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病中药敷贴来帮忙

合集下载

中药敷贴的治病原理

中药敷贴的治病原理

中药敷贴的治病原理中药敷贴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将药物制成贴敷于患处,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治病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通过药物渗透作用:中药敷贴的药物有效成分会通过皮肤的渗透作用进入血液、淋巴系统等体内循环系统,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的效果。

这种途径使药物得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加快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二、通过湿敷作用:中药敷贴在患处起到湿敷作用,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营养供应和废物代谢,帮助机体排除疾病因素,加速组织修复与再生。

三、通过药物局部刺激:中药敷贴中的药物有效成分可以通过渗透、刺激等作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的组织细胞,产生抗炎、镇痛、消肿等药理作用,减轻疼痛,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

四、通过热力作用:中药敷贴中的药物贴敷于患处后,由于体温的升高,可以产生热力作用,刺激毛孔张开,促进药物的吸收和透入病变组织,扩张周围血管,增加局部血流量,促进了局部的代谢与循环,加速恢复。

五、通过气味疗法:中药敷贴中的药物除了药理成分之外,还含有特殊的气味,这些气味可通过呼吸道或皮肤表面的气味感受器直接刺激神经系统,改变机体的代谢,产生相应的生理和心理效应,使机体整体达到平衡状态。

六、通过情绪疗法:中药敷贴在贴敷过程中需要专注和冥想,这样可以减轻接触负面因素的意识和情绪的焦虑和伤害,避免精神上的冲突,达到舒缓压力和改善心境的效果。

总之,中药敷贴的治病原理是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药物的渗透、湿敷、刺激、热力、气味和情绪等多种作用,调整机体机能状态,促进自身的康复与健康。

无论是外伤、疼痛、皮肤病还是内脏病,中药敷贴都能够发挥一定的治疗效果,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使用中药敷贴治疗时,应根据具体病情和药物特性进行选择,遵循医嘱,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药敷贴的适用症及使用技巧是什么

中药敷贴的适用症及使用技巧是什么

中药敷贴的适用症及使用技巧是什么中药敷贴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已经在临床上应用了很长时间。

它具有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那么,中药敷贴到底适用于哪些病症?又有哪些使用技巧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中药敷贴的适用症1、呼吸系统疾病中药敷贴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特别是在疾病的缓解期,通过敷贴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

敷贴的穴位通常选择肺俞、膻中、定喘等,药物多为温阳散寒、化痰平喘的中药。

2、消化系统疾病对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胃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中药敷贴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中脘、神阙、足三里等,药物以温中健脾、理气止痛为主。

3、骨关节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炎等,中药敷贴可以起到缓解疼痛、消肿散瘀的效果。

敷贴的部位一般在病变关节周围或相应的穴位上,药物多为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中药。

4、儿科疾病小儿由于体质较弱,容易患上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等疾病。

中药敷贴对于小儿的这些病症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小儿皮肤娇嫩,药物吸收效果好。

常用的穴位有神阙、肺俞、脾俞等。

5、妇科疾病中药敷贴对于宫寒引起的痛经、月经不调、盆腔炎等妇科疾病也有一定的帮助。

穴位可选气海、关元、子宫等,药物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主。

二、中药敷贴的使用技巧1、选择合适的药物中药敷贴的药物选择非常重要,应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相应的中药配方。

一般来说,常用的中药有白芥子、细辛、延胡索、肉桂、生姜等。

这些中药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化痰平喘等功效。

在使用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以确保药物的选择准确无误。

2、准备敷贴工具中药敷贴需要准备一些工具,如纱布、胶布、保鲜膜等。

将调配好的中药敷在纱布上,然后用胶布固定在穴位上,再用保鲜膜覆盖,以防止药物挥发和弄脏衣物。

3、找准穴位穴位的选择是中药敷贴的关键。

孩子感冒发烧时的中医穴位贴敷

孩子感冒发烧时的中医穴位贴敷

孩子感冒发烧时的中医穴位贴敷感冒和发烧是孩子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中医穴位贴敷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可以帮助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本文将介绍孩子感冒发烧时的中医穴位贴敷方法以及其作用。

一、背俞穴贴敷背俞穴是背部的穴位,贴敷背俞穴可以起到温散寒邪、祛除病邪的作用。

感冒发烧时,可以选择背俞穴进行贴敷。

方法:1. 将孩子平躺或坐直,稍微伸直背部。

2.用温水将背部稍微擦湿,不要太湿。

3.取一张薄荷膏药膏或者跌打万花油贴敷于背俞穴处。

4. 贴敷后轻轻按摩一分钟,使药膏或者万花油渗透更好。

5. 抚平贴敷处的药膏,确保贴敷牢固。

背俞穴贴敷可以帮助身体温暖,提高免疫力,缓解鼻塞、咳嗽、喉咙痛等感冒症状。

二、足三里穴贴敷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侧,是一个重要的免疫调节点,贴敷足三里穴可以增强孩子的免疫力,缓解感冒发烧导致的不适。

