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隋唐时期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天台宗与中日佛教交流述略
作者: 徐绍强
出版物刊名: 法音
页码: 25-27页
主题词: 天台宗;天台山;佛教交流;日本平安时代;中国佛教;日莲宗;净土宗;日本佛教;《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日本曹洞宗
摘要: 天台宗与中日佛教交流述略徐绍强天台宗是隋唐时期最早成立的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因实际创立者智者大师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该宗也因以源自印度的《法华经》为根本宗依而称法华宗,或称天台法华宗。中国天台宗的成立,不仅影响了此后产生的中国佛教各宗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与新罗
朝鲜半岛与中国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至 西周时殷宗室箕子被封与此。在隋唐时朝鲜 半岛分裂为高句丽、百济及新罗三国,三国之 间互相征战,唐的势力曾介入其中,最后由新 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其中新罗是汉化最深的。
崔致远(公元857—?)
崔致远是新罗学者和诗人 。少年时曾到唐朝留学,并 考中进士,在唐任官。回国 后曾任侍读兼翰林学士,晚 年因对朝政不满而隐居。他 致力于传播儒家文化,促进 了新罗的学术和文学的发展 。他用汉文写的《桂苑笔耕 》二十卷保存了不少当时中 国史料,至今仍是研究唐朝 历史的宝贵资料。它收录于 《新唐书˙艺文志》中,说明 在当时已受到重视。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玉石之路”
“佛教之路”
丝绸之路
“对话之路”、 “开放之路”
唐文化在西线的辐射与吸纳
唐朝时期几大宗教的传入
三夷教传入(袄教,摩尼教,景教) 伊斯兰教传入 佛教在唐朝有极大的发展
唐文化在西线的辐射与吸纳
佛教传入中国
公元前后(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隋 唐是中国佛教的全盛时代,也是在这个时期,佛教开始由我 国传人朝鲜、日本。 在中国,佛教与本土文化互相渗透,在唐朝时期完成了 汉化过程。佛教既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也使其成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佛教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 它对中国政治、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民俗传统 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4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序章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与分期
2中日文化交流史有4个突出的特点
持久性(3以持续不断的人员往来为分析手段4五次战争)
全面性(5成就深远而卓著6以持续不断的书籍往来为史证)双向性(7-9以日本文化反哺,维新成果的西传为重点.隋唐,明治维新7关于中日双向性交流的15史实)
自主性(10以中日之间以海相隔的地理位置为论据)11世界对比中罕见
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七个分期
12分期的依据:人员流动的方式
1、3---6世纪(秦汉六朝)大陆居民移居日本/
2、6---9世纪(隋唐)日本遣唐使等来华
3、9---13世纪(晚唐、五代、北宋)中国商船大量东渡
4、13---14世纪(南宋、元)日本商船大量来华/
5、14--17世纪(明)日本遣明使等来华
6、17---19世纪中叶(清)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商船东渡
7、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清末)中国青年学子为求新学赴日留学
11日本分期方法
日本历史简介
绳纹时代(约BC12000——BC300)岛国的封闭的狩猎采集
弥生时代(约BC300——AD300)传入大陆文明农耕稻作小国争斗
古坟时代(约300——500)传入中国六朝文化大和国家形成
飞鸟•白风时代(约500——710)隋•初唐文化传入佛教大兴国家集权强化
奈良时代(710——794)盛唐文化传入国家行政完备佛教事业大成
平安时代(794——1192与北宋几乎平等交往民族文化成长贵族文化艺术昌盛
镰仓时代(1192—1333)与南宋•元交流密切禅宗传入武士掌权武士文化昌盛
室町时代(1336—1573)与明交流密切贸易发达民族艺术开花禅艺术鼎盛
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
隋唐时期的中外教育交流
一、隋唐与新罗的教育交流
新罗在隋朝时期,国力得到很大的发展,与隋朝建立了良好的帮教关系
新罗并没有出现我们定义的官学教育。而是“花郎教育”花郎集团是由贵族十五六岁的青少年男子组成。成员分为郎徒。郎徒的领袖是花郎,他们实行集团生活,战斗时自成战斗团体,独立参加战斗。这是一种特殊姓戴的教育组织,培养文武人才,为国家所用
从金真平当政到其女善德女王时期,都十分注重与唐的交流学习。派遣留学生条件:王族子弟;年限:10年;人数不定;费用由唐政府供给。
这样的交流学习,影响到新罗官学的形成。国学的形成。礼部管理下的教育行政机构。教学机构中设立经学科和算学科。另外也开设了一些附属的专科学校。
有医学、律令学、天文学、通文学。还有兴办了一些地方官学。
二、隋唐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中日交流从西周就已经开始,历史很长。隋唐时期,中国国力昌盛,所以这种交流相当的丰富。
教育文化的交流首先就应该谈到“遣唐使”“留学生”这种交流方式,促进了汉唐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唐朝的教育对日本奈良时期教育的影响。
