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教案

合集下载

《道士塔》教案教案

《道士塔》教案教案

《道士塔》教案教案
教案:
课程名称:《道士塔》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道士塔》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课堂讨论,引起学生对《道士塔》的兴趣,了解学生对道士、塔等概念的理解。

2. 阅读理解:
a. 分段阅读《道士塔》的故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学生可以跟读或默读故事。

b. 提问学生关于故事情节、角色以及他们的动作、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阅读理解能力。

3. 讨论交流:
a. 引导学生围绕故事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b. 组织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4. 角色扮演:
a. 将故事中的角色分配给学生,让他们扮演这些角色,表演故事情节,并展示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和创造力。

b.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扮演的角色的心理变化和动作表现,提
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演绎能力。

5. 总结:
a. 教师总结讨论的要点,梳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b. 鼓励学生总结自己在本课学到的内容和体会。

教学评估: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参与程度,评估他们对《道士塔》故事的理解和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讨论表现、角色扮演和小组活动的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合作能力。

拓展延伸:
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创作自己的故事,或者写一篇关于《道士塔》的读后感和评价。

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探究道士、塔等相关概念,深化他们的知识和对故事的理解。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道士塔》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通过分析作品,掌握象征、讽刺等写作手法。

(3)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艺术的认知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历史,珍惜文化遗产。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道士塔》的象征意义和讽刺手法。

(2)分析作品主题,领悟作者表达对传统文化命运的担忧。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讽刺手法运用。

(2)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理解作品丰富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讽刺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分析作品主题。

(2)学生阐述对作品主题的认识和感悟。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作品的主题及寓意。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历史,珍惜文化遗产。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中的象征、讽刺手法,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2. 写一篇短文,阐述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

2. 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探讨。

3.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制定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中的象征和讽刺手法。

道士塔教案(通用3篇)

道士塔教案(通用3篇)

道士塔教案(通用3篇)张咸竹东北师大【教学目标】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2.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文导入】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宗教方面的小知识。

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

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

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

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但是在七十余年前,在祖国大西北的佛教胜地——甘肃敦煌,却有一个道士在死后被葬在佛徒使用的塔中。

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道士塔》。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

作者余秋雨,江苏余姚人。

是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

作品有文艺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于《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教学进程】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作者在一开篇,就向我们交代了他所要描写的对象是莫高窟门外河对岸的塔群,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呢?(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几座坍驰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教师依据王道士塔图手绘覆钵式塔简图)。

塔这个词来源于印度。

传说当年有弟子问及释迦牟尼身后之事,佛祖将袈裟叠成四方,铺在下面,又将钵盂倒着扣在袈裟上,又把禅杖立于钵盂之上。

后来的佛徒弟子就依照这种形状建塔来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

这种塔呢,就被称为“覆钵式塔”。

道士塔教案5篇

道士塔教案5篇

道士塔教案5篇第一篇:道士塔教案道士塔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所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词语所蕴涵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出生,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国际著名学者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余秋雨的散文,有一种浸润着历史沧桑的困惑,以及走出这种困惑的使命,即他自己所谓的“文化苦旅”。

这种使命意识让他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将一座“精神道场”弥漫于天地之间,既有着对历史的洞察,又有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着,对人生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感悟,被誉为“学者散文”。

2.欣赏敦煌文明(幻灯片)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

二、课文赏析1、作者对王道士、对敦煌文化艺术的遭遇的态度是什么?明确:王道士是敦煌文化的罪人,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不能肩负起这笔文化重债。

莫高窟被掠,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2、偌大的莫高窟,前后十几年,在王道士的手里被卖掉了,其间的王道士、满清官员、外国冒险家各自充当了什么角色?明确:王道士:涂壁画、毁雕塑、塑怪像,受愚弄、贪小利、卖国宝满清官员:了无赤肠、不负责任、中饱私囊外国冒险家:餐风宿露,冒着危险,愿意吃苦,欺骗掠夺3、作者对这三种人的不同行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对王道士:惋惜与痛苦;痛恨与无奈对满清官员:哀痛对外商国冒险家:谴责三、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坍弛:tān chí坍塌,废置无用凛冽:lǐn liè刺骨地寒冷歆羡:xīn xìan羡慕偌大:Ruî dà这么大四、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一)王道士?(细节描写)1.(用石灰刷过壁画后):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余秋雨。