方法:1.让孩子坐下,轻松放松。

2.用温水将足三里穴处擦湿,不要太湿。

3.取一张贴敷药,在足三里穴处进行贴敷。

4.贴敷后轻轻按摩一分钟,使药膏更好地渗透皮肤。

5.抚平贴敷处的药膏,并确认贴敷位置正确。

足三里穴贴敷可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提高免疫力,加速康复。

三、大椎穴贴敷大椎穴位于颈部,是一个重要的养护穴位,贴敷大椎穴可以帮助舒缓孩子的病痛,促进疾病的康复。

方法:1. 让孩子坐或站直。

2. 用温水将大椎穴处擦湿,不要太湿。

3. 取一张薄荷膏药膏或者跌打万花油贴敷于大椎穴处。

4. 贴敷后轻轻按摩一分钟,使药膏更好地渗透皮肤。

5. 抚平贴敷处的药膏,并确认贴敷位置正确。

大椎穴贴敷可以帮助舒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颈部不适,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四、合谷穴贴敷合谷穴位于手背,是一个重要的经络交通穴位,贴敷合谷穴可以帮助平衡体内的阴阳,缓解疾病。

方法:1. 让孩子伸直手掌。

2. 用温水将合谷穴处擦湿,不要太湿。

3. 取一张贴敷药,在合谷穴处进行贴敷。

4. 贴敷后轻轻按摩一分钟,使药膏更好地渗透皮肤。

5. 抚平贴敷处的药膏,并确认贴敷位置正确。

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的治疗及护理体会

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的治疗及护理体会

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已经在中医儿科的治疗和护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以调整人体经络与脏腑功能、改善疾病症状为主要作用,通过在特定穴位贴敷特定药物或贴敷艾灸等方式,达到治疗和护理的效果。

在我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穴位贴敷疗法对于儿童疾病的疗效以及在护理中的价值和意义。

下面我将就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的治疗及护理体会进行详细阐述。

一、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的治疗作用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其治疗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调理脏腑功能:穴位贴敷疗法通过作用于特定穴位,能够调理人体脏腑功能,解决儿童常见的消化不良、睡眠问题等。

2. 缓解疾病症状: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常用于缓解儿童常见的感冒、咳嗽等疾病症状,有效改善患儿的不适感和症状。

3. 提高免疫力:穴位贴敷疗法能够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儿童的抵抗力,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4. 促进健康生长发育: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还能够帮助儿童促进健康的生长发育,对于生长迟缓、体质虚弱的儿童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的护理意义穴位贴敷疗法除了在治疗上发挥作用外,其在护理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1. 疼痛管理:穴位贴敷能够有效地缓解儿童的疼痛感,对于手术后疼痛、内脏疼痛等能够发挥一定的镇痛作用。

2. 心理护理: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护理中能够帮助儿童调整心理状态,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提高治疗的合作度。

3. 促进康复:穴位贴敷疗法能够促进病情的康复,加快伤口愈合、促进组织修复,有利于儿童的康复与恢复。

4. 保护皮肤:在穴位贴敷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注意对皮肤的护理,避免过敏和损伤,保护儿童的皮肤健康。

三、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的应用技巧在实际操作中,穴位贴敷疗法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以下是我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总结的一些应用技巧:1. 穴位的选择:穴位贴敷需要根据儿童的病症和体质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避免选择禁忌穴位或选择错误的穴位。

探讨机械排痰联合中药穴位敷贴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机械排痰联合中药穴位敷贴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机械排痰联合中药穴位敷贴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小儿支气管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呼吸道感染疾病,其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喘息等,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目前,针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辅助治疗和预防措施等。

在辅助治疗方面,机械排痰和中药穴位敷贴被广泛运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中。

这两种辅助治疗手段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症状,加快病情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机械排痰联合中药穴位敷贴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一、机械排痰的作用和原理机械排痰是通过一定的物理手段促使患儿排除支气管内痰液,通畅呼吸道,以达到改善呼吸功能的目的。

机械排痰的常见方法包括物理性排痰、气道清洁和吸引等。

在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中,机械排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可有效防止痰液潴留、减少肺部炎症,促进病情的康复。

一些常见的机械排痰设备有气道湿化器、气道洗涤装置、气道吸引器等。

机械排痰的原理是通过物理力量作用于呼吸道,使痰液被排除体外。

在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中,机械排痰可以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痰液,减轻患儿呼吸困难的症状,促进肺部的康复。

机械排痰还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病情的恶化。

二、中药穴位敷贴的作用和原理中药穴位敷贴是一种通过在特定穴位敷贴中药贴片来调理患儿身体状况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穴位是人体特定部位的重要点位,能够影响整个身体的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

在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中,中药穴位敷贴可以帮助患儿调理肺部和呼吸系统,改善体质,促进病情康复。

中药穴位敷贴的原理是通过中药穴位贴片对患儿身体进行调理,促进体内气血的顺畅运行,增强免疫力,缓解病情。

一些常见的中药穴位敷贴方法包括贴敷气海穴、太冲穴、足三里穴等。

机械排痰和中药穴位敷贴作为两种辅助治疗手段,在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中常常联合使用,能够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增强治疗效果。

