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与鸟崇拜
良渚玉鸟赏析
良渚玉鸟赏析
“鸟儿”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情感的载体。
远古时期,人们对于能飞翔至天空又能随时栖落于地面,生活在山野之间的鸟儿充满了敬畏,他们认为自由的鸟是上天的使者,于是“鸟崇拜”应运而生。
从古代鸟形玉器上可窥见一斑。
红山文化距今约5千到6千年,发源于内蒙古一带。
红山文化
以“C形龙”和“玉猪龙”而闻名,同时期发现的还有很多小型玉器,包括玉斧、玉钺、玉鳖,还有就是玉鸮。
鸮[xiāo],猫头鹰,造型拙朴概括,具有强烈的原始巫术色彩。
良渚文化距今4千到5千多年,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
期文化。
这一时期玉鸟的造型更加圆润,更具有和谐感,传达出这一时期人类性格里对自然万物追求共同发展的柔和心态。
玄鸟,即凤鸟。
是商王朝的图腾。
凤鸟在商代人心中地位之高可想而知,妇好墓出土的大量玉器中,有象征地位的“玉凤”出土,其造型惊为天人,简约大气,从它身上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伟大的商王朝恢弘盛世的绰影。
玉文化发展到西周,开始进入过渡时期,从王玉文化向礼玉文化的转型。
这一时期的玉器,不论造型还是工艺都出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玉鸟开始褪去神秘色彩,造型变化多端。
玉琮王:良渚文化玉琮之首
1986年,考古专家们开始发掘良渚遗址的反山墓地,出土了许多保存良好的玉器。
其中墓葬等级最高的12号墓中出土了一件玉琮,它重约6.5千克,外方内圆,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得名“玉琮王”。
玉琮王的琮体四面直槽内上下各雕刻一完整的神人兽面像,神人兽面像又称“神徽”,它像人又像兽,神秘而诡异,其复杂和精细的程度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神人头戴高耸宽大的羽冠,脸是倒梯形,圆 它,来自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它,宽阔硕大,纹饰奇特,自带神秘色彩;它,是目前发现的玉琮中最重、最大、做工最精美的,被称为“玉琮王”。
这件良渚文化时期的标志性器物到底蕴藏了多少秘密,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玉琮王:良渚文化玉琮之首文化符号一脉相承良渚文化是分布于我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因1936年在浙江杭州余杭良渚镇的首次发现而得名。
良渚文化的重要标志物——玉琮,在商周礼制中作为一种主要的玉制礼器被继承了下来。
而在商周青铜器上常常出现的饕餮纹,也被考古学界认为是源自良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
从良渚文明到商周文明,已隔1 000余年,而文化符号却一脉相承。
汇编|秋慈玉琮王神人兽面像Community社区 - 小科说宝67眼重圈,三角形的眼角,宽鼻,用弧线勾出鼻梁、阔嘴,内刻两排平齐的牙齿。
脸面和羽冠都是浅浮雕,微微凸起。
更为精巧的是,神人的四肢也被用阴纹细细地刻了出来,上肢抬臂、弯肘,五指平张,手臂和胸前都有卷云纹饰。
神人的身下是一只伏在地上的神兽,重圈为眼,外框还有椭圆形的眼睑,两眼之间用桥形凸面相连,有鼻梁和鼻翼,阔嘴,内有尖利的牙齿,两侧还有两对獠牙。
神兽下肢是蹲踞状,锋利的爪子卷曲,神兽身上有着和神人一样的卷云纹装饰。
此外,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在神兽的两侧各雕刻了一个鸟纹,鸟身与神兽的大眼睛似乎有几分相似,这种人、兽、鸟的组合在其他良渚时期的玉器上也很常见。
那么,这个鸟纹会是从神兽的大眼睛衍生出来的二次创作吗?还是良渚先民也有鸟崇拜呢?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良渚王族的宗教信仰与礼仪
良渚王族的宗教信仰与礼仪
良渚王族的宗教信仰与礼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神灵崇拜:良渚文化时期的先民们崇拜的神灵主要包括天神、地神、祖先神等。
他们认为神灵具有超凡的力量,能够保佑族群平安、繁衍后代。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通过献祭、舞蹈、音乐等方式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祈求。
2. 祭祀仪式:祭祀是良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仪式,主要用于沟通神灵、祈求赐福。
根据考古发现,祭祀仪式通常在祭坛上进行,祭坛一般位于墓地或居住区附近,以便于族群成员参加。
在祭祀仪式中,人们会献上各种祭品,如玉器、陶器、食品等,以表达对神灵的虔诚。
3. 玉器崇拜:在良渚文化中,玉器被视为神圣的物品,与神灵和祖先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们相信玉器具有神秘的力量,能够保佑族群平安、繁荣。
因此,玉器在祭祀仪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常常作为祭品献给神灵和祖先。
4. 祖先崇拜:在良渚文化中,祖先崇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人们认为祖先是人类与神灵之间的桥梁,能够传达神灵的意志和保佑族群的繁荣。
因此,祖先被视为神圣的存在,其祭祀仪式也非常隆重。
5. 礼仪制度:在良渚文化中,还存在着一种严格的礼仪制度,用于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和社会关系。
这种礼仪制度以王族为中心,规定了不同阶层、性别、年龄等人群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行为准则。
同时,礼仪制度也是维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良渚王族的宗教信仰与礼仪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信仰观念和社会结构,也为后人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良渚文化神徽探秘
良渚文化神徽探秘神人神兽图案是良渚文化标志性神徽,头带羽毛的神人骑在伏地的神兽身上。
神人脸部刻画写实,眼、鼻、嘴齐全,鼻部造型如卷云状,张口露出呲牙,双手五指分明,搭在神兽身上,手臂用涡纹装饰。
神兽二眼占居脸的大半部分,形态夸张,与其他五官不成比例,大嘴露齿,有须,鼻部与最距离小,用带有涡纹的刻画。
代表神兽前肢和身体。
神徽在良渚玉器的布置上,神人与神兽可单独布置,也可上下间隔布置,凡是上下间隔布置的,明显可看出神人骑在神兽上面的含义,最有代表性的是良渚玉琮上的图案。
在大型祭祀器物上,神人也可横向间隔布置。
不管神人神徽图案竖排还是横排,神人的羽冠均简化成二道突出的弦纹。
