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核诱导实验
实验五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遗传毒性研究
微核试验可用于研究化学物质或其他因素 对遗传物质的影响,了解其对细胞分裂和 增殖的影响。
癌症研究
药物筛选
微核试验可用于研究癌症发生和发展过程 中染色体畸变的情况,为癌症的预防和治 疗提供参考。
微核试验可用于筛选具有抗突变、抗癌作 用的候选药物,为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03 实验步骤
实验前的准备
可以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遗传学方法,研究致突变物对基因组稳 定性和遗传信息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致癌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结果应用
将实验结果应用于评估化学物质、辐射等环境因素对生物 体的遗传损伤风险,为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提供科学依据。
02 实验原理
微核的形成机制
微核是由于染色体片段的丢失或断裂形成的,通常是由于DNA损伤或复制异常导致 的。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丢失的染色体片段未能随细胞分裂而分离,从而形成微核。
微核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辐射、化学物质、病毒等。
实验五小鼠骨髓细胞 微核试验
目录
CONTENTS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分析 • 结论与讨论
01 实验目的
了解微核试验的原理
微核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染色体畸变和DNA损伤的细胞遗传 学方法。它通过观察细胞中微核(微小的细胞核)的数量, 来评估细胞受到的遗传损伤程度。
微核正式报告
微核正式报告
正式报告
利用花露水对蚕豆(Vicia faba)根尖细胞微核的诱导及观察
(焦锦花 1020212128 生物技术1011班)
组员名单:葛笑、孙晓玮、周晓杰、徐中洋、李亚峰、程石、蒋沈琳、焦锦花一、实验目的:
1、了解微核测试的原理和毒理遗传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及意义
2、学习蚕豆根尖的微核测试技术并掌握其操作方法
3、探究花露水对微核的诱导作用
4、进行小组合作,掌握设计实验基本能力二、实验原理:
微核简称(MCN),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往往是细
胞经辐射或化学药物的作用而产生。利用蚕豆根尖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微核测试,可准确的显示各种处理诱发畸变的效果,并可于污染程度的监测。
花露水包含少量劣质香精和75%左右的酒精,还有一种叫“伊默宁”的成分,而花露水芬芳剂成分部分有毒。
本实验通过用实验室蒸馏水(对照组)、重铬酸钾(阳性对照)、和一定范围内不同浓度的花露水处理蚕豆根尖,通过观察计数后计算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千分率得出花露水的细胞毒性效应。
本实验即运用蚕豆根尖微核实验检测,研究花露水对蚕豆根尖微核诱导的作用,进而为花露水对人体以及环境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三、实验材料和主要试剂
蚕豆种子、花露水:用蒸馏水配制成25%、50%、75%梯度的溶液及原液、卡诺固定液(无水酒精:醋酸=3:1)、改良石炭酸品红、重铬酸钾溶液四、实验过程
1、催芽:将实验用蚕豆种子按需要量放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在25℃下浸泡8小时。种子吸胀后,放入培养皿中,用棉花保持湿度,在25℃温箱中催芽三天浸种催芽
咖啡及伴侣对细胞的微核诱导
诱变物质的微核检测技
摘要:本实验以大蒜为实验材料,研究咖啡和咖啡伴侣能否诱发细胞产生微核,以及咖啡和咖啡伴侣的毒性是否有叠加效应。实验中将咖啡和咖啡伴侣配置为不同浓度梯度的溶液,对大蒜进行诱发培养24小时,并观察检测微核的诱发率。
