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简易检测方法
初中体育课运动负荷判断方法及有效控制
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前言
1979年,扬州会议确定了“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 为主”的指导思想,运动负荷大小成为评价一节 体育课水平的重要指标。
20世纪90年代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受 到了进一步的关注,许多教师在上体育课时,更 注重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忽略了体育课本身的 生理效应。
评定方法
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当心率在110次/分以下时,机体的 血压、血液成份、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故这种程度的负荷健身价值不大,当心率达到130次/分时, 每搏输出量接近和达到正常人的最佳状态,故这种程度的 负荷健身效果明显。当心率达到15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 开始缓慢下降;当心率增至160~170次/分之间时,虽无 不良的异常反应,但也未出现具有更好健身效果的迹象。
如果体育课后还有其他课程,应确保课结 束前脉率开始下降,课后10分钟心率基本恢 复安静水平。
2020/12/7
28
青少年适宜的运动负荷
性别 女生 男生
平均心率 125~140次/min 135~150次/min
强度 1.5~1.8 1.6~1.9
练习密度 25%~30% 23%~28%
朱连生、马向文在研究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与学生文化学习的关
是(√) 否(×)
31
三、运动负荷的有效控制
水平四(九年级)体育《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设计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学科:体育与健康
年级:九年级
授课教师:
一、教材分析:《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是2011年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理论课中一项重要的教材内容。运动负荷,是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在锻炼时只有保持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运动负荷过大、过小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效果;过大,又超出了人身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因此,要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并学会在实践中合理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水平四九年级学生,他们对动作的模仿能力较强,且好奇、好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直观示范法、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意义,知道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
2、学生结合体育锻炼的经验和教师的讲解,知道在实践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方法。
3、学生学会测定心率的方法以及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2、教学难点:在体育锻炼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视频导入
1、教师提问:为什么运动可以增强体质?
2、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超量恢复现象的视频,并引出两种观点(练的越狠效果越好;锻炼无须努力),提问两种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3、学生回答。
4、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二)学习运动负荷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1、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运动负荷的概念以及影响因素。
2、教师提问什么是运动负荷,以及影响因素?
初中体育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教案
初中体育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掌握自我监测体育运动负荷的方法。
3. 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自我监测结果调整运动负荷,提高运动效果。
二、教学内容
1. 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自我监测体育运动负荷的方法:心率监测法、呼吸频率监测法、肌肉疲劳程度监测法。
3. 运动负荷调整策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自我监测方法及运动负荷调整策略。
2. 教学难点:心率监测法的操作步骤及运动负荷调整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自我监测方法及运动负荷调整策略。
2. 示范法:演示心率监测法的操作步骤。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练习,运用自我监测方法,学会调整运动负荷。
4. 讨论法:分组讨论运动负荷调整策略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新课内容:讲解体育运动负荷的分类,自我监测方法(心率监测法、呼吸频率监测法、肌肉疲劳程度监测法)。
3. 示范演示:教师演示心率监测法的操作步骤。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练习,运用自我监测方法,学会调整运动负荷。
5.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运动负荷调整策略的应用,分享实践经验。
六、教学评价
1. 评价学生对体育运动负荷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掌握自我监测体育运动负荷的方法情况。
3. 评价学生运用运动负荷调整策略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
2. 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思考如何将本次课程内容与实际运动训练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运动效果。
平常怎样测定运动负荷
龙源期刊网
平常怎样测定运动负荷?