此二类神徽在良渚玉器上最为常见,另一类被称做鸟纹的神徽也及为常见,一般认为,鸟纹由眼睛与翅膀抽象组成,有玉器上的刻画显示,上述猜测有误。
圆圈代表鸟身,前突赘状物可能是神鸟颈毛,当然也不排除是翅膀的可能性,很多良渚玉器上的鸟神徽已省略了鸟头表达。
神鸟神徽得另一种表达形式是一个写实的神鸟立于祭坛上的侧面像,祭坛上常绘有形似乌龟的图案。
在个别玉器上也能看到鱼的图案,这类图案非常写实,不如神人神兽神徽抽象。
神人神兽神徽在良渚玉器上大量出现,显示这二类神徽的重要性,是良渚人的主要崇拜物。
目前,神兽是何种兽类,神人骑神兽代表降服神兽还是仅仅代表神人的坐骑,历史文献中没有任何记载和研究结论。
笔者从神人与神兽可成对出现和单独出现的现象分析,神兽应是可独立存在的,神人骑神兽表示降服的可能性较大。
纵观中国历史上作为图腾的动物形象及墓葬中出土的器物中,有一类动物形象引起笔者关注,即貔貅,又名辟邪。
传说中辟邪有角,善吃,又喜食金银财宝。
商朝祭祀用青铜器上,常常纹有兽面纹,又名饕餮纹,与辟邪有着相同的含义,动物造型的辟邪是饕餮纹神兽的形象表达。
商朝是由良渚人的后裔建立,良渚大型祭祀玉器的器型与商朝青铜器的器型类同,可以说商朝青铜礼器继承了良渚祭祀玉礼器的传统。
【地方文史】良渚文化与防风古国
【地⽅⽂史】良渚⽂化与防风古国良渚⽂化与防风古国作者:杨振华 ⼤量的出⼟⽂物不仅让良渚⽂化——这道中华⽂明的曙光更加具象化,良渚遗址也已被列⼊更新了的《中国世界⽂化遗产预备名单》,申遗的步伐井井有条。
古⼈的智慧之⾼超真是让⼈感慨万千,钦佩⽆⽐。
与良渚⽂化中⼼区域隔东苕溪相望的德清县三合乡同样是良渚⽂化器物的集中出⼟地之⼀,并且那⾥有流传了⼏千年的⽂化遗产——防风⽂化。
防风⽂化的主⼈⾃然就是防风⽒,传说中是与夏禹同时代的治⽔英雄,被夏禹所杀,原因是夏禹在会稽⼭召集天下诸侯开会时,他迟到了。
开会迟到,处分⼀下差不多,竟然被杀头,⼤概夏禹认为防风⽒已经对他的权威构成了挑战。
禹杀防风,是古代部落之间争⽃的⼀页,也是中国集权政治的⼀个开端。
防风⽂化,历史悠远,但更多的时候被当作神话传说,被列⼊国家⾮物质⽂化遗产名录。
但在很⼤程度上,传说是历史⽂化的折射,是因年代久远⽽⽆法实证的历史。
在⽂字发明以前,⼝⽿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夸张的记述。
不可否认,神话传说之中,不难发现蕴含着某些⽐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对此,著名的先秦历史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世凯先⽣有过⼀个风趣的解说。
2011年12⽉10⽇,在第三届防风⽂化学术研讨会上,孟世凯先⽣发表演讲,认为防风⽒实有其⼈。
他还讲到早先与神话学专家袁珂先⽣在上海相遇,看到袁主编的神话辞典把三皇五帝列为神话⼈物,⼤为不满,说先秦史研究总共只管了上⾄三皇五帝下到⿁⾕⼦之类2000多⼲部,怎么能把三皇五帝都归到神话系列呢?袁珂很坦然地说,我研究神话,说三皇五帝,你研究先秦史,说三皇五帝,各管各的,这有什么⽭盾呢?在上古的历史中,神话传说和历史紧紧地交融在⼀起。
就在那次会议上,我和部分学者共同提出了⼀个新的观点:防风⽒就是良渚⽂化的主⼈,良渚⽂化就是防风古国的历史遗存。
从地域上看,良渚⽂化和防风⽂化都兴起于以东苕溪流域为中⼼的太湖地区。
1936年,良渚⽂化遗址和⽂物在余杭良渚⾸次发现,上世纪50年代末以率先发现地良渚⽽命名了良渚⽂化。
从东南亚达雅克人文化释读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的含义
从东南亚达雅克人文化释读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的含义最近笔者在网上找到了一些东南亚达雅克人战士的黑白照片。
发现他们在跳战斗舞时的行头,与新石器时代华东地区良渚文化玉器上经常出现的所谓神徽(或称神人兽面纹)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以下就两者的文化元素作一简要的图示。
由此,笔者对于良渚神徽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一是羽冠除了可能与鸟图腾崇拜有关外,还可以在战场上凸显戴羽冠者的高大威猛,在心理上对敌方形成强大的威慑力。
二是良渚神徽上着力描绘神兽(一般认为是老虎)的环状大眼、獠牙和爪子,可能与虎崇拜有关。
如果说原始的鸟崇拜为的是与上天达成沟通的目的,那么虎崇拜很可能希望野兽图腾能带给部族战士们强大的力量。
从达雅克战士盾牌上所描绘的类似良渚神兽的图腾来看,显然为了威慑敌人和保佑自己在战斗中取胜的目的。
所以笔者认为,良渚神徽除了是百越-南岛文化的原始图腾文化特征外,还透露出四千多年前的越人先民具有彪悍尚武的精神。
*************************延伸阅读:解析华南祖先崇拜的新切点——访上海博物馆馆员张经纬2015年11月13日08: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1月13日第844期武勇6月,在南宁召开的一个学术会议上,上海博物馆馆员张经纬的一篇有关青铜器纹饰与“划龙舟”起源的文章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兴趣。
上海博物馆馆藏有20余面铜鼓,这些铜鼓纹饰成了他的考察对象。
那么“划龙舟”起源与铜鼓纹饰究竟有什么关系?铜鼓纹饰对于我们认知中国华南地区有什么意义?为此,记者采访了张经纬。
“划龙舟”来自武装猎头祈求丰收仪式《中国社会科学报》:您的《端午·龙舟·猎头》一文,用了大量有关铜鼓的资料,龙舟与铜鼓有什么样的关联?张经纬:我曾看过印尼华人作家李永平的小说《大河尽头》。
该书描写的是印尼原住民达雅克人,他们猎头时不是步行,而是乘坐一种“长舟”,这种长舟“长12米、中宽1.2米,修长的流线型船身,配上翘尖有如飞檐的船首”,他们猎头成功后会给猎头者在头上佩戴一种很长的犀鸟羽毛的头饰,都让我想起中国人的“划龙舟”习俗。
良渚出土玉鸟的特征
良渚出土玉鸟的特征良渚玉鸟是中国良渚文化时期出土的一种玉器,具有独特的特征和价值。
本文将从形态特征、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三个方面介绍良渚玉鸟的特征。
一、形态特征良渚玉鸟通常呈立体雕琢,形态生动,寓意吉祥。
它的整体呈现出一种飞翔的姿态,翅膀展开,尾巴竖立。
头部呈现出鸟嘴、眼睛和冠状突起等细节,栩栩如生。
身体上则有羽毛、胸脯和腹部等雕刻,细致入微。
整个玉鸟的线条流畅,形态优美,展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二、象征意义良渚玉鸟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鸟是古代文化中的神圣象征,被视为吉祥的象征物。
玉鸟作为一种良渚文化的代表,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祈祷。
其次,玉鸟还象征着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对生命的敬畏。
古人将鸟与天空、自由、和谐等概念联系在一起,赋予了玉鸟更深层次的意义。
此外,良渚玉鸟还被视为一种守护神,可以带来平安和好运。
三、文化背景良渚玉鸟的出土地点为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遗址,该遗址是中国早期城市文明的重要代表,被誉为“东方的古埃及”。
