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一年级语文每日一题(第5周)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
1
高考频度:
★★★☆☆ ┇ 难易程度:★★★☆☆
【2017年高考山东卷】例文略。
参考2018年8月22日典例部分。
本文第⑬~⑱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动作描写,从正面对公鹿与狼恶斗的过程作了细致描写,如公鹿忍者剧痛攀爬石崖的姿势,恶狼弓腰、咧嘴、凶残的发起进攻的动作细节等,生动传神。
②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被鹿角叉起的狼比喻成石头,表现公鹿的勇猛。
③侧面烘托。
通过“我”的心理描写,烘托出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表达“我”对公鹿形象的塑造。
(或:通过写狼的凶残,侧面烘托出公鹿的勇猛和机智) 学科%网 【试题分析】 本题考核表现手法。
从文中“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鹿猛地一蹬,狼怪
如何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
高考试卷命题一般不会孤立地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而是常常和小说“三要素”联系起来,考查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营造环境、推动情节所起的作用。
阅读、解答这类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其一,从选材组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其二,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每日一题第01周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含解析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2017年高考山东卷】例文略。
参考2017年8月23日典例部分。
本文第⑬~⑱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动作描写,从正面对公鹿与狼恶斗的过程作了细致描写,如公鹿忍者剧痛攀爬石崖的姿势,恶狼弓腰、咧嘴、凶残的发起进攻的动作细节等,生动传神。
②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被鹿角叉起的狼比喻成石头,表现公鹿的勇猛。
③侧面烘托。
通过“我”的心理描写,烘托出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表达“我”对公鹿形象的塑造。
(或:通过写狼的凶残,侧面烘托出公鹿的勇猛和机智)【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表现手法。
从文中“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可以分析运用了动作描写。
从“快点,狼追上来啦!”可以分析得出为心理描写,侧面烘托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
从“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分析为比喻。
如何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高考试卷命题一般不会孤立地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而是常常和小说“三要素”联系起来,考查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营造环境、推动情节所起的作用。
阅读、解答这类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其一,从选材组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其二,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三,从狭义的表现手法角度,看文章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及其对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其四,从情节结构角度,看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色;结构是否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是否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并了解它们对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其五,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各种修辞手法创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及表达效果如何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鸳鸯石牟喜文只看了一眼,于祚麻就惊呆了。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01周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2015年高考北京卷】例文略。
参考10月30日典例部分。
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
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示例:从作者名字的翻译切入,以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为主要线索来谋篇布局,对梅花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逐步丰富与深入,凸显了梅花独异的美感和魅力,构思巧妙而自然。
阐发了梅花所凝聚的民族精神,表现了外国人与中国文化的隔膜,流露出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试题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松堂游记(节选)朱自清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
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
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来得好。
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都还好好的,白,滑,冷。
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
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
里头藏着个小洞,有神龛、石桌、石凳之类。
可是外边看,不仔细看不出,得费点心去发现。
假山上满可以爬过去,不顶容易,也不顶难。
后山有座无梁殿,红墙,各色琉璃砖瓦,屋脊上三个瓶子,太阳里古艳照人。
殿在半山,岿然独立,有俯视八极气象。
天坛的无梁殿太小,南京灵谷寺的太黯淡,又都在平地上。
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阴雨天或斜阳中看最有味。
又有座白玉石牌坊,和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样,前年春天倒下了,看着怪不好过的。