中央官学成大学寮:既是培养人才的学府,又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性质。另外还有典药寮,阴阳寮等,地方官学成为国学。府学等。入学资格也有着严格的区分。教学内容,也是参照唐朝。也以儒家经学为主要的教育内容。另外日本官学教育中的考核制度,赏罚制度,放假制度除了要求的标准较低,项目简化之外,几乎与唐朝的一样。
日本的私学先于官学存在。私学的招生对象特别广泛,直至庶民
文字:日语的起源
日文中分成汉字及假名。而假名中又分有平假名和片假名。原先日本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 后来乃借用中国的文字, 将中文的草书衍生成平假名, 把中文楷书的偏旁改成片假名。例如说平假名的『あ』乃由汉字的『安』简化而来的; 而片假名的『ア』则是汉字『阿』的一部分。早期, 日本正式的文章都是汉文, 而片假名乃是佛教僧侣们读经典时用来做标音的, 平假名则是女性所用的文字。目前日文中常用的汉字约有二千字左右, 片假名大多用来表示外来语,其余的多用平假名。值得注意的是
隋唐五代的佛教与文化交流
隋唐五代的佛教与文化交流隋唐五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集中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对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做出了贡献。在这个时期,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交流形式,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隋唐五代的佛教与文化交流的问题,分别从佛教传入、佛教传播、佛教艺术和文化变迁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佛教传入
佛教是一种起源于印度的宗教,由于与我国周边的国家接触,从汉代起逐渐传入中国。到了隋唐五代时期,佛教在中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形成了以汉传佛教为主,兼容印度传教佛教、西域传教佛教和东域传教佛教等多种流派的局面。
佛教的传入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与当时的丝绸之路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祁逢生先生在其《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一书中指出,佛教在中国传入之后,不断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例如佛教所使用的语言,从最初的梵语和龟兹语,逐渐演化为以汉语为主的佛教语言。而佛教艺术中的所有图像,也都会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
二、佛教传播
佛教的传播要素有多个,除了文化交流之外,还有人才的引进
和宣传活动等。隋唐五代时期,许多有学问和修行经验的佛教高
僧先后来到了中国,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传说中的羯摩腾、车摩等人,还有智者道信、真谛等人,都是早
期佛教的拓荒者和创始人。
此外,佛教的传播与宣传活动也非常重要。例如,唐代的云门
寺就是因为当时的佛教宣传活动而得到了发展。云门寺始建于唐初,由大乘宗高僧圆开智等发起。他们在各地进行佛教传教、礼拜、问答等活动,使佛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更好地为普通人所接受。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习题含答案
-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隋唐时期,中日僧人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过突出的奉献,"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歌颂的高僧是( )
A.弘法大师 B.鉴真 C.玄奘 D.阿陪仲麻吕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的信息,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隋唐时期,中日关系密切,友好往来频繁,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高僧鉴真,他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的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样式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B项符合题意;弘法大师不符合"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的容,A项不符合题意;玄奘是西行天竺的高僧,C项不符合题意;阿倍仲麻吕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开元年间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D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
2.以下图是世界上保存完好,现在最古老的的石拱桥之一,其设计和主持建造者是A.宋应星 B.春 C.徐霞客 D.徐光启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的图片容是州桥,结合所学可知,州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第二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B项符合题意;宋应星的成就是"天工开物",A项不符合题意;徐霞客是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C项不符合题意;徐光启是明朝的科学家,不是建筑师,D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3.*历史兴趣小组进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一些资料。以下这一组图片资料表达的主题是
