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整理稿
口述史学

一、口述史学义界人类原始发展期间,有一项重大的创举,那就是利用语言。
几万年以来,语言已成为人类文明重要的工具和标志。
中文的“古”字,正是十口相传之意,即古代事情是由人们口述流传而来的。
我们今天能够知道有盘古开天地,有所谓燧人氏、有巢氏、庖牺氏、神农氏等老祖宗的事迹,也有宙斯众神和诺亚方舟等传说,正是多少代人口述流传下来的。
由口述流传到有文字,文字又再写到纸上,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过程。
到今天虽已经进步到有多种专为信息用的工具,例如电脑,但一直还没有人愚蠢地提出要取消语言。
人们的嘴巴依然还是人类基本的信息传递工具之一。
口述传说(Oral tradition)各种知识,似乎象一种无形的口述制度,在从古到今的中国及世界许多国家中,一直有十分兴旺的活力。
我们很容易在各地民众的习俗技艺和生活方式中,发现大量口传方式和口述专用内容,真是世传不辍,蔚为奇观。
这既与各民族的文化基础有关,亦与口述传说实际上在执行教育和合法性灌输任务的特点有关。
中国古人曾经留下许多格言,这里抄录几条为鉴:“好言自口,莠言自口。
”《诗经·小雅》“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诗经·大雅》“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
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
”《春秋谷梁传》“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荀子·非相》这种传统的口述传说方式和效果,是很难用行政手段来制度化的。
只是越是不够发达的民族,文盲越多的国家,其口述传说越多。
这种情况对于研究者来说,反倒是机会,他们更容易使用科学手段,深入口述环境,以取得将可能永远消逝的史料。
不过,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并不是口述传说,因为它更偏向文学了。
本文讨论的是口述史学(Oral history),是属于历史学范畴。
笔者作如下义界:口述史学又称作口碑史学或口头史学,是以口述史料和口述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史学,从形态上与文字史学并列,在实质上与文字为主的史学一致。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工学分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51班姓名:张鹏电话:584863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近代史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我们采访一位老人他所知道的历史,并编辑整理成口述史,但是我在学校这边没有认识的老人,也不好意思去打扰不认识的老人,于是我便打电话给我远在安徽老家的外公,在电话中对他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
采访的主题是,您所感受到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
并根据这次电话采访写了一下的口述史: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那么这场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怎么去规划这场改革的?改革的进程有哪些?改革前后中国的变化又有哪些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追寻过去吧!1.问:您好,请问您是什么时候才知道国家要改革开放的这个信息的呢?答:我们这些个小老百姓当时知道个啥?那时候又没有电视,网络什么的,只是八几年的时候吧,村里说是要实行包产到户,每家人按人口数分田地,人多则分到的田地就多。
那时候可热闹了,因为当时都是集体的,干农活也是所有人都一起,挣工分,吃大食堂,所以对于这种新玩意,大家都愿意去尝试一下!历史补充:包产到户最初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户最先开始实行的。
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度。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条件下,把耕地农作物和某些畜牧业、养殖业和副业生产任务承包给农户负责,实行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一种做法。
由于是以农户为单位负责完成整个农业生产周期内的全部生产任务,劳动的最终成果和承包户的经济利益联系比较直接,因此有利于改进技术,提高产量,促进生产的发展。
包产到户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形式,在全国农村迅速地采用和推广。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包产到户逐步演变为包干到户的形式。
历史人类学:口述史

1 定宜庄前言: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2 纳日碧力戈作为操演的民间口述和作为行动的社会记忆3 朝戈金民俗学视角下的口头传统4 孙庆忠口述历史的制作与口述传统的发掘5 胡鸿保、王红英口述史的田野作业和文献------从《最后的记忆》谈起6 刘小萌关于知青口述史附1 记忆里的真实------口述史与大萧条附2 口述历史有何特色(片段节译)这里是我应徐杰舜教授之托,邀请几位学者作的关于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与口述历史(oral history) 问题的笔谈。
其源起,是去年5月我与几名史学家与人类学家就口述史问题进行的一场漫谈。
这场谈话后来以《口述与文字:谁能反映历史真相》为题发表在2002年7月18日的《光明日报》上,[1]在引起一些学者兴趣的同时也招致了某些批评,主要是说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谈论仅限于蜻蜓点水,没能谈深谈透。
徐教授于是提议,给我们提供一个可以充分发表意见的场地,口述既然是我们从事不同学科研究的人目前关注的共同话题,便有了如下的几篇文章。
这几篇文章的撰写者,有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也有史学家,大多是在各自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对口述的研究也都颇有心得。
但是,要想让不同学科的学者就同一个问题进行对话,并不象想象的那样简单,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主体和特定的研究手段,有自成一统的学术体系和严格的学术规范,仅就口述研究来说,不同学科的学者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表达和实践。
如果一定要将这几个学科所作口述之间的区别讲清楚,或者要比较口述对于哪个学科更有价值,这不仅不可能,其实也没有多少意义。
但是,就象现在这样,只是把各自的想法以看似自说自话的方式阐述出来,也是很必要的,至少对我们从事史学研究的人来说,有很多可以得到启发和借鉴的东西。
近数十年来,史学研究尤其是社会史研究,一直在不断地从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那里汲取营养。
当今国内社会史学界热衷的很多选题,诸如家族与宗族、婚姻形态、亲属关系、人口流动与移民、民间信仰,乃至近年来非常热门的民间仪礼,无一不是人类学的传统选题。
口述史——独立的历程

婚姻与生育
“我和我爱人是大学的同学。”
“我听到接生的护士大声报告‘是个女 孩!’一听这话我一下子就清醒过来, 竭尽全力喊‘不!不对,我生的应该是 男孩!’” 要把孩子培育成天才儿童。
世纪末中国社会现代化、全 球化的印记:女儿的敀事
教育 小学 “上小学的时候,我就不知道要学习, 也不想着什么学习好不好,也没有什 么目标,倒是你老是如临大敌,催促 我干这干那的……你着急我还是不着 急,每天去学校就是混日子呢。” 初中 “住校就是爱玩么,可以少受约束多 玩……我就不学习,哪有压力?”