前言:由于大量新的化合物的合成,原子能应用,各种各样工业废物的排出,使人们很需要有一套高度灵敏,技术简单的测试系统来监视环境的变化。只有真核的测试系统更能直接推测诱变物质对人类或其它高等生物的遗传危害,在这方面,微核测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微核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往往是细胞经辐射或化学药物的作用而产生。在细胞间期微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游离于主核之外、大小应在主核1/3以下。微核的折光率及细胞化学反应性质和主核一样。一般认为微核是由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断片产生的,但有些实验也证明整条的染色体或多条染色体也能形成微核。这些断片或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末期被两个子细胞核所排斥便形成了第三个核块。已经证实微核率的大小是和用药的剂量或辐射累积效应呈正相关,这一点和染色体畸变的情况一样。所以可用简易的间期微核计数来代替繁杂的中期畸变染色体计数。
咖啡和咖啡伴侣为现代人们经常选用的饮用品。而咖啡中的咖啡因之类的物质和咖啡伴侣中植物末(奶精)对人体的健康有没有危害呢?为此我们用大蒜作为材料研究咖啡和咖啡伴侣对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影响,实验主要通过检测细胞微核诱发率,得到咖啡或咖啡因对细胞的影响程度。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 材料:大蒜雀巢速溶咖啡雀巢速溶咖啡伴侣
微核试验的原理原理
微核试验的原理原理
微核试验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测定对特定物质敏感的微生物的方法。其核心原理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目标物质敏感的基因与荧光标记基因连接到一起,使得微生物在受到目标物质诱导后产生荧光信号。
微核试验的具体步骤包括有源菌株的培养、基因工程的构建、转化菌的选择和测试等。
首先,需要选用一种天然的微生物作为有源菌株,它对待检物质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有源菌株在培养基中生长,形成菌液用于后续实验操作。
接下来,需要构建基因工程载体,将目标物质敏感的基因与荧光标记基因连接到一起。在构建的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启动子、调控元件和选择性标记基因等。启动子能够在受到目标物质的诱导时促进基因的表达,调控元件能够调节激活基因的程度,选择性标记基因能够筛选成功转化的菌株。
然后,将构建好的基因工程载体转化到有源菌株中。转化可以采用化学方法、电转化方法或基因枪法等不同的转化方法。转化成功后,会得到具有目标基因的转化菌株。
接着,对转化菌株进行筛选和文化处理。筛选可使用抗生素等选择性标记基因进行,只有获得构建好的基因工程载体的菌株才能存活下来。筛选过程中,需要对
转化菌株进行培养,以保证菌株的活性和增殖。
最后,进行目标物质的检测。将培养好的转化菌株置于受检物质条件下进行培养,如果待检物质存在,则会激活目标基因的表达,产生荧光信号。通过观察菌液中的荧光强度可以判断待检物质的存在与浓度大小。
微核试验的原理主要是利用了生物体对待检物质的敏感性,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的手段将该敏感基因与荧光标记基因连接起来,实现了对待检物质的检测。微核试验的优势在于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某种特定物质,并且对环境友好,无需使用放射性或有毒性物质。因此,微核试验在环境污染监测、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诱变物质的微核检测技术
姓名系年级学号日期
科目遗传学实验题目诱变物质的微核检测技术同组者
诱变物质的微核检测技术
摘要:
微核是间期细胞的细胞质中一个或多个圆形或杏仁状结构。核仁的折光率及细胞化学反应性质和主核一样,也具有合成DNA的能力。微核(micronucleus),与染色体损伤有关,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末期之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中,比主核小,故称微核。微核是染色体畸变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本次试验意在了解微核检测的方法和意义,通过检测评价环境中常见物质的诱变情况。影响微核产生的因素:遗传毒物①断裂剂——可诱发染色体断裂。②非整倍剂——可使染色体和纺锤体联结发生障碍或纺锤体功能受损。引起染色体断裂的因素分为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本次实验所用的诱变
剂为叠氮化钠NaN
3,不同浓度NaN
3
处理对大蒜生长的影响随NaN
3
浓度增加,
微核发生率增加。微核发生率同作用因子的剂量呈正相关。可用简单的微核技术来反应诱变物质对生物的遗传危害。
引言
