖了众多思想家们的智慧与见解。本文将从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到近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等方面,介绍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演变和重要思想家的观点。
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想体系,核心价值观是孔子的仁、义、礼、智和忠恕。他们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孔子主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提出了“中庸之道”。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天性善良的观点,主张“养浩然之气”,并强调了君主应该为民众谋福利的理念。
二、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在的自我和谐。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和“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他以幽默而深刻的寓言形式,表达了个人的解脱和内心的自由。
三、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起源于战国时期,以法律与行政管理为核心,强调严格的
法制和权威统治,提倡法制社会的建立。李斯和韩非是法家的主要代
表人物,他们主张强力的国家中央集权和严酷的法律制度。
四、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注重实践和实用主义,他们关注社会的公平和人民的幸福。墨子是墨家思想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同等观点,他提出了“以德服人”的理念,反对战争和暴力。
五、佛教思想
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敬。佛教教导人
们超越苦难与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三论宗、涅槃宗、华严
宗等是佛教在中国的主要宗派。
六、近现代马克思主义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_的心得体会
学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心得体会
站在历史的长河遥望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大量的丰富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大文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它们都代表着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和地域的人类的劳动成果。我们吸收和继承着古人的优良传统继往开来,我们摈弃和批判着落后思想展望明天。谈到中国政治思想,我们无论如何都会从记忆里找出那深刻了脑海的常识,儒家孔子的“仁、义、礼、智”道家老子的“无为而治”法家韩非子的“依法治国”“以刑去刑”……中国古人的政治思想是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璀璨的历史文化,而中国政治思想也将永远以其独特的姿态闪烁在中国历史的长空,不断的指引着中国的进步。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今天的我们越来越西方化,西方的经济体制好,西方的政治制度好……各种吹捧西方的舆论异常活跃,而在鼓吹背后,祖先的许多智慧结晶,却被我们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中,仅存的传统文化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中摇摇欲坠,遥想当年那些引起西方瞻仰的古代政治思想,现如今又会被多少人嗤之以鼻?那些我们引以为傲的古人智慧,现如今又多少人懂?多少人用?渐行渐远的儒道法墨思想是否也正如我们现代所理解的那样肤浅?其实不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的“礼治”、老子的“无为”、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治”不正贯穿了中国的历史,至今仍然延用么?社会的进步没有缺少史人的指导,社会的复杂关系,人类的微妙情感其实也正是恪守了“礼治”“兼爱”等各种育人的原理,而当代人很多的将社会的各种丑陋现象上溯为前人留下的弊病,对各种文化大肆的抨击和批判,而我们不能遗忘的历史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孔子的严重的批判,认为孔子没有民主,没有科学,从而彻底的去否定孔子,这在历史的进化过程中,不能不说是文化的摧残。而纵然有了前车之鉴,我们却不能痛改前非,至今仍有人全盘否定中国的政治思想,认为那是历史遗留的垃圾,从而对西方的那一套所谓的文明极力的吹捧,这是怎样的一种心痛啊?纵观历史,中国被称为世界的文明古国,考究其政治经济文化,哪一样不是傲然璀璨?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更是犹如万古明灯,照亮后人为中华民族的民主、富强而奋斗。而对西方政治大放厥词,仅仅从某个小的角度去对比西方和中国的政治,从那繁冗的大篇中国政治古文之中掘一词或一句对其考究得出结论为“荒唐之论”那不能不说是窥豹一斑了。但是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完整精美品论却少之又少,渐行渐远的已经不是某位古人的思想而是中国古人的精髓文化了,如果说这是文化上的一大遗憾,那么打着古人旗号进行的利益商业行为,仅从一句话就对其思想的全盘否定,更有甚者,用西方观念看待东方文化,
道家、法家、墨家
高中历史道家、法家、墨家
编稿老师汪庆伟一校张小雯二校黄楠审核李真真
【考点精讲】
一、道家
(一)老子
1. 老子简介
