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 筛选信息(一)——局部信息筛选整合学案

合集下载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论述类文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教案)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论述类文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教案)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论述类文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教案)

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7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含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7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含解析)

专题17 论述类文本阅读

按照新课标《考试说明》的规定,“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新课标卷中是“必考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出题文本主要指论文、杂文、评论等。论文主要指比较浅显的学术类论文,杂文则可以指针对时事、热点话题的杂感文章,评论主要可能涉及影评、书评等。

论述类文本阅读所涉及的考点包括:

1.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抓各段中心句。注意抓住各自然段的中心句,而这些句子一般在首句和尾句的位置上。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之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要点;归纳时要把握整体,从全文出发。

2.抓过渡句。过渡句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3.研究标题、头尾。标题常能反映作者立意的角度,与文章中心相关联;文章开头或开门见山,或旁征博引,文章结尾或卒章显志,或总结全文,或画龙点睛,均与文章中心密切相关。

4.综合段落大意。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中心意思,这是归纳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最有效的方法。

5.注意关键词语。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如同被反复敲击的琴键,其乐音往往是乐曲的主旋律,是文章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现。

二、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注意确定有效答题区间。

一般情况下,原文会用一些篇幅对重要概念进行说明或阐释,有的比较集中,有的则分散在文章的段落里。解题的关键就是要寻找相关信息,弄清楚重要概念的内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重点与难点: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教师精讲(六个考点分两个课时,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一个课时)

A、考点类型

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文中重要概念”,多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概念性”词语,对其能否准确理解直接影响到对文意的把握。历年的高考,一般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因此,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

“理解概念”题规范模板

1.下列关于“××”概念的理解,符合(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2.从原文看,下列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对于“理解概念”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审好题干

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修饰语;再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

第2步,选定区间

选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需说明的是,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一段(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

第3步,比照分析

比照分析是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照,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筛选(讲)(含解析)

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筛选(讲)(含解析)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筛选

讲目标

1.了解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概念、筛选信息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熟练掌握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概念、筛选信息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

※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

【高考典例】

1、【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文本阅读中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解题技巧例谈

文本阅读中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解题技巧例谈

读 量 , 丰 富学 生 的大 脑 ,开 阔他 们 的眼 界 。 3 智 力 性 练 习 .
[] 1 史洁莹等. 讲解技能提 问技能 【]北京:人 民教育 出版社,2 0. M. 01 [] 2 朱滢. 实验心理学 [】北京 大学 出版社 ,2 0. M. 04 [】 3 于永正. 个性化作 业设计经验 ( 语文卷 )[】 北京:教育科学 出 M.
例题 :
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 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 的二律
人 生 旅 途 崎 岖 修 远 , 起 点 站 是 童 年 。 人 第 一 眼 看 见
悖 反 。 ” 我们 抓 住 “ 此 ” “ 仅 仅 如 此 ”就 不难 推 断 此 的 世 界 — — 几 乎 是 世 界 的 全 部 , 就 是 生 我 育 我 的 乡土 。 他 舍 但
社,2 9 . 00
[】 5 张慧. 语丈练习题 的设计导向 【]语 文教 学通讯,2 0 , ( 1 J. 01 0 ).
[] 6 中国科学院语 言研 究所词典编辑 室. 现代汉语词典 [ . z 北京 :商 ]
务印书馆,1 3 7. 9
7 任环. 反馈技 能练 .技能 【] 北京 :人 民教育 出版社 ,2 0. - j - M. 01 哲 学有 云 : “ 践 是 检 验 真 理 的 唯 一 标 准 。 ” 从 认 识 [] 实 8 曾天德等主编. 心理学 ( 修订版 )[]厦 门 . 门大学出版社 , M. 厦 论 观 点 看 ,训 练 过 程 是 一 个 实 践— — 认 识 —— 再 实 践— — 再 []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三、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原则:

①要正确认知该文章阐述、说明、分析、辩驳、介绍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其中心意思是什么,是怎样表达和写作的,并标示一下,做到心中有数。