良渚文化时期约为公元前5300年至前4300年,是中国远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渚玉鸟的出土表明了良渚文化时期人们对玉器的推崇和喜爱,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良渚玉鸟的出土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良渚文化的认识,也为研究古代玉器的制作工艺和文化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通过对良渚玉鸟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承,感受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总结起来,良渚玉鸟作为中国良渚文化时期的代表,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和象征意义。
它的形态生动、线条流畅,寓意吉祥,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同时,玉鸟还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良渚玉鸟的出土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良渚文化的了解,也为研究古代玉器和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通过对良渚玉鸟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进一步认识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作者:哲慧来源:《浙江林业》 2019年第8期编者按: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提交的“良渚古城遗址”项目经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继中国丹霞——江郎山、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京杭大运河之后浙江省的第4处世界遗产。
本期特别策划将为读者介绍这4处世界遗产,展现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魅力。
撰文/哲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面积是14.33平方公里,包括良渚古城遗址范围内的城址区、瑶山遗址和外围水利系统遗址。
其中,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城址区是公园的核心部分,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结构,古河道贯穿其间。
城址总面积631公顷,人工堆筑总土石方量约717万立方米。
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良渚文化权力与信仰的中心,以建造于约公元前3300—前2300年间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为主的出土物,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的空缺,为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观览遗迹文物走进良渚历史五千年前的水乡泽国。
外围水利系统为良渚古城建设之初统一规划的城市水资源管理工程,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的11条人工坝体和天然山体、溢洪道构成,总土方量达288万立方米,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
水利系统在坝址选择、地基处理、坝料选材、填筑工艺、结构设计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科学性,具有防洪蓄水、灌溉运输、调节水利等多种功能,是东亚地区人类早期开发、利用湿地的杰出范例。
良渚文明
陈民镇:《良渚文化:虞代的考古学文化——兼论良渚文化的去向》,摘要: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虞代,良渚文化是虞代的考古学文化。
良渚文化并未消亡,而是因生存环境的恶化而北迁中原建立了夏朝。
中国东南是华夏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中华文明的起源至今仍是个谜题。
在“九五”国家重点课题“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题后,2001年,“十五”国家重点课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以求更进一步探索中华文明的源头。
不过学界对中国的传说时代的历史以及此期间的考古学文化都存在诸多分歧,很多关键问题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2007年末发现良渚古城的消息公布,震撼了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良渚古城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确证势必将改写中国的历史。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疑古思潮使中国的上古史框架趋于真空,我们需要在考古学的基础上重新整理我们民族的文献资料,重建我们民族历史的开端。
中国传说时代的历史有其特殊性,但绝不是虚无的,也绝不是神话学者所说的“神话历史化”的结果。
恰恰相反,中国的诸多神话倒是“历史神话化”的结果。
在本文中,笔者通过文献学与考古学双重验证的“二重证据法”,指出良渚文化实即中国第一个王朝——虞朝的考古学文化。
中国东南是华夏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一、历史上曾存在一个“虞代”我们在表述中国上古史时一贯以夏商周“三代”并提,事实上,虞代才是中国历史的开端,也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这一点,先秦时人皆言之凿凿,却渐为后人所忘却。
先秦的著作皆将虞代视作中国的第一个王朝,“虞夏商周”四代说在当时是通行的说法,秦汉之后言“虞”为独立朝代说者渐少,取而代之的是夏商周三代论,古今史家因此忽略了“虞代”是一个独立朝代的事实。
而上世纪初疑古之风蔚起,疑古派学者将五帝乃至夏禹都划入怀疑之列,更把夏朝前的历史基本排除在信史之外。
笔者认为,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虞朝,个别学者也曾著文指出中华文明史上曾出现过一个虞代。
[1]1956年杨向奎先生提出“应当给有虞氏一个应有的历史地位”。
