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和澄清耕地的性质
中国耕地类型知识点总结
中国耕地类型知识点总结一、概述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是农业生产的载体和基础,是农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中国的耕地类型繁多,分布广泛,涵盖了大部分土壤类型和地理环境,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耕地类型分类体系,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中国主要耕地类型1、水稻耕地水稻耕地是中国主要的耕地类型之一,广泛分布在长江、珠江、黄河、淮河、赣江等水系流域和河流冲积平原地区。
水稻耕地常见于低洼地带,土壤通常为泥质或粉质,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素,受水湿程度影响较大。
中国的水稻耕地种植面积居世界前列,是中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2、小麦耕地小麦耕地是中国耕地类型中的另一个重要类别,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地区。
小麦耕地通常分布在坡地和平原地带,土壤类型以黄壤、红壤、砂质土壤为主,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小麦耕地是中国的主要冬季粮食生产基地,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玉米耕地玉米耕地分布广泛,几乎遍布中国大部分地区,尤其在东北、华北、西北和华南地区。
玉米耕地通常出现在丘陵和山地,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包括黄壤、赤壤、棕壤和松散砂土等。
玉米耕地是中国主要的夏季粮食生产基地,对于增加粮食产量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
4、棉花耕地棉花耕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新疆、甘肃、宁夏等地。
棉花耕地的土壤类型以深层肥沃的黑土为主,土壤含水量丰富,适宜棉花的生长发育。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棉花生产国之一,棉花耕地对于国家的纺织工业和出口贸易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5、果品耕地果品耕地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丘陵山地和西北地区。
果品耕地的土壤类型以砂壤、壤土、石灰性土壤和盐碱土为主,土壤疏松肥沃,适宜果树生长发育。
中国是世界上果品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果品耕地对于国家的农产品出口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全省耕地保护与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的讲话
同志们:刚才,我们一起收听收看了全省耕地保护与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听取了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当前全省耕地保护与土地利用管理工作暨违建别墅整治工作情况通报,以及XXX省长的重要讲话,特别是三点明确要求,要坚持惠民利民和助推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这一目标导向,把耕地保护到位,把土地利用管理到位;要坚持问题导向,把违建别墅整治到位,把土地管理程序规范到位,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
希望各级、各部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就贯彻落实好全省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我市耕地保护与土地利用管理工作,我讲三点意见:一、提高认识,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耕地保护和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土地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土地空间问题始终是制约经济发展最核心的要素瓶颈。
从基本上来讲,土地是我们老百姓生存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基本依托,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没有耕地,老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就没有依托保障。
没有科学的利用耕地就不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农田就是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
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在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不出问题的前提下,通过实施增减挂钩、对上争取、单独选址、盘活存量和闲置低效用地等多种方式,盘活优化土地资源,为重大工程、乡村振兴、重要基础设施、民生等项目提供用地保障。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土地利用和耕地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土地管理工作的新使命,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统筹谋划,层层落实责任,有力推动了耕地保护和土地利用管理工作扎实开展。
耕地知识点总结归纳
耕地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耕地的定义耕地是指可以进行耕种和种植作物的土地。
