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肝炎的诊疗及护理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
第一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
一、定义: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
二、乙肝病毒几种传播途径
1、血液或血制品:其中医源性感染占首位。注射器的针头、手术器械,尤其是输血和血制品,可使乙肝病毒侵入体内。所以主要途径是“病从血入”。
2、母婴围产期传播:母婴传播是HBSAG家庭聚集性的起因。母亲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尤其HBEAG(+)和HBV-DNA(+)时婴儿受染十分常见。
3、性接触亦可可能传播乙肝,但不会经呼吸道传播。
三、诊断标准:
(1)可能有急性肝炎病史(往往不明显);(2)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异常超过6个月以上;
(3)HBsAg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伴抗HBc总抗体和IgG抗体阳性;如为活动期则抗HBc.IgM可呈中、低滴度阳性;(4)HBeAg、HBV-DNA和DNAP阳性,或前三者阴性而抗HBe阳性;
1(5)作肝活组织检查进一步明确是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或慢性小叶性肝炎。无症状HBsAg携带者无任何肝炎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无异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
四、西医治疗方法;(1)、抗病毒治疗,包括干扰素及核苷(酸)类似物。(2)、免疫调节药,如胸腺肽。
(3)、保护肝细胞药物,如甘草甜素类药物。(4)、抗肝纤维化。
五、并发症
(1)、肝硬化: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是肝纤维化的结果。发
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尚见于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及隐匿起病的无症状HBsAg携带者。
28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病人并发症的护理
1 9 9 9: 1 5 4一l 5 5 .
[ 2 ] 李俊峰. 疾 病 诊疗 护理 常规 [ ] . 太原 : 1 1 1 四 人民 出版社 , 2 0 0 4 : 1 8 8 . F 3 J 宋金 兰, 高小雁. 实用 骨科护理技 术[ M] . 北 京: 科学技术 出版社 .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4 7 4 8 ( 2 0 1 3 ) 0 1 B一0 1 3 8 —0 l 慢 性 重 型 肝 炎 是指 在慢 性 活 动性 肝 炎 或 肝 炎 后 肝 硬 化 基 础
上 继 发 亚 大 块 或 大 块肝 坏死 累积 多个 肝 小 叶 , 有 假 小 叶 形成 , 肝 组 织 结 果 高 度 变 性 , 预 后不 良, 病 死率 达 7 0 以上 , 年龄 小 、
参考文献 : [ 1 ] 张英泽. J 临床创伤 骨科流行 性病学 [ M] . 北京: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
E 8 3 中 华 医学 会 骨 科 分会 . 中 国骨 科 大 手术 静 脉 血 栓 栓 塞 症 预 防 指 南 E J 3 . 中华 骨 科 杂 志 , 2 0 0 9 , 2 9 ( 6 ) : 6 0 2 —6 0 , 1 .
3 小 结
E 4 3 陈廖 斌 , 顾洁夫 , 王华 , 等. 足踝 主、 被 动 运 动 对 下 肢 静 脉 1 3 I 流 的 影 响 口] . 中 华 骨科 杂 志 , 2 0 0 1 , 2 1 ( 3 ) : 1 4 5—1 4 7 .
