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 筛选信息(一)——局部信息筛选整合学案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之筛选整合信息教学设计附练习及答案 (一)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之筛选整合信息教学设计附练习及答案 (一)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之筛选整合信息教学设计附练习及答案随着中考的临近,如何高效地复习说明文阅读成为了许多考生所关注的问题。
其中,筛选整合信息是说明文阅读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教学设计及相关练习和答案。
教学设计:一、概述在说明文阅读中,筛选整合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考生快速地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理清文章结构,掌握文章的重点信息。
本节课将以“如何筛选整合信息”为主题,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巧。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2、让学生学会如何筛选文章的主旨、段意、细节和论证信息;3、让学生了解常见的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4、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引入1、呈现一篇说明文,并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主旨;2、提问:“如何才能快速地找到文章的主旨和要点?”3、自由讨论,探讨学生的看法。
(二)讲解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1、查找标题、小标题、导语、题图;2、略读全文,抓住段意,找到各段主题句;3、挖掘关键词,找到文章的重点信息;4、辨别作者的论证和观点。
(三)小组讨论及合作练习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找出本组所阅读文章的主旨和要点;2、学生合作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1、提问:“这节课学到了什么?”2、收集学生的思考,总结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3、家庭作业:阅读一篇说明文,尝试运用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挖掘出文章的重要信息。
四、教学评价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的思维互动和参与度。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和练习情况来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
运用本设计,教师可以全面地帮助学生掌握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能够在阅读说明文的过程中快速获取文章的主旨和要点,并理清文章结构和重要信息。
练习与答案:1、阅读下面这篇说明文,回答问题。
How to create a beautiful gardenA beautiful garden can be a relaxing retreat, bringing peace and tranquility to your outdoor space. Here are some tips tohelp you create your own beautiful garden:1、Choose the right plants - Consider your climate and soil type when choosing plants for your garden.2、Plan your garden design - Sketch out your garden design and consider color schemes, plant placement, and garden features.3、Invest in good soil and water management - Good soil and water management is crucial for the health of your garden plants.4、Add garden features - Consider adding features such as a bird bath, pond or fountain, or garden art to enhance the beauty of your garden.1、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A. How to choose the right garden plantsB. Some tips to create a beautiful gardenC. How to add garden featuresD. The importance of good soil and water managementAnswer: B2、What's advised to consider when choosing plants for your garden?A. Your favorite colorB. Sunshine or shadeC. Price of plantsD. Your friends' opinionsAnswer: B3、What's crucial for the health of garden plants?A. Plenty of sunshineB. Good soil and water managementC. Regular wateringD. Adding garden featuresAnswer: B本文以“如何打造一个美丽的花园”为主题,提供了四个主要方面的建议,即选择正确的植物、规划花园设计、优质的土地和水资源管理以及增加花园景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如何筛选并整合信息?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如何筛选并整合信息?这个问题真的有点大了。
这样吧泛泛地说一下吧。
首先,要读懂整个文本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嘛,总要有所阐发的,这个论点不像小说的主题那样隐晦,需要探究,而是大多数都很表面化,注意开头结尾段落的总起或总结句。
弄清楚作者观点所在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一步,需要有整体感知能力。
其次,弄清楚每自然段表达的核心内容。
一般的论述类文本段落较少,每读一段问问自己这段作者表达了什么意思,概括时注意段落的结构,结论性句子,总结性句子不要错过。
这个步骤中需要你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第三,在第二步基础上,分析各段之间的关系,明确是并列、递进、因果、条件、转折等哪些关系,这样文本的结构就理清了。
常见的结构是总分总、总分、分总等。
以上三步你就弄清楚了这个文本“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这两个问题,也就是说你基本读懂文本了,这样,用我的话说,你才有资格答题了。
