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中攻打锦州的战略是否正确

合集下载

主席晚年回忆辽沈战役,评价“101”:1949年之前,功大于过

主席晚年回忆辽沈战役,评价“101”:1949年之前,功大于过

主席晚年回忆辽沈战役,评价“101”:1949年之前,功大于过作者:闪闪2007年,过往的风潮已经冷却,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林彪传》一书。

书里复盘了辽沈战役真实的战斗经过,点出了林彪的谨慎和主席的果敢,真正写清楚了二人的战略战术角度问题。

主席晚年回忆辽沈战役,对林彪的评价是:“在1949年之前,林彪对于中国革命是功大于过……”而本文带来的内容,便是真实的辽沈战役,林彪在开打之前的思维变化,政委和参谋长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一)林彪认为汽油短缺,暂时不能打决战,犹豫是否攻锦州先从敌军的角度来看,从1946年到1948年,东北三次更换总司令,杜聿明和陈诚接连败下阵来。

卫立煌走马上任,采用最谨慎的守城战术,蒋氏怒骂是“乌龟战术”,要求60万的蒋军部队,尽快改变决策,尽快撤出东北……然而,以卫立煌为首的东北指挥层,多数不买蒋氏的账,认为蒋决策错误,暂时守城、整编部队才是上策。

从卫立煌的角度来看,倘若唐突撤出东北的话,极有可能被对面的东北野战军打残。

(卫立煌)再看我军这边。

得知敌军守城不出,延安高层敏锐地察觉到,似乎大决战的时刻来了,绝不放六十万敌军离开东北。

林彪眉头紧锁,他在犹豫要不要决战,虽然明知道敌军已不足60万,却担心自己能否一口吃掉?主席希望先打锦州,抢占战略制高点,一把灭了东北敌军主力;而林彪思考许久,决定先打长春,等以后实力强大了,再去打锦州。

1948年4月18日,东野的七位决策层成员林、罗、高、陈、李、刘、谭开会,决定兵发长春。

共九个纵队集结完毕,分别负责主攻和打援,并把此战术安排,报到了延安。

主席希望打锦州,认为那里才是东北的关键之所在,他已经多次明里暗里地指示林彪,打锦州才是上上策。

可如今东野要打长春,主席虽然同意这一方案,却较为委婉地给出了意见:同意打长春……如果打别处,你们说这困难那困难,事实上不一定有的……林彪自然能看出主席的意思,而他依旧决定打长春,于是在同年的5月份,派出了两个纵队,试探长春的敌军防御。

辽沈战役观后感

辽沈战役观后感

辽沈战役观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辽沈战役观后感以前历史课本上曾介绍过辽沈战役,此次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观看《辽沈战役》影片,查了相关内容得知,在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国内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并制定了相应方针政策,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

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

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

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

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万人。

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这次观看《辽沈战役》,让我对这段历史又有了新的认识。

影片中气势恢宏的战斗场景、催人泪下的牺牲精神时刻提醒着我现今美好兴奋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我们的革命先烈用热血之躯铸就的幸福,用满腔的热情换来的安逸。

他们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并备受压迫的环境中还能毅然为了国家牺牲小我、奉献国家,那成长在幸福摇篮并享受着生活的安逸的我们不是更应该为了国家努力奋斗吗?!我们要时刻铭记先烈的贡献精神,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辽沈战役的成败,我认为上级对下属的态度起了重要作用.毛主席对下属拥有充分的信任,并善于应用管理的艺术使得共产党的团队,能和谐地达到战略统一,并发挥各成员之长,取得最大的效益。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情境一: 吴用(智多星):足智多谋 林冲(豹子头):智勇双全 武松(打虎英雄):刚直勇猛 李逵(黑旋风):鲁莽直爽 鲁智深(花和尚):行侠仗义 宋江(孝义黑二郎):仗义疏财 情境二: 宝钗:娴雅端庄 黛玉:多愁善感 袭人:温柔顺从 晴雯:桀骜不驯
• 宋朝嘉靖年间,有一知名裁缝,做的衣 服非常合体,生意格外兴隆。一次,一 个御史请他为自己做件进宫廷穿的朝服。 裁缝给他量了尺寸后,便问御史:“请 问御史老爷当官多少年了?”御史不高 兴地说:“要你做衣服,问我当官的年 数干什么?”裁缝回答:“我并非多嘴, 因为一般老爷的脾气是这样的,少年中 举,刚上任时,意气风发,走起路来, 往往是挺胸凸肚,衣服就应当前后一样 长;如果当官久而将退职,则内心抑郁 不振,走路时不免身体前倾,做的衣服 就需要前短后长。所以,不问老爷做官 的年资,怎么能给您做出称心合体的衣 服呢?”
问题:
关于主要矛盾的论述:
•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 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而无产阶级 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则是次 要矛,所以这个时期国共两党应该精诚合 作、一致对外,进行抗日战争,打倒日本帝 国主义,挽救民族的命运。 • 但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 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则从次要矛盾转化 为主要矛盾了,所以这个时期我们主要是进 行解放战争,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人民当家 作主。
事例二:
• 那是1802年,为了抢占土地、建立殖民地,英国 和法国几乎同时派出船队,驶往澳大利亚。经过一 番航海较量,法国先进的三桅快船捷足先登,抵达 并抢占了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将该地命名为 “拿破仑领地”。欣喜之余,好奇的法国人发现了 当地特有的一种珍奇蝴蝶,为了捕捉这种色彩斑斓 的珍蝶,他们忘记了肩负的重要使命,全体出动, 一直追入澳大利亚腹地。这时,英国人的双桅船也 开到了,他们看到停泊在那里的三桅船。沮丧之际, 他们惊喜地发现先期到达的法国人却无影无踪了。 于是,弗林达斯舰长立即命令手下人安营扎寨。等 到法国人兴高采烈地带着蝴蝶回来时,这块面积相 当于英国大小的土地,已经牢牢地掌握在英国人的 手中,而留给他们的只是无穷的懊悔。显然,“因 小失大”是从反面强调抓住主要矛盾的重要性。