2、了解有关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

能力目标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学者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1、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

2、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1、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敦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历史上一时的“疏忽”,便铸成了中国历史的一大遗憾。

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队队载入了“异国他乡”。

哪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不为之怨愤,为之心在流血?今天,我们学习学者余秋雨的《道士塔》,随同作者一起去重温那段伤心的岁月吧!二、介绍作者余秋雨和背景知识:出示投影:1、余秋雨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

《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

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的中国大陆首都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渊源;(2)使学生掌握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3)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观道士塔,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其建筑特点;(2)利用多媒体展示道士塔的历史变迁和艺术价值;(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道士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2)提高学生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意识,培养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渊源;(2)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3)道士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道士塔建筑特点的解读;(2)道士塔艺术价值的阐述;(3)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参观教学:带领学生参观道士塔,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其建筑特点;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道士塔的历史变迁和艺术价值;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道士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4. 案例分析:分析道士塔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提前了解道士塔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了解道士塔的背景;3. 教学场地准备:安排参观道士塔的时间和地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渊源;(2)引导学生关注道士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参观教学:(1)带领学生参观道士塔,讲解其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2)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士塔的氛围,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3. 多媒体教学:(1)利用多媒体展示道士塔的历史变迁;(2)分析道士塔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阐述道士塔的艺术价值。

4. 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道士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掌握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3)能够分析道士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观道士塔,观察和描述其建筑特点;(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道士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3)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道士塔在古代文化中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3. 道士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的理解;2. 道士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道士塔的图片、资料和视频;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出示道士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学生描述道士塔的外观特点。

2. 讲解:(1)教师介绍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学生记录并理解道士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3. 观察:(1)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道士塔,引导学生观察其建筑特点;(2)学生描述并记录道士塔的建筑特点。

4. 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道士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5. 总结:(1)教师总结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6. 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道士塔的文化价值;(2)学生提出建议,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文化意识。

7. 作业:(1)学生完成道士塔的观察报告;(2)学生绘制道士塔的平面图。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讲解、学生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道士塔知识的掌握程度;2. 观察学生在参观道士塔时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建筑特点的观察和描述能力;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4. 学生自评和互评在保护和传承道士塔文化价值方面的建议。

《道士塔》教案设计(本站论坛稿)

《道士塔》教案设计(本站论坛稿)

《道士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道士塔》的作者及作品背景;(2)掌握作品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3)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中的历史与文化内涵;(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历史沧桑和人文精神;(2)认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道士塔》是我国著名作家余秋雨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道士塔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2. 教学重点:(1)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作品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3)作品所表现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与《道士塔》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简要介绍作者余秋雨及其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勾画出作品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对比分析作品中的历史与文化内涵;(2)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5. 情感共鸣:(1)让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作品中所表现的历史沧桑和人文精神的感悟;(2)分享自己的价值观,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所学内容;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读后感质量和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课程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程度。

课文道士塔教学教案

课文道士塔教学教案

课文道士塔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道士塔》的内容和结构2.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主题3.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主题2.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四、教学准备1.教材:《道士塔》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3.白板和白板笔4.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等介绍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激发学生对于道教文化的兴趣,并与课文《道士塔》主题进行联系。

2. 教学展开 (30分钟)a. 阅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鼓励学生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b. 理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帮助他们抓住关键词和信息,分析和推断故事背后的道理和价值观。

c.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故事中传递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故事中发生的事件对主人公有什么影响?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观点,激发思维和创造力。

3. 拓展与应用 (30分钟)a.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故事发展为蓝本,写一篇新的结局或补充故事的细节。

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展示不同的可能性。

b. 朗读和表演选出几位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来展示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4. 总结与评价 (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的作品,进行全班总结和评价,激发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和思考。

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六、作业布置1.完成作业本相关练习2.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话题和展示素材七、教学反思课文《道士塔》是一篇充满道教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于道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写作和表演。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课文理解困难,需要更多的导授和引导。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能够概括和描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

(3)通过观察、实践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概括和描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概括和描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道士塔的背景和故事梗概。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教师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实践:(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示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4. 总结:(1)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进行评价和指导。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5. 作业布置:(2)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辩论或研究。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角色扮演: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道士塔》教学教案