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既可以用于种植粮食作物,也可以用于种植经济作物,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耕地的分类1. 按照土地的利用方式,耕地可以分为种植耕地和草原耕地。
种植耕地主要用于种植各种农作物,而草原耕地则主要用于放牧和草场的种植。
2. 根据土地的地理位置和土壤类型,耕地可以分为平原耕地、丘陵耕地和山地耕地。
不同类型的耕地对于作物生长的条件和要求都有所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耕作方式和管理。
3. 根据土地的利用功能,耕地可以分为主产区耕地、水源区耕地和生态保护区耕地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耕地有着不同的利用和管理要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农业生产和土地管理。
三、耕地的保护和管理1. 合理施肥。
在农业生产中,施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合理的施肥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但是如果施肥过量则会导致土地的退化和污染,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地的利用。
2. 良好的耕作习惯。
在农民们进行土地管理时,需要根据土地的性质和地理位置来采取相应的耕作措施。
比如在山地耕地上需要采取梯田种植和水土保持的措施,而在平原耕地上则需要进行适时的灌溉和排水工作。
3. 科学的轮作休耕。
轮作休耕是指在一些土地上进行合理的轮作,让土地有充分的休息和调整,以提高土地的肥力和抗病虫害能力。
同时,轮作休耕也可以有效防止土地的退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4. 加强土地的防治工作。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的防治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对土地的防止退化和水土流失等工作,都需要不断加强,保障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四、耕地的合理利用1. 合理的种植结构。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们要根据土地的性质和地理位置来选择合适的作物进行种植。
种植结构的调整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保障土地的合理利用。
2. 科学的耕作措施。
在耕地管理中,农民们需要采用科学的耕作措施,包括合理的施肥、适时的灌溉和排水等,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作物的产量。
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定义和内涵
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定义和内涵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耕地中又分为水田、水浇地、旱地。
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一再强调要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
1986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严格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的紧急通知》;1994年发布《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保护耕地的通知》(11号文件);1998年,耕地保护写进了《刑法》,增设了“破坏耕地罪”、“非法批地罪”和“非法转让土地罪”。
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基本农田是耕地的一部分,一般来说,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都是基本农田。
按照《土地管理法》第34条的规定,下列耕地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1)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关于耕地内涵与界定的思考
关于耕地内涵与界定的思考引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资源。
耕地内涵与界定是农业发展和土地管理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耕地内涵与界定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探讨,旨在提供有关耕地内涵与界定的思考。
耕地内涵的含义耕地内涵是指耕地所具有的特点、属性和功能。
耕地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功能: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具有种植、养殖、农机作业等农业生产功能。
耕地应具备适宜的土壤、水源和气候条件,以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2.农村生态功能:耕地是农村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功能。
耕地应具备良好的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3.农村社会功能:耕地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具有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的功能。
耕地应具备良好的农田基础设施,如灌溉系统、道路交通等,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品质。
耕地界定的方法耕地界定是指确定哪些土地可以作为耕地使用的过程。