1. 机械排痰联合中药穴位敷贴能够促进痰液的顺利排出,减轻小儿呼吸道阻塞的症状,改善呼吸困难。

老中医:一味中药外敷,可以治儿童腹泻、流口水、哮喘、肺炎、湿疹…

老中医:一味中药外敷,可以治儿童腹泻、流口水、哮喘、肺炎、湿疹…

老中医:一味中药外敷,可以治儿童腹泻、流口水、哮喘、肺炎、湿疹…在中药中,有两个叫“茱萸”的药材,一个是山茱萸,一个是吴茱萸。

山茱萸味道酸涩,是滋补肝肾的,大名鼎鼎的六味地黄丸中就有山茱萸,所以,山茱萸是给中老年准备的,尤其是觉得自己肾亏的,没事泡点药酒喝喝,也是不错的养生方法。

而吴茱萸大辛大热,能温中散寒,是儿科虚寒性疾病不能缺少的一味药物,把吴茱萸研碎成末贴敷脚心和肚脐,能治好几种儿科疾病,可以大大缓解妈妈们的焦虑,再也不用着急跑医院了。

一、吴茱萸研末敷贴肚脐,可以温中散寒,治疗婴幼儿寒性腹泻,有效率可达97%。

婴幼儿腹泻很常见,尤其是婴儿肠道菌群没有实现完全的平衡,受凉或者吃点凉性水果很容易腹泻拉肚子,医生检查后告诉你是轮状病毒感染,很多家长听到后很着急,甚至可以说是焦头烂额,四处求医。

其实,治疗婴幼儿寒性腹泻(特征是粪便不臭),用吴茱萸研末,和热的大米饭混合成饼状,候温后用胶布敷贴在肚脐及其周围,固定10个小时左右,婴幼儿腹泻大部分可以止住。

曾治疗婴幼儿腹泻35例,有效率97%,其中28例外敷一次即可治愈。

【数据来源:《中级医刊》,1988,(9):55】二.吴茱萸研末敷贴足心,可以引火下行,治疗幼儿口疮。

小孩口疮问题也很常见,而治疗口疮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吴茱萸研末贴敷脚心。

中医认为,口疮时有火,而吴茱萸可以把火引到下面。

李时珍《本草纲目》早就记载本品能够治疗“喉舌口疮”,还说“用吴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

现代用于临床,的确证明山茱萸治疗口疮有效。

用法:用吴茱萸3克研成粉末,用陈醋调和,揉成小团,贴在足心的涌泉穴上,盖以塑料薄膜,贴上胶布,24小时以后取下,治疗口腔溃疡110例,结果痊愈103例,好转4例,无效3例。

【数据来源《上海针灸杂志》1990,9(4):15】三.吴茱萸粉末能燥湿止痒,和猪板油外敷,可以治疗婴幼儿湿疹,有效率高达95%以上。

吴茱萸味苦,苦能燥湿,可以用于治疗湿疹。

中医儿科特色疗法中药穴位敷贴PPT课件

中医儿科特色疗法中药穴位敷贴PPT课件

06
CATALOGUE
中药穴位敷贴的研究与展望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国内研究
近年来,国内对中药穴位敷贴的研究不断深入,涉及穴位选 择、药物配方、敷贴方法等多个方面。同时,大量的临床实 践也证明了中药穴位敷贴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有效性。
国外研究
虽然中药穴位敷贴在国外的研究相对较少,但随着中医在国 际上的传播和认可,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这 一领域。目前,已有一些国外医疗机构尝试将中药穴位敷贴 应用于儿科疾病的治疗。
穴位定位
确定穴位位置,可以用手指轻轻按压寻找敏感点,也可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 进行定位。
敷贴方法与时间
敷贴方法
将制备好的药膏或药饼贴于选定的穴位上,用胶布固定,防止脱落。敷贴前可先 用酒精清洁皮肤。
敷贴时间
根据患儿年龄、体质和病情,敷贴时间一般为2-4小时。对于敏感体质的患儿, 应适当缩短敷贴时间,并注意观察皮肤反应。
中医儿科特色疗法 中药穴位敷贴汇报人源自xxx2024-01-24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中药穴位敷贴的基本原理 • 中药穴位敷贴的临床应用 • 中药穴位敷贴的操作方法 • 中药穴位敷贴的临床效果评价 • 中药穴位敷贴的研究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讨中药穴位敷贴在 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 用及优势。
遗尿
中药穴位敷贴可用于治疗小儿 遗尿,通过刺激穴位,改善膀 胱功能,减少夜间尿床现象。
不同年龄段的敷贴疗法
婴儿期
对于婴儿期的宝宝,中药穴位敷贴疗 法需特别注意敷贴时间和药物选择, 避免对皮肤造成刺激。
幼儿期
幼儿期宝宝皮肤较为敏感,敷贴时应 选择刺激性小的药物,并控制敷贴时 间。

儿童咽喉炎的中药外敷疗法

儿童咽喉炎的中药外敷疗法

儿童咽喉炎的中药外敷疗法咽喉炎是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在儿童中更为常见。

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药物、漱口、喉咙喷雾等,然而,有一种中药外敷疗法在儿童咽喉炎的治疗中崭露头角。

