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器
弯矩二次分配法及后续弯矩剪力轴力计算表
3
32.684 31.363 21.35
3
32.684 31.363 -21.35
3
32.329 32.022 21.45
3
32.329 32.022 -21.45
3
30.022 31.755 20.59
3
30.022 31.755 -20.59
3
32.594 37.707 23.43
3
32.594 37.707 -23.43
24.263 12.132
-4.640
31.755
-76.30 24.263 27.773 12.971 -10.511
-4.640 -5.311
32.594 -64.349
0.34 0.272 0.388
25.942 12.132 -0.367 37.707
20.754
-0.293 20.460
-76.30 29.604 -11.053 -0.419 -58.167
剪力
V1
q
b
V0
剪力
MC
q
b
V5AB 47.26 17.66
0.3
44.61 M5AB 25.058 44.61
0.3
V5BA 53.40 17.66
0.3
50.75 M5BA 42.545 50.75
0.3
V5BC 11.81 9.84
0.3
10.33 M5BC 16.562 10.33 0.3
V4AB 72.77 28.18
-76.30 27.773 -10.511 -4.654 -63.692
0.318 0.318 0.364
24.263 12.132 -4.373 32.022
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器1(五层) (version 2)精编资料
下值0为.2梁48端弯
37矩.83 -37.83 10.32 -4.08
6.24
0.248
-36.08 20.64 -18.91 2.79 -31.56
0
0.00 0.00 0.00 0.00 0.00
下数0值.5为38结点 下值0为.2梁14端弯
-7力8偶.28
31矩.14
44.77
17.81
13.28
0.161
-18.80 12.22 -6.26 -2.47 -15.31
0.35
-40.86 26.56 13.28 -5.36 34.47
下数0值.3为5结点 下值0为.1梁39端弯
-4力0偶.86
-16矩.22
26.56
10.55
13.68
-5.38
-5.36
-2.13
34.87
-13.18
0.151
31.43
-14.39
0.139
17.01 -10.81
5.38 2.30 13.88
0.35
42.84 -27.21 -13.61
5.79 -35.04
下数0.值3为5 结
4点2力.8偶2 -27.21 -14.41
5.79 -35.83
下值0为.1梁61端弯
17矩.92 -12.52
6.11 2.66 14.17
0.379
-44.24 27.35 13.28 -0.06 40.57
下数0值.2为96结点 下值0为.1梁51端弯
-3力4偶.56
-17矩.30
21.36
10.90
-6.51
-0.04
-0.02
21.32
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器
土木工程
工民建---弯矩二次分配法计
算
在计算竖向恒载和活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弯矩时要多次使用弯矩二次分配法,此表为恒载作用输入每一层的各节点梁柱分配系数和各节点固端弯矩,即可自动计算生成所有其他数据,注据,否则公式被取消了就无法得出正确结果!!!!(计算的各节点最终弯矩代数和均为0,
图5-29 恒载作用下的
次分配法计算器
配法,此表为恒载作用下12轴线框架的计算过程,如果大家也是三跨的梁可以参用这个计算器,自动计算生成所有其他数据,注意千万不要改动了表上除各节点梁柱分配系数和各节点固端弯矩以外的数的各节点最终弯矩代数和均为0,有的为0.01的是因为四舍五入造成的)
作用下的框架弯矩内力二次分配图
-31.84 -11.39 -0.77
-22.77 -11.39 6.51
-22.77 -11.39 4.77
-22.77 -11.39 4.77
-22.77 -11.39 4.77
-22.77
-12.36
5.14
-19.58
0.08以参用这个计算器,点固端弯矩以外的数。
《弯矩二次分配法》课件
02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基本原 理