中国史前时期鸟形象研究述评
黄厚明(南京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 西方考古学的传入,为 20 世纪初中国学术界追溯早期华夏文明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材料。
伴随着上古时期地下 考古材料的陆续发现,与早期华夏文明进程相关的领域逐渐拓展出新的研究课题,中国上古鸟文化之研究便是其中最 为突出的一例。
本文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史前时期鸟形象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以期借古开今,将该课题的研究推 想深入。
[ 关键词] 中国史前时期; 鸟形象; 艺术考古对中国上古时期鸟形象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课 题。
早在20 世纪上半叶,Bernhand Karlgren 、闻一多、 郭沫若、A .Salmony 、Florance Waterbury 等中外学者 就对中国上古时期的崇鸟文化或鸟类形象进行过初步 的研究。
不过,由于受到研究条件的限制,他们多局限 于上古文献有关凤鸟图腾与“玄鸟生商”神话等问题 的考证上,惟一所依靠的实物材料也只是殷商出土青 铜器上的鸟形纹饰。
建国以后,随着上古时期鸟形象 材料的陆续发现,这一问题在经过10多年的沉寂之后 又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些学者如于省吾、胡厚宣 等人通过对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的考证,认为商 代是以鸟为图腾的。
[1]安阳殷墟等商代遗址各类鸟形象 材料的陆续发现,似乎也在不断地强化这一观点。
[2]20 世纪70年代以来,得益于史前考古学田野工作的广泛 开展和相关鸟形象材料的不断发现,人们逐渐意识到 商代“鸟图腾”和先商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遂将研究 的目光投向更加遥远的史前时期。
按其所依据的鸟形 象材质,研究者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以玉石器 为主要研究对象,一类则以陶器等非玉石器研究为主。
对史前玉器鸟形象材料的关注始发于1972年,其 时,山东大学的刘敦愿公布了山东日照两城镇出土的 两件龙山时期的玉圭,[3]其独特的造型及奇异的纹饰引 起了个别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1979年,巫鸿对国内外与 之风格相似、原散布于世界各地而不知其出处和年代 的玉石雕刻进行了初步的收罗和整理,并根据其形态 花纹和雕刻技法等方面的特点,将这些原先认定为周 汉时期的玉器初步判定为龙山——商时期的遗物。
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
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赵陵山、少卿山、绰墩山、皇宜山……横亘于水乡沃墅上的一座座土丘,素来默默无闻。
历朝历代,人们在土丘上修建寺庙,耕种庄稼,谁也猜不透它们所蕴藏的奥秘。
近些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这些土丘上发掘,发现了许多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区,大量玉器、石器、陶器和人体骨架等珍贵文物。
这些考古发现对于考察良渚文化社会风貌和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这一座座大小不一的土丘,原来是5000年前我们的先民人工堆筑而成的,用以埋葬氏族首领、贵族和平民,也用作祭坛。
无论是堆筑年代、形态和用途,它们都与古埃及王国修筑在尼罗河畔的金字塔——法老陵墓有着惊人的相似。
专家们形象地称之为中国的土筑金字塔。
赵陵山是土筑金字塔中最典型的一座。
1990年、1991年和1995年,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和昆山市文管会联合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
从已经探明的情况看,赵陵山遗址的中心部分是一个人工堆筑的大土台。
土台南部有两层红烧土层,自北向南倾斜,这与原始宗教礼仪和当时的殡葬习俗有关。
特别是第二层红烧土下,复盖着一批重要墓葬,有明显的殉葬现象:有的人头骨放在一堆散乱的骨头上,有的两具婴儿骨架间放一只特大的红陶鼎,有的只有头骨,人体骨骼旁找不到随葬品,半数下肢被破去,有的双腿作捆绑状,有的身首异处。
如此规模集中、形式多样的集体杀殉现象,在我国良渚文化研究中还是首次发现。
考古学家向来是谨言慎行的,但经上海博物馆用碳14测定,证明那些人体骨骼确实是4700年前的遗骸时,一个个都激动起来,连夜发电报向北京汇报。
前两次发掘,考古队清理了大中小墓葬83座,共出土各种珍贵文物600余件。
其中石器有石斧、石钺、石锛等,造型规整,细腻光滑。
玉器有玉璧、玉琮、玉环、玉镯、冠饰、锥形器、串饰等,都是用软玉精磨细琢而成,有的还雕以精细花纹,制作工艺比较高。
陶器有鼎、豆、罐、钵、盆、杯和大口缸等,造型精巧,构思奇特,有的施以朱黄两色,有的饰以对称的刻划纹图案。
战神的“堕落”:鸱的文化演变
战神的“堕落”:鸱的文化演变作者:***来源:《寻根》2022年第06期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下方1.5米深的水里,捞出来一件酒器,是一个蹲坐的鸱鸮形象,其头高昂,眼圆睁,宽喙,双翅垂地支撑,双足粗壮,造型厚重、雄浑,神态庄严、肃穆。
鸮尊通高46.3厘米,口长16.4厘米,足高13.2厘米,盖高13.4厘米,重16千克。
河南博物院建院80周年时把它选作“镇院之宝”,名为“妇好鸮尊”(图1)。
妇好墓中还出土了6件玉鸮和其他青铜鸮尊。
说明鸱鸮在妇好生活的时代是颇受尊重和喜爱的鸟类。
鸱鸮出现在善于作战并常常取得胜利的女将军妇好的墓中,它的象征意义浓厚,所以,河南博物院的解释文字中,称它为“战神”。
并将它与希腊女神雅典娜喜爱的鸟——猫头鹰一并介绍,以增加鸱鸮“神”的分量,当然,商代的人并不知道雅典娜是什么神。
但是,鸱鸮和猫头鹰是同一种动物,已经被现代人认可了。
鸱鸮的别名鸱鸮在古代的名称很多,《尔雅·释鸟》云:“鸱鸮,一名鸋鴃也。
”陆玑在《毛诗草木虫鱼鸟兽疏》里说:“雀类鸋鴂。
”“鸱鸮,似黄雀而小,其喙尖如锥。
”陆玑认为鸱鸮也叫鸋鴂,在不同的地区,名称也不一样:“幽州人谓之鸋鴂,或曰巧妇,或曰女匠;关东谓之工雀,或谓之过鸁;关西谓之桑飞,或谓之袜雀,或曰巧女。
”巧妇、女匠、工雀、过鸁、桑飞、袜雀、巧女都是它的名称。
马瑞辰说:“鸋鴂为鸱鸮别名。
”鸱鸮还叫桃虫、蒙鸩、果赢、桑飞、布谷等。
扬雄在《方言》卷八中说:“桑飞,自关而东谓之工爵,或谓之过鸁,或谓之女匠。
自关而西谓之桑飞,或谓之懱爵。
”他和陆玑的认识一样,说鸱鸮在关东地区叫工雀、过鸁,关西地区叫桑飞。
但是郭璞有不同意见,他说桑飞、巧妇、女匠和鸱鸮不是同一种鸟,“(女匠)今亦名为巧妇,江东呼布母”。
而鸱鸮与鸋鴂都是鸱类的鸟,“非此小雀明矣”,是一种猛禽,不是雀类的小鸟。
