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713_中医
中医药学名词

中医药学名词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应用。
了解中医药学的名词术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医药学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药学名词。
一、中医基本理论名词1.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包括五行相克相生等基本原理。
2.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药学中的核心概念,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3. 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中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气血的失调常常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4.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有12个主要经络和8个奇经八脉,通过调节经络可以改善身体的功能。
5.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药学中对人体器官功能和相互关系的研究,包括五脏六腑等概念。
二、中药学名词1. 中草药:中草药是指中医药学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草本植物,如人参、黄芪等。
2.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将中草药进行提取和加工后形成的药物,如丸剂、汤剂等。
3. 中药处方:中药处方是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症状和体质开具的药方,包括药名、用量等。
4.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对中草药进行加工处理,如煎煮、蒸制等,以增强其药效和改善口感。
5. 中药毒性:中药毒性是指中药在一定用量下对人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三、中医诊断名词1. 口诊:口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疾病诊断。
2. 望诊:望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等进行疾病诊断。
3. 闻诊:闻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嗅闻患者的口臭、体味等进行疾病诊断。
4. 切诊:切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按压患者的相关穴位进行疾病诊断。
5. 问诊:问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详细沟通了解病情进行疾病诊断。
四、中医治疗名词1. 针灸: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平衡。
2.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服用中药来调节病情。
中医ppt课件

中医治疗肿瘤的案例
要点一
总结词
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气血、清热解毒、化痰 散结等,通过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手段达到抗肿瘤效 果。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与气血不和、热毒内蕴、痰瘀互结等 因素有关,因此治疗时注重调理气血,如使用当归、川芎 等中药材,同时结合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使用半枝莲、蛇 舌草等药材,以及化痰散结的手段,如使用半夏、栝楼等 药材。治疗过程中还可能结合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 以达到更好的抗肿瘤效果。
中药的使用
中药的使用方法包括煎服、外敷 、泡浴等,使用时需要根据不同 的药物性质和治疗方法选择合适 的使用方法。
中药的治疗原则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疾病的发生与治疗需要从整体角 度考虑,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
衡和气血流通。
辨证施治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 症状、体征和病因等因素进行综合 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对立面,这两个对立面相互作用 和转化,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在人体内,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阴 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诊断方法
02
四诊法
01
02
03
04
望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质 、舌苔等,以了解病人的身体
状况。
闻诊
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嗅病人的 气味,以了解病人的病情。
五禽戏
五禽戏是一种模仿动物动作的运动疗法,具有舒展筋骨、畅通经络 的作用。经常练习五禽戏可以改善身体机能,预防疾病。
八段锦
八段锦是一种古老的中医健身方法,由八个动作组成,具有调和脏腑 、舒缓筋骨的作用。长期练习八段锦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中医中药基础理论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Unit5 Study skills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如efficient, effective, preview, review, summarise, memorise等,并能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
难点:运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描述学习方法和个人学习习惯,以及运用所学进行口语交流和写作。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自己学习方法的短文,要求至少80词,内容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短文要求结构清晰,语言准确,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
3.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一份为期一周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及学习方法。在执行过程中,注意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以便在下次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真实语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流,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短文,学会使用略读和精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4.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本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3.教师点评各组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学习方法的优缺点,并鼓励他们尝试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包括词汇填空、语法改错、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展示和讲评,指出共性问题,提醒学生注意。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学习方法和策略,强化重点知识。
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