弯矩与应力的关系
弯矩是使梁产生弯曲变形的力 矩,与梁的截面和跨度等因素 有关。
应力是由于弯矩引起的梁截面 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与弯矩 的大小和梁的材料属性有关。
弯矩与应力的关系可以通过材 料力学中的弯曲正应力公式和 剪切应力公式来描述。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计算步骤
03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实现过 程
建立模型
确定结构形式和支承条件
确定单元类型和节点
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结构的跨度 、高度、材料等参数,分为若干个 单元,确定节点位置和数量。
建立计算简图
根据结构形式和支承条件,建立计算 简图,简化实际结构,便于计算分析 。
内存占用减少
优化算法以降低内存占用 ,使其在处理大规模问题 时更加高效。
精度控制
引入误差控制机制,确保 计算结果在可接受的精度 范围内。
应用范围拓展
多跨连续梁
将弯矩二次分配法应用于多跨连 续梁,解决复杂结构的内力分析
问题。
考虑剪切变形
在方法中考虑剪切变形的影响, 以更精确地模拟实际结构的受力
情况。
06 结论与展望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总结
弯矩二次分配法是一种有效的结构分 析方法,适用于求解连续梁和刚架结 构的弯矩分布情况。
弯矩二次分配法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 广泛应用,为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 依据和支持。
该方法基于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通 过迭代计算,对结构的弯矩进行二次 分配,得到更为精确的结果。
优化改进
根据对比分析结果,对计算方法进 行优化改进,提高计算精度和可靠 性。
04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应用实 例
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总结词
结构设计弯矩2次分配法计算
0.302
-16.79 0.00 0.57 -16.22
0.302
-16.79 -12.29 4.28 -24.80
0.302
-16.79 -8.40 3.53 -21.66
0.35
-19.57 -8.40 0.56 -27.41
0.433
0.319
-5.89 -2.95 3.65 -5.19
0.376
-6.95 -2.95 3.35 -6.55
用下的框架梁柱弯矩
-0.95
D
0.349
分配弯矩 传递弯矩 2次分配 最终弯矩
-3.49 -1.50 13.29 8.31
B
下柱 0.427
77.93 -1.50 11.80 88.23
右梁 0.573 -182.50 10.00 -26.14 15.84 -182.81
0.299
-2.99 -1.50 -1.79 -6.28 0.299
0.181 -13.35
-10.07 -3.34 2.57 -24.19
0.302
-16.79 -9.79 3.53 -23.05
0.181 -13.35
-10.07 -3.34 2.11 -24.64
0.186
-10.34
0.30 -10.04
0.214 -13.35
-11.90 -3.93 0.34 -28.83
0.35
-19.57 -8.40 0.56 -27.41
0.186
-10.34
0.30 -10.04
0.214 -13.35
-11.90 -3.93 0.34 -28.83
竖向荷载计算(弯矩二次分配法)实例
05
结论
竖向荷载计算的重要性
确保结构安全
竖向荷载计算是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准确计 算竖向荷载对于保证结构安全至关重要。
提高结构性能
合理的竖向荷载计算有助于优化结构设计,提高 结构的承载能力、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降低成本
竖向荷载计算的误差可能导致结构加固或重建, 准确计算可降低不必要的成本。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限制条件