《道士塔》教学教案

《道士塔》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2)认识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2)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把握;(3)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作者深沉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的把握;(3)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道士塔》的作者及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2)要求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2)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2. 针对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3.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道士塔》教学教案

《道士塔》教学教案

《道士塔》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道士塔》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建筑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1. 作品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建筑术语的理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作者简介、作品背景、课文内容、古代建筑图片等。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PPT,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道士塔》,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解释文中遇到的生词和短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重点讲解文中古代建筑术语,如“塔”、“寺庙”等。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目。

(2)学生分享练习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6.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看法。

7. 课堂小结:8. 课后作业:(2)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建筑艺术。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道士塔》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历史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不同的文学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提高历史意识。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道士塔》的基本内容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

2. 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3. 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及其在写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2. 作者写作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道士塔》及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道士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简介课文作者及相关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交流。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内容,深入剖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2)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如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比较不同的文学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写作练习(1)根据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指导提高。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写作技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完成课后练习,提升写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本内容,使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2024年道士塔教案

2024年道士塔教案

2024年道士塔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道士塔》的背景和主旨。

2.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

2.探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道士塔》课文及相关资料。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道士塔》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引发思考:道士塔是什么?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1.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a.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a.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

四、课堂讨论1.探讨文章的象征意义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探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2.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选取一个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道士塔》,让学生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积极参与,对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有了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探讨文章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一、课文阅读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学们,你们认为文章中‘道士塔’象征着什么?”“文中提到的‘古塔’,‘老塔’,和‘道士塔’有何区别和联系?”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小明,你觉得文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小花,文中哪个场景或细节让你印象深刻?”三、课文分析1.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我们能否从文中找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请大家思考,作者为何要以‘道士塔’为题,而不是其他事物?”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a.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张道士是如何对待‘道士塔’的?这反映了他的哪种品质?”“其他人对‘道士塔’的态度又是怎样的?这又反映了他们的什么心理?”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a.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各自起到了什么作用?”“文章的语言风格有何特点?这种风格是如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四、课堂讨论1.探讨文章的象征意义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同学们,‘道士塔’在你们心中代表了什么?它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塔吗?”“文中提到的‘塔影’,‘塔声’,是否让你联想到更深层次的意义?”2.探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通过阅读全文,你们认为作者对‘道士塔’的态度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一致?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矛盾和挣扎?”六、作业布置1.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课堂学习,大家对‘道士塔’有了自己的理解。

《道士塔》教案设计(本站论坛稿)

《道士塔》教案设计(本站论坛稿)

《道士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中的疑难点。

(2)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差异。

(3)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提高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象征意义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3)如何运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教材,掌握作品内容和相关背景资料。

(2)设计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准备教学PPT。

(3)准备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视野。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作品基本情节。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品背景。

(3)主动思考作品中的疑难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导入课堂讨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预习资料,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疑难点,分享解疑过程。

(2)对比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差异。

4. 教师讲解:(1)讲解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深入剖析象征意义和寓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

5. 实践训练:(1)学生运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创作关于作品的小故事。

《道士塔》教案【6篇】

《道士塔》教案【6篇】

《道士塔》教案【优秀6篇】介绍余秋雨篇一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担任过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

代表作主要有两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他是学者散文、文化散文的主要代表。

我们品读余秋雨散文,可以从散文集《文化苦旅》开始,使学生明确“苦”。

拓展延伸篇二我们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道士塔》教案教案篇三以前看到一个教育的寓言:跳蚤能跳多高。

讲述科学家用一个实验说明了没有限制跳蚤能跳到让人意想不到的高度。

引用这个寓言来阐述教育上的一个道理。

似乎给学生压抑的便是教师的教和为检测教学效果的考试。

如果没有了这两样的限制,学生也会像那跳蚤般能跳到让老师惊讶的高度。

但是实际情况怎样呢?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应当是教学生学的意思,在教学合一中能够达到教学相长。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截然分开的。

