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理论

合集下载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理论一、符号互动理论简介符号互动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视野。

互动被视为分析单位。

互动论是一种反实证的主观社会学,贯穿主观主义原则,强调个人的主观理解,认为社会结构是许许多多的个人理解与行动的结果,社会过程是人把主观的意义赋予客体并作出反应的过程。

互动论同时是一种微观社会学。

社会由互动的个人组成,他们的行为不只是反应,而且还是领悟、解释、行动与创造。

社会环境不是某种外在的静止的东西,它一直在影响着和塑造着我们,但这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为环境正是互动的产物。

人有内心生活,同时又是一个自我,自我是社会互动过程的一个方面。

互动过程首先是符号互动的过程,符号被行动者赋予了意义。

这种我们与他人共享的意义,关于社会世界的定义以及对现实的感知与反应,均产生于互动过程中。

布鲁默说:符号互动一词是与人们之间发生的互动的独特性质有关系。

这种独特性在于,人们解释或定义彼此的行为而非单纯对它人的行为作出反应。

这样,人类的互动是以符号的使用、解释、或对彼此行为的意义的确定为中介的。

这种中介等于是在人们行为的刺激与反应之间插入一个解释过程。

二、符号互动理论的理论背景(一)威廉·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詹(1842-1910)认为习惯在人类行为中具有重大作用,他研究了本能是怎样被习惯所取代的。

所谓习惯是指通过经验学习到的和被经验修正了的行为。

他认为习惯的基础是记忆,通过记忆人类可以将过去发生过的行为从心中唤起。

在记忆的基础上重复这一行为,这就意味着此种行为已不再是无目的的了,这时,本能便消失了。

因此,本能既可以改变又可以发展,也有很多会逐渐消失。

詹认为在人类的行为由以生物因素为基础转向以社会因素为基础的过程中,习惯起了重要作用。

在对于“意识”的探讨中,研究了由意识中产生出的“自我”。

“自我”这个概念意味着承认人类可以而且也正在发展着他们对待他们自己的态度和关于他们自己的感觉,意味着承认他们自己也是可以观察的对象,就好比人类观察一个外部的客体。

第十二章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第十二章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主要学术思想
在理论上,布鲁姆坚持认为“人类社会应该被看作是由行动 着的人构成的,社会生活应该被看作是由人们的行动构成 的”。因此,布鲁姆认为研究社会就必须研究人的共同行 动,而不是专注于他认为是含糊不清的系统和不易捉摸的 功能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布鲁姆又反对心理学还原主义。 他认为仅仅从刺激——反应的角度研究社会互动是无法弄 清互动的性质的。他认为人类互动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其 一,人类互动是以符号为基础的。其二,与动物之间的非 符号互动不同。符号互动并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 关系,它还牵涉到对行动的解释。我们都知道咳嗽可以清 喉咙,但假如一个听众在不同演讲者观点的时候咳嗽一下, 这声咳嗽就成为一个用来传达反对意见的符号。
第十一章 符号互动理论
主要内容
一、米德与符号互动论的起源 二、符号互动论的特征及其发展 三、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特征

一、米德与符号互动论的起源

符号互动理论,一种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 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 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 会心理学理论派别。又称 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 动主义。
3、符号互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发展
Blumer是Mead的学生,其代表作为《符 号互动论:观点与方法》 (Symbolic Interaction: Perspective and Method)。然而 “符号互动论”此术 语,源自1937年其著作《人与社会》 (Man and Society)。Blumer成功将 Charles Horton Cooley与George Herbert Mead 一系列的微观社会学与符 号互动论作出联结,并对此学派的理论 和方法发挥了系统的概括和充分的解释。 因此Blumer是讲授符号互动论与诠释 Mead理论思想而成为美国社会学界瞩目 的人物。