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店铺考研网为大家提供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
(2)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1.精气学说(1)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三)藏象1.藏象的概念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3.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5.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中医性味归经》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针对不同体质的中药调理方案
总结词
针对不同体质的中药调理方案是实现个体化治疗的重 要手段。
详细描述
不同的人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因此,在临 床用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中 药调理方案。针对不同体质的中药调理方案需要考虑患 者的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综 合分析后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通过个体化的 中药调理方案,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不良反 应的发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了解中药性味归经的分类与识别是实践应用的基础。
详细描述
中药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对人体的某些特定部位或脏腑 具有选择性作用的特点。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可以将 中药分为寒性、热性、温性、凉性、平性等五种类型, 每种类型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同时,中药的 归经是指中药对人体的某些经络和脏腑具有选择性作用 的特点,通过归经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了解中药 的性味归经和归经,有助于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02
中医性味归经的理论基础
五味与人体生理
苦味与心
苦味入心,可以清心除烦,泻 火解毒,缓解心火旺盛所引起 的心烦、失眠等症状。
辛味与肺
辛味入肺,可以宣肺解表,发 散风寒,缓解咳嗽、鼻塞等症 状。
酸味与肝
酸味入肝,可以滋养肝血,促 进肝气疏泄,维持肝脏的正常 生理功能。
甘味与脾
甘味入脾,可以补益脾气,滋 养气血,促进消化吸收,增强 机体免疫力。
04
中医性味归经的现代研究
中药药理与性味归经的关系
01
中药药理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中药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和调整。
02
中医诊断名解

B薄厥:由愤怒而致气血并逆使人昏厥者。
C肠辟:指痢疾。
肠中积滞,排出时辟辟有声,故名。
肠风:大便下血,血清而色鲜。
D癫狂:指精神错乱,神志失常的一类病症。
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者为癫;喧扰不宁,妄行骂,躁动多怒者为狂。
灯笼病:是“身外凉”,“心里热”之病,常示内有瘀血。
大瘕滞:大瘕滞多指痢疾而言,部分指似痢只滞泻。
F伏饮:饮邪潜伏于胸膈,反复发作。
相当于哮证。
肺胀: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
风痱:指手足痿废不用,又称“痱”,“痱风”,“中风痱”。
肺热叶焦:指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肢体痿软。
G骨蒸:形容发热如从骨髓蒸发而出。
J呷咳:指哮证。
从其发病时咳嗽气急痰鸣,呷呀有声得名。
≤证治准绳·喘门≥:“呷者口开,呀者口闭,乃开口闭口尽有起声。
”噤口痢:指痢疾伴有不能食,或呕不止者。
急黄:指黄疸湿热疫毒深重,疸色如金,病情急重者。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病证。
瘕聚:只腹内结块聚散无常,质地柔软,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洁净府:“净府”指膀胱,即利小便之意。
近血:大便下血,出血部位接近肛门,表现为先血后便,血色鲜红。
K开鬼门:“鬼门”指汗孔,即发汗之意。
L劳淋:淋证日久不愈,遇劳即发者。
历节风:风寒湿邪,侵入经脉,流注关节所致。
症见关节肿胀,游走不定,疼痛剧烈,不能屈伸。
M梅核气:郁证之一,指咽中如梅核堵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病证,多由肝郁气滞痰凝导致。
N逆流挽舟法:痢疾见有寒热表证,治用解表达邪之法,通过疏解表邪,使由表而入里的风寒暑湿只邪再从表出,犹如逆水中挽船上行,代表方为荆防败毒散,葛根芩连汤。
脑风:因风邪入脑所致,见项背怯寒,脑户极寒,痛不可忍者。
虐母:指虐久而在胁下结有口块者。
P脾约:便秘的一种。
由胃热过盛,脾阴不足,胃强脾弱,脾之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肠液干燥所致大便干燥,便秘不下的病征。
中医视频系列教程全集11之4