学生习惯了有东西压制着,你忽然拿去了压制他们的东西,比如说让他们自学一篇课文或者自学其它的课目,学生所表现出来很茫然,一节课上无事可做,养在笼中的鸟儿放回归到森林里去了,因为长期的驯化已不能适应自然界的风雨!今天中午课上,我让学生阅读余秋雨的《道士塔》,给出了写作的提示:谁是罪人?是学者还是强盗?敦煌文化重现辉煌?这样的三个话题基本上涵盖了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在第一教时笔者对这篇课文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节课试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把他们的文稿收上来一一看了一下,却让我大失所望,他们对课文内容浮浅的理解,只是简答题一般的结构方式,干瘪而无味的语言,更有草草的书写,所有这一切都让我感觉这节课尝试的失败。

我真的想不通一个读了十几年书的人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却是那么的无能。

其实阅读材料并不深奥,课文的内容也易于理解,可是学了十几年的书,字写不好,句子读不通,思想内容理解起来也是似是而非,表达更是词不达意,每次考过之后,还津津有味地争论卷面上的分数,但是平时语文的素养如此的溃乏,真的有一种对语文无可奈何之感。

《道士塔》教案教案

《道士塔》教案教案

《道士塔》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熟练掌握《道士塔》中的基本词汇和语言知识;2.掌握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2.熟悉小说中的故事情节;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通过小说的阅读,能够理解并描写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

2.培养学生对于小说中的意义的思考和判断。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掌握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互动探究法:通过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生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共同探究小说的世界;3.体验式教学法:通过阅读和创作小说部分内容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想象力。

五、教学内容1. 小说基本信息《道士塔》是一部神幻小说,作者是中国著名作家华夏。

小说主要讲述了人物上官天晴和其他角色在“道士塔”中的历险,并通过小说向读者传达中国文化的内涵。

2. 人物介绍1)上官天晴上官天晴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身怀绝技的高手。

他具备强大的武功和挚爱的心,从而成为了这个故事中比较耀眼且特别的角色形象。

2)李飞云李飞云是上官天晴的好友,是一个非常懂得人情世故的人物。

他和上官天晴对比很大,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物形象。

3)沈青刚沈青刚是意气风发的人物,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个性特点。

在这个故事中,他是一个好的朋友和强大的对手。

3. 故事情节小说讲述的是上官天晴和其他角色在“道士塔”中历险的故事。

这个塔是中原人民非常崇敬的地方,是一个神秘的象征。

在这个塔中,每一层都有不同的挑战和任务,人物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

4. 文学鉴赏《道士塔》是一个神幻小说,让人们在享受阅读的快乐之外,还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了中国文化的万千魅力。

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精湛技艺和极佳想象力,可以接触到美丽的语言和形象,还能够充分理解小说中所蕴含的意义和主旨。

六、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听课评论等方式,对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情况进行评估;2.要求学生针对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写一篇分析和评价的文章,进行文学鉴赏和思考;3.要求学生组织阅读报告会,选取小说中的一个章节,进行创意表达展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士塔教案教材分析《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作者描述了我国古代极其珍贵的敦煌文物被掠夺的经过,用自己深切的思考将我们带进了中国文化的深处,去反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

文章突破一般史实平板式叙事的方式,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王道士肆意破坏敦煌文物,出卖敦煌文物的经过进行了生动而具体的描述。

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点点滴滴都是那样的撼动人心。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震撼了读者的心灵。

学情分析关于这课,学生的预习工作不会差,文章字面意思通俗易懂,全文没有生僻字词音。

通过对全文的把握,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需要老师逐步引导,让同学用准确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近几年来,《道士塔》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个突出难点,这要求老师在梳理文中的文化知识点时结合学生兴趣和理解能力讲清楚文化是什么,怎样理解文化的价值,并体悟作者对文化遭到劫掠的感情。

设计理念结合课文内容,举一反三,开展一堂文本与现实相结合的研讨课. 本文共四部分,结构比较好把握,所以首先把握整体,再进一步分析各部分的内容从而挖掘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方式或关键词句的理解,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学习,加深同学对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思想一、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文化性和思想性余秋雨作为的这篇散文文化底蕴深厚,需要深度解析,同时在把握文化的同时了解其思想。

二、以语言感悟和品味为切入点,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

文章有多处句子的字词可以提出来,在把握全文结构和作者情感态度的基础上,深入了解。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余秋雨及其“学者散文”“文化散文”。

了解敦煌学。

2.“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培养散文鉴赏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思考、讨论、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历史意识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在记述中抒发浓烈情感。

教学难点:本文中作者灵活新颖的笔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图片,文字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的一、二部分。

