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朱永新老师诸城报告详细内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
——朱永新老师诸城报告详细内容朱老师在诸城富有激情的报告不仅精彩,更让我们感动,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的启迪,告诉我们,新教育实验到底该怎样做,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关于新教育实验在山东也有我们的实验学校,很多校长、老师做得也很优秀。

关于新教育实验,近几年报道很多,陶总是少数非常关注的人之一,在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导报等先后报道过,去年比较集中。

去年4月《南风窗》杂志,,刊登了封面文章,题为《新希望工程》,很有代表性的文章,它是教育以外的媒体,关注新教育实验工作,关注我们的新教育实验的工作,文章认为,过去的希望的工程是在物质层面解决中国教育的匮乏问题,那么新教育实验则是在精神层面解决中国教育匮乏的问题。

人民日报上陶继新老师写了《新教育实验,塑造理想的人》,后来北京青年报,解放日报等媒体高度关注新教育实验的进展,有人说,新教育实验不仅成为一个教育的现象,同时也成为新闻的现象,因为教育以外的媒体也开始高度关注新教育实验。

大家为什么关注,它又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一、梦想与反思-新教育实验的缘起
几个事件值得一说:
《我的教育理想》2000年南大出版,有个山东的学校因买不到就复印了这本书发给老师,湖南浏阳市买了6000本盗版书发给老师,横道老师看了说很激动很兴奋,重新燃起了我们做教师激情。

但是也有人批评,说你的教育理想中看不中用,看上很美,没法变成行动,没法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来做。

所以从2000年就开始思考,能否把理想变成现实,一直没找到答案。

02年一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就是02年6月18日创办网站-----教育在线,当时是李镇西在k12中学论坛做版主,可以说是叱咤网上的风云人物,我经常批评他,让他少上网多读书,他说,朱老师你这样不对,作为现在的学者,如果不懂得运用网络就不能把握时代脉搏,就不能把握最快最新的信息,你不仅不应该反对我上网,你还应该建立自己的网站。

在他以及几位年轻教师的怂恿下,我们就在2002年6月18日正式创办了教育在线网站,并成为发展最快的网站,短短的2年多不到3的时间,会员已经发展到11万人,还有没注册的,访问量达到350万,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

最近出了一本书叫《发生在教育在线的故事》,就是反映老师们在网络上成长起来的故事。

比如山东的于春祥校长,他刚上网时候,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的老师。

当时他在教研室工作,他上网后,很快就开辟了自己的专栏叫做"春祥夜话",每天晚上写下自己的工作体会,思考,一直坚持着,一年多后,他的著作《用脚作梦》就正式出版。

他也因追寻新教育实验,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用新教育来推动学校的发展,现在他已经是淄博的一个镇作总校长,实际上,像他这样的校长非常之多。

网站刚创办不久,江苏盐城有个年轻老师,他一直很苦恼,给我写信谈他教了15年书的苦恼,我就告诉他,我在网上开了一公司,叫做"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你们想不想成功,只要想成功可以来投保,我保证你能成功。

有人敢开这样的保险公司,所以,很多人不相信我。

张向阳老师是第一个投保的老师,我的保约只有一条,就是必须每天坚持写教育故事,一直坚持十年,假如十年后你不成功,我以一陪十。

十年后,你可以拿着你四年将写的东西来找我理赔。

张向阳当时是在一所农村小学工作,连工资都不能兑现,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却开始写起教育故事,从9月23开始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到03年的8月份,一年不到的时间就在全国的媒体上发表了将近100多篇文章。

几乎是每天都有一篇文章发表。

教育在线就这样成就了一批老师。

最近到浙江,有一个中学老师叫贺一萍(网名是含烟),考取了教育硕士,她的孩子读六年级,她自己要成长,也想让孩子一起成长,于是她就把孩子也带到网上来,他的孩子叫海宁,要求孩子每天写日记,在网上写,孩子就开了个主题贴,
叫"听601喝歌",每天把她班上发生的故事、自己读的书写下来,最近他们母女俩人的一本书叫《成长方程式》即将正式出版。