②抓住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证明、阐发什么,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与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

③要关注文中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表示消息的来源或依据、表示肯定或强调的语气的插入语,并标注出来;要特别注意定语、状语和关联词语以及注释、说明等等。

④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对照式等)。

⑤要注意信息间的各种关系:解证关系、总分关系、因果关系、本原与转折关系、前后照应关系、替代与被替代关系等。

⑥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四、练习:2010年课标卷、广东卷

五、作业:《课堂新坐标》自选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方法点拨

一、解题方法探究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方法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常用:

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干扰项)、排、选5步法来进行解题。

(一)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

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第一遍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阅读前可提出设问:文章对论述的问题有什么见解和主张?运用了那些材料?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最新编写-修订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最新编写-修订版)

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科技文解题技巧。

2.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第一讲考点及方法介绍

教学要点:方法指导。

教学过程:

一、点击考纲:1.理解: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考情透视:

1、对象:研究社会科学的动态和成果——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法学、文艺等。

2、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3、特点: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

4、内容: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

5、类别:论文、杂文、评论等。

三、解题方法:

1、读: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吃透阅读材料,把握主要观点)

①整体阅读,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

②勾画关键词句:

关联词:“因此”“但是”“如果”“一旦”等;

表程度、限制、范围的副词:主要、关键、最重要、特别、更、甚至、尤其;唯一、一些、某些、凡是、几乎、全部、差不多、所有、一切、到…为止、除…之外等。

表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的词: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来、正在、目前、如果、必然、预计等。

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信息及推断和想像”教案 通用(免费下载优秀版)

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信息及推断和想像”教案 通用(免费下载优秀版)

第三、四课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学习目标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掌握该知识点的命题规律及应试策略

教学时间:课时

学习过程

一、阅读资料:《解读江苏新高考》~“考点诠释”。

二、考点解说: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

重在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此项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并辨别筛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

三、明确要旨:

.

.如何辨别、筛选重要信息

(二)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

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

重要信息”在考题中一般表现为:.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这是阅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方。.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资料)。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联系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这方面的考查在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中是个重点。

论述类文章阅读分析筛选信息(教案)

论述类文章阅读分析筛选信息(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考试大纲》将小阅读的考点分为两个能力层级: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理解能力:“重要概念”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这些概念一般都有较丰富的内涵,有的还有特定含义。

“重要句子”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要注意其在文中所处的位置。

分析综合能力:其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信息、词句理解和综合推断等方面的能力。

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二、知识讲解

方法突破一:整体把握,微观勾画

1.阅读原文后,可提出如下问题:本文说明或论证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或最新观点?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此新成果或新观点的态度和看法如何?

2.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

3.微观勾画是指随时勾勒一些关键词语,以备答题时所用。特别要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如“一旦”“如果”“因此”“但是”“然而”等)、副词(如“凡

时”“全”“将”“基本上”“已经”“也许”“可能”等)以及一些修饰性的词语。

此外,由于论述类文章中有些内容表达起来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有时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时要找出其“本体”。要确切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要注意前后对照,特点对应。

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课堂讲练)学案

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课堂讲练)学案

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课堂讲练)

学案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课堂讲练)

高频考点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本讲义板块:典型解析——方法归纳——当堂练习

典型解析

(2020年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课件)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课件)

5. 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有主要方面和次要 方面。命题人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 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例】: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 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 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 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 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 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 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 “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 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 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选项: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 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1. 以偏概全(整体与部分)
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
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 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 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 尔等)
【例】:斯库耳克拉夫特用“图腾制度”来表示氏族 制度。对此,摩尔根认为:“倘若我们在拉丁语和希腊 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这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 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那么,‘图腾制度’这一术语 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使用这个术语亦自有其便利 之处。”在这里,斯库耳克拉夫特和摩尔根都认为图腾 制度就是氏族组织制度。其实,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 的。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 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 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选项:B.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 氏族社会全都施行图腾制度。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指导

