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马猜想之证明.
费马定理证明过程
费马定理证明过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费马定理是数论中的一个重要定理,由著名数学家费马在17世纪时提出并据一直引起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费马定理又称费马大定理,其表述为:对于大于2的正整数n,不存在三个正整数a、b、c,使得满足a^n + b^n = c^n。
费马定理证明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数学推理过程,而直到1995年,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才最终给出了费马定理的证明。
费马定理的证明历经了数百年间许多数学家的探索和努力,费马本人曾在他的笔记本上写下了:“我找到了这个证明,但是这个空间太小,无法容纳这个证明。
”这句话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后世数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费马定理的证明过程可以大致被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费马猜想的提出、证明的辅助工具的建立、以及最终的证明。
费马猜想的提出发生在17世纪,费马在一个边注中提出了这个猜想,称其为“我无法证明的定理”,这也给后世数学家提供了一个极大的挑战。
费马猜想的提出激发了许多数学家的研究热情,这个定理的证明一度被认为是不可能的。
随后的数百年间,许多数学家纷纷投入到费马定理的研究之中,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关费马定理的猜想和假设。
于是,证明费马定理的难度立即从退化为一个普通的数学难题而变得异常复杂。
在费马定理的证明中,数学家们创立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和工具,例如椭圆曲线、调和模形式等,这一系列的辅助工具为费马定理的证明提供了坚实的数学基础。
这些独立的数学概念在费马定理的证明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终,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于1995年成功地证明了费马定理,这也为整个数学界带来了一场轰动。
怀尔斯的证明过程异常复杂,包含了许多高深的数学知识和技巧,这也是费马定理证明过程中最为汗牵动人心的部分。
通过费马定理的证明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数学家们在对一个数学难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所需付出的辛勤努力和不懈追求。
费马定理的证明,实际上也反映了数学研究的艰辛和复杂性。
费马定理证明过程
费马定理证明过程
费马定理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被广泛应用于代数、数论等领域。
它的证明过程虽然相对复杂,但我们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来展示其基本思想。
费马定理的表述是:对于任何大于2的整数n,不存在满足a^n + b^n = c^n的正整数解a、b、c。
这个定理最初是由法国数学家费马在17世纪提出的,但他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证明方法,导致这个定理被称为“费马猜想”。
费马定理的证明历经了几个世纪的努力,直到1994年,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证明了费马猜想,他的证明方法涉及了许多高深的数学知识,如椭圆曲线和调和分析等。
怀尔斯的证明方法被认为是一次重大的突破,为数学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费马定理的证明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大量的数学理论和技巧,其中包括数论、代数、解析几何等多个数学分支的知识。
然而,由于本文的要求,我们无法在文章中使用数学公式或计算公式来展示证明过程。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简单地描述一下费马定理的证明思路。
证明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推理和反证法来证明费马定理的正确性。
假设存在满足费马方程的整数解,然后通过一系列推理和推导来得出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费马方程无解。
具体来说,证明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数论中的素数性质、模运算、同余关系等概念,以及代数中的多项式展开、因式分解等技巧。
这些数学知识和方法相互结合,最终构成了费马定理的完整证明。
尽管费马定理的证明过程相对复杂,但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不言而喻。
费马定理的证明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数学的认识,也为数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因此,费马定理的证明过程是数学中的一块宝贵的瑰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研究。
费马引理证明
费马引理证明在线性代数中,两个点间的距离和所有线段上两点间的距离的比值总是等于1。
费马引理是由费马于一八四○年推出的。
那么,如何用已知的线性代数结果证明这个结论呢?本文将从数学史入手,给出具体证明。
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给定平面上一条曲线,请求其可能有多少条终点。
这里的“一条”指的是终点数量。
对于给定的曲线,研究者可以提出许多种假设。