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们什么都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2018年高考浙江卷】例文略,参考2018年9月19日典例部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参考答案】①连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②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③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运用的表达效果的分析.该题重复使用“一”字,详细地描绘了一幅宫灯美人图,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散文主要分为: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几种.散文的文体特征是:情感浓烈、选材广泛、真实自然、富于美感、以小见大.文学类文本(包括小说和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和想象、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引用典故、比兴、讽刺、渲染等.这类试题往往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设题.(1)判断全文综合运用的表现手法,并加以鉴赏.一般情况下,不同的表现手法在文中的表现形式和作用不尽相同,考生可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2)分析文中某一句段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不同的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象征手法,其作用是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深沉含蓄之美,启发读者联想、思考,增强艺术感染力.考生在回答其作用时,一定要全面到位.(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某一种(几种)表现手法的.如对比手法,考生要明确对比的双方(什么与什么的对比),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这类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题型:(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鉴赏.(2)XX手法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请对此作具体说明,并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3)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4)文章的第X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5)指出文章所运用的某一种表现手法,并结合全文内容,以精练的语言进行分析.其解题思路如下:(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以小见大:小中见大,表现人、事.(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真是欲扬先抑,闻所未闻,足见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艺术.B.作者抓住鲜活的细节,刻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梁任公先生.出口成章,倒背如流,即使偶有阻塞,敲击脑瓜儿延续,其情态可掬,令人莞尔.C.“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这是对梁任公讲演的高度评价.D.“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收束全文,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也是本文的点睛之笔.E.本文传神之处在于诸多细节的捕捉.肖像、言语、动作、心理……经作者妙笔勾勒,任公先生的音容笑貌完整地得以呈现.2.讲普通话能更好地交流,可作者为什么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3.作者引用《箜篌引》有什么作用?4.选段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写梁任公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梁启超叶兆言康有为是块顽固不化的老石头,他是个认死理的家伙,一意孤行,一条路走到黑.他的弟子梁启超正好相反,是灵活机动,说变就变,所谓见异思迁,看谁好就跟谁学.从运气上来说,梁启超也更好一些,他十七岁就中了举人,少年得意,而他的恩师中举却要晚得多.梁启超是识时务的俊杰,活到老,学到老,他拜康有为为师的时候,康还没有中举,在科举时代,一个有功名的人,能拜无功名的布衣为师,其好学精神由此可见一斑.梁启超尊师,并不说明他没有自己的思想.早在戌戌变法前,他和康有为在学术上,就有一些分歧.到后来,分歧越来越大,他们的政治理想南辕北辙,但是他从来不敢忘本,仍然执弟子礼甚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两点都在梁启超身上得到充分体现.梁启超的书法不能和乃师相比,他的字出自张迁碑,拙而敦厚,明澈见底,和他为人一样.康梁的共同点,都是国学功底深厚,不排斥外国的东西,不仅不排斥,而且拼命吸收.和同时代人相比,康梁对夷的关注,确实超乎寻常,说他们赞成全盘西化,未必有什么大错.我不知道梁启超的外语水平究竟如何,读他的文字,屡屡觉得他孜孜不倦正在学外语.梁启超的虚心善学,在同时期实属罕见,尤其是在功名显赫的前提下,他仍然像一个好学的小学生.“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他已经四十七岁,去欧洲游历考察,在船上,他开始发愤学法语,这次出远门,是一年多的时间,他不仅学法语,而且学英文.梁启超能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近代史上的几件大事,戊戌变法,护国反袁,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他都是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或是台前活动,或是幕后奔走.多年来,很少有人提及他在“五四”运动中的地位,其实当年学生所以能闹起来,并且惊天动地,和正在巴黎的梁启超向国内致函报告和会消息有直接关系,青岛问题成了事件的导火索,梁启超警告政府,严责各全权代表,万勿在不平等和约上签字.说到底,梁启超还是个书生,在政坛上,他不止一次有过机会,但是仕途得意不是他的人生目的.辛亥革命之后,也就是民国元年,他到达北京,“都人士之欢迎,几于举国若狂,每日所赴集会,平均三处,来访之客,平均百人”,在给女儿的信中,梁按捺不住得意心情,说自己“日来所受欢迎,视孙黄过数倍”.孙黄是指孙中山和黄兴,和这些职业的革命家相比,书生梁启超显得十分幼稚.在当时,革命党人和袁世凯既斗争又统一,处于中间位置的梁启超因此成为双方拉拢的焦点.凭他的资格和声望,捞个大官做不成问题,成问题的是他的性格不适合做官.作为国内温和派的代表人物,他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他的受欢迎也说明当时确实存在着深得民心的第三条道路,这条道路能否走通是另外一回事.梁启超当过司法总长,好像还当过财政总长,都是很快就辞职,官场之黑暗,不是他这种书生可以忍受的.梁启超晚年是清华四大教授之一,他的兴趣广泛,学问渊博,各大学都竞相聘请他去讲课.一些学校为了竞争,竟开出千元一月的高价,按当时的生活水准,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特殊的人才,通常都有异秉,有人问梁启超信仰什么主义,他想了想,说:“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又问他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他回答说:“拿趣味做根底.”这种直率通俗的话,康有为绝对不会说.梁启超说自己做事总是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在他信奉的词汇里,什么悲观,什么厌世,一概不存在.他曾坦白说,自己所做的事,大都是失败,或者严格地说没有一件不是失败,然而总是可以一边失败,一边继续做,他不仅能从成功中获得乐趣,更能从失败中获得乐趣.人生不仅仅为了成功,他坦言自己生活的每一分钟都是积极的,向上的,因为积极向上,所以活得有滋有味.(摘自叶兆言《陈旧人物》)5.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梁启超虽然与康有为在政治、学术上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不影响他拜康有为为师,以及对他的敬重.B.梁启超既精通国学又关注外夷,虽功名显赫却好学外语,体现了他兼容并蓄的学术品格和虚心善学的治学精神.C.