耕地界定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利用类型: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将土地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
耕地界定应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特点和要求,确定哪些土地适宜作为耕地使用。
2.土地质量评价:耕地界定应考虑土地的质量和肥力。
可以通过土壤样本分析、土壤质量评价等方法,评估土地的肥力和适宜程度,从而确定哪些土地可以作为耕地使用。
3.生态环境评价:耕地界定应考虑土地的生态环境状况。
可以通过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如水土保持能力、生物多样性等,评估土地的生态环境状况,从而确定哪些土地适宜作为耕地使用。
4.农业生产需求:耕地界定应考虑农业生产的需求。
可以根据农作物的种植需求、农机作业的要求等,确定哪些土地适宜作为耕地使用。
耕地保护与利用的思考耕地保护与利用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对耕地保护与利用的思考:1.加强土地管理:加强土地管理是保护耕地的基础。
土地性质分类
土地性质分类
土地性质分类是指根据土地的特征、用途和形态,将其分为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地。
一、基本性质分类
1、耕地:耕地是指以农作物种植为主要功能,可以进行农业生产的土地。
2、林地:林地是指以林木植被为主要功能,可以进行森林管理和木材生产的土地。
3、草地:草地是指以草木植被为主要功能,可以进行牧草生产的土地。
4、水域:水域是指以水生态系统为主要功能,可以进行水资源开发、垃圾处理和水生态保护的土地。
5、工业地:工业地是指以采矿、加工制造为主要功能,可以进行工业生产的土地。
6、住宅地:住宅地是指以建设住宅、房地产开发为主要功能的土地。
7、公共设施地:公共设施地是指以建设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主要功能的土地。
8、其他:其他是指上述土地性质之外的土地。
二、地形性质分类
1、平原地:平原地是指较小的高程范围,略呈平坦形态的土地。
2、山地:山地是指高程较大,呈陡峭形态的土地。
3、沙漠地:沙漠地是指风力和日照强度较大,土壤贫瘠,植被萎缩的土地。
4、湿地:湿地是指植物生长有利,但是水位变化较快的土地。
5、滩涂地:滩涂地是指海岸边缘的沙洲或沙丘,常用于岸线和滩涂管理的土地。
6、其他:其他是指上述地形性质之外的土地。
土地的性质及分类标准
土地的性质及分类标准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其性质和分类标准对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
护至关重要。
土地的性质主要包括土地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而土地的分类标准则是按照土地的用途、地貌、土壤类型等多个方面进行分类。
下面将对土地的性质及分类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土地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土地的
颗粒结构、密实度、透气性等特征,这些特征直接影响着土地的适宜用途和耕作方式。
化学性质是指土壤中各种元素和化学物质的含量和分布状况,这些特征决定了土地的肥力和肥料的使用情况。
生物性质是指土地上生长的各种植物、微生物和动物的分布和数量,这些生物对土地的保护和利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土地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按照土地的用途、地貌、土壤类型等多个方面
进行分类。
按照土地的用途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林地、草地等,每种类型的土地都有其特定的利用要求和管理措施。
按照地貌可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等,不同地貌的土地适宜的利用方式也各有不同。
按照土壤类型可以分为红壤、黄壤、黑土等,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的作物种植和土地改良方法也不同。
综上所述,土地的性质及分类标准对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至关重要。
只有
充分了解土地的性质和分类标准,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管理政策,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重视土地的性质及分类标准,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共同建设美丽乡村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撂荒耕地复耕工作发言稿
撂荒耕地复耕工作发言稿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们的撂荒耕地复耕工作。
撂荒耕地复耕工作是指对长期未种植和荒废的耕地进行重新整理和耕作,使其重新变成具备种植条件的耕地。
这项工作对于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荒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提出了加强撂荒耕地复耕工作,重整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任务。
撂荒耕地复耕工作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耕地资源的调查和整理工作。
要全面了解各地区的耕地资源分布情况,明确哪些地块处于长期荒废状态,哪些地块可以重新利用,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复耕工作。
其次是对耕地资源进行修复和整治。
长期荒废的耕地往往存在着土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需要进行土壤调理、水土保持等工作,保证经济作物的正常生长。