近十年来国内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国内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综述
作者:黄春燕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3期
摘要:近十年来,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成为了两地交流研究的热点。通过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梳理,可发现中日文化交流史在书籍交流史、艺术交流史及人物往来等方向的研究较为盛行。但同时科技、民俗文化、宗教思想交流等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旨在回顾这一领域近十年来的研究历程与研究成果,期待两国各领域的学者加强交流与合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开创出新的局面。
关键词:近十年;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3-0261-02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绵延不断,而关于中日两国学者对中日交流史的研究也不断地得到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中日两国的密切交往及两国对文化交流史的重视,两国学者逐渐摆脱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以理性、客观的态度进行交流史研究,取得了大量可喜的研究成果,从而也带动了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发展。在近十年的时间内,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硕果不断,在此本文从国内的研究入手,对近十年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状况做一梳理,以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一点可参考的资料和线索。
一、书籍交流史的研究
书籍的交流是中日两国交流史上不可或缺的内容,该方面的研究硕果不断,《隋唐时期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刘银红,图书与情报,2001/03)系统地介绍了隋唐时期汉籍外传日本的情况。作者认为,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辉煌灿烂,学术思想兼容并蓄,开创了中国中世纪文化大国的局面。文化大国的特有魅力吸引着周边国家的学者、文人、僧侣等来唐留学、进修和求法,且以直接的文献交流为手段大力吸取唐文化,中外典籍交流活动频繁。其中,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日本,由于地理与交通上的便利,在隋唐三百余年间,曾十数次派遣使团到中国,以求友好交往以及采集汉文典籍。
中国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中国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唐代佛教对日本的影响
唐朝建国以后,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来到中国。使团的规模由开始时的两艘遣唐使船,后来增至四艘,乃成定制,总人数由一次二百多人增至五百人以上。除正式遣唐使以外,还有许多留学生和学问僧随同来到中国,唐朝也有道睿、鉴真等名僧东渡日本传播佛法。通过中日频繁的交往,佛教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日本僧人道昭先从玄奘学法相宗义,后又到相州隆化寺随慧满学禅宗。日僧灵仙精通梵语和汉语,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来到长安,曾与僧人般若共同翻译佛教经典。在浙江天台山学法,带回日本国佛教典籍230部,为日本天台宗开山大师。圣德太子派遣使者来中国时,学习佛法是主要目的之一,强调“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现已在唐长安城遗址中发掘出两处与日本入唐名僧关系密切的寺院遗址。日本平安时代入唐求法的“学问僧”“请益僧”往来长安者日益增多,空海是“入唐八大家”之一。他于贞元二十年到达长安,在青龙寺从慧果学习密宗,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回国后传播密宗,成为开创“东密”之大师。近年来,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唐代名僧的墓葬。1984年,在河南省洛阳
市龙门唐代宝应寺遗址,发现禅宗名僧菏泽神会的坟墓。神会师于禅宗六祖慧能,玄宗天宝四载(745年)兵部侍郎宋鼎请他入东都洛阳行法,对南宗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从其墓中出土的鎏金青铜柄香炉、鎏金塔形合子、黑漆钵等器物在传世的日本奈良时代的佛具中都有,由此可以看出,奈良时代的铜制佛具正是受到唐代佛教文化的影响而制造的。
唐代汉字对日语形成之影响
隋唐时期来华学问僧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21
神州文化
