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与鸟崇拜

合集下载

两汉以来阳鸟崇拜的图像学研究——以佛教造像资料为例

两汉以来阳鸟崇拜的图像学研究——以佛教造像资料为例
关 键词 :两 汉 以来 石窟 石 刻 阳 鸟崇拜 中图分 类号 :K879.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01—6252(2006)o2—0127一O8 鸟崇拜 是 图腾崇 拜 的一 种 ,全世界 的鸟灵 崇 拜有 一 个 奇 特 的现 象 ,那 就是 都 崇 拜 太 阳鸟 。 在 中国鸟崇 拜几 乎与 太 阳崇拜 融为一 体 。在新 石 器 时期 黄 河 流 域 仰韶 文 化 的彩 陶 中 ,有 大量 的鸟纹 和蛙 纹 。“后来 鸟纹 逐渐 演 变 为代 表 太 阳 的金 乌 ,蛙 的形 象 则 逐 渐 演变 为 代 表 月亮 的 蟾 蜍 。”①在长 江 流域 良渚文 化 的玉雕纹 饰 中 ,经 常 出现 一个 飞 鸟 ,鸟 的中部 为 圆形 ,前 有 头 ,后 有 尾 ,左右 展开 双翼 。 牟永 抗 先 生 和吴 汝 祚 先 生 认 为 这 是 “一 个 太 阳符 号 ,上 端 作 冠 冕 状 图 形 ,两 侧有 翅膀 ,是神 话 了的太 阳 O”②同样题 材南 方 很 多 地 区均有 发 现 ,这 与 《尚书 ·禹 贡》扬 州“阳鸟攸居”的记载相一致。《山海经 ·海外南经》日:“南方祝融 ,兽身人面。”《白虎通 。五 行 篇 》载 :“位在 南方 ,其 色赤 ,…… 其帝 炎帝 ,炎 帝 者太 阳也 ,其 神 祝融 。属 续也 ,其 精 朱鸟 ,离 为 鸾故 。”③可见 炎帝 部落 的 图腾 就是 太 阳鸟 ,随着 炎黄 部落 的融合 发 展 ,凤 鸟与 龙一 起 成 为华 夏 民族 的 图腾 崇拜 。

从古江南到古中国——“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

从古江南到古中国——“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
艺术的发展是人类精神文明演进的标尺。良渚时代的艺术 装饰,较之崧泽时代简约概括的艺术风格,显然更为精致和细 腻,无论是日常器物还是礼仪用品的装饰都可以发现这样的规 律。比如玉串饰是一种日常可见的装饰品,但良渚时代的作品不 仅制作精细程度进步良多,在色彩和组件形式的配伍上也都显示 出更为成熟的设计感。至于每每见于各种玉器上的良渚神徽,即 便是在面积十分有限的配件如瑁、镦、玉管上进行装饰,也始终 坚持在器物表面采用多层次的减地浮雕和细若游丝的繁复细刻相 结合,形成纤细与突出的层次对比和丰富的节奏变化。而这种对 规整和精细的追求在陶器的制作上也同样得到印证。
上海工艺美术 shanghai art & crafts
从古江南到古中国
——“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 From Ancient Southern Region to Ancient China
陈晴
பைடு நூலகம்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n modern China, the ancient human groups, which scatter like sparks, gradually disperse and converge to form a number of archaeological cultural circles with different features and mutual influences, laying the foundation of the current diversified and integrated Chinese culture. The early civilization, represented by the Songze-Liangzhu Culture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this period.

古人对鸟的崇拜

古人对鸟的崇拜

古人对鸟的崇拜

古人对鸟的崇拜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在古代文化中,鸟类被赋予了神秘、神圣的象征意义。中国文化中,孔子曾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其中的“仁者乐山”就是指对山中的鸟兽有感悟的仁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鸟的神话和传说,比如神鸟凤凰、鸾鸟等,都是古人对鸟的崇拜的体现。

古代人认为鸟是通往天国的使者,可以与神灵沟通。因此,鸟在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被广泛使用。例如,埃及人崇拜鹰、秃鹫等鸟类,认为它们象征着神的力量和智慧;印度教则崇拜孔雀,认为它代表着神的爱和美;而在中国古代,有关鸟类的祭祀和仪式也非常普遍。

古代文学中也有很多关于鸟类的诗词和散文。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鸟雀》中写到:“一鸟来峰顶,百鸟皆惊飞。何必群鸟聚,一鸟自高飞。”诗中表现出鸟类的独立、自由和高洁的品质。

总之,古人对鸟的崇拜是一个充满神秘、神圣和美好的传统。它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悟的体现。

- 1 -

良渚玉鸟赏析

良渚玉鸟赏析

良渚玉鸟赏析

“鸟儿”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情感的载体。

远古时期,人们对于能飞翔至天空又能随时栖落于地面,生活在山野之间的鸟儿充满了敬畏,他们认为自由的鸟是上天的使者,于是“鸟崇拜”应运而生。从古代鸟形玉器上可窥见一斑。