一大批优秀的老师就是在网络上成长起来,包括高三的老师也是一样,最近这套文库里有一本书是深圳育才中学(红袖)老师,他是高三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他开始是一个人的名义来参加新教育实验的,他开始就提出,为这个版建一个主题贴,帖子的主题就叫"守望高三的日子"。

这一年,班级发生的故事,他和学生的交往原封不动地写下来,从03年8月底写到04年6月,孩子们平时就通过这个主题帖与老师交往,不仅在现实生活中与老师交往,也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与老师交往,一年下来,班级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许多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他把这一年的帖子整理出来就叫"守望高山的日子",也在这个文库里正式出版。

就些老师就是这样最原始的记录,普通的文字,真理出来,可以说有一大批这样的老师。

这里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同时这个网站也让我我找到能够接近教师、走近老师、影响老师与教师交流的平台,我记得于春祥老师写过,教育在线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教育学院,没有那个教育学院有这么多的学生,也没有那个教育学院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教师。

有很多的教师就是通过教育在线走向全国的,是通过教育在线走向辉煌的。

再如,江苏沙河州小学校长陈惠芳,我们经常可以从中国教育报上看到她的文章,她过去也是没有发表过文章的普通老师,就是通过教育在线这一两年的时间走向全国的。

所以,这个虚拟的网络成就了很多的英才,这也让我找到了一个平台,一个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去改变教师,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

但是,网络怎样真正的影响教师,我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到2002年,我又出了一本小书,叫《新教育之梦》,这本书出版后,当然好评也很多,但也有人提出疑问和批评,说朱永新过去讲理想,现在他说梦了,说明他对他自己就没信心了。

这时,我的压力也更大了。

这本书是在6月底出版,然后在7月份、8月份,我差不多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来思考,我就在想,怎么样尽快地把我那些理念变成行动。

我就在反复地思考,我过去写的东西很多,虽然没有著作等身,但在大学做老师期间也出版了很多书,在圈内也是很有影响的。

我就反复思考,我这些东西里那些是最重要的,是最有可能变成行动的。

我一边想,一边就找学校。

我找到了昆山,有一所新办的学校,昆山教育局长就对我讲,你不是要做实验吗,这个新学校给你实验,办得好说明你有本事,办得不好,说明你的这些思想不能指导现实。

局长将了我一军,于是,我就选定了昆山玉峰实验学校。

有了玉峰实验学校,到底要做什么当时我也没有系统的东西。

我记得当时在学校的开张仪式上就讲了要做五件事情,这五件事情就是现在六大行动的雏形,包括读书,师生共写随笔等,当时并不明细。

我就想,既然你把学校给我,我就要把实验好好做,做他个三到五年,总结出点东西来,再慢慢推广。

我没想到,全校的老师还有部分的父母代表听了我说的话都很振奋,当时储昌楼就把我讲五件事情现场发到网上,发到了教育在线,许多校长看到后,说这太简单了,我们也能做,于是就有不少学校的很多人自发的同步进行了新教育实验。

虽说实验从昆山开始,但很多学校同时作进行了新教育实验。

到03年7月我们在昆山召开的第一次新教育实验研讨会,这时就有了将近100所学校实验,现在就已经有21个省市的两百一十七所学校参加实验了。

可以说,一大批的学校在新教育实验中成长起来了。

比如说昆山的玉峰,从02年到现在的05年,每一次的测评在全昆山都是名列第一,不可动摇他的地位,所以,校长越来越感受到新教育实验给学校带来的生命力。

我们工业园区有一所学校叫(?),本来这所小学是工业园区最差的一所学校,每次都是垫底的。

我前面提到的张向阳,在原来的学校工资拿不到,就在两年前调到这所小学去做教科室主任,在这所学校推行新教育实验,把老师带上网,让老师们读书、思考、写作。

现在这所学校的老师从两年前没有一人发表文章到现在有40个老师在全国的媒体上发表文章。

去年,中国教育报有三篇文章来介绍他们学校。

从应试来说,它也从倒数第一跃居正数第二。

所以说,当有人问我,新教育实验能否解决应试的问题,能否应对考试,我说,新教育实验不是为应试准备的,但是如果说一个好的教育不能应对考试的挑战,我觉得它也是苍白的。

目前,可以说,新教育实验无论在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取得都很好的效果,这次在镇江召开会议,已经有大学主动加盟要开展新教育实验。