在进行撂荒耕地复耕工作的过程中,需注重农民的参与和培训。
要通过培训和指导,让农民掌握良好的耕作技术,提高对耕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从而保证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需要加强政府的指导和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管理制度,提供相关政策补贴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参与撂荒耕地复耕工作。
近年来,我国各地方都在积极开展撂荒耕地复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比如,一些地区的耕地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块长期荒废,部分地块土地质量较差等问题,给撂荒耕地复耕工作带来了难度。
为了更好地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工作,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共同努力:一、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管理。
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大对长期荒废地块的整治力度,确保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二、加强技术支持和培训。
要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培训,让农民掌握先进的耕作技术,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耕地“非粮化”:成因、矛盾与对策
耕地“非粮化”:成因、矛盾与对策摘要: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石,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基础。
在人多地少的我国,耕地作为稀缺、不可再生的资源,应加强对更低严格保护、充分利用的认知。
然而,在目前的许多生产做法中,传统粮食农业被认为与新的农村工业背道而驰,这两个部门的发展在劳动力、资本、时间和空间方面被认为是重复的。
基于此,本文章对耕地“非粮化”:成因、矛盾与对策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耕地“非粮化”;成因;矛盾;对策引言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中国高度重视有效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
202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预防耕地非粮食作物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国办发〔2020〕44号),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的重要决定,是坚定维护安全生命线的一项具体措施。
一、现代耕地的概念现代耕地的概念源于1984年国家农业分区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状况调查技术议定书》(下称《议定书》),该议定书规定,耕地是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荒地、休闲场所、休憩场所和种植园主要种植作物,并发现果树、成熟树或其他孤立的树木;三年以上的海滩和海洋种植;沟渠、渠道、道路和南宽的土地< < 1.0米,北宽< < 2.0米。
〈条例〉将可耕地分为五个次级类别:灌溉土地、望天土地、灌溉土地、旱地和林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可耕地的概念也随之发展,2007年制定的土地使用状况分类(GB/T21010-2007)补充了四个要素:一是随着土地的开发复垦,新增了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二是增加了临时改用其他用途的耕地;三是二级类增加了水田,同时将灌溉水田、菜地、望天田分别归类到水田、水浇地和旱地中;四是滩地和海涂强调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
与2007年相比,2017年新修订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强调了临时种植果、茶、林且耕作层未被破坏的耕地。
新形势下耕地保护
浅谈新形势下耕地保护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宣布,保护好18亿亩耕地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并要求18亿亩耕地要保持到2020年。
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研究院副院长谢俊奇介绍,18亿亩这个数字是经过有关部门科学测算过的。
耕地保护粮食安全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宣布,保护好18亿亩耕地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并要求18亿亩耕地要保持到2020年。
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研究院副院长谢俊奇介绍,18亿亩这个数字是经过有关部门科学测算过的。
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口有可能达到16亿,考虑到我国的人均消耗粮食量、耕地质量,以及平均亩产等要素,要保障粮食安全,18亿亩是底线。
国土资源部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全国现有耕地 18.26亿亩。
那就是说,到2020年,我国最多只有2600万亩耕地可用。
中国耕地保护失灵影响到了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社会稳定,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构成了威胁,是到了对耕地保护进行反思的时候了。