01
假定楼板为刚性,不考虑楼板的变形和位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2
仅适用于规则的结构,对于不规则的结构需要进行 特殊处理。
03
对于节点平衡条件,仅考虑节点左右两侧的平衡, 不考虑上下平衡。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优化建议
01 考虑楼板的变形和位移,采用有限元法或其他数 值方法进行计算。
02 对于不规则的结构,采用特殊处理方法,如引入 弹性支座或采用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拟。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局限性
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过程较为复杂,需要耗费较多 时间和计算资源,对于大型复杂结构可能不适用。
弯矩二次分配法能够考虑各杆件之间的相互 作用和影响,计算结果相对准确,适用于多 种结构形式。
适用范围
弯矩二次分配法适用于梁、柱等杆系结构, 但对于板、壳等连续介质,需要采用其他方 法进行计算。
03
竖向荷载计算实例
实例一:简单框架结构
总结词
简单框架结构适用于跨度较小、层数较少的建筑,其竖向荷载计算相对简单。
详细描述
简单框架结构通常由梁和柱组成,竖向荷载通过梁传递至柱,再由柱传递至基 础。弯矩二次分配法在此类结构中应用广泛,能够快速准确地计算出各构件的 弯矩值。
四层两跨框架弯矩二次分配计算表
跨度、层高不同仅供参考
AB跨梁端弯矩 AB跨梁端剪力
左
右
左
右
-87.19 107.66 99.577 -105.3
####### 125.72 108.55 -110.2
####### 124.60 108.35 -110.4
####### 118.82 107.9 -110.8
BC跨梁端弯矩
左
右
24.38 0.00 108.55 111.21 408.08 432.45 24.38 -110.2 20.18 119.34
24.38 0.00 108.35 111.21 652.01 676.38 24.38 -110.4 20.46 119.34
30.94 0.00 107.90 111.21 895.49 926.43 30.94 -110.8 22.12 119.34
0.341 0.319 13.90 -131.24 40.01 37.43 20.01 -14.96 -11.86 -11.09 62.06 -119.86
0.341 0.341 0.319
分配弯矩 传递弯矩 2次分配 最终弯矩
40.01 20.01 -9.06 50.96
13.90 40.01 21.53 -9.06 66.38
###### ###### 30.94 -4.83
0 100.67 449.43 480.36
BC跨中弯矩
Mb
Mc
M中
###### 3.91 -6.66
###### 3.89 -3.40
###### 3.59 -3.47
###### 2.20 -4.33
1 23.92 11.92 203.18 -108.23 118.82 89.65 11.96
竖向荷载计算(弯矩二次分配法)实例
0.323 0.239 0.239 0.199
83.85
-4.04
16.94
-31.25 -23.12 -23.12 -19.25
3.16
-1.02 -0.76 -0.76 -0.63
0.11 -0.04 -0.03 -0.03 -0.01
71.75 -23.91 -23.91 -23.93
-2.02 15.093 0.63 0.01 17.87
A
分 层 法 计算步骤:
(4)计算框架各节点的不平衡弯矩; (5)用力矩分配法分配各杆端弯矩,从上至下分层计算, 从不平衡弯矩较大的节点开始,每节点分配1~2次。
(6)叠加杆端弯矩,得最终弯矩图; (7)根据静力平衡条件,求得剪力和轴力。
【算例13-1】 某二层三跨对称框架如图所示,各杆件的 相对线刚度示于图中。试用分层法计算框架内力,并作 出弯矩图。
【解题要点】 按层分成二个敞口框架,分别采用分层法
计算杆端弯矩,最后叠加。 首先将除底层柱以外的各柱线刚度乘以折减系数0.9,再 计算各节点的分配系数,相应柱的传递系数为1/3,底层 柱仍为1/2。
2、弯矩二次分配法
就是将各节点的不平衡弯矩,进行分配、 传递一次后,再分配不平衡的弯矩。
1 计算梁端的固端弯矩和弯矩分配系数; 分 2 将各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同时按弯矩分配系 层 数进行分配,并假定远端固定同时进行传递; 法