以上三步阅读顺序对于水平高一些的读者来说,会颠倒的,一般是一边读文本感知每段内容一边分析段落关系,理清结构,然后明确本文的观点,也就是一步到位。
至于筛选信息能力,这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你按照一定的要求或标准(往往是题干要求),把相应的信息筛选提取出来。
比方说我有一篮子豆,各种豆子都有。
我让你挑出红色豆子黑色豆子绿色豆子是很简单的事情,让你挑出长的扁圆的大的小的豆子也不难,让你挑出蛋白质油脂含量高的就难了,因为你要清楚各种豆子的蛋白质含量和油脂含量,怎么知道呢?文本中一定有相应的信息的。
找到了,就好筛选了。
还有整合信息能力,有时间再聊吧,阅读训练是系统工程,多读多练,掌握并熟悉方法,需要时间和耐心,希望我以上内容对您有用。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局部信息筛选整合学案
学案38 筛选信息(一)——局部信息筛选整合学案目标掌握做局部信息筛选整合题的方法技巧。
所谓信息是指文章要告诉读者的容,是一种认识、发现和感受,也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信息、情报或者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等。
阅读文章要把注意力放在重要信息上。
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信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
②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思想情感的语句。
③文章中的标题、过渡句、文后的注释等等。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是卷的命题重点,三道题中占了两道。
从命题实践看,这两道题是从局部和全文两个角度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能力。
所谓局部信息筛选题,具有以下特点:①筛选标准明确、具体。
②重要信息筛选的区域相对较小。
③重在判断重要信息的正误。
④筛选的容主要围绕论述类文本的观点与材料、文意概括展开的。
具体的筛选容和题型如下:(1)易混重要概念辨析的信息筛选判断。
(2)观点与论据关系的信息筛选判断。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容就是把握观点和论据的关系。
观点往往出现在引材料、举例子的前后,或者出现在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中。
围绕观点,作者从哪些方面(角度)论证的,或者列举了哪些材料支撑观点的。
试题往往给出观点,要求判断支撑它的材料信息的正或误。
演练体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考试,尤其是大规模、普及化和历时长久的选拔性教育考试,是文化整合的重要途径,对于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整合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科举考试以选拔行政官员为目标,以教育考试为手段,与文化整合密切相关。
在科举制下,读书人要进入封建统治阶层,必须接受相应的儒学、文学、历史等文化知识教育和写作技能训练,必须参加科举考试,达到科举选士的文化标准。
科举考试的文化整合功能,是由科举选士的特殊地位和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附解题技巧与实战演练)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题技巧“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论述类文本阅读必考考点,所谓“筛选信息”,即“筛选文章重要信息”,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在文中进行搜索、辨别并提取文中的主要信息,包括文章的论点、论据、作者的见解、写作意图等,去次存主,挑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语言材料。
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把篩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归纳、转述、概括等二次加工,重新组合,使其符合题目的要求。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从本质上说,选择题的各个选项已经是命题人对文章信息进行归纳、转述、概括后的结果,我们只需判断其正误就好。
因此,洞悉命题人常设置的陷阱,确定信息的源头,与原文内容进行仔细比对,就是准确答题的关键。
1.根据题干关键词,精读材料,确定信息源头。
答题时,要始终抓住题干,特别是分析选项时不要忘记题目的具体要求;精读文章时,要抓住文章主旨句,对与文章脉络、作者观点或和选项内容有关的词句进行圈点勾画,把握好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2.对照题目与文本,仔细比对,找准设错点。
命题人常设置的陷阱有:曲解文意、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混淆时态、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和绝对武断,我们在比对判断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1)比对词语,看选项的用词是否有差异。
关注比对选项和原文中的表范围词、程度词;表示时间或结果的词语;代词;关联词;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词。
(2)比对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看选项的逻辑是否严密。
做题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因果、假设、条件、递进、转折和并列关系的词,关注句子间的关系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
(3)比对文章得出的结论或者论据,看选项的推理是否成立。
注意去比对选项和原文中陈述对象、被陈述对象的位置,以及选项中的结果或结论是否有依据。
二、主观题解题技巧选择题着重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而主观题则更加注重“整合”信息,题型比较灵活。
1.粗读文章,整体把握。
在筛选信息前,我们可以先速读一遍文章,借助关键语句去明确文章大意,整体把握全文,快速感知主要信息。
学案7:.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穿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包含两层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整合文中的信息。
按照思维的一般规律,应是先筛选,然后整合。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次留主,通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所谓“整合”是指把筛选出来的有用的语言材料按题干要求进行分类,用准确的语言对加工过的信息进行描述或总结概述。
“信息”是指作者通过阅读得到的知识、内容、事实、理论、观点或设想等。