全社会需要从不同角度来重新认识18亿亩耕地红线。
一、现行体制与政策难以激发对耕地保护的热情和动力在现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下,各级政府不但是行政主体,而且是经济主体,各级组织执行农地保护政策时往往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行动目标。
第一,农地保护行动是一种集体行动,某一组织执行农地保护政策后并不能获得其行动所产生的全部贡献;第二,现行干部业绩的考核偏重于经济增长速度、产值等指标,在目前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的现实条件下,就必须将土地资源配置给边际报酬率比较高的非农产业;第三,将耕地征用后,耕地的产权就由“农民集体”转为“国有”,这块土地上产生的收人就归地方政府支配。
农民是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对其承包的土地具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能。
第一,有些地方的承包地经常处于不断调整当中,无田可保;第二,许多农民的主要收人已经来自非农产业,耕地只是承担着必要的劳动就业岗位和基本的生活保障责任,而不是商业生产。
耕地非粮化、稳定耕地、耕地进出平衡概念
耕地非粮化、稳定耕地、耕地进出平衡概念
1. 耕地非粮化:指在耕地上不再种植粮食作物,而是转而种植非粮食作物。
这可能是因为市场需求或政策导向的变化,或是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而采取的农业多元化经营策略。
但是,耕地非粮化也可能导致粮食供应不足,影响粮食安全。
2. 稳定耕地:指通过政策、技术、管理等措施,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不受严重影响,以保障农业的持续发展。
稳定耕地可以促进粮食安全、经济稳定、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发展。
3. 耕地进出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耕地的新增和流失之间保持平衡状态。
这涉及到耕地保护、节约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
保持耕地进出平衡可以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
耕地保护知识
耕地保护知识一、耕地概念耕地是由自然土壤发育而成的,但并非任何土壤都可以发育成为耕地。
能够形成耕地的土地需要具备可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的自然环境。
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1)必须有平坦的地形,或者在坡度较大的条件下,能够修筑梯田,而又不至于引起水土流失,一般超过25℃以上的陡地不宜发展成耕地;(2)必须有相当深厚的土壤,以满足储藏水分、养分,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之需;(3)必须有适宜的温度和水分,以保证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对热量和水量的要求;(4)必须有一定的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5)必须达到在选择种植最佳农作物后,所获得的劳动产品收益,能够大于劳动投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凡具备上述条件的土地绍过人们的劳动可以发展成为耕地。
这类土地称为耕地资源。
耕地资源包括两种类进:一是已开发利用的土地,即耕地;二是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即荒地。
耕地总资源: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的田地。
包括当年实际耕种的熟地;新开荒且已种植的地;“沿海”、“沿湖”地区已围垦利用三年以上的“海涂”、“湖田”;弃耕、休闲不满三年,随时可以复耕的地;因灾害或其它因素,虽然当年内未种植农作物但仍可复耕的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附带种植桑树、果树和其它林的地;年年进行耕耘种草的地。
不包括:因灾害或其它因素,已不能复耕的地;弃耕、休闲满三年的地,或者虽不满三年,但已经成为荒地的土地;不进行耕耘,净地种植牧草已成为永久性草地的土地;专业性的桑园、茶园、果园、果木苗辅林地、芦苇地、天然草场等;以混凝土等铺设的温室、玻璃室,导致栽培的植物体与地面隔绝的基地。
二、耕地资源分类1、根据耕地性质,耕地总资源又分为常用耕地面积和临时性耕地。
常用耕地:是指专门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种、能够正常收获的土地。
包括土地条件较好的基本农田和虽然土地条件较差,但能正常收获且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可用耕地。
常用耕地作为我国基本的、宝贵土地资源,受到我国《土地法》严格保护,未经批准,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得占用。
农田分为几种性质,农田和耕地有什么区别
农田分为几种性质,农田和耕地有什么区别农田可以分为10个类型,分别为旱地、水田、水浇地、梯田、坝地、平坝田、冲田、圩田、台地、条田。
1、旱地:无灌溉设施,依靠天然降水来种植农作物。
2、水田:筑有田埂,能够蓄水以及种植水生作物。
3、水浇地:具有水源与灌溉设施,能够进行灌溉。
4、梯田:丘陵山地为保持水土、发展农业生产,将坡地沿等高线辟成阶梯状田面的农田。
5、坝地:在水土流失地区的沟道中,采用筑坝修堰等方式拦截泥沙淤出。
一、农田分为几种性质1、旱地是指没有灌溉设施,依靠天然降水来种植农作物的农田。
2、水田是指筑有田埂、能蓄水、可种植水生作物的农田。
因干旱暂时改种旱地作物(或实行水旱轮作)的农田也属于水田。
3、水浇地是指具有水源与灌溉设施、可以进行灌溉的农田。
在农业生产上积极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改旱地为水浇地,是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措施。