例如,一条曲线被断开,并且一端被切掉了,还有没有终点?再比如,一条直线的两个端点都被切掉,还有没有终点?显然,上述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即便可能发生,他们也很难确定是哪一个端点。
因为,直线是由两点组成的。
尽管如此,人们仍然认为这些不同的假设可以用“不变量”来描述,或者说,曲线被分成的不同区域的总长度可以用不变量来表示。
这个不变量就是曲线被分成的不同区域的长度之比。
这些区域可以在给定曲线的图形中任意地排列起来,但是不同的假设的假设只能在这些区域中产生相应的位置关系。
由此,研究者构造出许多不同类型的不变量。
比如,为了研究无穷小极限的存在性,设计了一种新的不变量:比率不变量( ratios)。
,比如圆周率π。
)。
研究者用这些不变量定义了数学分支,包括微分学、积分学和其他许多分支。
有时,一些研究者把这些不变量称作某种类型的积分。
例如,可以把费马引理看作是“某个时候的全体费马”。
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一条曲线是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的。
时间只是衡量这条曲线长度的单位。
任何一条曲线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都是不变量。
例如,无穷小极限所对应的距离是固定不变的,它永远是0。
无穷小量不能随着时间改变。
每一条直线的两个端点都不可能被切掉。
通过证明,本文得到下列命题:设曲线X是在平面内被连续分成的无穷小区域,则对任意的点P( x,y),曲线上任意的一个区域的长度之比为1,且: 1.For every $ lambda_n in[0,1)$, P( x,y) in P(lambda_n , 1/2) cap P( x,1/2);.“费马引理”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费马猜想”之一。
费马大定理简明完整版证明
费马大定理证明求证不定方程对于整数n>2n n nX Y Z+=无X,Y ,Z 的整数解这就是费马猜想又称费马大定理,起源于三百多年前,挑战人类3个世纪,多次震惊全世界,耗尽人类众多最杰出大脑的精力,也让千千万万业余者痴迷。
传言在1994年被安德鲁·怀尔斯攻克,但是我并不知道安德鲁·怀尔斯攻克的证明是否真实可靠。
现在来阐述最新最简易的证明如下:证明:条件:设整数(p ,q)互素,(a,b )互素,并且X,Y 均整数,如果不存在整数Z 使得n n nX Y Z+=成立,那么猜想正确,否则猜想就是错误的由条件设定已知x,y 为整数,将猜想等式左边合并变换为下式1(1())n ny Z X x=+设p y q x =则1(1())nnpu qZ X u=+=假设存在整数Z,则u 一定至少是有理数设1(1())n np au q b =+=则n ()n n n n q p b q a +=(1)()n n n n np b q a b =- 由于(p,q)互素那么q 必然是b 的因子才能使得等式两边成立设b=qt 代入(1)式得(2)()tnnna p q +=()则t 为a 的因子,至此如原条件(a,b )互素相矛盾,所以t 必须等于1得以下等式: (3)n n np q a+=假设等式依然成立得11()=nn p a q q ⎛⎫+ ⎪⎝⎭ 利用牛顿二项式广义定理展开上式得:11knk k k np a q q C q →∞=⎛⎫-= ⎪⎝⎭∑23123111111(.....)knnnnknk k k k n n n n n p p p p p a q q C q C C C C q q q q q →∞=⎛⎫⎛⎫⎛⎫⎛⎫⎛⎫-==++++++ ⎪ ⎪ ⎪ ⎪ ⎪⎝⎭⎝⎭⎝⎭⎝⎭⎝⎭∑展开式曲线簇附图如下23123111111(.....)kn n n n knk kk k nn n n n p p p p p a q q C q C C C C q q q q q →∞=⎛⎫⎛⎫⎛⎫⎛⎫⎛⎫-==+++++ ⎪ ⎪ ⎪ ⎪ ⎪⎝⎭⎝⎭⎝⎭⎝⎭⎝⎭∑要使得a-q 为整数,至少a-q 的小数部分为有理数,而a-q 的展开式是无限级数,那么只有一个条件下a-q 才可能是有理数,就是级数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由此只有n 趋近无穷大时才会出现此种情况如下:()()()()()111111lim =1lim 121..(1)1!knknk knk k k kn n x n p p p C n n k n q k n q knq ++→∞→∞-⎛⎫⎛⎫-----=⎪ ⎪⎝⎭⎝⎭只有a-q 才是-()n p q 的等比数列之和才可能是有理数,由上式知道就算是极限状态也不存在系数的绝对值相等 所以在有限整数n>2 的条件下,或n 无穷大时23123111111(......)knnnnknk k k k n n n n n p p p p p a q q C q C C C C q q q q q →∞=⎛⎫⎛⎫⎛⎫⎛⎫⎛⎫-==+++++ ⎪ ⎪ ⎪ ⎪ ⎪⎝⎭⎝⎭⎝⎭⎝⎭⎝⎭∑均不可能是有限的或无限循环的,那么它只能是无理数,所以a 也只能是无理数,据此整数n>2时,对于互素的p,q ,(q>p )没有整数a 使得(4)等式成立(4)11()nn p a q q ⎛⎫+= ⎪⎝⎭ 结论11()n n p u q ⎛⎫=+ ⎪⎝⎭为无理数(整数n>2, q>p ) 那么Z Xu =同样也是无理数至此对于整数n>2n n nX Y Z+=X,Y,Z 没有同为整数的解 费马猜想证明完毕 后记:11()nn p u q ⎛⎫=+ ⎪⎝⎭为无理数已经写入无理数的百度词条中,便于知识的传播。
“猜想”的费马猜想初等数学证明(简稿)
“猜想”的费马猜想初等数学证明(简稿)求证:当正整数n>2时不定方程z n = x n + y n没有正整数解。
证明:因为不定方程z n = y n + x n有正整数解则( kz )n = ( kx )n + ( ky )n(k为正整数)也有正整数解,各倍数解组中必有一组为最小的正整数,所以假设( x ,y ) = 1使z n = y n + x n (1)正整数等式成立。
依据约数分析法○1将(1)式变形为z n – x n = y n左边进行因式分解:( z – x ) (z n-1 + xz n-2+ ... + x n-2z + x n-1) = y n (2)由(2)式,因为z>x等式左边为两个正整数之积,所以等式右边y n 亦分解为两个正约数之积,设正整数y n = CD得两个―约数式‖和―余约数式‖:z –x = C (3)z n-1 + xz n-2 + ... + x n-2z + x n-1= D (4)判断(3)式、(4)式确定成立的正整数等式是否成立便可证明费马猜想。
分析(3)式、(4)式,对于正整数z、x所决定y n的C、D两个约数,存在互质或不互质两种情形:即(C ,D)= 1或(C ,D)>1。