“文中的信息”主要是指文章中介绍的最新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进行阐释的语言材料、作者的观点等。
可以是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也可以是能够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形式和手法,如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和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等。
主要是指: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有力反映作者的观点、集中表现文章主旨的内容。
往往表现为文中现成的词语、句子,或者是隐藏在语句里面的深层含义,闪烁在字里行间的隐含的意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的分析,按照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
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整合,即“调整组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程。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
题型主要是单项选择,有些是简答。
论述中的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就是新信息。
这个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整合的过程。
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理清关系,如同一、包容、从属、并列关系等等。
特别要注意隐含的信息的辨识,并能将其明示化。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三:“筛选整合信息”学案、作业、教案
现代文阅读考点之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学案)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信息”主要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信息”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1. 同一信息。
2. 分散信息。
3. 隐蔽信息。
4. 潜在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按以下几个步骤去做:第一步:审清题意,确定范围。
第二步:借助标志,抓住关键。
第三步:认真比较,去伪存真。
第四步:归纳综合,重组输出。
1.按图索骥,直接摘取。
这种筛选题是最简单的题,只要根据要求直接到材料里摘取下来即可。
作答时要注意句式表述的简洁整齐。
【例一】(1)眼镜商放下检验镜,一边说话,一边带着明显的好奇表情,窥伺着他的话将在我身上产生的效果:‚哦,好的。
事情很简单,您是独眼龙。
‛(2)‚独眼龙?我?但我有两只眼睛,并且是用眼睛来看世界的啊!‛(3)‚或许您是两只眼睛来看的,但绝不是同时用两只眼睛。
您的右眼近视,而左眼远视,这两个缺陷恰好使得您的双眼可以交替工作。
……(8)‚因此我是生活在一个只有二维的世界中了?‛(9)‚是的,您看到的是一个平面世界。
对您来说,有左有右,有高有低,至于深度,则根本没有,这便是独眼龙的视觉。
‛【问】文章开头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
请联系文中对话部分,分析眼镜商这样说的原因。
2.指令式。
指令式即筛选整合答题思路按照命题人设定好的回答“线路”作答。
【例二】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
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
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
《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现代文阅读信息筛选与整合考点之导学案.
现代文阅读信息筛选与整合考点之导学案(高三组教学目标1、现代文信息筛选与整合的答题步骤2、现代文信息筛选与整合的方法指导教学模式先练后敎教学步骤一、学生先练部分1、学生先做 2010年、 2007年宁海卷传记文本中的信息筛选与整合题目及快速阅读练习 P47-P51两则训练《文学生活五十年》、《舞者之歌》2、让学生对照标准答案查找自己所所作答案的正与误查找原因3、学生暴露出的问题(1信息区间找不准(2答案要点不全面(3语言组织不概括、不简明、不准确二、教师后教部分1、信息筛选与整合的答题步骤(1 认真审题,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可解决学生问题 1(2 分层次,定角度;对筛选的信息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 (可解决学生呢个问题 2(3 问答转换;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转换组织答案(可解决学生问题 32、问答转换表述的方法(1 、截。
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如《文学生活五十年》中第一题的答案组织就是如此(2 、改。
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 由于语句太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如 2007宁海卷《叶圣陶在四川》第 2题、第 3题部分答案,如“认真讲解,热烈讨论” ; “心领神会,肝胆相照”等。
(3 、写。
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
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
做这类题目, 答案书写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在写答案的时候还要兼顾信息区间与分层次。
高考题目中大部分的答案组织是要求自己能写出来的, 因此能力层级要求也就高了。
要做到恰当转换应注意以下三点:(本知识点参看五三 P355(1原因与结果的转换现代文阅读在试题题干设置上的一条规律就是:题干给出的是事情的结果,而要求我们回答的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或是题干给出的是具体原因,而要求我们根据文章内容推导出事情的必然结果。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教案
论述类文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试题)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信息及推断和想像”教案 通用(免费下载优秀版)
第三、四课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学习目标.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掌握该知识点的命题规律及应试策略教学时间:课时学习过程一、阅读资料:《解读江苏新高考》~“考点诠释”。