00中医视频】 《系列教程》全集 (11 之 4)流行病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全集流行病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主讲:状态:人气 :620 次点播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是研究特定人群中疾 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 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研究”的方法包括监测、观察、 假设检验 .. ,本网站视频无需安装任何播放器即可观看,安 全快捷。
中医内科学 全集中医内科学主讲: 状态:人气 :948 次点播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在中医院 海中医学院主编。
原为 1964 年中医学院二版 .. ,本网站视 频无需安装任何播放器即可观看,安全快捷。
中医诊断学 全集中医诊断学主讲: 状态:内容: 内容: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 是基础理校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医内科学》 内科著作。
人气 :780 次点播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 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频无需安装任何播放器即可观看,安全快捷。
主讲: 状态:人气 :693 次点播虽然视频制作的欠缺一些生动,但是老师讲的不错,看来不需安装任何播放器即可观看,安全快捷。
中医基础理论 (辽宁中医学院 ) 全集中医基础理论 (辽宁中医学院)主讲: 状态:人气 :2193 次点播中医四大基础 视频教学 (RM 格式 ) 中医基础理论由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教授主讲。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 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为教材。
本课程分为导论、 内容: 中医诊断定义: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骨干课程。
..,本网站视中药炮制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全集中药炮制 (北京中医药大学 )内容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的授课录像, 讲的比较详尽。
是那种照本宣科类的。
详目附下:第一章 绪 论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 ,本网站视频无内容:无需安装任何播放器即可观看,安全快捷。
中医—搜狗百科

中医—搜狗百科中医,又称传统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中医学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医学实践,并通过长期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为理论基础,包括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学的特点之一是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病理变化往往不仅仅局限于一个部位。
因此,中医师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注重分析病人全面的病史、症状和体征,以综合的方式进行辨证施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使中医学在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五行失调。
因此,中医医师在治疗疾病时,会选择一些能够调节阴阳、五行的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其中,草药治疗是最为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中草药具有较多的种类,针对不同的病症有着不同的治疗功效。
针灸则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阴阳,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推拿和气功则通过按摩和呼吸练习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
这些治疗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除了草药治疗、针灸、推拿和气功等传统疗法外,中医学还发展了一些辅助疗法,如中药煎煮技术、草药汤包制备技术、穴位定位技术等。
这些辅助疗法的发展,使中医学的治疗手段更加丰富和灵活,符合现代疾病的特点和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学在许多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慢性疾病的治疗、健康养生、妇科疾病的看病治疗等。
同时,许多国家和地区还在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致力于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优势相结合,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然而,作为一门自成体系的医学学科,中医学仍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境。
中医—搜狗百科

中医—搜狗百科中医古典基础理论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
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
主要特点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
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
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
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
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精气学说中医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植物的“生长化收藏”。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
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
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术语大全(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术语大全(完整版)更多相关内容:医疗卫生招聘考试题库中医专业医疗卫生招聘备考: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科中有不少专业的名词术语,中公医疗卫生网站为了方便大家备考复习,将常见的中医名词术语进行汇总,助大家顺利备考。
骨痿:症见腰背酸软,难于直立,下肢萎弱无力,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
由大热灼伤阴液,或长期过劳,肾精亏损、肾火亢盛等,使骨枯而髓减所致。
恶露:指产妇分娩后,胞宫内遗留的余血和浊液。
一般产后二至三周内恶露应完全排尽,如超过三个星期,仍然持续淋漓不断,或排出很少,均属病理范围。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轻微恶心,有时呕吐,是常有的反应,无需治疗,不久可逐渐消失。
若恶心呕吐严重,择食或食入即吐,甚则呕吐胆汁或血性物者。
瘿瘤:瘿与瘤的合称。
或单指瘿。
瘿:又名大脖子。
多指甲状腺肿大一类疾患。
发病与水土有关,或忧思郁怒,肝郁不舒,脾失健运,致气滞痰凝而成。
症见颈前生长肿物,色红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有如“缨络”形状。
瘤:是在体表生长的赘生物。
臌胀:指腹部胀大,腹皮青筋显露,四肢不肿(或微肿)的病症。
多因情志郁结、饮食不节、嗜酒过度、虫积日久,使肝脾损伤,气血瘀滞,水湿不运所致。
气滞:指体内气的运行不畅,于某一部位产生阻滞的病理。
临床表现主要是局部出现胀满或疼痛的症状。
气滞久则可引起血瘀,形成“气滞血瘀”,使局部的疼痛加剧(刺痛拒按),甚则结成肿块或腐损肌肉。
痰核:指皮下肿起如核的结块,多由湿痰流聚而成,结块多少不一,不红不肿,不硬不痛,用手触摸,如同果核状软滑而能移动,一般不会化脓溃破。
痰核大多生于颈、项、下颌部,亦可见于四肢、肩背。
痹证:有闭阻不通之意。
通常多指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肌表经络和骨节,发生关节或肌肉疼痛肿大和重着等一类疾患。
膏淋:症见小便混浊如米泔,或如鼻涕,或如脂膏,溲行不畅。
《傅青主女科》医方集解系列(18)温经摄血汤