一、教材、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形式上仍然是3道选择题,但从2017年高考开始考查角度发生了较大变化,难度上有加大的趋势。第1题变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第2题变化更大,改为对论点、论据、认证的考查,这对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第3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推断、迁移、运用。选材方面,选文的范围扩大(如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这也就给阅读和筛选有效信息增加了难度。考场上,我们要速读文本,细致比对,精准推断。

(二)学情分析

从平时考练和质量检测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这所谓的“夺命9分”题答的不太理想,总体情况一般,问题主要存在一下方面:一是缺乏良好的阅读心态和阅读习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整体理解不足;二是审题不准,不能准确把握题干选项中的关键字眼,切准与原文信息比对的角度;三是不识选项误区,不会合理“比对”,走马观花,判断失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1)了解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纲要求和命题特点。

(2)掌握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

2.过程方法

(1)再读资料书,分析《考纲》、考情,明确论述类文本命题方向。

(2)真题训练,掌握、巩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谨严细致的阅读习惯,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掌握、巩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题目要求准确合理辨析正误。

四、教学方法

(1)再读资料书,分析《考纲》、考情,明确论述类文本命题方向。

第04讲 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第04讲  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说明“标准”有3点或以上
答题区间
一部中国典籍译本优秀的标准
不用分析,一个“标准”用一两句话概括,以做到简明
[解析]精准审题:筛选信息“一部中国典籍译本优秀的标准”;“哪些” +文本三则材料,说明“标准”有3点或以上;“结合材料”说明答题区 间;“概括”提示考生在筛选信息后,不用分析,一个“标准”用一两 句话概括,以做到简明。
网络构建
考点解读
● 信息性阅读是当今信息化时代催生的题型,旨在提升学生多渠道阅读能 力及快速检索、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阅读量大、题目难度适中的题型特点, 决定了该题型以快读准读、提高答题效率为第一学习要务。
信息类阅读中,信息的筛选、提取与整合是一项重要阅读 能力,更是正确解答简答题的核心能力。实际上,考生能够从 文中筛选、提取出相应的信息内容,但在答题过程中只会抄录, 不会整合归纳或者整合归纳得不够,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 电影《祝福》的改编也很成功。影片刻意隐去了叙述者“我”的内视角,用大 量的篇幅着重描摹祥林嫂夫死子殇的过程,原著中一笔带过的贺老六,被重新刻画 为善良笨拙的农民形象,而祥林嫂婚后生活的短暂幸福和接踵而来的巨大悲痛绝望,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促使受众以参与者的身份感知人物的悲剧色彩。
● 影片中“祥林嫂怒砍庙门槛”的情节颇受争议,一部分观点认为这种举动 并不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另一部分观点则认为表现了祥林嫂的觉醒。 笔者认为如果单从阅读文本分析,祥林嫂的反抗显然是缺乏逻辑性和说服力 的。但是对于影视改编而言,叙事视角从“我”的内视角转变为俯瞰式的全 知视角,将叙事者隐去,说明改编者已经选择舍弃作为“寻路者‘我’的困 境”这一主题内蕴,只是将小说中隐显的部分进行拓充,单纯从祥林嫂被戕 害的悲剧性出发,以“出逃—抗婚—屈服—追问”四大情节板块,凝练出祥 林嫂的命运发展轨迹。祥林嫂面临阴(阎罗王)阳(鲁四老爷)两界的磨难排斥, 绝望之下怒砍土地庙的门槛,只是因为绝望而产生怀疑,并不代表她真正的 觉醒,想要与神权观念和夫权逻辑发生根本性的决裂,因此才会引出冰天雪 地里“人到底有没有魂灵”的追问。而且这样的改编还具有一定的文化破圈 意义,毕竟文学经典和影视艺术的受众群体显著不同,创作者为了考量不同 群体的观影口味,不得不在剧情改编上与观众建立情感上的互动。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筛选与整合,归纳与概括 (高三)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筛选与整合,归纳与概括 (高三)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筛选与整