病毒性肝炎专业知识讲座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病人旳隔离:甲型、戊型肝炎隔离至发病后3周。 对病毒携带者旳管理 对亲密接触者旳管理 :甲型肝炎亲密接触者检疫45天。
预防
2、切断传播途径 HAV、HEV在于切断粪-口途径, HBV、HCV、HDV要点在于预防经过血液和体液传播。
预防
3、保护易感要群 甲肝:主动免疫——甲肝减毒活疫苗
乙、丙、丁肝旳传染源分别是急性和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HAV和HEV:以粪-口途径(经粪便排出,经口腔摄入而感染)传播
为主;
暴发流行——水源污染、水生贝类污染
散发流行——日常生活接触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
血液和血制品传播 母婴传播 日常生活亲密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
临床体现
临床体现
㈠急性肝炎 : 1.急性黄疸型肝炎 2.急性无黄疸性肝炎
较急性黄疸型肝炎常见 无黄疸,临床体现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同 症状较轻
临床体现
(二)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超出六个月未愈者,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
但影像学或肝活检病理学检验符合慢性肝炎体现者。
Baidu Nhomakorabea
慢性肝病面容
肝掌
临床体现
(三)重型肝炎 是一种最严重旳临床类型,病死率可达50-70%, 各型肝炎均可引起重型肝炎。多有发病诱因:重型肝炎旳诱因:
肝功能诊疗指南
肝衰竭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
肝衰竭(liver failure)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多年来,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分类、诊断和治疗等问题不断进行探索,但迄今尚无一致意见。2005年美国肝病学会发布了对急性肝衰竭处理的建议[1],国内迄今尚无肝衰竭的诊治指南。为适应临床工作需要,规范我国肝衰竭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我国第一部《肝衰竭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本指南的制定遵守了循证医学原则,借鉴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力求与国际接轨。其中推荐意见所依据的证据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级,文中以括号内斜体罗马数字表示本《指南》旨在指导医生对肝衰竭的诊治作出比较合理的决策,并非强制性标准。鉴于肝衰竭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指南不可能包括或解决肝衰竭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临床医生应参照本指南,并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的医疗资源,在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制订合理的诊治方案。随着对肝衰竭诊断、治疗的研究逐渐加深,本《指南》将根据最新的临床医学证据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肝衰竭的定义和病因
(一)定义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二)病因
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其次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如酒精、化学制剂等)。在欧美国家,药物是引起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酒精性肝损害常导致慢性肝衰竭[2]。儿童肝衰竭还可见于遗传代谢性疾病(表1)。
传染诊疗护理常规及操作规范
传染病诊疗护理常规及操作规范
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
一、执行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二、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防止院内感染。
三、病室环境要求简单,便于消毒。一切设备最好是金属、陶瓷、塑料或木料制成。室内要空气新鲜,保持安静、整洁、阳光充足。
四、尽早地填写传染病卡片,上报防疫部门。
五、向新病人详细介绍有关制度,如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划分,活动范围、消毒隔离制度、探视制度等。
六、病人入院后按不同病种安置病室,并执行不同的隔离方法(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昆虫隔离、严密隔离),立即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七、急性期卧床休息。恢复期及轻症者可适当活动。谵妄及有精神症状者,加放床挡以防坠床。
八、密切观察意识、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每次记录大便次数。如有突然改变或出现惊厥、面色苍白,紫绀、严重呕吐或腹泻、大出血等情况,立即通知医师。
九、按医嘱给饮食,呕吐、腹泻者鼓励多饮水与补充电解质。家属送来的食物经检查后方可食用。
十、高热、昏迷病人,执行高热、昏迷护理常规。对外感风寒、发
疹性热病正在出疹时的病人,一般不用冷敷或冷水擦浴,可行针刺治疗。体温过低或四肢发冷用热水袋保暖。
十一、熟悉各种传染病的并发症,密切观察其先兆症状,及时通知医师,做好相应的护理。
十二、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病人顾虑和急躁情绪,积极配合治
疗。
十三、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十四、做好卫生宣教,按不同病种,向病人讲解预防传染病的卫生知识。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一、执行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