二、考点解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重在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此项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并辨别筛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
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三、明确要旨:(..如何辨别、筛选重要信息(二)知识点、能力点提示“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
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
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
重要信息”在考题中一般表现为:.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
这是阅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方。
.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资料)。
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
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
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
.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
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联系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这方面的考查在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中是个重点。
(三)明晰出题陷阱高考论述文阅读题的考点内容非常明确,考生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还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这样才能很容易地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之筛选信息
论述类文本之筛选信息【学习目标】1、掌握现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以及解题思路。
2、掌握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掌握现代文阅读的程序及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
【自主预学】一、考点解读:1.考纲要求:根据具体要求准确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
2.考点解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所谓“筛选信息”,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
所谓“整合信息”,是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
【同伴互学】(1)(2017·江苏)《从脸谱说起》17.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6分)(2)(2013·江苏) 《论名声》15.文章说“立动”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
(6分)【让问深学】(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传统建筑始终是一种有生命的语言,尽管许多建筑师已经丧失了学习传统建筑语法、使用传统建筑语汇的愿望。
过去的、现代的危机既没有侵蚀也没有污染传统语言:它的规则、含义、发明和词汇都只是在混乱中被暂时掩盖了起来或为人们所视而不见。
传统建筑语言的知识构架以及了解如何使用传统建筑语言的过渡期被硬生生地打断了。
它的原则完全可能重现新貌,也可能已经正在进行中了。
建筑价值的转变既不是机械的,也不是自愿的,而是有决定因素和原因的——它是一个文化的选择。
(选自[卢]莱昂·克里尔《社会建筑》)小题:概括传统建筑能传承下来的原因。
方法小结【自测检学】试论中国文化的新统张岱年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于两汉之际,到隋唐时代而达到高潮。
唐代采取三教并尊的政策。
在哲学思想方面,佛学的内容比较丰富,而儒学则比较淡薄。
但是隋唐的政治教育、典章制度仍以儒学为本。
一些佛教流派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中国化了。
论述类文章阅读分析筛选信息(教案)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考试大纲》将小阅读的考点分为两个能力层级: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理解能力:“重要概念”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这些概念一般都有较丰富的内涵,有的还有特定含义。
“重要句子”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要注意其在文中所处的位置。
分析综合能力:其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信息、词句理解和综合推断等方面的能力。
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二、知识讲解方法突破一:整体把握,微观勾画1.阅读原文后,可提出如下问题:本文说明或论证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或最新观点?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此新成果或新观点的态度和看法如何?2.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
3.微观勾画是指随时勾勒一些关键词语,以备答题时所用。
特别要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如“一旦”“如果”“因此”“但是”“然而”等)、副词(如“凡时”“全”“将”“基本上”“已经”“也许”“可能”等)以及一些修饰性的词语。
此外,由于论述类文章中有些内容表达起来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有时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时要找出其“本体”。
要确切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要注意前后对照,特点对应。
方法突破二:紧扣语境,把握内涵要准确理解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信息,从而把握其内涵。
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话要么是关键信息点(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要么就或承前或蒙后省略了相关内容。