当(C ,D)= 1时,根据引理○2确定正整数C = c n、D = d n,y = cd,由(3)式(4)式得:z –(x + c n)= 0 (5)z n-1 + xz n-2+ ... + x n-2z +(x n-1– d n)= 0 (6)并同时用计算的方法:同理以x n为约数设x n = (st)n可得z –(y + s n)= 0,x + c n = y + s n,x – y= s n– c n,―x –y‖是确定的整数,由此计算得到c n、s n从而确定y n分解c n及d n是满足(2)式约数分解使(5)式、(6)式为确定的正整数等式。
当(C ,D)>1时,由(4)式:D = z n-1 + xz n-2 + x2z n-3 + x3z n-4 + x4z n-5 +x 5z n-6+ … +x n-2z + x n-1= z n-2(z – x)+2xz n-3(z – x)+3x2z n-4(z – x)+ … +(n-1)x n-2(z – x)+ nx n-1= (z – x) [z n-3(z – x)+ 3xz n-4(z – x)+ 6x2z n-5(z – x)+ …] + nx n-1= (z – x)[(z – x) (z n-3 + 3xz n-4+ 6x2z n-5+ …) + …] + nx n-1第一次分解z – x因式时系数成数列:1,2,3,…,(n – 1),n;第二次分解z – x 因式时系数成数列:1,3,6,…,至n – 1项,这就需要求第二次分解z – x的第n – 1项通解公式。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与应用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与应用费马大定理,又称费马猜想,是数学史上一项著名的未解问题,它由法国数学家费尔马在17世纪提出。
费马大定理表述如下:对于任何大于2的自然数n,方程xⁿ + yⁿ = zⁿ都没有正整数解。
本文将介绍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过程,并探讨其在数学领域的应用。
一、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历经数学界多位杰出数学家的尝试,其中最著名的是安德鲁·怀尔斯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
在1994年,怀尔斯发表了一篇震动数学界的论文,证明了费马大定理。
怀尔斯的证明主要依赖于椭圆曲线和模形式理论的深入研究。
他运用了数学领域的许多高深的工具和技巧,最终成功地证明了费马大定理。
怀尔斯的证明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多个数学分支的交叉应用。
他利用了数论、代数几何、复分析和模形式等多个领域的理论,通过构建了一种新的数学对象,即模形式的自守L函数,并运用了模形式的整数性质以及所谓的“维澄群”的性质。
这个复杂而精妙的证明过程展示了数学家们在解决难题上的智慧和坚持,也让人们更加信服费马大定理的正确性。
二、费马大定理的应用1. 密码学领域费马大定理在密码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是基于椭圆曲线密码学的算法,而椭圆曲线密码学的基础正是椭圆曲线理论。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中用到的椭圆曲线理论为密码学提供了可靠的数学基础,使得密码系统更加安全和可靠。
2. 算术基本定理的一种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过程中,怀尔斯使用了模形式的概念和相关的数学工具,其中一部分内容恰好可以用来证明算术基本定理。
算术基本定理也被称为质因数分解定理,它指出任何一个大于1的整数都可以唯一地分解成质数的乘积。
因此,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地证明了算术基本定理的正确性。
3. 数学领域的研究与发展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对于数学领域的发展与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它不仅推动了椭圆曲线和模形式等数学分支的发展,也激发了数学家们对于其他难题的思考与探索。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数学工具和技巧,丰富了数学领域的理论体系,为数学家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费马大定理,又称费马猜想,是数学领域中一项备受关注的问题。
它由法国数学家皮埃尔·德·费马在17世纪提出,直到1994年才被安德鲁·怀尔斯证明。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过程异常复杂,涉及到多个数学分支的知识,其中包括代数几何、模形式等。
本文将尝试以简单易懂的方式,介绍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思路和一些相关的数学概念。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费马大定理的内容。
费马大定理的表述是:对于任何大于2的整数n,方程x^n + y^n = z^n没有正整数解。
这个问题在数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明。
为了证明费马大定理,怀尔斯采用了反证法的思路。
他假设存在正整数解(x, y, z)满足方程x^n + y^n = z^n,并且n大于2。
然后,他尝试利用模形式的性质来推导出矛盾,从而证明费马大定理。
为了理解这个证明思路,我们需要了解一些数学概念。
模形式是复变函数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怀尔斯利用了模形式的一些性质,构造了一个与费马方程相关的模形式,并利用它的性质得出了一个矛盾的结论。
具体来说,怀尔斯构造了一个叫做“椭圆曲线”的对象,它与费马方程有密切的联系。
椭圆曲线是一种特殊的代数曲线,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
怀尔斯利用了椭圆曲线的一些性质,将费马方程转化为一个关于椭圆曲线的问题。
然后,怀尔斯利用模形式的性质,将费马方程与椭圆曲线联系起来。
