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光的传播2教案冀教版.docx
【新版】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光的传播》【创新教案】
《光的传播》创新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从光与我们一天的生活导入,设计了“寻找光源”“我看见了光”两个活动。
通过“寻找光源”,帮助学生认识许多物体能发光,启发学生对发光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通过“我看见了光”探究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启发学生用其他材料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通过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和寻找生活实例等活动,让学生懂得科学原理的获得是需要反复验证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现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如何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学情分析光,这位大自然的化妆师不仅为万物描绘出了丰富动人的色彩,而且更以其轻盈敏捷的脚步将我们带人一个奇境般迷人的光学世界。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起始课,在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光,学生天天和光接触,但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对光既熟悉又陌生。
虽然每天都能见到光,但是对光的性质和组成都是不熟悉的,对于光的传播特点要引导他们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学习目标1.能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
2.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3.能从多次实验结果中,发现光传播线路的特点。
4.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光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
2.从多次实验结果中,发现光传播线路的特点。
难点:1.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2.设计实验,并找出生活实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评价任务1.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2.能够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准备各种光源的图片、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有关光是直线传播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
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寻找光源1.提问:谁能告诉老师在你身边有哪些会发光的物体吗?先把你知道的会发光的物体与同伴交流一下。
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会发光的物体有:太阳、火把、蜡烛、电灯、闪电、萤火虫……2.提问:月亮本身发光吗?生:有的说发,有的说不发。
三年级下册科学-光的传播优秀课件冀教版2
小飞象章鱼
短吻绿眼鱼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提示: 不要用手电筒照眼睛!
• 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 光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
夏威夷短尾鱿鱼 夏威夷短尾鱿鱼 夏威夷短尾鱿鱼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浮蚕 夏威夷短尾鱿鱼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光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灯光 浮蚕 夏威夷短尾鱿鱼 灯光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阳光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夏威夷短尾鱿鱼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光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 光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 夏威夷短尾鱿鱼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夏威夷短尾鱿鱼 光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 夏威夷短尾鱿鱼 闪电 夏威夷短尾鱿鱼 夏威夷短尾鱿鱼 夏威夷短尾鱿鱼 夏威夷短尾鱿鱼
夏威夷短尾鱿鱼
浮蚕
夏威夷短尾鱿鱼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闪电 浮蚕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灯光 萤火虫 光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 萤火虫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阳光 光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短吻绿眼鱼
灯光
烟花
萤火虫
闪电
信号灯
闪电 短吻绿眼鱼 光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 短吻绿眼鱼 萤火虫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夏威夷短尾鱿鱼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阳光 夏威夷短尾鱿鱼 萤火虫 浮蚕 萤火虫 小飞象章鱼 月 亮 不 是 光 源。 萤火虫 萤火虫
阳光
锦母角灯塔
热带虾蛄
透明鱿鱼
冀教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光的传播》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样本/年度:(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光光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本提出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能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
2.能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3.愿意跟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4.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教学设计是沿直线传播的。
5.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光。
6.能举例说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如何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二、材料准备:1.搜集发光物体的文字.图片资料及实物等;每组有三块规则的纸板.尺子.剪刀.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等。
2.课时安排:用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第一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第二部分。
三、教学过程:(一)寻找光源。
活动目标:1.能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
2.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实施过程:1.分4人一组,活动时间为15分钟。
2.活动时,教师鼓励学生在学校周围及室内寻找发光的物体,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讨论。
有些学生如果提出月亮是发光的物体,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认识月亮本身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