梁启超凭他的资格和声望,成为革命党人和袁世凯双方拉拢的对象,但他始终不为所动,可见他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D.梁启超说“趣味”是他人生观的根底,体现他乐观的性格;而观其一生所做的事,无论成败,他都是乐在其中的.E.文章在选材上既不热衷于宏大的历史事件,也无意追求细枝末节,而是捕捉人物的意蕴,以自然轻松的笔调娓娓道来.6.文章的题目是“梁启超”,可行文中还写到康有为,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7.文中说“梁启超能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原文看,有哪些方面的原因.8.文中说“说到底,梁启超还是个书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课内阅读1.AE2.因为他的广东官话“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梁启超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讲话风格.所以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在文章第一段,“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且从下文来看,梁启超的讲课已经形成了他自己的讲话风格,考生根据这些内容分析即可.3.《箜篌引》简短鲜明,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当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又遇到实际的环境,因此,印象更深刻.引用这首诗充分说明先生讲得逼真、深刻.【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安排的作用.“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作者认为这四句十六字,经梁启超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而“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这说明梁启超讲解《箜篌引》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者借助引用这首诗说明梁启超先生讲得之好,之逼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之深刻.4.选段主要运用细节描写写梁任公.通过讲《箜篌引》、敲头背书、手舞足蹈地讲《桃花扇》等细节,具体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形象.课外拓展5.AC【解析】A项,说梁启超拜康有为为师是在他们政治、学术上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之后,文中没有依据;C项“始终不为所动,可见他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有误.6.写康有为是因为梁启超的一些生平事迹与他有关,增强完整性;与梁启超作比较,突出梁启超灵活机动、明澈直率的个性特点以及尊师的品格.【解析】作答此题,可从内容以及表现手法上分析,内容上因为康梁之间密切的联系,写梁绕不开康;表现手法上如拿康有为与梁启超作对比,突出他灵活机动、明澈直率的个性特点以及尊师的品格等.7.①早年聪慧,少年得志;②尊崇老师,学习勤奋;③参与国家大事,影响巨大;④兴趣广泛,学问渊博.【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概括入手分析即可. 8.梁启超的人生轨迹符合读书人的特点,从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到晚年任教清华,他兴趣广泛,学问渊博,国学功底深厚;他参加近代几次政治运动,是出于读书人的社会责任感;他直率的个性,好学的精神,虽然也曾担任一些官职,但终究不可忍受官场的黑暗,淡泊仕途,最后回归学术之路,体现了洁身自好的书生品质.【解析】结合人物品性和时代背景作答.。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22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含解析)
难点22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不同的文体,其使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不一样的。
有的以记叙为主,有的侧重描写,有的有宏大的场景,有的注重感情的表达,有的关注细节的描写等。
实用类文本的类型主要有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
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积累相关的文体知识,只有对文体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准确把握文体特征,解题时才能从容不迫。
传记:1.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
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
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里面。
2.阅读传记时,要注意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新闻:1.用事实说话,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2.阅读新闻时,要注意看清标题,揣摩新闻类型;抓住各个要素,了解主要内容;理清行文线索,分析段落层次;明确中心意思,理解文本大意;辨明表现手法,以供分析综合。
报告:1.材料真实,针对性强。
2.阅读报告时,要注意文本运用的典型材料,使用的对比材料和有关数据。
同时,要注意分析概括文本所包含的观点,并能结合实际作出自己的判断。
科普文章:1.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2.阅读科普文章时,要注意分析文本所呈现的科学现象,包含的科学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另外,在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时,考生还要注意联系已有知识,比如各种抒情方式、论证方法、修辞手法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二等兵——吉布森回家了【美】约翰·费特曼星期三深夜,诺克特县城欣迪曼镇上大多数人已进入梦乡。
陆军二等兵吉布森(外号“小鸭子”)的遗体从越南运回家来了。
时值夏天,天气闷热,但当载着灰色军棺的灰色灵车开进镇子的时候,下起了暴雨。
豆大的雨点落在铮亮的灵车上熠熠闪光,街上一片雾气。
黑暗中的欣迪曼显得十分静穆。
1.本文写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外号叫“小鸭子”的美国士日前,二等兵吉布森的遗体经奥克兰市空运至辛辛那提市,由陆军上士里特护送回家。
2018年4月10日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 含解析 精品
2018年4月10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七岔犄角的公鹿(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①“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②“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③“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④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
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
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
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⑤“给,小崽子。
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
你有这个胆子吗?”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
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