他构造了一个特殊的模形式,使得该模形式与椭圆曲线的性质完全对应。
通过对这个模形式进行一系列的推导和变换,他得出了一个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了费马大定理。
怀尔斯的证明思路非常巧妙,但也非常复杂。
他利用了多个数学分支的知识,包括代数几何、模形式、数论等。
这些数学分支都是非常深奥和复杂的,需要具备较高的数学素养才能理解和运用。
尽管费马大定理已经被证明,但它的证明过程仍然是数学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个证明不仅证明了费马大定理的正确性,也展示了数学的深度和美妙之处。
费马点结论及其详细证明过程
费马点结论及其详细证明过程
费马点定理(Fermat's Point Theorem)是指,当一个三角形的边都是整数时,它的内切圆必然有一个圆心位于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
证明过程:
假设ABC是一个边长都为整数的三角形,O是内切圆的圆心,令AB=a, AC=b, BC=c,
(1)由三角形外接圆的性质可知,三条边的中点到圆心的距离之和等于三条边的长度的一半,即:
$$\frac{a}{2}+\frac{b}{2}+\frac{c}{2}=R$$
(2)根据勾股定理,三条边的中点到圆心的距离之和也等于圆心到三个顶点的距离之和,即:
$$\frac{a}{2}+\frac{b}{2}+\frac{c}{2}=OA+OB+OC$ $
将(1)、(2)式代入得:
$$R=OA+OB+OC$$
又有 $OA^2+OB^2=a^2$ 、$OB^2+OC^2=b^2$ 、
$OC^2+OA^2=c^2$
将此三式相加得:
$$OA^2+OB^2+OC^2=a^2+b^2+c^2$$
将此式与(3)式相减得:
$$OA+OB+OC=\sqrt{a^2+b^2+c^2-
2(a^2+b^2+c^2)}=0$$
可知OA=OB=OC=0,即圆心O位于三角形ABC的三个顶点上。
证毕。
费马猜想初等数学一般性证明
费马猜想初等数学一般性证明(2013年4-7月)王 德 忱 著(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黑河分院)前言 笔者多年研究费马猜想,在已发布的几篇证明基础之上再修此作,为论述更确切精炼,步骤更直接简要。
本稿正文篇幅不过3页、字数少于2千。
证明关键依据一个为人们早就普遍所熟知而基本的“方根存在唯一性定理”,也就是方根性质定理。
费马猜想:也称费马大定理,一个高于二次的幂分为两个同次的幂是不可能的,即n >2是一个正整数时不定方程z n = x n + y n 为正整数等式不成立,也就是没有zxy≠ 0 的正整数解。
1. 求证z n = x n + y n 的解如果z n = x n + y n 有正整数解,则(kz)n = (kx)n +(ky)n (k 为正整数)也有正整数解,各倍数组解中必有一组为最小的;那么,假设z n = x n + y n 有正整数解且z 、x 、y 为各倍数组解中最小的一组,即正整数 ( x ,y ) = 1使z n = x n + y n (1)正整数等式成立。
将(1)式变形 (z y )n - (x y )n = 1分解因式:(z y - x y )[(z y )n-1 + x y (z y )n-2 +...+ (x y )n-2(z y )+(x y )n-1] = 1 (2)因为正整数z > x ,所以(2)式分解的两个因式均为正数,只存在两种可能:一是两个因式均为正1约数,二则两个因式是互为正倒数约数。
仅由 z y - x y =1及n≥ 2推出 (x + y)n > x n + y n = z n ,两个因式均不能为正1约数,同时也可知z y - x y > 1取值不能成立,所以设正整数a > b ≥1且(a ,b )= 1,依据约数分析法○1,将(2)式转化为两个互为倒数分数方程组:z y - x y = b a (3)(z y )n-1 + x y (z y ) n-2 +...+ (x y )n-2(z y )+ (x y )n-1 = a b (4)因为(3)式两边分母y→ a 对应,由分数基本性质必有y 含a 因子,令y = ay 1,使z = x +by 1 代入(1)式化简得:1n C x n-1+2n C by 1x n-2+ ... + n-1n C b n-2y 1n-2x + b n-1y 1n-1 = a n y 1n-1b (5)必使(5)式 y 1n-1b 为整数。
世界上费尔马大定理的最简单证明
世界上费尔马大定理的最简单证明1637年,法国业余大数学家费尔马(Pierrede Fremat)在“算术”的关于勾股数问题的页边上,写下猜想:a的n次方+ b的n次方 = c的n次方是不可能的(这里n大于2;a,b,c,n都是非零整数)。
此猜想后来就称为费尔马大定理。
费尔马还写道“我对此有绝妙的证明,但此页边太窄写不下”。
一般公认,他当时不可能有正确的证明。
英国的数学家怀尔斯证明长文“模椭圆曲线和费尔马大定理”1995年5月发表在美国《数学年刊》第142卷,实际占满了全卷,共五章,130页,怀尔斯的证明获得了世界的公认。
现在发现怀尔斯的证明是错误的,或者说是无效的,因为怀尔斯的证明里面含有一些自定义概念,什么意思?就是怀尔斯把一些问题拖入了一个不确定的状态,打个比方,我们问:“地球通过什么东西把引力传给月球,怀尔斯回答:是通过引力子传输的。
但是,引力子是什么?这个问题更加难以回答。
怀尔斯的证明太复杂了,证明,就是把一些不确定、不明朗的问题解释给大伙看,这么复杂的证明把大伙搞得更加糊涂,失去了证明本身的意义。
费马的简单绝妙的证明有没有?回答是有的,下面给出证明,满足一下大家的好奇心。
对于方程:a的n次方 + b的n次方 =c的n次方(这里n大于2;a,b,c,n都是非零整数)可以大致判断一下,c大于a和b,而小于a+b,如果c,a,b是正整数,我们可以用三根数轴c,a,b来描述c,a,b,让三根数轴c,a,b处于一个平面内,由于c大于a和b,而小于a+b, c,a,b都不为零,所以,数轴c,a,b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c2 = a2 + b2 - 2abcosθθ为a,b之间的夹角。
我们让a和b值一点一点的增加,式c2 = a2 + b2 - 2abcosθ中c的增加量是开2次方的无理数或者分数或者正整数,而方程“a的n次方 + b的n次方 = c的n次方”中的c的增加量是一个开n次方的无理数,所以,只有n为1和2时候,二者才没有矛盾。
人类智慧的象征:证明费马大定理
国数学科学研究所(MSRI),在旧金山市向公众介绍费
文化时空 马定理的证明情况,美国数学会的《通报》(Notices)刊 登了该报导,并评论说“:这是对人类文化的珍视.”