这种疗法简便易行,效果显著,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家长所接受。

一、什么是中药外敷疗法中药外敷疗法即将中药药物用纱布、薄荷布等材料包裹后,敷贴于患处,通过药物的渗透、吸收和药性的作用来治疗疾病。

与内服药物相比,中药外敷疗法有着以下三个优点:一、直接作用于患处,提高了药物的疗效;二、中药外敷疗法避免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降低了不良反应的风险;三、中药外敷疗法避免了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分解,保持了药物的完整性。

二、中药外敷疗法在儿童咽喉炎中的应用1. 草药冲剂外敷将中药草药制成冲剂,加入适量的温水中搅拌均匀。

然后,将纱布或棉布蘸取冲剂,稍为拧干后敷贴于儿童的咽喉处。

每次外敷时间约为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

常用的草药有白花蛇舌草、板蓝根、紫苏叶等,它们具有药性凉、解毒、消炎的作用,能够缓解咽喉的疼痛和肿胀。

2. 中药膏药外敷中药膏药外敷是将中药煎煮后,加入黄土、生薏米粉等糊剂糊成膏状再涂抹于儿童的咽喉处。

此外,也可以将煎煮好的中药直接涂抹于儿童的咽喉部位,然后覆盖上纱布。

该疗法主要通过药物的热力作用和渗透作用,缓解咽喉的疼痛和炎症。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柏、黄连、野台参等,它们有着抑菌、抗炎、消肿的作用。

3. 中药薰蒸外敷中药薰蒸外敷是将煎煮好的中药草药加入热水中,让儿童吸入药蒸汽。

这种方法通过药物的露蒸和气味刺激咽喉,具有化痰、止咳、消炎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薄荷叶、连翘花等,它们能够缓解咽喉的疼痛和肿胀,减轻症状。

三、中药外敷疗法的优势和注意事项中药外敷疗法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它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式,不会对儿童的咽喉造成二次伤害;其次,中药外敷疗法的治疗效果明显,能够迅速缓解咽喉炎的症状;最后,中药外敷疗法相对安全,不会对儿童的身体造成副作用。

冬季儿童发烧咳嗽的中医穴位敷贴方法

冬季儿童发烧咳嗽的中医穴位敷贴方法

冬季儿童发烧咳嗽的中医穴位敷贴方法在冬季,儿童易受寒冷天气的影响,容易患上发烧和咳嗽等疾病。

中医学认为,穴位敷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适用于儿童的中医穴位敷贴方法。

1. 鱼际穴敷贴法:鱼际穴位于手掌与手臂相连的部位,是治疗儿童发烧和咳嗽的常用穴位。

敷贴前,要先将鱼际穴位用温水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块暖湿热敷布,覆盖在该部位,尽量覆盖住整个鱼际区域。

保持敷贴15分钟至30分钟,完成后慢慢撤去。

2. 子午穴敷贴法:子午穴位于前臂的中央脉搏线上,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发烧和咳嗽的穴位。

敷贴前,将子午穴位置轻轻按揉,使其颜色略微发红。

然后,取一块温热的湿敷布,轻轻覆盖在穴位上,保持约20分钟。

敷贴完成后,用干净的毛巾轻拍穴位周围,使其保持干燥。

3. 鱼腰穴敷贴法:鱼腰穴位于胸骨两侧稍向下的位置,是治疗儿童咳嗽和发烧的重要穴位之一。

敷贴前,用温水擦拭鱼腰穴位,让其保持清洁干燥。

然后,取一张温湿敷布,覆盖在穴位上,保持15分钟至30分钟。

完成后,慢慢撤去敷布。

4. 曲池穴敷贴法:曲池穴位于肘部的内侧凹陷处,也是治疗儿童发烧和咳嗽的重要穴位。

敷贴前,先用温水擦拭曲池穴位,保持其清洁。

然后,取一张暖湿的敷布,轻轻贴在该穴位上,保持约20分钟。

完成后,拿掉敷布,用毛巾将汗水擦干。

5. 侠白穴敷贴法:侠白穴位于大臂上侧,肱骨外上缘之中点,是一种常用的儿童发烧和咳嗽的穴位。

敷贴前,用温水擦拭侠白穴位,让其保持干净。

然后,取一块温热的敷布,轻轻盖在穴位上,保持15分钟至30分钟。

完成后,轻轻撤去敷布。

以上是一些适用于儿童的中医穴位敷贴方法,旨在帮助缓解冬季儿童发烧和咳嗽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敷贴时应确保穴位周围皮肤干净,敷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不适。