辽沈战役观后感

辽沈战役观后感

辽沈战役观后感以下是关于辽沈战役观后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篇一:辽沈战役观后感以前历史课本上曾介绍过辽沈战役,此次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观看《辽沈战役》影片,查了相关内容得知,在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国内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并制定了相应方针政策,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

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

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州)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

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

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

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这次观看《辽沈战役》,让我对这段历史又有了新的认识。

影片中气势恢宏的战斗场景、催人泪下的牺牲精神时刻提醒着我现今美好兴奋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我们的革命先烈用热血之躯铸就的幸福,用满腔的热情换来的安逸。

他们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并备受压迫的环境中还能毅然为了国家牺牲小我、奉献国家,那成长在幸福摇篮并享受着生活的安逸的我们不是更应该为了国家努力奋斗吗?!我们要时刻铭记先烈的贡献精神,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辽沈战役的成败,我认为上级对下属的态度起了重要作用 .毛主席对下属拥有充分的信任,并善于应用管理的艺术使得共产党的团队,能和谐地达到战略统一,并发挥各成员之长,取得最大的效益。

辽沈战役——精选推荐

辽沈战役——精选推荐

辽沈战役辽沈战役1948年9⽉12⽇⾄11⽉2⽇,中国⼈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战役之⼀。

解放战争的第三年,战局发⽣了重⼤变化。

在东北战场,国民党军总兵⼒约五⼗五万⼈,⼈民解放军已达⼀百零三万⼈,东北地区百分之九⼗七以上的⼟地和百分之⼋⼗六以上的⼈⼝已获得解放,⼈⼒物⼒充⾜。

蒋介⽯和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煌对东北战局深感忧虑,处于欲守⽆⼒、欲撤难舍的状态,故将主⼒收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地区,采取集中兵⼒,重点守备,相机打通北宁线的⽅针。

中共中央从全国整个战局出发,认为同国民党军进⾏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把战略决战⾸先放在东北战场,并制定了主⼒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各个歼灭的作战⽅针。

林彪、罗荣桓领导的东北野战军,集中了五⼗三个师,七⼗余万⼈,1948年9⽉12⽇发起辽沈战役。

整个战役分为三个阶段。

第⼀阶段夺取锦州,封闭东北国民党军。

东北野战军南下,向北宁路沿线发起进攻。

⾄10⽉1⽇,先后占领了昌黎、绥中、义县及塔⼭等地,切断北宁线,将范汉杰兵团分割包围在锦州、葫芦岛、⼭海关三个地区。

2⽇,蒋介⽯飞抵沈阳,抽调⼗⼀个师组成由侯镜如指挥的东进兵团,以⼗⼀个师⼜三个骑兵旅组成由廖耀湘指挥的西进兵团,企图东西对进,以解锦州之围。

10⽇,东进兵团向塔⼭猛攻,遭到解放军顽强阻击;西进兵团也进展缓慢。

14⽇,东北野战军五个纵队和⼀个师分别从东、南、西三个⽅向,向锦州发起总攻,次⽇晚占领锦州,全歼守敌⼗万余⼈,封闭了国民党军从陆上撤回关内的通道(参见彩图插页第150页)。

蒋介⽯于15⽇再飞沈阳,督促东西兵团继续进攻,企图重新打通北宁线,并命令长春守军⽴即突围。

17⽇,国民党六⼗军在曾泽⽣军长率领下起义,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也于19⽇率部投降,长春解放。

第⼆阶段会战辽西,歼灭廖耀湘兵团。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与胜利原因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与胜利原因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与胜利原因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战略决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加速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略决战主要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1948 年 9 月 12 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在战役中,我军首先攻克锦州,切断了国民党军向关内的退路,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

随后,在辽西地区围歼了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并于 11 月 2 日解放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新的转折点,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首次超过了国民党军队。

淮海战役于 1948 年 11 月 6 日发起,是以徐州为中心,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在战役中,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及地方武装共 60 余万人,与国民党军队约 80 万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经过66 天的艰苦作战,我军共歼灭国民党军555 万余人。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平津战役于 1948 年 11 月 29 日发起,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在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 100 多万人,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