第2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的三、四部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语: 今天的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一个很不轻松的话题,是关于发生在近代中国的一次文物浩劫的。

按我的理解,近代中国遭受了两次文化遗产的大浩劫,一次是1860年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再一次是1905-1914年外国探险家们对敦煌莫高窟的多次劫掠。

这两次浩劫对我国的古代文化遗产造成的损失几乎是灾难性的。

当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船船运进国外的博物馆的时候,哪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心不在流血?第一次浩劫让我们记住了咸丰皇帝的腐朽,第二次浩劫让我们记住的却是一个小人物——王道士的昏聩。

今天学习的课题便与王道士有关。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62页,《道士塔》。

一作者介绍:【板书】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二释题:【板书】(一)王道士,甘肃敦煌莫高窟与我国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

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

但这并不矛盾,文章介绍了王道士的来历。

王道士,即王圆箓,祖籍湖北麻城,出生在陕西。

因为躲避战乱,王圆箓流落到甘肃酒泉,为了生计便出家当了道士。

后来王道士四方云游,于1892年左右来到敦煌,在三危山下发现莫高窟。

这时的他已年过四十。

(二)圆寂塔1.(请同学们看到彩页最后一幅图)通过看塔,对塔进行描述,了解塔的形制。

2知识迁移“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即佛塔。

3圆寂的解释,佛教神职人员的去世用词,知识迁移,羽化,驾崩等。

4道士塔(三)莫高窟1.莫高窟介绍: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敦煌县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2.莫高窟与道士塔的关系,道士塔的位置与莫高窟的联系,又引出王道士。

三整体把握(一)结构梳理本文有四节,下面先给大家每个部分的小标题,同学们通过小标题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在稍后的朗读中自己思考,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内容。

每部分的小标题【板书】1罪人塔(1-6)一个悲剧;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7-11)一片惨白;愚昧对文明的修葺;(二)分析理解课文(1)整体感知a.请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b.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 一个悲剧;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一片惨白;愚昧对文明的修葺;c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对学生提出来的概括语言进行评价,给予意见。

(过渡语言)通过对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整体感知,我们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

作为一篇优秀的散文,《道士塔》还包含着深邃的思想和凝练的语言。

接下来让我们细细品味。

(2)探索品味第一节设问设问:1道士塔是怎样的?描叙塔群体现了什么气氛?答案: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体现了悲凉的气氛。

2王道士是何人?为什么说他是罪人?而要他担起文化重债是无聊?答案:王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他出卖了中国文物。

因为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

3文物被劫掠的情况?答案:一箱箱,一车车的被国外冒险家运往国外。

4在写事、写人中倾泻了什么感情?答案:愤懑,痛心,气愤第二节设问设问:1当时欧美艺术家做什么,中国的文官做什么?敦煌文物被毁的根本原因是?答案:创作走下坡路,歆羡;享受生活,贪图安逸;中国社会的衰落。

2愚昧的王道士犯了何罪?他的心理活动和罪行细节,写得真实吗?答案:破坏壁画和雕塑。

真实,出发点是由其身份和他当家莫高窟的现实出发的。

3文中的四个“惨白”含义,表达作者什么感情?答案:一是写壁画的白,另外是写作者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王道士的痛恨和对壁画的惋惜。

4该节有什么写作特点?答案:置身历史场景,还原历史事件;白描的写作手法。

总结通过我们今天这趟课的学习,同学们把握了余秋雨这篇散文的行文特点和结构,也了解了敦煌文化及相关知识,相信大家对王道士也有自己的看法。

据史料记载,王道士对敦煌的保护也做过自己的贡献,他曾冒死上书慈禧,要求政府保护敦煌文物,但没有受到重视,但是作者以文人自身的喜好,将王道士打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成为了一个历史罪人。

在整篇文章当中,我们被作者带动了情绪,对王道士也恨之入骨。

但是,我相信,大家也会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吧。

四、作业《我眼中的王圆箓》不少于800字。

五、板书设计道士塔余秋雨一作者介绍二释题三整体理解课文1罪人塔一个悲剧;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一片惨白;愚昧对文明的修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参见教学目标1重点难点参见教学目标1教学媒体多媒体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作者,莫高窟,及文的第一、二节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道士塔》共四部分,我们这节课继续来学习后面两部分,第三、第四部分。