红山文化距今约5千到6千年,发源于内蒙古一带。红山文化

以“C形龙”和“玉猪龙”而闻名,同时期发现的还有很多小型玉器,包括玉斧、玉钺、玉鳖,还有就是玉鸮。鸮[xiāo],猫头鹰,造型拙朴概括,具有强烈的原始巫术色彩。

良渚文化距今4千到5千多年,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

期文化。这一时期玉鸟的造型更加圆润,更具有和谐感,传达出这一时期人类性格里对自然万物追求共同发展的柔和心态。

玄鸟,即凤鸟。

是商王朝的图腾。凤鸟在商代人心中地位之高可想而知,妇好墓出土的大量玉器中,有象征地位的“玉凤”出土,其造型惊为天人,简约大气,从它身上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伟大的商王朝恢弘盛世的绰影。

玉文化发展到西周,开始进入过渡时期,从王玉文化向礼玉文化的转型。

这一时期的玉器,不论造型还是工艺都出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玉鸟开始褪去神秘色彩,造型变化多端。

良渚文化神徽探秘

良渚文化神徽探秘

良渚文化神徽探秘

神人神兽图案是良渚文化标志性神徽,头带羽毛的神人骑在伏地的神兽身上。神人脸部刻画写实,眼、鼻、嘴齐全,鼻部造型如卷云状,张口露出呲牙,双手五指分明,搭在神兽身上,手臂用涡纹装饰。神兽二眼占居脸的大半部分,形态夸张,与其他五官不成比例,大嘴露齿,有须,鼻部与最距离小,用带有涡纹的刻画。

代表神兽前肢和身体。神徽在良渚玉器的布置上,神人与神兽可单独布置,也可上下间隔布置,凡是上下间隔布置的,明显可看出神人骑在神兽上面的含义,最有代表性的是良渚玉琮上的图案。在大型祭祀器物上,神人也可横向间隔布置。不管神人神徽图案竖排还是横排,神人的羽冠均简化成二道突出的弦纹。

此二类神徽在良渚玉器上最为常见,另一类被称做鸟纹的神徽也及为常见,一般认为,鸟纹由眼睛与翅膀抽象组成,有玉器上的刻画显示,上述猜测有误。圆圈代表鸟身,前突赘状物可能是神鸟颈毛,当然也不排除是翅膀的可能性,很多良渚玉器上的鸟神徽已省略了鸟头表达。神鸟神徽得另一种表达形式是一个写实的神鸟立于祭坛上的侧面像,祭坛上常绘有形似乌龟的图案。在个别玉器上也能看到鱼的图案,这类图案非常写实,不如神人神兽神徽抽象。

神人神兽神徽在良渚玉器上大量出现,显示这二类神徽的重要性,是良渚人的主要崇拜物。目前,神兽是何种兽类,神人骑神兽代表降服神兽还是仅仅代表神人的坐骑,历史文献中没有任何记载和研究结论。笔者从神人与神兽可成对出现和单独出现的现象分析,神兽应是可独立存在的,神人骑神兽表示降服的可能性较大。

纵观中国历史上作为图腾的动物形象及墓葬中出土的器物中,有一类动物形象引起笔者关注,即貔貅,又名辟邪。传说中辟邪有角,善吃,又喜食金银财宝。商朝祭祀用青铜器上,常常纹有兽面纹,又名饕餮纹,与辟邪有着相同的含义,动物造型的辟邪是饕餮纹神兽的形象表达。商朝是由良渚人的后裔建立,良渚大型祭祀玉器的器型与商朝青铜器的器型类同,可以说商朝青铜礼器继承了良渚祭祀玉礼器的传统。在良渚祭祀玉礼器上,存在大量的神兽神徽图案,由此推断,

良渚文明与防风古国关系考

良渚文明与防风古国关系考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

良渚文明的发现是近年考古学界的一个热点。良渚文明的发现,为我们研究4000年以前的方国社会打开了一个缺口。防风国见诸于各种史料记载,如《国语》《韩非子》《史记》和《吴越春秋》以及浙江杭州、湖州等地区的地方志中。防风古国的存在时间在炎黄时代所谓的万国时期以及夏朝初年。

1 时间上的重合

良渚文化一般认为结束于4500~4000年前,“目前分歧主要集中于三家:即距今4000年前后,距今4500年前后与距今4200年左右”。栾丰实先生认为良渚文化结束于距今4500年左右,“大体同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相当”。夏鼐先生认为良渚文化结束于约4200年前,“良渚文化的延续时间达1000年左右,即公元前3300~公元前2250年”。宋建先生等学者则认为良渚结束于4000年左右。根据热释光与碳14的绝对测年数据,良渚文化一般认为结束于4500~4000年前,前后相差500年。

防风古国存在的时间在《国语》中有记载:“既彻俎而宴,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史记》中的记载与《国语》如出一辙。通过史料,我们可以了解防风氏为大禹所杀,防风国下限应该在夏朝初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测年和文献研究,夏代存在时间是公元前1880—公元前2070年。虽然经过夏商周断代工程测年夏的具体年代仍值得商榷,但是夏王朝的上限与良渚文明的下限重合是没有疑问的。