二、按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分室收容,重症病人住单人病室。甲型、戊型肝炎执行肠道传染病隔离,隔离期自发病日起不小于30天。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应杜绝血源性传播,并防止病人之间的密切接触。
重型肝炎临床路径
病毒性肝炎肝衰竭临床路径
(初稿)
一、病毒性肝炎肝衰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肝炎肝衰竭(ICD-B15.907;B16.908; B17.205;852;B15.906;B16.909;B17.206;B17.211;B17.21 0;B18.102;203;909;9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肝衰竭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关于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讨论》(2008年亚太肝病学会)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符合病毒性重型肝炎诊断标准:
1.急性肝衰竭:急性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Ⅱ度以上肝性
脑病(按Ⅳ度分类法划分)并有以下表现者:⑴极度乏
力,消化道症状明显。⑵肝脏浊音界进行性缩小。⑶出
血倾向明显,凝血酶原活动度<40%并排除其它原因。
⑷黄疸进行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但有上
述表现者均考虑本病。
2.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15天至26周内出现以下表
现者:⑴极度乏力,有明显消化道症状。⑵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10 倍或每日上升≥
17. 1μmol/ L 。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
动度≤40 % 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3.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
期内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主要临床表现(血清总胆红素≥85.5 mol/ L;和凝血酶原活动度<40 %并发腹水和(或)肝性脑病)。
4.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
病毒性肝炎护理ppt课件
(二)传播途径 1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
水的传播 食物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媒介传播
2 乙、丁型肝炎 血液、体液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生活密
切接触传播是次要的传播方式
母婴传播:母亲在分娩、哺乳、经胎盘等方 式传给婴儿。
其他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昆虫等方 式
抗HCV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 感染的标志。
抗HCV又分为IgM型和IgG型,抗 HCV IgM在发病后即可检测到,一 般持续1~3个月。如果抗HCV IgM 持续阳性,提示病毒持续复制,易 转为慢性。
(四)丁型肝炎病毒 (HDV)
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有 HBV 或其它嗜肝DNA病毒的 辅助才能复制、表达抗原及引 起肝损害。
3、丙型肝炎
HCV-RNA在病程的早期可出现 抗HCV-IgM 是急性期感染 抗HCV-IgG是有传染性的标记而
不是保护性抗体。
4、丁型肝炎
抗HDV-IgM 出现较早,急性期 抗HDV-IgG 是现症感染的标志 HDAg、HDV—DNA和抗HDV-IgG抗
HDV-IgM ,都可确定为HDV感染
3、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 注射、针刺、器官移植、血液透析传
播
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
(三)易感性与免疫力:
重型肝炎的诊治进展培训课件
又称程序性死亡 调节机制:Fas/FasL是最重要
的介导系统 有利于清除HBV感染肝细胞,
若过度则可引起重型肝炎
HE400,箭头所示为凋亡小体
2/5/2021
重型肝炎的诊治进展
11
2、病毒本身的作用
HBV重叠HAV、HCV、HDV感染;
HBVS基因变异、前C区基因变异和C基因启 动子变异均易加重肝细胞损伤引起肝功能 衰竭;
肝功能衰竭 重型肝炎的诊治进展
严重(大块或亚大块) 肝坏死和凋亡
7
(一)、原发性损伤
1、免疫损伤 免疫反应造成的损伤在肝衰竭的发生中起 至关重要的作用。 HBV致肝损伤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 疫为辅
2/5/2021
重型肝炎的诊治进展
8
通过分泌穿孔素
CD8+细胞毒T细胞(CTL)
等细胞浆颗粒和
Fas/FasL或TNF/TNF 受体系统等路径而导致
HBVDNA定性阳性或定量为5log以上。 应早期、及时用药 应选择作用快速强效的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
恩替卡韦、替比夫定。 阿德福韦因起效慢不适合重肝治疗。 干扰素因其免疫活化作用,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不建议使用。
2/5/2021
重型肝炎的诊治进展
床内科杂志2008年第5期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63年2 第1期
黄疸发生率较高,程度较深、持续时间较 长,黄疸期约比其他年龄段的病人长一倍。 胆汁淤滞较多见,占25%。
急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 宣教(病毒性肝炎防控知识)
□无 □有,原因: 1. 2.