作者:李久兰
来源:《体育师友》2010年第03期
平常体育教学,上课只有教师一个人,怎样测定运动负荷呢?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很有实际意
义的。运动负荷的大小,是评定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只有适宜的运动负荷,才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要做到运动负荷适宜,是比较复杂的,需要掌握、分析大量的运动负荷的数据。也就是说,需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不同,反复多次测定课的运动负荷。下面简要谈谈在平常教学中测定运动负荷的方法。
一、首先要教会学生测定脉搏的方法,就是用手指按手腕掌侧外上方,小臂桡骨远端的桡动脉。如果部位按得准确,就会感觉到桡动脉有规律的跳动。这就是脉搏,也就是心率。通过心率来测定运动负荷,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办法。
二、在集体活动时,如开始、准备部分的走步、跑步,准备活动或成套的武术练习等,教师可以采用统一计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测定自己的运动负荷。具体方法是,学生在做某项活动的前后,由教师看表发令:“预备!开始——(10秒钟)停!”学生听到“预备”时,迅速用手指按桡动脉,“开始”到“停”的10秒时间里,就准确地计算运动心率,然后向教师报告各自的运动心率。教师把多
数学生的运动心率和最高最低的运动心率记录下来。这样,教师可以在一次测定中,了解全班学生的运动心率,有利于全面了解同一活动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影响。在初学测定时,由于方法不熟悉,往往会占用一些教学时间。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测定的时机,控制测定的人数,以防过多影响课的教学。随着学生对测定方法的熟练和测定工作的改进,占用教学时间的情况会得到改善。
测定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方法
测定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方法
(1)量和强度是构成生理负荷的两大因素.负荷量是指有效练习总的时间、总的次数、总的距离、总的重量等.负荷强度是指练习对机体刺激的程度,或者做练习时用力的大小或者做练习时机体的紧张程度.在一般情况下,强度对机体的刺激敏感性更强些,在安排与调节负荷时,既应注意负荷量,更要注意负荷强度.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生理负荷的总体,就一般来说应成反比关系,即负荷量很大时,负荷强度应减小;反之,负荷强度较大时,负荷量应减小,其中时间长短是一个重要因素.
(2)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是生理负荷的两个层面.学生做完身体练习之后,心率、血压等都会发生变化,测得这些变化的数据,称为负荷的内部数据,而学生做练习的次数、总时间、总距离等,则称为负荷的外帮数据.对于同一个学生来说,负荷的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是相对的.不同的条件,负荷外部数据相同,内部数据可能不同,反之也如此.在安排和分析负荷时,既要考虑外部数据,又要考虑负荷的内部数据
(3)休息的量和恢复的强度.①休息的量是指在负荷后机体体力恢复前休息时间的长短.例如,在体育课、上跑60米×3,跑完第一次休息2分钟,跑完第二次休息3分钟,跑完第三次休息4分钟等.休息的量不同,对机体的影响明显不一样.恢复
的强度是指在休息间歇时间内,机体恢复过程的水平.例如上述实例中学生跑三次60米,跑完第一次后休息2分钟,心率从140次/分降到110次/分;跑完第二次后休息3分钟,心率从145次/分降到115次/分;跑完第三次休息4分钟,心率从150次/分降到100次/分,可看出机体恢复水平是不同的..