第十一讲 符号互动理论

第十一讲  符号互动理论

2.心灵论 2.心灵论
遵循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将社会动作置于研究的核心位置 的逻辑,米德在论述心灵(mind)时,引入了一个概念— 的逻辑,米德在论述心灵(mind)时,引入了一个概念— ——姿态(geture),认为作为社会动作的开始阶段的姿态 ——姿态(geture),认为作为社会动作的开始阶段的姿态 在心灵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与动 物一样具有使用姿态进行沟通的能力,姿态的沟通是一 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沟通形式,但是人类并不只限于这 种形式的沟通,人类能够把他人的观点自觉地反映到自 己的行为上来。一种姿态,如果在表现这种姿态者的身 上和在这种姿态所针对者身上能够引起同样的反应,就 是一种有意义的姿态。姿态的意义就是这种共同的反应, 这种共有的意义的出现使符号沟通成为可能。在米德看 来,人类象征符号沟通的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他们不只 限于使用身体姿势(无声姿态),而且使用语词( 限于使用身体姿势(无声姿态),而且使用语词(有声姿 态)———有共同的或标准化意义的语音符号,但“有声 ———有共同的或标准化意义的语音符号,但“有声 姿态尤为重要,因为它作用于以同样方式作用于他人的 人。”由此,有声姿态就成了有意义的、表意的( 人。”由此,有声姿态就成了有意义的、表意的(有意识 的)符号,是一种思想的表达。
第十一讲 符号互动理论
一、符号互动理论简介 二、符号互动理论的理论背景 三、早期代表人物及思想 四、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 五、戈夫曼的拟剧论
一、符号互动理论简介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视野。互动被视为分析单位。互动论是 一种反实证的主观社会学,贯穿主观主义原则,强调个人的主观理解, 认为社会结构是许许多多的个人理解与行动的结果,社会过程是人把 主观的意义赋予客体并作出反应的过程。 互动论同时是一种微观社会学。社会由互动的个人组成,他们的行为不 只是反应,而且还是领悟、解释、行动与创造。社会环境不是某种外 在的静止的东西,它一直在影响着和塑造着我们,但这本质上是一个 互动的过程,因为环境正是互动的产物。人有内心生活,同时又是一 个自我,自我是社会互动过程的一个方面。互动过程首先是符号互动 的过程,符号被行动者赋予了意义。这种我们与他人共享的意义,关 于社会世界的定义以及对现实的感知与反应,均产生于互动过程中。 布鲁默说:符号互动一词是与人们之间发生的互动的独特性质有关系。 这种独特性在于,人们解释或定义彼此的行为而非单纯对它人的行为 作出反应。这样,人类的互动是以符号的使用、解释、或对彼此行为 的意义的确定为中介的。这种中介等于是在人们行为的刺激与反应之 间插入一个解释过程。

第四章符号互动理论

第四章符号互动理论

第四章符号互动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符号互动论的理论来源,弄清该理论产生与进展的大体线索;弄懂符号互动论的大体原理;着重把握符号互动论创建时期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个代表人物的大体思想。

教学重点: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教学难点:布鲁默对互动论的综合。

教学方式:教学与讨论教学时数:3课时一、符号互动论概述一、概念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和理论派别。

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

二、符号互动论的派别该理论源于哲学家W.詹姆斯和.米德的高作。

但最先利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1937年,他用这一术语指称美国许多学者诸如.库利、米德、J.杜威、.托马斯、W.詹姆斯、.帕克、.兹纳尼茨基等人的高作中所隐含的“社会意理状态”。

西方学术界曾有人把符号互动分为两派,一是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一是以M.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

1930~1950年间出版的一系列布鲁默及其同事、学生们的高作中确信了该理论的要紧观点。

从哲学上看,符号互动论与美国的实用主义、德国和法国的联系最为密切,与、、、生物决定论、刺激—反应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以及的各种形式相对立,而与心理分析理论、现象学社会学、、角色理论、戏剧理论,以及和的心理学、哲学,具有某些相容性。

E.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在当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3、符号互动论的大体假定要紧有:①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②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而不存于这些事物本身当中;③当个体在应付他所碰到的事物时,他通过自己的说明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

4、符号互动论的观点要紧观点有:①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进程。

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进展,都以符号利用为先决条件。

若是人不具有利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自我和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当中,或说失去了存在的依照。