日期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住院第 3–13 天
□ 已经完成相关检查,病因已经明确,根据病 因进入相关流程
□ 上级医师查房,制定后续诊治方案 □ 住院医师完成病程记录 □ 监测肝功等生化指标 □ 病情变化的知情告知。
住院第 14-21 天 (出院日)
急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一、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 ICD-10:B16.901 急性黄疸型乙型病毒性肝 炎 或 ICD-10:B16.905 急 性 无 黄 疸 型 乙 型 病 毒 性 肝 炎 或 ICD-10:B16.904 乙型病毒性肝炎。 (二)诊断依据。
2.对症支持治疗: (1)非特异性护肝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等; (2)降酶药物:甘草酸制剂等;
(3)退黄药物:腺苷蛋氨酸等; (4)中医中药。 (八)出院标准。
经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者。肝功:ALT≤2 倍
ULN,T-BiL≤2 倍 ULN。或肝功能不正常但不影响出院。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二、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门诊号:
住院号:
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解析
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推广和普及乙型肝炎的防治、护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对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护理和治疗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学员对该疾病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乙型肝炎(hepatitis B,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乙肝在已知各型病毒性肝炎中危害最严重,虽已通过大面积接种乙肝疫苗预防HBV感染,但现有乙肝患者及HBsAg携带者的防治在今后几十年内仍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一、病原学
(一)病毒形态及基因结构
乙肝病毒的形态主要有两种,即小球形颗粒和管型颗粒。小球形颗粒直径 22nm ,数量最多。管形颗粒直径 22 × 40--400nm ;两者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仅含 HBsAg ,无感染性。
图 1 乙肝病毒形态及基因结构
(二)抗原抗体系统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1. 表面抗原抗体系统 (HBsAg 和抗-HBs) 1.
HBsAg 阳性: HBV 感染的一个指标。
抗 HBs 阳性:标志着感染恢复、病毒清除、传染性消失和免疫力产生,也是考核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指标。
2. 核心抗原抗体系统( HBcAg 和抗-HBc )
HBcAg 阳性:存在病毒颗粒,具有传染性。实际工作中一般不检测血清中 HBcAg 。
抗-HBc 持续阳性:体内病毒复制活跃,易转为慢性。抗-HBc IgM 消失后,抗-HBc IgG 出现,它可在血清中长期存在,是 HBV 既往感染的标志。
3. e 抗原抗体系统( HBeAg 和抗-HBe )
最新肝病科中医护理常规汇总
2014年肝病科中医护
理常规
肝胆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第十版)
(2014年版)
2014年9月修订
前3位优势病种护理常规
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着、黄疸、胁痛)中医护理常规
2、肝硬化腹水(鼓胀)中医护理常规
3、原发性肝癌(肝癌)中医护理常规
其他病种护理常规
4、慢性重型肝炎(瘟黄)中医护理常规
5、脂肪性肝炎(肝癖)中医护理常规
6、代偿期肝硬化(积聚)中医护理方案
7、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常规
8、肝性脑病的护理常规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黄疸、胁痛、肝着)中医护理常规
一、疾病名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黄疸、胁痛、肝着)
1、中医病名:黄疸BNG020、胁痛、肝着
2、西医病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B18.101
肝着:系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气机逆乱而变生诸症,并且病情的发生发展可与饮食不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本病病程多久,缠绵难愈。症见乏力、胸胁痞闷不舒、胀痛、捶击稍舒、喜热饮、身目小便黄染等。临床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多属于中医“肝着”范畴。
胁痛、黄疸:慢性病毒性肝炎以两胁疼痛为主要症状者诊断为胁痛;以身目小便黄染为主要症状者诊断为黄疸。
二、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两胁疼痛、身目小便黄染,乏力、胸胁痞闷不舒、喜热饮、胀痛、捶击稍舒、体重减轻、失眠,身目尿黄。
2、消化道症状:纳差、腹胀、或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3、其它:肝肿大、肝掌、蜘蛛痣等。
三、临证护理
1、湿热蕴结证:右胁胀痛,脘腹满闷,恶心厌油,身目黄或无黄,小便黄赤,大便粘滞臭秽,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急黄及重症肝炎PPT课件
.