通过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方式,我军最终促使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的胜利,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

那么,人民解放军能够在解放战争中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英明决策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在战略决战中,党中央和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战争形势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

例如,在辽沈战役中,党中央果断决定先打锦州,切断敌人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在淮海战役中,制定了“中间突破、分段歼敌”的作战方针;在平津战役中,采取了“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策略,通过政治争取和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四单元第13课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第2框超前思维的方法与意义同步提升习题部编版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四单元第13课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第2框超前思维的方法与意义同步提升习题部编版

第四单元 第十三课 第二框(一)基础巩固1.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毛泽东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认为,虽然攻打锦州比攻打长春、沈阳要困难得多,但先攻占锦州是夺取这一战役胜利的关键。

因为锦州是通向关内的咽喉,是东北敌人撤回关内的唯一陆路通道,这里的敌人消灭了,就可以把东北的大门堵死,关起门来歼灭东北的国民党军队。

辽沈战役的胜利证明,这一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毛泽东作出超前的战略决策运用的科学思维方法是( ) A.矛盾分析的方法B.调查研究C.想象的方法D.类比推理的方法【答案】A【解析】毛泽东在分析了锦州、长春、沈阳三地敌我双方矛盾的不同特点后,作出先打锦州的战略决策,抓住了主要矛盾,运用了矛盾分析方法,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2.20世纪90年代初,在航天界曾有不少人预测世界卫星发射领域将出现两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97至1999年,因为此前面向家庭用户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的新型通信卫星技术获得巨大发展,世界各国都要更新卫星通信设备,这就引起了新型通信卫星的发射热潮;第二次浪潮始于2004年前后,有350至400颗近地、中地和同步轨道宽带卫星发射到太空,因为这一时期对地观测定位系统和网络技术逐渐成熟,迫切需要能观测定位和进行信号传输的卫星。

结果正如科学家所说,这两个阶段都有不少卫星被发射上天。

科学家的预测主要运用了( )A.分析的方法B.综合的方法C.想象的方法D.推理的方法【答案】D【解析】科学家的超前预测是由原因推断出结果,运用了因果推理的方法,D符合题意;A、B、C均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选D。

3.超前思维要注重调查研究,其依据在于( )①把握超前思维所需要的事物发展情况,离不开调查研究 ②把握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只能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才能把握事物的真实情况④只要通过研究调查得到的材料,就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超前思维的方法。

《走进书里去》阅读题

《走进书里去》阅读题

《走进书里去》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影)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

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

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

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

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⑥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

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1、阅读①—③段,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略——瞬间——3、为什么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了?4、读小说和看影片有什么不同?5、作者把___ __比喻为__ _____的宴席。

把_______比喻为_____的快餐。

6、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什么?7、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趣味语文A猜猜岁数以下两副寿联分别是苏轼和乾隆写给两位寿星的,猜一猜,这两位寿星分别是几岁?1、花甲一周尚余半百岁月;古稀双庆犹欠三十春秋。

()岁2、花甲重逢还长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岁B某公司招聘经理用五个读音相同的“gong”字作为选拔标准,以此选拔优秀人才,促进公司发展。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
制作人:王涵 2011041324
战役简介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 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 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 义的三大战役之一。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灭国民 党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背景
“辽沈战役”的自我认识





辽沈战役我军胜利和敌军失败都是有原因的,国共双方最高 统帅蒋介石和毛泽东几乎同时都看到了锦州这步关键之棋,但蒋 与他的东北将领们意见不一,从而举棋不定,贻误战机在先。 蒋介石后来更犯下一个致命的战略错误,那就是不顾当时东 北人民解放军力量增长的实际情况,固执地与解放军展开决战, 终使几十万精锐之师在东北大地上灰飞烟灭。我军兵力包括地方 部队几乎在其2倍,而东北野战军的装备在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 算是最强的。国民党军队如果迅速撤到关内,或许还能推迟被我 军全歼的命运。 相比之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则是比较成功的。毛 泽东认为,先打锦州,封闭国民党部队逃出关外的道路,“关门 打狗”是上上之策,林彪则认为攻打锦州是有困难的,应该先打 长春,但是在其试攻长春后就知道攻打长春也比较困难,于是同 意先打锦州。锦州破后,国民党军队就被封闭在东北,陷入了孤 立境地,陆上无法逃脱。 辽沈战役的胜利,空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毛泽东 军事思想,也为东北我军入关组织平津战役提供了良好契机。 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吸取经验和教训, 继承先烈遗志,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第三阶段


辽西会战
1948年10月廖耀湘率“西进兵团”出辽西后,于13日占领彰 武,15日进占新立屯。锦州失守后,卫立煌认为廖兵团再无西进 的必要,应迅速撤回新民,否则又有被解放军包围消灭的危险。 1948年10月26日按卫立煌的命令向东撤回沈阳,却被黄永胜 的第6纵队堵住去路。至此,廖耀湘兵团10万人马全部陷入东野数 十万大军的重重包围。 1948年10月28日拂晓,辽西会战结束,生俘兵团司令廖耀湘 等高级将领,史称“辽西会战”。 1948年10月28日,命令辽宁军区迅速占领辽河渡口,架桥准 备大军过河进军沈阳。