3.如果学生找的不是发光的物体。
教师就不告诉学生直接的答案,引导学生设法进行验证。
4.教师给学生讲解基本的分类启发学生对知道的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二)我看见了光。
活动目标:1.能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
2.能正确地用文字记录实验现象。
3.能从多次实验结果中,发现光传播线路的特点。
4.能设计实验,并找出生活实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5.能与小组同学研究光传播的特点。
6.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光的密切关系。
实施过程:1.分组时要3人一组,活动时间要一个半课时。
2.活动时,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哪幅图能看到手电筒的光,然后,引导学生分别按照两图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学生在组内多次进行实验,可以让前面两块硬纸板的孔对正,第三块与前两面块的孔不对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并得出初步结论。
小学科学第2课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2课光的传播(教学设计)光的传播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将围绕小学科学第2课光的传播展开教学设计。
光的传播是指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学生通过这一课程可以了解光的基本特性和传播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教学目标:1. 知道光的传播是指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2. 了解光在真空、空气和水中传播的不同特点。
3. 通过实验观察,掌握光的折射规律。
4. 培养学生对光的传播规律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教学重点:1.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 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过程1.1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1.2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1.3 光在水中的传播2. 光的折射规律教学过程:Step1 引入(5分钟)通过询问学生对光的传播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特点和光的传播过程。
通过简短的讲解,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2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10分钟)在黑板上画出光在真空中的传播过程,并向学生解释光在真空中的传播是直线传播,没有弯曲和偏折。
通过图片和实物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特点。
Step3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10分钟)带领学生思考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有何不同。
通过实验,比较光通过空气与真空的传播情况。
教师可以准备一个透明的容器,将它放在空气和真空中,学生观察光线通过容器影响的变化,并进行记录和总结。
Step4 光在水中的传播(15分钟)在水缸中放置一根长长的透明棍子,引导学生观察光通过水中的传播过程。
通过实验,可以尝试将光线从空气引导到水中,观察光线的变化。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光线在空气和水中的路径有何不同,并进行讨论并总结。
Step5 光的折射规律(20分钟)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光通过不同介质时的折射现象。
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直角三棱镜,在光源方向放置一个白色物体,让光经过三棱镜后进入空气或水中。
观察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帮助他们理解折射的概念和规律。
冀教小学科学三下《光的传播》word教案 (4)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光
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找出周围环境的光源,并能根据人造光源和天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2.能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
3.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光源,对光源进行分类。
通过“我看见了光”探究试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
三、课前准备(学生的准备的材料和资料)
分组实验材料:
1.火柴.蜡烛.硬纸片等;
2.电光笔.蚊香.空白色饮料瓶;
3.小手电,细.直.能弯曲的塑料管;。
光的传播-冀人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光的传播-冀人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概念及性质;2.掌握光的传播方式;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验证光的传播方式;4.培养探究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概念及性质1.光的概念:光是一种能够使我们看到物体的物理现象。
2.光的性质:直线传播、具有一定速度、具有折射和反射现象、无质量无电荷。
2. 光的传播方式1.直线传播:光线从光的发射点向各个方向传播,遇到障碍物时会直线传播,不能弯曲。
2.折射:当光线从一种物质射向另一个物质时,进入新物质后会改变方向,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3.反射:光线遇到光滑的物体表面时,会反弹回来并与入射光线成同一角度,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3. 实验实验一: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实验目的:观察光线传播的方式是直线传播。
实验步骤:用手电筒指向一个墙壁,并在墙壁上做一个小孔。
通过小孔可以看到明亮的光点,这就是光线。
移动手电筒,观察光点的移动。
可以看到光线总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实验二: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实验目的:观察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现象。
实验步骤:将一只杯子倒满水,然后用手电筒从一侧照射到水中。
可以看到光线在进入水中后,会发生折射现象,并且不是以直线传播的方式进入水中的。
实验三: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实验目的:观察光线遇到光滑的物体表面时的反射现象。
实验步骤:将一块小镜子放在桌子上,在镜子前放一个小物品。
通过观察可以看到物品的倒影,这就是光的反射现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光的概念及性质、光的传播方式。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验证光的传播方式。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光的概念及性质、光的传播方式;2.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验证光的传播方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观察物体周围的环境,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存在和光的重要性。
2. 讲授1.光的概念及性质:简单介绍什么是光、光具有哪些性质等;2.光的传播方式:介绍光的直线传播、折射和反射等。
探究光传播的教案二
本文主要是关于一堂探究光传播的教案的介绍和总结。
教案主要是围绕光的传播方式、光的反射、折射等方面展开,通过理论探究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光的特性和传播规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及光的本质特性。
2.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3.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对光的传播进行探究和研究。