第十章符号互动理论

第十章符号互动理论
3、补救性表演:为了防止演出时意外事情的 发生而造成的窘迫,演出者和观众所采取的 补救措施。
三种主要的补救措施
(1)表演者为保全他们自己的演出而使用的防卫措施。
➢首先,剧组成员应具有“戏剧忠实”;其次, 剧组成员应具有“戏剧素养”;再次,剧组成员 应做到“戏剧缜密”。
(2)观众或局外人用以帮助表演者补救其表演而采取 的保护性措施,即“老练”。
理论缺陷:过于强调人的主观因素而忽略了客 观实际;过于强调每个个别人的因素而没有看到 作为整体的社会结构的作用;过于微观,只能研 究个人或小群体而无法研究大规模的、总体的社 会现象;其方法论片面强调感觉、直觉的重要, 只承认感性认识而否认理性认识,这是经验主义 和现象主义的表现。
特纳:“符号互动论目前只能通过给 予研究者在宏观社会情境中分析微观 过程的框架和测量工具来为宏观分析 提供一种补充。”
第十章: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渊源 米德与符号互动论的起源 布鲁默与符号互动论的发展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二、米德与符号互动论的起源
乔治•米德(美,George Mead,1863-1931)符 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代表作:《心灵、自我与社会》 (死后由学生整理出版)。
(一)心灵
米德认为,人类心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 具有理解和使用象征符号(尤其是语言)的 能力。
当一个个体能够懂得常规姿态 (尤其是语言)的含义,通过这些 姿态来领会理解他人,并想像性预 演可选择的行动方案时,他就具者身上都能引起共 同的反应时,它就获得了社会意义,才是常规姿态。
➢想像性预演是指,运用符号与自己内心交谈的过程。 想像性预演的主要内容是,选择各种行动方案,扮演 他人的角色。
(二)印象管理(核心部分)
所谓“印象管理”,是指如何在他人心 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的过程。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 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 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 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 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2)“镜中我”概念的三个因素(阶段)
A.我们对我们的形象在他人面前的想象。
B.我们对别人就这一形象所作的判断或评价 的想象。
一的综合体。
主我也称作“自然我”,是人的一种本能 的冲动,未经社会化的我。客我是经过社 会化的我,是社会化的结果。
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产生自我,主我与客我 的互动构成一个呈现于社会经验中的人。
(3)社会 A.形成。在米德看来,社会代表着不同个人之
间的有组织的互动或定型化的互动,是自我 与“他人”互动的产物。
C.由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产生的某种自 我感觉,例如,自豪、屈辱等。
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思想
(1)提出
美国社会学家W·I·托马斯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 在于分析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相互调适的过程中 出现的那些行为。而人们相互调适的过程是由情 境造成的,是个人或群体对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反 应。
案例分析:面试中的应聘者印象管理
可从获得性、保护性和非言语印象管理三 方面对应聘者的印象管理行为予以分析。 1.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 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称作获得 性印象管理。应聘者的获得性印象管理行 为又可分为他人聚焦型和自我聚焦型两大 类。他人聚焦型印象管理策略一般将目标 指向于印象管理的接收者、评价者,如面 试中的招聘方,通过逢迎、讨好等行为来 获取人际间的彼此吸引。如:抬举他人、 意见遵从等。
B.内容。
社会的内容是由个人和集体互动构成的。这 种互动体现于各种各样的符号,因此社会实 际上是一个由人创造和使用的符号的总和。

西方社会学第十一章符号互动理论

西方社会学第十一章符号互动理论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米德的互动理论的最基本假定是:心智、自我与社会 通过互动而产生与发展。米德认为,人的意识与思维是在 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行动过程中产生的,人们对外部世 界的认识与适应是通过人际沟通过程实现的。同时,他把 人际沟通过程加入“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公式。
米德认为人们根据环境中的客体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环境中的这些客体通过在人们行为中发挥功能而成为刺激 因素。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他将芝加哥学派符号互动论、社会心理学的思想加以整 理,全面、系统地论证了这一理论,并且明确地提出了 “符号互动论”这个名称。因此,人们也常常把完成符号 互动理论体系的功劳归之于布鲁默。 1、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看社会。
1962年,布鲁默发表了《作为符号互动的社会》的重要 论文,全面探讨了社会中的符号互动现象。人具有创造与 运用符号的能力,符号是大家都懂得的、表达共同意义的。 人对符号作出反应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意义和价值, 然后才考虑人体的需要。因而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 人不仅生存在自然环境中,而且还生活在“符号环境中”。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4、“共同行动”的概念 指两个以上的人共同采取行动。在共同行动中,
处于不同地位上的个体通过解释过程将各自的行动 路线协调在一起,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共同 的解释和定义为行动者提供了内在的一致性。 5、人们具有以他人的立场,通过移情,从他人的角 度去理解同一事物的能力。 6、文化、社会系统、社会分层等结构因素只是人们 行动的情景。而情景本身也是互动的产物,并且不 是不变的。
人类有理解象征符号的能力。人类最简单、最基本的沟通形式,是 通过某些手势、姿势进行沟通。在社会个体间的互动过程中,人们运用 象征符号和姿态来表达思想意愿的能力不断提高。通过这种方式,社会 成员之间能够相互沟通、合作,从而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有意义的姿 势是人际沟通中的象征符号。人类用于沟通的象征符号不仅仅限于身体 姿势,还包括语词,即具有共同或标准化意义的语音符号。人类使用有 声符号的能力,使人类沟通不只局限于直接沟通,还可以进行间接沟通, 并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断精致与巧妙。

