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干阑式建筑的特点
珞巴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赏析
珞巴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赏析
珞巴族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南部,属于中国最后一个被确认的民族。珞巴族人民的传统民居有哪些特色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
于珞巴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赏析,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珞巴族传统民居以干栏式为主。在林芝米林县藏东南的墨脱县,多见用竹材搭成的“竹楼”。这种建筑十分简陋,却是最富民族特色
的一种建筑。这类竹楼,以当地出产的竹子为原料,结构为纵横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或关牲口。外墙由大小约15厘米的方木垒成,缝隙间用原始土坯泥灰粘合。屋顶坡度较陡,外壁向内倾斜,形成一定的角度。
珞巴族地处中国最南端的雅鲁藏布江流域,跨热带、亚热带两个气候带,具有高寒山区和河谷平原双重特点,历来缺乏砖瓦,故以竹为墙体的干栏式建筑独具特色,有“会走路的房子”之美称。从外形看,竹楼的底层为一长方形大屋,左右及后面留有门道,前面敞开,其余三面则为高耸的壁面,整体呈凹形,通风采光良好,底层一般还辟有火塘,是家人团聚,进行农事活动或日常生活的场所。底层两侧有平台,安装两至三根长圆木作支柱,供人们坐卧;后墙设一供台,
也是用圆木作支柱,上挂一幅弓箭,象征和平;外墙底部处有吊楼,
既可遮阳避雨,又可供作储藏用。楼上的地板和竹席上铺着一层厚厚的竹垫,四周放着各种农具或杂物。
3、因受汉文化影响而有不同于其他民族建筑的特点。其中包括
以下几点:(1)大屋顶为半悬山式,房檐上覆有牛皮。房檐上方,系有木制的上拉钩,供狗爬梯子用,窗户较大,便于采光,窗台下沿有宽2— 3厘米的“亮子”,用来防止房檐落下物件砸伤人。 (2)竹墙厚实。
干栏式建筑——美术人美版8年级下课件PPT
由木桩、地梁和地板结合构成的建筑基础
干栏式建筑凌空地坪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地面的处理工作,放火烧荒后就可以建 房,而且满足了居宅防潮抗洪的实际需要,也解决了南方气温较高而需降温、通 风问题。但由此带来的建筑困难也比一般地面建筑大得多。万丈高楼平地起,建 筑能否成功基础是关键,干栏式建筑显得尤为重要。河姆渡遗址的建筑基础桩木 有圆桩、方桩、板桩之分。方桩体积较大,一般截面为15×18厘米,入地深度 也比圆桩要深50~100厘米,可起承重桩的作用。其分布也有规律可寻,一般间 隔距离1.3米~1.5米。圆桩的数量很多,直径大小变化也较多。板桩数量少,布 置较密。通过对第四文化层桩木底部的取样调查所知,各种形式木桩的底部一律 砍削成尖刺状或刃状,可知是用打入法处理的。桩础完成后,接下去架设地梁, 方桩上端面凿有凹槽用于拼接地梁,有的圆木上端原来留有叉子,也可以用来承 托地梁或屋梁,关键性的构件如中柱、转角柱,凿有穿孔卯口和互成直角的卯口, 辅以绑扎作进一步固定。地板铺放在地梁之上,多数未经固定,这样便于原始居 民通过活动地板向下倾倒垃圾。基座开始是平稳的,但因土质松软,有些部位会 沉降。这时先民把准备的圆木甚至地板往地梁下作桩木支撑,日复一日形成基础 部分桩木林立的结果。从上面基础工程看,开工前需要对建筑负荷有个计算,以 决定用材的规格和数量。然后根据建筑面积,室内分隔要求,在现场放样。最后 选择座标,以保证木桩的平行垂直,保证下步的梁柱安装工程。
干栏式建筑风俗人文
干栏式建筑风俗人文
干栏式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风俗
人文特色。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更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
艺术表达。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建筑特点、文化象征和人文意蕴等方面,对干栏式建筑的风俗人文进行探讨。
一、干栏式建筑的历史渊源
干栏式建筑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
时代晚期就有遗存。它以原始的木结构和石材基础为特点,经过历代
的发展与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干栏式建筑融合了汉族与少
