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中秋节(完整资料)
幼儿园中秋文化课程
幼儿园中秋文化课程幼儿园中秋文化课程是指在中秋节期间,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文化课程。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圆的日子,因此,在幼儿园中开展中秋文化课程,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课程内容,增加幼儿的乐趣和学习兴趣,还可以加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和家庭感情。
下面详细介绍幼儿园中秋文化课程的内容和意义。
一、幼儿园中秋文化课程的内容1.中秋节的来历和文化背景:通过讲解中秋节的发源地、传说和习俗等,让幼儿了解中秋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增强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中秋节的传统食品:将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食品——月饼、糖葫芦、柚子等介绍给幼儿,让幼儿品尝并了解其含义和制作过程。
3.制作中秋节手工艺品:让幼儿通过手工制作,制作象征中秋节的手工艺品,如灯笼、花环、卡片等,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中秋节的传统游戏:让幼儿体验中秋节的传统游戏,如猜灯谜、赏月、放烟火,增加幼儿的体验感和乐趣。
5.中秋节的歌曲和舞蹈:让幼儿学习中秋节的歌曲和舞蹈,如《嫦娥奔月》、《广场舞》等,锻炼幼儿的音乐和舞蹈能力。
二、幼儿园中秋文化课程的意义1.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幼儿园中秋文化课程丰富了幼儿的课程内容,增加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乐趣。
通过讲解中秋节的来历和传统文化,让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激发了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幼儿园中秋文化课程还可以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
通过了解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加强幼儿的家庭感情中秋节是一个家庭团圆的节日,幼儿园中秋文化课程可以加强幼儿的家庭感情。
在课程中,引导幼儿与家长一起制作手工艺品、品尝传统食品、欣赏月亮等活动,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庆祝中秋节,增强家庭团结和亲情。
4.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幼儿园中秋文化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可以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中秋节(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中秋节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它们的意义是什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制作月饼。这个操作将演示中秋节习俗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批判性思维:在探讨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情感认同:让学生感悟中秋节团圆和谐的美好寓意,培养家国情怀,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存在挑战。
举例解释:
-诗词鉴赏: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教师可以逐句解析诗词的意象、韵律、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为什么中秋节要赏月?赏月活动背后反映了哪些文化观念?”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由于性格内向或课堂氛围不足等原因。为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我将在课堂上创造更多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每个学生都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
最后,通过这次教学,我认识到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我们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习俗、诗词欣赏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中秋节的文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中秋节》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被充分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积极互动,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通过讲解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习俗等内容,学生们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学校月饼节2024八月十五中秋节微课PPT
d 角码需发往工地的,用桶或结实的纸箱装盛捆扎后发运。 c、 进行循检、抽检,并作抽检标识,每批抽检率为10%,每批数量不少于3 件。
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 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 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 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 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保持防治措施的建设落实后,需进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后,方可投入运行使用。 基建期间监测费用合计为32.25万元。
中秋节起源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 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 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 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 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 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 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 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 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
前言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 《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 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 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 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 二大传统节日。
PART 01
中秋节起源
(3)支架设踢脚板,平台铺足够强度的木板,并将木板固稳。 ① 各项措施的实施规格、技术指标情况监测;
《中秋节》教案
1.教学重点
-中秋节的起源及时间:掌握中秋节的来历和农历八月十五的时间节点,理解中秋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中秋节的传说:熟化内涵的丰富。
-中秋节的习俗:了解并能够复述赏月、吃月饼、放天灯等习俗,认识到中秋习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秋节的起源、习俗、文化内涵和诗词鉴赏。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中秋节的认知。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扬中秋节的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中秋节》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故事讲述和实践活动,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秋节的传统文化魅力。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诗词鉴赏环节,部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还存在一定难度。
-中秋节诗词欣赏:学会欣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诗词,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创作中秋节主题作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创作一篇短文或绘画作品,表达对中秋节的理解和感悟。
2.教学难点
-传说的识记与理解:学生容易混淆不同传说故事,需要通过故事讲解、角色扮演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诗词的鉴赏:学生可能在诗词的理解上存在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分析诗词的背景、作者情感及修辞手法等,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举例解释:
-教学重点中的“中秋节的习俗”,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实物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习俗的具体内容,并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学难点中的“诗词的鉴赏”,教师可以选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关键诗句,分析诗句的意境和用词,让学生逐步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并能够运用到其他诗词的学习中。
校本课程-中国传统节日()
一、中秋节(一)中秋节简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京师。
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二)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学校中秋节主题班会中秋美食看花灯猜灯谜中秋文化介绍课件PPT
科学活动。
月亮的变化
• 中秋节的月亮大又圆,其实月亮的变化很奇 妙,不同形状的月亮还有不同的名字,在中 秋节和孩子开展一次探索之旅吧!