西方社会学理论-符号互动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符号互动论

与结构功能主义的比较
研究焦点不同
结构功能主义关注社会整体的结 构与功能,而符号互动论关注个 体间的互动过程。
对社会稳定的看法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稳定与和 谐,而符号互动论则认为社会稳 定是通过个体间的互动与协商实 现的。
解释层次差异
结构功能主义从宏观层面解释社 会现象,而符号互动论则从微观 层面分析个体行为与社会关系。
与冲突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关注点相似
冲突理论和符号互动论都关注社会不平等和 权力斗争问题。
解释角度不同
冲突理论强调社会阶级和利益集团的冲突,而符号 互动论则关注个体如何通过符号互动来应对和处理 冲突。
对变革的态度
冲突理论强调通过革命或改革实现社会变革 ,而符号互动论则强调通过改变个体的符号 互动方式来推动社会变革。
06
符号互动论的贡献、局限及发展趋 势
对社会学研究的贡献
强调微观层面的社会互动
符号互动论关注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过程,揭示了人际互动的微观机制,为社会学研究提供 了新的视角。
引入符号和意义的概念
符号互动论将符号和意义作为核心概念,深入探讨了人们如何运用符号来传达信息、建立关系和 维持社会秩序,丰富了社会学理论。
社交媒体时代的符号互动变革
网络语言和表情符号
虚拟社交和身份认同
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语言和表情符 号成为新的交流符号。这些符号具有 简洁、生动、形象的特点,适应了快 节奏、碎片化的网络交流方式。
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虚拟社交空间 ,人们可以在其中建立社交网络、分 享信息和情感。在这个空间中,个人 形象和身份认同变得尤为重要。人们 通过选择头像、发布动态、点赞评论 等方式进行符号互动,塑造自己的虚 拟形象并寻求他人的认同。

符号互动论_百度百科

符号互动论_百度百科
应用符号互动论有助于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如对社会越轨、精神疾病、集体行为、儿童社会化、死亡和挣扎、老年、疾病与痛苦和艺术社会学(见文艺社会学)的理解等等。
编辑本段前提
符号互动论归根结底基于三个简单的前提。第一个前提是,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物采取行动。这些事物包括人在他的世界中所能注意到的一切——物质客体,如树木或椅子;他人,如母亲或商店营业员;人的各种范畴,如朋友或敌人;制度,如一所学校或一个政府;指导性理念,如个人独立或诚实;他人的活动,如他们的命令或请求;以及日常生活中个人遭遇的各种情境。第二个前提是,这些事物的意义来自于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第三个前提是,这些意义是通过人在应付他所遭遇的事物时所进行的释义过程而被把握和修正的。愿扼要地讨论一下这三个基本前提。
link)。可以在今天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的主流姿态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这两个研究领域具有这样一种共同倾向:把人类行为当作是作用于人的各种因素的产物;他们关注的是行为以及被认为是导致这些行为的因素。这样,心理学家们就用刺激、态度、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机、各种心理投入(psychological
inputs)、知觉和认知、以及人格组织的各种特征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各种既定形式或案例。类似地,社会学家们也依靠诸如社会地位、身份要求、社会角色、文化规定(cultural
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
存在于互动之中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法论特征
前提
展开 编辑本段介绍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象征性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又称为符号互动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来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以时间顺序,对符号互动论的相关学者和思想进行梳理。

一、理论背景及其渊源1、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以大卫·休谟、亚当·弗格森等为代表的苏格兰伦理学家主张研究现实生活,考察日常生活经验并从中归纳出理论,认为只有通过经验才能找到有用的知识。

他们注重对人的心理的考察,企图通过内省、反省来发现人类心灵中最根本的东西。

2、詹姆斯的“多元的自我”思想威廉·詹姆斯是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在哲学上:以唯心史观和实用主义著称,主张存在即是被感觉,世界是由“纯粹经验”构成的,概念不过是人们为了在行动中取得成功而采用的“操作假设”。

在心理学上:主张心理学应研究意识的机能与功用,认为“自我”就是“一个人可以用来称呼他自己的一切之总和”,“自我”可分为物质我、精神我、社会我、抽象我。

他在这方面的研究为符号互动论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

“社会我”承认“自我”至少在某些方面是源于经验的;在社会我中,自我来自他人的经验,是他人给予的。

詹姆斯将社会我看成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派生物,可以通过多方面的社会关系来认识自我的多重特性,也可以将多方面的自我看成异质性社会的产物。

他认为人类本能地追求得到社会上他人的承认,他们总是据此来衡量自我的价值。

3、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詹姆斯·马克·鲍德温是现代遗传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著有《儿童和种族的精神发展》、《精神发展的社会观与伦理观》等。