2 地望上的相近

防风国的地望古籍中也有记载,认为其“客曰:‘防风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那么这个封嵎之山在哪里呢?夏星南先生文章中指出,“关于防风氏国的国土疆域,或者说它的统治范围,根据浙江湖州、杭州府志及一些县志记载:德清‘古防风氏之国’,湖州(吴兴县)‘古防风氏之国’,安吉‘古防风氏国西陲。’长兴县‘防风氏国在焉。’余杭县‘金鹅山,防风氏都此。’于潜县‘于潜又有地风山……杭州府志谓古防风国似在此’”。今日的良渚卞家山遗址正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距离湖州很近,在德清县正南,而安吉正位于良渚遗址西北部,符合“西陲”之说。

【地方文史】良渚文化与防风古国

【地方文史】良渚文化与防风古国

【地⽅⽂史】良渚⽂化与防风古国

良渚⽂化与防风古国

作者:杨振华

⼤量的出⼟⽂物不仅让良渚⽂化——这道中华⽂明的曙光更加具象化,良渚遗址也已被列⼊更新了的《中国世界⽂化遗产预备名单》,申遗的步伐井井有条。古⼈的智慧之⾼超真是让⼈感慨万千,钦佩⽆⽐。

与良渚⽂化中⼼区域隔东苕溪相望的德清县三合乡同样是良渚⽂化器物的集中出⼟地之⼀,并且那⾥有流传了⼏千年的⽂化遗产——防风⽂化。防风⽂化的主⼈⾃然就是防风⽒,传说中是与夏禹同时代的治⽔英雄,被夏禹所杀,原因是夏禹在会稽⼭召集天下诸侯开会时,他迟到了。开会迟到,处分⼀下差不多,竟然被杀头,⼤概夏禹认为防风⽒已经对他的权威构成了挑战。禹杀防风,是古代部落之间争⽃的⼀页,也是中国集权政治的⼀个开端。

防风⽂化,历史悠远,但更多的时候被当作神话传说,被列⼊国家⾮物质⽂化遗产名录。但在很⼤程度上,传说是历史⽂化的折射,是因年代久远⽽⽆法实证的历史。在⽂字发明以前,⼝⽿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神话传说之中,不难发现蕴含着某些⽐较可靠的历史资料。对此,著名的先秦历史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世凯先⽣有过⼀个风趣的解说。2011年12⽉10⽇,在第三届防风⽂化学术研讨会上,孟世凯先⽣发表演讲,认为防风⽒实有其⼈。他还讲到早先与神话学专家袁珂先⽣在上海相遇,看到袁主编的神话辞典把三皇五帝列为神话⼈物,⼤为不满,说先秦史研究总共只管了上⾄三皇五帝下到⿁⾕⼦之类2000多⼲部,怎么能把三皇五帝都归到神话系列呢?袁珂很坦然地说,我研究神话,说三皇五帝,你研究先秦史,说三皇五帝,各管各的,这有什么⽭盾呢?在上古的历史中,神话传说和历史紧紧地交融在⼀起。

良渚出土玉鸟的特征

良渚出土玉鸟的特征

良渚出土玉鸟的特征

良渚玉鸟是中国良渚文化时期出土的一种玉器,具有独特的特征和价值。本文将从形态特征、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三个方面介绍良渚玉鸟的特征。

一、形态特征

良渚玉鸟通常呈立体雕琢,形态生动,寓意吉祥。它的整体呈现出一种飞翔的姿态,翅膀展开,尾巴竖立。头部呈现出鸟嘴、眼睛和冠状突起等细节,栩栩如生。身体上则有羽毛、胸脯和腹部等雕刻,细致入微。整个玉鸟的线条流畅,形态优美,展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二、象征意义

良渚玉鸟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首先,鸟是古代文化中的神圣象征,被视为吉祥的象征物。玉鸟作为一种良渚文化的代表,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祈祷。其次,玉鸟还象征着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对生命的敬畏。古人将鸟与天空、自由、和谐等概念联系在一起,赋予了玉鸟更深层次的意义。此外,良渚玉鸟还被视为一种守护神,可以带来平安和好运。

三、文化背景

良渚玉鸟的出土地点为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遗址,该遗址是中国早期城市文明的重要代表,被誉为“东方的古埃及”。良渚文化时

期约为公元前5300年至前4300年,是中国远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渚玉鸟的出土表明了良渚文化时期人们对玉器的推崇和喜爱,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良渚玉鸟的出土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良渚文化的认识,也为研究古代玉器的制作工艺和文化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通过对良渚玉鸟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承,感受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总结起来,良渚玉鸟作为中国良渚文化时期的代表,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和象征意义。它的形态生动、线条流畅,寓意吉祥,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同时,玉鸟还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自然界的敬畏之情。良渚玉鸟的出土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良渚文化的了解,也为研究古代玉器和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通过对良渚玉鸟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进一步认识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良渚文明