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
”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⑧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
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
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顶。
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
这里准有野兽。
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
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
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
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
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
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
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
看得出来,它在护卫鹿群。
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
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一)
12018年3月1日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隐 瞒石 磊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
这人我认识,住在我的楼上,叫尚海英。
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好的牙多少钱?差的又是多少?” “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
”我回答海英说。
“老王,你看这样行吗?我想给我妈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
”海英对我说。
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海英,你家有的是钱,干吗这样做?”“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六十多岁,镶那么好的牙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
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不情愿地说:“好……好吧!”“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
下午,我带她来做牙模。
”海英说完就走了。
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
玉莹笑着问我说:“王医生,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
我妈这人真是的,怎么叫她,她都不来。
好的牙多少钱?最差的又多少钱?”我看了看玉莹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样?但我转念一想,玉莹一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学教师,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
于是,我还是很和气地说:“夏老师,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有一百来元。
”“王医生,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我妈很心疼钱,但你得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
”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
我听到玉莹这话,内心很是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话对她说:“夏老师,你妈不都七十多岁了吗,镶那么好的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玉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王医生,你怎么说这话?”我知道我说错了,歉意地对她说:“夏老师,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玉莹走时,又郑重对我说:“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别让我妈知道。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汴京的星河叶文玲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
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
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对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
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
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
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声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
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
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
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朱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1周分析作品的文体特点和表现手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非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里头藏着个小洞,有神龛、石桌、石凳之类。可是外边看, 不认真看不出,得费点心去发觉。假山上满能够爬过去,不顶容易,也不顶难。后山有座无梁殿,红墙,各色琉 璃砖瓦,屋脊上三个瓶子,太阳里古艳照人。殿在半山,岿然独立,有俯视八极气象。天坛的无梁殿过小,南京 灵谷寺的太暗淡,又都在平地上。山上还残留着些旧堡垒,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阴雨天 或斜阳中看最有趣。又有座白玉石牌坊,和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样,不知如何,前年春天倒下了,看着怪不行 于的。
3.作者用大量笔墨写衬景,用虚笔写主景,是一种不同常人的写法,使主景显得含蓄,从而传写出景物所包括 的神韵,以达到虚实结合的艺术成效。 【解析】 朱自清在游松堂时正值盛夏之际,作者到松堂来正是来寻求凉爽的,而松堂周围的凉爽环境, 正好能够使作者寄情山水暂忘尘俗的闲适心境为之一舒,从而充分领略到松堂寻常景物中所包括的真趣,因 此作者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具体的刻画。
以超脱的淡淡难过。 2.作者别离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松堂“高大轩敞”的特点的?
3.本文的题目是“松堂游记”,可作者什么缘故用大量笔墨写松堂周围的衬景,而对松堂这一主景却写得很少?
1.C
2.以“亭亭直上”的松树从视觉上衬托松堂外观的高大;以人的身量的短小从自身的感觉上反衬松堂内部的轩 敞;以晚上烛焰的怯怯从拟人化的物的情态上借喻松堂的高深宏阔。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归纳和对文章表现手法的把握。解答时要注意从树、人、月亮、烛光等 几个角度全面归纳分析。
今日收成如何? 总结一下吧!