19世纪末,Howell与Jolly分别在猫和大鼠外周血中发现一种小体,命名为Howell-Jolly小体,并且发现这种小体也存在于恶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这一小体便是今日被称之为微核的小体。1959年,Evans等将蚕豆根端细胞暴露在电离辐射下,观察到辐射诱导微核形成效应,并据此间接推断微核来源于辐射诱导的染色体异常。1970,年Boiler和Sehmid以中国金黄地鼠为材料,观察了抗肿瘤药三亚胺给予后,骨髓与外周血细胞学的变化,并且提出用本来无核的外周血嗜多染红细胞中的微核发生率来作为微核试验的基本指标,并正式命名为微核实验。70年代初,Matter和Schmid首先用啮齿类动物骨髓细胞微核率来测定疑似有诱变活力的化合物,建立了微核测定法。此后至70年代中期,Sehmid以及Heddle研究小组的工作,全面奠定了微核实验的理论及应用基础。近年来,由于大量新的化合物的合成,原子能的应用,各种各样工业废物的排出,日常生活中人类接触到的有潜在遗传毒性的物质越来越多,微核实验的重要性也就随之突显出来。
微核试验——精选推荐
微核试验
⼩⿏⾻髓中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实验简介
微核(micronucleus),与染⾊体损伤有关,是染⾊体或染⾊单体的⽆着丝点断⽚或纺锤丝受损⽽丢失的整个染⾊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末期之后,单独形成⼀个或⼏个规则的次核,包含在⼦细胞的胞质中,⽐主核⼩,故称微核。故微核试验能检测化学毒物或物理因素诱导产⽣的染⾊体完整性改变和染⾊体分离改变这两种遗传学终点。
实验⽬的
1.学习和掌握⼩⿏⾻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测定⽅法
2.了解细胞染⾊体损伤情况,掌握检测断裂剂和部分⾮整倍体致突
变剂的测定⽅法
3.进⼀步熟练制⽚和镜检操作
器材与试剂
1.器材
⼿术剪、⽆齿镊、⼩型弯⽌⾎钳、载玻⽚、玻璃染⾊缸、定时钟、晾⽚架、显微镜(带油镜)、注射器及针头、⼲净纱布、乳头吸管、玻璃铅笔、电吹风机
2.试剂
甲醇、Giemsa储备液、磷酸盐缓冲液(PH6.8)环磷酰胺
操作步骤
1.试验动物及处理
(1)动物选择:⼀般选⽤⼤⼩⿏,⼩⿏最常⽤,18-20g,每组10只,雌雄各半。
(2)染毒途径:根据研究⽬的或受试物性质不同,原则上可尽量采⽤⼈类接触受试物的途径:通常采⽤灌胃法和腹腔注射。(3)染毒次数:多次染毒法(每天染毒⼀次,连续4天,第五天取样)或两次染毒法(处死前30h+处死前6h)
(4)剂量及对照选择据受试物的LD50,以1/2LD50为最⾼剂量组,下设3-4个剂量组。同时设⽴阳性(环磷酰胺)和阴性对照(溶
剂组)
2.⾻髓细胞制⽚和涂⽚:最后⼀次染毒后,在确定时间脱颈椎处死
动物,迅速剪取其胸⾻,剔去肌⾁,⽤⼲净纱布擦拭,剪去每节⾻骺端,⽤⼩型弯⽌⾎钳挤出⾻髓液,点在载玻⽚⼀端预先滴好的⼀滴⼩⽜⾎清中。混匀后推⽚。长度为2-3cm。
微核试验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微核试验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作为一种常规的基因病毒性检测方式,微核(micronucleus,MN)试
验得到了广泛应用。检测标本也从骨髓朝着血液、组织扩展,除常规药物基因毒
性检测之外,在基因改变性疾病诊断、疗效评估、预防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
作用。除此之外,微核试验也属于药品一类,保健品注册上市之前均需要经过微
核试验检测,这属于重要指标,本文开展微核试验在药物毒性、疾病的预防诊断
和治疗、病毒学、染色体畸变检验等领域应用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个
人见解。
【关键词】微核试验;基因毒;疾病;方法;应用
前言:作为一种独立在主核外的核小体,微核(micronucleus,以下简称MN)存在于细胞质内,体积大于主核1/16-1/3,染色与主核一致,借助染色能够在光
学显微镜下观察。微核形成与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微核的染色体损伤有关,进而
可辅助诊断基因改变引发的疾病或遗传性疾病。肿瘤属于一种公认的基因突变性
疾病,其治疗、诊断、预防为医学界的一大挑战。MN属于生物标记的一种,能够
预测癌前病变,就高风险人群普查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价值显著。MN实验属于基因毒性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经济、便捷的特点,属于常规遗传毒
性检测手段,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a,FDA),欧洲
药监局(EuropeanMedicinesAgency,EMA)等部门明确要求,基因毒性检测需为药
物安全性评估的一部分[1]。MN实验属于我国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国
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协调会(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HarmonizationofTechnicalRequirementsforRegis trationofPharmaceuticalsforHumanUse,以下检测ICH)新药遗传毒性评价指导