他认为儿童的自我有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投射阶段、主观阶段和射出阶段。

整个自我均起源于社会。

人格是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产物。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有意义意义 得以交流。
第二,抽象思想的出现,它使人人能够进入一个纯用 符号操作的世界,能在想象中排演各种角色和情境;
第三,主体成为他自己的一个客体,对他 自己的刺激作出反应,与他自己对话,把他 自己当作行动的目标,解释和反思他自己的 行为等;
背景 个人门面
外观 举止方式
2、社会机构外互动
• 指没有明确界限的、临时性的互动,即相遇。 • 相遇式互动的最突出特点是人们之间持续性的
相互注意。 • 角色距离:个人与其假定的角色之间
存在的差距。用于说明个人在某种角 色上是否能积极地发挥作用取决于他 与该角色相适应的程度。
三、标签理论
• 标签理论亦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它是一 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 为的理论。
亚当·斯密
大卫·休谟
亚当·弗格森 本能与习惯
二、詹姆斯:多元的自我
• 自我:就是“一个人可以用来称呼他自己的一 切之总和”。
• 自我的分类: (1)物质我(The Material Self) (2)精神我(The Spiritual Self) (3)社会我(The Social Self) (4)抽象我纯粹的我(The Pure Ego)
第二节 符号互动论的早期 代表人物及思想
• 库利的“镜中我”的思想
• 托马斯的情境定义和情境分析
的思想
• 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
库利(1864~1929) Cooley,Charles Horton 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1887年获 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1894年获该校博士 学位。此后一直在密歇根大学执教。曾任 美国社会学会主席。著有《人性和社会秩 序》、《社会组织》、《社会过程》等。
• 社会结构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共同 行动必须从历史的内容上来理解。

第八章:符号互动理论

第八章:符号互动理论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956) 《收容所:关于精神病人和其他被收容者的论文》(1961) 《公共场合中的行为:有关聚集的社会组织笔记》(1963) 《污名》(1964) 《互动仪式:关于面对面的行为的论文》(1967) 《战略性互动》(1969) 《谈话形式》(1981)
三、思想背景和主要理论思想 二、思想背景
1958年,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 并于1962年升为教授
1981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欧文.戈夫曼 Erving Goffman(1922~1982) 1981-1982年出任美国社会学学会(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主席
主要著作 二、戈夫曼主要著作
1900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 1922年,在密苏里大学获硕士学位。 1922~1925年,在密苏里大学讲授社会学, 任讲师。 1927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1931年~1951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授。 1952~1957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 校任社会学教授和社会学系主任。 1941~1952年任《美国社会学杂志》主编; 1955年任美国社会问题研究会主席;1956 年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 1962~1966年任国际社会学协会副主席。
同一手势的不同解读2这些意义产生于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5关于人类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符号互动论议题人类群体或社会必须根据行动来加以看待从行动的日常经验上去分析人类社会社会结构概念都是从人们针对他人而采取行动方式中衍生出来的关系社会地位社会角色权威声望社会互动的性质刺激他人行动自身解读自己的行为成为他人下一步行动的刺激非符号互动

(5)直接观察的方法论策略

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尊重经验现实的特性

符号互动理论--米得、布鲁默、戈夫曼

符号互动理论--米得、布鲁默、戈夫曼

• (3) 美国的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如帕克、库利和托 • 马斯等人的人际互动理论。 • 但是,被西方公认的这一理论流派创始人是米德和布鲁默。
• 3. 符号互动论的主要理论观点 • (1) 米德的学说—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 •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意识、自 我与社会》(1934年)一书中。 • 米德认为,意识和自我不是人的机体所固有的, 而是在经验中产生,在社会过程中形成的。 • 即在人际亲密交往、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 • 社会与个人是通过象征互动影响、互相制约的。 • 社会通过象征互动塑造个人,影响个人的“自我” 发展,个人则通过象征互动来维持和改造社会。 •
符号互动论是研究社会或个人以符号为媒介相 互发生作用的性质以及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动态 模式的学说。这一概念着重于研究人类行为的特 征。 该学说认为,人所使用的所有符号都是有意 义的,对于构成生活环境的所有事物,人都可以 主观地赋予意义和解释,并能理解其意义。换句 话说,所有的对象都具有人可以主观地加以解释 的意义,即一切事物都具有象征(符号)性。反 之,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借助于符号来与对象进行 交往的。 人的社会行为就是以符号为媒介的相互作用 的行为。
• 2)三个基本前提 • 第1个基本前提—人类是根据事物对自己的意 义而采取行动的。人类是在符号的基础上进行解 释或行动的,而不是象一般生物那样简单地对外 界刺激作出反应,也不是出于机体驱动力而在内 部刺激作用下发生的行动的; • 第2个基本前提—事物的意义是在人们社会互 动中产生的。意义是社会的产物,为人们所创造。 意义不仅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产生,而且在互动过 程中不断修正,不断发展; • 第3个基本前提—事物的意义是人们在互动过 程中对该事物进行解释和修正的结果。

戈夫曼的学说同结构功能主义的角色概 念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 两者都认为,个人是按照社会提供的剧本 扮演各种角色的。不同点在于,结构功能 主义认为,个人必须严格按照社会的规范 价值去演出,而戈夫曼则继承米德和布鲁 默的理论,认为社会只为个人的行动提供 非常一般的准则,个人在扮演角色时具有 相当大的活动余地,可以协商、斡旋、随 机应变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在意义构建中,意义生成有两种基本途径:其一,符号本身的信息释放;其二,借助符号进行符号间的相互作用,如前者,又可分为直接信息的表征及加工与重新生成符号。