-0.92 -0.06
-2.32 15.10 0.92 0.06
40.07 -19.34 -20.73
13.76
0.298 0.298 0.404 -83.85
24.99 24.99 33.87 -15.63
4.66 4.66 6.31 -0.51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计算要点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计算要点
弯矩二次分配法是结构力学中常用的一种计算方法,可以用于求解梁的内力和位移等问题。
其计算要点如下:
1. 确定支座反力:首先需要确定梁的支座反力,可以通过平衡方程或其他方法求解。
2. 计算一次弯矩图:根据梁的受力情况,可以得到一次弯矩图,即在每个截面上的弯矩大小。
这一步需要根据梁的荷载和支座反力进行计算。
3. 计算刚度系数:在二次分配法中,需要计算梁在各个截面的刚度系数,即EI/L,其中E为弹性模量,I为截面惯性矩,L为梁的长度。
这一步需要对梁的截面尺寸进行测量,计算出截面惯性矩,并根据梁材料的弹性模量进行计算。
4. 计算二次弯矩图:根据一次弯矩图和刚度系数,可以计算出二次弯矩图,即在每个截面上的弯矩增量。
这一步需要进行一定的数学计算,可以使用数值方法或手工计算。
5. 计算内力和位移:最后,根据二次弯矩图和支座反力,可以计算出梁的内力和位移等参数,从而获得梁的受力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弯矩二次分配法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对结构力学和数学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同时,由于梁的受力情况可能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进行逐段计算才能获得准确的结果。
弯矩二次分配法excel
弯矩二次分配法excel弯矩二次分配法(Moment Distribution Method)是一种用于计算连续梁和框架结构内力的方法。
它的原理是通过数值迭代的方式来逐步分配弯矩,直到收敛为止。
这种方法在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其计算结果精确可靠。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基本步骤如下:1. 绘制结构的荷载图和剪力图首先,根据结构的几何形状和荷载情况,绘制出整个结构的荷载图和剪力图。
这些图用于确定结构中各个节点的边界条件和外力作用点。
2. 划分初始刚度矩阵将结构按照其自由度进行划分,建立初始的刚度矩阵。
每个节点的自由度包括水平位移和转角,而每个单元的自由度包括剪力和弯矩。
刚度矩阵记录了结构中各个单元之间的刚度关系。
3. 进行弯矩分配根据结构的初始刚度矩阵以及节点的边界条件,通过弯矩分配的方法来逐步计算每个单元的剪力和弯矩。
首先,将全局外力施加到结构上,然后根据初始刚度矩阵和外力计算出每个单元的初始剪力和弯矩。
接下来,按照一定的迭代顺序,将每个单元的剪力和弯矩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相邻的单元,然后更新刚度矩阵。
直到满足一定的收敛条件,即剪力和弯矩的分配趋于稳定,这个过程称为弯矩分配。
4. 计算节点位移在进行了弯矩分配之后,根据节点边界条件和每个单元的位移,可以计算出每个节点的位移。
这里使用弯矩二次分配法的一个重要假设,即梁在弯曲作用下可以看作刚性倍增杆,因此弯曲刚度与柔度成反比。
5. 更新刚度矩阵根据已知的节点位移和单元位移,可以更新刚度矩阵。
通过多次迭代计算,直到满足一定的收敛条件。
6. 计算内力最后,在完成弯矩分配和节点位移计算之后,根据梁的基本原理和弯矩分配法的结果,可以得到结构中各个节点和单元的内力。
以上是弯矩二次分配法的基本步骤,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计算得到结构中各个节点和单元的内力分布。
这种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广泛应用,尤其是对于复杂结构的计算分析非常有用。
在Excel中,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计算模型和公式来实现弯矩二次分配法的计算。