隋唐时期来华学问僧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伍凌鋆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摘要: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发展呈现出空前绝后的兴盛景象,吸引了众多朝鲜半岛和日本国的学问僧前来求法。日本来华学问僧们学成回国后,凭借自己的学识及在唐土见闻,令日本佛教面貌焕然一新。本文试从日本佛门宗派、典籍传播、佛寺建设、风俗习惯等方面阐释学问僧们对日本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佛教;学问僧;南都六宗;仿唐建筑 佛教东传日本,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隋唐时期,中国集汉魏以来佛教数百年发展之大成,吸引大量日本僧人来唐求法,这些学问僧们作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开宗立派
隋唐时代,佛教各宗先后传入日本。奈良时期,平城京(即奈良)建立起佛教的六大宗派,分别是三论、成实、法相、俱舍、华严和律宗,被称为“南都六宗”,是该时代日本佛教的代表。这些宗派或者是由入唐学问僧回国创立,或者是由他们延聘的唐朝高僧开创。三论宗是日本有佛教宗派的开端,由曾经入唐求法的慧灌开创。三论宗的几位大师,如僧旻、智藏、道慈,均出自隋朝嘉祥大师吉藏门下,他们后又创立了三论宗的附宗——成实宗。律宗也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律宗传入日本,一般以唐僧鉴真赴日为始。当时日本虽有律法,但没有完备的戒律系统,所以希望能延聘唐朝高僧建立律宗,赴唐学问僧都为此积极奔走。荣睿和普照随第九次遣唐使赴唐,寻访大师,找到了扬州著名的戒师鉴真,向其介绍了日本佛教的情况以及缺少律师的现状,请求鉴真帮助日本提振佛教。鉴真历时十一年,冲破千难万险,终于在公元754年到达日本,在东大寺建立戒坛院正式授戒,日本才有了严格意义的戒律,至此,日本“南都六宗”全部建立,揭开了日本佛教的一个新时代。
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的高峰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积极参与了周边地区的事务,并通过多种途径与其他国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首先,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主要集中在周边地区,特别是中亚和东南亚地区。
当时,中亚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频繁。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往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产成为了中亚地区的主要商品。同时,中国也从中亚地区引进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和手工艺品,丰富了中国的物质文化。
其次,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还延伸到了东南亚地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
往来早在隋朝就已经开始,而在唐朝时期达到了巅峰。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成为了东南亚地区的热门商品,而东南亚地区的石头、香料、象牙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隋唐时期,中国佛教传入了东南亚地区,对当地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还涉及到了西亚和欧洲地区。当时,中国与波斯、
拜占庭等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也非常频繁。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成为了西亚和欧洲地区的奢侈品,而西亚和欧洲地区的珍宝和奇珍异宝也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中国的佛教和道教传入了西亚和欧洲地区,对当地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隋唐时期是中国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中国积极参与周
边地区的事务,通过贸易往来和宗教传播等方式与其他国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丰富了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和文化交流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历史进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
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
作者:赵志威
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7年第11期
经历过南北朝风烟的中国,进入了隋唐五代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展迅速,文化格外繁荣,对外交往频繁,是中国历史上繁盛的时代,也是融入中国文化的佛教得到大力传播的时代。
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相对比较稳定的时期,虽然隋末的农民起义和唐末的藩镇割据,以及五代时政权的动荡与分分合合的变迁,对社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从总体上来说,当时中国整个社会呈现出统一和稳定发展的趋势,包括人口、农业、手工业在内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更是中国历史上国力强盛的时期。
据《隋书》记载:杨坚生于冯翊般若寺,自小与佛结缘。杨坚做了皇帝后,下诏在全国范围内恢复佛教。隋文帝在位期间,全国出家僧尼达20多万,建立佛教寺院3 000多座,极大地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同时,隋文帝也大力支持儒教、道教。