《独立的历程》
“这里没有女权主义振臂高呼,只 有自上个世纪以来,女性苦苦追寻 自身生活意义与生存方式的种种努 力。以教育与职业做为独立的两大 主题,记录了百年来中国妇女从家 庭走上社会、走向解放、走向独立 的历程。”
1. 非“女性主义史学”
它无意发掘女人的特殊贡献或特别张扬 女人的权利,只是试图从“宏大的历史叙 述”中剥离出女性的经验,看女人在时代 的巨大变迁中对民族、阶级、政治、经济、 文化等问题做出了怎样的历史回应。 用“女性的声音”表述了女人的历史记忆 和感受,对我们已经熟知的历史事件和一 些文化现象做出“女性的解释”,试图用 女性的表述证明女人的存在,给史学提供 一种新的视角,多出一种乃至多种思考。
职业 乡村女教师 “我六叔在豆沟小学当上了校长,就对我 说,你又不是没文化,不管咋说也是在县 城里学习过的人,来我们学校当老师 吧……在农村当老师这四年时间里,我来 回调过四五个学校,放假时还经常到县里 的师范学校迚修……也许当时是因为有文 化的女性太少的缘敀,我觉得自己那时可 受重视了。” 铁路职工 “出去转了一圈后,心已经不在农村 了……1954年3月铁路上又招收临时工,我 再次报名参加考试,考上以后分配到铁路 材料厂当会计……直到1980年退休。”
口述史整理稿

口述史整理稿我的生命历程与家风——口述史整理稿访谈时间:xx年5月28日9:00-9:30 访谈地点:XXX 受访者:XXX 访谈者:XXX 整理者:XXX一、家庭情况1、家庭成员的关系我叫XXX,1944年腊月初九生,今年73岁,生于XXX。
小时候,我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好,他们对我也很疼爱。
他们有一些重男轻女的思想,不过在过去那种社会,重男轻女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
从前,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有十七八个人,同住在XX大院里,都是普通的农民。
我的父亲还有一个哥哥,也就是我的大伯,他们两兄弟从来没有分过家。
我大伯生了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而我父亲的前三个孩子都是女孩,所以在那时候我父亲有点被我奶奶歧视,在家里说话也没有分量。
几年后才生了我们三兄弟,实际上是四兄弟,在我头上还有一个哥哥,不过他早年去世了。
在我爷爷奶奶都相继过世、我们几兄弟都出生之后,基本上就由我父亲当家了,我大伯一般不太过问家庭。
至于家庭关系,不论是弟兄之间、姊妹之间、叔子之间、叔伯之间,关系都非常和睦。
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家庭。
2、兄弟分家从小到大,我们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好,那时候也不存在什么分家。
58年的时候,成立了人民公社,大炼钢铁,搞大跃进、大协作,吃的是大食堂,每家每户不准做饭,都吃集体食堂,一个队三十至五十人都在同一个食堂吃饭。
那个时候,我叔伯、大伯还有我父亲,他们都在外面烧炭、挖矿,而我的两个姐姐都已经出嫁了,所以家里还剩我们四个兄弟姐妹。
我大伯家的两个哥哥也在外面工作,其他人都留在家里。
我们人多,吃饭的时候一直是各称各的。
62年的时候,伙食下放了,既然以前是各称各的,那么之后也各吃各的吧,这样,也就算分了家吧。
我们仍然住在一起,原来住的哪间房就还是哪间房,只是大体上划分了一下,谁谁谁要哪几间,都只是口头上说一下。
之后过了很多很多年,等到我们的孩子都大一些的时候,我们才修了各自的房子,这才真正意义上分了家。
3、父母的赡养我父亲是74年去世的,我母亲是85年去世的。
口述史的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口述史,作为一种记录历史的新方式,近年来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
它通过采访历史见证人,收集、整理和保存他们的口述资料,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丰富的研究素材。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参与的一次口述史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分析其意义和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
二、实践活动概述本次口述史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为“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历程”,旨在通过采访老一辈革命家及其亲属,记录他们的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实地采访和资料整理。
1. 前期准备在活动开始前,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首先,我们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了解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生平事迹和革命历程。
其次,我们确定了采访对象,包括老一辈革命家本人、亲属以及当时的历史见证人。
最后,我们制定了详细的采访提纲,确保采访内容全面、深入。
2. 实地采访在实地采访阶段,我们分赴各地,对采访对象进行了深入访谈。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尊重受访者,耐心倾听他们的讲述,并做好记录。
同时,我们还拍摄了相关照片和视频,为口述史资料提供直观的补充。
3. 资料整理在资料整理阶段,我们对采访记录、照片和视频进行了分类、整理和归档。
同时,我们还对资料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分析,为后续的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实践活动意义1. 传承红色基因通过口述史实践活动,我们收集了大量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奋斗历程,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