合,归纳与概括 (高三)

专题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教案(二)

筛选与整合,归纳与概括

教学目标

1.掌握此一考点的命题特点和一般规律。

3.科学训练,掌握答题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此类试题的答题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

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考点探究突破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新课标考试大纲分析综合这一能力层级的要求。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弄清文章主要

内容,根据文章内容总结中心。在论述文章中这一考点也常常为必设试题,分值一般为3分。

所谓“信息”,就科学类文章而言,是指文章传达给读者的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新经验以及有关对它们的解释与阐述,它可以是事实、理论,也可以是观点、设想;或代表某些信息的符号、数据、图形等。

所谓“筛选”,即根据阅读要求搜寻、辨别、提取文中的有关信息,也即根据题目要求,区分信息的主次、轻重,去伪存真,进行比较、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挑选出符合考题要求的语言材料。筛选的关键是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转换、概括、组合等再加工,综合、归纳,使之符合考题要求。选择题的各个选项,已经对有关信息进行了整合,要求判断所作的整合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二、答题方法技巧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可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信息筛选与整合教案

信息筛选与整合教案

信息筛选与整合教案

教案标题:信息筛选与整合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信息筛选与整合的重要性,并能够应用相关策略进行信息的有效筛选和整合。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信息筛选与整合技巧,有效地获取、整理和分析信息,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3. 学生能够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能够提出合理的判断和观点。

教学重点:

1. 了解信息筛选与整合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信息筛选与整合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整理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判断和评估能力。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判断和评估能力。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

2. 学生用书和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信息筛选与整合的重要性,并与学生讨论信息筛选与整合在日常

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

解释信息筛选与整合的概念和意义,以及信息筛选与整合在获取、整理和分析

信息方面的作用。

步骤三:筛选技巧讲解(15分钟)

介绍常用的信息筛选技巧,如关键词搜索、查阅参考资料、筛选可靠的来源等,并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相关技巧。

步骤四:整合技巧讲解(15分钟)

介绍信息整合的基本方法,如归纳总结、分类整理、图表制作等,并通过实例

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相关技巧。

步骤五:信息评估(10分钟)

教导学生如何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包括查看来源、对比多个来源、关

注信息发布者等,并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相关技巧。

步骤六:综合应用(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他们根据所学的信息筛选与整合技巧,完成一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38 筛选信息(一)

——局部信息筛选整合

学案目标掌握做局部信息筛选整合题的方法技巧。

所谓信息是指文章要告诉读者的内容,是一种认识、发现和感受,也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信息、情报或者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等。阅读文章要把注意力放在重要信息上。

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信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

②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思想情感的语句。

③文章中的标题、过渡句、文后的注释等等。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是山东卷的命题重点,三道题中占了两道。从命题实践看,这两道题是从局部和全文两个角度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能力。所谓局部信息筛选题,具有以下特点:

①筛选标准明确、具体。

②重要信息筛选的区域相对较小。

③重在判断重要信息的正误。

④筛选的内容主要围绕论述类文本的观点与材料、文意概括展开的。

具体的筛选内容和题型如下:

(1)易混重要概念辨析的信息筛选判断。

(2)观点与论据关系的信息筛选判断。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内容就是把握观点和论据的关系。观点往往出现在引材料、举例子的前后,或者出现在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中。围绕观点,作者从哪些方面(角度)论证的,或者列举了哪些材料支撑观点的。试题往往给出观点,要求判断支撑它的材料信息的正或误。

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考试,尤其是大规模、普及化和历时长久的选拔性教育考试,是文化整合的重要途径,对于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整合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科举考试以选拔行政官员为目标,以教育考试为手段,与文化整合密切相关。在科举制下,读书人要进入封建统治阶层,必须接受相应的儒学、文学、历史等文化知识教育和写作技能训练,必须参加科举考试,达到科举选士的文化标准。科举考试的文化整合功能,是由科举选士的特殊地位和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从地位、影响来看,科举考试作为国家“抡材大典”,在古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地位显赫,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是其发挥文化整合功能的动力来源。科举考试成为封建王朝选士授官的正途,受到统治者和广大士人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科举考试所选拔的各级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从政、为文或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推动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文化的整合。