论述类文本阅读_doc3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学习目标:1.学会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信息的整合及表述。
学习过程:一,了解考点筛选、整合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常见题型。
对于这种题型,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明确题干要求,即概括的是哪一部分的内容要点,概括的是哪一部分的中心意思,是全文还是局部。
②无论是全文还是局部,都要胸有全文,要总观全文,把握思路,联系主旨,归纳出要点。
③要善于抓住揭示观点的关键句,如文眼句、中心句及其他讲道理的句子。
④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层、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⑤一定要重组句子,不要照抄原文,要会用摘取法、合取法、舍取法、复取法。
⑥有多个要点时力求概括的角度(对象)和句式的一致、相近。
二,前提测评。
常人与非常人陈世旭见到一个高档楼盘的售楼广告词:“你将拥有的居所,常人要用一生去想象。
”巨大的广告牌悬挂在城市交通要道的上空,来往经过的人谁都很难忽视。
商人要卖房子,要吸引人们的眼球,要打动人心,怎样夸大其词都能够理解。
但这个广告词对“常人的想象”似乎有一点武断。
商人的意思很明白,能住他卖的那种房子的人,不会是常人,而是非常人。
非常人是怎样生活的,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戴什么,涂什么,抹什么,玩什么,坐什么车,住什么房,的确会有常人关心和艳羡,但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那样的常人并不会太多,常人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日子,没有太多的空闲和心情去关心跟自己毫不相干的那些非常人的生活,茶余饭后说笑,不过就是个谈资而已。
“文革”时我在县里做事,某天夜里有辆专列过境,很多“政治绝对可靠”的骨干被抽去在铁路沿线站岗。
专列快到天亮时才呼啸而过,他们却在寒霜覆盖的草丛中毕恭毕敬地冻了一夜。
第二天上班,他们极神秘地相互交换眼神和心得,故意表现出对其他人的防避,仿佛因为护送过非常人自己也成了非常人。
他们不知道,没有机会成为非常人的常人中,除了少数几个心里确实有一点说不出的泛酸外,多数人暗里其实很庆幸自己没有机会吃那份苦头。
考点02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讲义)(原卷板)
考点02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讲)一、必备知识(一)考点解读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
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
筛选信息,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
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
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常设考点之一。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获取所需信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
它要求考生理解各种信息的内涵,并根据需要加以筛选、整合。
近几年单一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试题较少,通常是与分析、概括相结合,试题选项或问域涉及的信息区间跨度相对较大,并不仅局限于某一自然段,而常常是涵盖多个自然段。
目标:○1掌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常见方法;○2训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二)解题技巧1.获取信息的途径(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社会科学类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的。
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
以考查筛选、提取信息为主要目的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几乎没有不考查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的,而且一般是放在第1题。
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
(2)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
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最新高三“信息筛选整合”导学案及相关说明精品版
2020年高三“信息筛选整合”导学案及相关说明精品版高三“信息筛选整合”导学案及相关说明说明:筛选整合信息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重要考点。
从阅读角度看,能够筛选出文中的重要信息,就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大意;从答题角度看,筛选整合信息题在高考阅读中所占比例极大;从语文的工具性来看,筛选整合信息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与答题也至关重要。
所以掌握了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就好比拿到了解读文本的钥匙,因此便安排了此考点的公开课,意在探究这一考点的有效教法。
一、课堂采取了如下课堂结构模式:课前预习并批阅——摸清学情明确考点——有的放矢课上研讨——方法探究迁移训练——巩固提高二、各环节做法。
1、课前预习选用的文本是《美玉不琢》,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几乎全从筛选整合信息角度出的题。
从批阅中发现的问题有:(1)、缺乏文本意识,自编自造答案。
(2)、没有审题意识,因而答非所问。
(3)、只是摘抄原文,不能加以整合。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2、确定学习目标:(1)明确考点要求(2)掌握方法:重在树立“答案都在文中”的文本意识,准确审题意识,规范答题意识。
3、方法探究:依据学情分析,目标要求,课堂上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选取了三道例题让学生通过做题,进行方法探究。
然后归纳总结如下:第一类:审清题目要求,根据题目的指向,直接提取文中的信息即可回答问题。
第二类:1、、审清题目要求2、还原题目3、确定答题区间4、确定信息点:关键词、关键句5、根据题目要求加以组合第三类1、分层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3、确定相同点、不同点4、根据题目要求组合答案4、学以致用,规范答题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1)根据前面所总结的方法订正预习作业的答案,明确答题方法。
(2)做迁移练习,巩固提高。