数民族的建筑艺术与文化内涵,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
二、干栏式建筑的建筑特点
1. 结构特点:干栏式建筑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干栏、空栏和下栏。其中,干栏为建筑的主体部分,上部为多层的木结构,下部为墙壁。
空栏为中间空出的过道,用于步行和通风。下栏则是用来储藏物品和
家畜。
2. 材料特点:干栏式建筑主要采用木材和石材作为建筑材料。木材
质地坚硬耐用,能够有效地抵抗风雨侵蚀;石材则为建筑提供稳定的
基础与支撑。
3. 装饰特点:干栏式建筑注重装饰的细节和造型的精美。建筑外墙
常常铺设彩色的石瓦和挂有民族特色的彩绘,给人以视觉的享受。屋
内还有精美的雕刻、彩绘壁画和木雕等装饰,展示了民族艺术的卓越
成就。
三、干栏式建筑的文化象征
1. 人社关系:干栏式建筑凸显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尊重和关怀的价值观。干栏作为建筑的主体部分,象征着家庭和睦、人际和谐。空栏的
存在则为人们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2. 地域特色:干栏式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各地区的人
文风格和民族文化。比如彝族的干栏式建筑中常常有民族图案和独特
云南民居建筑特点
•一、干栏式民居简介
•干栏式民居主要是用 木为梁柱搭成的简易 小楼式建筑,也有部 分地区使用竹木料代 替木料的。干栏式民 居的上层住人,下层 为牲畜圈或杂物间。 这种底层空出作为他 用而不住人的形式, 是干栏式民居的一个 最大特点。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1、傣族的"干栏竹楼"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 特殊形式的民居。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西双版纳是有名 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 •传统竹楼,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筑成。竹楼为干栏式 建筑,以粗竹或木头为柱 椿,分上下两层。下层四周无遮栏,专用于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 上层由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2m左右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3、傈僳族、独龙族的"千脚落地"
•千脚落地房是“干栏式竹木楼”的形象说法,因远远望去 ,房屋相连,柱子林立而得此称谓,是怒江峡谷中怒族、 傈僳族、独龙族人的基本住房形式。这种千脚落地房,结 构虽然简单,也易搭建,却体现了怒江人千百年来沉淀下 来的极高智慧。千脚落地房有利于防震、便于防潮、通风 散热。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7、壮族的"吊脚楼"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8、布朗族、基诺族的干栏民居
•二、井干式民居系列
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
学苑出版社
干栏建筑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长江以南地区,壮族地区是我国干栏建筑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干栏”一词,是壮侗民族及其先民称高脚楼居式木结构房屋的汉字记音意为“栈台上的房子”,亦即“用竹木搭成的栈台上的房屋”。干栏又称麻栏、阁栏或阁栏,均为汉字记音。
形成原因
气候一直是影响建筑创作的重要因素,建筑往往因为不同地区气候的千差万别而呈现出迥异的形态和模式。我国地域广阔.北方的木骨泥墙与南方的干阑式建筑,成为气候引导下地域性的最早体现。
干栏建筑是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为了适应南方地区炎热多雨、地面潮湿、瘴气弥漫和猛兽横行的自然环境而发明建筑的一种住居形式,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因这种“人居其上,牛犬豕居其下”的干栏建筑具有干燥通风和安全舒适的特点,故而世代传承下来。并不断改进和完善。直到现在,在广大的壮族地区仍继续流行和保持着这种干栏住居形式,那坡壮族也是如此。