良渚文明

陈民镇:《良渚文化:虞代的考古学文化——兼论良渚文化的去向》,

摘要: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虞代,良渚文化是虞代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并未消亡,而是因生存环境的恶化而北迁中原建立了夏朝。中国东南是华夏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中华文明的起源至今仍是个谜题。在“九五”国家重点课题“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题后,2001年,“十五”国家重点课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以求更进一步探索中华文明的源头。不过学界对中国的传说时代的历史以及此期间的考古学文化都存在诸多分歧,很多关键问题难以达成一致意见。2007年末发现良渚古城的消息公布,震撼了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良渚古城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确证势必将改写中国的历史。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疑古思潮使中国的上古史框架趋于真空,我们需要在考古学的基础上重新整理我们民族的文献资料,重建我们民族历史的开端。中国传说时代的历史有其特殊性,但绝不是虚无的,也绝不是神话学者所说的“神话历史化”的结果。恰恰相反,中国的诸多神话倒是“历史神话化”的结果。在本文中,笔者通过文献学与考古学双重验证的“二重证据法”,指出良渚文化实即中国第一个王朝——虞朝的考古学文化。中国东南是华夏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一、历史上曾存在一个“虞代”

我们在表述中国上古史时一贯以夏商周“三代”并提,事实上,虞代才是中国历史的开端,也是中华文明的开端。这一点,先秦时人皆言之凿凿,却渐为后人所忘却。

先秦的著作皆将虞代视作中国的第一个王朝,“虞夏商周”四代说在当时是通行的说法,秦汉之后言“虞”为独立朝代说者渐少,取而代之的是夏商周三代论,古今史家因此忽略了“虞代”是一个独立朝代的事实。而上世纪初疑古之风蔚起,疑古派学者将五帝乃至夏禹都划入怀疑之列,更把夏朝前的历史基本排除在信史之外。笔者认为,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虞朝,个别学者也曾著文指出中华文明史上曾出现过一个虞代。[1]1956年杨向奎先生提出“应当给有虞氏一个应有的历史地位”。[2]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之际,追溯中华民族历史的源头,对中国第一个朝代虞朝历史的寻绎和整理就显得尤为必要。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在设计文化推广中的应用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在设计文化推广中的应用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在设计文化推广中的应用

作者:何航钱金英

来源:《科技资讯》2018年第34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良渚文化中特色纹样的神人兽面纹进行简要分析和整理,结合现代图形标志的设计案例和新颖的文创产品案例,来探讨分析推广良渚文化的思路和方法。传播良渚文化对今天中国社会五千年文化历史认同感的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文化推广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2(a)-0-02

良渚文化是位于古中国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古文明,形成发展于距今5000年左右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一带地区。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考古的发现——尤其是良渚古城城墙的发现,则直接地表明了良渚文化不是一支小小的部落文明而是一支具有较强的国家力量和国家意志的良渚王国文明。2012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也将继续推进,良渚文化将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一个新的历史文化标签。

1 良渚文化纹样——神人兽面纹的寓意

良渚遗址的发掘中最令世界瞩目的就是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包括了玉琮、玉钺、玉璧、玉璜等,这些玉器造型复杂纹饰诡谲,其中最为著名的纹饰是一种被称作“神人兽面纹”(见图1)的纹饰,关于它的含义,也一直是民间和学术界猜想的热点:有龙的传人之说,解释为此兽面纹是由龙首纹演绎而成的,良诸神人是驾龙的;有太阳神之说,解释为良渚先人崇尚鸟图腾,是神人驭大鹏而翔,向往太阳神之举;还有虎豹野兽之说,解释为良渚先人在大自然与虎豹豺狼搏斗,是人定胜兽的英雄崇拜;更有人从良诸人居的生活环境多为水泽之乡联想到凶残的鳄鱼不断伤人的情景从而得出“神徽”的神人兽面纹是良诸神人最终战胜了鳄鱼的“凯旋”之图[1]。其实,在笔者看来,这神人兽面纹不论是代表了神巫宗教的权利亦或是王权贵族的象征,它都是良渚文明中一种具有重要地位的图腾,这些个猜想都无伤大雅,自古以来不论何种文明皆有将树花鸟虫鱼兽作为一个种族部落图腾的特色,良渚时期的人们处在农耕文明时期,对于天地对于自然万物都有一定的敬畏之心。那么神人兽面纹中神性、尊贵、备受推崇、不可亵渎的寓意便了然于目,当然更加深入清楚了解对于我们在基于良渚文化中纹样的运用和创作,也具有相对的明确意义。

良渚文化与鸟崇拜

良渚文化与鸟崇拜

从良渚文化玉器鸟形象看史前社会的鸟崇拜

内容提要:对鸟的崇拜,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至少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出现。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和人的地位的上升,原始先民逐渐由图腾崇拜转向祖先崇拜。本文力图透过良渚文化玉器上出现的大量鸟形象这扇窗,再结合有关鸟崇拜的各种文献记载,和当时的一些鸟崇拜民俗活动,来对原始先民中鸟的祖先崇拜作一小小的看法。

关键词:良渚玉器史前社会鸟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于长江下游,以江浙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古文明。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距今5300——4200年。[1]从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器物中,玉器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大多制作精美,尤其在刻有纹饰的器物上,鸟图像的频频出现,并不仅仅具有装饰意义,显而易见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巫鸿先生认为,“在一特定时期和文化体系中人们所创造的艺术与文学(包括口头文学)应互相平行,都反映当时人观察、理解和表现世界的特殊角度、观念。”[2]良渚文化玉器中的鸟崇拜就是这种特殊意义下的特殊角度、特定观念的具体显现。