2. 拓展历史研究视角口述史作为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丰富的研究素材。
通过口述史,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3. 弘扬民族精神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战争年代表现出的坚定信念、英勇斗争和无私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口述史实践活动,我们弘扬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四、实践活动影响1. 提高自身能力在本次口述史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锻炼了沟通、采访、记录和分析等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口述史整理稿

我的生命历程与家风——口述史整理稿访谈时间:2017年5月28日9:00-9:30访谈地点:XXX受访者:XXX访谈者:XXX整理者:XXX一、家庭情况1.家庭成员的关系我叫XXX,1944年腊月初九生,今年73岁,生于XXX。
小时候,我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好,他们对我也很疼爱。
他们有一些重男轻女的思想,不过在过去那种社会,重男轻女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
从前,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有十七八个人,同住在XX大院里,都是普通的农民。
我的父亲还有一个哥哥,也就是我的大伯,他们两兄弟从来没有分过家.我大伯生了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而我父亲的前三个孩子都是女孩,所以在那时候我父亲有点被我奶奶歧视,在家里说话也没有分量.几年后才生了我们三兄弟,实际上是四兄弟,在我头上还有一个哥哥,不过他早年去世了。
在我爷爷奶奶都相继过世、我们几兄弟都出生之后,基本上就由我父亲当家了,我大伯一般不太过问家庭.至于家庭关系,不论是弟兄之间、姊妹之间、叔子之间、叔伯之间,关系都非常和睦.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家庭。
2。
兄弟分家从小到大,我们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好,那时候也不存在什么分家。
58年的时候,成立了人民公社,大炼钢铁,搞大跃进、大协作,吃的是大食堂,每家每户不准做饭,都吃集体食堂,一个队三十至五十人都在同一个食堂吃饭。
那个时候,我叔伯、大伯还有我父亲,他们都在外面烧炭、挖矿,而我的两个姐姐都已经出嫁了,所以家里还剩我们四个兄弟姐妹。
我大伯家的两个哥哥也在外面工作,其他人都留在家里。
我们人多,吃饭的时候一直是各称各的。
62年的时候,伙食下放了,既然以前是各称各的,那么之后也各吃各的吧,这样,也就算分了家吧。
我们仍然住在一起,原来住的哪间房就还是哪间房,只是大体上划分了一下,谁谁谁要哪几间,都只是口头上说一下。
之后过了很多很多年,等到我们的孩子都大一些的时候,我们才修了各自的房子,这才真正意义上分了家。
3.父母的赡养我父亲是74年去世的,我母亲是85年去世的.我父亲在的时候,我们三兄弟还没有分家,大家都在一起。
历史口述史范文

历史口述史范文口述家史:爷爷奶奶的故事1000字(采访稿+后记)始终以为家史是一个极其神奇和严厉的存在,只要那些香火绵延几百年的名门望族才会编纂家史,由于他们有辉煌和骄傲的过去。
直到我看了老师的范文才明白,原来一般人的家史也可以这么精彩。
为了简述这份家史,我向爸爸妈妈了解了很多我从未了解的过去。
爷爷的爷爷,我已经不晓得该怎样称呼了,就叫做祖爷爷吧。
祖爷爷生活在清朝末期,已经是地主。
家族地处河南小乡村,或许没有太大地遭到烽火的摧残,亦或许当时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还没有入侵,详细年月已不行考证。
那时候的地主家族或许不是家财万贯,但至多衣食无忧。
有田、有地、有家仆,在森严又腐朽的传统封建等级制度下各司其职,家中兄弟姐妹过着清朝少爷小姐般灯红酒绿的生活。
但是安静的生活终究抵不过时代车轮的碾压,大环境的带动也使得这个已经腐朽的大家族摇摇欲坠。
满清后期,国家政治制度腐朽,英国为了资本积累向中国非法走私鸦片,多少中国人民受此荼毒,迷醉在吸食鸦片带来的一时快感中无法自拔,可以想象一群国人放任本人颓废,或趟、或卧、或站在乌烟瘴气的屋子中沉浸……但不幸的是,族中三位前辈是这群堕落国人中的成员,爸爸说由于时代太过久远,详细是哪几位前辈吸食鸦片已经无法考证。
三位前辈挥霍家产去吸食鸦片,架空家族财产,直到脆弱的家族驱壳再也无法支撑,于是他们就变卖家产:卖物件,卖家仆,卖房产,卖土地……家中的积蓄如洪水般的速度流失,很快原来就摇摇欲坠的封建家族便轰然倒塌。
毒品这种东西真的是毁人毁家毁前途,满清后期,一个吸食鸦片的人就足以毁灭整个家族,何况我们消失了三个!已经衣食无忧的一家就此拉开了苦难的序幕。
祖爷爷的后人经受了战斗年月,那是一段艰苦的岁月,8年的侵华战斗让这个已经支零破裂的家族愈加雪上加霜,在战斗的夹缝中生存,时辰提防着日本人的侵袭。
听爷爷说,当年日本人占据了我们的村子,抢、掠,几乎丧尽天良,但是万幸的是他们没有做那些禽兽不如的事情——比如屠宰。
口述史整理稿pptx

通过以上技巧和实践案例的分 享,希望能为口述史整理工作 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04
口述史整理成果与应用
口述史整理成果展示
整理成果概述
介绍口述史整理后得到的成果,包括整理出的历史事件、人物关系 、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整理成果亮点
突出整理成果中的亮点,如某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人物关系等 ,引起听众兴趣。
口述史的价值与意义
01
填补历史空白
口述史可以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 ,揭示历史细节,还原历史真相 。
02