28
附:急性重型 肝炎
.
29
[定义] 原无肝病突然大量肝细胞坏死或严重的肝
功能损害,并在8周内出现肝性脑病的综合征。
.
14
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证候诊断要点
本病皆因时令热毒,或天行所致。临床证候为身目俱黄,小 便黄且短少,或色黄如柏汁,发热恶寒,甚则烦热口渴,神 昏谵语,肌肤斑疹,脘腹胀闷,胁痛,舌红而绛,苔黄燥或 腻,脉弦数或细数。
.
15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鉴别诊断要点
1. 阳黄:虽然亦见全身发热身黄,小便黄,口渴,恶心呕 吐,但其病发展较急黄慢,且无多大的传染性,与急黄 之发病急骤,迅速发展变化且有较强的传染性有明显的 区别。
.
37
诊断要点
三、并发症
3.脑水肿 4.出血 5.感染:
细菌感染多半来自肠道的内源性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居 多,细菌逆行至上部肠道。深部真菌感染。细菌感染以 胆道感染常见;其次是原发性腹膜炎;第三是下呼吸道 感染,多由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变型杆菌、绿脓
假单胞菌等引起。真菌感染多数为消化道念珠菌病,如 鹅口疮、小肠或大肠念球菌病、念珠菌肺炎等。
传染病诊疗规范标准
1
传染病管理诊疗规范
甲型肝炎
【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
(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
(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等。
(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2. 临床表现潜伏期15~45日,平均30日。
(1)急性黄疸型
1)黄疸前期:起病较急,多有发热,突出的症状为乏力和厌食、厌油、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尿色逐渐加深。本期一般持续5~7日。
2)黄疸期:热渐退,自觉症状好转,尿色继续加深,皮肤巩膜出现黄染,肝脏肿大,有压痛及叩击痛。本期持续2~6周。
3)恢复期: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脏逐渐回缩至正常。本期持续2周~4个月,平均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但较轻,也以乏力和胃肠道症状为主,但不
2
出现黄疸。
(3)急性重型:极少见,参见乙型肝炎。
(4)急性淤胆型:主要表现为较长期(超过3周)的肝内梗阻性黄疸。黄疸较深而自觉症状较轻,肝肿大较明显,多有皮肤瘙痒。
3. 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升高。黄疸前期末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开始呈阳性反应。
(2)血清酶的测定: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多数患者ALT>400~1000u/L,AST亦有升高。
(3)胆红素测定:黄疸型肝炎血清直接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淤胆型肝炎血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
(4)蛋白测定: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多在正常范围,比例正常。
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人的护理
目录 护理原则 护理措施 并发症护理 康复指导
护理原则
护理原则
确保休息:病人需要充足的休 息以加快康复过程。
维持水平:定期监测病人的体 温、心率和血压,确保病人的 身体状况稳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护理原则
促进营养:提供高蛋白、低脂肪和易消 化的饮食,确保病人的营养需求得到满 足。
护理措施
并发症护理
肝功能支持:根据病情需要,提供血液 净化、补充维生素等支持治疗。
康复指导
康复指导
饮食指导:给予病人合理的饮 食建议,帮助恢复肝功能。 生活方式指导:提供戒烟戒酒 等健康生活方式建议,减少肝 脏损害的风险。
康复指导
定期复查:建议病人定期复查肝功能指 标,以监测康复进展和预防复发。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护理措施
隔离措施:正确使用个人防护 装备,以避免病人与他人的交 叉感染。
药物管理:确保病人按时服用 医生开具的药物,监测药物的 副作用。
护理措施
水分管理:监测病人的体液摄入和排出 量,并保持良好的水平平衡。
并发症护理
并发症护理
出血风险控制:监测病人的凝 血功能,及时进行出血风险评 估。
肝性脑病护理:提供清醒环境 ,监测意识状态和神经症状的 变化。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精讲(推荐五篇)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精讲(推荐五篇)
第一篇: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精讲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授课人:黄继发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一、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2.1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2.2 诊断标准
2.2.1 急性肝炎
2.2.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2.2.1.2 急性黄疸型肝炎
a)同2.2.1.1.a)。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重型肝炎的诊疗及护理
重型肝炎的护理