《辽沈战役》观后感_高二作文

《辽沈战役》观后感_高二作文

《辽沈战役》观后感
我在秋假里看了一部名叫《辽沈战役》的电影,它主要讲的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沈阳、长春和锦州的三场战斗。

其中我觉得最为激烈的是锦州战斗。

锦州战斗的指挥员是当时的东北野战军总指挥林彪。

当上级命令林彪去攻打锦州时他就马上指挥大军南下,在火车上他收到电报说蒋介石到了沈阳,并要在葫芦岛上增兵。

他一想:如果我去打锦州,国民党从沈阳和葫芦岛两个方向来支援锦州,我军就处于两面夹击之中,这种态势对我军极为不利。

所以他向中央提议还是先打长春比较有利。

等他收到毛泽东的回电说不同意先去打长春时,他经过反复思考后终于决定还是先打锦州。

毛泽东看了,心里一肚子的火,终于平息了下来。

从中可以看出林彪是个很谨慎的人。

林彪带领着他的部队,又狠又猛的不断给锦州城楼上的敌人施加压力,这时敌人也不甘示弱,加大了火力,把我军部队压制在了护城河中。

突然有人在阵地上大叫:“谁会打炮?谁会打炮?”原来是一个连长在无意中发现了一门野战炮,一个名叫小王的战士跑过来说:“我会打炮!”他们俩一起把炮推至护城河外,并向城楼开炮,把城墙的一边炸开了一个口子。

战士们借助城墙被击中的机会,向敌人猛烈进攻。

终于打败了国民党军队,占领了锦州城,把锦州城解放了。

我从这部电影里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成功,首先要有信心,不然不管你多么的强大,都是,无法达到目标的。

锦州战役到底有多难 为什么说锦州战役是一场难啃的城市攻坚战

锦州战役到底有多难 为什么说锦州战役是一场难啃的城市攻坚战

锦州战役到底有多难为什么说锦州战役是一场难啃的城市攻坚战本文导读:锦州之战是内战中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之间的一场战役,它是在东北的其中一场决定性战役,是辽沈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

锦州战役是辽沈战役的第一阶段,也是全战役的关键一着,因为只有攻克锦州,切断东北与华北联系,才能将东北国民党军全部封闭,就地歼灭。

锦州战役当晚林彪愁眉不展,收到此人战报后,他立刻来了精神。

凡是参加过解放战争的四野官兵,都知道6纵有个“攻坚老虎”,这个被誉为“攻坚老虎”部队就是东野6纵17师的师长,断臂兼短臂将军龙书金。

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第一阶段中,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主力对据守辽宁省锦州的国民党军发起总攻。

1947年10月,龙书金率领全师乘8列火车从四平开出,前往上级指定待命的阜新附近。

见到林帅后,林帅严肃地龙书金说:“你们第17师是攻坚老虎,打四平搞了纵深爆破,打巷战有经验。

敌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和第6兵团之间的铁路局,是锦州的心脏。

这次单独调你们来,就是要你们搞掉范汉杰的指挥所和第6兵团指挥机关。

”按照命令,17师担任战役总预备队。

锦州战役由韩先楚的3纵和刘震的2纵主攻。

17师可以从3纵的突破口进去,也可以从2纵的突破口进去。

锦州战役是一场难啃的城市攻坚战。

面对城内范汉杰的数十万大军和城外众多防御工事,林帅把握并不大。

苏静将军后来讲述,在攻打锦州当天夜晚,林彪就坐立不安,愁眉不展。

晚上11点半时,忽报龙书金之十七师攻下铁路局大楼(国民党军锦州守将范汉杰的指挥所),林帅顿时精神振奋,面露喜色,当即嘱苏静记录,口述电文,嘉勉十七师。

当时,我军按预定部署向锦州守敌发起总攻,炮火轰击一小时。

待攻城部队一打开突破口,龙书金的17师这只攻坚老虎就不顾一切地猛扑进去剥腹掏心。

晚上11点他们就拿下了铁路局大搂——范汉杰的指挥所和炮兵观察所,使范汉杰的指挥所与部队之间,部队与部队之间的联络完全中断。

帅林听说这么快就打到了敌人的首脑机关,当即口述了一个嘉奖令:部队投入纵深,发展迅速。

辽沈战役观后感

辽沈战役观后感

辽沈战役观后感篇一:辽沈战役观后感以前历史课本上曾介绍过辽沈战役,此次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攻锦役。

的幸福,用满腔的热情换来的安逸。

他们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并备受压迫的环境中还能毅然为了国家牺牲小我、奉献国家,那成长在幸福摇篮并享受着生活的安逸的我们不是更应该为了国家努力奋斗吗?!我们要时刻铭记先烈的贡献精神,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辽沈战役的成败,我认为上级对下属的态度起了重要作用.毛主席对下属拥有充分的信任,并善于应用管理的艺术使得共产党的团队,能和谐地达到战略统一,并发挥各成员之长,取得最大的效益。