二、教学过程
1.科学前置
在介绍光的传播方式之前,先了解光的本质特性。
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并了解光速度和波长的概念。
2.理论探究
介绍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让学生了解,仅当光线碰到非均匀介质的时候,会发生折射或饰面反射,进而引发了
光传输的多种现象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光的传播规律,引导学生探究光线的传播路径以及折射和反射现象。
3.实验操作
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通过探究凸镜和凹镜的特性、光在水和玻璃中的折射现象和光的反射现象等,观察和总结实验结果,从而加强对光传播的认识。
4.教学反思
通过展示光的特性和规律,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感受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等现象,加深对光的理解。
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感受和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和特点。
三、教学效果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关于光的传播方式、反射和折射等方面的知识,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光的特性和本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实验和理论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光传播的规律,也为之后的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光的传播教案
光的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特性和传播方式。
2. 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的规律。
3. 能够解释光的传播现象,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演示仪器(小反射镜、直尺、喷雾瓶等)、PPT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光的基本性质和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 理论授课(10分钟)图片、板书等方式讲解光的传播方式,着重介绍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光的传播路径和角度变化。
3. 实验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以下实验活动:a. 实验一:光的传播路径观察将一个点光源放在实验台上,用直尺测量光线在空气中传播的直线路径,并记录数据,观察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路径变化。
b. 实验二:光的反射角度测量用一条光线通过小反射镜,测量光线入射角和反射角,利用测量结果验证光的反射规律。
c. 实验三:光的折射角度测量用一束光线通过水或玻璃等透明介质,测量光线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并计算出折射率,验证光的折射规律。
4. 实验报告整理(1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5. 拓展与讨论(15分钟)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或问题讨论,例如:a. 光线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发生的?b. 为什么光能够直线传播?c. 光经过不同介质时为什么会发生折射?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境和所学理论进行讨论,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光的传播现象。
6. 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光的传播特性和传播规律,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光的传播特性和规律。
实验活动的设计能够锻炼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在拓展与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三年级下册光的传播教学设计doc
科学三年级下册《光的传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光的传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光”单元的首篇内容。
这一单元继续围绕“性质与功能”这一统一概念, 引领学生探究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离不开的光。
本课从光与我们一天的生活导入, 设计了“寻找光源”、“我看见了光”两个活动。
通过“寻找光源”, 帮助学生认识许多物体能发光, 启发学生对发光的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通过“我看见了光”探究实验活动, 引导学生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并启发学生用其它材料设计实验, 来进一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学生分析:光在学生生活中是最常见的、离不开的, 学习本课他们可能对一些生物能够发光感兴趣, 有些学生还可能认为月亮是发光物体, 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知。
三维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 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2. 能够对光传播的路线提出自己的猜想。
3. 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 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蜡烛, 蚊香, 带小孔的硬纸卡与底座, 手电筒, 厚玻璃, 激光灯。
学生准备:本课学具材料, 蜡烛, 手电筒, 细、直、能弯曲的塑料管等。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 同学们, 每天我们一走进教室, 看到明媚的阳光照进来, 老师就能看到大家一张张可爱的笑脸。
现在请同学们把教室中的窗帘拉上, 并关闭了所有的光源, 你发现什么?把眼睛闭上, 你能看见周围吗?我们还能看见东西吗?这是为什么呢?生:教室里黑暗, 没有光, 就什么也看不见。
师: 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现在, 我们的教师里可是一片光明, 可你能看见东西吗?这又是因为什么?生: 光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 同样什么也看不见。
师: 我们要想看到东西, 必须要有光, 而且光必须进入我们的眼睛。
三年级科学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光的传播 精品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课题】:第三单元光——《光的传播》【教学内容】:《光的传播》这一课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第1课。
【教学目标】:1了解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能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
3.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5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通过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我看见了光”探究试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教学难点:对光源进行分类。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课时】:第一课时【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准备:蜡烛、手电筒、火柴、打火机、3个中间有孔的硬纸板、【细、直、能弯曲的塑料管(或纸管)】教师准备:光沿直线传播图片、实验步骤等一些图片做成的课件,搜集卡,光源图片。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激发兴趣.1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幅幅美丽的图片.2.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欣赏了美丽的图片,你们发现几幅图有什么想法吗生:(略)师:是的,正是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光,我们的世界才被打扮的如此漂亮,如此迷人,对于光,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生:(略)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些谜.一起学习《光的传播》。
