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节 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精品导学案(答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学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精品导学案(答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学案

⼈教版⾼中化学必修2精品导学案(答案)必修⼆第⼆章第⼆节化学能与电能学案第⼆章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课前预习学案⼀、预习⽬标1、了解燃煤发电的流程及关键步骤2、通过预习尝试填写有关锌铜原电池的基础知识3、记住化学电池的本质4、了解常见电源⼆、预习内容1、燃煤发电的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常见的化学电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提出疑惑课内探究学案⼀、学习⽬标1、了解燃煤发电的流程及关键步骤2、掌握锌铜原电池的基础知识3、记住化学电池的本质4、了解常见电源⼆、学习重难点:掌握锌铜原电池的基础知识三、学习过程㈠燃煤发电的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探究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尝试填写下表:⑵原电池中如何判断正负极?⑶正极⾦属起啥作⽤?啥在正极上得电⼦?⑷正负极发⽣的反应类型?【知识应⽤】1、⽤下列物质设计⼀个原电池CuSO4溶液、ZnSO4溶液、H2SO4溶液、NaOH溶液、FeCl3溶液、NaCl溶液、Fe棒、Cu 棒、C棒、Zn⽚、Cu⽚、铜线、2、画出装置图㈢、常见电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当堂检测1.原电池中发⽣的化学反应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__ ,原电池将_______能转化为____能。

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 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 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导学案)

高一化学导学案: 编号: 使用时间: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编制人:李百禄 审核人:备课组 领导签字: 学习目标:1,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会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2,能根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分析判断离子反应能否发生。

教学重点难点: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共存【自主学习】1.电解质溶于水后发生了 ,成为了 。

2. 电离方程式:Na 2SO 4 ; BaCl2 Na 2SO 4形式存在 BaCl 2形式存在 3.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 ,【合作探究】【思考与交流1】(1) Na 2SO 4溶液和BaCl 2溶液的反应为什么说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2) Na 2SO 4固体BaCl 2固体充分混合,能发生反应吗?一、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书写概念: 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发生________成为离子 所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必然有_______ 参加 ,这样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上述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离子可以在水溶液中共同存在。

结论: ______________离子不能在水溶液中共存 会发生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

1 概念 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2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思考与交流2】⑴Na2CO3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有白色CaCO3沉淀生成;⑵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反应也有白色CaCO3沉淀生成;请问这两种反应的实质是否相同?化学方程式分别为:⑴,⑵;离子反应方程式分别为:⑴,⑵;【思考与交流3】(完成课本32页实验2-2)请写出下列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1)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 第二章 2.2 声音的特性 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 第二章 2.2 声音的特性 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2.2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3.理解声音的频率和响度的概念;4.了解声音的应用。

二、知识梳理1. 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2. 声音的特点声音具有以下特点:•声音是可以听到的,可以扩散的。

•声音具有高低不同的音调,即频率的差异。

•声音有大极限和小极限,即响度的差异。

3.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在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最快。

•在液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次之。

•在气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最慢。

4.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传播介质的性质。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0米。

5. 声音的频率和响度•频率:声音的频率是指声音每秒钟震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响度:声音的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单位是分贝(dB)。

6. 声音的应用声音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电话通讯:声音通过电信号传输,实现远程通讯。

•声波雷达:利用声音波的特性探测物体。

•音乐和语言传播:声音可以通过扩音设备传播,让更多的人听到。

三、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声音的定义和特点,了解了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声音的频率和响度的概念,以及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我们对声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是否对声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呢?下面请你回答以下问题:1.声音是由什么引起的?2.声音有哪些特点?3.声音可以通过什么传播?4.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什么?5.声音的频率和响度分别是什么?6.声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你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第二章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导学案 -

第二章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导学案 -

第二章细菌概述
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导学案2016.2
学习目标:
1理解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2了解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学习重点: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细菌细胞的结构
【自主探究】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包括
2.,一般为
3.,一般为
4.,主要是和
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求的不同将细菌分为四类:
1 ,2
3 ,4
(二)细菌在液体培养基有等现象。