反观国民党内,蒋介石与卫立煌始终没能达成共识,反而专断独行,最终的下场不言而喻。

这也教育我们要充分信任和尊重自己的下属,并善于引导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每一场战争都有尸体和鲜血的堆砌,无数血淋淋的事实在告诫我们战场多变,但是必须努力适应并懂得用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成功。

现今生活亦然,我们要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在生活中要懂得变通和思考,当机立断,努力前行。

打援问1个炮兵两路增援锦州。

解放军在塔山、虹螺岘一线对敌东进兵团进行英勇阻击;敌西进兵团也被解放军顽强阻击于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

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

东北国民党军队向关内的退路已被切断。

蒋介石仍严令廖耀湘率领西进兵团夺回锦州。

东北野战军在攻占锦州后,立即从南北两翼合围包括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内的廖兵团。

10月26日完成对廖兵团的分割包围。

经过两日一夜激战,全歼该敌十万人,生俘廖耀湘。

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

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

〖2021年整理〗《战略大决战》要点解析

〖2021年整理〗《战略大决战》要点解析

《战略大决战》要点解析一、辽沈战役1、党中央首先在东北发动辽沈战役的原因:(1)在东北地区,解放军的兵力相对国民党军队而言,占有局部优势。

(2)敌军孤守在沈阳、长春、锦州三地,战略上处于解放军的包围之中,解放军握有主动权。

2、时间:1948年9月—11月3、领导人:林彪、罗荣桓4、部队:东北野战军5、经过:大致上经历了攻打锦州、解放长春、塔山等地阻击战和攻打沈阳四个环节。

6、辽沈战役的胜利意义:(1)歼敌47万余人,我军兵力进一步增强,一增一减,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但在军政素质上,而且在数量上超过了对方。

这对此后解放战争战局的演变具有明显的战略意义。

(2)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全境,这是我军第一次完整地解放一个行政大区。

二、淮海战役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2、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3、军队: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4、战场中心:徐州5、意义: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一次规模最大的决战,歼敌万人,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基本解放,南京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民党统治濒临崩溃。

三、平津战役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2、部队:东北野战军与华北军区的两个兵团3、战略:先打两头,后取中间4、经过:对北平、天津、张家口分割包围,截断敌军南逃西窜的通路。

接着,解放军按“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指示,先攻克新保安、张家口、天津等地。

驻守北平的国民党守军在总司令傅作义的率领下,接受了和平改编,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5、胜利的意义:平津战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人,华北全境至此基本解放。

202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政治》题

202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政治》题

202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政治》题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

1某教师在教学前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事先了解学生的大概情况,然后课堂上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这体现了教学评价的()。

A、筛选功能B、监管功能C、诊断功能D、激励功能2图中反映的是下列哪个关系()。

A、替代品B、互补品C、商品价格与生产资料需求量的关系D、商品价格与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关系3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根本目的()。

A、学习思想政治学科知识B、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方法D、培养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人民总体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银行信用卡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支付工具,已经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在使用信用卡购物时,它的货币职能是()。

A、转账结算B、一般等价物C、价值尺度D、流通手段6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①促进金融、通讯等服务业发展②加大研发投入,推进科技创新③增加出口补贴,扩大出口规模④提高存款利率、减少居民消费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7某即时通讯服务,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束缚、成本低等优点,得到了广泛运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这说明()。

A、分配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B、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C、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D、消费对生产的升级起导向作用8农民甲把承包的4亩地入股流转给民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乙,成为乙公司的股东和员工,甲说:“除了每亩每年保底租金800元外,我春节前又领了15%的分红,加上每月工资1200元,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

辽沈战役时为何先打锦州,7个师守军4个被歼灭过

辽沈战役时为何先打锦州,7个师守军4个被歼灭过

辽沈战役为何先打锦州,7个师的守军4个被歼灭过,另3个是杂牌1948年11月拉开序幕的辽沈战役,首先是从攻打锦州开始的,这主要是因为锦州城是连接东北、华北两大地区的咽喉要道,占领那里,就可以对东北境内的55万国民党军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锦州守军有3个师系伪军改编但锦州城内的守军毕竟有7个师15万人,在南面40里的葫芦岛驻扎着侯镜如第17兵团近10万人,再往南的关内还有傅作义华北“剿总”近50万大军,一旦战事旷日持久,锦州城下的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就面临前后夹击,很可能遭遇重大损失。

那么,为什么还要如此冒险的绕过长春、沈阳,长途奔袭锦州呢?实际上,这一行动是建立在对锦州守军实力充分分析基础上的。

锦州守军主力是第6兵团,下辖新8军、93军和第184师。

其中,新8军是1948年7月刚刚组建的下辖88师、暂54师和暂55师,这3个师中,暂54师、暂55师都是1947年陈诚主政东北时期由地方保安部队扩编而成,其前身不是土匪武装,就是“满洲国”伪军,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在以前的战斗中都曾经被打垮歼灭,又重新组建,战斗力更加削弱。