然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中国历史上有四次灭佛事件,合称“三武一宗法难”,分别为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①佛教部分教义与中国社会状况不符,这点不必多说。②佛教与中国本土儒道二教有冲突。儒家思想发展到南北朝的时候有些衰落,但仍处于统治地位,佛教的传入,抢走了儒学的“信徒”,信仰儒学的人减少,让儒学派大为恼火。佛教与道教的冲突与佛教与儒教的冲突类似。儒、道二教作为土生土长的教种,自然排斥外来的佛学,对其极力打压。当然佛教也不甘示弱,奋力反抗。③寺院经济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佛教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已经相当繁盛,从古人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一斑。当时,寺院和僧尼是有特权的。寺院的收入可以不用上交,僧尼也不用纳税和服役,于是人们争相出家,结果劳动力大减,国家收入不足。同时,寺院还凭借特权抢占田地,作为寺院私产,而且不用向国家交税,俨然一方豪强,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在此背景下,国家为了增加劳动力,提高财政收入,便强迫僧尼还俗务农,同时没收寺院的财产和田产作为国家财产。④皇帝个人的喜好不同。对于皇帝们来说,佛教可信可不信,只是将其用来统治人民的工具,该支持时支持,该打击时打击,一切为了维护封建制度。这四次灭佛事件虽然给了佛教巨大的打击,却未能阻止佛教在中国的继续发展,与此同时,佛教也在曲折的发展中不断改造自身,渐趋本土化。
74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序章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与分期
2中日文化交流史有4个突出的特点
持久性(3以持续不断的人员往来为分析手段4五次战争)
全面性(5成就深远而卓著6以持续不断的书籍往来为史证)双向性(7-9以日本文化反哺,维新成果的西传为重点.隋唐,明治维新7关于中日双向性交流的15史实)
自主性(10以中日之间以海相隔的地理位置为论据)11世界对比中罕见
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七个分期
12分期的依据:人员流动的方式
1、3---6世纪(秦汉六朝)大陆居民移居日本/
2、6---9世纪(隋唐)日本遣唐使等来华
3、9---13世纪(晚唐、五代、北宋)中国商船大量东渡
4、13---14世纪(南宋、元)日本商船大量来华/
5、14--17世纪(明)日本遣明使等来华
6、17---19世纪中叶(清)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商船东渡
7、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清末)中国青年学子为求新学赴日留学
11日本分期方法
日本历史简介
绳纹时代(约BC12000——BC300)岛国的封闭的狩猎采集
弥生时代(约BC300——AD300)传入大陆文明农耕稻作小国争斗
古坟时代(约300——500)传入中国六朝文化大和国家形成
飞鸟•白风时代(约500——710)隋•初唐文化传入佛教大兴国家集权强化
奈良时代(710——794)盛唐文化传入国家行政完备佛教事业大成
平安时代(794——1192与北宋几乎平等交往民族文化成长贵族文化艺术昌盛
镰仓时代(1192—1333)与南宋•元交流密切禅宗传入武士掌权武士文化昌盛
室町时代(1336—1573)与明交流密切贸易发达民族艺术开花禅艺术鼎盛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简述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简述
摘要:中日两国基于地理位置的毗邻关系,彼此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从目前中国正史之记载来看,两汉时期中日之间的交流序幕已经拉开,在隋唐时期达到最盛,而隋唐期间又以文化交流为突出之点,其影响也深远绵长,这无疑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里概述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之繁盛,并不是为了佐证中日之间如何“友好交往”,如何“兄友弟恭”,而是为了发挥历史“以史为镜”的作用,为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做出更好的外交选择提供借鉴,毕竟隋唐已经过去,着眼现在才是当务之急。其次,之所以选取“文化”为角度,是由于目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流失、断层严重,而习于中华的日本却将习得的传统文化得以很好的保护并溶于自身,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尴尬的境地,值得我们深省。
关键词:隋唐中日文化交流表现
中国与日本为邻邦,一衣带水,可谓近邻。秦朝徐福东渡的故事无可考证,但从两汉时期正史《汉书》的记载以及文物汉倭奴国王金印来看,中日交往的历史上下一算也有两千年。自两汉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日交往未曾断绝。但在隋以前,当时的日本是受中国皇朝册封的华夷体系的正式成员,换言之,这是一种宗属性质的关系,其交往也就多为政治性,文化交往并不活泛。到了589年, 隋朝统一中国,东汉灭亡后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状态结束,大一统的局面回归,强有力的政权助长了帝王的野心,势力开始扩张,与邻邦的交流增多。而日本这时也向隋王朝派遣了遣隋使,文化交流日渐增长。到了空前繁华的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发展迅速,加上开明的外交政策,遣唐使络绎不绝,唐人东渡接连不断。据史料记载统计,隋唐时期,日本曾正式派出使团到达中国的十三次, 使团人数, 多近六百人, 少不下百余人,伴随着日本使团而来的还有大量的留学生、僧侣,他们深入中国进行多方面的学习, 极取中华文化精华, 在回到日本后协助朝廷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这时,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才由两汉的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