骨髓细胞微核实验
❖ 副作用明显,有恶心、食欲减退、脱发、白细胞减少、中毒性 膀胱炎、肝功能损伤等。
❖ 具有显著的遗传、生殖毒性:停经或精子缺乏,妊娠初期时 给予可致畸胎。
❖ 用药后24-30小时,骨髓中微核形成达峰。
7
第七页,共19页。
结果
示小鼠骨髓正常嗜 多染红细胞
示小鼠骨髓嗜多染红 细胞中一个微核
8
第八页,共19页。
第十一页,共19页。
实验目的
1. 用化疗药(环磷酰胺)制备突变模型 2. 观察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
第十二页,共19页。
实验动物及试剂
❖ 【Animal】 小鼠是微核试验的常规动物,通常用7~12周龄,体 重18~20g的小鼠。
❖ 【Reagents 】 小牛血清 Giemsa染液
环磷酰胺
示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中两个微核
9
第九页,共19页。
示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中多个微核
10
第十页,共19页。
Giemsa染色
NCE
❖ PCE胞质内含 有核糖体,染 色呈灰蓝色; MCN多数为圆 形,嗜色性与 核质一致,呈 紫红色或蓝紫 色
PCE & MCN
❖ NCE的核糖体 已消失,被染 成淡桔红色。
计数1000个PCE中含微核的PCE数,并且计数200个细 胞中PCE与NCE的比值。
微核试验
微核成因
染色体 化学致突变物 无着丝点,片或环
作用于纺锤丝
整条染色体 带着丝粒的环和断片
形成微核
MN NCE
结果与分析
微核试验所获数据资料的频数分布尚无定论,多种统
计学方法(如泊松分布、二项分布、χ2检验等)均有人 用于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该试验的关键步骤是制作 良好的骨髓涂片及优质的染色。
结果分析与评价
本试验中只计数PCE中的微核,微核率以千分率
表示。每只动物为一观察单位。每组的雌、雄动 物分别计算微核PCE的均值。雌、雄动物之间无 明显的性别差异时可合并计算结果,否则应分别 进行计算; • 正常的PCE/NCE比值约为l(正常范围为0.6~ 1.2)。如比值<0.1,则表示PCE形成受到严重抑 制;如比值<0.05,则表示受试化学毒物的剂量 过大,试验结果不可靠。
5、观察计数 先在低倍镜下进行观察,选择分布均匀.染色较好 的区域,再在油镜下观察计数,PCE细胞呈灰蓝色, 正染红细胞(NCE)呈橘黄色。细胞中含有的微核多数呈 圆形,边缘光滑整齐,嗜色性与核质一致,呈紫红色 或蓝紫色。一个细胞内可出现一个或多个微核。计数 1000个PCE中含微核的PCE数,并且计数200个细胞中 PCE与NCE的比值。
微核试验报告
基础生物学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
实验名称:方便面面饼液对蚕豆根尖微核率的影响专业年级:2008级生物科学类
成员:
指导教师:
起止时间:2010年10月-2010年12 月
一、摘要
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检测不同种类方便面面饼液微核的诱变效果。设置了阴性对照:自来水处理组,实验组:小浣熊、康师傅、统一、五谷道场、幸运五组饼液分别处理蚕豆根尖,阳性对照:用0.02g/L的醋酸铅溶液处理。发现方便面面饼液在诱导微核产生方面影响明显,醋酸铅溶液具有诱导微核产生的作用。
关键字:蚕豆根尖,方便面面饼,微核千分率,污染指数
二、实验背景和目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化学物质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如种类繁多的食品添加剂。而其中有些物质具有较强的危害,如致畸,致癌,致突变性。为了检测已存在或潜在的危害,各种检测技术应运而生。微核试验是检测染色体或有丝分裂器损伤的一种遗传毒性试验方法。无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或因纺锤体受损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仍留在子细胞的胞质内成为微核。用微核试验来评价药物、放射线、有毒物质等对人体细胞或体外培养细胞遗传学损伤仍是一个直观有效可行的方法,在遗传毒理、医学、食品、药物、环境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核计数经济,迅速,简便,不需要特殊技能,可以统计更多的细胞并实现计算机自动计数。我们采用蚕豆作为实验材料,采用植物微核技术来检测方便面面饼中添加剂对人体是否产生危害。
方便面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食品,其市场占据快餐食品的大壁江山,在超市中油炸方便面与非油炸方便面占到快餐食品的60%到70%。另一方面,在各媒体的报道中,经常出现有关方便面的食用
诱变物质的微核测试
诱变物质的微核测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微核形成机理及其形态特点