相关书籍
《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
作者: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
ISBN :978-7-5077-4346-3
责任编辑:杨雷
出版时间:2013-09
开本:16
页数:536
版次:1-1
云南民居的建筑特点
三、土掌房民居系列 3、德钦藏族"土库房"
德钦藏族的"土库房很重视房屋朝向的选择,大门要对林木茂盛的高山,不能对箐沟和庙宇。 房屋一般高三层,通常都贴靠高坎,错一层布置。平面形式为角尺形、"凹"字形或"回"字形。 木梁柱承重,土墙围护,土墙为夯筑。
三、土掌房民居系列 3、德钦藏族"土库房"
四、落地式民居系列
五、合院式民居系列 4、滇南建水、石屏地区的合院民居
建水合院式民居的规模有大有小,但不论规模大 小,它都是一个秩序化的组合体。
五、合院式民居系列 4、滇南建水、石屏地区的合院民居
五、合院式民居系列 4、滇南建水、石屏地区的合院民居
五、合院式民居系列 5、滇西南地区的合院民居
腾冲地区现存的合院式民居大多数是晚 清和民国时期建盖的,其平面空间格局 的基本组合主要有三种模式:即“一正 两厢房”、“四合院”、“一正两厢房 带花厅”。
四、落地式民居系列 4、布依族的"石板房"
布依族一般都居住在半山腰及河流边,其民 居形式除了常见的“干栏式”吊脚楼之外, 还有一种风格独特的“以木为架,石头为墙, 石片为瓦”的石板房,且依山伴水,因地制 宜,就地取材而建。
四、落地式民居系列 5、白族的"土库房"
“土库房”是大理白族又一独具风格的传统 民居 ,是适合于农耕生活独立式外向型民居形式。 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大理自然的石环境和人们 对“石”的崇拜分不开。
第一章 广西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和设计启示
第一章广西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和设计启
示
广西干栏式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种,它具有独特的建筑
形式和设计特点。本文将从干栏式民居的历史背景、建筑形式、建筑
材料和设计启示四个方面来阐述该建筑类型的特点和价值。
一、历史背景
干栏式民居起源于广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自唐代以来,广西地区的居民开始采用木质结构和石质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建造
民居,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干栏式民居在建筑
设计上也逐渐演化和发展,成为了广西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二、建筑形式
干栏式民居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形式,通过前后两个干栏将房
屋划分为前后两个区域。前干栏作为客厅和堂屋,后干栏为卧室和其
他生活区域。在干栏的顶部,还可以有存放谷物和纺织品的阁楼。此外,干栏式民居在外观上也有独特的特征,如鸟笼式的建筑檐、斗拱
形的穹顶和雕刻的窗棂等。建筑内部还有精美的荷花、纹龙和花鳞等
装饰图案,使建筑更加生动和美观。
三、建筑材料
干栏式民居采用了多种建筑材料,包括硬质木材、花岗岩和青石等。硬质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结构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等特点。花岗岩和青石则用作砌筑墙体和地面,这些石质材料具有防水、
防潮、耐腐蚀等优点,非常适合在湿润的南方地区使用。
四、设计启示
干栏式民居在设计上具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启示。首先,干栏式民
居注重中轴对称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对空间的精细划分和布局。其次,干栏式民居注重传统文化和设计元素的运用,通过雕刻,铜器、书画
等物件的陈设,让房屋充满文化气息。此外,干栏式民居还注重内在
和外在的和谐统一,外表独具特色,内部则注重功能的划分和实用性。
干阑建筑
以下详细介绍傣族的干阑建筑:
傣族 的干栏式建筑, 造型独特美观。典型 的干栏式建筑群落和 亚热带庭院风光、淳 朴的民风民俗、神奇 的佛教传说,构成了 西双版纳民俗旅游资 源的重要载体。
傣族干阑建筑:
各式不同的。
傣族民间传说,对其房屋修建和形式的描述也 颇具风趣!