运动负荷常用的测定方法
运动负荷常用的测定方法
1. 最大摄氧量测定法
最大摄氧量是指身体在运动中有效利用氧气的最大能力,它是评价人体有氧运动能力
的重要指标。最大摄氧量测定法是通过使用特定仪器测量参与者在跑步、步行或自行车上
运动时呼吸道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来计算最大摄氧量的方法。这项测试需要在实验室环
境下进行,通过多个阶段的运动来逐渐增加运动强度,以达到测量最大摄氧量的目的。
2. 心率变异性测定法
心率变异性(HRV)是指心跳之间的间隔变化,它是一种评估心脏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指标。运用HRV测定法,可以确保运动负荷在合适的范围内,从而达到最优化的训练效果。一般情况下,通过监测器测定参与者的心跳,然后通过软件计算出心率变异性。
3. 乳酸阈值测定法
乳酸阈值是维持心肺系统和肌肉系统稳定的最大运动强度,它是评估运动负荷的重要
指标。通过测量参与者运动时的血乳酸浓度,在阈值上或以下的运动状态下监测,可确定
乳酸阈值。
4. 最大心率测定法
最大心率测定法是通过运动测试减少心跳数目的方法,从而评估参与者的最大心率。
在测试过程中,参与者要逐渐增加运动强度,直到达到最大心率为止。
5. VO2max预测测定法
VO2max预测测定法是根据个人的身高、体重和年龄等基本信息,使用特定的公式或设备来预测个体能量代谢最大值的方法。这种方法相对便宜,适合普通人群的运动负荷评估,因为它不需要运动实验室设备或专业技能。
6. 功率阈值测定法
功率阈值(FTP)是一个人在最大耐力条件下所能维持的功率负荷,它通常用于骑车运动员的训练负荷评估。由于肌肉在面对持续高负荷时的特性,功率阈值测定法被用来判断
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
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
1. 心率监测:使用心率监测器可以实时监测心率,并根据特定的心率区间来评估运动负荷。例如,可以使用卡尔沃氏公式计算出最大心率,并根据最大心率的百分比来确定不同程度的运动强度。
2. 累计距离:累积跑步、步行、骑车等活动的距离,可以根据一定的距离和时间单位来评估运动负荷。例如,在跑步中,可以根据每公里的时间来计算每日或每周的运动负荷。
3. 主观感受:体育和健康专家认为,个体主观感受是评估运动负荷的重要指标之一。使用自我评估量表,如Borg RPE(Ratings of Perceived Exertion)量表,让个体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评估运动强度。
4. 加速计:加速计可以测量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并通过计算出每个时间段中的加速度和变化来评估运动负荷。例如,使用手环或运动手表采集运动数据,评估每日或每周的运动负荷。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简便方法并不是精确的,因为它们无法较好地考虑个体的生理特征和运动史等因素,而运动的负荷也受伤害、环境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建议使用多个方法结合起来评估运动负荷。
中小学体育课中运动负荷的判断方法与有效控制
2、绘制脉率曲线图; 3、通过图中各点做横坐标的垂线:
将纵横坐标变化曲线分割为15个小区
4、计算各划分小区的生理负担量
Σ Xn=N×t+
1 2 d×t
∑xn:每个小区的生理负担量; N:每个小区的最低脉率; n:每个小区的最高脉率; d:最高与最低脉率之差; t:每个小区所占时间(min)。
根据公式计算出的结果为:
左右;“相当累”便在17~18左右。把此值扩大10倍,即
得到当时的大概心率,前者在130~140次/分;后者在
170~180次/分。适用于自觉的运动强度的运动应是全身
运动,同时又是稳定运动,即经过4~5分钟以上一定强度
的运动后,用当时的自我感觉对照表使其量化。
(1)运动环境是否卫生。
(2)运动场地和器械是否合理和安全。 (3)学生着装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4)室内场馆的通风、照明、温度和湿度等情况。
二、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测量与评定
通过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测量,可
以了解运动量的大小,观察机体对体育
课的反映和评定学生身体功能水平,为
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㈠测量生理负担量的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性质和连续性,以及教学组织过程,把区的 范围扩大或合并。根据一定的时间间隔和练习内容,将本次课的
15个小区合并扩大为四个大区。
7、计算平均生理负担量;
运动负荷诊断方法
•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变 化主要是在训练负荷 的影响下产生的。运 动员所取得的运动成 绩以及竞技能力的变 化,都与其所承受的 训练负荷的质与量有 着密切的关系。
以下两个特征表现