4、梯田是指丘陵山地为保持水土、发展农业生产,将坡地沿等高线辟成阶梯状田面的农田,大多分布于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西北黄土高原。
5、坝地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的沟道中,采用筑坝修堰等方式拦截泥沙淤出的农田。
6、平坝田是指位于山间盆地中部、开阔河谷的河漫滩与阶地(或湖滨冲积平原上)的农田,其特点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田块完整、灌溉条件良好,在我国南方多作为稻田使用。
7、冲田冲田在南方丘陵山区是重要的农田,它是指位于丘陵或山间较狭窄的谷地上的农田,通常由沟谷头顺天然地势向开阔平坝河谷呈扇形展开。
8、圩田是指在江湖冲积平原的低洼易涝地区,筑堤围垦成的农田,干旱能够开闸引水灌溉,洪涝时可关闸提水抽排。
9、台地是指高出地面、四周有沟、形如台状的农田,修筑台地可改良土地,除涝治碱。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易涝易碱地区,于田间开挖沟洫,利用挖沟的土壤垫高田面,可降低地下水位。
10、条田是指为了便于耕作、管理、轮作换茬以提高土壤肥力,在农田中划分出若干个长方形的田块,通常是指由末级固定田间工程设施所围成的田块,它是农业生产中人畜及机械作业的基本单位,也是农田基本建设的最小单元。
耕地认定标准
耕地认定标准
耕地认定标准是国家对土地进行分类和评估的标准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我国耕地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耕地认定标准是根据土地的物理特征和农业生产需要制定的,国家将土地划分为一般农用地、林地、草地等不同类型。
而耕地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拥有着极高的农业生产价值。
耕地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地性质:耕地应具备一定的肥力和水源,有足够的土层厚度和透气性,适宜于作物的正常生长。
2. 土地利用历史:对于新开垦的土地,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耕种和管理,以确保其具有耕地的基本属性。
3. 可利用条件:耕地应具备自然和人为条件,包括有可靠的灌溉设施和排水系统、适宜的气候和水文环境,以及一定的管理措施。
4. 经济效益:耕地在丰富我国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方面扮演
着重要的角色,评估耕地时也需要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以上就是耕地认定标准的主要方面及要素,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城乡发展和农业生产的繁荣。
因此,我们需要广泛宣传政府对于耕地保护的政策方针,以便更好地保护我国的耕地资源,并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整治抛荒耕地措施
整治抛荒耕地措施一、背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抛荒耕地指的是不再被农民耕种和利用的土地,通常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农村人口流失以及农民转行等原因所致。
抛荒耕地的存在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采取措施整治抛荒耕地是十分必要的。
二、影响1.资源浪费:抛荒耕地本身是可用的土地资源,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将造成宝贵土地资源的浪费。
2.生态环境破坏:抛荒耕地容易遭受风蚀、水蚀等自然环境的侵蚀,导致土壤贫瘠、水土流失等问题。
3.农村人口流失:农村抛荒耕地增多,意味着农民流失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阻。
三、整治措施为了有效整治抛荒耕地,以下是几项常见的措施:1. 耕地复垦耕地复垦是指将抛荒耕地重新进行耕种、复垦,使其恢复到农业生产状态。
这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金,并组织农民进行复垦工作。
同时,农民也需要积极参与,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2. 土壤改良抛荒耕地大多由于长期不耕种而导致土壤贫瘠、水土流失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土壤改良。
土壤改良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料、矿质肥料、细菌肥料等手段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使耕地恢复到良好的农业生产状态。
3. 产业扶持为了激发农民耕种抛荒耕地的积极性,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产业扶持政策。
通过提供补贴、贷款、培训等手段,帮助农民在抛荒耕地上开展有益的农业生产,使其获得实际利益,提高抛荒耕地的利用率。
4. 生态修复抛荒耕地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在整治抛荒耕地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生态修复。
这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湿地、建设防护林等方式来实现,以保护和改善抛荒耕地的生态环境。
5. 活化利用对于一些较为特殊的抛荒耕地,可以通过改变利用方式,进行活化利用。
例如,可以利用抛荒耕地的区位优势,发展旅游、生态农业、农家乐等产业,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推动因素整治抛荒耕地涉及不仅涉及农业部门,还需要政府、农民、学界、社会公众等多方共同推动。
以下是几个推动因素:1.意识觉醒: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意识觉醒是整治抛荒耕地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新认识和澄清耕地的性质--敢问地租从哪里来?