高三语文导学案筛选整合信息友情提示:良好的阅读习惯+正确的阅读方法+认真、细心+规范=成功学习目标:明确筛选信息的考点要求,掌握方法,规范答题。
论述阅读之筛选整合信息
• B.中国文化希望青年要“识相”,而美国文化允许青年人尊 重真理、尊重企业发展规律、全力追求创新。
• C.美国社会鼓励青年人标新立异,没人纠缠他们为人是否乖 巧、处事是否灵活,不要求他们同时是社会的心理按摩师。
• D.我们号称做“国家需求”的科学研究,其中有些人的课题, 虽然很差,但因“识相”和“圆滑”得到强力支持;有些人 的课题很好,却因学术以外的因素而被排挤。
• 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 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 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 步的先决条件。
【解析】与倒数第二段末句“如果合理的分工问 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 能性”意思不同。
• 3.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 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4分)
答: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
简答题注意事项
1、根据要求找准、找全对应的原文区域。 2、弄清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避免答非所 问。 3、强化文本意识,尽量原文词句作答,不要 脱离文本的表述而凭主观理解随意生发。 4、答案要有条理层次、尽量分点。
解题步骤
• 咬住原文不放松,答案就在文章中。 • 先读全文做标记,依据特点通大意; • 再读题干明方向,落实原文对应句;
方 有据与凭空 (无中生有)
法 相似与相关 (偷换概念)
选择题答题注意事项
1、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 答非所问。
2、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 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 系。
3、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
意思。
• E.认真反思我国文化对人才环境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善包括 人才机制在内的中国软环境,中国就能出现爱因斯坦、盖茨、 乔布斯这样的杰出人才。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导学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导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现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以及解题思路。
2、掌握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1、掌握现代文阅读的程序及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
2、信息的整合及其表述。
教学过程一、考点扫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考试说明》中现代文阅读部分“分析综合”的第一条要求,层级C。
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所谓“筛选信息”,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
所谓“整合信息”,是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
示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
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
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
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
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纹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解析】:可从亲情、乡境、家史、乡情等方面来筛选。
示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
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
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众说纷纭。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筛选与整合,归纳与概括 (高三)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筛选与整合,归纳与概括 (高三)专题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教案(二)筛选与整合,归纳与概括教学目标1.掌握此一考点的命题特点和一般规律。
3.科学训练,掌握答题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此类试题的答题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一、考点探究突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新课标考试大纲分析综合这一能力层级的要求。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弄清文章主要内容,根据文章内容总结中心。
在论述文章中这一考点也常常为必设试题,分值一般为3分。
所谓“信息”,就科学类文章而言,是指文章传达给读者的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新经验以及有关对它们的解释与阐述,它可以是事实、理论,也可以是观点、设想;或代表某些信息的符号、数据、图形等。
所谓“筛选”,即根据阅读要求搜寻、辨别、提取文中的有关信息,也即根据题目要求,区分信息的主次、轻重,去伪存真,进行比较、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挑选出符合考题要求的语言材料。
筛选的关键是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转换、概括、组合等再加工,综合、归纳,使之符合考题要求。
选择题的各个选项,已经对有关信息进行了整合,要求判断所作的整合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二、答题方法技巧“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可按照下列步骤进行:第一步,要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信息。
这是筛选信息的必要准备。
做题之前,要快速地通读全文,逐段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并明确以下问题:文章讲述了了一种什么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总的观点倾向怎样?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通过阅读原文,对全文作出整体感知判断,获得整体印象。