良渚文化玉器鸟形象,大致可分为圆雕玉鸟和刻划鸟纹。圆雕玉鸟多为片状,鸟身较圆,两翅垂向尾部;背部雕刻细致给人以俯视玉鸟之感。刻划鸟纹多为侧面,鸟身呈圆形,翅与头都很小,鸟形象较抽象或简洁,似乎处于衬托、从属地位。

反山墓地出土的一玉鸟(图1),长5.5厘米,宽5.8厘米,整体近似三角形,片状。头部前凸,翅较小,伸展向后,平尾,眼于头的上平面,双眼大而圆,极度夸张。[3]类似的玉鸟在不同地区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多件。这些玉鸟大头,大身,小喙,小翅,绝非鹰类,疑为鸠鸟。鸟的背面琢法精致。眼于头的上平面而向上,部分玉雕形象眼较大,且有多重环线装饰。取景方式为近观,表现鸟刚刚起飞的样子。简约、古朴,造型中绝少夸张。表现了一种为原始的鸟崇拜,即对鸟本身特征的崇拜。

战神的“堕落”:鸱的文化演变

战神的“堕落”:鸱的文化演变

战神的“堕落”:鸱的文化演变作者:***

来源:《寻根》2022年第06期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下方1.5米深的水里,捞出来一件酒器,是一个蹲坐的鸱鸮形象,其头高昂,眼圆睁,宽喙,双翅垂地支撑,双足粗壮,造型厚重、雄浑,神态庄严、肃

穆。鸮尊通高46.3厘米,口长16.4厘米,足高13.2厘米,盖高13.4厘米,重16千克。河南博物院建院80周年时把它选作“镇院之宝”,名为“妇好鸮尊”(图1)。妇好墓中还出土了6件玉鸮和其他青铜鸮尊。说明鸱鸮在妇好生活的时代是颇受尊重和喜爱的鸟类。鸱鸮出现在善于作战并常常取得胜利的女将军妇好的墓中,它的象征意义浓厚,所以,河南博物院的解释文字中,称它为“战神”。并将它与希腊女神雅典娜喜爱的鸟——猫头鹰一并介绍,以增加鸱鸮“神”的分量,当然,商代的人并不知道雅典娜是什么神。但是,鸱鸮和猫头鹰是同一种动物,已经被现代人认可了。

鸱鸮的别名

鸱鸮在古代的名称很多,《尔雅·释鸟》云:“鸱鸮,一名鸋鴃也。”陆玑在《毛诗草木虫鱼鸟兽疏》里说:“雀类鸋鴂。”“鸱鸮,似黄雀而小,其喙尖如锥。”陆玑认为鸱鸮也叫鸋鴂,在不同的地区,名称也不一样:“幽州人谓之鸋鴂,或曰巧妇,或曰女匠;关东谓之工雀,或谓之过鸁;关西谓之桑飞,或谓之袜雀,或曰巧女。”巧妇、女匠、工雀、过鸁、桑飞、袜雀、巧女都是它的名称。马瑞辰说:“鸋鴂为鸱鸮别名。”鸱鸮还叫桃虫、蒙鸩、果赢、桑飞、布谷等。扬雄在《方言》卷八中说:“桑飞,自关而东谓之工爵,或谓之过鸁,或谓之女匠。自关而西谓之桑飞,或谓之懱爵。”他和陆玑的认识一样,说鸱鸮在关东地区叫工雀、过鸁,关西地区叫桑飞。

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

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

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

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

赵陵山、少卿山、绰墩山、皇宜山……横亘于水乡沃墅上的一座座土丘,素来默默无闻。历朝历代,人们在土丘上修建寺庙,耕种庄稼,谁也猜不透它们所蕴藏的奥秘。

近些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这些土丘上发掘,发现了许多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区,大量玉器、石器、陶器和人体骨架等珍贵文物。这些考古发现对于考察良渚文化社会风貌和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这一座座大小不一的土丘,原来是5000年前我们的先民人工堆筑而成的,用以埋葬氏族首领、贵族和平民,也用作祭坛。无论是堆筑年代、形态和用途,它们都与古埃及王国修筑在尼罗河畔的金字塔——法老陵墓有着惊人的相似。专家们形象地称之为中国的土筑金字塔。

赵陵山是土筑金字塔中最典型的一座。

1990年、1991年和1995年,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和昆山市文管会联合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从已经探明的情况看,赵陵山遗址的中心部分是一个人工堆筑的大土台。土台南部有两层红烧土层,自北向南倾斜,这与原始宗教礼仪和当时的殡葬习俗有关。特别是第二层红烧土下,复盖着一批重要墓葬,有明显的殉葬现象:有的人头骨放在一堆散乱的骨头上,有的两具婴儿骨架间放一只特大的红陶鼎,有的只有头骨,人体骨骼旁找不到随葬品,半数下肢被破去,有的双腿作捆绑状,有的身首异处。如此规模集中、形式多样的集体杀殉现象,在我国良渚文化研究中还是首次发现。考古学家向来是谨言慎行的,但经上海博物馆用碳14测定,证明那些人体骨骼确实是4700年前的遗骸时,一个个都激动起来,连夜发电报向北京汇报。