唯一精锐被歼灭3次第88师倒是参加过抗战的老牌精锐,但此88师非彼88师,其调入东北战场后先后被歼灭了3次,然后又屡屡重新组建,但部队中老兵的比例越来越少,装备也越来越差。

更要命的是,新8军虽然任命了沈向奎为军长,但军部始终没有建立起来,战斗开始后只能依托88师师部指挥作战,根本无法协同。

滇军杂牌曾被老蒋背后下刀第93军下辖暂18师、暂20师和暂22师,其状况好一点儿,因为它从调入东北战场后,就长期在锦州驻防,因此尚未遭遇被歼灭的命运。

但这个军系“云南王”龙云组建的滇军部队,从上到下都是云南子弟。

抗战胜利后,该曾奉命开赴越南接受日寇投降,但前脚出了国境线不久,后脚蒋介石就发动了“五华山事件”,逼迫龙云放弃了云南军政大权。

随后,第93军及其姊妹军第60军被直接调往东北参加内战,饱受排挤拉拢。

202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及答案 (1)

202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及答案 (1)

》》》》》》2023年整理试题资料,word版欢迎下载《《《《《《1[简答题]近年来,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到底是注重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还是侧重于环境的保护,人们议论纷纷。

这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

问题:运用政治学相关知识,说明政府相关部门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如何做好决策。

(12 分)解析:主要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1)科学决策;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开发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到底是注重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还是侧重于环境的保护,需要经过信息的搜集与智力支持做出科学决策。

(2)民主决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因此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应该集中民智,引导民众参与决策,做出民主决策。

(3)依法决策;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政府相关部门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应该依法决策,决策公开透明,责任明确,这样才能利于决策的推行。

2[简答题]请简述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征。

(12 分)解析: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指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

(1)具有时代性,思想政治课堂具有时政性,课堂内容要和近期的国内外大事及时政热点相融合,因此,素材性课程资源要具有时代性。

(2)具有连贯性,思想政治课堂需要大量的素材,素材之间应该具有连贯性,逻辑性,这样能使课堂内容清晰明了,便于学生掌握。

(3)具有活动性,思想政治课堂的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活动性教学,因此,课堂的素材要具有参与度和互动性,如选择一个和课堂有关的事件或主题,引导学生去调查研究。

(4)具有情感性,实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思想政治课堂的重要使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素材的选择要具有引导性,情感性。

3 [简答题]下面是某位教师在教学”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时的教学片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到解放战争,一定会谈到三大战役,谈到三大战役,一定会谈到辽沈战役,说到辽沈战役,一定会谈到锦州战役。

今天我们就谈谈攻打锦州。

辽沈战役的意义我们就不多谈了,战役之后使国共双方军力数量上第一次出现逆转,此役之后,国民党在大陆已呈必败之态。

说到辽沈战役,我们先从决战的背景方面谈起。

辽沈战役前,国民党在全国虽然不能发动大的攻势,但是国民党在兵力数量上是高于共产党的。

但是在东北,由于林彪的军事才能,共产党的军力是占压倒性优势的,兵力对比100万对60万,并且占领东北90%以上地区,并把国民党几大军事力量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几个城市。

正是由于有林彪的百万雄师,当时中央军委才敢制定5年内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

大战前的国际背景,在东北,其实是三国四方的博弈。

国共自不用说。

对苏联方面,战争对他没有影响,胜负皆可,均可坐收余利。

共产党胜,自不用说,苏联是共产国际老大。

国民党胜,苏联最多再给共产党以支援,但是代价可能除去外蒙独立外再加上新疆或者东北成为苏联帝国的第N个加盟国。

如果双方打平,建立两个政府或者两个中国,这是美苏两个大国最欢迎的。

美国方面,杜鲁门早就已经有意放弃蒋介石政府,蒋也心知肚明。

美国的军事顾问史迪威将军更不讳言要求蒋介石放弃东北,谋求联合政府或者两个中国。

但是美国方面忽视了蒋总统其实是一个中国政策的坚决拥护者,决不容忍国家在他手中分裂。

大战前,蒋对部下直言:要我不战而丢掉东北九省我心有不甘,以后如何面见总理云云。

包括日后在台湾听到蒙古独立,怒斥美国不讲信义,并大骂驻美大使无能,召回并撤职,这是后话。

理解了蒋介石的这个性格,就不难理解日后为什么蒋没有采取放弃华北华东,将大军南下划江而治的战略方针。

说的远一点,东北决战前,美国正在选举,竞选双方是杜鲁门和杜威将军。

杜鲁门不用说了,由于杜威曾对蒋政府承诺,上台后会加大对华援助,所以蒋介石就搞了政治投机,不远万里派人到美国支持杜威竞选,让杜鲁门大为恼火。

才有了后来宋美龄访美,杜鲁门只接见了半个小时不到,更罔谈援助了。

了解了战役背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辽沈战役。

林彪的意图是先吃掉长春郑洞国,再图整个东北,东北吃掉后,百万雄师一入关,那国民政府注定倒台。

毛一意孤行要打锦州,事后都说毛棋高一着,战略眼光真是高啊,了不起。

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关于战略问题,林彪和中央军委(主要是毛)电报上谈了半年。