就科举制自身特点而言,它具有文化整合的内在机制。作为大规模选拔性考试,科举考试是由国家统一组织、命题和录取的,考试内容和语言文字具有高度的规范性与权威性,为大范围、多层面的文化整合奠定了重要基础。科举考试允许士人自由投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为文化整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科举与察举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读书人可“怀牒自进”,自行应举,不需地方官府荐举。除女性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之外,科举对象不受年龄、民族及教育程度的限制,只要身家清白,一般均可在户籍所在地区报考。科举考试将自由报考、公

平竞争与弘扬儒学文化、推广学校教育连为一体,这使得参与这项考试的阶层越广泛、考生越多,就越有利于教育机会的下移和社会文化的整合。受科举考试影响,唐宋以后,官学、私学和书院教育沿着科举选士的轨迹发展演变,儒学文化逐渐普及到民众阶层。科举制具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和文化适应性,易于推广并能长期延续,从而有效发挥了文化整合的功能。与世卿世禄制、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打破了血缘关系、门第、财产和特权等先赋因素的限制,主要以个人才学作为取舍标准,注重后天学习的作用,更具有客观性和平等特征。在追求考试公平的过程中,自宋代开始,科举考试推行糊名、誊录、锁院、复试等防弊措施,维护了科举选士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这为科举制的长期延续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为适应特定时期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人才培育和选拔的需要,从隋唐开始,中央王朝在这些地区兴办官学,开科选士。与设立官学、私学及吸收汉族封建文化相呼应,科举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1.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科举制具有文化整合功能的论据的一项是( )

A.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和语言文字具有高度的规范性与权威性。

B.科举考试允许士人自由投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C.唐宋以后,官学、私学和书院教育沿着科举选士的轨迹发展演变。

D.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和文化适应性。

(3)结论与原因、条件关系的信息筛选判断

这一点是第(2)点的具体和深化。题干给出结论,筛选出原因或条件的重要信息来。

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回望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是一种素朴的存在,是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例如,鲁迅对乡村困境的切身体验,沈从文那种抹不去的怀旧和诗情,或者废名的那些玄妙的生存事实。这并不是说,乡土叙事就一定要沿革现代中国的传统,也不是说现代文学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如此评价显然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然而,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乡土叙事”中,看不到多么浓郁或深重的怀乡病。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当代“乡土叙事”确实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观念性的批判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更加个人化的“乡愁”式的乡土记忆被更强大的家国叙事覆盖。用点形象化的说法,就是当代“乡土叙事”已经被现代性占据,因为自重已经太重,结果是载不动一点“乡愁”。尽管我们一再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更趋向于个人化叙事,但在乡土叙事这一点上,家国叙事还是占据上风。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乡土文学”在现代之初,显得更单纯或质朴些;而当今的“乡土叙事”则要厚实复杂得多。这两者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是存在一种差异,只是表明了文学的现代性发展至今所发生的深刻变异。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50年代、70年代的“农村题材”,继而变为90年代的“乡土叙事”,由此可看出中国20世纪文学中现代性的流变轨迹。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2.下列不属于“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不再是古代单向度的怀乡。

B.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土叙事”中,看不到浓郁或深重的怀乡病。

C.当代“乡土叙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已经被现代性占据,载不动一点“乡愁”。

D.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并不能说明当代的“乡土叙事”就不如现代之初的“乡土文学”。

(4)归纳、概括文意的信息判断

对内容要点的理解、归纳也是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它主要考查你是否能筛选出重点句、中心句,能否把分散在多处的要点整合起来。

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当今画坛,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仿佛批评家是隔夜的麻辣汤,全部变了质。这实在是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结识的批评家,几乎都是爱读书爱思考的高手,几乎都是有正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