如果症状没有明显缓解,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中医帮助。

在给儿童进行穴位敷贴时,家长应当细心观察儿童的反应,确保敷贴过程的舒适度,并在必要时及时就医。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麻疹小儿水痘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麻疹小儿水痘
• 小儿将痘发热失表,忽作腹痛,及膨胀弩气干霍乱,由毒气与胃气相 搏,欲出不得出也,以商陆根和葱白,捣敷脐上,斑止痘出,方免无 虞。(《摘元方》)
• 五六日方。有痘疔痘母者,用针挑破,以此挑疔散少许着之。夫痘疔 之色有二:紫疔白疔也。痘疔之见有三:先疔见在面,次疔见在腹, 后疔见在足也。是方也,紫草解毒利窍,雄黄解毒利气,巴豆化毒拔 疔,乃挑疔之捷剂也。(《医方考》)
5.葱椒糖(《内病外治精要》)
• 主治: 麻疹。 • 处方: 葱白(带根须)适量,胡椒7粒,红糖10g。 • 用法: 胡椒研细末,葱白切碎,3味共捣烂,敷肚脐3小时左右。
6.麻疹腹痛散(《中华脐疗大成》)
• 主治: 麻疹后腹痛甚者。 • 处方: 皮硝3g,冰片3g,雄黄3g。 • 用法: 共研末,水调敷脐中。
3.生萝卜敷法(《中药外治疗法》)
• 主治: 小儿麻疹。 • 处方: 生萝卜适量。 • 用法: 捣烂敷足心。热极者,用燕窝泥捣烂,鸡蛋清调敷脐部,热
退去之。
4.麻疹散(《中药外治疗法》)
• 主治: 小儿麻疹。 • 处方: 防风、全蝎、大黄、石膏、青黛各等量。 • 用法: 上药共为末,蛋清调敷脐部。
掩之。
6.气血双补法(《理瀹骈文》)
• 主治: 气虚而血弱,浆不满者。 • 处方: 人参、炙黄芪各6g,生姜3片,糯米1团,川芎3g,官桂
1.5g。 • 用法: 上药6味,同捣贴于脐部。
7.泻热解毒法(《理瀹骈文》)
• 主治: 痘疹毒盛。 • 处方: 生大黄2g,麻黄1g,升麻2g,川芎2g,乌药2g,神曲2g,
• 主治: 痘疮黑陷发搐,目直喘急者。 • 处方: 地龙30g,蝉衣15g。 • 用法: 上药2味,同研为散,乳香汤调敷于脐部。
3.蚓蒌杏茶饼(《理瀹骈文》)

中医特色疗法之小儿穴位敷贴

中医特色疗法之小儿穴位敷贴

小儿穴位敷贴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人体经络疏松,血流畅通,药物容易从皮肤,经络进入脏腑,穴位敷帖是对一些冬季好发及受寒易发的疾病,利用三伏天或夏至到秋分时疾病缓解阶段进行预防治疗,以达到扶正固本,减少发病的目的,这是根据中医学“春夏养阳”、“缓则治本”的理论而采用的一种独特的预防保健方法,那么小儿穴位敷贴适应症有哪些?
“寒则热之”、“虚则补之”适用小儿穴位敷帖的疾病有哮喘缓解期,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慢性鼻炎,厌食症,营养不良,反复腹泻等,预防贴敷前最好请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凡属于阳虚、气虚,痰湿等体质或肺脾不足者均可以贴敷,2岁以下婴幼儿科考虑适用其它“冬病夏治”的方法,如口服中药,小儿推拿,穴位药膏外擦或佩戴香袋等。

贴敷方法:
小儿穴位敷帖,常用的经络穴位有肺俞、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大椎、膻中等,根据疾病选取和配伍不同的经络穴位,贴敷前用酒精清洁皮肤,虚寒体质还需用生姜汁作为推拿介质:先用小儿推拿手法,点、揉、推、擦等相关经络穴位,然后取直径在1厘米左右的膏药,用胶布贴在穴位上,贴好后要静坐15分钟,贴膏时间每次为2 — 4小时。

经上述了解了小儿穴位敷贴的原理及适应症,方法,因小儿表达不清,需要家长重视,孩子有上述症状,及早上正规医院咨询,治疗,做到早控制,防复发。

急诊科:武晓莉
2013年8月10日。

中药敷贴

中药敷贴

中药敷贴涌泉穴16种用途涌泉穴(即两脚心)是临床上常用穴位。

将药物敷贴涌泉穴,用橡皮膏或伤湿止痛膏等固定,使药物通过穴位而作用于体内,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本法治法简便,操作简单,病人容易接受,疗效可靠,尤适用于老年人、儿童及术后患者。

现介绍中药敷贴涌泉穴16种用途。

1.中药敷贴涌泉穴治高血压病取蓖麻仁50克、吴茱萸20克、附子20克、冰片10克、生姜150克。

前四味药各研细末。

生姜捣烂如泥,加入药末调和成膏状,每晚贴双足涌泉穴,7天为1个疗程,连用3~4疗程。

贴药期间停用一切降血压药。

2.中药敷贴涌泉穴治神经衰弱酸枣仁9克,柏子仁9克,高度粮食酒适量。

将二味中药研成末,用酒调拌成泥状,分别涂于手表大小的两块纱布上,然后贴敷于双足涌泉穴,用胶布或绷带固定,每晚睡前贴上,翌日早起取掉,连续7~10次,对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头痛、头昏有良效。