林彪之前之所以由于不打长春,是想对长春围点打援,可惜东北剿总卫立隍不上当,怎么都不派人解围长春。

没有绝对优势林是不会打无把握之仗的。

五成把握就去打,那是赌徒,五五开,林彪才不干呢。

稳扎稳打,东北这块肥肉早晚是林的,没的跑。

后来林见长春不好打,就在犹豫中南下北宁线围攻锦州,寻找战机。

这个过程中林彪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吃下锦州。

为什么呢,因为一打锦州,就让东北决战提前到来,锦州绝对是个火药桶,锦州是东北的门户,以蒋的性格,绝对不肯把整个东北和60万大军白白送给林彪。

会从葫芦岛增兵,另外关内傅作义兵团30万大军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增援,另外仅仅在关外,林彪还要分兵继续围困长春,防止郑洞国突围,以及沈阳卫立隍驰援。

关外还有廖耀湘10万机械化精锐兵团,需要林彪对付。

补给方面,林彪南下北宁线战线过长,补给跟不上,甚至辄重部队汽油只有单程的,只能打赢,打不赢的话,汽车,坦克,重炮等等辄重全部要丢给国民党。

所以正如林彪所说:准备了一桌菜,来了两桌客人,这饭怎么吃。

攻打锦州事实上就成了毛和蒋的一个大赌局。

本来蒋在东北已经输红了眼,要在最后一注跟毛赌身家,结果毛同意了,林硬着头皮都要上,不想打也要打。

林彪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虽然整个东北林彪兵力数量占优,但在辽沈战役尤其是攻打锦州战役中兵力是吃紧的,可以说是不够用的,所以后来就有著名的也是最为惨烈的塔山阻击战。

三大战役为什么辽沈战役最困难,就是当时国民党军队是占优势的,海空优势,装备优势,兵力优势。

从来不说狠话的林彪对负责防守塔山的四纵下了死命令:只许胜,不许败,拿不下锦州,军委要我的脑袋,守不住塔山,我要你们的脑袋。

另外,林彪本来想用六个纵队攻锦,不得不抽出一个作为总预备队。

攻城兵力如果不能战绝对优势,战斗一呈胶着状态,那后果不堪设想。

林彪可能一生改写,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会少一个上将,多一个战俘—陈明仁。

事实上战斗一打响,正如林彪所料,侯镜如东进兵团向塔山猛攻,战役前,廖耀湘西进兵团已经攻占了彰武,切断了北宁线,彻底掐断了林彪的补给线。

但是廖耀湘一直在救援锦州还是南下营口中间犹豫不决,对蒋的命令阳奉阴违,率领十万大军“武装大游行”,给了林彪机会。

我一直在想,如果把廖耀湘换成邱疯子邱清泉,或者其他人,哪怕无能只要听命,林彪还会有这么好的运气吗?整个锦州战役,林彪虽然赢了运气成分有多大?假如傅作义出兵东北呢,假如廖耀湘毫不犹豫西进,假如国民党烟台增援的39军不是由于风浪太大,不能靠岸,及时赶到塔山呢?当时塔山防线已经快守不住了,事实上侯镜如军团已经几次突破塔山防线,但是由于后续部队跟不上,让缺口又补上了。

当时塔山防线就是一个中国的凡尔登搅肉机。

后来又有人纂文说,塔山共军已经兵力不济,路过一个团是执行其他任务的,临时拉上去打,才顶到锦州城破那天。

锦州拿下了,辽沈战役胜利了,毛赌胜了,蒋彻底败了。

双方都明白锦州就是一块多米诺骨牌,问题是向哪边倒下。

现在是向国民党方面倒下,随后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一下子就没有大仗可打了,中国大陆比军委预计提前4年解放了。

回顾辽沈战役,最无能的就是廖耀湘,十万大军无所作为,结果让林彪在攻打锦州结束后第六天就给包了饺子。

如果说他想保存实力,那就在锦州大战时直扑营口也好,起码也算为国民党留下了一些精锐。

林彪后来就嘲弄廖:廖耀湘回沈阳也好,下营口也好,五天前干什么去了。

廖没有想到他的对手林彪这么厉害,攻打锦州后不用休整直接能吃掉他这个王牌,而且是一口吃掉。

当时战役前让林彪夜不能寐的就是这个廖耀湘兵团,林曾对同意军委意见,坚持攻打锦州的罗刘说:“以一个纵队阻敌一个兵团(廖兵团),谁有这个把握”。

所以林在攻打锦州过程中对付援军制定的是“南抵(侯)北拖(廖)”的战略。

不会有这个锦州战役。

一家之言,不值一唏,如有不当,请方家斧正。

你这个评论是站在宿命论的角度上思考,而不是正规的军事思维,我来说说为何从原理上说攻打锦州是必要的。

之前东北野战军攻打长春非常艰难,伤亡巨大,因为长春有日伪时期大量坚固的工事以及国民党优秀将领郑洞国的正确指挥下的10万守军,硬攻长春虽然终究能够攻克,但是得不偿失,恐怕要丧失数万最优秀的攻坚战的一线官兵。