当然作为新教育实验来说,前面是个体的原因,可能有人要说了,作为一个学者,你的思想你的理论到底管不管用?我想新教育实验的缘起,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我觉得从目标上来说可能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改变中国学生的生存状态
--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
大家都知道中国学生的生存状态是非常糟糕的,现在的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

孔老夫子《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我们的孩子已经享受不到成长的快乐。

我到天津去,天津的老师告诉我,有个学生学习很差,老师批评他,父母揍他。

老师找他谈话,他反过来对老师把桌子一拍,"大家好,这学习是谁发明的,老子不干了!"痛苦啊,起的最早的是我们的孩子们,睡的最晚的也是孩子们,孩子们根本没有快乐可言。

那么,学习也好,整个教育也好,能不能让我们的学生们真正享受到成长的快乐,我觉得这是我们要追求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2、改变中国教师的行走方式
--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
教师的发展问题,应该说是整个新教育实验最最重要的基点。

我记得我在很多场合,记得曾在一所大学做报告,有大学的教师问我:"朱先生,新教育实验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实际上我并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当时我脱口而出"是教师",我说,新课程的逻辑起点是课程,它是通过课程的变革来改变教育,基础是课程。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的逻辑起点是课堂,他想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说新教育实验的逻辑起点是教师,因为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带动学生的发展,只有教师的成长才能带动学生的成长。

没有教师的快乐就永远不可能有孩子的快乐。

实际上,孩子不快乐有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老师不快乐。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学里,教师一直是一个工具,是帮助学生成长的工具,只是个蜡烛,他的使命就是燃烧自己去照亮别人,最后成为灰,"蜡炬成灰泪始干"。

那么教师自己没有价值,或者说,教师的价值没有一种直接的呈现方式,它就是通过学生的成绩来反映的,他不能通过自身的价值来展现成功,不能在教育过程中来享受职业生涯所带给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怎么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所以我说,应该让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享受教育的幸福,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目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2004年第7期《人民教育》,它的三个封面人物都是我们新教育实验的老师,一个是我前面提到的张向阳,再一个是我提到的沙洲小学的校长陈慧芳,还有一个是我们玉峰实验学校的一个普通老师,叫吴艳华。

他们认为新教育实验的最大功能是改变了中国教师的行走方式,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当然这是我们要追求的境界,是否能达到是另外一回事。

3、重塑中国教育的人文精神
--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
这跟我们这个会议的主题非常密切。

前几年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中国的教育缺什么",在谈到缺少的四个元素中第一就是缺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问题,当然是个很大的话题。

实际上我在这篇文章里已经讲到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实际上就是"人"和"文"的合成,第一就是从人的角度老说,整个教育,是不是关注了人、关心人、关怀人的成长;第二,文的层面,是否关注文化的传承,是否关注文明的延续,是否关心和关注文化和文明的发展。

这两方面你做好了,就是具备了人文情怀。

但是我们的教育太缺少人文精神,人文的情怀。

今年两会期间,我写了一个提案,就是要求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和高考的文理分科。

在这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说文理分科是中国教育的毒瘤,为什么我反对文理分科,因为文理分科实际上就是缺乏人文精神的表现。