弯矩二次分配-三跨对称
偏心弯矩 -4.9990 0.3190 0.2820 22.7780 固端弯矩 -4.8539 -4.2909 3.5656 -2.1455 0.1634 0.1445 21.653 -6.292
偏心弯矩 -4.9990 0.3770 0.2540 22.7780 固端弯矩 -5.7364 -3.8649 4.1681 -2.1455 -0.2112 -0.1423 20.998 -6.153
固端
20.298 -4.828 -6.802 -20.286
固端
黄色部分填写数据即可,可用于恒载和活载弯矩二次分配,部分数据误差属于各单元格小
(取对称轴一侧计算)
右梁
·
0.1610
滑动支座
-2.5960
五层
-0.4990 -3.095
0.1160
-1.7651
0.2037 -1.561
滑动支座 四层
验证平衡 19.993
偏心弯矩 3.0240
0.3190 0.3190
固端弯矩
6.3015 6.3015
3.1508 2.8051
-1.1257 -1.1257
8.327 7.981
验证平衡 19.331
偏心弯矩 3.0240
0.2840 0.2930
固端弯矩
5.6101 5.7879
3.1508 1.1097
0.1160
-1.7651
0.0594 -1.706
滑动支座 三层
0.1070
-1.6281
-0.0599 -1.688
滑动支座 二层
0.0940 -1.1954 0.0371
滑动支座 一层
-1.158 分数据误差属于各单元格小数保留数位不同造成。
弯矩2次分配法计算表
1轴线框架在恒载作用下的弯矩2次分配法计算表
(表A)1轴线框架梁柱线刚度、固端弯矩总表
使用方法:只需在该EXCEL A表格中输入相应的梁柱线刚度系数和固端弯矩即可计算结果EXCEL自动给出
尤其对高层演算效率突出!有计算过程和准确的结果对于更高的楼层只需在本电子表格基础上简单的复制粘贴再将复制的上下柱传递函数改一下即可!也可在此基础上再加几道函数程序对每个结点进行反复循环的分配和传递。
注:本表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对框架弯矩进行整体分配和传递,底层与各层的柱的线刚度均不乘以0.9,传递系数均取1/2。
本表对力矩分配、传递的过程作了如下改进:(1)将由结点不平衡力矩较大的结点开始计算,改为按结点顺序进行;(2)将由各结点逐一分配、传递,改为所有结点同时放松,进行分配力矩(只与结点各杆近端有关),再将所有结点同时固定,进行力矩传递(只与各杆远端有关),并计算各结点新的不平衡力矩。
每个结点都进行2次分配和1次传递。
(表B)弯矩2次分配与传递表
4层。
竖向荷载下内力计算方法(2)弯矩二次分配法
二、弯矩二次分配法对六层以下无侧移的框架,此法较为方便。
基本假定:①框架梁、柱正交;②框架梁连续且贯通整个楼层;③不考虑轴向变形;④框架侧移忽略不计。
二、弯矩二次分配法⑤弯矩分配法(分层法)由于要考虑任一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对框架结构所有杆件的影响,计算比较复杂。
根据在分层法中的计算可知,多层框架某节点的不平衡弯矩仅对与其相邻的节点影响较大,对其他节点的影响较小,因而可将弯矩分配法简化为各节点的弯矩二次分配和对与其相交杆件远端的弯矩一次传递,此即为弯矩二次分配法。
二、弯矩二次分配法对六层以下无侧移的框架,此法较为方便。
具体计算步骤:(1)计算框架各杆的线刚度及分配系数。
(2)计算框架各层梁端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固端弯矩。
(3)计算框架各节点处的不平衡弯矩,并将每一节点处的不平衡弯矩同时进行分配并向远端传递,传递系数为1/2。
(4)进行两次分配后结束(仅传递一次,但分配两次)(5)将各杆端的固端弯矩、第一次分配弯矩、传递弯矩及第二次分配弯矩叠加求出杆端最终弯矩。
弯矩二次分配法【例题】某教学楼为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梁的截面尺寸为250mm×600mm,混凝土采用C20;柱的截面尺寸为450mm×450mm,混凝土采用C30。
现浇梁、柱,结构剖面图及计算简图见下图,试用弯矩二次分配法绘该框架的弯矩图。
【解】(1)计算梁、柱转动刚度因为框架结构对称、荷载对称,故可取如下图(b)所示半边结构计算。
①梁的线刚度其他层柱:梁、柱转动刚度及相对转动刚度见表3.3。
(2)计算分配系数:分配系数按下式计算:(4)弯矩分配与传递弯矩分配与传递如图所示。