怀尔斯 紧接着,美国、欧洲以及香港等地召开了多次的 专家会议,审查怀尔斯的证明,结果是发现了一些漏 洞,大家试图补救它,但都没有成功.1993 年 12 月,怀 尔斯向数学界的同行发出电子信件,承认他的证明还 有一条沟坎没有越过去,但他相信在普林斯顿工作几 个月以后,将会顺利获得解决.1994 年,怀尔斯的又一 封电子信件说,他利用和自己的学生泰勒(R.Taylor)合 作的一条定理,采取另一种方法绕过了那个沟坎,费 马定理可以获证.这一次,大家都没有轻易下结论,而 是投入了更多的研究.同行们评论说,怀尔斯的工作是 非常好的,即使作为推论的费马定理的证明失败了, 但是他证明费马定理的想法和其他结果是很好 的.1995 年 5 月,世界权威的学术刊物《数学纪年》(An⁃ nals of Mathematics)在第 141 卷第 3 期上,以整期的篇 幅,发表了怀尔斯修正后的证明《模椭圆曲线与费马 大定理》,以及他和泰勒的文章《某些赫克代数环的性 质》.三百年的费马大定理悬案,就此画上了句号.一个 20 世纪伟大的数学成就从此诞生.1998 年的柏林国际 数学家大会,授予怀尔斯以“特别奖”,以表彰他的历 史功绩. 希尔伯特曾说:“费马大定理是一只‘会下金蛋的 鹅’.”因为它,扩展了“无穷递降法”和虚数的应用;催 生 出 库 默 尔 的“ 理 想 数 论 ”;促 成 了 莫 德 尔 猜 想 、谷 山--志村猜想得证;拓展了群论的应用;加深了椭圆 方程的研究;找到了微分几何在数论上的生长点…… 费马大定理从 1637 年诞生,到 1994 年怀尔斯将 它攻克,整整用了 358 年的时间,而在这其中,无数数 学家前赴后继,虽然它耗尽了众多数学家的精力和心 数 血,但却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同时又催生出一批又一 学 批重量级的数学家.怀尔斯正是综合了前面众多数学 篇 家的成果,终于证明了费马大定理是正确的.
费马原理证明
费马原理证明费马原理是由法国数学家费尔马在17世纪提出的一个重要原理,它在数学、物理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费马原理的核心内容是“对于任意给定的光学系统,光线沿着两个点之间路径所用时间的变分总是为零”。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费马原理进行证明,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原理。
首先,我们来看费马原理的数学表达式。
设光在两点A和B之间传播,光线沿着路径y(x)走过时间T,那么费马原理可以表示为:δT = δ∫[A,B] n(x)ds = 0。
其中,n(x)是介质的折射率,s是路径长度,δ表示变分。
费马原理的证明需要借助变分法,我们假设路径y(x)在A和B处固定,而在A和B之间的路径可以任意变化。
我们要证明的是,光线沿着实际路径所用时间的变分为零。
为了证明费马原理,我们首先考虑一条近似路径y(x)+η(x),其中η(x)是一个小的扰动函数。
我们将路径y(x)和y(x)+η(x)之间的时间差ΔT表示为:ΔT = ∫[A,B] n(x)ds + ∫[A,B] η(x)δn(x)ds。
其中,δn(x)是介质折射率的变分。
由于我们要证明光线沿着实际路径所用时间的变分为零,因此ΔT应当为零。
通过变分法的推导和计算,我们可以得到费马原理的证明。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数学工具和技巧,如变分法、欧拉-拉格朗日方程等。
在证明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路径的边界条件,即路径在A和B处的固定条件。
费马原理的证明过程可能比较复杂,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推导能力。
但通过认真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费马原理的本质和应用。
费马原理在光学、物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光的传播规律,还可以指导光学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总之,费马原理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原理,它在光学、物理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费马原理的证明,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原理的本质和意义。
希望本文对读者能有所帮助,让大家对费马原理有更清晰的认识。
费马原理证明
费马原理证明
费马原理是数学中的一条重要原理,用来证明某些问题的解不存在。
这条原理被称为"费马原理"是因为它是由法国数学家费马首先提出的。
费马原理的基本思想是对某个问题的假设进行推导,然后通过推导的过程来证明问题的解不存在。
费马原理的具体内容如下:
假设存在一个问题的解,并设这个解为S;
利用这个解S来推导出一系列的逻辑关系和性质;
通过分析这些逻辑关系和性质,发现其中的矛盾和不可能的情况;
由于存在矛盾和不可能的情况,推出假设的解S不存在。
费马原理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都有所应用。
它可以用来证明质数的存在性,也可以用来证明某些几何问题的解不存在。
费马原理的证明过程需要严格的逻辑推理和数学推导,在证明过程中需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确保证明的正确性。
总之,费马原理是一条重要的数学原理,可以用来证明某些问题的解不存在。