有两则传说是这样说的: 一、最早统治者帕雅寻巴底建宫殿时,万物都来帮 忙,龙、野狗、等教他做楼梯、立柱子、做穿梁,终 于形成现在的形式。至今傣族民居仍有“龙梯”、 “狗柱”等称呼。 二、故事诸葛亮到达傣族地区,傣家人向他请教房 子怎么盖,诸葛亮就在地上查了几根筷子,脱下帽子 往上一放,说"就照这个样子去盖吧"。所以傣族竹楼 就象一个支撑着的帽子,晒台就相貌冠。虽为传说, 也说明傣族较早的房屋形式就是楼居的干阑建筑。
干栏式的壮族民居:
壮族主要聚居在广 西,云南文山、广 东连山、贵州从江、 湖南江华等地也有 分布。由于他们基 本上生活在南方亚 热带气候潮湿温暖 的山地丘陵,为了 适应自然环境,他 们创造出了极有特 色的壮族民居。
以下一些是干阑建筑的介绍:
壮族人民多沿水而居,村寨依山傍水, 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后山 和村边栽上树木,有村规民约不准乱砍 滥伐,以保持村庄的良好环境。居住在 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 平房(如今已成壮家的住房主要形式)。 平房一般为三开间,外墙粉刷白灰,屋 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 族,其村落房舍则多为土木结构的木楼 瓦房的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1
形成时期
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干栏式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原 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 木为巢。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利用黄 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以后 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在商代已 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 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 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 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 是中国干栏式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战国时期城市规模比以 前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
转变时期
宋朝是中国干栏式建筑体系的转变时期。宋朝建筑的规模 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 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建筑装饰绚丽多彩。流行 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 品。建筑构件的标准化在唐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各工种的 操作方法和工料的估算都有了较严格的规定,并且出现了总 结这些经验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 颁布的一部“建筑规范”。建筑特征:屋顶的坡度增大,出 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 渐趋柔和。现存宋代建筑有山西太原晋调圣母殿、福建泉州 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和浙江宁波保国寺等。
壮族建筑特色.doc
壮族建筑特色
壮族建筑是什么?想要知道答案嘛,下面是中国下面梳理的有关壮族建筑特色相关内容,基本情况如下:
走进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干栏式建筑的特点: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此外,一般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考古学和民族学中的所谓的水上居住或栅居,以及日本所谓的高床住居,亦属此类建筑。这种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以南以及东南亚,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部,苏联西伯利亚和日本等地都有类似的建筑。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横梁和木板,表明当时已产生干栏式建筑。西周时代的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中,也发现规模较大的干栏式建筑。江西清江营盘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带有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云南晋宁石寨山滇墓中发现的4件汉代青铜干栏式建筑模型,亦有长脊短檐式屋顶,代表干栏式建筑的原始特征。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和贵州等省的东
汉墓中,也发现许多陶制的干栏式建筑模型,但除保留底架和木桩外,一般陶屋已是悬山顶,而圆形陶仓则是穹庐顶,表明当地这些建筑的基本形式已经汉化。