(三)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概念:
意义:
2.概念:
意义
3.意义:
4.概念:
意义
5.意义
6.意义
♥小讨论联系实际判断细菌对氧气需求的不同类型。

【课堂练习】P20
【学习小结及反思】回顾本节学习目标,看你是否完成?还有哪些有待课下加强?
【教学反思】。

高一数学《基本初等函数》导学案(参考答案)

高一数学《基本初等函数》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第二节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第2课时)参考答案【自主认知】 1.y 与x 之间满足y=2x (x ∈N *).2.y 与x 之间满足y= (x ∈N *).3.因为对于每一个x 都有唯一的y 与之对应,因此按照函数的定义这两个关系式都可构成函数.它们与函数y=x 2的区别在于前者的自变量都在指数的位置上,而y=x 2的自变量在底数的位置上.y=a x (a>0且a ≠1) 自变量 R【合作探究】不能.因为当a<0时,a x 不一定有意义,如(-2)x ;当a=0时,0x 不一定有意义,如00,0-2,故a 的取值范围不能小于或等于0.2.不一定,当限定a>0且a ≠1时,才是指数函数3.因为指数函数的解析式为y=a x (a>0,且a ≠1),故要确定指数函数的解析式,只需确定a 的值.【典型例题】 1.选B.y=2-x = 故此函数是指数函数,且为减函数,故选B. 2. 要使函数f(x)有意义,需2x -1≥0,即2x ≥1,故x ≥0.答案:[0,+∞)3.【解题指南】(1)观察函数解析式的形式看是否满足指数函数的定义,然后再下结论.(2)已知是指数函数时,需紧扣指数函数解析式的特点,让a x 的系数为1,列出a 的方程,进而求出a 的值,检验可得答案.【解析】(1)选B.函数y=2·3x ,y=3x+1,y=x x 均不符合指数函数解析式的特征,不是指数函数,而y=πx 符合指数函数的定义,是指数函数.(2)由题意a 2-3a+3=1,即a 2-3a+2=0.解得a=1或a=2,而a=1不符合指数函数的定义,故a=2.答案:24.选C.令(a-2)2=1,得a=3或a=1,当a=1时不符合题意舍去,故a=3.【变式拓展】【解题指南】1.取特殊值,令x=1,得到的y 值即为a,b,c,d 的值,通过观察图象即可确定大小关系.2.先考虑去掉绝对值,然后画出函数的图象求解.【解析】1.选D.过点(1,0)作直线x=1,在第一象限内分别与各曲线相交,可知1<d<c,b<a<1,故b<a<1<d<c.2.当x ≥0时,y=5|x|=5x ;当x<0时,y=5|x|=5-x = .所以函数y=5|x|的图象如图所示.四、随堂检测x 1(),2x 1()5x 1()21. 选C.①不是指数函数,自变量不在指数上;②中2x的系数为-1,故不是指数函数;③自变量不在指数上,不是指数函数;④⑤符合指数函数定义的形式,是指数函数.2. 选D.点(a,9)在函数y=3x的图象上,所以3a=9,a=2,所以tan=tan60°=.3. 选B.因为3x>0,所以3x+1>1,即函数的值域是(1,+∞).4. 选B.由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四象限可知,此函数应为递增的,故a>1,又过定点(0,-b),此点应在y轴的负半轴上,则-b<0,即b>0.5. 令t=x2-2x+2,则y=,又t=x2-2x+2=(x-1)2+1,因为0≤x≤3,所以当x=1时,t min=1;当x=3时,t max=5.故1≤t≤5,所以≤y≤,故所求函数的值域为.。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导学案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知道原电池概念及原电池工作原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与分析,提高实验探究和总结归纳的能力,感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趣味原电池制作活动中,感受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奇妙和参与探究的喜悦。

3. 通过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认识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重要性,感悟化学学科的学习价值和社会价值。

【学习重点】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温馨提示】建立宏观现象与反应本质间的联系可能是你学习的难点。

【自主学习】旧知回顾: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__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_,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_____,氧化剂在反应中得电子,还原剂在反应中失电子。