传承历史文化
03
推动跨学科研究
口述史是民族、家族、社区历史 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有助于增 强文化认同。
口述史涉及历史学、人类学、社 会学等多个学科,促进跨学科交 流与合作。
口述史的收集与整理方法
01
应用方式与途径
介绍口述史在文化传承与社会教育中的应用方式与途径,如通过出版物、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等方式传播口述史,或者将口述史纳入学校课程、社会文化活 动等。
05
口述史整理的挑战与展 望
口述史整理面临的挑战
01
02
真实性核实困难
整理工作繁琐
口述历史的真实性需要通过多种方式 进行核实,包括与其他历史资料的对 比验证,但由于口述者记忆偏差或主 观因素,可能导致历史真实性难以完 全确认。
口述历史通常缺乏清晰的时间线和事 件顺序,整理者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 筛选、排序和归纳,工作量大且繁琐 。
03
技术要求高
口述历史的录音或录像资料需要进行 技术处理,以提高音质、画面质量等 ,这对整理者的技术能力提出了一定 要求。
口述史整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数字化保存与利用
随着技术的发展,口述历史资料将越来越多 地以数字化形式保存和利用,提高保存效率 和便捷性。
口述历史文本模板作文范文

口述历史文本模板作文范文英文回答:Oral histories are a valuable tool for historians and researchers. They provide a unique perspective onhistorical events and experiences, and they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past in a more personal and meaningful way.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ways to conduct an oralhistory interview. Some interviewers prefer to use a structured format, with a set of predetermined questions. Others prefer to take a more open-ended approach, allowing the interviewee to share their own memories and experiences in their own words.No matter which approach you choose, it is important to be respectful of the interviewee's time and perspective. Remember that they are sharing their own personal experiences with you, and they may be sensitive about certain topics.Here are some tips for conducting an oral history interview:Do your research. Before you conduct an interview, learn as much as you can about the interviewee and thetopic of discussion. This will help you to develop informed questions and to make the most of your time together.Build rapport. Spend some time getting to know the interviewee before you start asking questions. This will help them to feel more comfortable and open up to you.Be respectful. Remember that the interviewee is sharing their own personal experiences with you. Be respectful of their time and perspective, and avoid asking leading or judgmental questions.Listen carefully. Pay attention to what the interviewee is saying, both verbally and nonverbally. Ask clarifying questions and follow up on interesting tangents.Record the interview. If possible, record theinterview so that you can transcribe it later. This will allow you to capture the interviewee's exact words and tone of voice.Transcribe the interview. Once you have recorded the interview, transcribe it so that you can analyze it more closely.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viewee's language, tone of voice, and body language.Oral histories can be a valuable resource forhistorians and researchers. By following these tips, you can conduct an effective oral history interview that will provide you with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past.中文回答:口述历史文本模板作文范文。