干栏式建筑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屋、陶囷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特别是仓廪建筑采用这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直到今天东南亚一带还较盛行栅居,以适应潮湿多雨的需要。
苗族的建筑特点
苗族的建筑特点
苗族的建筑特点
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有了建筑。建筑正是民族文化、科学技术、人文地理、地域风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阶段点的综合载体。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总数894万的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独特的建筑文化。
本文主要考察苗族房屋建筑的特点、类型、居住方式,以及在苗族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吊脚楼。
一、苗族房屋建筑的特点
苗族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其居住和建筑自然相应地体现出浓郁的山地文化特征;居住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其独特的房屋建筑特点与类型。
1、简单易筑、就地取材。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苗族长期隐居深山,交通不便与世隔绝,生产力的发展相对滞后,多少年来与众多新建筑手段和新材料使用较少关联。苗家起屋盖房,并不雇佣专业工程施工队,而是由房主聘请某个有经验的匠师牵头,亲友邻里共助的传统形式。前头的匠师,苗家称为掌墨师傅,那些得到“真传”有过硬“法术”,能与神沟通有“神性”的师傅最受欢迎。这些人并非专职,平时无木工活的时候,还是和所有苗民一样从事农业生产。起屋盖房的时间一般选在秋后某个吉日,此时一方面是农闲,另一方面亦是秋后经济稍宽裕之时。其他参与帮忙者不计报酬,只要有较好的酒饭招待即可,体现了一家有事众手相帮的淳朴亲情乡情。建造时大量选用山区最易得到的竹木石料,采用轻巧灵活的木穿斗构架体系,就地取材简单易筑、又便于在经济条件更好时扩建续建,可以说是一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又符合当地风俗民情的选择。
2、住居山上、因地制宜。
苗族农民是由黄河流域大规模迁徙至长江流域,继而又大规模迁徙至大西南山区。在那里,他们得到了较为安全的生存环境,在漫长
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即干栏巢居,是远古时代的人群,特别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筑风格,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考古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部落的居住区。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干栏式建筑可以防震等。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古越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此外,一般文献上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
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主要流行于中国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其他国家也有干栏式建筑。
历史发展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横梁和木板,表明当时已产生干栏式建筑。
西周时代的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中,也发现规模较大的干栏式建筑。江西清江营盘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带有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云南晋宁石寨山滇墓中发现的4件汉代青铜干栏式建筑模型,亦有长脊短檐式屋顶,代表干栏式建筑的原始特征。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和贵州等省的东汉墓中,也发现许多陶制的干栏式建筑模型,但除保留底架和木桩外,一般陶屋已是悬山顶,而圆形陶仓则是穹庐顶,表明当地这些建筑的基本形式已经汉化。
建筑风格
干栏式房子的主要功能是使房子与地面隔离而达到有效的防潮。除此之外,其尚具有有效地利用空间、一房多用的效能。
居住形式与各民族生活的自然与经济条件有密切联系。中国古代塞北游牧民族多住便于迁徙的帐篷;中原华夏部落多住窑洞、半地穴或地面起建的平房;而南方古越部落则住类似巢居式的"干栏式"房子,即
干栏式房屋与杆栏式房屋辨析
干栏式房屋与杆栏式房屋辨析
对于教材中干栏式房屋和杆栏式房屋两种说法,笔者认为应该是干栏式房屋。“干栏”一词在古代文献材料中已经出现并沿用至今,另外可根据该建筑的建筑特征以及汉语词典的解释加以判断。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这本书中,《与同学们谈历史》其中一张知识卡这样写道“河姆渡人已经住上了杆栏式房屋”,但是本书的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中却这样写道“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的生活”。很明显,前后两个字用的不一样,那么到底是干栏式房屋还是杆栏式房屋呢?