3.中药敷贴涌泉穴治咯血鲜大蒜12克去皮,捣成泥状,加硫磺末6克、肉桂末3克、冰片3克,研匀后,分别涂于两块纱布上(手表大的面积),然后贴敷于双脚涌泉穴,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日调换1次。

为避免局部皮肤发红起泡等反应,可先在涌泉穴皮肤上涂一层薄石蜡油或凡士林等,一般贴敷3~4次,咯血应好转。

另外,这种方法治疗鼻蛆,疗效亦佳。

4.中药敷贴涌泉穴治小儿赤眼黄连适量打粉,水调贴双足涌泉穴。

每天一换,宜连用3~5天。

5.中药敷贴涌泉穴治小儿恶心呕吐胆星(炒黄)、朱砂各等份为末,白胡椒粉1克,加葱适量,共捣为膏,做成两小饼,贴双足涌泉穴。

隔日一换,宜贴2~3次。

6.中药敷贴涌泉穴治胎气及寒气上逆引起的呕吐用吴茱萸15克、鲜姜30克,捣烂贴双足涌泉穴。

7.中药敷贴涌泉穴治小便不通,少腹急胀水仙头2个、蓖麻子30粒,共同捣烂,贴双足涌泉穴。

一夜一换,宜贴2~3次。

8.中药敷贴涌泉穴治肾虚腰痛、夜尿频肉桂15克、附子9克,捣为细末,酒调贴双足涌泉穴。

一夜一换,宜连贴3~5天。

9.中药敷贴涌泉穴治口眼喎斜半夏、天南星、附子各9克,研细,加葱头20个,共同捣烂,于睡前贴双足涌泉穴。

治疗儿童感冒的贴敷疗法有哪些?

治疗儿童感冒的贴敷疗法有哪些?

治疗儿童感冒的贴敷疗法有哪些?
(1)吴茱萸适量,研末备用。

每次取蚕豆大小,贴敷于双侧涌泉穴,6小时左右换药1次,连
用3次。

适用于小儿外感高热
(2)芥末面(即普通食用之芥末面)不拘量。

用开水冲调,摊在布上,贴于喉部、胸上部和背部,用棉花盖好,20分钟后
取去,以棉花一层盖在皮肤上,再用热毛巾拧干,盖在棉花上,轻症1次,重者2次。

(3)生明矾50克,研细末,用米醋调成糊,贴足心。

又方明矾200克,用烧酒浸化,加面粉
做成饼,贴脚心。

可治风痰壅塞
(4)荞麦面、姜汁各若干。

2味调制成片,贴囟门上。

(5)天南星50克,葱汁适量。

天南星研
细末,用葱汁调涂前额上,每次2.5克
(6)栀子3个,桃仁7个,研末,炒麦面用水调,包手心。

(7)柑子叶、生姜、四季葱各等量,共捣烂,用香油炒热搽太阳穴上。

如无香油,用水炒热亦可。

(8)吴萸、明矾各10克,共研末,用鸡蛋清调匀,敷两足心
(9)生南星、雄黄各20克,共研末,用醋调匀,做成两个饼,敷在脚心,用布扎住。

如药量少,可加面粉适量。

天冷时,可将饼放在火上焙热,敷一天一夜,有退热作用。

(10)葱白头7个,鲜生姜2片,淡豆豉7粒,共捣烂蒸熟,待稍凉时,趁热贴囟门处,出汗
为度。

(11)白芥子10克研末,加鸡蛋清调成糊状,敷足心。

用于感冒发热者。

(12)苦参16克研末,加米饭10克,共捣成饼,敷患儿额部。

此法用于风热感冒,效果则更
好。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咳嗽的效果观察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咳嗽的效果观察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咳嗽的效果观察标题: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咳嗽的效果观察摘要:小儿咳嗽是儿科常见病,中药穴位敷贴治疗作为传统中医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咳嗽的效果,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观察。

采用对照实验研究设计,招募60名患有咳嗽的小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采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通过症状评分表和体温测量评估治疗效果,研究发现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可以显著缓解小儿咳嗽的症状,具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中药穴位敷贴,小儿咳嗽,观察,治疗效果一、研究问题及背景小儿咳嗽是儿科常见病之一,给患儿及家长带来了困扰。

传统中医疗法中,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在儿科疾病中被广泛应用。

然而,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咳嗽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缺乏相关的科学验证。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咳嗽的效果,并对其可行性进行探究。

二、研究方案方法2.1 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对照实验设计,共招募60名患有咳嗽的小儿。

根据连续入组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

2.2 观察组干预措施观察组采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首先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选择相应的中药配方,然后在特定的穴位进行敷贴。

穴位选择包括足三里、风门、百会等,敷贴时间为30分钟,每日2次,连续治疗14天。

2.3 对照组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西药及其他辅助治疗手段。

治疗方案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

2.4 观测指标在观察组和对照组组分别记录患儿的咳嗽症状、咳嗽次数、咳嗽持续时间以及相关体温测量数据。

治疗前后通过症状评分表和体温测量评估两组治疗效果。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3.1 数据收集通过医生对患儿进行访谈,记录其咳嗽症状、咳嗽次数、咳嗽持续时间,并进行相关治疗方案的记录。