隋唐时期中日关系及前景展望
隋唐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史
公元6世纪至9世纪,即中国隋、唐时期,日本是大和时代后期、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前期。这个时期的交流路线则以直接渡海为主,交流方式有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如日本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现“大化革新”,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的两个半世纪里,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在这个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著名代表人物是鉴真,鉴真和尚五次东渡日本,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中日文化交流——宗教
佛教是最早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宗教。佛教传入日本后,受到日本历史环境和社会习俗的影响,经历了漫长的民族化过程,到12世纪发展为日本的民族佛教,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现在还相当流行.
公元9世纪左右,中国佛教宗派中的三论宗传入日本,最后演变为日本佛教的奈良六宗。其中,在唐朝时期,日本与中国的宗教文化交流最为频繁。从日本舒明天皇二年(630)到字多天皇宽平六年(894),共派出遣唐使19次,除3次未能成行外,实有16次。派遣唐使的主要目的是输入唐代的宗教文化,遣唐使船的往来都有留学生、留学僧(“学问僧”)随行,有些还搭乘新罗船和唐朝商船入唐。据统计,在这期间入唐的留学生、留学僧(包括随从僧人)138人,其中留学僧105人,占76%多。在后,日本还形成了平安佛教。并流传至今。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
【摘要】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印度,但是它却对印度以外的亚洲国家,尤其是东亚、东南亚的影响极大。对于中国,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纵观中国历史,佛教的传入与发展有着一定的脉络。首先,佛教的传入历史十分久远,它早在汉代便已传入中国。其次,佛教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从汉末到三国,从魏晋到隋唐,佛教一直是呈阶段性发展的。再次,佛教的流传也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尤其是明清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佛教文化的影响开始减弱。
【关键词】佛教传播发展盛衰
佛教源于古印度,自西汉末传入中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是两汉及三国阶段,佛教在中国的初传阶段;二是魏晋阶段,佛教在中国继续发展;三是隋唐阶段,佛教在中国走向繁盛;四是宋元明清阶段,佛教由盛转衰;五是近现代,佛教的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在漫长的时期,佛教不断被中国传统文化浸淫融合,宋代是佛教被中国化即儒学化的重要时期,印度的佛教最终变成独具特质的新体系即中国佛教,这就是佛教的中国化历程。
中国佛教包容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大体系,全面继承了印度三个时期的佛教。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也都在中国。可以说,佛教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
一、汉末到三国,佛教的初传时期。
佛教于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一般情况下,宗教的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某个宗教的原生地与被传播地区不同文化的撞击,往往是影响宗教迅速传播的重要因素。中国有自成体系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西汉末,除作为统治阶级核心的儒家学说以外,黄老和道家的思想也很活跃。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要想在中国立足,必须同中国传统的信仰协调,也就是说,它必须依附于中国本土的宗教。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佛教的传播还得益于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混战不已,老百姓背井离乡困苦不堪,出现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这时的佛教宣扬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给孤苦中的民众以极大的心理慰藉,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中日文化交流史笔记概要
序章: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及分期
中日文化交流史有4个突出的特点
1、持久性(以持续不断的人员往来为分析手段)
2、全面性(以持续不断的书籍往来为史证)
3、双向性(以日本文化反哺,维新成果的西传为重点)
4、自主性(以中日之间以海相隔的地理位置为论据)
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六个分期