板书课题(二)新授1什么是光源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景色,这些让世界变美光是从哪里来的呢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现在,我把教室的灯关掉,你们能让教室亮起来吗[用打火机,蜡烛的同学请注意,不要烧着了手]生:活动(老师巡视,确保活动安全进行。
)师:你们是怎么做的.生:(回答自己是如何让教室变亮的.……)师:为什么这样做能让教室变亮呢生:因为它们都能发光.师:下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动脑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哪些发光的物体,并将找到的发光的物体填入表中,你们每找到三个就可以得到一奖励,看一看,哪一组在五分钟之内获得的奖励最多。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7. 光的传播-冀人版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光的传播》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光”单元的首篇内容。
本课从光与我们生活的环境导入,设计了“寻找光源”、“探究光的传播路线”两个活动。
通过“寻找光源”,帮助学生认识许多物体能发光,启发学生对发光的物体进进行简单分类。
通过“探究光的传播路线”活动,引导学生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启发学生用其它材料设计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学生分析:光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而且三年级的学生对发光物体十分感兴趣,在课前也进行了网络搜集资料。
有些学生还可能认为月亮是发光物体,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分辨光源。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2.能够对光传播的路线提出自己的猜想。
3.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5.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微课,多媒体课件,皮影戏网络视频生准备:手电筒,带有小孔的硬纸板,纸质投影屏,大号夹子,粗塑料吸管等教学过程一、由生活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教十分昏暗,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的教室马上明亮起来?生1:拉开窗帘师:对,让阳光进来生2:点上蜡烛生3:打开灯生4:打开手电筒师:这也是一个好办法生5:老师,只要把能发光的物体放到教室里就能明亮起来师:同学们想了很多好办法,我们请同学赶紧把离我们最近的发光物体——电灯打开吧。
二、实验一:猜想求证刚才同学们说了,只要是能发光的物体就能使教室明亮起来,其实这些物体有个名称,叫光源。
(幻灯片出示“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又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你们还知道哪些光源?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吗?生1:萤火虫是天然光源生2:电灯是人造光源生3:激光是人造光源生4:太阳是天然光源,而且它是自然界最大的光源师:嗯,说的不错,你的课外知识还真丰富呀生5:月亮是天然光源生6:老师,能自己发光的物体才叫光源,而月亮是反射太阳的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
小学科学第2课《光的传播》(教案)
小学科学第2课《光的传播》(教案)光的传播教案引言:《光的传播》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第2课,它介绍了光的本质以及在空气、水和玻璃中传播的现象。
通过这节课,学生将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本教案将为教师提供一个详细的课堂教学计划,以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教授这个关键概念。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本质和传播方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的传播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图来展示相关的光传播示意图。
2. 准备实验材料,如小镜子、玻璃杯、水等。
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 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光源,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光的理解,概括旧知识。
2. 知识讲解和示范(10分钟):- 介绍光的本质,解释光是由光源发出的能量,可以传播到我们的眼睛中。
- 通过PPT或黑板图,讲解光的传播路径并展示示意图,包括光线从光源射出,经过空气、水和玻璃等介质的传播。
- 与学生互动,询问他们对光的传播途径的理解。
3. 实验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小镜子和一张白纸。
- 学生在桌上放置小镜子,将纸片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以接收光。
- 请学生调整小镜子的角度,找到一个能够将光线投射到纸上的位置。
- 让学生思考并记录如何调整小镜子才能让光线最好地照射到纸上。
4. 讨论和总结(15分钟):-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解释为什么能够照射到纸上。
-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可以通过反射改变方向。
-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他们在调整小镜子角度时的经验和发现。
5. 拓展应用(10分钟):- 让学生观察水中的光线传播现象。
- 借助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后发生的折射现象。
-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让他们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6. 巩固练习(15分钟):- 在黑板上设计一些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知识回答。
小学科学第2课《光的传播(第1课时)》教案
小学科学第2课《光的传播(第1课时)》教案光的传播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了光的特性、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光的传播,让学生了解到光是如何从一个物体传播到另一个物体的。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掌握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并且速度非常快的知识;- 理解光的传播可以在真空中进行。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光的传播知识;-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和实验的习惯;-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参与和互相尊重的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光是如何到达地球的吗?"2. 让学生集体讨论,鼓励他们发表意见。
(二)展示与实验1. 准备一束光线和一面镜子,让学生自愿参与实验。
2. 展示实验过程,并对实验结果加以解释。
- 向学生解释:当光线照射在光滑的表面上,光将发生反射,改变方向。
- 学生观察和总结:光线在光滑表面上发生反射,改变方向。
(三)教学讲解1.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呈现图片,向学生展示光的传播过程。
2. 讲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性的知识点,同时进行解读。
- 光的传播方式:光是直线传播的。
- 光的传播速度:光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大约是每秒30万公里。