一:负荷的量可通过练 习次数、训练时间、 练习距离、负荷重量 等特征表现出来。 如:举重40kgX5/组 =200kg 这里的200kg就是 负荷总量
诊断方法
观察法 • 观察运动员运动 负荷后面部表情、 身体形体。如,运 动后脸色发白、嘴 发紫、不愿说话、 坐在地上不肯动, 这说明负荷过大。
诊断方法
• 技能诊断
• 如:武术中 马步 冲拳 刚开始练习 时马步四平稳健 ,冲拳有力,等 到达一定负荷时 腿发抖马步不稳 ,拳打无力,动 作变形。
以下两个特征表现
• 二:负荷强度可以通过练习速度、单次负 荷重量、练习时间的密度以及难度表现出 来。 • 如:举重50kgX3/组 • 50kg是负荷强度 • 100米X5组 间歇30s • 所用的时间大小是负荷强度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断方法
• • • • • • 生理 1.心率测量法(220—年龄)X60%~85% 如我(220—22)X60%~85%=118~168 超过说明负荷偏大,反之偏小。 2.血液中的酸碱度含量 正常情况血液中酸碱度含量 PH(7.35~7.45) • 负荷后会上升。
体育课生理负荷量的评定
单高峰型。 即课的开始,生理曲线 逐渐上升,到课的中间 达到最高Baidu Nhomakorabea然后逐渐下 降。 新授课,初中体育课的 生理曲线,应以单峰型 为好 。
高峰偏前型。 即生理曲线在课的前半 部分达到最高,然后逐 渐下降。 综合课 ,体操教材中 的静力性力量练习,中 小学体育课的生理曲线, 应以高峰偏前型为好 。
实验器材
• 秒表 • 坐标纸
实验方法和步骤
一、测定体育课运动 过程中的心率 1、测定受试者安静 时的心率
2、在上课过程中,每 3min测定一次心率并做 好记录; 3、课后10min测试最后 一次心率。
实验方法和步骤
二、计算生理负担量的有关参数
1、将各个时刻测得的脉率数据 绘制在坐标纸上(以时间为横坐标, 对应的心率为纵坐标)
表:生理负担量指数评定表 生理负担量指数 2.0~1.8 1.8~1.6 运动负荷等级 最大 大
1.6~1.4
1.4~1.2 1.2~1.0
中等
小 最小
实验结论与分析
二、对脉率曲线进行评价
若曲线从开始部分逐渐升高并在基 本部分达到高峰,然后再逐渐下降, 课后10min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则 说明课的总负荷量及各个部分的负荷 量较为适宜。
图:体育课脉率变化曲线图
实验方法和步骤
• 2、将曲线上的各点与横坐 标连成一垂直线,将整个 曲线划分为15个部分(以 一节课45min,每3min测 一次心率计)
浅谈评定体育课负荷的几种方法
育课 的运 动 负荷 是一 项 复杂 的工 作 ,所 以在 体育 课 中 ,教师 要 深 入 钻 研 , 充 分 了 解 学 生 的 各 种 生 O 年 第 期 理 、心理 反 应 ,通 过多 种方体 育 教 学/ 2 0 法 来
生理测量法 等进 行。 第 一种 方 法 : 察法 ( 观 又称 经验法 ) 。观 察 法 是 教 师 在 教 学 训 练 中,用 自己的经 验 去观 察学 生
外 部 的 生 理 反 应 。从 而 分 析 、 判
常 ,练 习质量显著下 降 ,且对 活动
失 去 兴 趣 和 信 心 ,这 说 明 运 动 量 超 过了学生的生理 负担 能力 。这 种检 查 与 评 定 的 方 法 其 优 点 是 能及 时 发 现 问 题 ,及 早 处理 ,但 不 够 准确 。
于 进 行 的 生 理 测 量 方 法 是 测 量 脉
的几种方法
生 完 成 练 习有 些 费 劲 ,但 仍 说 明 运 动量还是 比较恰 当的。如 果学 生在 练 习 中面 部通 红 ,呼 吸显著 加快 , 动 作 不 稳 当 ,注 意 力 尚好 ,但 执 行 指 令 不 准 确 ,改 变 方 向 时 常 出 现 错 误 ,则表明运动量稍 大。假如学生 在 练 习 中 出现 面色 苍 白或 红 中带 紫 ,呼吸急促并表浅 ,排 汗量 非常 多或出现冷汗 ,四肢 发抖 ,动 作失
[教育学]体育课密度与生理负荷的测定
第三节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与负荷
一、体育实践课的密度
(一)概念
体育课密度亦称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是指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每次课中的教学活动有救师指导、组织措施、学生练习、观察与休息、学生互相帮助与保护等5项(表8—4)。
课中某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称为专项密度,如教师指导的密度、课组织措施密度、学生练习密度等。
1.教师的指导:包括教师的讲解、示范、纠正错误、演示教具和个别指导等。
2.组织措施:包括整队、调动队形、搬运安装、分发和收回器材等。
3.学生练习:包括教师规定的练习和自我练习。
4.学生间相互帮助、观察、讨论、分析等。
5.休息:指学习后必要的休息和必要的等待时间。
对于体育课而言,上述五种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并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任务,各种活动分别占有不同的份量和比重。一般是教师指导约占15-20%左右;学生练习约占30-50%左右;组织措施约占10-15%左右;学生的观察、帮助约占12-25%,但这只能作为参考,不可照搬。应注意根据课的具体目标、教材性质、学生人数、场地器材、气候条件等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