2、学习植物根尖细胞的微核检测方法
二、实验原理
微核(micronucleus, 简称MCN),也叫卫星核,是真核类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是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微核往往是各种理化因子,如辐射、化学药剂对分裂细胞作用而产生的。
在细胞间期,微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游离于主核之外,大小应在主核1/3以下。微核的折光率及细胞化学反应性质和主核一样,也具合成DNA的能力。一般认为微核是由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产生的。有实验证明,整条染色体或几条染色体也能形成微核。这些断片或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行动滞后,在分裂末期不能进入主核,便形成了主核之外的核块。当子细胞进入下一次分裂间期时,它们便浓缩成主核之外的小核,即形成了微核。已经证实,微核率的大小是和作用因子的剂量或辐射累积效应呈正相关,这一点与染色体畸变的情况一样。所以许多人认为可用简易的周期微核计数来代替繁杂的中期畸变染色体计数。由于大量新的化合物的合成,原子能的应用,各种各样工业废物的排出等都存在污染环境的可能性,欲了解这些因素对机体潜在的遗传危害,需要有一套高度灵敏,技术简单易行的测试系统来监测环境的变化。只有真核类的测试系统更能直接推测诱变物质对人类或其它高等生物的遗传危害,在这方面,微核测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目前国内外不少部门已把微核测试用于辐射损伤、辐射防护、化学诱变剂、新药试验、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评价,以及染色体遗传疾病和癌症前期诊断等各个方面。
实验15 微核的诱导和检测
实验15 微核的诱导和检测
微核(micronucleus)是染色体畸变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断,在间期细胞的细胞质中形成的一个或多个圆形或杏仁状结构。微核游离于主核之外,大小在主核的l/3以下。其折光率及细胞化学反应性质和主核一样,也具有合成DNA 的能力。一般认为微核是由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产生的,但是已有实验证明,整条染色体或几条染色体也能形成微核。这些断片或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行动滞后,在分裂末期未能进入主核,便形成了独立于主核之外的核物质块。当子细胞进入下一次分裂间期时,它们便浓缩形成主核之外的小核,即形成微核。
在环境污染物中存在着许多具有诱变活性的物质,能直接或间接地诱发生物体发生基因突变(mutation)、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等细胞遗传损伤,染色体畸变在细胞分裂间期中以微核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微核产生的概率又可与诱变因子的剂量呈正比,因此可以用微核出现的频率来评价环境诱变因子对生物的诱变影响。
目前,常用的微核检测技术主要有骨髓微核试验和蚕豆根尖微核试验,可应用于辐射损伤、辐射防护、化学诱变剂、新药试验、食品添加剂、环境检测的安全评价及染色体遗传疾病和癌症前期诊断等各个方面。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性细胞微核试验:1959年,Evans等人首先提出用微核试验检测细胞遗传损伤,1966年,Schroeder推荐用骨髓微核试验代替相对麻烦费时的骨髓细胞中期染色体畸变试验来研究受试物的有丝分裂毒性(mitotic toxicity)和断裂剂效应(calstogen effect)。此后,Schmid、Heddle等人在鉴别小鼠骨髓嗜多染性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PCE)的基础上建立了哺乳类脊髓微核试验方法,目前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标准化体内检测系统。具体方法为:
微核试验报告
微核试验报告
⽅便⾯⾯饼液对蚕⾖根尖微核率的影响
专业年级:2012级⽣物⼯程
成员:王浩楠
王绍伟
谢帅
⼀、摘要
⽤蚕⾖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检测不同种类⽅便⾯⾯饼液微核的诱变效果。设置了阴性对照:⾃来⽔处理组,实验组:⼩浣熊、康师傅、统⼀、五⾕道场、幸运五组饼液分别处理蚕⾖根尖,阳性对照:⽤0.02g/L的醋酸铅溶液处理。发现⽅便⾯⾯饼液在诱导微核产⽣⽅⾯影响明显,醋酸铅溶液具有诱导微核产⽣的作⽤。
关键字:蚕⾖根尖,⽅便⾯⾯饼,微核千分率,污染指数