《傅青主女科》医方集解系列(18)温经摄血汤刘春生【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经水后期的证治方药.傅氏认为经水后期主因为虚、为寒,方用温经摄血汤.温经摄血汤大补精血、温寒调经,主治:经水后期.月经不依时而至,常自延后,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或深或浅,可伴恶寒、小腹冷痛,腰酸膝软,舌淡苔白,脉沉迟细弱.临证肝肾精血亏虚夹寒者均可适用.如经期异常、月经过多或过少、闭经、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等.【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7(015)023【总页数】3页(P73-75)【关键词】傅青主女科;经水后期;温经摄血汤【作者】刘春生【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102405【正文语种】中文(上接第21期)经水后期(十六)【原文】妇人有经水后期而来多者,人以为血虚之病也,谁知非血虚乎!盖后期之多少,实有不同,不可执一而论。
盖后期而来少,血寒而不足;后期而来多,血寒而有余。
夫经本于肾,而其流五脏六腑之血皆归之。
故经来而诸经之血尽来附益①,以经水行而门启不遑②迅阖③,诸经之血乘其隙而皆出也。
但血既出矣,则成不足。
治法宜于补中温散之,不得曰:后期者俱不足也。
方用温经摄血汤。
大熟地(一两,九蒸),白芍(一两,酒炒),川芎(五钱,酒洗),白术(五钱,土炒),柴胡(五分),五味子(三分),续断(一钱),肉桂(五分,去粗,研)。
水煎服。
三剂而经调矣。
此方大补肝、肾、脾之精与血,加肉桂以祛其寒,柴胡以解其郁,是补中有散,而散不耗气;补中有泄,而泄不损阴,所以补之有益,而温之收功。
此调经之妙药也,而摄血之仙丹也。
凡经来后期者,俱可用。
倘元气不足,加人参一、二钱亦可[1]。
【方歌】温经摄血地芍味,川芎白术续柴桂;元气不足可加参,经水延后此方最。
【功效】大补精血、温寒调经【主治】经水后期。
月经不依时而至,常自延后,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或深或浅,可伴恶寒、小腹冷痛,腰酸膝软,舌淡苔白,脉沉迟细弱。
2017国家级名中医名单(人物简介)

2017国家级名中医名单(人物简介)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审工作日前结束,经逐级推荐和评审,并经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拟授予王世民等30人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丁书文等100人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并进行表彰,名单自4月24日起公示,公示5个工作日,至4月28日。
这是我国政府第三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医大师,也是首次评选国家级名中医。
评选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
三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强化领导,严格程序,联合成立了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评审工作办法》和《评审投票办法》,按照“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方式推荐,按照“两审三公示”的要求进行初审和公示,经专家评审,产生了30位国医大师人选和100位全国名中医人选。
全国名中医拟表彰人选名单(10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1. 丁书文,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11月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1964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名老中医。
2. 丁锷,男,汉族,中共党员,1934年12月生,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1955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中医。
3. 丁樱,女,汉族,中共党员,1951年2月生,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1977 年 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名中医。
4. 马骏,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5月生,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1956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中医。
5. 王玉,女,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3月生,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主任医师。
1967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中医。
tcm的理解