评析《良渚文化鸟人纹像的内涵和功能》

评析《良渚文化鸟人纹像的内涵和功能》

沟通 人 、 神两界的作用 , 认 为 张 开 的 兽 口在 很 多 文 化 中都 象 征
着通往另一个 世界 的通 道 ,而商周青铜器纹饰 中置 于兽 口下
的人应是 巫师 或萨满 。 随着 张氏一 系列文章 的相继 问世 , 有许 具有 多元混 同的特征 。 根据提 出的原则 , 笔者将 面纹 分解 为双 多的拥护 者 , 笔者对于所有观点指 出不 成立 的理 由。第一 , 将
神像 截然划分 为人 、 兽上下两个部 分 , 并 不符 合刻纹 的实 际 。 第二 , 以动物协助巫师的巫术活动 , 在近代一些原始 民族 中虽 然有迹可 寻 , 但这是两种完全不 同的文化现象 , 根本无法进行 简单 的比附。 第 三张氏将 玉琮视为贯通天地之物 , 同样是值得
目、 肢爪 、 鼻子 、 獠牙 四大部分进行分析 。
面纹实质是人 格化的“ 鸟E l 复合 图像 ” 。再进一 步推 导出上古
宗教含义 , 其 中以巫蹁说进行解读 。这是 文章 的重点所在 。巫
蹁说是 由张光直最早提 出,他认为神像分 为人像 和兽像 两大 母题 , 认为上部人像表现 的是巫师 的形 象 , 下部兽像则是 协助
人类 “ 创造 ” 图像 的三点规 则 : 首先 , 图像 的建构 是在分解 、 组 合、 转换 、 借用 、 变形等方式下进行 的; 其次 ຫໍສະໝຸດ Baidu 以简代繁 、 以局代

浙江民间故事中鸟崇拜的嬗变

浙江民间故事中鸟崇拜的嬗变

48

浙江民间故事中鸟崇拜的嬗变

■徐维瑜/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摘 要:鸟崇拜在浙江地区的民间信仰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当代的民间故事中,仍然有着大量的鸟崇拜的遗存。这些故事既体现出浙江民间对原始的鸟崇拜的传承,又呈现出新的变化,诸如以鸟为神、鸟化生活以及人鸟互化的故事主题,都使得鸟信仰在今天的浙江民间故事中依然据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关键词:浙江 民间故事 鸟崇拜一、鸟崇拜的滥觞

在我国的远古图腾文化中鸟崇拜从未缺席,一直流传敬鸟,化鸟为神的信仰习俗。在江浙地区考古发现,良渚文化对鸟崇拜的程度尤其发达。按照列维·斯特劳斯在《图腾制度》一书中对于图腾的解释,认为图腾制度和动物植物有密切的关系,而人们将熟悉的动植物视为神明正是因为它们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食物需求在原始人的意识中占有优先地位,能够唤起强烈和多变的情感。所以,我们不必感到奇怪,某些作为部落常备食品的动物植物物种,应该成为部落成员最主要的关注点。江浙地区的居民食用稻米的历史源远流长,追溯起来,早在河姆渡文化时代已有证据表明先民们与水稻的关系。

在《水稻人工栽培的发明与稻米之路》一书中,梁庭望先生明确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国家。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是江南越人的先民,江南越人是当今江南汉族和华南、西南壮侗语诸族的祖先,壮侗语诸族的先民也对中国最早发明水

稻人工栽培做出了重大贡献。”①

水稻文化也正是因此成为了鸟崇拜的滥觞。

在浙江的丽水地区,武义县以及上虞县等地流传着关于麻雀为人类偷稻谷,偷种子的传说,麻雀不顾自身的安危为先民们送来了粮食,使得先民们得以在存活而生生不息。这种人、鸟、稻三者的关系得以建立,也是先民们鸟崇拜滥觞的依据之一。

杭州良渚玉鸟集介绍

杭州良渚玉鸟集介绍

杭州良渚玉鸟集介绍

杭州良渚玉鸟集位于杭州市良渚古城遗址内,是一座集合了丰富的玉鸟文化资源的博物馆。良渚玉鸟集以其珍贵的玉鸟文化展示,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遗址之一。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玉鸟文化更是其中的瑰宝。

良渚玉鸟集的展览馆内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展示了不同的玉鸟文化。首先是玉鸟的起源和发展区,展示了各种不同时期的玉鸟形态和风格,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玉鸟文化的演变过程。其次是玉鸟的制作工艺区,展示了不同制作工艺的玉鸟,包括雕刻、打磨等技艺,让人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到玉鸟的细节和工艺。最后是玉鸟的象征意义区,展示了玉鸟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让人们深入了解到玉鸟文化的深厚内涵。

在良渚玉鸟集的展览馆中,还有一些专门的展示区,展示了一些珍贵的玉鸟文物。这些文物包括玉鸟器物、玉鸟饰品等,都是经过精心保护和修复的,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这些文物的展示让人们可以亲眼见到古代玉鸟的真实面貌,感受到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除了展览区,良渚玉鸟集还设有研究区和教育区。研究区为学者提

供了研究和交流的场所,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探讨玉鸟文化。教育区则为学生和公众提供了学习和了解玉鸟文化的机会,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玉鸟文化。

良渚玉鸟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关注。政府在建设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保护和修复了许多珍贵的玉鸟文物。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其中,捐赠了许多文物和资金,为良渚玉鸟集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良渚文化玉器鸟形象看史前社会的鸟崇拜