• 激发孩子们对月相变化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 欲望,感受半个月里月亮形状变化的过程。
科学活动。
中秋佳节
初一叫新月(也称“朔”),很细看不到; 然后再一点点变成月牙状。初三、初四月 牙状的月相叫蛾眉月;初七初八呈半圆状 叫上弦月。之后月亮会由半圆向圆过渡, 到初十一、十二时成凸月,一面是圆形一 面是凸出的弧,十五十六成圆形叫满月。
花
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
灯灯、Leabharlann 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贰 社会活动. 中秋美食大赏 海一上一生一明一月一天一涯一共一此一时
社会活动。
香甜的月饼
小朋友们都吃过哪些口味的月饼呢?有豆沙的,有咸蛋黄的, 有五仁的,有椒盐的……幼园可以为孩子们精心烤制中秋月 饼,让孩子们一边品尝月饼的美味,一边探究月饼是怎么做 出来的。 幼儿园可以组织孩子和老师一起制作月饼,孩子们自己动手 制作月饼来寄托浓浓的团圆之情。做好月饼后,还可以为月 饼设计好看的包装盒,将月饼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品尝。
桂
再饮上一杯桂花蜜酒,欢庆阖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
向一年的美好生活致敬,向未来的生活祈愿祝福。
语言活动。
吃
月 •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
饼
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
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
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
• 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
• 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 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 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 要形态。
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中秋节》PPT课件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 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 中旬,故称“中秋”。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 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 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嫦娥奔月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嫦娥偷吃 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 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 后,又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 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 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 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 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 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 妻重圆。 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 也是由此形成。
5.一匹马儿真正好,没有尾巴没有脚,不喝水来不吃草,骑上它就 满街跑(猜一交通工具)。 自行车
6.鸟儿当中数它小,针状嘴巴舌尖巧,身子只有野蜂大,风行本领 却很高(猜一动物)。 蜂鸟
花好月圆夜
春风吹呀吹吹入我心扉 想念你的心怦怦跳不能入睡 为何你呀你不懂落花的有意 只能望着窗外的明月 月儿高高挂弯弯的像你的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人儿成双对 我说你呀你这世上还有谁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 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 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 味飘满全村。
让我们一起再看看世界 各国的中秋习俗吧!
赏花灯
猜灯谜
1.平日不思,中秋想你。有方有圆,又甜又蜜(打一食品)。 月饼 2.从头到脚硬盔甲,走起路来横着走,张牙舞爪八只脚,两把利剪 真吓人(猜一动物)。 螃蟹 3.身体有圆也有方,常在铅笔盒里装,要是写错一个字,它会马上 来帮忙(猜一文具)。 橡皮 4.胖娃娃,滑手脚,红尖嘴儿一身毛,背上浅浅一道沟,肚里血红 好味道(猜一水果)。 桃子
传统节日课程之中秋节
传统节日课程之中秋节第一篇:传统节日课程之中秋节《传统节日课程》之中秋节教学设计龙港第二小学邓捷【教学目标】:1.了解中秋节的由来,有关传说和习俗;2.了解家乡过中秋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情感,并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过诵读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文,体会节日的氛围,感受诗词的美好意境。
4.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参观我们桥墩月饼的制作过程和方法,并细细品尝。
5.懂得在中秋节给亲人、长辈、老师、同学等发送节日祝贺。
【教学过程】:一、初识中秋节:1.老师介绍中秋节的别称和基本资料。
2.老师介绍中秋节起源。
(特别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3 中秋节的各地风俗习惯。
歌舞觅偶、拜月、吃月饼、赏月……二、感知中秋情:1大家谈谈我们怎么过中秋节的?(自由发言)生答:送贺卡、月饼、家人团聚、赏月等知道为什么要吃月饼吗?2老师介绍吃月饼的故事(朱元璋的故事)3师:我们不光要送出月饼,还要送出我们的祝福,送出我们的亲情,在赠月饼时,要对对方说一句祝福的话。
平时你或你的父母会说些什么?同学发言——中秋节祝福三、学习中秋诗词学习中秋节有关的诗词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晴天夜夜心。
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然后,利用三个晨诵的时间,我们学习了三首关于中秋的诗词,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另外两首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幼儿园公开课教案《中秋节》
幼儿园公开课教案《中秋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教材《我们的节日》中的第五章“中秋节”。
详细内容包括:介绍中秋节的起源、传统习俗、月饼的制作过程、赏月活动以及相关的民间故事。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制作月饼,体验中秋节的活动乐趣。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表达和合作能力,通过赏月活动,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秋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的理解,月饼的制作过程。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表达和合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月饼模具、面团、馅料、盘子和塑料刀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月亮的变化,引发幼儿对月亮的兴趣,进而导入中秋节的话题。
2. 讲解:讲解中秋节的起源、传统习俗、月饼的制作过程和赏月活动,让幼儿对中秋节有全面的了解。
3. 实践活动:(1)制作月饼:教师示范月饼的制作过程,然后指导幼儿动手操作,体验制作月饼的乐趣。
(2)分享月饼:制作完成后,组织幼儿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4. 赏月活动:带领幼儿观察月亮,讲述民间故事“嫦娥奔月”,引导幼儿关注自然现象。
六、板书设计1. 中秋节起源传统习俗月饼制作赏月活动2. 嫦娥奔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一幅关于中秋节的画作,主题为“我心中的中秋节”。
2. 答案: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作出关于中秋节的画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及时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参观月饼制作工厂,深入了解月饼的制作过程。
(2)开展家庭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共同感受中秋节的氛围。
(3)开展中秋节主题活动,如:猜灯谜、舞龙舞狮等,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课程设计中秋