首先将各节点的分配系数填在相应方框内,将梁的固端弯矩填写在框架横梁相应位置上,然后将节点放松,把各节点不平衡弯矩“同时”进行分配。
假定:远端固定进行传递(不向滑动端传递);右(左)梁分配弯矩向左(右)梁传递;上(下)柱分配弯矩向下(上)柱传递(传递系数均为1/2);第一次分配弯矩传递后,再进行第二次弯矩分配,然后不再传递。
弯矩二次分配
上柱下柱右梁左梁上柱下柱右梁左梁分配系数00.7210.2790.27200.7040.0240.024固端弯矩0-113113-0.080.08一次分配081.531.5-30.70-79.5-2.7 2.7传递032.7-15.3515.75-32.2 1.35-1.35再分配0-12.5-4.84 4.1010.60.36-0.36结果0101.7-101.69102.150-101.1-1.071.07上柱下柱右梁左梁上柱下柱右梁左梁分配系数0.4190.4190.1620.1590.4130.4130.0140.014节点A3B3四层节点A4B4固端弯矩-156.08156.08-0.080.08一次分配65.465.425.2-24.8-64.4-64.4-2.2 2.2传递40.7532.7-12.412.6-39.75-32.2 1.1-1.1再分配-25.6-25.6-9.99.324.0624.060.82-0.82结果80.5572.5-153.18153.18-80.09-72.54-0.360.36上柱下柱右梁左梁上柱下柱右梁左梁分配系数0.4190.4190.1620.1590.4130.4130.0140.014固端弯矩-156.08156.08-0.080.08一次分配65.465.425.2-24.8-64.4-64.4-2.2 2.2传递32.735.8-12.412.6-32.2-27.9 1.1-1.1再分配-20.4-20.4-7.97.419.219.20.6-0.6结果77.780.8-151.18151.28-77.4-73.1-0.580.58上柱下柱右梁左梁上柱下柱右梁左梁分配系数0.4590.3630.1770.1750.4520.3580.0160.016固端弯矩-156.08156.08-0.080.08一次分配71.656.727.6-27.3-70.5-55.8-2.5 2.5传递32.7-13.6513.8-32.2 1.25-1.25再分配-8.7-6.9-3.437.8 6.10.28-0.28结果95.649.8-145.53145.58-94.9-49.7-1.051.05恒载作用下弯矩二次分二层节点A2B2一层节点A1B1三层四层弯矩产生剪力-0.068-0.06800-0.068-0.068-50.60荷载产生剪力77.58-77.580.23-0.2377.58-77.58总剪力77.512-77.6480.23-0.2377.512-77.648-50.60三层弯矩产生剪力000000-41.7-50.6荷载产生剪力103.8-103.80.23-0.23103.8-103.8总剪力103.8-103.80.23-0.23103.8-103.8-41.7-50.6二层弯矩产生剪力-0.015-0.01500-0.015-0.015-46.9-41.7荷载产生剪力103.8-103.80.23-0.23103.8-103.8总剪力103.785-103.8150.23-0.23103.785-103.815-46.9-41.7一层弯矩产生剪力000000-16.4-46.9荷载产生剪力103.8-103.80.23-0.23103.8-103.8总剪力103.8-103.80.23-0.23103.8-103.8-16.4-46.9梁柱节点A右Bi左Bi右Ci左Ci右Di左Ai下Ai上上柱下柱右梁左梁上柱下柱右梁左梁分配系数00.7210.2790.27200.7040.0240.024固端弯矩0-42.642.6一次分配030.711.9-11.60-30-1.02 1.02传递08.9-5.8 5.95-8.80.51-0.51再分配0-2.2-0.860.640 1.650.056-0.056结果037.4-37.3637.590-37.15-0.4540.454上柱下柱右梁左梁上柱下柱右梁左梁分配系数0.4190.4190.1620.1590.4130.4130.0140.014固端弯矩-42.642.6一次分配17.817.8 6.9-6.77-17.6-17.6-0.60.6传递15.358.9-3.4 3.45-15-8.80.3-0.3再分配-8.74-8.74-3.4 