老子,名聃,春秋晚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着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2. 思想主张
(1)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就是“无”。这个“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息的,是无时无地不在的。“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2)提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政治主张。
①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造成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在老子看来,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给自足,一切顺乎自然地进行。而统治者一旦“有为”,则是为修建奢华的宫室而催逼苛重的税赋,或是为发动吞并他国战争而拉夫抓丁。这样“有为”则百姓遭殃,社会动荡,“无为”则人民闲适、社会安宁。因此,“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有很大的影响。汉初的黄老之学吸取了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秦末政治动乱之后民心思定的形势,强调清静无为,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借以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生产。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统治者都曾利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协调处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有所收效。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这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中五
大家族派别,代表了不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虽然这些家族派别在
某些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它们在思想观念、道德伦理和政治体制
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本文将从它们的核心观点、价值追求以及
影响范围等方面进行区分。
一、儒家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礼仪、仁爱和道德行为的规范。儒家
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通过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
展来达到社会的福祉。在儒家思想中,强调家庭伦理、仁爱和忠诚,
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正义观念的培养。
二、道家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道
家主张返璞归真,摆脱尘世的束缚,通过悟道而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在道家思想中,人们被鼓励以柔性而非强制的方式生活,追求内心的
平静与宁静,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佛家
佛家思想以佛陀为代表,强调涅槃和轮回的解脱。佛教主张通过修行、悟道和追求菩提心来解脱众生,超脱红尘世界的苦难,达到灵性
的觉醒和智慧的境界。佛家思想强调慈悲心、舍弃欲望和过度执着,
追求智慧和心灵的解放。
四、法家
法家思想以韩非子和商鞅为代表,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法家
主张以法治国,通过明确的法律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在法家
思想中,理性和功利主义被强调,政治权力和法律规范被看作是维持
社会稳定和实现统治目标的有效手段。
五、墨家
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强调兼爱和非攻的原则。墨家主张普遍的爱、公平和和平,反对战争和暴力。墨家思想中强调全人类的平等和
社会公义,倡导普及教育和实用技术,追求和平与安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老子》法自然的无为政治思想
认詹的老 为。守子 上还藏即 述有史东 三的。周 人认有后 本为人期 为是认的 一楚为老 人国是聃 ,的战, 流李国又 传耳时名 中。期李 分另东耳 为外周, 三又的为 。有太东
人史周
推荐阅读:老子哲学的生存论特征及与儒家的
分判《哲学研究》罗传芳,2014年1月。
背离了无知无欲的天性原则,愈是有为
、贪欲,离道愈远。
于是,老子对有为政治提出了挑战, 他把道的原则扩大到社会政治生活中, 试图按照道的原则对政治进行改造。
一、 道 与 法 自 然
2. 道的 政治 特点
2.道的政治特点
(1)道是融哲学、伦理、政治为一体的概念,这是道的 第一个政治特点。《老子》的作者们并不是出世的思想 家,他们是用正题反做的方式,嬉笑怒骂地奉上权谋和 治术,而不像一般人那样正面陈言规劝。这种貌似消极 ,而实际积极干预的迂回之术,从理论上丰富了政治哲 学和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
老
期说、战国中期说、战国末期说。
本书认为,《老子》一书应是老子一派的共同创
子
作,书中的思想是老聃提出来的,成书于战国前
期。
︾
《老子》以哲理著称,并长于政治。它的重要贡
一
献在于把人和社会从神那里夺回来还给自然。人 类社会是自然的产物,其生活准则应从自然那里
书