你们看,文理分科,为什么分,一个重要的原因,讲起来是减轻学生负担,免得既要学文又要学理,实际上是加大了理科的难度,是对所谓科学的重视、对人文的轻视。

文理分科制造的第一批失败者是选文科的学生,他们往往是学数学、物理、化学学不下去的人才选了文科。

你到全国所有学校看看,选文科的都是二等公民,是数理化不好的学生。

我的孩子非常喜欢文科,他在小学的时候就出版过一本,叫《老虎拉车我敢坐》,初中时出了一本书《我和老爸是哥们》,高中的时候他出了三本书,应该说他文科学得非常好,可他不愿意学文科,他说老爸,学文科会被人瞧不起,人家学习好的都是学理科,我为什么要学文科,所以他要考理科。

所以,文科学生是中国教育制造的第一批失败者。

结果理科难度不断增加。

我一直就呼吁取消高中和高考的文理分科,降低理科难度。

实际上中国学生的理科难度太深太深了,有人说不这样怎么能保证我们的理科水平吗?我说奇怪了,美国的学生的理科难度有多大,他们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你不注重教育实际,就是为了少部分人的成功而设计的教育制度,是90%的人在陪10%的人读书的教育,是把全国的学生都引导到北大清华的教育制度,这个制度实际上是荒唐的。

所以,我主张,大幅度的降低难度,那种天才的学生、学有余力的学生怎么办?很简单,利用暑期选修大学课程,这是国外通行的做法。

实际上,我们奥赛的学生,就是大学老师在指导。

我主张奥赛的完全可以和中学脱钩,交给大学去做,大学完全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培养奥赛的学生,这部分人在中学里就可以选修大学的学分,甚至于到大学两年就能拿到大学的文凭。

所以,文理分科,造成了文科学生自己瞧不起自己,把文科学生的积极性从根本上给毁灭了。

再是,不让理科的学生学习人文学科,而实际上真正走向社更有用的是人文知识。

你看看在社会上最有用的是什么,是人文知识,是历史、地理、管理、法律等等,这都是对人来是非常有用的知识,我不是说理科知识没有用,理科知识也同样很有用。

但在日常生活中,对大部分的普通人来说,人文的东西更重要。

我们的整个教育制度是有些问题的,造成了我们整个的学校制度里缺少了人文修养。

所以,在我们的新教育实验中,特别重视让师生与崇高的人文精神对话,重视师生人文精神的塑造。

不管怎么样,我认为,一个学校如果没有人文精神是没有品位的,你再有好的成绩,就象一个企业的老板,你可以很有钱,但存钱再多要是没文化也是没品位的。

你的级别再高,你没有品位,也是被人瞧不起的,也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而且你最终是没有生命力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们想,应该让学校通过新教育实验提升学校的品质,提升办学品位。

4、打造中国的"新教育共同体"
--成为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
"新教育共同体"是我们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也就是说,我们开展新教育实验,不是让一个个学校孤立地去做,而是让更多的学校一起来探究。

我的一个博士生张荣伟博士正在做的一个论文就是"论新教育共同体",这篇文章写出来会非常富有意义的。

因为他关注了所有实验学校的成长和历程,关注了我们所有的人是怎么研究怎么行动的。

我一直说,新教育实验不是我们创造的,不是我朱永新创造的,我充其量只是个牵头人,我只是把我的一些理念,包括几个行动告诉大家,所有的学校一起来探索,来实践,包括书香校园,昨天下午我在一个书香校园会议上作了报告,这是开始实验两年来我第一次对书香校园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比较全面的界定,以前都没有界定,只是一开始提出框架、理念,然后大家一起做,我总结大家所作的东西。

我们想,新教育共同体,今后应该是相互支持、相互提携、相互帮助的一个共同体,资源完全是共享的。

比如说,清华大学附小赵校长,我说:你清华附小的资源太好了,你一个学校享用太奢侈了,清华那么多的名教师,那么多的院士,你能不能每个星期请一个院士或者名教师到学校给孩子们讲他们的故事,你把他们全部录下来整理好,我们所有的实验学校,现在100多个以后可能两百多三百多实验学校,大家一起分享。