课的密度安排是否合理,即是否有效、合理地使用体育课的时间,直接影响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体育课密度的安排与调控
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下列要求:
1.教师在课前要根据课的任务、教材特点、教学条件等情况,合理地确定和安排各项活动的时间和分量,要进行周密的计划和准备。如新授课,教师指导的比重就相对大一些,而复习课则学生的练习时间相对多一些;再比如,强度小的教材(武术、技巧、长跑等),要比强度大的教材(短跑、投掷等),练习时间相对长一些等等。
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影响因素、确定依据及检测
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影响因素、确定依据
及检测
运动负荷会直接影响:一是,技术学习的熟练程度,即: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的提升;二是,生理机能的负荷承载的锻炼程度,即:体质健康;三是,意志力磨练程度,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由此可见,运动负荷与
三维目标的达成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必须科学安排学生的运动
负荷。
一、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界定及影响因素
1.相关的概念再认识
运动负荷简称负荷。广义是指有机体在运动(身体练习)过程中所承受的生理、心理负担。分运动生理负荷和运动心理负荷两种。
生理负荷是指运动训练负荷给予运动员机体生理上的刺激。通过生理负荷
使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产生适应性变化,提高机体参与运动竞技的能力。
决定运动负荷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量"和"强度"。"量"是指完成动作的次数、
组数、时间、距离等;"强度"是指完成练习所用力量的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包括动作的速度、练习的密度、练习间歇时间的长短、负重的大小、投掷的距离、跳跃的高度和长度等。量和强度要处理适当。强度越大,则量就要相应减少,强度适中,则量可以相应加大,要做到适量,以练习者承受得了并有一定
的疲劳为度(学术文献数据库)。
运动心理负荷的简称。指运动者在运动(身体练习)过程中所承受的心理负担。一般指运动中的情绪、注意和意志等方面的心理变化。其变化强度是否适宜,对运动(包括教学、训练、锻炼)的效果具有特殊的作用,尤其是在水平接近,争夺激烈的竞技体育比赛中,则更具有决定性意义(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
2.运动负荷的影响因素
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是一对从属于运动负荷量的相关因素。在体育课上,
试谈体育课生理负荷量的测量与评定
试谈体育课生理负荷量的测量与评定
佛山市第十三小学李英涛
通过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测量,可能了解运动量的大小,观察机体对体育课的反映和评定学生身体功能水平,为改进体育课教学提供依据。同时也是评价一堂体育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
一、测量生理负荷量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是将被测者安静时、准备活动结束时、基本部分结束时、整理活动结束时和课后5min的脉率绘成曲线图,根据曲线图的变化,分析体育课的负荷量是否合理。
例如,某次体育课中各部分的时间和脉率测定情况如下:
安静时脉率(课前)为80次/min;
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占时9min,测得一次脉率100次/min;
基本部分占27min,共测6次脉率,分别为128、130、142、158、178、140次/min;
结束部分占4min,测得的脉率为100次/min;
按照上述顺序绘出的脉率曲线图(图1)是一条不规则的曲线图。从图中难以分析该次体育课的生理负荷量是否恰当,因为既不能以某一次脉率,如100次/min,断定本次课的生理负荷量不大;也不能以某一次脉率,如178次/min;而断定本次课的生理负荷量过大。这时,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通过计算出本课次平均脉搏:128次/min来进行确定本课次的生理负荷量是否恰当。但是,为了更科学地得到结论,下面让我们对测定的数据再做进一步的加工、整理与分析。
表1.某次体育课中脉率变化曲线图
首先,将图中各点(即脉率数)与横座标之间作一垂线,这样就把这次体育课分割为8个小区,然后用下列公式计算各小区的生理负荷量:
∑Xn=Nt+dt
其中∑Xn表示各个小区的生理负荷总量,N表示各个小区中的最低脉率,t
谈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测定与评估
谈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测定与评估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经常遇到如何安排运动负荷的问题。运动负荷过小,学生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小,生理适应性变化也小,机体机能得不到提高,就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运动负荷过大,则会引起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恰当地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对提高教学质量,弱强学生体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如何安排一节课的运动负荷
1、根据人体机能活动规律,一节课比较合理的运动负荷就是不规则的从低到高逐渐上升,一般在课的后半部分达到最高点,然后逐渐下降,课后五至十分钟恢复到课前水平。
2、一节课的运动负荷安排应以大多数学生的机体水平为准,个别学生区别对待,分别提出不同要求进行调整。
3、根据教学对象,教学任务,教材性质的不同组织教法也应不同,始终保持运动负荷适中,使一切练习均在有氧代谢的条件下进行。
二、如何正确测定一节课的运动负荷
《体育理论》关于“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中指出,运动负荷的测定主要有观察法和生理测定法两种,但在实际测试过程中,明显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
1、客观法仅从学生的外部表现判断运动负荷是否适宜,由于没有具体标准,所以不够准确,又较难正确掌握。应结合《运动医学》中关于“疲劳程度的标志”比较准确又宜掌握。
2、生理测定法比较客观准确。由于条件限制,通常只采用脉搏测定法。但脉搏测定法也没有量化标准,只能从绘制的脉搏变化曲线图上分析,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应增加“中学生体育课运动量指数评定表”,有量化标准,比较确切。详见下表:中学生体育课程运动量指数评定表
(摘自《中学体育教学基本知识问答》)
运动负荷的检测与分析方法
运动负荷检测与分析方法
一、了解几个名词
(一)、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由强度、密度、时间、数量及运动项目的特点等因素构成。在锻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人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二)、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爬、投掷等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三)、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一次体育课练习的总时间或每个练习的间歇时间,在保证一定的合理强度和密度的同时,练习时间持续的长短直接关系着运动负荷的大小。如果一节课,学生长时间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负荷就偏大。运动时间可以根据不同的人制定不同的项目。
(四)、练习密度
练习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练习密度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运动负荷,一般与运动负荷成正比。
二、运动负荷检测与分析从两个方面入手:(每学期对所有体育教师体育课进行1次以上运动负荷检测与分析:填好两张表作好两个分析)
1、体育课运动负荷(心率)测定记表(表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简易检测方法
体育教学中对运动负荷的把握事关学生身心健康和体质发展的大事,在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具有适宜的负荷量,首先要在备课时考虑学生年龄、性别及个体差异等实际情况,再确定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练习的次数。在体育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引用中医望、闻、问、切的方法调控学生的运动负荷。
望,在教学中要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如若学生精神饱满,运动欲望较强,可以适当的增加预定的运动负荷,相反则减少运动负荷。在练习过程中也要再仔细观察和分析运动负荷的大小以及变化情况,根据学生的外在表现来调整运动负荷。