此外,还有另一种方式,即通过各个符号系统之间的互动来获得意义。

这一类型的方式,称为符号的交互活动。

符号学不仅要研究符号系统本身的特点,同时也要关注它们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这样一来,符号互动理论成为符号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成为当今符号学研究的热点。

这就是符号互动理论。

从大体上看,符号互动理论包含四个要点:1、参与性:参与者作为行动者积极地参与到符号活动中,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传递性:交[gPARAGRAPH3]由于人类天生就具有交往本能,即便在文字产生以后,人们仍然愿意保持面对面的交谈,这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谓的“眼见为实”。

在这里,“眼见”不是指亲眼目睹,而是指心灵的感知,而语言则起到将心灵的感知转化为语言符号的作用。

3、系统性:任何符号系统都包括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两部分。

4、整合性:任何符号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的。

这些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具体的时间与空间、各种社会关系等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了符号系统生存的社会环境。

当然,符号互动理论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2、自主学习:符号的交互运用,符号与符号的相互转换,已经远离了人们的直接感官,但它依旧遵循着某些普遍规律。

如符号的功能等价性与差异性、适合性与排他性、互补性、时效性等,这些原则不仅支配着某些具体的符号实践,同时也支配着一些抽象的符号活动。

3、互动性:自主性、互补性和协商性是互动关系的三种状态,是在符号交互活动中自然出现的,或是在具体的符号实践中自发出现的。

符号交互活动并非总是停留在具体的符号层面上,更多的是体现在潜在的符号互动之中。

符号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满足相互间的联结条件和制约机制。

如符号间的差异与对应、对比与融合、顺应与互补、冲突与平衡等。

符号互动理论课件

符号互动理论课件

3
在社交媒体中的应用
符号互动理论可以帮助企业和品牌理解顾客的需求和行为,优化社交媒体营销和 客户关系管理。
符号互动理论的优缺点
1 符号互动理论的优点
符号互动理论能够深入理解人类行为和交互的根本原因,帮助促进沟通、理解和协作。
2 符号互动理论的缺点
符号互动理论的研究范围局限于情境感知,需要在具体场景中进行实证研究。
三层意义
主要研究方法
符号互动理论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哲学意义、社会学意义和个体意 义。
符号互动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观 察、访谈、问卷和实验证验等方 法。
符号互动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1
应用范围
符号互动理论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传媒学、文化研究和管理等 领域。
2
在教学中的应用
符号互动理论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行为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 果。
符号互动理论ppt课件
符号互动理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人与人之间的符号交流以及 其对社会关系和行为的影响。本课程主要介绍符号互动理论的定义、主要内 容、应用以及优缺点。
什么是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的定义
符号互动理论是指个体与周 围环境和文化之间交互作用 的过程中,通过符号交流和 互动获得新的知识、经验以 及行为方式的理论。
3 符号互动理论的展望
符号互动理论将继续根据不同领域的需求和实践不断更新和完善。
结语
了解符号互动理论
理解符号互动理论,可以帮助 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促进人 类的交流和协作。
应用符号互动理论
应用符号互动理论,可以帮助 我们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 在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推动符号互动理论发 展
推动符号互动理论的发展,需 要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三方面 入手,充分利用当代技术手段 和视角。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理论应用领域
社会学
符号互动主义为社会学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对社 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研究有重要
影响。
心理学
符号互动主义与心理学相结合,探 讨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 对心理治疗和咨询等领域有指导意 义。
传播学
符号互动主义在传播学中也有广泛 应用,研究传播过程中的符号意义 和互动机制,对媒体传播和文化交 流有重要影响。
批评
理论局限性
实证主义倾向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在解释社会现 象时过于依赖个体心理和行为, 忽视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对个
体行为的制约。
忽视历史因素
该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 创造性,但忽视了历史和社会背
景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方法论问题
由于该理论主要基于观察和案例 研究,缺乏实证检验和科学验证, 因此其结论的可靠性和普适性受
02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的主要概

符号
符号
符号是用来表示或代表其他事物的某个物体、标志或词语。在人类社会中,语 言、文字、手势、表情等都可以作为符号,用于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
符号的特性
符号具有指代性、象征性和传递性。它们能够指代某种事物或意义,通过象征 的方式表达某种概念或情感,并在互动中被传递和解读。
社会角色与身份认同
社会角色是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
01
个体在社会中扮演各种角色,如家庭角色、职业角色等,这些
角色赋予个体特定的权利和义务。
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认知
02
个体通过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形成对自身身份的认识,这种认
识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角色冲突与身份认同危机
03
当个体面临不同角色期望时,可能产生角色冲突,导致身份认