2.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数=_____失电子总数___=___得电子总数_____新知预习:阅读教材P39—40,尝试回答下列问题:1.一次能源是指: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流水、风、煤、石油、天然气、铀矿等,二次能源是指: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电力等。

2.燃烧的本质是什么?火力发电中能量的转化方式是怎样的?火力发电又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情景导入: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

例如,小到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大到火箭上天、神州六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同学们一定想知道电池的结构、它的工作原理。

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今天我们用化学知识来揭开电池这个谜。

下面我们先认识什么是一次能源?什么是二次能源?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活动一:认识能源的分类交流:“新知预习1"。

对应练习1.下列能源中,一次能源有(1)(2)(5)(6)(9)(10)(13)(14),二次能源有(3)(4)(7)(8)(11)(12)(15)(16).一次能源中可再生资源有(1)(5)(9)(10)(13)(14),不可再生资源有(2)(6)。

必修一化学:第二章第2节《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导学案

必修一化学:第二章第2节《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导学案

【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学习目标••••••••••••••1.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3.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自主学习••••••••••••••一、电离的有关知识1.电离与溶液的电性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即熔融状态)产生了能够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电离过程是不需要通电的,电离生成的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带电量,电性(即“电荷守恒”),因此溶液不显电性。

2.电离与导电的关系溶质先发生电离,溶液才能够导电;溶液若能够导电,说明溶质发生了电离。

在能导电的溶液里,溶质是以的形式存在的,在不能导电的溶液里,溶质是以的形式存在的。

二、电解质1.电解质:在里或熔融状态下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2.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三、电解质的电离1.概念:电解质在中或下离解成的过程。

2.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需同时满足“质量守恒”与“电荷守恒”)酸的电离:如H2SO4===碱的电离:如Ca(OH)2===盐的电离:如NaCl===3.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如H2SO4、HNO3。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如NaOH、KOH。

(3)盐:电离时能生成和的化合物,如Na2CO3、NaCl。

[思考]NaHSO4溶于水时能电离出H+,NaHSO4属于酸吗?•合作探究••••••••••••••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电解质非电解质相同点均为化合物不同点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导电水溶液和熔融状态都不能导电本质区别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自身能发生电离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自身不能发生电离所含物质类型酸:H2SO4、HCl、HNO3、H3PO4、H2CO3、CH3COOH碱:NaOH、Ca(OH)2、NH3•H2O、Fe(OH)3盐:NaCl、KNO3、NaHSO4、CaCO3活泼金属氧化物:Na2O、CaO、MgO水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CO、P2O5非酸性气态氢化物:NH3部分有机物:蔗糖、酒精、CH4二、酸、碱、盐的溶解性1.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1)酸:无机化合物中,除硅酸(H2SiO3)不溶于水,大多数常见的酸均易溶于水。

第二章 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第三课时)导学案

第二章 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第三课时)导学案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三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我国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特点;2、能够说出我国气候的两大特征。

【导读指南】在下列问题的引导下,通读课文第38-43页及地理图册第18-19页。

1、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发生显著变化的风称为季风;受季风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称为。

2、读课本P38的图2.19“冬季风”和图2.20“夏季风”,对比分析我国冬季风与夏季风的特点。

冬季风夏季风来源地风向吹向性质2、阅读P38第二段文字及P39图2.21“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回答下列问题:(1)除青藏高原地区外,习惯上以 - - 为界,把我国分成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2)对照P24图2.4,把青藏高原、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标在图2.21上。

(3)对比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气候特点:季风区:受影响明显,降水,主要集中于季。

非季风区:很难到达,降水,全年都比较。

由此可见,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依据是:的影响程度。

3、读P42图“不同的气候类型”,回答下列问题。

(1)将我国的5种气候类型标在右图中。

(2)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图中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经过什么山脉与河流。