第二步,要审清题意,确定重要信息的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38 筛选信息(一)——局部信息筛选整合学案目标掌握做局部信息筛选整合题的方法技巧。
所谓信息是指文章要告诉读者的内容,是一种认识、发现和感受,也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信息、情报或者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等。
阅读文章要把注意力放在重要信息上。
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信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
②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思想情感的语句。
③文章中的标题、过渡句、文后的注释等等。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是山东卷的命题重点,三道题中占了两道。
从命题实践看,这两道题是从局部和全文两个角度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能力。
所谓局部信息筛选题,具有以下特点:①筛选标准明确、具体。
②重要信息筛选的区域相对较小。
③重在判断重要信息的正误。
④筛选的内容主要围绕论述类文本的观点与材料、文意概括展开的。
具体的筛选内容和题型如下:(1)易混重要概念辨析的信息筛选判断。
(2)观点与论据关系的信息筛选判断。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内容就是把握观点和论据的关系。
观点往往出现在引材料、举例子的前后,或者出现在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中。
围绕观点,作者从哪些方面(角度)论证的,或者列举了哪些材料支撑观点的。
试题往往给出观点,要求判断支撑它的材料信息的正或误。
演练体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考试,尤其是大规模、普及化和历时长久的选拔性教育考试,是文化整合的重要途径,对于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整合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科举考试以选拔行政官员为目标,以教育考试为手段,与文化整合密切相关。
在科举制下,读书人要进入封建统治阶层,必须接受相应的儒学、文学、历史等文化知识教育和写作技能训练,必须参加科举考试,达到科举选士的文化标准。
科举考试的文化整合功能,是由科举选士的特殊地位和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从地位、影响来看,科举考试作为国家“抡材大典”,在古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地位显赫,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是其发挥文化整合功能的动力来源。
科举考试成为封建王朝选士授官的正途,受到统治者和广大士人的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科举考试所选拔的各级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从政、为文或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推动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文化的整合。
就科举制自身特点而言,它具有文化整合的内在机制。
作为大规模选拔性考试,科举考试是由国家统一组织、命题和录取的,考试内容和语言文字具有高度的规范性与权威性,为大范围、多层面的文化整合奠定了重要基础。
科举考试允许士人自由投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为文化整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科举与察举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读书人可“怀牒自进”,自行应举,不需地方官府荐举。
除女性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之外,科举对象不受年龄、民族及教育程度的限制,只要身家清白,一般均可在户籍所在地区报考。
科举考试将自由报考、公平竞争与弘扬儒学文化、推广学校教育连为一体,这使得参与这项考试的阶层越广泛、考生越多,就越有利于教育机会的下移和社会文化的整合。
受科举考试影响,唐宋以后,官学、私学和书院教育沿着科举选士的轨迹发展演变,儒学文化逐渐普及到民众阶层。
科举制具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和文化适应性,易于推广并能长期延续,从而有效发挥了文化整合的功能。
与世卿世禄制、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打破了血缘关系、门第、财产和特权等先赋因素的限制,主要以个人才学作为取舍标准,注重后天学习的作用,更具有客观性和平等特征。
在追求考试公平的过程中,自宋代开始,科举考试推行糊名、誊录、锁院、复试等防弊措施,维护了科举选士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这为科举制的长期延续奠定了社会基础。
另一方面,为适应特定时期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人才培育和选拔的需要,从隋唐开始,中央王朝在这些地区兴办官学,开科选士。
与设立官学、私学及吸收汉族封建文化相呼应,科举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1.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科举制具有文化整合功能的论据的一项是( )A.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和语言文字具有高度的规范性与权威性。
B.科举考试允许士人自由投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C.唐宋以后,官学、私学和书院教育沿着科举选士的轨迹发展演变。
D.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和文化适应性。
(3)结论与原因、条件关系的信息筛选判断这一点是第(2)点的具体和深化。
题干给出结论,筛选出原因或条件的重要信息来。
演练体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回望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是一种素朴的存在,是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
例如,鲁迅对乡村困境的切身体验,沈从文那种抹不去的怀旧和诗情,或者废名的那些玄妙的生存事实。
这并不是说,乡土叙事就一定要沿革现代中国的传统,也不是说现代文学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
如此评价显然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