唐人邱光庭赞同郭璞的说法:“据毛苌、郭璞、颜师古诸儒之说,则鸱鸮,土枭类,非巧妇矣。
杭州良渚玉鸟集介绍
杭州良渚玉鸟集介绍杭州良渚玉鸟集位于杭州市良渚古城遗址内,是一座集合了丰富的玉鸟文化资源的博物馆。
良渚玉鸟集以其珍贵的玉鸟文化展示,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遗址之一。
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玉鸟文化更是其中的瑰宝。
良渚玉鸟集的展览馆内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展示了不同的玉鸟文化。
首先是玉鸟的起源和发展区,展示了各种不同时期的玉鸟形态和风格,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玉鸟文化的演变过程。
其次是玉鸟的制作工艺区,展示了不同制作工艺的玉鸟,包括雕刻、打磨等技艺,让人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到玉鸟的细节和工艺。
最后是玉鸟的象征意义区,展示了玉鸟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让人们深入了解到玉鸟文化的深厚内涵。
在良渚玉鸟集的展览馆中,还有一些专门的展示区,展示了一些珍贵的玉鸟文物。
这些文物包括玉鸟器物、玉鸟饰品等,都是经过精心保护和修复的,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这些文物的展示让人们可以亲眼见到古代玉鸟的真实面貌,感受到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除了展览区,良渚玉鸟集还设有研究区和教育区。
研究区为学者提供了研究和交流的场所,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探讨玉鸟文化。
教育区则为学生和公众提供了学习和了解玉鸟文化的机会,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玉鸟文化。
良渚玉鸟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关注。
政府在建设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保护和修复了许多珍贵的玉鸟文物。
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其中,捐赠了许多文物和资金,为良渚玉鸟集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良渚玉鸟集的开放对于推动玉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展览和研究,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玉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增强对古代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良渚玉鸟集也为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促进了玉鸟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杭州良渚玉鸟集是一个珍贵的玉鸟文化宝库,展示了丰富的玉鸟文化资源。
浙江民间故事中鸟崇拜的嬗变
48浙江民间故事中鸟崇拜的嬗变■徐维瑜/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摘 要:鸟崇拜在浙江地区的民间信仰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当代的民间故事中,仍然有着大量的鸟崇拜的遗存。
这些故事既体现出浙江民间对原始的鸟崇拜的传承,又呈现出新的变化,诸如以鸟为神、鸟化生活以及人鸟互化的故事主题,都使得鸟信仰在今天的浙江民间故事中依然据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浙江 民间故事 鸟崇拜一、鸟崇拜的滥觞在我国的远古图腾文化中鸟崇拜从未缺席,一直流传敬鸟,化鸟为神的信仰习俗。
在江浙地区考古发现,良渚文化对鸟崇拜的程度尤其发达。
按照列维·斯特劳斯在《图腾制度》一书中对于图腾的解释,认为图腾制度和动物植物有密切的关系,而人们将熟悉的动植物视为神明正是因为它们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
食物需求在原始人的意识中占有优先地位,能够唤起强烈和多变的情感。
所以,我们不必感到奇怪,某些作为部落常备食品的动物植物物种,应该成为部落成员最主要的关注点。
江浙地区的居民食用稻米的历史源远流长,追溯起来,早在河姆渡文化时代已有证据表明先民们与水稻的关系。
在《水稻人工栽培的发明与稻米之路》一书中,梁庭望先生明确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国家。
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是江南越人的先民,江南越人是当今江南汉族和华南、西南壮侗语诸族的祖先,壮侗语诸族的先民也对中国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做出了重大贡献。
”①水稻文化也正是因此成为了鸟崇拜的滥觞。
在浙江的丽水地区,武义县以及上虞县等地流传着关于麻雀为人类偷稻谷,偷种子的传说,麻雀不顾自身的安危为先民们送来了粮食,使得先民们得以在存活而生生不息。
这种人、鸟、稻三者的关系得以建立,也是先民们鸟崇拜滥觞的依据之一。
河姆渡文化早期陶器上的动物纹饰以鸟纹最为突出,而与鸟纹相伴甚多的则是“禾形纹”与“重圈纹”,对此考古界仍然说法不一,有些学者认为“禾形纹”只是笼统地代表一件植物,而另一些学者则肯定“禾形纹”所代表的是稻谷。
良渚文化的传说故事
良渚文化的传说故事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那神秘又迷人的良渚文化呀!你说这良渚文化,那可真是厉害得很呐!就好像是一个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大宝藏。
听说啊,在很久很久以前,良渚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一群勤劳又智慧的古人。
他们呀,会建造超级厉害的城池,那城墙坚固得哟,就跟现在的高楼大厦似的。
你想想看,他们没有那些现代化的工具,却能造出那么宏伟的建筑,这是多么了不起啊!这就好比一只小蚂蚁能搬动比自己大好多好多倍的东西,是不是很神奇?他们还会制作精美的玉器,那些玉器啊,雕琢得那叫一个精细,上面的图案栩栩如生,好像随时都能从玉器上跳下来跟你打招呼。
而且啊,良渚文化还有很多有趣的传说故事呢!比如说,有一个传说是关于良渚王的。
据说啊,这位良渚王有着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带领着他的子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
有一次,他们遇到了一场大灾难,洪水泛滥,眼看就要淹没他们的家园了。