口述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法律授权书:是著作权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著作权关系的一种正式声明,一般包括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转让合同与赠与合同。
它的签署是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明确和保护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口述历史项目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程序。
它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格式,不同的项目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授权书样本,当然为完善起见,一般需征求相关律师的专业意见。
法律授权书最为关键的一条原则是制定授权书的当事人之间协商一致。
其制定可以采取书面形式,也可以采取口头形式,但一般以书面协议为宜。
2.配额抽样:它是由英国著名口述历史学家保罗·汤普森设计的关于受访者选择的一种方法。
一种抽样的方法,通常用于调查的对象是人,在抽样之前要求样本的组成按预先规定的比例配额来抽取。
定额抽样根据调查的目的,要求组成样本的单位应保持一定的性别、年龄以及其他社会属性的比例,使其对总体具有尽可能大的代表性,但其样本单位的抽选不一定是随机的,可以由人们按配额的要求来主观选择,因而是一种非概率抽样。
定额抽样通常用于市场调查和民意测验等。
简答:一、口述访谈与新闻采访的异同。
答:首先,二者都为探求“真相”,都以调查方式工作,有以下相似性:1.人物关系相似。
对于访谈中这一对人物,口述历史界称之为“访谈者”和“受访者”,新闻界称之为“采访者”和“被采访者”。
名词不同,角色却极为相似。
二者都严重依赖采访对象的话语。
2.获取信息的手段相似。
都采取了面对面访谈、资料搜索等方式。
都以忠实记录为最高标准,都向读者揭示一个原本不被知晓的真相。
3.职业伦理道德相似。
二者都要求尊重受访者、保护受访者个人隐私或其他利益不受侵害。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规范不同,价值标准也不同。
新闻采访一般不与受访者签书面协议,但口述历史要求必须与受访者签约,得不到授权便不能随意使用访谈结果。
2.时效性不同。
时效性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口述历史则更关注过去的事情。
陈达口述史普通的石头也可以开出美丽的花

福建艺术28 FUJIAN ARTS / 2021.3陈达口述史:普通的石头也可以开出美丽的花◎徐东树黄小我整理人物名片陈达,号物喜楼、思远楼,1949年生,福建福州市人。
1966年从师于谢义耕、陈子 奋、潘主兰先生,学习书画篆 刻艺术,1967年随冯力远先生学习竹刻及三代古文字,所 刻作品颇具古风。
曾多次参加 全国、省、市书法篆刻展览及 国际艺术交流活动。
现为中国 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 协会会员,福州市书法家协会 副主席。
我生于1949年,会从事艺术,主要源于兴趣,同时也与我 的家庭出身有关。
我的曾祖父陈震人过翰林,曾任光绪帝的经筵伴读,官吏部 主事,民国初任海军部秘书长。
抗日期间,他不愿意吃日本人的 配给食物,绝食七日而亡,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极具儒家精神气节 的文人士大夫典范。
原本家中留有很多他的资料,但是后来都遗 失了,其中包括他早年在宫廷中和皇帝的合影,也在“文革”中被销毁了。
他推崇杜甫的诗作,也爱写诗,他手写的集子《首丘集》《任庐“未定稿”》,现藏于福建省图书馆,我曾经借阅出来看过,同时也搜集了一些他的其它资料,打算把他现存的资料整理出书,有当时考进士的考题和答卷,题目很有意思,都是策论文章。
我在家中排行老二,姐弟三人中只有我对艺术感兴趣。
我小 学就读于新店小学,中学在福州二中。
因为父亲母亲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我,我从小在祖父祖母养育下长大。
祖父是民国时 期的政府官员,建国后就没再工作了。
母亲在新店小学当教师,父亲是土木工程专科毕业,后来担任福州市建筑设计院主任,他 叫陈岱,为人勤恳,兢兢业业。
福州很多地标性建筑都是出自他 的手笔,听人家说他是福州画施工图的第一人。
我记得小时候没 有电灯,父亲就点三盏煤油灯画图,以前绘画都是用鸭嘴笔作画,需要特别专注,这样转弯的接头才能处理的自然。
我也遗传了父 亲对工作专注认真的态度。
他老实勤恳,只晓得工作,整日忙于 工作,有点不问世事,从来不考虑自己,做建筑一辈子,自己没 房子住,只能租房子住。
口述史

口述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姓名:高洁专业:历史地理学号:J201102013摘要:口述史作为“人民记忆”、“微观历史”,从上世纪40-50年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立至今,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收集方法及专业学科。
现在在国内也日益兴起。
但是关于口述史的理论却仍存在很多争议。
本文依据有关口述史学的主要著作和论文,对其进行概括说明,使大家对其理论和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字:口述史理论问题口述史亦称口碑史学。
口述史在国际上是一门专门学科,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
广义地说,它始现于远古时期历史文献大量出现之前,人们通过口头转述将历史流传下来,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即是,后由于文献的日益丰富和后代史学家重视文献而衰落。
狭义地说,口述史出现于20 世纪40 年代的美国,当时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室和森林史协会,是最早的两个口述史研究中心。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因研究需要做部分口述史收集工作,但很少有学者和机构专门做口述史收集、整理工作,许多历史亲历者因为年龄过高离开人世。