(守军本身不需要很好的兵就能杀伤很优秀的进攻军)最关键的就是白白把几十万可机动的野战军拖在东北无法支援关内战场。

无论是毛润之还是蒋介石或者冈村宁次,都看出东野的根本出路在于南下纵深攻击锦州,彻底封闭东北国民党军。

这样国民党军在东北无论有多少都可以歼灭,而且是迅速彻底地歼灭,不论其本身有多么精锐和装备精良,工事多么坚固。

从军事学原理上讲,锦州是国民党军的战役重心,只要锦州被攻克,无论其余东北国民党军本身如何做,都会遭受震撼性打击,战役马上就会重大转折。

事后也证实了这一点。

第一个效果:锦州攻克后,其实四纵也放弃了塔山,放手让敌军锦西-葫芦岛兵团(侯镜如的西进兵团)占领了塔山,但是侯镜如兵团听说锦州被攻克后,立即缩回了葫芦岛,改取守势,无心北进,惶惶不可终日,生怕林彪会接着打锦葫。

最后撤退了事。

第二个效果:锦州被攻克后,长春10万守军军心大乱,立即投降。

第三个效果:廖耀湘兵团有5个军,也是军心大乱,无所适从,丧失了目标,没正经地野战,就迅速崩溃。

第四个效果:沈阳守敌15万一样是精神垮塌,粮弹充足而不战自溃。

我们事后看来强攻锦州,造成这四个效果,因此东野出动主力侧敌南下不惜一切攻取锦州,是很有必要的吧?冈村宁次宁次并不是傻瓜,早就预见到锦州失守会有这个后果,建议何应钦让蒋介石把全部东北机动部队收缩到锦州和营口两点避免被歼,还可以继续顶住东野不使其入关。

可惜蒋介石出于政治需要不听。

东野有70万大军,携带15日的粮弹,南下攻打锦州以及阻击廖耀湘兵团和侯镜如兵团,兵力是足够用的。

比方:塔山阻击战,我军4、11纵参战兵力约7万多,国民党约10万,但双方炮火相当,我军甚至在有些地段略占优势;而且侯镜如此时已经三心二意,不肯死打硬拼,也不肯迂回穿插。

这样我阻击部队压力并不很大,何况背后还有个一纵(后来的38军)在高桥做总预备队,这时候东野主力纵队至少4万人马,一纵得训练和火力都不亚于国民党五大主力。

这种兵力部署塔山还守不住的话,东野下课算了。

再看廖耀湘那边,廖耀湘打滑头仗,硬是不敢直接冲击锦州战场,搞占领彰武切断后勤线这种间接战术。

表面上看黑山阻击战也很激烈。

但是东野对于廖耀湘兵团采取正面10纵硬顶,而在廖耀湘兵团右翼和侧后放了5纵和6纵(欠17师)箝制,迫使其不可能全力进攻。

因此这一个战线上,我军也是3个主力纵队(欠1个师)牵制廖耀湘5个不满员的的军,在几天之内限制其活动,把握也是很大的。

为了夺取战役重心锦州,虽然冒些险,但是有东野雄厚的兵力和正确的指挥,风险并不大。

夺取锦州乃是一本万利的事情,林彪本位主义严重,不敢硬拼,913后批判他右倾保守是不冤枉的。

按照战役学的理论,对于战役重心是一定要全力争夺,可以尽快达到震撼性效果,并且加速战役转折的到来。

看蒋介石的应对:上策确实是按照冈村宁次的意见,收缩撤退,下狠心放弃地盘以及长春的10万兵马。

但是在实战中,蒋介石的战役构想大体上也是正确的,集中兵力两路对进夹击东野围攻锦州的主力,这个思路是值得肯定的。

执行中出了问题。

也就是东西2个兵团兵力都不太够,而且2个指挥官执行战役企图都不坚决果断,没有理解锦州对于全局的意义,也是仅仅从本兵团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导致出实战中,攻不克,守不住的恶果。

华北傅作义其它方向可暂取守势,侯镜如兵团,应该是加上傅作义的主力军全力以赴东进,兵力最好有20万人,对塔山我军形成压倒性兵力优势;而廖耀湘兵团也需要加强几个军,达到18万人,坚决援救锦州。

沈阳只留下1-2个弱军守城。

如果这样做了,蒋介石的战役构想才有可能实现。

不过这就牵扯到国民党腐败的体制问题了。

作者:隰楚时间:2007-10-17 14:13:24战争是讲究结果的,即便是险中求胜,毕竟还是胜了。

辽沈战役有一种赌博的味道在里面,当然如果从正面理解也可以说是有魄力的表现。

记不清是哪一位军人(好象是粟裕)曾经说过,天下没有百分之百把握打赢的仗,能有百分之三十的把握就应该打。

平庸的指挥者和高明的指挥者差距或者就在于此。

如果万无一失才敢行动,我想,官渡、赤壁之类的战役,是不会发生了吧?辽沈战役利用了时间差,林彪在锦州南北都设置了防线,以阻击来援之敌,同时以主力攻击锦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