“干栏”一称,在古代的一些书籍中已经出现过,是对古代南蛮部分民族居住房屋的音译名称。《博物志》称:“南人巢居,北溯穴居,避寒暑也。”又称:“僚者,盖南蛮之别种……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梁书·林邑圆传》已有记载:其国俗“居处为阁,名日干阑”,干阑即干栏,也叫麻栏。《魏书·僚传》说:僚者,盖南蛮之别种。自汉中达于邛笮、川洞之间,所在皆有……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旧唐书?南蛮传》记载:南平“土气多瘴病,山有毒瘴与池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名曰干栏。”此后一直至明清时期,历代各类史书或方志中多有关于干栏住居的记载。在《辞海》中“干栏”一词是这样解释的:住宅建筑形式之一。又称高栏、阁栏、麻栏。分两层,一般用木、竹料作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拦,墙壁也有用砖、石、泥等从地面砌起来的。屋顶为人字形,覆盖以树皮、茅草或陶瓦。上层住人,下层用作圈养家畜或置放农具。
西江千户苗寨干栏式建筑构造
2020·12
干栏式建筑形式在中亚和南亚最为流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高于地面建造,用支柱将建筑物支撑于高处。在苗族地区,居民住宅绝大部分都是干栏式建筑。它的建设材料一般是就地取材,当地苗族人善于利用当地的地形,建筑一般临山而建。这种类型的建筑具有保温隔湿的作用,又可以隔绝地面的害虫。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的选址、用材、建造技艺和空间组织都遵循自然法则。
一、西江千户苗寨的选址营造
(一)西江千户苗寨的选址
在历史上,苗族人由于被统治阶级的镇压和驱逐,会选择居住在地形相对比较险恶的高山老林,背靠大山,正面开阔,这样的选址可以挡风向阳,避暑消热。苗寨里的路弯弯曲曲,狭窄又危险,甚至在某些地方特意造险,这样也是为了更好地防守。因此“依山而建,择险而居”成为了苗寨的第一特点。
水是生命之源。在高山地区,水对整个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因此苗寨的选址通常是靠近水源,但是在选择离水源近的地址时苗族人民还需要处理安全防卫和生活农业用水的矛盾[1],因为黔东南地区雨量大,考虑到山洪的危险,在选址时要避开大的冲沟以防水患,只能够选择有一定坡度的小沟壑进行排洪。除此之外,苗寨干栏式建筑全部是木质结构,在防火方面有一定的缺陷,所以充足的水源也是防火的需要。
在黔东南地区,地形以低中山岭为主,平原占地非常少,平原上的可耕作的土地对于当地苗族人来说是寸土寸金,所以苗寨在选址的时候会选择乱石地段,让出平原上的耕作之地,来满足苗族人自给自足的粮食需求。同时苗寨选址在乱石地段又很好地满足了防卫的需求,这样的选址完美地将防卫和利于耕种相结合,不破坏生态环境。
云南民居建筑特点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2、景颇族的"矮脚竹楼"
景颇竹楼呈长条式,开门于一端,要登梯上楼,须先进入过道间。无论官家或百姓 的过道间都有一棵大小不一的柱子。柱子的粗大程度标志着势力的大小,大山官家 的柱子,有的直径达二三尺。而现在这柱子的大小则根据人口、劳动力和房子的大 小而异。在过道间里还放置着杵臼和脚碓,用以舂米。经过过道间,然后才能登梯 上楼。楼上的住房分两三间或十多间不等,各间均有门无窗。屋内根据人口多少设 置若干个火塘,周围铺篾席作寝塌。
,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4、哈尼族的"拥戈"民居
“拥戈”是一种“干栏”式楼房,它的模样与傣族竹楼相似, 但又没有傣家竹楼那么别致漂亮。“拥戈”一般都建在挖成平 台的宅基上,一楼一底,底室不筑围墙,四周设有竹木栅栏, 多用于关猪鸡牛马,安放舂米的脚碓(兑)和堆放杂物。楼室则 建架在四排木之间,房顶有盖草、盖竹片的,有盖瓦的。四周 或栅竹板或栅竹笆,把楼室围得严严实实,风雨不透。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4、哈尼族的"拥戈"民居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5、德昂族的"刚底雄"
德昂族传统的住房为正方形"干栏"式建筑。德宏地区的德昂族 一家一院,房屋分两层,由木屋架、竹墙壁、竹楼、草顶构成, 楼上住人、煮饭、贮藏粮食、放置用具,楼下圈养牲畜。德昂 族的建筑水平和工艺相对较高。房屋同样为竹木结构,中间为 走道,两边为各个家族的卧室,每户之间用篱笆隔开,并在每 户的卧室旁设有招待客人的客室。
干栏式房屋
干栏式房屋
干栏式房屋流行东南亚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干栏式的民居十分普遍。“干栏式”实际是建筑学上的名称,俗称“高脚屋”。
自古以来高脚屋就是气候潮湿、雨量充足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一种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一般的高脚屋不是多层楼房,只分上、下两层。最初,高脚屋用竹子盖建,逐渐发展为以木材为主。屋的上层住人。上层屋子由数根竹桩或木桩高高托起,桩高不一,低的1米,高的数米。下层无墙,只有数根桩柱,用于饲养牲口、家禽,放置农具和其他物品。
这类建筑之所以可能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长期流行,最主要是因为它适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而且有利于人的生存,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和不发达地区。高脚屋的特点是不怕水,且通风防潮,不仅可使人免受潮气侵袭,有利于健康,而且能避免蛇、蚂蟥甚至野兽的危害。
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知识】干阑式建筑的特点
【学员问题】干阑式建筑的特点?