目前关于口述史的著作有美国著名学者唐纳德•里奇的《大家来做口述历史》,英国学者保罗•汤普森的《过去的声音—口述史》和霍尔斯的《口述历史》。
周新国主编的《中国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杨祥银的《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还有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口述历史进阶研习营学员手册》。
主要的论文有戴逸的《漫谈口述历史》,钟少华的《口述的历史与历史的口述》,杨雁冰的《浅论口述史的发展与特点》,和《口述史学百年透视上下》,定宜庄的《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孙庆忠的《口述历史的制作与口述传统的发掘》。
其主要探讨的内容包括口述史的定义,研究方法,特点以及不足之处。
一、口述史的起源198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艾伦••内文斯教授在该校创立了口述史研究中心,并开始运用口述史研究方法,记录美国显要人物的回忆,第一次使用了“口述史”这个概念。
关于口述史整理

关于口述史整理
(一)主题:敦煌地方史
(二)准备工作
1、提前查阅有关敦煌的书籍,了解敦煌当地民族、文化、宗教背景
2、准备所需用品,如录音设备等
3、联系访谈对象,确定访谈时间,拟定访谈提纲
(三)实施过程
1、一人为主提问者,二人辅助沟通或记录
2、采访内容从多维度展开,如风俗、宗教、历史
3、当日采访材料当日整理,查缺补漏,并拟定第二日采访主题
4、汇总所有文字材料
(四)意义
通过与当地社区居民直接对话,体验敦煌民俗民风,增进对敦煌历史的直观了解,在此过程中也能锻炼采访者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
贵州精准脱贫人口口述史整理与研究 ——以六盘水为例

25作者简介:张楠(1995— ),女,回族,贵州安顺人。
主要研究方向:新闻实务。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贵州精准脱贫人口口述史采集与整理研究”(项目编号:2020DXS030)。
贵州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2015年,中国尚有近7000万贫困人口,其中,长江、珠江流域分水岭上的贵州,贫困人口是623万,占全国总数的8.9%,位列“第一”。
而在贵州境内,六盘水市有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省定扶贫开发县,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4.24个百分点,是贵州战役中难啃的“硬骨头”。
社会各行各业以不同的方式,充分发挥敢于担当、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尽最大努力融入这场战役。
其中有制定方针政策的上层,有地方政府、企业,还有扶贫干部和接受政府帮扶的贫困户,每个角色充分发挥各自职能,见证着脱贫攻坚这一路的艰辛与不易。
一、脱贫攻坚前的六盘水市据2014年的数据统计,六盘水市的四个区域中:水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2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8.86%,是贵州省16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国家级贫困县;盘州,六盘水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域,20万人口的盘县,有95.97万农村人口,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41万户,21.64万人,贫困发生率22.6%,全省100个贫困人口中,至少有3个盘州人;六枝,全区有贫困乡镇7个、贫困村13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813户119600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23.5%;贫困发生率达19.98%,高于全国12.7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98个百分点;钟山,贫困人口1.4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9.9%。
二、脱贫期间的六盘水市2018年,六盘水探索总结出“先谋后动、先远后近、先难后易、先内后外、先快后慢”的“五先五后”攻坚法。
把人力、物力、财力优先向最远的地区、最难的群体、最重的任务倾斜。
空间上,六盘水响亮地提出“两翼先行(六枝特区、盘州市)、中路突破(水城县、钟山区),全面决胜,确保如期全面小康”的总体思考;时间上,六盘水明确地提出2018年六枝特区、盘州市按国家标准实现“减贫摘帽”,2019年水城县、钟山战区按国家标准实现“减贫摘帽”的顺序安排;路径上,六盘水清晰地提出要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
关于口述史社会实践报告

一、引言口述史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
它通过访谈、录音、录像等方式,收集和整理口述资料,以口述者的视角展现历史事件,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丰富的素材。
本报告以我参与的口述史社会实践为背景,探讨口述史的意义、实践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果。
二、口述史的意义1. 丰富历史资料:口述史弥补了传统文献资料的不足,尤其是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节、人物的经历等,口述资料具有很高的价值。