分期的依据:人员流动的方式
1、3---6世纪(秦汉六朝)大陆居民移居日本
2、6---9世纪(隋唐)日本遣唐使等来华
3、9---13世纪(晚唐、五代、北宋)中国商船大量东渡
4、13---14世纪(南宋、元)日本商船大量来华
5、14---17世纪(明)日本遣明使等来华
6、17---20世纪(清)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商船东渡
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
实物考察:铜铎
○自然的交流
日本左旋海流
寒流---发源自鞑靼海峡里曼海流在上
暖流---发源菲律宾海域黑潮海流在下
铜铎的史证
漂流至日本海沿岸的大陆铜铎
日本古代的铜铎崇拜
日本制造的大型铜铎
○人为的交流
横渡朝鲜海峡
断桥(朝鲜海峡,对马海峡)
半岛南岸--->50公里(朝鲜海峡)--->对马岛--->46公里(对马海峡)
--->壹歧岛、日本九州陆地
海流急每日24海里小舟极难航进
铜剑、铜矛的史证
东传至福冈的铜制武器尺寸小实用品
日本古代的铜剑铜矛崇拜
日本制造的大型铜剑铜矛
中国史籍关于远古中日交流的记载
王充《论衡》:“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鬯。”
第二节徐福东渡——传授中华农耕文明成果
实地考察:千童镇
○《史记》中的三处重要记载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28年(前219年)的记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边大学(
二〇一〇年五月
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设计题目:论隋唐时期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学生姓名:玄惠文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国际文化
班级:06级
指导教师:金春
讲师学校代码:
10184学号:2064051539
摘要
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是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内容。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途径上,既有日本政府向中国派出的遣隋使、遣唐使,又有中国僧侣应日本之邀赴日传法,还有自发的赴日传法。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活动构成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它对推动中日佛教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隋唐在当时的东亚是最强大的帝国,而日本作为一个尚未进入封建社会的小国则迫切需要学习先进的文化和制度,在诸多国际国内环境的促使下,中日两国的佛教文化得以交流和发展。佛教文化的交流需要以人来做载体,需要人的往来。隋唐时期中国和日本的统治者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典型的有隋朝的隋文帝和日本的圣德太子。还有中国和日本的往来人员也对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著名的僧人有东渡日本的鉴真和赴中求法的最澄、空海等。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也同样如此。只看到中国佛教对日本的影响而看不到日本佛教对中国的影响,既不符合历史规律,更不符合中日佛教交往的史实。
隋唐时期中国和日本这种双向互动的佛教文化交流对中日双方的佛教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总结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对现在进一步推动中日关系不无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字:隋唐背景媒介人物影响
ABSTRACT
Buddhism exchanges history China-Japan making a general observation of Sui-Tang dynasty period,we can perceive this momentary scheduled time Buddhism exchanging the important content already becoming China-Japan cultural exchange, this interactive two-way Buddhism exchanges but Buddhism to China-Japan both sides developing playing have arrived at important promote role.Sum up the history that Buddhism exchanges China-Japan Sui-Tang dynasty period,sum up experience to us,burst forth single-step drives Sino-Japanese relations not without,to enlighten significance and use for reference.But several times,Buddhism culture prosperous and is at a low ebb since Buddhism biography becomes a member of China,change the enormous effect that it brings about without end for Chinese religion culture but. Buddhism enters Japan,here from below all one thousand years since middle of the 6th century or so from Chinese biography,becomes one branch leading force of Japan politics,society.