3.2 数据分析利用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等方法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计算相应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和百分比等。

中医儿科特色疗法--穴位贴敷

中医儿科特色疗法--穴位贴敷

中医儿科特色疗法--穴位贴敷在当前良好的大环境,县级医院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近几年医院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创新、发展自己的特色建设,其中儿科主要是采用穴位敷贴、中药汤剂、针刺、推拿等特色疗法,针对哮喘、厌食、温热病、泄泻等疾病进行治疗,今天主要带大家了解的是穴位贴敷的相关知识。

1、中医儿科特色疗法的基本知识中医疗法的原则是通过纠正人体生理活动(包含中医辨证的八岗即虚实、寒热、表里、阴阳等方面,场所是经络、五脏六腑)的偏差,来恢复机体自身抵抗、消灭入侵者的能力。

其运用到现实当中有两个特点,即整体观念(治疗疾病时从全身入手)、辨证论治(治疗是从证候出发,会有不同疾病使用同一疗法、同一疾病使用不同疗法的现象),从而来帮助患者去除疾病、促进身体恢复健康等。

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非药物和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是基于中医中医辨证论治,药材通常来源于自然界、不是化学合成的,副作用极小,常用剂型包括汤剂、丹、散、丸、膏以及外用的酊剂等,服用方式包含内用与外用两种。

非药物治疗就是使用药物以外的其它方式(通过对人体穴位、经络等使用物理刺激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对疾病进行治疗。

小孩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身体的脏腑形态都没有发育成熟,具有脏腑娇嫩、稚阳未充、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

而儿科主要是研究孩子的疾病防治、保健以及身心发育,含有三方面的基本特点:年龄、性别、个体差异大;疾病对身体造成损伤后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自身防护能力也较弱。

此外小儿属于稚阴稚阳,通常容易发病、变化迅速,所以孩子生病后要及时进行诊断并结合孩子的情况、病症特点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儿科主要是针对小儿的疾病诊治、预防保健、生长发育的一门学科,其各项工作的开展均是以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以针灸、贴敷、拔罐、中药、推拿、刮痧等疗法为主要手段。

2、关于中医特色疗法穴位贴敷的基本概述中医穴位贴敷的目的是扶正固本,其属于中医一种常用的外治疗法,它的基础是经络理论(包含穴位有独特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整体观等理论),穴位贴敷具有疏通经络、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如三九贴、三伏贴等,其治疗简单易行、副作用少、效果好等很容易被大家接受。

儿科中药贴敷

儿科中药贴敷

儿科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和冬季三九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反复发作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及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

重点推荐:1、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咳嗽;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操作步骤(一施术方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二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贴敷二次。

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冬季农历三九天的一九、二九、三九天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在三九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三贴敷时间1、患儿贴药时间为2-6小时。

2、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儿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儿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3、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患儿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4、贴敷部位: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脾俞、心俞、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大椎、膈俞、肾俞、足三里等。

五、其他注意事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的“治未病”方法,需要至少3年以上的长期使用。

对贴敷期间病人的管理非常重要。

患儿如果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应积极就医,控制病情;并应认真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程度、治疗情况等;临床医生应定期对患儿进行随访观察,给予治疗和康复的咨询指导。

中药贴敷疗法有效配方

中药贴敷疗法有效配方

中药贴敷疗法有效配方中药贴敷疗法是一种将中药煎煮后浸泡在纱布或贴布上,直接贴在患处进行治疗的方法。

中药贴敷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对于一些皮肤病、创伤、风湿病等疾病有良好的效果。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贴敷疗法有效配方。

1.白芷贴敷:取白芷10克,生姜适量,煎煮10分钟,将煎液倒入洗净的纱布袋中,敷于患处。

白芷贴敷具有温经活血、疏风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扭伤等疾病。

2.红花贴敷:取红花10克,生姜适量,煎煮10分钟,将煎液倒入洗净的纱布袋中,敷于患处。

红花贴敷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适用于瘀血性疼痛、跌打损伤等疾病。

3.当归贴敷:取当归10克,生姜适量,煎煮10分钟,将煎液倒入洗净的纱布袋中,敷于患处。

当归贴敷具有活血养血、温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痛经、产后恶露不尽等疾病。

4.乳香贴敷:取乳香10克,没药适量,煎煮10分钟,将煎液倒入洗净的纱布袋中,敷于患处。

乳香贴敷具有祛风、活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骨折等疾病。

5.石膏贴敷:取石膏粉30克,水适量调制成糊状,敷于患处。

石膏贴敷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湿疹、烧伤等疾病。

注意事项:-煎煮中药时,应使用炖盅或瓷锅,不宜使用铁锅,以免影响药材的药效。

-煎煮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以充分释放药材的有效成分。

-使用纱布或贴布时,应先将其用开水烫洗干净,以防污染。

-敷贴时应注意不要过热或过凉,避免烫伤或感冒。

-中药贴敷一般每次敷贴30-60分钟,每天1-2次,连续使用3-7天为一个疗程。

总之,中药贴敷疗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但对于不同疾病、不同个体,所选用的中药和使用方法可能有所不同,建议在专业中医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同时,中药治疗要结合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以维护身体的整体健康。