通过对问题的假设进行推导,发现其中的矛盾和不可能的情况,从而推出问题的解不存在。
在使用费马原理证明问题时,应保证证明的逻辑严谨性和正确性。
证明费马引理
证明费马引理费马引理是由法国数学家费马在17世纪提出的一个命题,后被称为费马大定理或费马最后定理。
该定理的内容是:对于任何大于2的整数n,方程 x^n+y^n=z^n在整数集上没有非平凡整数解。
要证明费马引理,我们可以分情况讨论。
对于n=1的情况,明显方程成立。
而对于n大于2的情况,我们可以利用反证法进行证明。
假设存在一组非平凡整数解(x, y, z),使得 x^n+y^n=z^n。
我们可以假设这组解已经被约分,并且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为1。
即(x, y, z) 是互素的整数。
由于x^n+y^n=z^n,我们可以将其变形为 x^n = z^n - y^n。
我们可以观察到 z^n - y^n 是一个完全平方数(或是更高次的幂),因此可以表示为m^2或 m^k(k>2)。
考虑到x^n是完全平方数,我们可以得到 x^n = (m^k)^n =m^{kn},其中k>1。
而m、x均为整数,得到x=m^k 的形式。
接下来,我们将x的表达式带入原方程,得到 (m^k)^n + y^n = z^n。
我们可以将其变形为 y^n = z^n - (m^k)^n。
继续按照上述步骤,我们可以推出 y=m^k 的形式。
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了x、y的表达式,即 x=m^k 和 y=m^k,其中m、k均为正整数。
由于(x, y, z)是互素的整数,我们得到m^k 的k次幂与(x, y, z)的k次幂相等,即 m=1。
因此,我们得到了 x=y=z=1 的解。
这与非平凡解的前提条件相矛盾。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任何大于2的整数n,方程x^n+y^n=z^n在整数集上没有非平凡整数解。
这就证明了费马引理。
数学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思路
数学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思路费马大定理,又称费马猜想,是指对于任何大于2的整数n,不存在满足a^n + b^n = c^n的正整数解a、b、c。
这一问题是数学领域中的开放问题,在数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最初由法国数学家费马在1637年提出并在其笔记中写下:“我已有较好的证法,但此证法太大,无法容纳于此处,我恐怕再也无法找到与此相同美妙的证法了。
”然而,费马从未公布过其证明,使得数学界为之沉迷,直到1994年才由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给出了完整的证明。
费马大定理证明的思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引入数学工具首先,为了证明费马大定理,需要引入一些数学工具和理论。
其中最重要的是代数、数论和解析几何等领域的数学知识。
特别是椭圆曲线和模形式的理论,它们被证明是证明费马大定理的关键。
2. 将费马大定理转化为等价问题由于费马大定理的难度相对较大,数学家们普遍采用转化为等价问题的方式来求解。
具体而言,将费马大定理转化为断言,即假设存在某个正整数n>2,使得a^n + b^n = c^n有正整数解。
然后,通过推理和逻辑推导,去掉其中的矛盾和不可能性,从而证明费马大定理。
3. 使用费马导数定理为了证明费马大定理,需要运用费马导数定理。
费马导数定理是费马在研究曲线的极值问题时发现的重要性质。
该定理指出,如果函数在某一点处取极值,且该点是函数图像的平坦点(即导数为零),那么该点也必然是该函数图像的极值点。
通过使用费马导数定理,可以对方程进行推理和变换,从而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4. 利用模形式理论安德鲁·怀尔斯在证明费马大定理时,运用了模形式理论。
模形式是一种数论和解析几何的重要数学对象,它具有深厚的数学基础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通过研究椭圆曲线和模形式的性质,怀尔斯得到了一组方程,这些方程揭示了费马大定理存在椭圆曲线的一种特殊情况。
5. 排除特殊情况在证明费马大定理时,需要考虑各种可能的特殊情况,以确保得出的结论适用于所有情况。
费马猜想的初等证明
5.当n=5时,Y5=2a5d5(5/ad4+10/a3d2+1/a5),括号内为分数多项式和,要使其等于24,仅有当a=d=1时才成立,同理a与d一奇一偶、X不等于0矛盾,当n=5时,无整数解。
设X=a-d,Z=a+d,由X、Z的奇数性可知,a和d必一奇一偶。得出:(a-定理: 展开上式:
– + - ……+Yn=Zn= + + ……
有:Yn=2( + ……)
Yn=2andn( dn-1+ a3dn-3+ a5dn-5+……)
分别讨论n的自然数取值,了解Yn的规律。
同样可先分别讨论n的自然数取值,了解Zn的规律。
1.当n=1时,Z1=2ad/d=2a,显然成立。
2.当n=2时,Z2=2a2d2*(1/d2+1/a2),a与d一奇一偶,括号内只能为分数,等式右边不可能为完全平方数,Z无整数解。提示勾股定理的斜边不可能为偶数。
3.当n=3时,Z3=2a3d3(1/d3+3/a2d) ,括号内为分数多项式和,要使其等于22,仅有当a=d=1时才成立,而此时和a与d一奇一偶矛盾,且导致X=0,与猜想的题设矛盾,故n=3时,费马等式无正整数解。
N=6,7,8……, 以此类推有,
Yn=2andn( dn-1+ a3dn-3+ a5dn-5+……)
仅有当a=d=1时Yn=2andn( + + +……)=2andn*2n-1