闻,是医生凭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这里我们主要用“听”的方法来判断学生的负荷情况,在教学中听到学生在运动中呼吸比较急促,喘息的比较厉害,则应降低他们的运动负荷。相反,则增加其运动负荷。
问,其实运动负荷是否适宜练习者最有发言权,他们可以更直接的感受到负荷量的大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询问学生练习的感受。另外,平时要与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的作息、饮食及学习时间等情况,对制定适宜的运动负荷也是有帮助的。
切,在运动过程中,除去环境、心理刺激或疾病等因素外,心率和运动强度间存在线性关系,所以用心率(脉搏)来换算运动强度是非常简便且可靠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要把握比较适宜的运动负荷,最好能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学会自测心率,然后采用年龄减算法(运动适宜心率=180-年龄)来判定运动负荷是否适宜。
1)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是体育锻炼中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人体运动时,身体要承
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体内异化作用加强,能量物质储备逐步下降。这一时期称为工作阶段。由于能量物质大量消耗等原因,运动后便会产生一定的疲劳,但经过休息调整,消耗的能量物质又逐渐恢复到接近或达到运动前的水平,疲劳也随之逐渐消失。从疲劳到疲劳消失的这一过程叫恢复过程。恢复过程不但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且经过合理的休息后,在一定的时间内,机体的能量物质贮备及体能等方面还会超过原来的水平。这种现象叫做“超量恢复”。
(2)运动过度疲劳综合症
运动过度是指运动者在锻炼过程中承受的运动负荷超过了机体所能正常承受的能力。
一般表现为参加锻炼后的第二天,锻炼者感到疲劳或肌肉酸痛僵硬、精神不振,出现所谓“锻炼的延续效应”。严重者还会产生注意力涣散、容易激动等心理症状,以及睡眠不好、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等。
出现运动过度的一般症状后,可以通过增加两次锻炼之间的休息时间、减小锻炼的运动负荷等方法加以缓解。但严重者,还需要采取增加营养、接受理疗和按摩等措施,尽快使机体得到恢复。否则,会导致症状进一步恶化。
运动负荷过大是引起运动过度症状的主要原因,但缺乏合理的休息或饮食质量差、营养不平衡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9.作业安排:教师在下课前要观察学生的外在表现,如果大多学生额头出汗,气息不平,则表示有一定的运动负荷。也可和部分学生进行课前交流,问他们感觉如何,活动内容等。最科学的方法是检测学生(运动水平一般)的心率,一般可以估计出,心率如果在每分120次左右,说明有中等运动负荷,心率在100——120次左右表示低运动负荷。根据学生的外在表现和心率,可以合理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运动负荷。
实践中,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主要体现在根据运动任务、对象的水平、年龄阶段及规律这些方面做相应的构思,切忌盲目的加大负荷,运动负荷的大小是相对的,对于绝对值同等的运动负荷,其对不同人体的刺激反应程度是不同的,这是人体存在着个体差异及个体在不同时期承受负荷最大限度的能力具有变异性特点所决定。所以,体育作为学校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对增强体质、掌握与提高运动技术、技能、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锻炼只有达到合理的运动负荷,才能达到防病和健身的效果,但运动负荷超出一定上限就可能出现危险。所以教师在具体的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时,必须遵循有效性和安全性原则,一定要结合每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做到灵活机动,科学调节,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11.自我问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动作表现,控制练习的数量和次数,适当延长和提高休息时间和频度,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冬季大课间活动如果进行大运动量的长跑要注意进行集体恢复,做好
整理活动,比如跑三圈可以走一圈在回教室或上体育课;紧接着上体育课的班级学生在大课间活动,班主任和体育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控制运动量,以提高体育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