4、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归纳我国气候的两大特征:①;②。

【问题训练】1、下列哪个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A.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B.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C.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D.秦岭-淮河2、下列叙述中,能够正确反映我国气候特征的是()A.气候复杂多样,海洋性气候显著 B.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C.气候种类单一,海洋性气候显著 D.气候种类单一,季风气候显著3、世界上绝大多数动植物都能在我国生存,主要是因为我国()A.季风气候显著 B.气候复杂多样 C.地形复杂多样 D.雨热同期4、古人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指的是这里( )A.夏季风来得迟 B.年降水量稀少C.雨季来得迟 D.不受夏季风影响5、读下图所示的“影响我国的季风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导学案(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1)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导学案(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1)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导学案(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1)学习目标:1、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1月分0度等温线的位置,会分析其成因。

2、掌握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和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中国“五带”的划分。

学习过程一、我国气温的分布 气候的二个要素是 和 。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8图2-14、p29图2--15分析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 (等温线排列 ),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就越。

原因:①纬度位置的影响。

我国位于北半球,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

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 ,白昼 ,得到的太阳光热比南方 。

②冬季风的影响。

北方地区距冬季风源地 , 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寒冷,而冬季风在翻越重重山岭到达南方地区时,风力大大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

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夏季南北普遍 (等温线排列 ),南北温差 。

原因:夏季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虽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但北方的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南北相差不大。

【合作探究】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 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3、 (1)1月份O ℃等温线经过我国的 一线。

(2)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 ,气温最高的地方是 。

由南向北气温分布规律是 , 。

(3) 根据图分析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 。

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 原因: 。

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 。

原因: ,热量不易散发,有“火洲”之称,4、影响气温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5、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对农业生产来讲有什么优越性?(1)夏季高温,对农作物的生长(2)全国普遍高温,使很多喜温农作物在北方也能种植,如东北平原可以种植 和 等,【跟踪练习1】 1.下列关于我国气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青藏高原是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B .曾母暗沙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C .漠河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D .吐鲁番盆地是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2.夏至日,我国下列城市日照时间最长的是 ( )A .哈尔滨B .北京C .武汉D .广州二、我国的温度带知识准备:当日平均气温≧10℃时,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把一年中日平均气温≧10℃的持续期称为生长期。

八年级物理光的反射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光的反射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二节《光的反射》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知道光路可逆。

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2.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探索光的反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提出问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例如:蜡烛、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也可以看见,是因为这些物体_____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二、光反射的规律举例说明:不同表面,光的反射情况不同,那么,光的反射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光的反射是不是任意的呢?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步骤:如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参考课本步骤 (39)结果:填入下表结论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的反射规律:镜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垂直镜面的直线(虚线?实线?)(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____入射角演示试验:光路可逆,得到结论如下:(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的。

练习:已知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40?,则入射角是;如果入射线与反射线的夹角是120?,则反射角等于。

三、两种反射试验:得到定义如下(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反射光线朝________)(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光线______射出)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第二章 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二章 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从而归纳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2、初步学会分析我国降水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3、知道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其依据。

【导读指南】在下列问题的引导下,通读课文第34-37页及地理图册第16-17页。

1、读课本P35的图2.16“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用彩笔描绘出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其中800mm等降水量线的东段大致沿什么山脉和河流一线分布?(2)归纳: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是。

(3)讨论:上述(2)中得出的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是什么?2、阅读课本P35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是。

3、阅读课文P36内容和图2.17“我国的干湿地区”,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

(2)我国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可划分为4个干湿地区,将这四个干湿地区的名称和典型植被填入下列表格中。

方向东南沿海西北内陆干湿地区典型植被(3)对照P35图2.16“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说出我国不同干湿地区的分界线分别相当于多少mm等降水量线。

(4)判断下列地理事物主要位于哪个干湿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塔里木盆地()、北京市()、广东省()。

4、阅读课文P37活动1、活动2,体会我国不同降水量地区、不同干湿地区人们不同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训练】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B.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C.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D.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2、我国降水的递减规律与下图中的哪条线一致()A.A线 B.B线 C.C线 D.D线3、半干旱地区典型的植被是()A.森林 B.森林草原 C.草原 D.荒漠4、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①②③④植被类型的变化是。

第二章 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第一课时)导学案

第二章 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第一课时)导学案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一课时)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学会读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从而归纳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特点;2、初步学会分析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3、知道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其依据。