2. 传承民间文化:口述史有助于挖掘和传承民间文化,保护民族记忆。
3. 拓展历史研究视角:口述史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有助于揭示历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4. 提高公众历史意识:口述史实践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历史的关注和认识,培养公民的历史责任感。
三、实践过程1. 确定主题:本社会实践以“抗日战争中的民间记忆”为主题,旨在挖掘和整理抗日战争时期普通民众的经历和感受。
2. 选择访谈对象:通过查阅资料、走访社区等方式,确定了10位抗日战争时期的亲历者作为访谈对象。
3. 制定访谈提纲:根据访谈主题,制定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受访者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战争经历、对战争的看法等。
4. 进行访谈:采用录音、录像等方式,对受访者进行深入访谈。
5. 资料整理:对访谈录音、录像进行整理,提取关键信息,形成口述史资料。
6. 资料分析:对整理出的口述史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抗日战争时期民间记忆的特点和意义。
四、实践成果1. 形成口述史资料:通过本次实践,共收集整理了10位抗日战争时期亲历者的口述史资料,为研究抗日战争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 发表学术论文:根据口述史资料,撰写了2篇学术论文,分别发表在《历史研究》和《抗日战争研究》等学术期刊上。
3. 举办展览:将口述史资料整理成展览,在图书馆、博物馆等地展出,吸引了大量观众参观。
4.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本次实践锻炼了团队成员的沟通、协作能力,提高了团队的整体素质。
五、结论口述史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口述史_历史_价值与方法

口述史:历史、价值与方法多学科领域延伸。
然而,口述史虽然人人都可以做,却要遵循严格的口述史操作规范。
关键词: 口述史;口头证据;史料;操作中图分类号: K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08)01-0077-05 一“口述史就像历史本身一样古老。
它是第一种类型的历史。
并且只是在相当晚近,处理口头证据的技能才不再是伟大历史学家的标志之一。
”[1]但奇怪的是,似乎伟大历史学家更倚重官方的历史文献,而觉得口述史这种田野工作上不了台面。
英国史学家保尔・汤普逊在其《过去的声音:口述史》一书中提到,1942年出版了《历史写作史》(H ist ory of H ist orical W riting)的史学家詹姆斯・威斯特法尔・汤普逊(James W estfall Thomp s on),竟这样评价19世纪中叶法国史学家朱尔斯・米什莱(JulesM ichelet)引证了大量搜集来的“口头证据”的《法国革命史》(The H ist ory of the French Rovoluti on1847—1853):“这似乎像是收集历史资料的一种奇怪方法。
”汤普逊继而发出疑问:“这种倒退是如何发生的?口述史通过什么阶段丧失了它原先的显赫地位?”[2]在文字社会有文献传播之前,一切历史都是口述史。
而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口述史似乎只被当成是对正史的有限补充,无法撼动文献作为终极权威的存在。
现代口述史无疑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美国发端的,哥伦比亚大学在东亚研究所所长韦慕庭(M artin W ilbur)的领导下,成立了“口述历史研究部”,陆续约请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如胡适、李宗仁、顾维钧、陈立夫、张学良等人,以“由自己决定公开发表时机”为条件做口述回忆,其中最为引起世人关注的是由张学良口述的数十小时的录音资料。
现在这些材料均已在海内外陆续公开出版,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新的史料来源[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生命历程与家风——口述史整理稿
访谈时间:2017年5月28日9:00-9:30
访谈地点:XXX
受访者:XXX
访谈者:XXX
整理者:XXX
一、家庭情况
1.家庭成员的关系
我叫XXX,1944年腊月初九生,今年73岁,生于XXX。
小时候,我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好,他们对我也很疼爱。
他们有一些重男轻女的思想,不过在过去那种社会,重男轻女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
从前,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有十七八个人,同住在XX大院里,都是普通的农民。
我的父亲还有一个哥哥,也就是我的大伯,他们两兄弟从来没有分过家。
我大伯生了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而我父亲的前三个孩子都是女孩,所以在那时候我父亲有点被我奶奶歧视,在家里说话也没有分量。
几年后才生了我们三兄弟,实际上是四兄弟,在我头上还有一个哥哥,不过他早年去世了。
在我爷爷奶奶都相继过世、我们几兄弟都出生之后,基本上就由我父亲当家了,我大伯一般不太过问家庭。
至于家庭关系,不论是弟兄之间、姊妹之间、叔子之间、叔伯之间,关系都非常和睦。
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家庭。
2.兄弟分家
从小到大,我们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好,那时候也不存在什么分家。
58年的时候,成立了人民公社,大炼钢铁,搞大跃进、大协作,吃的是大食堂,每家每户不准做饭,都吃集体食堂,一个队三十至五十人都在同一个食堂吃饭。