社会学理论5:符号互动论概述

社会学理论5:符号互动论概述

通过使用显著符号,人类能够同其他人进
行交流,把刺激的微妙之处辨别出来描述 给别人。 “泛(概)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 观点:指行动者所处的整个群体或任一集 体的态度,概化的他人使抽象思考与客观 性变得可能。“思想和理性的这种普遍性 和非个人性,使特定个体采取他人对自己 所持态度的结果,是他把所有这些态度具 体化为一种态度或观点的结果”。
表意的符号(significant symbols),指表达 者能够对听话者引发预期反应(不一定要与表 达者的感受完全相同)的符号。即语言:带给 说话者和听话者一样的反应。 显著符号,尤其是语言,让符号互动变成可能。 人类不仅透过姿势也透过显著符号和别人产生 关联。使用符号比使用姿势更能让更复杂的人 类互动模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变得可能。
二、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当代符号互动论专家谢尔顿· 斯特赖克认
为:“互动(持续的社会过程) 、精神、自我和 社会之间的关系即米德的社会心理学主 题”。 米德于1934 年发表的著作《精神、 自我和社会》(Mind Self Society)是其主 流思想的经典之作。 米德把重点放在思考、行动和互动时,强 调这一切要从团体或社会开始讨论。认为 整体比个别要素重要
把意识从对互动的分析中悬置起来 米德在冯特思想的基础上Fra bibliotek出,姿态成为互动的
媒介,并不是因为其中包含着姿态发出者的主观 意图,而是因为它类似于“条件反射”中的刺激, 它预示着姿态发出者的后续动作,姿态的接受者 根据这个后续动作做出反应,这个反应也是一个 姿态,它也有自己的后续动作,因而反过来也激 起最初姿态发出者对它的反应。这样互动就建立 起来了,中间不需要意识的介入,只需要刺激、 反应和条件反射这样的机制就能完成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感谢观看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人通过语言认识 自我、他人和社会。
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 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
它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个体在符号互动中逐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限度内行动,但在这个限度内, 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处世行事。
符号互动论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轻视行动者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结构决定论,提出行动者的认识、行动和互动 构成社会的理论命题。其思想奠基人米德试图探索个体思想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发展用社会行动解释个体意识的 社会心理学。米德吸收了实用主义哲学关于真理的经验关联性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客观的意识研究方法,提出根据 个体的行动、特别是能被他人观察到的行动来研究个体经验的广义的行为主义方法,并将理解个体的行为与经验 置于整体的社会背景之中,发展出“社会行为主义”方法。米德之后,布鲁默系统提出了以“符号互动”为基础 的微观社会学理论,其核心仍然是意义、自我等情境知识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问题。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是:
在符号互动理论中,符号是基本的概念。
前提
符号互动论归根结底基于三个简单的前提。第一个前提是,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 物采取行动。这些事物包括人在他的世界中所能注意到的一切——物质客体,如树木或椅子;他人,如母亲或商 店营业员;人的各种范畴,如朋友或敌人;制度,如一所学校或一个政府;指导性理念,如个人独立或诚实;他 人的活动,如他们的命令或请求;以及日常生活中个人遭遇的各种情境。第二个前提是,这些事物的意义来自于 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第三个前提是,这些意义是通过人在应付他所遭遇的事物时所进行的释义过程而被把握和 修正的。愿扼要地讨论一下这三个基本前提。第一个前提——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物 采取行动,很少会有学者对这一点产生异议。但奇怪的是,这一简单的观点实际上在当代社会科学和心理科学的 所有思想和工作中都受到了忽视或贬低。人们或者把事物的意义视作理所当然而把它当作无关紧要的东西弃之一 边;或者认为它仅是行为及其诱因之间的中性环节(neutral link)。可以在今天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的主流姿态 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这两个研究领域具有这样一种共同倾向:把人类行为当作是作用于人的各种因素的产物; 他们的是行为以及被认为是导致这些行为的因素。这样,心理学家们就用刺激、态度、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机、 各种心理投入(psychological inputs)、知觉和认知、以及人格组织的各种特征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各种既定 形式或案例。类似地,社会学家们也依靠诸如社会地位、身份要求、社会角色、文化规定(cultural prescriptions)、规范和价值、社会压力、群体归属这些因素来作出解释。在这两种典型的心理学与社会学解 释中,事物对于正在行动的人所具有的意义,或者被忽略,或者被用来解释他们行为的各种因素所吞没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如果用“托马斯原理”去解构毛泽东的一句名言,那么虚 心一定会使人进步,骄傲也常常会使人落后。因为如果周 围的人都将你视为一个骄傲的人,你就别无选择,只能够 按让人感到值得骄傲的方式去生活。
•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说得更具体,托马斯公理提出 了“自我达成的预言”的论点: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 理解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
• 米德认为—人类个体总是不断地进行着自我 反省、反思、自我控制。这种活动之所以能 存在,正是因为人们参加到了互动中来,并 且掌握了互动中产生的语言等交往工具。由 于掌握了语言符号,一个人才有思想,才能 从他人的立场看自己,才有了自我意识,人 们运用他们学到的符号来选择某种行为从而 控制自己的活动。