【解答】干阑式建筑是河姆渡文化早期的主要建筑形式。现有材料表明河姆渡文化的干阑式建筑营建技术大致经历打桩式和挖坑埋柱式先后两个阶段。干阑式建筑遗存主要发现于河姆渡遗址和鲻山遗址。
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主要是4B层25排排列有序的由桩木、板桩、圆木组成的排桩及散落各坑的板材;根据排桩的走向组合,推测至少有6组(栋)以上的长排式建筑。房屋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布置,地势低洼潮湿。这种以桩木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龙骨)承托地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于其上立柱架梁的干栏式木构建筑,是原始巢居的直接继承和发展。直径1米左右残高0.5上下由直径2-6厘米小桩木组成的圆形栅栏圈可能圈养家畜用。建筑构件用榫卯连接,榫卯构件的种类主要有:柱头及柱脚榫,上端为榫头榫,用以连接屋梁;下端为柱脚榫,用以连接地袱或地龙骨。梁头榫,在圆木上端加工成榫头,使其截面高与宽之比接近4:1的黄金比。带梢丁孔的榫,在榫头中部凿有一个圆孔,用以插梢丁,防止构件在受拉力作用下脱榫。
燕尾榫,取板材一根在其两端加工成形似燕尾的榫头,相当今日之三角榫。用以连接其它构件时起加固作用。平身柱卯眼,卯眼用以同时插入横向构件,连系梁或承重的地板梁上的榫头,也有些用来加固地梁。转角柱卯眼,卯眼用来插梁枋。直棂阑干卯眼卯眼用来插入阑干直棂所用。还有企口板及带凹槽构件。企口内插入砍削
成的梯形截面木块,即两头削薄的木板。衔接不见通缝,是密接拼板的一种较高工艺第3文化层的干阑式建筑与4B层发现的干阑式建筑遗存区别明显,,有规律的排桩已经消失,横木、横板数量明显下降,而经过加工的大型方形、圆形木柱大量发现,木柱下出木质垫板。方形柱边长35-20、宽20-15厘米,圆形半圆形柱直径一般在40-20厘米,有的柱径达60厘米之多。木柱周边经过细致加工,边线整齐,棱角明显,加工规范,有的柱体表面斧、锛痕迹清晰可见。木质垫板(柱础的雏型)发明使用,表明了当时的河姆渡先民积累了在潮湿地带建房经验,懂得利用扩大接触面的办法,避免建筑物在重力作用下下沉的原理。挖坑埋柱成为该阶段干阑式建筑主要营建方式。
鲻山遗址8层下发现的干阑式建筑遗存遍布整个发掘区(300平方米),主要包括桩、柱、础、撑木及相应柱础坑,根据柱础坑相互间的迭压打破关系,以及相应的桩、柱、础的加工工艺特征和材质大小,可将该遗址发现的干阑式建筑遗存区分为早晚关系清楚,技术特征明确的前后两期三个单元。
第一期,打桩为柱式。将仅加工桩尖的带皮圆木桩直接打入淤泥软土中,深度均在1米以上,桩径20厘米左右。推测为长排式建筑。
第二期,挖坑埋柱式。该期建筑用材较大,加工精致,建筑规模宏大。排房正南北向。柱坑有多种形式,一是深、浅坑组合,深坑立柱作为干阑式建筑基础的承重柱,柱木埋深1米左右,柱底平整,一般无础;浅坑中放置撑木,一端顶住木柱,一端紧贴坑壁。撑木置于上坡一侧,以固定柱子,同时撑木可能还是屋架木柱的础。另一种情况只有一个柱坑,相对较浅,一般都有柱础,柱础有单一的木础,也有木石混合础。这两种柱坑形式实际上是两个不同单元的建筑。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
通、指正。
结语: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对学习很难做到学而不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希望大家坚持到底,现在需要沉淀下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大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