这时候,良渚王站了出来,他带领着大家一起抗洪救灾,想尽办法堵住洪水,保护他们的家园。
你说,这良渚王是不是很厉害?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大英雄一样!还有一个传说,是关于一只神奇的鸟的。
这只鸟有着五彩斑斓的羽毛,会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
传说中,这只鸟给良渚人民带来了好运和希望。
每当人们听到它的歌声,就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安心。
哎呀呀,这只鸟不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小天使吗?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温暖。
良渚文化的这些传说故事,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它们就像是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点缀在历史的天空中。
通过这些传说,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良渚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你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和良渚文化有没有什么联系呢?我觉得肯定有!良渚文化中的那些勤劳、智慧、勇敢的精神,不就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吗?我们也应该像那些古人一样,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所以啊,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好好了解良渚文化吧!去探索那些神秘的传说故事,去感受古人的魅力。
说不定啊,我们还能从中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呢!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哟!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鸟寓意是文化崇拜的产物
鸟寓意是文化崇拜的产物良渚人生活在我国江南地区,可能是“羽人”的后代,他们的部落标徽神人兽面纹中神人头戴羽冠就是一个证据。
江南地区靠近东海,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是鸟的国度,有“人面鸟身”之神,与这个神话传说有密切关联的良渚人,正是崇拜鸟的民族。
在良渚文化骨器和玉器中,鸟的形象频频出现,有鸟形立体圆雕,也有雕刻在器物上的鸟纹。
良渚人的鸟崇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认为鸟是负载太阳每日东升西落的“飞船”;另一方面他们认为鸟是天地间的信使,是人类与神灵沟通的媒介。
在浙江余杭反山、瑶山的两处良渚文化遗址中,共出土了五件圆雕的玉鸟,这些玉鸟均为扁平器,无凶猛之感,在鸟的腹部均钻有牛鼻状隧孔。
其它遗址也出土了类似的器物,其中一件尖喙短尾,呈展翅飞翔状,鸟背中间雕刻有一个鼓状凸起的圆形图案。
毫无疑问,这个圆形图案就是太阳的象征。
这件玉鸟的出现表明,良渚人是认为太阳的运行是靠鸟的飞翔而实现的。
古代先民对鸟的这种认识在文字记载中也有,《山海经·大荒东经》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
”意思是说,大荒之中有个山谷叫汤谷,汤谷上有棵树叫扶木,一个太阳刚刚返回,另一个太阳便立即出去,都是由三足鸟驮着。
三足鸟为何物?我们现在见到的鸟类只有两足,古人则认为还有一种三足神鸟,其职责就是背负太阳运行。
良渚文化出土器物的鸟纹一般都作为辅助纹饰出现,它经常和神人兽面纹组合在一起,一般不占据器物的主要部位。
但陈列在上海博物馆的一件鸟纹玉璧和陈列在良渚博物馆的另一件鸟纹玉璧,似乎是例外。
这两件玉璧的纹饰几乎一样,自上而下是鸟、杆状物和台阶。
专家认为,鸟可以被看作是太阳的化身,中间的杆状物可以看作是《山海经》所说的扶桑树,而下面有台阶的长方体,应该就是祭天的祭台,亦即祭拜太阳的祭台。
因刻有鸟纹的良渚文化器物多为祭祀器和陪葬物,因此鸟纹还有另一种意义,即鸟可把人类的愿望传达给神灵,也可把人死后的灵魂带到极乐世界。
许萍萍 山海经 羽民国阅读感想
读完许萍萍的《山海经》,对其中的羽民国,有这几点阅读感想。
《山海经》读后感----羽民国、三苗、良渚文化对于良渚文化,羽民国与三苗国是绕不过去的两个方国。
羽民国显然是王族,三苗国是良渚文化势力最大的三个以虎或崇虎的部族。
羽民国是鸟图腾,也就是人面鸟身,与仰韶文化人面鱼身一样。
三苗国因图案带有三个叉器而得名,好像头上有三根毛,所以三苗国也叫三毛国。
少昊以鸟纪官,但少昊却是人面兽身,少昊是受良渚文化影响而以鸟纪官,鸟图腾来自良渚文化。
那良渚文化的鸟图腾来自哪里?河姆渡文化。
如何判定羽民国是良渚文化,就是周人补述的南二经中的成山,正是良渚文化遗址的描述;如何判断三苗属于良渚文化,就是良渚古城成山东面,靠近上海的三座山:区吴、鹿吴、漆吴,正是以虎为图腾的三部族,三部族的标志就是良渚文化三叉玉器。
那么山海经山经为什么说良渚文化是鸟首龙身,而不是鸟首虎身呢?因为良渚文化应是河姆渡文化与凌家滩文化融合产生的以河姆渡文化为王权,以凌家滩文化为制玉神权的文化,三苗应是后崛起的部族进入王权。
因此也想起了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龙。
玉龙应是马首蛇身、玉猪龙应是猪首蛇身,也就是说猪图腾与马图腾是王族,蛇图腾是制玉部族,属于神权。
从良渚文化墓葬看,显然龙图腾是具有天圆地方概念的红山文化人群,是制玉部族,处于从属地位,服务于王权;鸟图腾属于王权;虎图腾应是军权。
所以良渚文化最初只有王权与神权,后来三苗崛起,负责征伐,进入文字记载的三苗也体现了这一点。
因此,良渚文化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王权鸟图腾(后来的羽民国)、神权龙图腾(凌家滩制玉部族);第二阶段王权鸟图腾(后来的羽民国)、军权虎图腾(后来的三苗国);第三阶段王权与军权合二为一的三苗,龙图腾的制玉部族处于从属地位。
为什么说三苗是军权,看看山东两城遗址就明白了。
两城遗址出了两个有名的虎图腾人物,一个是西王母,一个是帝舜。
两城遗址应该是最早的昆仑城,昆仑文化分两条线路辐射,一路沿山东北部进入陕北的石峁遗址,这个应该是山海经反复记载的西王母昆仑城;另一个是大汶口文化衰败后的线索,羿战凿齿。
从玉器纹饰看良渚文化中的原始信仰
从玉器纹饰看良渚文化中的原始信仰2008-12-04 19:16:24| 分类:课程论文|字号大中小订阅良渚文化产生于约公元前3300~前2200年,因1936年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的发掘而名。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
以余杭莫角山为中心,包括反山、瑶山和汇观山等在内的良渚遗址群规模最大、类型最丰富、价值最高、最具有代表性。