西风自然是可不能来的。临睡时,咱们在堂中点上了两三支洋蜡。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 咱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咱们明白 还在人世世里。学#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每日一题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含解析
剖析文本的文体特色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问题。
半个世纪前的一天,法国巴黎市民从当日报纸上看到一个十分醒目的信息:昨天,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作为新入选的法国科学院院士,列席了科学院院士例会。
按照老例子,院士第一次参加例会,要宣读一篇高水平的论文。
可是,出乎大家预料的是,夏里·法布里教授没有宣读自己的论文,而是宣读了在他指导下的一位中国年青的物理学家的论文。
教授骄傲地告诉与会者,这位年青的中国物理学家因为优异的研究成就,将获取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荣获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巴黎的报纸还登载了夏里教授和这位中国年青科学家的大幅照片。
这一信息使巴黎人诧异异样,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贫困、落伍又愚笨的国家,此刻天,居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
要知道,即即是法国科学家,要获取法国国家级科学博士学位,也是不简单的。
这位令巴黎人大吃一惊的中国人,就是我国有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
严济慈出生在浙江东阳县的一个小乡村,他是农民的儿子。
7 岁时,进入严家祠堂的蒙馆念书,读四书五经,但他对那些晦涩的圣贤之言没有兴趣。
有一次,他父亲到杭州去做事,无心中在一个书摊上发现一本《笔算数学》,便买回来给了严济慈,严济慈快乐极了。
当时,村庄里谁都没有学过高妙的数学,也找不到能够讨教的老师。
严济慈硬着头皮自己“啃”,硬是“啃”下了这本书。
14 岁时,严济兹考上了浙江东阳县立中学,成绩是全部考生中最优异的。
家里省吃俭用,把这个“严家几辈子才出的念书人”送进了中学的大门。
严济慈没有辜负父亲母亲的希望,他勤苦用功,每学期的成绩都在班上首屈一指,以优异的成绩达成了中学学业。
这年夏季,他到达省城杭州报考大学。
考虑到家里经济困难,他决定报考离家近来的南京高等师范,因为师范不单免交学费,还免费供应食宿。
在等待发榜的日子里,有一天,他看见南京河海工程学校张贴的招生通告,心想:反正没事,不如再去考考看,于是,又报考了河海工程学校。
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030415
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问题。
半个世纪前的一天, 法国巴黎市民从当天报纸上看到一个十分醒目的消息:昨天, 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 作为新当选的法国科学院院士, 出席了科学院院士例会。
按照老规矩, 院士第一次参加例会, 要宣读一篇高水平的论文。
不过,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 夏里·法布里教授没有宣读自己的论文, 而是宣读了在他指导下的一位中国年轻的物理学家的论文。
教授自豪地告诉与会者, 这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由于出色的研究成果, 将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 成为第一位荣获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巴黎的报纸还刊登了夏里教授和这位中国年轻科学家的大幅照片。
这一消息使巴黎人惊奇异常, 因为在他们眼里, 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 而今天, 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
要知道, 即使是法国科学家, 要获得法国国家级科学博士学位, 也是不容易的。
这位令巴黎人大吃一惊的中国人, 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
严济慈出生在浙江东阳县的一个小村庄, 他是农民的儿子。
7岁时, 进入严家祠堂的蒙馆读书, 读四书五经, 但他对那些艰涩的圣贤之言没有兴趣。
有一次, 他父亲到杭州去办事, 无意中在一个书摊上发现一本《笔算数学》, 便买回来给了严济慈, 严济慈高兴极了。
当时, 村子里谁都没有学过高深的数学, 也找不到可以请教的老师。
严济慈硬着头皮自己“啃”, 硬是“啃”下了这本书。
14岁时, 严济兹考上了浙江东阳县立中学, 成绩是所有考生中最优秀的。
家里省吃俭用, 把这个“严家几辈子才出的读书人”送进了中学的大门。
严济慈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 他刻苦用功, 每学期的成绩都在班上名列前茅, 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
这年夏天, 他来到省城杭州报考大学。
考虑到家里经济困难, 他决定报考离家最近的南京高等师范, 因为师范不仅免交学费, 还免费提供食宿。
语文知识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考纲要求: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等级:分析综合C)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知识回顾:(一)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一、散文1、散文基本特征:(1),情感浓烈,选村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神不散);(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
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鲁迅的《五猖会》。
⑵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
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
对景物加以生动得描绘,可以起到下列的作用: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思想感情④铺垫情节⑤更好地表现主题,如老舍的《想北平》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⑶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
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陆蠡的《囚绿记》、周国平的《面对苦难》二、小说小说是一种以人物形象的创造为中心的叙事性文学样式,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基本特征:一,性格刻画丰富、细致;二,情节构造完整、复杂;三,环境描写具体、生动。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叙述方式: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环境:自然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和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二)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配套K12】备战2018高考语文 考点一遍过 专题37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专题37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大类: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构思手法。