3.28.38.30.28-0.28结果24.4117.96-42.542.48-24.3-18.1-0.020.02上柱下柱右梁左梁上柱下柱右梁左梁分配系数0.4190.4190.1620.1590.4130.4130.0140.014固端弯矩-42.642.6一次分配17.817.8 6.9-6.77-17.6-17.6-0.60.6传递8.99.8-3.4 3.45-8.8-9.650.3-0.3再分配-6.4-6.4-2.48 2.34 6.07 6.070.21-0.21结果20.321.2-41.5841.62-20.33-21.18-0.090.09上柱下柱右梁左梁上柱下柱右梁左梁二层节点节点A1B1A2B2四层节点A4B4三层节点A3B3分配系数0.4590.3630.1770.1750.4520.3580.0160.016固端弯矩-42.642.6一次分配19.615.57.54-7.46-19.3-15.3-0.680.68传递8.9-3.73 3.77-8.80.34-0.34再分配-2.37-1.88-0.920.82 2.12 1.680.075-0.075一层结果26.1313.62-39.7139.73-25.98-13.62-0.2650.265活载作用下弯矩二次分上柱下柱右梁左梁下柱上柱00.7040.2720.2790.72100-1131130079.530.7-31.5-81.5032.2-15.7515.35-32.70-10.6-4.1 4.8412.50101.1-102.15101.69-101.70上柱下柱右梁左梁下柱上柱0.4130.4130.1590.1620.4190.419D4D3C3C4-156.08156.0864.464.424.8-25.2-65.4-65.4 39.7532.2-12.612.4-32.7-40.75 -24.06-24.06-9.39.925.625.680.0972.54-153.18153.18-72.5-80.55上柱下柱右梁左梁下柱上柱0.4130.4130.1590.1620.4190.419-156.08156.0864.464.424.8-25.2-65.4-65.432.227.9-12.612.4-28.35-35.8-19.2-19.2-7.47.920.420.477.473.1-151.28151.18-73.35-80.8上柱下柱右梁左梁下柱上柱0.4520.3580.1750.1770.3630.459-156.08156.0870.555.827.3-27.6-56.7-71.632.2-13.813.65-32.7-7.8-6.1-3 3.4 6.98.794.949.7-145.58145.53-49.8-95.6下弯矩二次分配C2 C1D2 D150.5-50.550.650.50-50.5050.6041.750.5-41.7-50.541.750.641.750.5-41.7-50.541.750.646.741.7-46.7-41.746.941.746.741.7-46.7-41.746.941.716.446.7-16.4-46.716.446.916.446.7-16.4-46.716.446.9Ci 下Ci 上Di 下Di 上Bi 下Bi 上C4D4上柱下柱右梁左梁下柱上柱00.7040.2720.2790.72100-42.642.6003011.6-11.9-30.708.8-5.95 5.8-8.90-1.65-0.640.86 2.2037.15-37.5937.36-37.40C3D3上柱下柱右梁左梁下柱上柱0.4130.4130.1590.1620.4190.419-42.642.617.617.6 6.77-6.9-17.8-17.8 158.8-3.45 3.4-8.9-15.35 -8.3-8.3-3.2 3.48.748.7424.318.1-42.4842.5-17.96-24.41C2D2上柱下柱右梁左梁下柱上柱0.4130.4130.1590.1620.4190.419-42.642.617.617.6 6.77-6.9-17.8-17.8 8.89.65-3.45 3.4-9.8-8.9 -6.07-6.07-2.34 2.48 6.4 6.4 20.3321.18-41.6241.58-21.2-20.3C1D1上柱下柱右梁左梁下柱上柱0.4520.3580.1750.1770.3630.459-42.642.619.315.37.46-7.54-15.5-19.68.8-3.77 3.73-8.9-2.12-1.68-0.820.92 1.88 2.3725.9813.62-39.7339.71-13.62-26.13下弯矩二次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