在对良渚文化的发掘研究中,最具特点的就是成批的玉器被发现。
良渚文化因此被定性为是一个“玉”文化。
从现有考古资料来看,良渚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已达到或超出新石器时代最高的社会发展水平,良渚文化玉器堪称有史以来最完美、最精湛的祭祀器物,其器形、纹饰、制作工艺都具有最高的艺术成就。
这些精致优美的玉器不但为我们显示了良渚人高超的制造工艺和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玉器中也潜藏了他们所留下的种种信息和记忆,引发了现在的人们强烈的研究热情。
而其中,玉器的纹饰便是现在的人们常常关注和研究的一个方面。
前面已经提到。
良渚玉器大多是作为祭祀器物使用,那么玉器上的纹饰也就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原始信仰的内容和发展过程。
原始宗教一般是平等的多神崇拜,按内容划分可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然崇拜。
表现为对日月、山川、河流、动植物的崇拜。
第二阶段为图腾崇拜。
表现为把某种自然物作为氏族崇拜的标志。
第三阶段为祖先崇拜。
表现为对某些祖先或氏族英雄的崇拜。
按常规推理,人类最先向之顶礼膜拜的应是崇拜物的实体,随后才是崇拜物的模拟或象征物——偶像。
神的人格化导致了神的人形化,也就是崇拜物的人化。
这是原始社会宗教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祖先意识的产生及与部族首领地位的日趋显要有关。
良渚文化中玉器纹饰的变化正验证了这样的推断。
作为第一阶段自然崇拜的反映,首先谈谈良渚玉器上的鸟纹。
在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中,在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中,鸟纹最早出现在河姆渡文化中。
代表性的鸟纹有“双鸟朝阳”、“连体鸟”等。
而晚于河姆渡文化的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却没有鸟形和鸟纹的器物出土,直到良渚文化时才又出现了鸟形和鸟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良渚文化玉器鸟形象看史前社会的鸟崇拜内容提要:对鸟的崇拜,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至少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出现。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和人的地位的上升,原始先民逐渐由图腾崇拜转向祖先崇拜。
本文力图透过良渚文化玉器上出现的大量鸟形象这扇窗,再结合有关鸟崇拜的各种文献记载,和当时的一些鸟崇拜民俗活动,来对原始先民中鸟的祖先崇拜作一小小的看法。
关键词:良渚玉器史前社会鸟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于长江下游,以江浙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古文明。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距今5300——4200年。
[1]从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器物中,玉器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大多制作精美,尤其在刻有纹饰的器物上,鸟图像的频频出现,并不仅仅具有装饰意义,显而易见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
巫鸿先生认为,“在一特定时期和文化体系中人们所创造的艺术与文学(包括口头文学)应互相平行,都反映当时人观察、理解和表现世界的特殊角度、观念。
”[2]良渚文化玉器中的鸟崇拜就是这种特殊意义下的特殊角度、特定观念的具体显现。
良渚文化玉器鸟形象,大致可分为圆雕玉鸟和刻划鸟纹。
圆雕玉鸟多为片状,鸟身较圆,两翅垂向尾部;背部雕刻细致给人以俯视玉鸟之感。
刻划鸟纹多为侧面,鸟身呈圆形,翅与头都很小,鸟形象较抽象或简洁,似乎处于衬托、从属地位。
反山墓地出土的一玉鸟(图1),长5.5厘米,宽5.8厘米,整体近似三角形,片状。
头部前凸,翅较小,伸展向后,平尾,眼于头的上平面,双眼大而圆,极度夸张。
[3]类似的玉鸟在不同地区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多件。
这些玉鸟大头,大身,小喙,小翅,绝非鹰类,疑为鸠鸟。
鸟的背面琢法精致。
眼于头的上平面而向上,部分玉雕形象眼较大,且有多重环线装饰。
取景方式为近观,表现鸟刚刚起飞的样子。
简约、古朴,造型中绝少夸张。
表现了一种为原始的鸟崇拜,即对鸟本身特征的崇拜。
反山墓地出土的冠形器(M22:11),高4.2厘米,宽3.85厘米,片状,梯形。
中部浮雕兽面纹,大眼,阔鼻,嘴扁而宽。
眼廓、鼻、嘴皆饰细阴线纹。
兽面左右侧的上方,各饰一团形纹样,形象极难辨认,学者认为“鸟头向外,单圈小圆眼,尖喙细颈,椭圆形鸟翼,翼中有重圈”。
[4]反山这一玉饰上鸟纹的形象不甚明了,在瑶山出土的冠形器(瑶山M2:1)(图2)上,这种鸟纹的形象就很明确了。
器高5.8厘米,宽7.7厘米,梯形。
中下部有孔,孔之上部有细阴线刻神人兽面纹,神人两侧各一侧身鸟纹,鸟头较大,以眼为中心有多层阴刻圈,尖喙,有冠,细颈,翅为四边形,小于鸟头,但不知为何鸟。
[5]神人双臂及两旁神鸟羽翼采用一致的卷云纹,仔细观察这些玉器纹饰,不难发现鸟与兽形象某些组成部分的惊人一致,尤其是鸟身与兽眼。
这种纹饰上的互渗似乎反映了属性的相互依靠。
神人兽面纹两侧鸟首相外的鸟形象,烘托了神人借助鸟羽化升天的意境。
与玉鸟颇具神似的玉冠状器、玉三叉形器、玉璜等,正反映当时鸟图腾崇拜的兴盛。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所藏的三件良渚式玉璧(图3),各以阴线刻绘一只小鸟站立于“有角的跑门”上。
三件玉璧之一的侧边上,又线刻了四个花纹单位,各饰以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或一个鱼骨架,故在整个周围边线上,共有二只鸟,二条鱼,鸟鱼之间又刻绘似雷纹的回转线条。
巫鸿先生在《东夷艺术中的鸟纹》一文中,认为此神秘鸟纹是《尚书•禹贡》中“淮海惟扬州,彭蠡既豬,阳鸟攸居”中的“阳鸟”的具体表象。
更进一步解释了“阳鸟”就是当地所住的人民“鸟夷”,他们的贡品中有羽毛一项。
其中一展翅小鸟,灵巧伶俐,尖短喙,只剪尾,极似飞燕;而尾翅上翘者,姿势颇似鹡鸰。
[6]反山墓出土的玉琮(M12:98)(图4),与常见的良渚式玉琮一样,此器呈外方内圆,外壁分为四个花纹单位,每个单位又分上下两段,上段琢饰小眼面纹,下段琢饰大眼面纹。
该玉琮于面纹的左右两颊处,各琢以鸟纹,鸟首向外,以圆涡纹表现鸟的身、尾,省略了足、爪的描述,[7]此鸟纹以图案化,难以分辨为何鸟。
璧与琮两种玉器,在良渚文化晚期,同属重要的且彼此有某种关联的宗教用器。
良渚先民们相信天如圆蓋,地方而平,他们相信用美丽而不朽的玉,琢成圆璧与方琮,在琮的四边,琢上表现“神祗、祖先、神灵动物”三位一体的花纹,来礼拜神祗祖先,希望达到沟通感应的目的。