内容提要:对鸟的崇拜,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至少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出现。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和人的地位的上升,原始先民逐渐由图腾崇拜转向祖先崇拜。本文力图透过良渚文化玉器上出现的大量鸟形象这扇窗,再结合有关鸟崇拜的各种文献记载,和当时的一些鸟崇拜民俗活动,来对原始先民中鸟的祖先崇拜作一小小的看法。

关键词:良渚玉器史前社会鸟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于长江下游,以江浙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古文明。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距今5300——4200年。[1]从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器物中,玉器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大多制作精美,尤其在刻有纹饰的器物上,鸟图像的频频出现,并不仅仅具有装饰意义,显而易见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巫鸿先生认为,“在一特定时期和文化体系中人们所创造的艺术与文学(包括口头文学)应互相平行,都反映当时人观察、理解和表现世界的特殊角度、观念。”[2]良渚文化玉器中的鸟崇拜就是这种特殊意义下的特殊角度、特定观念的具体显现。

良渚文化玉器鸟形象,大致可分为圆雕玉鸟和刻划鸟纹。圆雕玉鸟多为片状,鸟身较圆,两翅垂向尾部;背部雕刻细致给人以俯视玉鸟之感。刻划鸟纹多为侧面,鸟身呈圆形,翅与头都很小,鸟形象较抽象或简洁,似乎处于衬托、从属地位。

反山墓地出土的一玉鸟(图1),长5.5厘米,宽5.8厘米,整体近似三角形,片状。头部前凸,翅较小,伸展向后,平尾,眼于头的上平面,双眼大而圆,极度夸张。[3]类似的玉鸟在不同地区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多件。这些玉鸟大头,大身,小喙,小翅,绝非鹰类,疑为鸠鸟。鸟的背面琢法精致。眼于头的上平面而向上,部分玉雕形象眼较大,且有多重环线装饰。取景方式为近观,表现鸟刚刚起飞的样子。简约、古朴,造型中绝少夸张。表现了一种为原始的鸟崇拜,即对鸟本身特征的崇拜。

反山墓地出土的冠形器(M22:11),高4.2厘米,宽3.85厘米,片状,梯形。中部浮雕兽面纹,大眼,阔鼻,嘴扁而宽。眼廓、鼻、嘴皆饰细阴线纹。兽面左右侧的上方,各饰一团形纹样,形象极难辨认,学者认为“鸟头向外,单圈小圆眼,尖喙细颈,椭圆形鸟翼,翼中有重圈”。[4]反山这一玉饰上鸟纹的形象不甚明了,在瑶山出土的冠形器(瑶山M2:1)(图2)上,这种鸟纹的形象就很明确了。器高5.8厘米,宽7.7厘米,梯形。中下部有孔,孔之上部有细阴线刻神人兽面纹,神人两侧各一侧身鸟纹,鸟头较大,以眼为中心有多层阴刻圈,尖喙,有冠,细颈,翅为四边形,小于鸟头,但不知为何鸟。[5]神人双臂及两旁神鸟羽翼采用一致的卷云纹,仔细观察这些玉器纹饰,不难发现鸟与兽形象某些组成部分的惊人一致,尤其是鸟身与兽眼。这种纹饰上的互渗似乎反映了属性的相互依靠。神人兽面纹两侧鸟首相外的鸟形象,烘托了神人借助鸟羽化升天的意境。与玉鸟颇具神似的玉冠状器、玉三叉形器、玉璜等,正反映当时鸟图腾崇拜的兴盛。美国弗利尔博物馆所藏的三件良渚式玉璧(图3),各以阴线刻绘一只小鸟站立于“有角的跑门”上。三件玉璧之一的侧边上,又线刻了四个花纹单位,各饰以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或一个鱼骨架,故在整个周围边线上,共有二只鸟,二条鱼,鸟鱼之间又刻绘似雷纹的回转线条。巫鸿先生在《东夷艺术中的鸟纹》一文中,认为此神秘鸟纹是《尚书•禹贡》中“淮海惟扬州,彭蠡既豬,阳鸟攸居”中的“阳鸟”的具体表象。更进一步解释了“阳鸟”就是当地所住的人民“鸟夷”,他们的贡品中有羽毛一项。其中一展翅小鸟,灵巧伶俐,尖短喙,只剪尾,极似飞燕;而尾翅上翘者,姿势颇似鹡鸰。[6]

反山墓出土的玉琮(M12:98)(图4),与常见的良渚式玉琮一样,此器呈外方内圆,外壁分为四个花纹单位,每个单位又分上下两段,上段琢饰小眼面纹,下段琢饰大眼面纹。该玉琮于面纹的左右两颊处,各琢以鸟纹,鸟首向外,以圆涡纹表现鸟的身、尾,省略了足、爪的描述,[7]此鸟纹以图案化,难以分辨为何鸟。

璧与琮两种玉器,在良渚文化晚期,同属重要的且彼此有某种关联的宗教用器。良渚先民们相信天如圆蓋,地方而平,他们相信用美丽而不朽的玉,琢成圆璧与方琮,在琮的四边,琢上表现“神祗、祖先、神灵动物”三位一体的花纹,来礼拜神祗祖先,希望达到沟通感应的目的。鸟图腾崇拜的良渚先民们在这些宗教用器上大肆表现鸟形象,将这种沟通神祗祖先的法力赋予神鸟。