⼆、实验背景和⽬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化学物质运⽤到⼈们的⽇常⽣活之中,如种类繁多的⾷品添加剂。⽽其中有些物质具有较强的危害,如致畸,致癌,致突变性。为了检测已存在或潜在的危害,各种检测技术应运⽽⽣。微核试验是检测染⾊体或有丝分裂器损伤的⼀种遗传毒性试验⽅法。⽆着丝粒的染⾊体⽚段或因纺锤体受损⽽丢失的整个染⾊体,在细胞分裂后期仍留在⼦细胞的胞质内成为微核。⽤微核试验来评价药物、放射线、有毒物质等对⼈体细胞或体外培养细胞遗传学损伤仍是⼀个直观有效可⾏的⽅法,在遗传毒理、医学、⾷品、药物、环境等诸多⽅⾯得到了⼴泛的应⽤。微核计数经济,迅速,简便,不需要特殊技能,可以统计更多的细胞并实现计算机⾃动计数。我们采⽤蚕⾖作为实验材料,采⽤植物微核技术来检测⽅便⾯⾯饼中添加剂对⼈体是否产⽣危害。
⽅便⾯是⽇常⽣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品,其市场占据快餐⾷品的⼤壁江⼭,在超市中油炸⽅便⾯与⾮油炸⽅便⾯占到快餐⾷品的60%
到70%。另⼀⽅⾯,在各媒体的报道中,经常出现有关⽅便⾯的⾷⽤危害,⽽且很有争议,所以这也是我们进⾏本实验的⼀个原因。三、实验原理
大蒜微核试验的原理与应用
大蒜微核试验的原理与应用
一、大蒜微核试验的原理
大蒜微核试验是一种科学实验方法,它利用大蒜微核的生物特性来进行不同实
验的探索和研究。大蒜微核是指从大蒜的鳞茎中分离出的胚芽基部,具有细胞分化和组织发育的潜力。
大蒜微核试验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微核产生:通过将大蒜鳞茎中的胚芽基部分离出来,并在适当的培
养基中进行营养和生长,促使微核的形成。
2.组织培养:将获得的微核转移到含有植物生长因子和营养物质的培
养基中,培养出组织,促使其进一步发育和生长。
3.突变筛选:在培养过程中,通过添加化学诱变剂或放射线辐射处理
微核,诱发其突变。然后,观察和筛选出表现出不同性状的变异体,以用于后续实验和研究。
4.性状评估:对筛选出的变异体进行性状评估,分析其生长速度、株
型、叶片形态、花序性状等方面的差异,为后续的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二、大蒜微核试验的应用
大蒜微核试验在植物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突变育种
通过大蒜微核试验可以诱导出大量的突变体,这为植物育种研究提供了丰富的
遗传资源。可以通过筛选出的突变体,获取到一些具有有益性状的变异体,如耐病性、抗旱性、提高产量等。这对于改良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性具有重要意义。
2. 生化研究
大蒜微核试验可以被用于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因为它可以产生出具有
差异性状的变异体,这些变异体可以被用来研究某些基因或基因的表达调控。通过对变异体进行表型、生理和生化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生物体内基因和基因作用的信息。
3. 毒性检测
大蒜微核试验也可以用于检测某些化合物的毒性。通过将待测化合物加入到培养基中,观察大蒜微核的生长反应,从而判断化合物对生物体的毒性。这种方法可以作为一种高通量的毒性检测方法,并且较为简便快捷。
微核试验法
微核试验法-检测环境污染
微核(micronuclei)简称(MCN)是真核类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往往是细胞经辐射或化学药物的作用而产生的。微核是在间期细胞时能观察到的染色体畸变后遗留产物。微核试验(Micronuclei Test) 是一种快速、简便检测环境诱变物的方法。可用来检测水体环境诱变物,为环境监测提供细胞学方面的依据。
在细胞间期可见微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游离于主核之外,大小应在主核1/3以下。微核的折光率及细胞化学反应性质和主核一样,也具合成DNA的能力。一般认为微核是由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断片产生的。实验证实,整条的染色体也能形成微核。这些断片或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末期被两个子细胞核所排斥便形成了第三个核块。已经证实,在一定范围内,微核率的大小是和用药的剂量或辐射累积效应呈正相关,这一点和染色体畸变的情况一样。
现有的微核测试系统多数是用哺乳动物的骨髓细胞或外周血细胞。缺点是需要一定培养条件与时间、细胞同步化困难、微核率低,一般只在0.2%左右。
[实验方法及步骤]
重金属镉离子(cd2+)诱导黄鳝外周血细胞微核实验方法。
1.实验用水准备
实验用水,可用曝气数天的自来水。
2.实验用容器
可用实验室内的水槽,清洗后,加入定量曝气的自来水。
3.试剂诱导
配实验用试剂CdCl2·2.5H2O,设20mg/L、2mg/L、0.2mg/L、0.02mg/L四个培养终浓度梯度。把规格一致的黄鳝放入含试剂的溶液中七天,期间可换水重新补充试剂。另设同样条件的空白对照,可用曝气的自来水作为对照饲养。
微核试验_精品文档
.