对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的理解一、TCM简介TCM,即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体系,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它建立在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理论基础之上,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TCM以人体内部平衡和自然和谐为理念,强调预防和早期治疗,注重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二、TCM的基本原则1. 阴阳平衡:TCM认为,人体内部应保持阴阳平衡状态。
阴阳代表了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冷与热、湿与燥、动与静等。
人体健康时,阴阳应处于平衡状态;当人体出现疾病时,这种平衡状态会被打破。
2. 五行相生相克:五行理论是TCM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
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维持着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人体内部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和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也与五行理论相联系。
3. 望闻问切:TCM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形态等来判断病情;闻诊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问诊是询问病人的症状和病史;切诊则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诊断病情。
4. 辨证施治:TCM强调个体化的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手段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三、中药与针灸1. 中药:中药是TCM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草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中药的疗效是通过调节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身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的配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进行个性化配制。
2. 针灸:针灸是TCM的另一种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调节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以保证安全有效。
四、TCM的优势与局限性1. 优势:TCM强调预防和早期治疗,通过调节人体内部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与西医相比,TCM更加注重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更能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TCM 在治疗某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中医怎样治疗高血压?_1

中医怎样治疗高血压?发布时间:2021-07-23T15:33:22.65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6期作者:王兴成[导读]王兴成(南部县大王镇太华卫生院;四川南充637300)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属于慢性代谢性综合征。
在我国,高血压被专家称之为“中国第一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其发病人数也在逐渐上升,成为了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对高血压的治疗中,目前并无治愈的药物,因此患者需要长时间的服药,对血压进行控制。
在患者的用药治疗中,西药的长时间服用对患者的毒副作用在不断的显现出来,同时中医的治疗方式在临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也有着更多的患者开始选择采用中医的方式对高血压进行治疗。
那么,中医对高血压的治疗方式有哪些呢?一、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在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诊断中,最常见的方式便是通过血压的测量进行辨别。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在连续3次非同日测量血压的情况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便可基本可判定为高血压了。
患者会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在病情的持续发展下,会造成其他的器官,如心、肾、脑的病变,引起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而在中医的范畴中,并无高血压一词,综合患者的具体症状,可将其归为“头晕”、“眩晕”内,分为为肝阳上亢、肾精不足、阴虚阳亢等证型。
在对患者的病因的诊断中,中医认为其根本原因为阴虚不能制阳,水火不能相济,所引起的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瘀血阻窍、浊阴阻络,进而导致了气滞、痰浊、瘀血、肝火等出现,造成气血的升降失调。
二、对高血压的治疗高血压作为最为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而在现在的治疗方式中,目前并无治愈的药物,依旧以对血压的控制为主。
因此患者需要长时间甚至终身服药,对血压进行控制。
在对患者的治疗中,西医通过对血压的直接观察,调节药物的使用量,从而达到理想的预期状态。
而在药物的选择中,对高血压的药物局限于利尿药、β受体阻断剂等。
中医诊疗ppt课件

辨证施治理论
总结词
辨证施治理论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它强调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病机,采用不同的 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详细描述
辨证施治理论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灵魂所在,它强调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病机,采用不同的 治疗方法。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这些方法都可以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中医还需要
失眠
要点一
总结词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中医认为失眠多由心神不宁 引起。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失眠时,患者可能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浅等症状。中医治 疗失眠的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等,旨在养心安神、镇 静安眠。
胃痛
总结词
胃痛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认为胃痛多由脾 胃不和引起。
详细描述
胃痛时,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疼痛、恶心等症状。中医 治疗胃痛的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等,旨在调理脾胃 、和胃止痛。
脏腑经络理论
总结词
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诊疗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等不同的器官,这些器官之间通过经络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功 能。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五个重要的脏器,分别 是心、肝、脾、肺、肾,这些脏器各自有着 不同的功能和特性。此外,中医还认为人体 内部存在着六腑和奇恒之腑等器官,这些器 官与五脏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
病因病机理论
总结词
病因病机理论是中医对疾病发生原因和机制的认识,它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 人体内部的气血、阴阳、脏腑等状态密切相关。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部的气血、阴阳、脏腑等状态密切相关。不 同的病因可以导致不同的病机变化,而病机的变化又会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因此,中医在诊疗时需要全面考虑病因和病机,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方法分类