获得。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老子》首倡政治法自然
废。“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
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
之薄而乱之首。”老子揭露一个事实:
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人同外在自然以及
自身的自然本性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
种对立,当时的社会生活,人的自然本
性异化为一种畸形,有人无衣无食,有
人花天酒地。老子认为这种异化过程又
是在不断被破坏的淳朴性中进行的。人
和无为政治理论,影响极大。
一
1.《老子》的道
、
(1)道及其运行原则 《老子》把丰富的哲学内容和政治内容的思想
道
归之于“道”这个最高的范畴之下。当道作为一
与
种宇宙自然观出现时,它表现老子对宇宙本体的 认识;当道作为一种社会人生观出现时,它又向
法
我们展现了老子对于社会规律的总体看法。因而,
自
无
事。不知事理的人常沾沾自喜于有,到头来两手空空,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因而应守住无而反对有,无
老
老子不存在?有人认为老子是东周后期的老聃, 又名李耳,为东周守藏史,孔子曾向其学礼;有
子
人认为老子是战国时期东周的太史詹;有人认为 老子是楚国的李耳;还有人认为上述三人本为一
与
人,流传中分为三。
《老子》一书:它是上述人的作品;书中的思想
︽
是春秋末期老聃的,但成书于后;有人认为书与 人无关;对于成书时间,有春秋末期说、战国初
人道与天道相违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 天下?唯有道者”。“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大 道以清静无为为宗旨,而人总是有所欲求,以进 取为满足,以有为为能事,人们不知足,欲得, 好声色犬马之乐,破坏了大道,导致祸咎其身、 多藏而厚亡的悲剧。
一、 道 与 法 自 然
我们只有弄懂作为宇宙自然观的道的思想内容, 才能识别其作为社会人生观的道的基本精神,并
然
进而了解道与政治的关系。
道是个模糊概念:“道之为物,பைடு நூலகம்恍惟惚”,
1.
老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恒名。”“强之 为名,字之曰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
子
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 母。”由此,道是一个自然的、独立的、不可名
自
其运动形式是宇宙间最理想、最完善的存在模
1.
然
式,这个法则就是自然,这个运动形式就是一
种封闭式的往复循环。“夫物芸芸,各复归其
老 子
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道 周行而不殆”。
的
道
一、 道 与 法 自 然
1. 老 子 的 道
(2.)违道
道的循环有本态,也有变态,道的运动会走 向歧路。老子认为这叫“不道”或“违道”。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因而老子 认为一切有生之物,都违背了自然之道,他主张 复归于静,复归于无。
(2)混沌。这种混沌和忠孝仁义、法令以及各种规范形 成鲜明对立。“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 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民多利器, 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
(3)政治与自然的一体化。治国的圣人应是自然的化身 ,这些圣人的特点是因自然、因道。原因是“天之道不 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招而自来,缂然而善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根据这些原则,圣人也是为 而不争,为而不恃,“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由此,老子坚持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一原则,简而化之就是王法自然。因而,人最终以自 然模式为依据来造就自己时,一切就要遵循一部默默的 自然法典,这部自然法典的主体精神就是无为政治。
二
无为的提出既有哲学依据,又有对社会现象的分析:
、
(1)哲学上讲,老子认为无是万物的本原和本性,有生 于无,有是暂时的,“天地尚不能长久”,何况区区人
的
状的存在,是天地之母,万物之根。
道
从宏观状态来看,道是一个鸿蒙未辟、混
一
沌未分、无像无物,弥漫于浩浩宇宙之间,以 无生无有为特征的宇宙本质;就其微观状态来
、
说,又包含着物质因子,“其中有物,其中有
道
精,其中有信”,“朴散则为器”。
与 但是,老子并不注重道的这非物又近似物
法
的宇宙本性,他注重的是道的原则及其运动形 式,以及如何运用之。老子认为,道的法则及
1. 老 子 的 道
(3)倒退的历史观
历史的进步都是道的式微、德的颓
废。“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
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
之薄而乱之首。”老子揭露一个事实:
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人同外在自然以及
自身的自然本性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
种对立,当时的社会生活,人的自然本
性异化为一种畸形,有人无衣无食,有
人花天酒地。老子认为这种异化过程又
是在不断被破坏的淳朴性中进行的。人
背离了无知无欲的天性原则,愈是有为
、贪欲,离道愈远。
于是,老子对有为政治提出了挑战, 他把道的原则扩大到社会政治生活中, 试图按照道的原则对政治进行改造。
一、 道 与 法 自 然
1. 老 子 的 道
(3)倒退的历史观
历史的进步都是道的式微、德的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