这个财富就不仅仅属于你学校的,当然其他学校的财富你也可以一起分享。

我跟她开玩笑,我说,你这个学校老师不上课都没有关系,你的学生如果在这6年听100个清华院士的报告,知道他们人生成长的历程,可能比你六年上的课对学生的终生的影响还要大的多。

我们有个行动叫"聆听窗外声音",在这对孩子来说,是他一辈子的财富。

在上个星期,8号9号,我们在江苏江堰市召开了建设数码社区的全国研讨会的会议,在这个的会议上,我们也是提出新教育共同体的资源建设问题,接下来,我们的专家会指导所有的学校,要求所有的学校,建设自己的主题网站。

现在每个学校都是共同的网站,所谓的校园网,内网、外网,结果全国所有的学校都是千人一面。

现在,我们要求受有参加试验的学校都建成主题资源网,如某个学校就专门建小学三年级或小学一年级的某一个主题,其他学校可以把有关的资料、有关的东西,如备课、教案等全部发给他,由他们来整合、整理,这样,就在教育在线的平台上建设一个大的资源平台。

比如说,我要查鲁迅,可以到你们诸城中学来,那么诸城中学就应该是全国最好的鲁迅网站。

我们就这样思考,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每个学校建成自己的主题网站,这就非常理想了。

如江苏的盐城中学,中学语文的老师都知道,他有个著名的网站叫"三槐居",可以说是目前中学语文里最好的网站。

还有上海的围城(?)工作室,这个老师也是我们课题组的重要成员,做的是计算机,把所有好的网站进行整合成为优质的资源,实验学校共同分享。

许多学校费也的确享受到这个共同体带来的快乐。

如,云南有个老师,是在中国最贫困的地区的老师,网名叫滇南布衣,在教育在线小学论坛的斑竹,这个老师以前不能说他游手好闲,也说是属于"二流子"的老师,抽烟、喝酒、伤亡、玩,非常喜欢三教九流的朋友,偶然闯到教育在线网站,他说他一下子震撼了,于是他就申请做斑竹,但是我们也是担心,在这么困难地区的一个农村小学教师,能否做好斑竹?我们还是让他在教育在线网站的小学论坛做了版主,没想到他做得很认真。

在02年10月1号我们开版主会议时,邀请他来,他母亲死也不肯他来,他母亲知道他好上网,说他"你千万不能上当,网上还能有什么好人哪",他对他母亲说,假如说中国有那么一群人,有那么一群对教育有那样的热情、对教育有那么深刻的理解的人,即使他们是骗子,我也情愿,情愿上他们的当受他们的骗。

结果他就扛着一大包当地出产的普尔茶来了,来参加我们新教育实验的斑竹会议。

这个老师也非常不简单,他到苏州参加斑竹会,开了一天的会,第二天我们想请大家游玩,他那里也没去,说马上要赶回去,孩子们在等着他,因为他要乘16个小时汽车、36小时的火车才能回到他自己的学校,当时他学校只有12个孩子。

从那个时候开始,12个孩子的全部费用都是我们网友提供的。

镇教委看到这个老师很有能耐,就把他调到中心校,负责全镇8个学校的网络建设,现在,他已经让他所有的学校(8个学校)都上了网,全部开始建设了数码社区,而这8所学校的很多的孩子的学费、纸张、课本等都是我们其他的学校提供的,我们建了一个手拉手的平台,我们的每次会议都有这样的活动。

今天上午在江苏镇江又有一个手拉手书香校园活动,由相对比较富裕的学校为贫困学校提供帮助和支持,孩子们之间的读书交流也发展壮大起来了,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这就是我介绍的我们为什么要做书香校园活动
二、人本与行动--新教育实验的理念
1.新教育的理论渊源
新教育实验,如果要追溯的话,可以追溯到欧洲历史上的新教育。

新教育是英国教育家梅迪,由于他不满当时的脱离于生活的教育,他提出要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新兴的工业化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