费马三大定理
费马大定理:当整数n > 2时,关于x, y, z的不定方程x^n + y^n = z^n. 无正整数解。
费马小定理:是数论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其内容为:假如p是质数,且(a,p)=1,那么a^(p-1) ≡1(mod p)假如p是质数,且a,p互质,那么a的(p-1)次方除以p的余数恒等于1费马平方和定理费马平方和定理是由法国数学家费马在1640年提出的一个猜想,但他没有提出有力的数学证明,1747年,瑞士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提出证明后成为定理。
内容费马平方和定理的表述是:奇质数能表示为两个平方数之和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该素数被4除余1。
欧拉的证明欧拉在1747年证明了费马平方和定理,当年他四十岁。
他在当年5月6日寄给哥德巴赫一封信,讲述这个定理的证明。
该证明分五步,且用到了无穷递降法;由于信中没有把第五步讲清楚,因此1749年他再次寄给哥德巴赫一封信,详细讲述第五步的证明。
第一步、“如果两个整数都能表示为两个平方数之和,则它们的积也能表示为两个平方数之和。
”第二步、“如果一个能表示为两个平方数之和的整数被另一个能表示为两个平方数之和的素数整除,则它们的商也能表示为两个平方数之和。
”假设a2 + b2能被p2 + q2整除,且后者为素数。
则p2 + q2能整除(pb −aq)(pb + aq) = p2b2 −a2q2 = p2(a2 + b2) −a2(p2 + q2).由于p2 + q2是素数,因此它能整除两个因子之一。
假设它能整除pb −aq。
由于可推出p2 + q2能整除(ap + bq)2。
于是等式能被p2 + q2的平方整除。
两边除以(p2 + q2)2得:因此其商能表示为两个平方数之和。
如果p2 + q2能整除pb + aq,则利用等式同样可证。
第三步、“如果一个能表示为两个平方数之和的整数被另一个不能表示为两个平方数之和的整数整除,则它们的商也必有一个不能表示为两个平方数之和的因子。
费马大定理最后的证明
费马大定理最后的证明自费马大定理提出后的350年以来,许多优秀的数学家采用种种方法试图补证这个定理,但始终都未获得成功。
英国的数学家怀尔斯十年磨一剑,终于于1995年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费尔马(Fermat)在刁番都(Diophantine)著作的一页边上写了一个猜测“X n+Y n=Z n当n>2时没有正整数解。
”后人称此猜想为费尔马大定理。
费尔马接着写道:“对此,我已发现了一个巧妙的证明,可惜这里页边的空白太小,写不下。
”费尔马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把费尔马的著述、书信以及费尔马校订刁番都的著作都一起发表了,但没有发现费尔马大定理的证明,费尔马是否真正能够证明这个猜想,至今仍然是个谜。
三百多年以来,许多优秀的数学家采用种种方法试图补证这个定理,但始终都未获得成功,直至最近才有英国的怀尔斯(Andrew Wiles)解决。
历史性的转变发生在1993年6月21日至23日这三天,当时在普林斯顿数学系任教的40岁的怀尔斯正在英国剑桥大学举行一次约有40至60人出席的数学会议上,每天做一段演讲,题目是“模形式,椭圆曲线和伽罗华表示”。
从题目上看不出他要讲的是费尔马大定理,但是他演讲的最后一句话是:“这表明费尔马大定理成立,证毕。
”怀尔斯的证明引起了数学界的很大关注,他的初稿虽然有少许瑕疵,但是稍后被怀尔斯自己修正过来。
纽约时报曾在1993年6月29日以“安德鲁·怀尔斯放出数学卫星,350年的古老问题已被攻克”为题发表有关报道。
费马大定理最后的证明为了寻求费马大定理的解答,三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们前赴后继,却壮志未酬。
1995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安德鲁·怀尔斯教授经过8年的孤军奋战,用130页长的篇幅证明了费马大定理。
怀尔斯成为整个数学界的英雄。
大问题在物理学、化学或生物学中,还没有任何问题可以叙述得如此简单和清晰,却长久不解。
E·T·贝尔(Eric Temple Bell)在他的《大问题》(The Last Problem)一书中写到,文明世界也许在费马大定理得以解决之前就已走到了尽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马猜想之证明
景光庭
引言:20世纪60年代初,笔者首次接触“费马猜想”。
在以后的岁月中,笔者断断续续地研究它。
直至1992年,才有机会在《潜科学》上相继发表过三篇论文,这次是最终的证明。
虽然美国数学家怀尔斯因发表论证“费马猜想”的文章,并于1997年荣膺国际上的沃尔夫斯克尔数学大奖,但并没有推开蒙在世界数学家心头上的阴云。
笔者曾通过《美国教育交流中心》向怀尔斯寄去了总长仅一页的论文复印件,并明确指出,他在证明中将“费马方程”转化为椭圆曲线,而笔者转化为抛物线,这是不能共存的。
何况笔者的转化过程,浅显得连中学生都能读懂,无懈可击,百分之百的正确。
怀尔斯巨著难道不是沙滩上的一座摩天大厦?我也向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学者法尔廷斯寄去了论文复印件,亦表述了上述观点,因为他是少数几个通读怀尔斯论文,并唯一肯定和帮助怀尔斯将论文从二百多页化减到一百三十页的学者 。
遗憾的是至今未复。
如果怀尔斯不屑回答一个业余数学爱好者提出的疑问,对他就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因为他以毕生精力研究攻克和使他一举成名的“费马猜想”提出者费马是律师,而不是法兰西学院的院士。