一整体把握(一)结构梳理下面先给大家第三、四的小标题,同学们通过小标题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在稍后的朗读中自己思考,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内容。

【板书】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一种痛心;野蛮对文明的拯救;4牢记耻辱,保护文物敦煌在中国;屈辱与光荣;(二)分析理解课文(1)整体感知a.请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三、四部分。

b.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一种痛心;野蛮对文明的拯救;#敦煌在中国;屈辱与光荣;。

(过渡语言)通过对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整体感知,我们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文章的学习,首先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2)探索品味1.感情色彩第三节设问设问:1发现藏经洞后,中国文官对文物采取什么态度?外国冒险家冒着危险赶来,与之形成什么对比?答案:置之不闻,缺少资金。

形成鲜明对比,外国冒险家路途艰难,中国文官生活安逸。

对文物的态度也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歆羡,一个是漠然。

2细读王道士盗卖文物的经过和表现,突出了什么?答案:突出了文物遭受了灾难式的劫掠;还突出了外国冒险家得到文物之易,和中国文官和王道士对文物的漠然。

3外国冒险家用什么手段掠走文物?又有哪些开脱之辞?答案:欺骗,购买等手段;开脱之辞:取经说,保护说。

4作者如何驳斥,带着什么感情?答案:中国的文物应该留在中国,中国人也有能力保护和研究自己的文物。

作者充满了满腔的爱国之情和对外国掠夺者的愤恨之情,对文物流失的深深惋惜。

明确:A中国官员无赤肠,不下决心保护国家文物,而是放任不管并饱私囊;外国冒险家来掠夺文物,排除危险。

两者形成对比突出了中国官员的昏庸自私。

B王道士的贪图小利,愚蠢卑鄙。

C万里冲刺,长驱而入,欺骗掠夺。

抢救,使之见光明,无力研究D驳斥其没有基本前提,采取欺骗手段占有,要和他们比学问。

中国官员:放任不管,私占文物王道士: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外国学者:抢救遗产,中国无力研究作者驳斥:无基本前提,欺骗手段占有,要比学问引诗表义愤,拦车却两难归纳:发现藏经洞,面对大量的珍贵文物,各色人士粉墨登场,首先,是愚蠢,卑劣的王道士贪图小利使大量文物流失,而中国文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外国冒险家不顾一切,冒死赶来掠夺,又大言不惭的说是他们抢救了文物,而中国无力研究。

作者怀着义愤驳斥,并穿越时空拦下车队,却又左右为难——在此,作者直抒感情,抱恨无穷。

第四节设问设问:1我国敦煌研究所的专家比我恨得还深表现在那里?心情沉重,只是板着脸,一钻几十年,研究敦煌文献。

当日本友人承认敦煌学也在中国时,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因为文物还在国外。

2文中引用一位日本学者的话,目的什么?说明敦煌学被国际化,敦煌学是否在中国还得让国外专家承认,目的是说明敦煌学的现状。

敦煌学任然需要专家们继续默默的屈辱的研究下去。

3中国的专家为什么没有太大的激动,而是默默的,、、、、、、?明确:不愿抒发感情,加紧钻研,抢时间,争速度,实干精神,取得的成绩得到世界的公认。

愚昧的道士掌管敦煌艺术宝库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的敦煌艺术研究家不会忘记耻辱,会在保护,研究敦煌文物的道路上做出更大成绩。

2.写作特色:1.穿越时空的想象;散文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2.强烈的抒情意味。

诗化的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悲怆苍凉提问1发现藏经洞后,中国文官对文物采取什么态度?外国冒险家冒着危险赶来,与之形成什么对比?2细读王道士盗卖文物的经过和表现,突出了什么?3外国冒险家用什么手段掠走文物?又有哪些开脱之辞?4作者如何驳斥,带着什么感情?3两难境地。

引诗表义愤,拦车却两难为什么两难?a当时中国社会环境动荡,没有条件保护好文物。

b敦煌文物虽然得到了保存,但是敦煌文物却永远流失海外。

二、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与文本展开第三轮对话所谓读文就是读人,学完了《道士塔》后,学生会对余秋雨其人其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当代散文的发展史上,余秋雨被认为是最具有开创意义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独创的“文化散文”不仅刷新了散文叙述的一般模式,而且在国内掀起一股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