乔治·赫伯特·米德 1863.02.27-1931.04.26,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 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 1879 年, 16 岁的米德 考入其父所在的奥伯林神学 院,1883 年获文学士学位 1887 年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师从帕尔默和罗伊斯 1888 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和生理心理学博 士学位,在这里,他受到 W.冯特和 G.S.霍尔的影响, 尤其是冯特的“姿势”(gesture)概念后来成了支 撑符号互动论的中心概念 1891 年秋到 1894 年春,米德一直在密歇根大学执 教,在这里,他结识了 C.库利和 J.杜威,并和后者 成为好 友 、1894 年,受杜威的邀请,
符号互动论产生于美国,是一种通过分 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社 会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认为社会是由 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社会现象的 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去寻找。
早期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有库利、托 马斯、米德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代表人物有布鲁默、戈夫曼等人。
•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 各种符号为中介的。
代表作
《当代哲学》 《心灵,自我及社会》 《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 《行动哲学》
米德的符号互动行动理论
米德其人
• 被公认为符号互动论的奠基者,虽然这个概念是由他的 学生布鲁默提出来的。
• 米德在芝加哥大学任教,从1894年到1931年,在这三十 多年中,米德的“社会心理学”大受学生欢迎,但他却 极少写论文,他过世后,学生们上课讲义汇编出版,这 就是“心灵,自我和社会”(1934)
客体我 ME
•经过社会 化的
•互动的我
米德的自我论
任何行为都是由主我的冲 动引起,而后受到客我的 控制的;前者是行为的动 力,后者是行为的方向,主 我与客我相辅相成共同构 成社会个体完整的自我。
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嬉戏阶段
群体游戏阶段

自我 开始想象和扮演他人
开始以其他人的视觉出发
有组织的 复杂的活动
• “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 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 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 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 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 (2)“镜中我”概念的三个因素(阶段)
• A.我们对我们的形象在他人面前的想象。
担演一个角色 实现他人期望 成为群体中的一员
自我形成的阶段
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反应-形成符号系统
SUCCESS
THANK YOU

什么是摡化的他人”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之 摡化的他人”
• 个体使对各种他人的解释和意义内在化,以创造一个 “概化的他人”,这是由许多个体的平均期望所逐渐建 立起来的。
• 概化的他人成为个体行为的一般指南。逐渐地,一个个 体不仅按一些特殊的人的期望行事,而且按照“概化的 他人”的期望来行事。
“角色扮演”定义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之“角色扮演”
• 即行动者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去理解,学会从他人立 场看世界。
米德的自我论
米德认为,自我是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内化和 主管解释,自我的概念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 的。
自我
•对社会客观事实的内化和解 析
•产生于社会互动
主体我 I
•本能冲动 •未社会化 •自然形成
三、戈夫曼的拟剧论
一、早期符号互动论思想
• 1、库利的“镜中我”思想
• (1)含义
•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 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 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他以“镜中我” 来形容自我是与别人互动的产物。别人好象一面 镜子,“我”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并评价 自己。
• 一套支配人们行为、调节个人愿望的道德法规是 通过连续的情境定义才建立起来的。情境定义的 概念使人们注意在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有 一个人类行为特有的解释、选择、判断等主观心 理活动。
•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如果人们把情境界定为真实的,那 么它们在结果上也就是真实的”。这一被称为“托马斯公 理”的假设向人们展示,情境的社会定义尽管是主观的, 但却有其客观的结果。
• 符号是指所有能够代表人的某种意义 的事物,如语言、文字、动作、表情、 手势、物品甚至场景等。一个事物之 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 种公认的意义。
一、早期符号互动论 1、库利的“镜中我”思想 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思想 3、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
二、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思想 1、从符号互动的角度看社会 2、符号互动中的客体 3、对符号互动基本思想的归纳 4、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原则
他于是提出“情境定义”的思想:在客观环境与人 的行为反应之间有一个主观定义的过程,即“情境定 义”。
情境定义:
• 一个人对情境的主观解释(或定义)会直接影响 他的行为。如果人们把某种情境定义为真实的, 那么这种情境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在任何自决 行为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的阶段,我们可 以称之为情境定义。
• B.我们对别人就这一形象所作的判断或评价的想 象。
• C.由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产生的某种自我感 觉,例如,自豪、屈辱等。
• 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思想
• (1)提出
美国社会学家W·I·托马斯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 在于分析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相互调适的过程中出现 的那些行为。而人们相互调适的过程是由情境造成的, 是个人或群体对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