朱启臻:
最近农村耕地流转出现了种种乱象,以流转为政绩,大搞农业规模经营的招商引资,提出“让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受益”的口号,把耕地流转作为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手段,一些地方还制定了土地流转最低保护价,把推高地价当成自豪的事情,甚至出现为流转而流转的怪现象。
更有甚者,有人竟然以流转耕地为名,做什么“大数据”,把耕地变成金融产品。
其结果是从根本上伤害了农民,伤害了农业经营者,也伤害了国家的农业安全。
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和澄清耕地的性质。
在封建土地关系下,耕地是农民最为重要的财产,买房子置地是农民积累财富的重要体现。
土地不仅为所有者提供农产品需求保障,还可以获得地租。
长期以来人们视地租为“剩余价值”,或是“农产品价格提高的结果”,而在今天看来,经济学意义的地租理论难以解释农业本质及其农业与农民的关系。
首先,耕地是农业安全的基础。
耕地是用来耕种的(转变用途另当别论),没有人耕种劳作,耕地就没有价值。
而种地从来都没有成为种地者发财的手段。
农业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在一个国家内部本质上是作为公共产品来体现的。
如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了基本农田,实行
农地用途管制制度。
因此,耕地不再是一般意义的商品,农业产品也不是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可以任意由市场来调节。
国际上对农业安全有个定义:在一个国家内部,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买得起,也买得到足够的农产品。
这个任何人,自然包括穷人,首先是穷人买得起。
这就限制了农产品作为商品生产的特征,在本质上它不遵守“物以稀为贵”的商品交换原则。
当农产品供小于求时,国家会动用一切手段,通过进口、不惜成本投入、限制消费等措施,保障公民的基本需求。
因此,农业生产者想通过农业获得暴利既不可能,也不被允许。
这是农业与其他产业最本质的区别。
一些人鼓吹农业发财论调,鼓动企业跑马圈地,试图通过农业获得暴利,是一种想当然的天真。
其次,耕地对农民来说承担着双重责任。
一方面,农民作为农业安全的直接实现者,承担着保护与合理利用耕地的义务与责任。
即农民具有把耕地利用好、保护好,为国家生产出符合需要的农产品的义务与责任;因此,就有了不荒芜土地,不允许改变土地的用途,不使土地肥力下降,不破坏耕地等约束。
当然,更不允许制造粮食短缺,哄抬粮价。
为了补偿农民因尽义务和责任而付出的成本或受到的损失,各个国家普遍的采取的措施是给农民补贴。
在农业公共产品性质前提下,没有政府补贴,农民是难以获得社会平均收入的。
因此,也就不存在传统经济学“剩余价值”与“提高价格”
意义的地租。
另一方面,耕地给农民提供了比任何财产都重要而稳定的保障。
有了一块地,农民就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就有事情可做,就有精神寄托,这是用财产价值难以衡量的。
因此,失去土地并不存在市场的等价交换标准。
即使获得的是高额的补偿也会出现“有钱的穷人”现象。
过分渲染耕地对农民的财产权,鼓吹流转土地获利,割裂了农民与耕地的关系,危害极大。
这种危害,首先表现为伤害农民,农民“既拿地租,又挣工资”的口号不绝于耳。
貌似为了农民的利益,实则伤害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发展权。
强迫农民流转耕地,致使农民处于无保障或保障不足状态。
其次,伤害了农业经营者。
鼓吹农业发财伦,不断推高农地流转租金,农业的高成本和高风险致使规模农业难以为继,极大挫伤了农业经营者的积极性。
其三,伤害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流转后的耕地多年撂荒、非粮化、非农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以及农业的短期行为,已经显示出了违背农业发展规律的严重后果。
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弄清楚农地的本质、明确农民与耕地的关系。
耕地对承包者来说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不能只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不能理解为权利与义务的分离。
承包者对耕地数量、质量的保护义务并不能因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丧失,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目的不在于让农民获得财产性收益,而
在于充分利用土地,确保国家农业安全,也为农民留下一条返乡的路。
一些企业把农民的土地流转后,直接或变相改变用途,农民有权力站出来保卫自己的耕地,制止企业把土地非农化,一线农民对土地的责任。
总书记说过,无论土地怎样流转,其承包权都是农民的。
这个判断很好的说明了农民对土地的责任。
土地是要流转的,但是不是强迫的方法,也不是高地租诱惑的方法,而是要逐渐完善土地的退出机制。
那些在城市有了稳定工作,已经融入城市的耕地承包者,可以把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一并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失去农业劳动力能力的老年人,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而退出土地。
农业经营者不应为流转土地付出额外的费用,那样不可能有可持续的农业。
对于那些没有稳定非农收入,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条件的农户,不能以任何理由强迫其流转出土地。
研究发现,在众多的土地流转方式中,自然、自愿地流转给自己的亲戚、朋友、邻里等,以发展家庭农场,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对农业发展最有利的途径。
流转出土地农民可以得到适当补偿,这应该是政府对农民保护与维护耕地的补偿,而不是地租性质的所谓财产收益。
作为对目前耕地问题的一点感受,思考不成熟,只是把问题提出来,供大家思考与讨论。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