中医辨证方法分类中医辨证方法分类内容导读:辨证方法分类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针对各类疾病的不同特点,创立了多种辨证方法。
这些辨证方法各具特点,又互有联系,体现了相应的辨证内容。
拼音: bian辨(卷名:中国传统医学)简史辨证论治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内经》,书中记载了许多中医证候的名称及其临床表现,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脾气虚可表现为四肢无力,并可累及其他脏腑;《灵枢·本神》具体描述了五脏气虚等证候的临床表现,并指出要审察五脏为病的外在表现,判断气之虚实,据此而决定治疗方法。
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19条,从脏腑病位、病因、病性等方面阐述了不同临床表现的病机归属,并提示了治疗原则。
《内经》虽然没有形成辨证论治体系,但其中有关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的理论,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病因学说,邪正斗争、气机升降、阴阳失调的病机学说,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以及治疗与组方用药的基本原则等,已为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至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首先较为明确地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概念,并创立了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如《伤寒论》中的“平脉辨证”,就是明确提出“辨证”的最早记载。
而且《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以“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等为篇名,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体系。
还明确指出,要观察分析脉证,判断疾病的发展变化,随其不同证候确定治疗原则,体现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
《伤寒杂病论》中广泛运用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脏腑、气血等概念,以此作为辨证的基本内容,并针对不同病机和证候,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剂。
此后历代医家又从不同角度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内容,如汉代《中藏经》对脏腑病机的发展,隋代巢元方对病因病机理论的发挥,宋代陈言对病因学说的发展,金代刘河间对六气病机学说的发展,元代朱丹溪对气血痰郁理论的发挥;清代随着温病学说的形成发展,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提出三焦辨证。
熊周清名老中医治学经验

熊周清名老中医治学经验作者:肖少雄熊江波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R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6-0322-01熊周清,天门市名老中医、副主任医师,湖北省京山人,曾先后师从朱德刚、钱远铭、袁靖、魏稼等名家研习医术,现任天门市针灸学会副理事长。
从事中医针灸工作半个世纪,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瘘症、痹症、血症、风症、内外妇儿等疑难杂症有良好疗效。
特别是治疗现代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风湿性关节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及各种软组织损伤有独特的方法和疗效。
曾参与编著中医专著2部,被载入《世界科技专家人才大辞典》、《中医名家辞典》,先后在全国性、地方性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针刺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针刺治疗小儿遗尿》、《静针治疗面肌痉挛症》、《按摩治疗不安腿综合症》。
《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颈腰痛宁药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获科技进步奖,《针刺治疗颈源性中风》获“国际人体科学奖”。
熊周清老中医医德高尚,见解独特,在针刺临床上特别注重调神与守神,注重针刺手法及特定穴的运用。
要求做到“稳、准、轻、快、巧”五个字。
要在“巧”字上做文章,行针走穴飞针通经、闪罐治血,使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渡过,真的做到“法之所施,病人不知所苦”的境界。
兹将熊老师经验介绍如下:1 刺之法,针人神合一重调神。
《灵枢》云“用针之要,重在调神”。
《素问•针解》云:“必正其神,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在行针前要仔细检查病症,四诊合参,做好解释工作,宣讲针刺效应,获得患者信任,消除对针刺的恐惧。
再根据患者不同病症、身体状态、气候特点,采取与机体相适应手法、经络、穴位,针刺深浅、多少、或补、或泻,以激发经气,起到调神、补气、疏泻病邪,促进阴阳平衡、气血和调,机体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达到针人合一。
熊老在施针过程中,特别提倡治神与守神,认为治神是指医者在针刺过程中必须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不可分心。
中医培训完整ppt课件