恰恰相反,数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他与人交流数学心得,往往是在通信中进行的,并不象今天这样只有在学术界认可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才能被专家认可。
如果当年的学术界也对费马这样苛求,那么今天根本不存在什么“费马猜想”这个问题了。
定理:2>p
P P P Z Y X =+
(1)
中,p 为奇素数,X ,Y ,Z 无正整数解。
证:假设X ,Y ,Z 均有正整数解。
令 X=x ,Z = x +a (a 为正整数), Y = y 0+a (y 0为正整数),约定(x ,y 0,a )=1 ,则有:
p p p a x a y x )()0+=++(
(2)
即:
0 (1)
12221101120221010=----++++--------x a c x
a c ax c y a c y a c ay c y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3) 不失一般性,可设1),(0≥=d y x 1),(,,11101===y x dy y dx x ,以d 除 (3)式,
并令:1
0-=p d b ,,211-=p p ad c b ……,111---=p p p p a c b ,
于是:0 (11212111111)
1
110=----+++-----x b x b x b y b y b y b p p p p p p
11
1
123122111
1
211110............s y b x b x b x b x b y b y b p p p p p p p =++++=
+++-------
11221111011.......----=----p p p p b y b y b y b x s 11231221111.......----=----p p p p b x b x b x b y s
11123122111112211110............x s x b x b x b y s y b y b y b p p p p p p ++++=++++------ 21
1
2134123111
1
213311210............s y s b x b x b x b x s b y b y b y b p p p p p p p p =+++++=
+++++--------
121331121012.......s b y b y b y b x s p p p p +=-------- 121341231112.......s b x b x b x b y s p p p p +=--------
……
321121012--+=--p p s b y b y b x s
321112--+=-p p s b x b y s
0)()(121121210=+-++--x s b y s b y b p p
(4)
不失一般性,可设 1),(210≥=+-D S b b p , 并以D 除(4)式
0)()(112111212110=+-++-----x D s b y D s b y D b p p
令 1),(,)(,1
211
0=+==---u v D s b u D b v p , 则有
01121=-+ux uy vy
(5)
vy 2
1+uy 1=ux 1
112
1
u vy x y =+ 显然,只有当u 为完全平方数时,有:
⎪⎩⎪⎨⎧+==v
u x u y 11 ⎪⎩⎪⎨⎧+==--)(1
1
0v u Dv x u
Dv y p p 因为
11
1
123122111
1
211110............s y b x b x b x b x b y b y b p p p p p p p =++++=
+++-------中,等式右端分子各项系数均含
因子1≥a , 但左端除0b 外各项系数均含因子1≥a ,而1
0-=p d b , 1),(0≥=d y x ,1),,(0=a y x , 故0b 不含因子
1>a , 则有1=a .
若s 1中,等式左端首项y 11-p 含因子a>1,则a 必为)(
)(11
为正整数i
p p p a a ---,同时11-p y 不再含a 的因子,否则等
式不成立。
如果1
1
-p y 含因子a>1,且a 为11
)(
--p p a ,同时11-p y 不再含a 的因子在(1)式向(2)式转换过程中,即:
p p p a x a y x )()(0+=++
P P P Z Y X =+
其中“Z-x=a ”中的a 必须是11
)(--p p a ,且“Y=y 0+a”中的Y 必须含有因子
1
-p a ,同时Y 必须表达成Y=y 0+a ,且y 0必
须含有因子
1
-p a ,但这些条件是不可能满足的,故只有a=1。
1=a 时(2)式有: p
p p x y x )1()1(0+=++ (6)
若设X <Y,则有 x <y 0+1<x+1
其中y 0不可能为正整数,与假设相矛盾,故(1)式中,p 为奇素数时,X,Y,Z 无正整数解。
证法二:
a=1时, 因为
1
1
211110x b y b y b p p p ---+⋯⋯++=
1
1
12312211y b x b x b x b p p p p ----++⋯⋯++=s 1中,等式右端分子含因子p ,等
式左端分子除b 0外各项均含因子p ,故b 0含因子p 。
而b 0=d 1
-p ,(x ,y 0)=d ,所以x ,y 0均含因子p 。
在(1)
式向(2)式转换过程中,且a=1时,有
X
p
+Y
p
=Z
p
x p +(y 0+1)p =(x+1)p
其中x ,y 0均含因子p ,Y 表述为y 0+1和Z 表述为x+1 ,这些条件均无法满足 ,故s 1不成立。
s 1不成立与假设相矛盾 。
故(1)式中,p 为奇素数时,X 、Y 、Z 无正整数解。
证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