【知识链接】北半球,通常用1月、7月平均气温图代表冬季、夏季平均气温分布图。

【导读指南】在下列问题的引导下,通读课文第31-33页及地理图册第14-15页。

1、读课本P31的图2.13“我国1月平均气温”,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用彩笔描绘出1月0°等温线,这条线大致沿什么山脉和河流一线分布?并说出该线南北的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2)我国冬季气温从南向北有什么变化规律?图中漠河与海口的温差至少在多少℃?(3)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

(4)讨论:上述(3)中得出的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是什么?2、读课本P32的图2.14“我国7月平均气温”,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南北大部分地区夏季的平均气温在以上。

(2)我国夏季的低温中心出现在什么地方?(3)归纳: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

(4)讨论:上述(3)中得出的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是什么?3、阅读课本P32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夏季最热的地方是,被称为“”,另外、和被称为我国的三大“火炉”。

4、阅读课文P33内容和图2.15“我国温度带划分”,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是。

(2)我国由南向北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依次是、、、、。

此外还存在一个。

(3)在图中用彩笔描绘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并说出它们大致经过什么山脉和河流?5、阅读课文P34活动2,体会我国不同温度带下人们不同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训练】1、我国1月0℃等温线、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都穿过—一线。

2、寒假期间,小明随父母外出旅行,到达目的地时,他们的衣服由厚厚的棉服,换成了凉爽的夏装,小明一家旅行的路线可能是()A.从上海到西宁 B.从广州到武汉C.从拉萨到北京 D.从哈尔滨到海南岛3、关于我国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A.冬季我国南北普遍低温 B.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很大C.夏季我国所有地区普遍高温 D.无论何时,黑龙江的漠河是全国气温最低处4、影响我国气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地形因素 D.降水因素5、划分我国温度带的主要依据是()A.日照时间 B.纬度位置C.年平均气温 D.活动积温6、读下图所示的哈尔滨和广州各月气温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表示哈尔滨的是图,表示广州的是图。

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导学案

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导学案

课题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策略与反思纠错与归纳教师寄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学习目标:1、说出组织的概念,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2、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3、进一步熟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4、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学法:(1)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归纳教材;(2)不断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活学生的想象力;(3)利用挂图、投影等直观教具形象讲解;(4)通过练习反馈。

教学准备:1.挂图。

2.投影器材。

3.自制投影图片预习案一、课前预习一、课前预习1、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

2、每个细胞群都是由()相似、()()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

3、人体有四种基本的组织,分别是()、()、()、()。

探究案三、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概述构成人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

1、自学教材细胞分化的相关内容,明确什么是分化?2、课件展示:细胞分化过程。

分析:①②分别表示什么过程:探讨:②过程为生物带来什么后果?补充:学习任务二:观察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器官的构成1、学生观察人体基本组织切片,了解四种组织的特点。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总结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分布功能探讨:组织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的关系。

学习任务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阅读教材P62,回答以下问题1、分析说明:器官如何构成了系统。

2、总结:细胞是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人体的?三、归航拾贝:分裂、分化按一定次序按一定次序协调配合细胞———→()—————→器官—————→()———→人体四、达标测试:1、组织形成的过程大致()A.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细胞生长B.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细胞分裂C.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分化D.细胞分化→细胞分裂→细胞生长2、下列组织中,具有营养、连接、支持和保护功能的是()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C.肌肉组织D.神经组织3、想一想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心肌细胞分别属于什么组织()①结缔组织②上皮组织③肌肉组织④神经组织A.①②B.③④C.②③D. ①④4、以色列科学家利用干细胞成功地制造出了心脏细胞,这种转变的原因最可能是()A.干细胞分裂的结果B.干细胞分化的结果C.干细胞生长的结果D.干细胞成熟的结果5、下列有关组织的概念,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B.组织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构成的细胞群C.组织是由形态不同、功能相似的细胞构成的细胞群D.组织是彼此否同的细胞通过胞间连丝构成的细胞群6、构成人体的基本组织有( )①②A.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B.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C.保护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D.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7、下列具有保护功能并属于上皮组织的是( )A.小肠腺上皮B.心肌C.血液 D.皮肤上皮8、下列关于器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器官是由相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B.器官都是由四种基本组织构成,并以某种组织为主C.器官的结构特点不与器官的功能相适应D.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9、下列正确表述人体结构层次的是( )A.细胞→组织→系统→人体B.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C.细胞→器官→系统→人体D.细胞→器官→组织→系统→人体五、学习感悟:。