Key words:Sui-Tang dynasty background affects culture
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历史背景 (2)
1.1政治背景 (2)
1.2文化背景 (3)
第二章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媒介人物 (5)
2.1隋朝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媒介人物 (5)
2.1.1中国方面对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5
2.1.2日本方面对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5
2.2唐朝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媒介人物 (7)
2.2.1中国方面对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7
2.2.2日本方面对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7第三章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成果与影响 (9)
3.1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文化传入日本的成果与影响 (9)
3.2隋唐时期日本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成果与影响 (11)
结论 (12)
注释 (13)
参考文献 (14)
谢辞 (15)
引言
中日两国同处东亚地区,隔海相望。正是由于这种毗邻关系,使得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史学界学者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研究成果也有一些缺陷。
为了深入地研究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本文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与分析,在充分利用现有史料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背景,重点介绍了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人物,从政治、文化等方面来揭示了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对两国的影响,反映了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状况。
第一章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历史背景
1.1政治背景
中国佛教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广泛发展,到隋唐时达到了全盛。这个时期隋唐佛教之所以取得如此飞跃的发展,与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的历史背景以及统治阶级特别是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是分不开的。当时日本在中国隋唐时期的社会发展还未进入封建社会阶段,经济、政治比较落后,文化也不发达。日本朝廷刚刚平定磐井之乱,逐渐加强对地方豪族的统治;另外,苏我氏与物部氏以崇佛和排佛为背景,进行了战争,后来甚至出现苏我氏的势力凌驾于皇室之上的局面,导致了社会不安,生产荒废,人民贫困,统治阶级内部的对立加剧,致使统治者以佛教的灵魂不灭、因果报应等教义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首先,当时的国际环境促使两国交好,交流佛教文化。
隋唐时期,随着四分五裂的中国被统一,迅速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同时也加强了与东邻日本和朝鲜三国的交往。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人民的精神统治,积极提倡各种宗教。虽然唐朝封道教为国教,但佛教提倡灵魂不灭、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等迷信说教,引导人们逆来顺受,安心现状。所以,佛教受到隋唐封建统治者的支持。而当时日本在朝鲜半岛上苦心经营了三百多年的侵略基地已被新罗攻占,大和朝廷随时相机伺隙,怀有重占之心。在隋文帝征高丽后二年(公元600年),日本圣德太子便先后两次兴兵,攻打新罗,但终不能得手。在此背景下,鉴于隋之强大,隋与高句丽关系紧张之际,圣德太子改变外交政策,断经略朝鲜半岛之念,而执行与隋修好以牵制新罗的方针。当时隋朝及朝鲜半岛诸国佛教兴盛,日本籍遣使入隋的机会,从中国直接汲取优秀文化,特别是输入佛教。通过四次遣使,日本在初步直接接触中国的优秀文化并有所汲取之后,对中国优秀文化益加叹羡和憧憬,朝野上下醉心于学习和模仿,形成一股狂热的学习高潮。
其次,隋唐时期的中国与日本国内形势为佛教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隋文帝掌权后,一开头就改变了周武帝毁灭佛法的政策,而以佛教作为巩固期统治权的方针之一。他首先下令修复毁废的寺院,允许人们出家,又令每户出钱营造经像,长安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都邑由官家缮写一切经,分别收藏在寺院及秘阁之内,从而天下风从。在唐继隋统一全国,太宗、高宗等诸代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