鸟图腾崇拜的良渚先民们在这些宗教用器上大肆表现鸟形象,将这种沟通神祗祖先的法力赋予神鸟。
在我国古籍中,关于鸟崇拜和鸟生传说相当多。
如《左传》、《史记》、《山海经》等书中,多有论述。
太昊、少昊氏族部落是典型的鸟崇拜。
太昊以凤鸟为图腾,《史记•三皇本纪》“太昊庖牺氏,风姓。
”风即凤,说的是太昊以凤鸟为图腾之证。
传说句芒是一种神鸟,《山海经•海外东经》:“东方句芒,鸟神人面,乘两龙。
”句芒又称九凤,如《山海经•大荒北经》:“太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
”即太昊句芒的图腾是凤鸟。
百鸟之王少昊,名挚,而挚同鸷,大约是一只鸷鸟,是鸟崇拜最典型的氏族部落,在其氏族部落内,各氏族全以鸟为名,《左传•昭公十七年》:“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
五雉的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
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谣者也。
”自称为少昊后代的郯子把上述传说归化为历史,固然不足为信,但作为反映少昊之国丰富多彩的鸟图腾崇拜,则是确信无疑的。
而且,根据考古发现并证实,鸤鸠为布谷,爽鸠为鹰,鹘鸠为鸟、枭、雕。
[8]当时,以鸷鸟为图腾的少昊之国,征服并包容了分别以凤鸟、玄鸟;伯赵鸟、青鸟、丹鸟及五鸠、五雉、九扈等鸟类为图腾的大小部落(氏族),并给各部落(氏族)首领按其势力和特氏分别授予不同权限和职能的官衔,共同管理天下政事。
少昊氏族部落,不仅是鸟图腾,还有图腾柱为标记,《拾遗记》对少昊氏鸟图腾柱的记载:“少昊以金德王,母曰皇娥,……时有神童,容貌绝俗,称为白帝之子。
即太白之精,将於桑际,与黄娥谨戏,……帝子与黄娥泛於海上,以桂枝为表,结薰茅为旌,刻玉为鸠,置於表端。
言鸠之四时之候……及皇娥生少昊,号曰穷桑子。
”《山海经》中有关人鸟图像的记载:“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
……其为人长頬。
”又《归藏宝筮》:“羽民之状,鸟喙赤目而白首。
”是说羽民国里的人,生有翅膀,能飞,和鸟一样从蛋里生出来。
《史记》正义引《神异经》:“南方荒中有人焉,人面,鸟喙,而有翼,两手足扶翼而行,食海中鱼,即斯人也。
”这种半人半鸟的形象,大概是崇拜鸟图腾加以人格化。
这些都足以说明在远古时代,我国鸟崇拜氏族部落的繁荣。
史前人对鸟的崇拜,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梳妆打扮,容貌举止也作鸟状。
《汉书》记东夷人“居在海曲,被服容止,皆像鸟也”。
按越人习惯,航海时,每遇厄难,拜求祖先图腾——鵅鸟,降临福佑,保护他们。
在这种图腾崇拜的意识支配下,每次出海时,按照图腾形象,把他们自己装扮成以鸟羽为衣冠的羽人或鸟人,同时也把他们所乘的船只予以图腾化,祈祷平安。
他们还说“鸟语”,“鸟语”屡见于典籍,但今人多不信。
实际上,“鸟语”是曾有过的。
《说文》:“乙乙,玄鸟也,齐鲁之间谓之乙乙,取其名自呼。
”这一带的先民为了与鸟图腾取得某种联系,甚至还有拔牙的风俗。
在民族志材料中也有关鸟崇拜的传说。
台湾泰雅族以鸟为图腾,流行着富有诗意的鸟生传说。
太古时代,南湖大山哈巴郭洛地方,有一块大石块。
有一次,一只气力鸟飞来,将石头转动而落于水中,石块断开,从里面生出一男一女。
他们繁衍子孙,成为南澳社的祖先。
石能开裂是气力鸟的功劳,说明人的出生与鸟有关。
同类性质的鸟崇拜传说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
鸟形象之所以如此流行,必然有它的原因,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
良渚玉器上的鸟纹,邓淑蘋先生将其解释为“神祗祖先的像”。
[9]张光直先生在《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中说,商周青铜器动物上的花纹(鸟兽之类的纹样)是与原始宗教祭祀有关的精灵图形(或形象),是原始巫师在人神之间交通的一种工具。
[10]萨满式的巫术,即巫师借动物的助力沟通天地,沟通民神,沟通生死。
根据现代民族里面萨满教和萨满艺术的研究,可知所谓:“爱克斯光式”绘制人兽的方式和“阴阳人”的形象,都是萨满式美术中广见的母体。
由此,大量鸟形象的出现,是原始宗教中巫师沟通人神心情的一种表现。
对原始先民来说,鸟能在空中自由飞翔,具有一种人所不备的神奇的魔力,从而对它产生一种崇敬的心情,并加以神化崇拜。
图腾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以及其它自然物。
根据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中原始先民们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相结合起来而成的一种宗教形式或信仰。
然而如就原始先民们的崇拜观念来说,人们当时对祖先崇拜或鬼魂崇拜赋予了更广泛的内容。
最原始的祖先崇拜,包括在图腾崇拜之内,但图腾崇拜所体现的祖先观念属于自然崇拜范畴。
起先,原始先民对鸟图腾的崇拜,是由于鸟对原始先民的稻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过积极作用,所以人们将鸟看作是自己的祖先,经常进行祭祀,以保护自己和农业的丰收。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和人的地位的上升,人们逐渐将氏族祖先从动植物转移到人自身,形成鬼魂形式的祖先崇拜。
在原始氏族社会,当灵魂观念兴起后,只有那些生前强有力的、对氏族做出贡献的人或酋长,死后才被奉为氏族共同的祖先而加以崇拜。
《祭法》注引赵氏匡语:“祖者,祖有功,宗者,宗有德。
”[11]图腾的崇拜者们认为:人类与图腾之间实际上存在着某种特殊的血缘关系,每个不同的氏族都源出于某种神圣的图腾,并为某种图腾所衍生和繁衍。
从习惯上来说一种图腾就是某个氏族(部落)的祖先神或保佑神灵,同时也就成为信仰该图腾氏族(部落)的象征和徽号。
在图腾主义盛行的社会,通常是以图腾崇拜对象为其共同祖先之诞生神话。
图腾氏族人为了把自己与图腾永远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常自认为其所信奉的图腾之子孙,图腾始祖的神话,即由祖先崇拜的观念而诞生。
当阶级出现后,人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图腾神的作用。
人是世间的统治者,此时,图腾神便被巫师用作人与神之间交往的工具。
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12]对于鸟的神化,便是一例。
原始时代,巫师利用动物作人神之间的中介工具,主要基于精灵崇拜和图腾崇拜,而前者从后者中脱化出来,巫师借助精灵达到祝祷的目的。
这实际上是图腾崇拜逐渐消失,祖先崇拜占优势,由动物崇拜到人的崇拜过渡形态的特征。
原来的图腾动物及其精灵成为人神间的交通工具。
这是因为在图腾崇拜氏族中,认为图腾能通神造物,消灾灭祸,具有神力。
而作为鸟图腾崇拜的良渚先民,他们将祖先生命的来源得自于鸟,并且深信这种神鸟能给他们带来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