- 光的传播媒介: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四)知识拓展1.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更多关于光的传播的实例。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引导他们发现更多关于光的传播的现象。
(五)实践活动1. 分组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自行选择一个物体,观察和描绘光的传播路线。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
冀教小学科学三下《7光的传播》word教案(2)
将一张带小孔的纸板立在桌上,点燃一根蜡烛,使蜡烛的火焰和小孔一样高,在纸板的后面立一个纸屏,前后移动蜡烛,观察纸屏上的像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5.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光。
6.能举例说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如何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二、材料准备:
1.搜集发光物体的文字.图片资料及实物等;每组有三块规则的纸板.尺子.剪刀.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等。
2.课时安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第一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第二部分。
3.完成以上活动之后,教师启发.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如用塑料软管和蜡烛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初步结论。即当用笔直的塑料软管对准蜡烛时可以看到光,而当软管折成一定角度时再看蜡烛,就看不到光,当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引导,并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醒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三、教学过程:
(一)寻找光源。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
2.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实施过程:
1.分4人一组,活动时间为15分钟。
2.活动时,教师鼓励学生在学校周围及室内寻找发光的物体,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讨论。有些学生如果提出月亮是发光的物体,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认识月亮本身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
5.能与小组同学研究光传播的特点。
6.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光的密切关系。
实施过程:
1.分组时要3人一组,活动时间要一个半课时。
2.活动时,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哪幅图能看到手电筒的光,然后,引导学生分别按照两图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学生在组内多次进行实验,可以让前面两块硬纸板的孔对正,第三块与前两面块的孔不对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并得出初步结论。这个活动大约需要25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光
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本提出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能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
2.能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3.愿意跟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4.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教学设计是沿直线传播的。
5.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光。
6.能举例说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如何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二、材料准备:
1.搜集发光物体的文字.图片资料及实物等每组有三块规则的纸板.尺子.剪刀.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等。
2.安排:用2完成。
第一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第一部分,第二完成活动2的第二部分。
三、教学过程:
(一)寻找光源。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
2.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实施过程:
1.分4人一组,活动时间为15分钟。
2.活动时,教师鼓励学生在周围及室内寻找发光的物体,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讨论。
有些学生如果提出月亮是发光的物体,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认识月亮本身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
3.如果学生找的不是发光的物体。
教师就不告诉学生直接的答案,引导学生设法进行验证。
4.教师给学生讲解基本的分类启发学生对知道的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二)我看见了光。
活动目标:
1.能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
2.能正确地用文字记录实验现象。
3.能从多次实验结果中,发现光传播线路的特点。
4.能设计实验,并找出生活实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5.能与小组同学研究光传播的特点。
6.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光的密切关系。
实施过程:
1.分组时要3人一组,活动时间要一个半。
2.活动时,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哪幅图能看到手电筒的光,然后,引导学生分别按照两图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学生在组内多次进行实验,可以让前面两块硬纸板的孔对正,第三块与前两面块的孔不对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并得出初步结论。
这个活动大约需要25分钟。
3.完成以上活动之后,教师启发.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如用塑料软管和蜡烛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初步结论。
即当用笔直的塑料软管对准蜡烛时可以看到光,而当软管折成一定角度时再看蜡烛,就看不到光,当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引导,并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醒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4.活动的最后任务,教师应结合课本中的图,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包括有关的技术和设备,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原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
同时,从另一角度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实验结论。
(三)拓展知识
许多光源可以发热。
太阳光会使空气变得很热。
火和电灯既产生光又产生热。
你见过在炉子上被烧热的铁板了红光吗?我们感觉不到星星发出光的热是因为它们离我们太远了,事实上许多星星发出的光比太阳还要热。
萤火虫儿不发热是因为荧光不产生热。
(四)拓展活动
将一张带小孔的纸板立在桌上,点燃一根蜡烛,使蜡烛的火焰和小孔一样高,在纸板的后面立一个纸屏,前后移动蜡烛,观察纸屏上的像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