课程设计中秋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概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课程目标,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教学内容,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
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1.课程基本概念的学习:介绍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解释其含义和应用。
2.课程原理的学习:讲解课程相关的原理,阐述其背后的科学依据。
3.课程方法的学习:介绍课程相关的方法,演示其操作步骤和应用技巧。
三、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通过教学方法应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具体的教学方法安排如下: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课程知识和技能。
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探讨课程相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4.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亲自验证课程原理,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学资源应该能够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具体的教学资源安排如下:1.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资料,如课件、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器材,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小学主题班会课件-中秋节介绍-(共23张PPT)
中秋典故
传说,美丽善良的嫦娥原本是后羿的妻子。后羿 射下九个太阳,拯救了苍生,西王母被他的英勇事迹 感动,便赐予他不老仙药。后羿舍不得独自享用,便 将仙药交给妻子嫦娥保管。然而,后羿的门徒蓬蒙对 仙药觊觎已久,他趁后羿外出时逼迫嫦娥交出仙药。 嫦娥在情急之下,无奈之下吞下仙药,瞬间飞向了天 空。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圆,嫦娥不舍 离开后羿,便停在了距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从此住 在清冷的广寒宫。后羿回家后,发现妻子已去,心中 悲痛万分。于是,每年八月十五,后羿都会摆下盛宴, 对着明亮的圆月,与嫦娥在心里团聚。
中秋起源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末唐初, 在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将领裴寂 受到圆月的启发,发明了月饼,并将其作 为军饷发放给士兵,成功解决了因大量吸 收反隋义军而导致的军粮短缺问题。从此,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成为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秋起源
中秋节作为中国的传统佳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根据史籍的记 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这意味着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 溯到周朝时期。到了魏晋时期,中秋节的庆祝活动逐渐盛行,出现了“谕尚书 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描述了当时人们在中秋之夜身着便 装,泛舟江上欣赏美景的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逐渐演变成了中国最 重要的节日之一,象征着团圆和美满。
第三章
中秋典故
中秋典故
玄宗 故事
据说唐玄宗与申天师和道士鸿都曾在中秋之夜仰望明月,玄宗突发奇想,想要游览月宫。于是, 申天师施展法术,三人一同踏着青云,漫游月宫。然而,月宫前守卫森严,他们无法进入,只能在 外面俯瞰长安皇城。就在这时,他们忽然听到仙乐阵阵,玄宗一向精通音律,便默默将曲调牢记在 心。这句歌词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后来,玄宗回忆起月宫仙子的仙乐歌声, 自己谱曲编舞,创作出了历史上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传统节日课程之中秋节
《传统节日课程》之中秋节教学设计龙港第二小学邓捷【教学目标】:1.了解中秋节的由来,有关传说和习俗;2.了解家乡过中秋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情感,并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过诵读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文,体会节日的氛围,感受诗词的美好意境。
4.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参观我们桥墩月饼的制作过程和方法,并细细品尝。
5.懂得在中秋节给亲人、长辈、老师、同学等发送节日祝贺。
【教学过程】:一、初识中秋节:1.老师介绍中秋节的别称和基本资料。
2.老师介绍中秋节起源。
(特别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3 中秋节的各地风俗习惯。
歌舞觅偶、拜月、吃月饼、赏月……二、感知中秋情:1大家谈谈我们怎么过中秋节的?(自由发言)生答:送贺卡、月饼、家人团聚、赏月等知道为什么要吃月饼吗?2老师介绍吃月饼的故事(朱元璋的故事)3师:我们不光要送出月饼,还要送出我们的祝福,送出我们的亲情,在赠月饼时,要对对方说一句祝福的话。
平时你或你的父母会说些什么?同学发言——中秋节祝福三、学习中秋诗词学习中秋节有关的诗词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晴天夜夜心。
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然后,利用三个晨诵的时间,我们学习了三首关于中秋的诗词,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另外两首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地方课程《中华传统节日—中秋佳节》教案
地方课程教案-----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秋佳节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吗?那么就要到来的是哪个节日吗啊?(根据学生回答引出中秋节)二、中秋节简介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三、中秋月饼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
吃月饼以示“团圆”。
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
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
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四、中秋习俗(一)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
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二)文人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中秋赏月到了唐代,中秋赏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三)民间拜月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中秋节校本课程设计
中秋节 校本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中秋节的历史背景、起源及发展过程。
2. 学生掌握中秋节相关的诗词、故事、习俗等文化知识。
3. 学生理解中秋节所蕴含的家庭团圆、民族团结的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鉴赏能力。
2. 学生通过参与中秋节实践活动,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对中秋节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通过学习中秋节的家庭团圆意义,培养家庭观念,关爱家人。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校本课程,结合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知识,以中秋节为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精神。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教师应充分挖掘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注重课程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课程评估,检验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二、教学内容1. 中秋节的起源与历史背景- 介绍中秋节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 结合历史学科,分析中秋节与古代农耕文化、天文现象的关系。