鲁科版选修4-4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第4课时)导学案

鲁科版选修4-4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第4课时)导学案

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第4课时)导学案鲁科版选修4-4目标:1.识记平衡转化率的表达2.平衡转化率的相关计算重点:平衡转化率的熟练运算!!!难点:平衡转化率与化学平衡常数的综合计算课时:4课时本课时:第4课时四过关练习(续)3.(B级)在某温度下H2和I2各0.10mol的气态混合物充入10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H2()+I2()≒2HI(),充分反应后达到平衡,测得[H2]=0.008m ol·L-1,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A. 40B. 62.5C. 0.25D. 44.(B级)对于X+Y(s) ≒ Z的平衡,若增大压强,Y的转换率增大,则X 和Z可能的状态是()A.X为气态,Z为固态B.X为固态,Z为气态C.X为气态,Z为气态D.X为固态,Z为固态5.(B级)放热反应2NO(g)+O2(g)≒ 2NO2(g)达平衡后,若分别采取下列措施:①增大压强②减小压强③增加O2④升高温度⑤加入催化剂,能使平衡向产物方向移动且NO的转化率增大的是()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⑤6.(C级)可逆反应3X(g)≒ 3Y(?)+Z(?) △H>0,随温度升高,气体平均相对分子量有变小的趋势,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Y和Z可能都是固体B.Y和Z一定都是气体C.若Z为固体,则Y一定是气体D.Y和Z可能都是气体7.(B级)压强变化不会使下列化学反应的平衡发生移动的是()A.H2(g)+I2 (g) ≒ 2HI(g)B.3H2 (g)+N2 (g) ≒ 2NH3 (g)C.2SO2 (g)+O2 (g) ≒ 2SO3(g)D.C(g)+CO2 (g) ≒ 2CO(g)8.体积相同的甲、乙两个容器中,分别都充有等物质的量的SO2和O2,在相同温度下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并达到平衡。

该过程中,甲容器保持体积不变,乙1。

导学案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导学案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课题: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设计人:霍全新一、学习目标:1、复习托盘天平的使用规则2、训练使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的实际操作能力3、培养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的能力二、自主学习:1、复习一下托盘天平的使用规则:(1)调节横梁平衡(水平、归零、调平衡)(2)测量(左物右码、镊子操作、先大后小、砝码+游码+单位)2、实验操作:(估计并实际测量)(1)、物理书g, 笔g、文具盒g、(2)、10毫升、100毫升、200毫升水的质量,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水的质量测量:(3)、测量体积相同的三个圆柱形金属块的质量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3、讨论:(1)、如何用天平测量一杯水的质量。

(2)、设计测量一根大头针质量的实验方案(或一枚一元硬币的质量)(3、)有一堆大头针,如何利用天平粗略测量它的根数。

(4)、有一团细铜丝如何借助刻度尺、天平粗略测量它的长度三、三、当堂检测:1.小明在测物体质量时,在右盘中放有50g、20g、10g砝码各一个,他把游码拨到如图1所示位置,指针刚好在分度盘中央,则该物体的质量为g,合kg; 这架天平标尺的分度值是g.图1 图2 图32.某条交通主干道上有一座桥,桥梁旁竖着一块如图2所示的标志牌,它表示的物理意思是。