那个时候,我叔伯、大伯还有我父亲,他们都在外面烧炭、挖矿,而我的两个姐姐都已经出嫁了,所以家里还剩我们四个兄弟姐妹。
我大伯家的两个哥哥也在外面工作,其他人都留在家里。
我们人多,吃饭的时候一直是各称各的。
62年的时候,伙食下放了,既然以前是各称各的,那么之后也
各吃各的吧,这样,也就算分了家吧。
我们仍然住在一起,原来住的哪间房就还是哪间房,只是大体上划分了一下,谁谁谁要哪几间,都只是口头上说一下。
之后过了很多很多年,等到我们的孩子都大一些的时候,我们才修了各自的房子,这才真正意义上分了家。
3.父母的赡养
我父亲是74年去世的,我母亲是85年去世的。
我父亲在的时候,我们三兄弟还没有分家,大家都在一起。
那时候我在隔壁镇子的小学教书,我弟弟在政府工作,就剩我的大哥和我们的妻子在家。
如果生了病,就大家一起去给他医治,谁有钱就谁出,谁有时间就谁照顾,不分你我。
我父亲生病的时候,每天晚上都是我们三兄弟轮流照看。
我父亲过世之后,我母亲还是由我们三弟兄负责,她想去谁家住就去谁家住,三兄弟都给她准备了床铺。
有什么好东西,也会叫她一起吃。
所以我父母晚年还是比较幸福的,吃的穿的都不成问题。
二、教育史与工作史
1.兄弟姐妹的教育
我小时候家里有一些课外书,尽管不是很多。
我们家一共有六个孩子,我大伯家还有四个孩子。
也就是说,我爷爷有六个孙子,四个孙女。
这四个女孩都没有念过书,而我们这六个兄弟都只能念到小学毕业。
那个时候虽然人多,但并没有分家。
在我父亲当家时,我家三兄弟和大伯家的一个男孩都需要念书,一共就有四个人,如果有一个人上了初中、高中,那么其他几个孩子也都要上,当时家里比较贫寒,大家都上初高中经济又支撑不了,所以大家就都只念到了小学。
为了保持公平,为了平衡大家的关系。
2.工作史
57年我小学毕业,58年就开始大炼钢铁,那时我就去了XX铁工厂当学徒,学车工,在那里待了三年,差不多62年的时候,伙食下放,家里缺乏劳动力,在父母的要求下,我就回了家,和父亲一起搞生产,主要还是为了维持家庭生计。
回家后不久我就结了婚,一年后生下了第一个孩子。
64年我横跨大半个中国去XX当兵,在当兵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最后在71年的时候回到家里。
回到XX后,先是在XX中学培训了一段时间,然后去XX小学当了老师,再过了几
年,就当上了那个小学的校长。
三、婚姻持家
1.夫妻关系
我和我老伴是62年结的婚,结婚之后我们在一起搞劳动生产。
我们这一代人那时候都不存在什么爱情,其实我在XX铁工厂里的时候原本谈了一个对象,当时跟她关系很好,62年灾荒年一过,家庭经济困难,父亲就非要我回家。
那时候都一定要听父母的话,人们都说“孝父母,敬父母,不如顺从父母”,我当时就听了父母的话,放弃了在工厂工作的机会,私自回了家,然后通过媒人介绍,认识了我老伴。
那时因为大家经济都困难,也没有什么彩礼和嫁妆,说结婚就结了婚。
结婚之后就慢慢磨合、慢慢相处,结婚后一年多,就有了一个儿子,在他不到一岁的时候,我去XX那边当兵,这个儿子就是由我父亲和我老伴拉扯大的。
我在辽宁当兵7年,只在69年的时候回家过一次,71年的时候才最终回家。
之后就是通过相互了解,感情逐渐加深。
2.生产经营活动
我们结婚之后开过面坊也开过酒坊。
那时家庭生产责任制落实了,大家都要改善经济,想过上幸福生活,光靠生产没什么搞头,所以就找了点副业,不像在文化大革命以前,什么都不敢做,改革开放之后,想做什么做什么,超市、小诊所、小商店之类的,没有什么限制了,只要能够赚钱、发家致富。
之后还在学校开过一个小卖部,那是我父母都去世之后了,家里没人,于是就把我老伴接到了我这边。
那时候我大儿子当兵去了,我们又要供孙子孙女读书,只靠我这教书的工资是不行的,于是就开了这个小卖部,来供家里和学生的生活。
3.遇到的困难
我这一生中最大的困难就是82年发洪水那一次,借钱修的新房子,才进去住了一个月,就被洪水、泥石流冲垮了,整个房子都掩埋在了泥土之下。
当时我在学校工作,离家挺远的,家里有包产地、又喂了猪、牛,又要修房子,那几年,真的苦了我老伴了。
那个时候真的挺不容易的,能挺过来也全靠大家的帮助。
共产党的政策好,国家会给一点补助,虽然不多,但多少有一点,这是其一。
二是亲朋好友、三亲六戚大家都来帮衬,分给我们粮食。
三是修房子邻居提供劳力,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兴开工资,而是请帮忙,你帮我做几天,我帮你做几天,这样相互帮助下来的。
四是缺钱,就到处去借,借了之后慢慢还。
4.子女教育
长辈教育晚辈,大概就是这么几个字吧。
第一是要勤俭。
俭,就是要俭朴。
勤呢,就是要勤学苦练,不怕苦,勤奋不懒惰,不畏艰险,千方百计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用现在的词就是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追求,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时代,提出不同的要求。
以前古语说“耕读传家”,所谓“耕”,就是以劳动为基础,不怕吃苦,要用自己的双脚来创造财富,所谓“读”,就是学而不厌。
以前还说,“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不管你怎么穷,书都是要读的,不管你怎么富,猪都是要喂的。
第二是要正直。
正直就是为人做事要光明正大,不耍阴谋诡计。
不义之财不要,不义之举不做,那些横来财、那些伤天害理的事都不要去做,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为多数人”。
第三是要善良。
人一生不管你老还是少,一定要善良,不做恶事、不做歹事,要多做好事,既要利人又要利己。
第四是要和谐。
一家人,不管你是多少人,20人、30人,一定要和谐。
如果一个家庭都不和谐,如何去社会里面搞团结呢。
而一个家庭和谐,首先是要自己夫妻之间要和睦,夫妻和睦了,姊妹、家人、亲戚才能和睦,家庭和谐了,社会才能够和谐。
我觉得家风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家教,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有的孩子德性不好、干坏事,别人就会说他“没有家教”。
所以家风问题,实际上就是家教问题,就是老一辈对下一辈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的要求。
所以我对这个家庭的要求就是这八个字:勤俭、正直、善良、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