修辞手法多在解答句段赏析题中重点考查,描写手法包括写人手法(正面描写中的肖像、动作、语言、细节等,还有侧面烘托)和写景手法(如多种感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等),多在分析人物形象与分析写景特点类题中考查。
而构思手法,常见的有对比、衬托、象征、想象、抑扬、伏笔照应、卒章显志等,多在分析小说的整体构思类题中考查。
纵观近几年高考课标全国卷,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属于高频考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4选1的客观选择题中有所涉及,另一方面是在主观题中直接考查。
高考对小说表现手法的考查,主要涉及修辞手法、人物刻画手法、情节手法、内容的详略选择、叙述的虚实结合等。
考生复习时,要对这些手法的内容及其表达效果全面掌握,并学会结合具体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考向一修辞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是文化的沉淀①人到中年,越来越感觉到李泽厚先生的“人是文化的沉淀”这句话实乃至理名言。
②以我自己为例,青少年时期历经的家庭惨变,以及异常艰难的成长历程,使我对家乡充满了恐惧与离弃感。
于是成年以后最大的愿望之一,竟是远离家乡。
我从来没有仔细想过自己的文化归属问题,只知道自己显然不是海派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产物——尽管我是在上海接受的研究生教育,并在岭南生活了整整11年,两地均有恩泽于我。
③就在今年4月中旬应湖南卫视之邀回长沙时,刚从英国回来的毛先生听说我要去长沙,欣然欲同往一观。
到达的当天下午,我们抽空一起游了已有千年历史的岳麓书院。
17年前我曾在长沙生活了整整5年,可当时这一“千年学府”未曾开放,故一直无缘得见。
而第一次进这书院时,漫溢于其中的氤氲之气,竟使我深深感受到自己与湖湘文化那种深入骨髓,却无法诉诸言辞的血脉相连感。
④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时,我也曾在烟雨蒙蒙的春天里,多次到过苏州、杭州、无锡等地,游遍了江南名园。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说起梅花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
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
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
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
那人就说“是玫瑰花”。
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
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
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
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
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 每日一题(第7周)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含解析)不分版本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7周)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含解析)不分版本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银川110多小时“全城总发动〞为4岁女童找到丧失的“耳朵〞何晨阳2013年11月,“为4岁女孩找‘耳朵’〞的帖子和海报遍布宁夏银川市的贴吧、论坛和大街小巷,在网民、群众、媒体、政府部门官微110多小时的齐力寻找下,终于将4岁女童的“耳朵〞找到,这场爱心接力,不仅为一个外来务工者家庭防止了20多万元的损失,更让小女孩免受再次开颅手术之苦。
孩子的“耳朵〞怎么会丢呢?宋国强和妻子是身在银川的外来务工者,他们的女儿小儒〔化名〕出生后不久,他们发现小家伙对有声世界毫无反响,去医院检查后发现孩子患有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
一晃四年过去了,同龄的孩子早已牙牙学语,小儒却一直生活在无声世界里。
2013年1月,宋国强听说人造耳蜗能帮孩子回到“有声世界〞,便借钱凑了28万多元购置并为孩子植入了进口的人造耳蜗。
半年多,小儒已经学会了简单的日常用语,耳蜗成了她的“耳朵〞。
2013年11月10日晚上9点左右,宋国强的妻子和孩子在新华东街等车时将耳蜗体外处理器丧失。
这种耳蜗由体内植入体和体外处理器两局部组成,且是一对一配对,如果一局部丧失,另外一局部也将失效。
体外处理器的丧失意味着他们要再筹集28万多元,小儒还将再受一次开颅手术之苦。
在寻找无果的情况下,万分焦急的宋国强在报警后,又在微博上发布了求助帖。
令宋国强没想到的是,带有耳蜗照片的微博发布次日,他的就被打爆了。
包括《宁夏日报》、“宁夏新闻网〞等在内的宁夏各大媒体纷纷跟进,银川住房保障、银川市政管理等银川市一些政务微博也出手相助,热心网友更是第一时间在微博、空间等社交媒体中传递着寻找耳蜗的消息。
“鼠标一点就是支持,转发也是帮助。
〞网民“小乔乔〞在转发微博时写道。
宋国强说:“一天一般能接到30多个,都是好心人询问和出点子的。
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文学体裁及特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文学体裁及特点总结在高一语文必修一中,我们接触到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体裁,每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一下这些文学体裁。
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文学体裁。
它以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表达,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在必修一中,我们领略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如《沁园春·长沙》。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诗歌常常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其韵律和节奏不仅使得诗歌易于诵读,更能强化情感的表达。
散文,是一种形式自由、题材广泛的文学体裁。
它可以记人叙事、写景抒情、发表议论。
像《记念刘和珍君》就是一篇典型的散文。
作者通过回忆刘和珍的事迹,表达了对烈士的敬仰和对反动派的愤怒。
散文的特点在于“形散神聚”,看似行文自由,内容分散,但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展开。
它的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表现力,可以细腻地描绘出人物的心理、情感和周围的环境。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狗包弟》就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小说。