中药敷贴疗法在儿科疾病的临床应用

中药敷贴疗法在儿科疾病的临床应用

中药敷贴疗法在儿科疾病的临床应用何妙玲,高碧环,赵卫(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胡忠医院),广东广州510800)摘要儿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经常面临患儿依从性和耐受性问题,故选取一种无创痛、无副作用、小儿易于接受的疗法是非常必要的。

中药敷贴疗法有源远流长的理论依据,其操作简便、方法灵活、价廉安全、适应证广、疗效卓著等特点,得到广大患儿及家长的认可。

现综合分析该疗法在我科运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婴儿肠绞痛、功能性便秘、小儿遗尿等方面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适应范围。

关键词:儿科疾病;中药敷贴;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725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6-978X(2020)05-0077-02中药敷贴疗法是在传统针灸理论基础上结合中药作用于腧穴,通过经络作用于机体,调整机体阴阳平衡,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1]。

清代名医徐灵胎说:“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

目前,穴位贴敷疗法已经广泛用于治疗临床各科疾病。

笔者对自2017年至今对在我科中医体质调理门诊就诊的呼吸系统疾病、婴儿肠绞痛、功能性便秘、小儿遗尿的患儿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该疗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外感风寒常见,我科中医体质调理门诊收纳2018年1 2018年7月符合风寒型感冒80例学龄前儿童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1例中途退出。

两组均采用一般生活干预措施,两组合并用药的规定:若感冒伴随着38.5ħ以上高烧,可以应用泰诺林退烧,并记录体温用于之后参考,泰诺林规格15mL/瓶,使用剂量0.1ml/kg。

若高烧惊厥者可以用安定镇抗惊厥,赖氨酸阿司匹林针退热等。

对照组口服葛根汤颗粒(3g/次,3次/d)治疗,治疗组采用咳嗽Ⅰ号方,其组成:麻黄、苦杏仁、桔梗、法半夏、细辛、百部按1ʒ1ʒ1ʒ1ʒ2ʒ2比例打粉,取混合粉约10g,用温水调成稠膏状,制成约1cm大小药饼,用碘附棉签消毒大椎、风门、双侧肺俞穴位皮肤,鼻塞明显者加印堂穴,咽痒、咽痛、咽有痰者加天突穴,然后将药饼分别敷于其上,用抗过敏医用胶贴固定,约半小时后自行撕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多家长知道中药穴位敷贴是冬病夏治的良方,其实这种外治法一年四季都可以用。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就是医者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疾病发展状况来确定药方、选穴,将药粉或药饼敷贴在患者特定的穴位上,固定,隔日一次,8~12小时后去除药粉或药饼,一周为一疗程,慢性病急性发作期连续三疗程。

从目前的临床经验来看,中药敷贴对于以下几个儿童常见病疗效较好:
◆慢性咳嗽、干咳等
包括慢性咽炎、过敏性咳嗽等慢性咳嗽,鼻后滴漏综合征导致的干咳,痰咳等。

这类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除了在夏季三伏天进行敷贴外,如果在四季坚持进行敷贴,可起到增强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自汗、盗汗
自汗指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天时时汗出,活动后更明显者。

盗汗即指睡眠中汗出,醒来自止者(夜间明显)。

敷贴后可起到益气扶正、固表敛汗等作用。

◆非感染性慢性腹泻
非细菌等感染所致的腹泻,可因小儿喂养不当,增加消化道负担;或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或天气过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等所诱发。

敷贴后可起到健脾消积、胜湿止泻等作用。

◆遗尿
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排尿失常性疾病,一般指3岁以后仍不能自觉控制排尿,或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自觉排尿。

常见病因病机有:下元虚寒、肾气不足;肺脾气虚;肝经湿热等。

敷贴后可起到培元益肾、固涩止尿等作用。

采用中药敷贴期间,患儿可以正常学习和生活,但要注意日常饮食及调护方法。

首先,行敷贴后适当引用温开水,当日忌食生冷、易致敏食物,如牛羊肉、鱼虾、生鸡、烧鸭、鹅、芋头等。

平日应避免暴饮暴食,适当运动。

其次,避免长时间在空调房间逗留,保持空气流通。

此外,家长要注意观察,如贴敷后皮肤偶有红晕或色素沉着,为正常现象;皮肤过敏搔痒严重者慎用该疗法;如果擅自延长贴敷时间,可引起水疱,应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感染,涂以龙胆紫或对症处理即可。

■沈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儿科主治医师).corrTxt_01{border-top:1px dashed #F0C8C8;margin-top:10px;}.corrTxt_01 h3{font-weight:bold;padding:5px 0 0 3px;line-height:25px;margin:0;}.corrTxt_01 ul{padding:0 0 0 18px;}.corrTxt_01 ul li{font-size:14px;line-height:%;}.corrTxt_01 a {text-decoration:none;}> 相关阅读:增强宝宝体质的进补建议孩子感冒初愈不宜立即进补孕期对症进补才能事半功倍冬季进补适于虚症儿童虚汗--小孩进补的拦路虎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