饮食养生法
01
02
03
04
食物搭配
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避免偏食或挑食。
适量饮食
保持适量饮食,避免过饱或过 饥,少食用生冷、辛辣、油腻
食物。
饮食规律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遵循“ 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
原则。
饮食温度
注意食物温度,避免过热或过 冷,以免对胃造成不良刺激。
运动养生法
方剂的组成与配伍
总结词
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其组成和配伍是中医 的精髓。了解方剂的组成原则和配伍规律,有助于更好地掌 握中医治疗疾病的技巧。
详细描述
方剂的组成原则包括君、臣、佐、使四个部分,每种药物在 方剂中的作用都有严格的规定。配伍规律则是根据病情需要 ,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培训完整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5
目录CONTENTS
• 中医基础知识 • 中医诊断方法 • 中药与方剂 • 中医治疗方法 • 中医养生与保健
01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总结词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阐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中医学 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特点等。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 重人体内外的平衡和谐,以调整人体 内部环境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常用中药与方剂
总结词
掌握常用中药与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要求。这些药物和方剂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验证,疗效确切,对于常 见病症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
详细描述
常用的中药有很多,如人参、黄芪、当归、枸杞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同样,常用的方剂也有很多,如 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逍遥散等,每一个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 体病情进行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艳春
06
抗感染免疫与肿瘤免疫
孙红梅
07
中医药防治脑病的研究
赵宗江
08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分子机制研究
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
刘建平
01
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
中西医结合药理学 华茜
01
中西医结合防治脑血管疾病的应用基础
陈建新
02
网络药理学、系统生物学
郭淑贞
03
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应用基础研究
张东伟
04
中药防治代谢性疾病作用机理研究
林谦
02
基于气血证候病机的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临床及基础研究
周剑
03
眼底病变,视神经病变
左明焕
04
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
王芬
05
中药治疗肿瘤的基础
临床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黄金昶
01
中药抑瘤、针灸抑瘤
中医内科学
共 13 页,第 7 页
学院/专业/导师 王成祥
研究方向代码 01
研究方向 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研究
生命科学学院
针灸推拿学 王朝阳
01
针灸临床与作用机理研究
中医养生康复学 刘新
01
中医养生康复、心身医学与慢病防治
共 13 页,第 3 页
学院/专业/导师 中西医结合基础
徐安龙
研究方向代码 研究方向
01
中医免疫学
史渊源
02
老年痴呆症分子机制
卢涛
03
复杂性疾病
郝钰
05
中医药的免疫调节作用
王建勋
06
表观遗传学
针刺手法及针刺干预中枢神经损伤的机理研究
刘清国
04
针灸临床与作用机制研究;针灸标准化研究
马良宵
05
经穴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魏玉龙
06
气功调心机制与应用研究
张莉
07
针灸临床治疗机理研究
共 13 页,第 12 页
学院/专业/导师 赵百孝
研究方向代码 08
研究方向 艾灸作用原理
朱勉生
09
时空针灸的临床与研究
中医临床基础 傅延龄
01
《伤寒论》中方药量效关系研究
谷晓红
02
温病学辨治思路指导临床相关热证的研究
王庆国
03
经典方剂的应用基础研究
贾春华
04
认知科学视域下中医理论体系研究
李宇航
05
经方治疗常见病疑难病及机制研究
赵琰 王雪茜 钟相根
06
仲景学术思想及经方现代应用的基础研究;中药小分子抗体技
术研究
07
仲景学术思想研究、温病名家名方研究、经方、验方的效应机
中药化学 雷海民
01
中药先导化合物发现与开发
李军
02
中药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中药质量评价
刘斌
04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分)发现与新药创制
罗永明
05
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
马双成
06
中药民族药物质基础与质量安全评价研究
石任兵
07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与创新药物研究
叶敏
08
中药活性成分及其生物催化
史社坡
09
01
针灸治疗脑血管病、脊柱关节病
中西医结合临床 鲁卫星
01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的研究
临床医学院(中日友好医院)
中医内科学 张洪春
01
呼吸
中西医结合临床 王辰
01
呼吸
谭明生
02
脊柱骨科
李平
03
肾脏
共 13 页,第 8 页
学院/专业/导师 林江涛
研究方向代码 04
研究方向 呼吸
黄力