3.(湖北宜昌市中考题)某同学用已调节平衡的托盘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操作情况如图3所示.请你指出其中的两条错误:(1);(2).4、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若指针向左偏,应该向调节平衡螺母直至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如果调节前忘记将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这样测出的物体质量比物体实际质量.5、(1)以下是用天平测量某一烧杯中水的质量的有关实验步骤()A.用天平称量装水烧杯的总质量B.用天平称量空烧杯的质量C.算出水的质量D.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螺母使横梁平衡E.使天平底座平衡图4(2)上述实验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只写代号);(3)图4是用天平测量装水烧杯的总质量时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情况,则所测质量为g.6、工厂里生产的薄铁皮是卷成圆筒形的,为了计算铁皮的总长度,先剪下长为l的一段铁皮,称得它的质量为m,再称得整筒铁皮的总质量为M,那么铁皮的总长度L应为()A M/m B.M/(ml)C.Ml/m D.Ml/m。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二至五课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二至五课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二至五课导学案第2课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目标导航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的条件与传播条件,初步知道声音在各介质的传播速度。

2、经过观察物体的发声现象,能简单描述发声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能对声现象提出一些问题。

3、在探究声的传播中培养起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名师引领1、产生: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发出声音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任何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传声的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是一种波,叫声波;它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声速:(1)声速与介质的温度、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传播较慢,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

(2)记:15℃时空气中得声速是340m/s.在计算时,若无特殊说明就用这个值。

(3)听清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相差0.1s以上或者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在17m以上。

不满足这个条件时,将使原声加强,我们会听到一个更大的声音。

●师生互动共解难题例1、如图1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敲响左边的音叉,右边的音叉响,悬挂在线上的紧靠右边音叉的泡沫小球弹起(填“会”或“不会”)。

这说明左边音叉通过把振动传给了右边音叉。

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右边音叉响,小球弹起(“会”或“不会”),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思维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敲响左边的音叉后,声波在空气中传播,传播到右边音叉时,右边的音叉就随着振动起来,发出声音,泡沫小球被弹起。

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所以如果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右边的音叉不会振动发声,小球也就不会被弹起。

答案:会;空气;不会;不会;介质。

变式引申:有人说,在月球的表面上,飞来的流星打在月球表面的岩石上像是在演无声电影一样,在月球表面不发生一点儿声响,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做传播声音的介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上学期初三物理导学案
《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编制人:刘海波复核人:吕顺使用时间:2012 年 10 月日编号:7 学习目标:1、能从生活经验体会中去正确区分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
2、能用实验去验证影响乐音音调、响度的主要因素(频率、振幅);
3、知道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了解一些动物能听到的大致频率范围。

学习重点、难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三个特征
思维导航:从生活中体会声音的三个特征,体验它们的影响因素。

一、合作学习
【学点三】音色
活动:用录音机播放分别由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

设疑:为什么不同乐器发出音调相同的声音,我们也能分辨它们呢?
(阅读课本35页音色部分的内容)音色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__所决定的。

跟踪练习:
1、钢琴和笛子不可能发出相同的_______。

挑选瓷器时,常轻轻敲它一下,这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来判断瓷器是否有破损。

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根据敲打物体发出的声音来鉴别物质,以下做法中用以达到这一目的的是()A.瓜农用手拍打西瓜; B. 铁匠用小锤敲打烧红的铁块; C.瓦匠用瓦刀敲打砖;
D. 自行车上敲击车铃。

3、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它们的波形是否存在区别?
二、课堂小练
(一)填空题:
1.描述声音的三个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医生听诊器的作用在于增加声音的________。

3.在物理学中,用______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它是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______。

4.人们把高于________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________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男同学一般比女同学发出的声音沉闷、浑厚,其原因是男同学声带振动的频率和女同
学声带振动的频率相比( )
A.较高;
B.较低;
C.一样;
D.无法比较
2.用大小不同的力按同一个琴键发出的声音,不同的是( )
A.声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3.用同样的力弹同一琴的C调音符4和F调音符4,声音不同的是( )
A.声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4.用同样的力弹钢琴的C调音符4和手风琴的C调音符4,声音不同的是( ) A.声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5.日常所说的“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是指( )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A.桥洞两端是开口的,不能产生回声
B.桥洞反射产生的回声从洞口跑了
C.桥洞窄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
D.桥洞两侧的回声正好抵消
7.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440次;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次。

不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比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 )
A.音调高
B.音调低
C.响度大
D.响度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