它讲述了作者在特殊时期与一只小狗的故事,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典型性。
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环境描写则为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塑造提供了背景和依据。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它通过演员的表演、舞台布景、音乐等多种元素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必修一中的《雷雨》就是经典的戏剧作品。
剧中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和激烈的冲突,展现了封建家庭的腐朽和人性的扭曲。
戏剧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动作性,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
这些文学体裁虽然各有特点,但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它们都源于生活,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感悟的表达。
它们都通过语言这个工具,传递着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答案
答案(1)嵌入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伏苓、防己、竹沥、茴香等九种中药。
(2)虽然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揭示了《西游记》的主题情节。
“益智”指的是受唐王之命赴大西天(即天竺)的大雷音寺取“大乘经”的不折不挠的信念;“王不留行”指的是唐太宗排驾亲自为御弟三藏饯行,并与百官送出长安关外;“三棱子”指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个徒弟;“马兜铃”正是指唐三藏师徒和小白龙马一起“乘危远迈杖第孤征”,匆匆赶路的形象和声音。
解析正确回答本题的关键就是,要体会“令人陶醉的风景”和美的事物之间的衬托作用。
答案突出鹭鸶的美评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品味作者行文意图及独特构思是答好本题的关键。
解析文中从心里“扑飞”而出的是儿时的对鹭鸶难以泯灭的印象,使该形象更为生动、具体可感,给读者心灵深处造成巨大的冲击。
答案“扑飞”一词充满动感,准确地写出了记忆中的鹭鸶生动、鲜活的形象;把记忆中的鹭鸶和眼前的鹭鸶联系起来,虚实结合,极具感染力。
评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联系上下文,结合作者写作意图即可准确回答。
解析本题要从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归纳。
从形式上看,分析反复修辞手法的作用。
从结构上看,又有着承上启下、照应题目的作用。
答案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从回忆回到现实景色,承上启下,照应题目。
评析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的理解、分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要从修辞、结构两方面品味、作答。
解析画线句“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时的气急败坏”赋予鹭鸶以人的情感,将其“悠然翩然”的优雅倩影描述得逼真、形象。
答案形象地写出鹭鸶优雅大度的姿态评析本题考查对修辞的表达效果的理解能力。
要将比拟的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结合、落实到具体语境中,不可空泛作答。
解析文末引用诗句,要从服务中心思想、增强表达效果的角度考虑,同时还要顾及它在结构上的照应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2016年高考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湖殇熊久红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
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
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
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
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
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多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
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
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
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
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
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段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
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的数量最多,达62个。
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
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
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参考答案】示例: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域之集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也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
【试题分析】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散文主要分为: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几种。
散文的文体特征是:情感浓烈、选材广泛、真实自然、富于美感、以小见大。
文学类文本(包括小说和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和想象、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引用典故、比兴、讽刺、渲染等。
这类试题往往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设题。
(1)判断全文综合运用的表现手法,并加以鉴赏。
一般情况下,不同的表现手法在文中的表现形式和作用不尽相同,考生可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2)分析文中某一句段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不同的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象征手法,其作用是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深沉含蓄之美,启发读者联想、思考,增强艺术感染力。