结果与分析:
1 结果:试验只计数PCE中的微核,微核率 以千分率表示。每组的雌雄动物分开计数 微核PCE均值。
2 分析:正常的PCE/NCE比值为1(0.6-1.2), 如果<0.1,则表示PCE形成受到严重抑制; 如果<0.05,则表示受试物剂量过大,结果 不可靠。
.
流程图
处死小鼠,取胸骨 推片 固定(甲醇固定15分钟) 染色(吉姆萨染色15分钟) 观察并记数
.
2 固定:将推好凉干的骨髓片放进染色缸,甲醇 固定15分钟,取出晾干
3 染色:用新鲜配制的Giemsa应用液(Giemsa储 备液一份加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9份)染色10- 15分钟,细流水冲掉玻片染色液,晾干
.
四 观察和计数:
1 观察:先用低倍镜观察,选择分布均匀的区域,
再在油镜下观察计数。PCE细胞呈灰蓝色,正染红 细胞(NCE)桔黄色。细胞中的微核大半呈圆形, 边缘光滑,嗜色性与核质一致,一个细胞内可以 出现一个或多个微核。
.
图 1 :正常嗜多染红细胞 PCE (× 400 ) 图 2 带微核嗜多染红细胞 MNPCE (× 400)
.
微核 嗜多染细胞
.
.
注意事项: 1、剪胸骨时通过剪断两边的肋骨来把整块 胸骨取下来,以防不小心把胸骨剪断 2、挤出骨髓处的肌肉要剔除干净 3、滴到玻片上的小牛血清不要太多,涂时 要涂匀,以便推片 4、染色前可以先看一下整体涂片情况,细 胞分散度是否良好 5、关键步骤是制作良好的骨髓涂片以及优 良的染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洗洁精蚕豆根尖细胞的
微核诱导及检测
摘要根据微核诱导的原理,以未受污染的蚕豆和洗洁精为材料,测定洗洁精对
根尖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洗洁精会诱导微核的产生。说明洗洁精在超过一定浓度内对生物细胞是有害的。
关键字:蚕豆、洗洁精、微核、诱导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micronucleus induced by unpolluted fava beans and a detergent, detergent effect on root tip cel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tergent will not induce micronucleus. Detergent in a certain concentration in biological cells are harmless. Key words: beans, detergent, microkernel, induction
一、实验原理
微核简称(MCN),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往往是细胞经辐射或化学药物的作用而产生。
在细胞间期微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游离于主核之外、大小应在主核1/3以下。微核的折光率及细胞化学反应性质和主核一样。
一般认为微核是由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断片产生的,但有些实验也证明整条的染色体或多条染色体也能形成微核。这些断片或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末期被两个子细胞核所排斥便形成了第三个核块。
已经证实微核率的大小是和用药的剂量或辐射累积效应呈正相关,这一点和染色体畸变的情况一样。所以可用简易的间期微核计数来代替繁杂的中期畸变染色体计数。
由于大量新的化合物的合成,原子能应用,各种各样工业废物的排出,使人们需要有一套高度灵敏、技术简单的测试系统来监视环境的变化。
只有真核的测试系统更能直接推测诱变物质对人类或其它高等生物的遗传危害,在这方面,微核测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且有研究显示以植物进行微核测试与以动物进行的一致率可达99%以上。
目前,微核测试已经广泛应用于辐射损伤、辐射防护、化学诱变剂、新药试验、染色体遗传疾病及癌症前期诊断等各方面。
利用蚕豆根尖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微核测试,可准确显示各种处理诱发畸变的效果,并可用于污染程度的监测。
本组选择了洗洁精来做微核实验,因为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洗涤剂相继问世,其使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好多方面。人工合成的洗涤剂成本低、去污力强、种类多,主要分为阳离子型、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3 类(其中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使用频率最高)。但是洗涤剂可通过皮肤渗透到血液中,导致人体血液中Ca2+含量下降以及细胞染色体畸变。此外,含合成洗涤剂的废水排入水体后,将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并致水体富营养化,从而破坏水环