然而,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乡土叙事”中,看不到多么浓郁或深重的怀乡病。
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
当代“乡土叙事”确实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观念性的批判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更加个人化的“乡愁”式的乡土记忆被更强大的家国叙事覆盖。
用点形象化的说法,就是当代“乡土叙事”已经被现代性占据,因为自重已经太重,结果是载不动一点“乡愁”。
尽管我们一再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更趋向于个人化叙事,但在乡土叙事这一点上,家国叙事还是占据上风。
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乡土文学”在现代之初,显得更单纯或质朴些;而当今的“乡土叙事”则要厚实复杂得多。
这两者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是存在一种差异,只是表明了文学的现代性发展至今所发生的深刻变异。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50年代、70年代的“农村题材”,继而变为90年代的“乡土叙事”,由此可看出中国20世纪文学中现代性的流变轨迹。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2.下列不属于“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的原因的一项是( )A.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不再是古代单向度的怀乡。
B.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土叙事”中,看不到浓郁或深重的怀乡病。
C.当代“乡土叙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已经被现代性占据,载不动一点“乡愁”。
D.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并不能说明当代的“乡土叙事”就不如现代之初的“乡土文学”。
(4)归纳、概括文意的信息判断对内容要点的理解、归纳也是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
它主要考查你是否能筛选出重点句、中心句,能否把分散在多处的要点整合起来。
演练体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当今画坛,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仿佛批评家是隔夜的麻辣汤,全部变了质。
这实在是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我结识的批评家,几乎都是爱读书爱思考的高手,几乎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也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者。
作为批评界的一员,反躬自问:画家蔑视批评家,肯定是有原因的。
究其原因如下:画是有形的诗,讲究直觉与意境。
批评是无形的思,侧重理性与逻辑。
诗与思是宿敌。
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诗人对他也没有好感。
儒家诗圣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被儒家思想家朱熹颇为不屑地批评说:“道它作甚?”言下之意是很无聊很没有意思。
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
语言表达的障碍,言不由衷是态度虚伪,词不达意是水平欠佳,言不尽意是效果有限。
“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意思是话语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于是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
卦象的延伸就是画,东汉刘熙解释说:“画,挂也。
”古文“挂”“卦”,音同义同而形似。
这意味着古人认为画画比说话优越。
批评文章通常是即兴的随笔,与写意画相通。
写意画家的作品,不经意的败笔很常见,如同颜真卿打叉画圈的行书或黄宾虹的乱笔,感觉很自然。
批评家的文章却不能有败笔。
批评家如果引经据典,会被讥之为卖弄;不引经据典,批评就成了知心话,说多了则假。
这样的文本,又会被认为没有深度。
如果形而上地议论,画家便指责批评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
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来,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
普通画家看批评家,也会像老板看老婆,越看越难看。
广义的批评既有指责,也有赞赏。
凡是自大的画家无不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
于是,偏重赞赏的批评,除了当事人之外,会受到画坛广泛的排斥,斥之为吹捧。
反之,对于批评界的指责,画家又以外行为由加以抵制。
批评文章如果是艺术品的说明辞,就降格为应用文。
批评文章如果把作品视为直观的现实,就成了社会学、文化学的业余议论。
批评家如果把作品作为解释的容器,可以装进不同的观念,画家会质疑:那我在哪里?晋唐以来的价值观,看重的是文章,其次是书法,最后是绘画。
而今反过来了:画最值钱,书法其次,文章最贱。
按照国营牌价,名人一篇文章的稿酬,相当于书法名家在宣纸上写一撇或名画家在画上滴一点。
批评家与画家在社会回报上失衡,造成两者之间不平等的关系,画家怎能不看轻批评家?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
一个二三流画家的几件庸作,批评文章动辄几千字,比苏东坡评论二王、张旭、怀素、颜真卿、王维、李思训、吴道子等名家的文字加起来还长。
不长就不学术的西式文本摧毁了一字千金、字字珠玑的传统,怎能让人器重?大画家都是有思想的人物,如果涉足批评,肯定比很多批评家高明。
又由于轻文重画是全社会的综合态度,致使进入批评界的一流人物实在是太少。
就凭你那几个筋斗翻来翻去,他能看得上眼吗?批评界的内斗削弱了自身。
进入学术的前沿地带,批评界的老同事老朋友也很难达成共识,价值判断往往不一致甚至南辕北辙,容易发生冲突,让外界产生一盘散沙的印象。
(来源:《中国书画》彭德《画家为何轻视批评家》)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其结果是批评文章越来越被画家轻视。
B.画家的作品可以有不经意的败笔,批评文章则不允许出现败笔。
C.画家总是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这无疑增加了批评的难度。
D.批评文章应学习一字千金、字字珠玑的传统,不应盲目效法西式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重读名著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一个艺廊的。
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再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