考生在回答其作用时,一定要全面到位。
(3)结合文章容,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某一种(几种)表现手法的。
如对比手法,考生要明确对比的双方(什么与什么的对比),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这类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题型:(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文容进行鉴赏。
(2)XX手法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请对此作具体说明,并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3)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4)文章的第X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5)指出文章所运用的某一种表现手法,并结合全文容,以精练的语言进行分析。
其解题思路如下:(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
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以小见大:小中见大,表现人、事。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容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梁启超叶兆言康有为是块顽固不化的老石头,他是个认死理的家伙,一意孤行,一条路走到黑。
他的弟子梁启超正好相反,是灵活机动,说变就变,所谓见异思迁,看谁好就跟谁学。
从运气上来说,梁启超也更好一些,他十七岁就中了举人,少年得意,而他的恩师中举却要晚得多。
梁启超是识时务的俊杰,活到老,学到老,他拜康有为为师的时候,康还没有中举,在科举时代,一个有功名的人,能拜无功名的布衣为师,其好学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梁启超尊师,并不说明他没有自己的思想。
早在戌戌变法前,他和康有为在学术上,就有一些分歧。
到后来,分歧越来越大,他们的政治理想南辕北辙,但是他从来不敢忘本,仍然执弟子礼甚恭。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两点都在梁启超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梁启超的书法不能和乃师相比,他的字出自迁碑,拙而敦厚,明澈见底,和他为人一样。
康梁的共同点,都是国学功底深厚,不排斥外国的东西,不仅不排斥,而且拼命吸收。
和同时代人相比,康梁对夷的关注,确实超乎寻常,说他们赞成全盘西化,未必有什么大错。
我不知道梁启超的外语水平究竟如何,读他的文字,屡屡觉得他孜孜不倦正在学外语。
梁启超的虚心善学,在同时期实属罕见,尤其是在功名显赫的前提下,他仍然像一个好学的小学生。
“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他已经四十七岁,去欧洲游历考察,在船上,他开始发愤学法语,这次出远门,是一年多的时间,他不仅学法语,而且学英文。
梁启超能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近代史上的几件大事,戊戌变法,护国反袁,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他都是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或是台前活动,或是幕后奔走。
多年来,很少有人提及他在“五四”运动中的地位,其实当年学生所以能闹起来,并且惊天动地,和正在巴黎的梁启超向国致函报告和会消息有直接关系,问题成了事件的导火索,梁启超警告政府,严责各全权代表,万勿在不平等和约上签字。
说到底,梁启超还是个书生,在政坛上,他不止一次有过机会,但是仕途得意不是他的人生目的。
辛亥革命之后,也就是民国元年,他到达,“都人士之欢迎,几于举国若狂,每日所赴集会,平均三处,来访之客,平均百人”,在给女儿的信中,梁按捺不住得意心情,说自己“日来所受欢迎,视黄过数倍”。
黄是指和黄兴,和这些职业的革命家相比,书生梁启超显得十分幼稚。
在当时,革命党人和袁世凯既斗争又统一,处于中间位置的梁启超因此成为双方拉拢的焦点。
凭他的资格和声望,捞个大官做不成问题,成问题的是他的性格不适合做官。
作为国温和派的代表人物,他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他的受欢迎也说明当时确实存在着深得民心的第三条道路,这条道路能否走通是另外一回事。
梁启超当过司法总长,好像还当过财政总长,都是很快就辞职,官场之黑暗,不是他这种书生可以忍受的。
梁启超晚年是清华四大教授之一,他的兴趣广泛,学问渊博,各大学都竞相聘请他去讲课。
一些学校为了竞争,竟开出千元一月的高价,按当时的生活水准,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特殊的人才,通常都有异秉,有人问梁启超信仰什么主义,他想了想,说:“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
”有人又问他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他回答说:“拿趣味做根底。
”这种直率通俗的话,康有为绝对不会说。
梁启超说自己做事总是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在他信奉的词汇里,什么悲观,什么厌世,一概不存在。
他曾坦白说,自己所做的事,大都是失败,或者严格地说没有一件不是失败,然而总是可以一边失败,一边继续做,他不仅能从成功中获得乐趣,更能从失败中获得乐趣。
人生不仅仅为了成功,他坦言自己生活的每一分钟都是积极的,向上的,因为积极向上,所以活得有滋有味。
(摘自叶兆言《旧人物》)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梁启超虽然与康有为在政治、学术上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不影响他拜康有为为师,以及对他的敬重。
B.梁启超既精通国学又关注外夷,虽功名显赫却好学外语,体现了他兼容并蓄的学术品格和虚心善学的治学精神。
C.梁启超凭他的资格和声望,成为革命党人和袁世凯双方拉拢的对象,但他始终不为所动,可见他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
D.梁启超说“趣味”是他人生观的根底,体现他乐观的性格;而观其一生所做的事,无论成败,他都是乐在其中的。
E.文章在选材上既不热衷于宏大的历史事件,也无意追求细枝末节,而是捕捉人物的意蕴,以自然轻松的笔调娓娓道来。
2.文章的题目是“梁启超”,可行文中还写到康有为,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说“梁启超能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原文看,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4.文中说“说到底,梁启超还是个书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AC【解析】A项,说梁启超拜康有为为师是在他们政治、学术上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之后,文中没有依据;C项“始终不为所动,可见他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有误。
2.写康有为是因为梁启超的一些生平事迹与他有关,增强完整性;与梁启超作比较,突出梁启超灵活机动、明澈直率的个性特点以及尊师的品格。
3.①早年聪慧,少年得志;②尊崇老师,学习勤奋;③参与国家大事,影响巨大;④兴趣广泛,学问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