重型肝炎是以大量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病理特点为表现的一种严重肝脏疾病,可引起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是肝病患者病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引起重型肝炎的最常见原因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约占所有重型肝炎的三分之二,此外,甲型、丙型、丁型重型乙肝及戊型肝炎病毒亦能引起重型肝炎,其它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登革热病毒、Rift-vnlley病毒也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所引起的重型肝炎在临床中也时有出现,尤其是药物性肝衰竭,在美国重型肝炎中占有较高的比例。随着乙肝抗病毒领域药物的推广,乙型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在我国也在下降,因此使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比例上升,此外,妊娠急性脂肪肝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重型肝炎。重型肝炎疾病的特点:病情重、合并症多、预后差、死亡率高。
发病机制
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从细胞损伤、功能障碍,直到细胞凋亡、坏死,其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重型肝炎,其发病机制既与病原有关,也与机体的免疫有关。
发病机制与病原关系:病毒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害,最后形成大块肝细胞坏死,例如甲型与戊型肝炎发病时,肝细胞的严重病变(溶解和坏死)是这些病毒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的直接后果,也就是说被感染破坏的肝细胞数越多,病情越严重。就乙肝而言,感染的病毒量多是一个因素,但病毒的基因突变也是另一个因素,基因突变后导致病毒数上升,也与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生相关。
发病机制与免疫关系:乙型肝炎患者发生重型肝炎占重肝的2/3,但并非是这些重型肝炎患者体内乙肝病毒很多,更重要的机制是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异常所致,由乙肝病毒激发机体的过强免疫时,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并激活被体系统,以及在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等参与下,导致大片肝细胞坏死,发生重型肝炎。[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型肝炎的护理
重型肝炎是以大量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病理特点为表现的一种严重肝脏疾病,可引起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是肝病患者病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引起重型肝炎的最常见原因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约占所有重型肝炎的三分之二,此外,甲型、丙型、丁型重型乙肝及戊型肝炎病毒亦能引起重型肝炎,其它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登革热病毒、Rift-vnlley病毒也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所引起的重型肝炎在临床中也时有出现,尤其是药物性肝衰竭,在美国重型肝炎中占有较高的比例。随着乙肝抗病毒领域药物的推广,乙型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在我国也在下降,因此使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比例上升,此外,妊娠急性脂肪肝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重型肝炎。重型肝炎疾病的特点:病情重、合并症多、预后差、死亡率高。
发病机制
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从细胞损伤、功能障碍,直到细胞凋亡、坏死,其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重型肝炎,其发病机制既与病原有关,也与机体的免疫有关。
发病机制与病原关系:病毒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害,最后形成大块肝细胞坏死,例如甲型与戊型肝炎发病时,肝细胞的严重病变(溶解和坏死)是这些病毒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的直接后果,也就是说被感染破坏的肝细胞数越多,病情越严重。就乙肝而言,感染的病毒量多是一个因素,但病毒的基因突变也是另一个因素,基因突变后导致病毒数上升,也与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生相关。
发病机制与免疫关系:乙型肝炎患者发生重型肝炎占重肝的2/3,但并非是这些重型肝炎患者体内乙肝病毒很多,更重要的机制是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异常所致,由乙肝病毒激发机体的过强免疫时,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并激活被体系统,以及在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等参与下,导致大片肝细胞坏死,发生重型肝炎。[1]
病因分类
重型肝炎的病因及诱因复杂,最常见的是机体免疫状况改变后免疫激活,乙型肝炎基础上重叠戊型、甲型肝炎感染、乙肝基因突变、妊娠、过度疲劳、精神刺激、饮酒、应用肝损害药物、合并细菌感染、伴有其它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等。其分类主要按病情发展速度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其中,慢性又分为慢加急肝衰竭和慢性肝衰。