2.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学习有关中秋节的诗词、故事、成语等,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 通过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探讨中秋节所蕴含的家庭团圆、民族团结的意义。
3. 中秋节的习俗与民间活动- 了解赏月、吃月饼、放天灯等中秋节习俗的寓意和起源。
- 结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制作月饼、绘制灯笼,体验中秋节的氛围。
4. 中秋节的家庭与社会意义- 讨论中秋节对家庭观念、亲情友情的重视,以及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秋节第一课中秋习俗知多少一、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节日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也有很多关于这天的传说和传统。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收图1.1-1 中秋的来历获的季节。
“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
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中秋节也称为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实践活动: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二、好听的中秋节(一)传说故事1、嫦娥奔月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嫦娥在一起。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后羿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蓬蒙假装生病,待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得知事情的经过,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吴刚折桂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
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
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3、玉兔捣药嫦娥身边有只玉兔。
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
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
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
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4、玄宗故事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
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
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
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5、月饼起义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
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二)经典乐曲欣赏《明月几时有》《月亮代表我的心》三、好玩的中秋节1、祭月、赏月、拜月《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各种祭品。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图1.1-2 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2、观潮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3、燃灯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
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4、猜谜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5、烧塔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
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
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
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
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
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
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
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
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
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
类似于烽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四、好吃的中秋节1、吃月饼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
到后来人们逐渐图1.1-3 月饼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赏桂花、饮桂花酒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实践活动:1、同学们都来自不同地方,各个地方的中秋习俗虽大同小异,但有些习俗具有当地的特点,搜集自己家乡与众不同的习俗,分享给大家。
2、你还知道其他地方和国家流传下来的关于中秋的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吗?给大家讲一讲。
3、搜集与中秋有关的诗词,下一节课学习分享。
第二课中秋与诗词中秋佳节是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诗词数不胜数,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萦绕在唇齿之间,温暖感动了无数代中华儿女。
这些诗词不仅仅给我们文学艺术上美的享受,更是成为一种精神的力量注入我们心田。
活动一:低吟浅唱与慷慨颂歌选择一首自己最喜欢的中秋诗词来朗读,或低吟浅唱,或慷慨颂歌根据诗词特点读出诗词的情感,尽量配乐朗读。
活动二:欣赏中秋诗词一、最雄浑的中秋诗词——《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点评:张九龄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贬谪荆州,中秋之夜怀念远方,写了这首诗。
诗歌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但又情感真挚,特别是前两句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二、最寂寥的中秋诗词——《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点评:这首诗先写中秋月色,再写望月怀人,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三、最有边塞味的中秋诗词——《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点评:《子夜吴歌》分别有春歌、夏歌、秋歌和冬歌四首。
这首秋歌,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丈夫(“良人”)。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
四、最亲情的中秋诗词——《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点评:明明是自己在长安,望月而遥想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的亲人。
但诗歌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
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写出了一家人的真挚感情,经常被后人借鉴。
五、最清冷的中秋诗词——《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点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地方却不是往年那个地方,自然,身边的人也不再是往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