在我国古籍中,关于鸟崇拜和鸟生传说相当多。如《左传》、《史记》、《山海经》等书中,多有论述。太昊、少昊氏族部落是典型的鸟崇拜。太昊以凤鸟为图腾,《史记•三皇本纪》“太昊庖牺氏,风姓。”风即凤,说的是太昊以凤鸟为图腾之证。传说句芒是一种神鸟,《山海经•海外东经》:“东方句芒,鸟神人面,乘两龙。”句芒又称九凤,如《山海经•大荒北经》:“太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即太昊句芒的图腾是凤鸟。

百鸟之王少昊,名挚,而挚同鸷,大约是一只鸷鸟,是鸟崇拜最典型的氏族部落,在其氏族部落内,各氏族全以鸟为名,《左传•昭公十七年》:“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的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谣者也。”自称为少昊后代的郯子把上述传说归化为历史,固然不足为信,但作为反映少昊之国丰富多彩的鸟图腾崇拜,则是确信无疑的。而且,根据考古发现并证实,鸤鸠为布谷,爽鸠为鹰,鹘鸠为鸟、枭、雕。[8]当时,以鸷鸟为图腾的少昊之国,征服并包容了分别以凤鸟、玄鸟;伯赵鸟、青鸟、丹鸟及五鸠、五雉、九扈等鸟类为图腾的大小部落(氏族),并给各部落(氏族)首领按其势力和特氏分别授予不同权限和职能的官衔,共同管理天下政事。

少昊氏族部落,不仅是鸟图腾,还有图腾柱为标记,《拾遗记》对少昊氏鸟图腾柱的记载:“少昊以金德王,母曰皇娥,……时有神童,容貌绝俗,称为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将於桑际,与黄娥谨戏,……帝子与黄娥泛於海上,以桂枝为表,结薰茅为旌,刻玉为鸠,置於表端。言鸠之四时之候……及皇娥生少昊,号曰穷桑子。”

《山海经》中有关人鸟图像的记载:“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其为人长頬。”又《归藏宝筮》:“羽民之状,鸟喙赤目而白首。”是说羽民国里的人,生有翅膀,能飞,和鸟一样从蛋里生出来。《史记》正义引《神异经》:“南方荒中有人焉,人面,鸟喙,而有翼,两手足扶翼而行,食海中鱼,即斯人也。”这种半人半鸟的形象,大概是崇拜鸟图腾加以人格化。这些都足以说明在远古时代,我国鸟崇拜氏族部落的繁荣。

史前人对鸟的崇拜,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梳妆打扮,容貌举止也作鸟状。《汉书》记东夷人“居在海曲,被服容止,皆像鸟也”。按越人习惯,航海时,每遇厄难,拜求祖先图腾——鵅鸟,降临福佑,保护他们。在这种图腾崇拜的意识支配下,每次出海时,按照图腾形象,把他们自己装扮成以鸟羽为衣冠的羽人或鸟人,同时也把他们所乘的船只予以图腾化,祈祷平安。他们还说“鸟语”,“鸟语”屡见于典籍,但今人多不信。实际上,“鸟语”是曾有过的。《说文》:“乙乙,玄鸟也,齐鲁之间谓之乙乙,取其名自呼。”这一带的先民为了与鸟图腾取得某种联系,甚至还有拔牙的风俗。

在民族志材料中也有关鸟崇拜的传说。台湾泰雅族以鸟为图腾,流行着富有诗意的鸟生传说。太古时代,南湖大山哈巴郭洛地方,有一块大石块。有一次,一只气力鸟飞来,将石头转动而落于水中,石块断开,从里面生出一男一女。他们繁衍子孙,成为南澳社的祖先。石能开裂是气力鸟的功劳,说明人的出生与鸟有关。同类性质的鸟崇拜传说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

鸟形象之所以如此流行,必然有它的原因,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良渚玉器上的鸟纹,邓淑蘋先生将其解释为“神祗祖先的像”。[9]张光直先生在《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中说,商周青铜器动物上的花纹(鸟兽之类的纹样)是与原始宗教祭祀有关的精灵图形(或形象),是原始巫师在人神之间交通的一种工具。[10]萨满式的巫术,即巫师借动物的助力沟通天地,沟通民神,沟通生死。根据现代民族里面萨满教和萨满艺术的研究,可知所谓:“爱克斯光式”绘制人兽的方式和“阴阳人”的形象,都是萨满式美术中广见的母体。由此,大量鸟形象的出现,是原始宗教中巫师沟通人神心情的一种表现。对原始先民来说,鸟能在空中自由飞翔,具有一种人所不备的神奇的魔力,从而对它产生一种崇敬的心情,并加以神化崇拜。

图腾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以及其它自然物。根据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中原始先民们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相结合起来而成的一种宗教形式或信仰。然而如就原始先民们的崇拜观念来说,人们当时对祖先崇拜或鬼魂崇拜赋予了更广泛的内容。最原始的祖先崇拜,包括在图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