分类: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重型肝炎可分为四类:
(1)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又称暴发型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特征是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以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状。发病多有诱因。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过三周。
(2)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又称亚急性肝坏死。起病较急,发病15天~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状。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为脑病型;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晚期可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脑水肿,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下降,低血糖,低胆固醇,低胆碱酯酶。一旦出现肝肾综合征,预后极差。本型病程较长,常超过3周至数月。容易转化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3)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
(4)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
偿。
分期
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肝衰竭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1)早期:①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②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TBil≧171μmol/L或每日上升≧17.1μmol/L);③有出血倾向,PTA≦40%;④未出现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
(2)中期:肝衰竭早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以下两条之一者:①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和(或)明显腹水;②出血倾向明显(出血点或瘀斑),且20%﹤PTA≦30%。
(3)晚期:在肝衰竭中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以下三条之一者:①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和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等;②出现Ⅲ度以上肝性脑病;③有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PTA≦20%。[2]
诊断鉴别
(一)当某一肝病患者出现以下表现时,应高度警惕重型肝炎:
1、极度乏力和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2、神经、精神症状(如嗜睡、性格行为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
3、有明显出血倾向:鼻衄、牙龈出血不易止住。
4、黄疸迅速加深伴有中毒性鼓肠、肝臭等。
5、化验检测时PTA﹤40%,Tml大于正常10倍。
(二)诊断
“三高一低”,即高度乏力、高度黄疸、高度食欲不振伴肠胀气;低PTA(PTA﹤40%)。
1、急重肝:2周内出现神志行为异常伴“三高一低”。
2、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2周以上至半年出现肝性脑病,同时亦有“三高一低”症状检测。
3、慢重肝:在慢性肝损害基础上出现“三高一低”或者肝硬化基础上出现肝功进行性衰竭。(三)相关检测
1、PTA: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是诊断重型肝炎的重要依据,当PT延长致PTA﹤40%时应疑为重型肝炎,PTA的变化也是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最敏感实验室指标。
2、肝功能测定:ALT、AST均升高。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快速下降致ALT/AST﹤1,伴胆红素不断升高——“酶胆分离”现象,总胆红素常大于171μmol/L。
3、胆碱酯酶:由肝细胞合成,其活性降低提示肝细胞已有较明显损伤,其值越低提示病情越重。
4、血清白蛋白、血脂及血糖均下降:重型肝炎时白蛋白明显下降,超过40%的重型肝炎患者有低血糖反应,故应注意监测血糖,且应注意低血糖昏迷与肝性脑病的鉴别。肝细胞严重损伤时,胆固醇在肝内合成减少,故血浆胆固醇明显下降,胆固醇越低,预后越险恶,但梗阻性黄疸时胆固醇升高。
此外,乳酸脱氢酶(LDH)、D-酰谷氨转肽酶(GGT)、补体C3等亦是肝损害程度的相关检测指标,临床中也常用。彩超、CT、核磁等影响学检查在观察肝脏大小、门脉情况及肝硬化诊断中亦必不可少。
并发症
1、肝性脑病:肝功能不全所引起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可发生于重型肝炎和肝硬化。
肝性脑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脑电波异常程度分为4度:Ⅰ度,轻型肝性脑病,以精神症状为主,有性格行为改变,定时、定向、计算力等异常。Ⅱ度,中型肝性脑病,以神经症状为主,可出现扑翼样震颤,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嗜睡,脑电图有异常θ波,性格行为异常,属昏迷前期。Ⅲ度,重型肝性脑病,昏睡状态,对刺激尚有反应,脑电图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