05
心内
贾立群
06
肿瘤
03
肾络微型癥瘕与抗肾纤维化
04
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及重症感染性疾病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临床与基础研究
05
中医防治脑血管病的研究
赵进喜
06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邹忆怀
07
中医内科学
常静玲
08
中风失语的临床研究及神经影像学实验研究
曹克刚
09
中医脑病学
中医外科学 李海松
01
男科
中医骨伤科学
胡素敏
03
中药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辐射损伤的中医药防护研究
王停
04
中药毒性研究、中药药效及机理研究
中医药管理 程薇
01
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
王志伟
02
现代医院管理、医疗保障研究
朱燕波
03
中医药管理健康管理与健康评价
中医文化学
共 13 页,第 2 页
学院/专业/导师 张其成
研究方向代码 01
张晓艳
07
皮肤
张知新
08
儿科
中医内科学 李友林
01
呼吸
中西医结合临床 姚树坤
01
消化
郭万首
02
骨科
白彦萍
03
皮肤
金明
04
眼科
樊碧发
05
疼痛
临床医学院(广安门医院)
中医内科学
花宝金
01
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仝小林
02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临床与基础研究
胡元会
03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
中西医结合临床 王阶
01
脑病的中医药防治
沈晓旭
02
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
时晶
03
脑病的中医药防治
李忠
04
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方向
王显
05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学、中西医结合介入心脏病学
薛晓鸥
06
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肿瘤及内分泌疾病
临床医学院(东方医院)
中医内科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刘铜华
01
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李军祥
02
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和胃肠病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王伟
01
中药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理研究
王蓬文
02
神经变性病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防治策略
高永红
03
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张冬梅
04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应用基础研究
赵明镜
05
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应用基础研究
中医内科学 高颖
01
中医脑病学
柳红芳
02
肾病内分泌
王耀献
晏军 (胡世平)
张根明
民族医学(含:藏医学、蒙医学等)
阿古拉
01
蒙医学研究
顿珠
02
藏医药
米玛
03
医史文献与藏医临床
尼玛次仁
04
藏医药
中医体质学 倪诚
01
中医体质辨识与方药干预研究
王琦
02
体质干预与评价、中医体质理论与分类、体质干预与评价
中医临床药学 张建军
01
基于中药基本理论与临床应用的药效机理和物质基础研究
钟赣生
02
中药配伍禁忌本质的研究
01
针灸防治疾病的临床评价和作用机理研究
中西医结合基础 李萍
01
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及中医药干预作用
中西医结合临床 王笑民
01
中医药抗肿瘤机制研究
中医内科学 张声生
01
中医药防治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及基础研究
临床医学院(望京医院)
中医内科学
魏玮
01
中医药防治脾胃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中西医结合临床 朱世杰
吴清
03
中药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
王英姿
04
中药新制剂及中药新技术研究
陆洋
05
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
临床中药学 张冰
01
中药防治代谢性疾病;中药合理应用与药物警戒
吴嘉瑞
02
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研究;中药配伍规律与机制研究
针灸推拿学院
针灸推拿学 郭长青
01
针灸现代研究和针刀基础与临床
嵇波
02
针灸规律与机理
李志刚
03
制及物质基础研究
08
仲景诊断治疗学纲要研究
中医医史文献 王育林
(周立群)
黄作阵
01
中医训诂学
02
中医古籍语言与文化研究
杨东方
03
中医古籍研究
共 13 页,第 1 页
学院/专业/导师 方剂学
谢鸣
研究方向代码 研究方向
01
方证相关
中医诊断学 王天芳
01
诊法与辨证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
陈家旭
02
证候生物学基础、证候客观化
共 13 页,第 5 页
学院/专业/导师 穆晓红
中医妇科学 刘雁峰
研究方向代码 01
研究方向
骨关节退变及神经损伤的中医药治疗、脑性瘫痪的中西医结合 治疗
01
中医药防治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不孕症等
中医儿科学 王俊宏
01
中医药治疗小儿神经精神疾病
针灸推拿学 赵吉平
01
针灸优势病种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临床 田金洲
商洪才
05
心血管病中医药防治;中医临床评价方法
叶永安
06
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临床与基础研究
中西医结合临床 侯丽
01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及血液病的临床与应用基础研究
共 13 页,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