境质量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实验过程
二、实验材料:蚕豆种子、洗洁精
三、实验器具、药品试剂
(一)实验器具:
显微镜,计数器,镊子,载玻片,盖玻片,烧杯,瓷盘等。
(二)实验药品:
6mol/L盐酸,甲醇,冰乙酸,醋酸洋红,
氟化钠处理液:0.5mmol/L 3种浓度。
六、实验方法:
1.实验材料的培育
蚕豆根尖细胞的染色体大,DNA含量高,因而对诱变因子反应敏感。种子成熟后,晒干贮藏于干燥器内或4℃冰箱内备用。
2.浸种催芽:
将实验用蚕豆种子按需要量放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在25℃下浸泡24小时。种子吸胀后,用纱布松散包裹置白磁盘中,保持湿度,在25℃恒温箱中催芽12-24小时,待初生根长出2-3mm时,再取发芽良好的种子,放入铺满滤纸的磁盘中,25℃继续催芽,经约36-48小时,大部分初生根长至1-2cm左右,根毛发育良好,这时即可用来进行检测了。
3.处理
每一处理选取6-8粒初生根生长良好、根长一致的种子,放入盛有待测物溶液的培养皿中,浸没根尖。用自来水作对照处理,处理根尖6~24h(处理时间可视实验需要和被测液浓度而定)。
4.根尖细胞恢复培养
将处理后的种子用蒸馏水浸洗三次,每次2-3min。将洗净的种子再放入铺好滤纸或脱脂棉的白磁盘内,25℃温箱中恢复培养22-24小时。
5.固定根尖细胞及制片
(1)将恢复培养后的种子,从根尖顶端,切下1cm长的幼根。用卡诺氏液固定24h,固定
后如果不及时制片,可换入70% 的乙醇中,置4℃冰箱内保存备用。
6.酸解:
从70%乙醇中取出固定好的根尖→流水冲洗3min→吸水纸吸干→放入盛有适量1 mol/L HCl,60±0.5℃水浴保温的瓶中→解离10min。
7.染色:
解离后材料水洗3min并吸干,挑取1个根尖的乳白色分生组织于载玻片上夹碎捣烂,滴加1~2滴染液,染色10~15min,压片。
8.压片
在经染色的材料上加一滴染液,盖上盖玻片,覆一层吸水纸,用带橡皮头的铅笔垂直敲打,或以拇指垂直紧压盖片(注意勿使盖片搓动),使材料分散压平,便于观察。
9.镜检及微核识别标准
首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分生组织区细胞分散均匀,分裂相较多的部位,再转高倍镜观察。
微核识别标准:
(1)在主核大小的1/3以下,并与主核分离的小核。
(2)小核着色与主核相当或稍浅。
(3)小核形态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型。
观察3个根尖,每个根尖计数100个细胞中的微核数并进行记录。
10、实验结果
表1 洗洁精对蚕豆根尖的影响
根的颜色和形态变化
处理洗洁精的含量
mg·L-1
对照组0 根尖乳白色、形态无变化
洗洁精100 根尖微黄、形态无明显变化
蚕豆表皮以及根尖颜色和形态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害,表皮变黑,根尖也会出现发黄、变黑、变软甚至腐烂的现象。根尖会变黄、变黑的主要原因是蚕豆根尖经洗洁精诱变处理后,细胞发生脱水,从而导致根尖细胞死亡。
表2 洗洁精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的影响
观察的细胞数微核率/‰染色体畸变率% 处理洗洁精的含量
mg·L-1
对照组0 1020 1.2 3.49
洗洁精100 1030 8.3 4.65
洗洁精对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率影响明显比染色体畸变率影响大。
实验结果与讨论
1、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洗洁精蚕豆根尖细胞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2、对实验方法的改进:①此次实验的解离时间为10min,但结果发现时间有点短,根尖的解离状况不佳,以至于制片时屡试不成,对比其他组的解离时间,计划下一步实验解离时间进行稍长些,20—30 min;②染色时间也适当延长,可能由于不同组的染液活性不同,鉴于本组的实验现象及结果,建议下步实验适当延长染色时间,以便于观察;③制备临时装片的技术方法改进一下,压片时不一定完完全全按照老师说的或查找的文献上的方法来进行,在实验过程中头脑要保持灵活些,达到实验目的即可,不要墨守成规。
对实验材料的改进:可以用洋葱或大蒜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微核诱导,最后可以为以后其他年级进行该实验选择最佳的实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