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隋唐时期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中日文化交流及其历史价值
中日文化交流及其历史价值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两国作为亚洲文化大国,文化交流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促进亚洲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历史回顾中国与日本的往来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隋唐时期,中日两国通过海路和陆路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日本汲取了大量的中文和儒家思想,这种文化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在江户时期,中国与日本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同时,中国的文化、艺术以及哲学也给了日本极大的启发,使得日本的文化艺术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西方文化的强烈侵入下,中日两国也依然保持着文化交流,其中包括音乐、电影、文学等方面的交流,推动了两国文化传统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2.文化交流的现状如今,中日两国以多种形式展开了广泛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在艺术、电影、文学、音乐、体育以及旅游等领域进行了密切的文化交流合作。
例如,每年在日中心“文化交流年”中,中日两国政府举办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包括重要展览、交响乐演奏会、戏曲表演等。
同时,中日两国年轻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是非常广泛的,通过学校、社团、交流机构等途径,两国青年可以互相学习和交流,共同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
3.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价值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对世界文化和艺术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日文化的交流不仅有着促进两国之间政治经济交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认知和审美体验,增强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推动更多具有亚洲特色的文化和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同时,中日两国历史和文化的交流也来自于两国领袖对促进两国人民友好交流的共同认知和贡献。
中国宋代文人苏东坡曾经对日本表示推崇,日本天皇昭和曾经在新年贺词中提到:“历史的独特性在于两国人民之间的互相赞赏和最终的和谐共处。
”这种文化的互相尊重和赞扬,推动了两国文化交流之间的发展,并给未来的文化交流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
无不可于长安得之…… 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 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 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 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西安附近出土的波斯银币 东罗马金币 阿拉伯金币
古代印度佛像
北齐菩萨身躯 (6世纪)
唐朝佛像
唐代的外来文明
李贤墓打马球图
追逐轻薄伴 闲游不著绯 长拢出猎马 数换打毬衣
唐代的外来文明
何家村窖藏 唐舞马啣杯纹银壶 唐舞伎八棱金杯
丝绸之路的主线(长安—敦煌) 丝绸之路的南线(阳关—葱岭)
丝绸之路的北线(玉门关—葱岭) 丝绸之路的国外部分
凯撒大帝把丝绸当作他的至爱,他规定 平民不准穿带有紫色镶边的丝绸,丝绸是 罗马人梦寐以求的至宝,紫红色是罗马人 为之疯狂的颜色。
中国第一古刹 ——洛阳白马寺
稷山县发现“玄奘取经图”壁画 “玄奘取经图”壁画(局部 )。
敦煌莫高窟
唐朝时期佛教昌盛 ,敦煌在南北朝基础 上得以发扬光大,尤 其是壁画的风格上体 现了唐时开放、积极 的社会风气,反映了 许多现实生活的场景 ,生动的展现了作为 我国古代艺术和佛教 发展高峰的大唐王朝 风范。图为莫高窟外 景。
敦煌莫高窟彩塑
反弹琵琶图
作战图
张骞出使西域图
弥勒大佛
涅槃图
西安 鼓楼
唐文化在西线的辐射与吸纳
西安,古称长安, 为中国六大古都(北京、
西安、洛阳、开封、南京、 杭州)之首,与世界名
城雅典、开罗、罗马齐 名,并称世界四大古都, 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 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习题含答案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隋唐时期,中日僧人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过突出的奉献,"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歌颂的高僧是( )A.弘法大师 B.鉴真 C.玄奘 D.阿陪仲麻吕【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的信息,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隋唐时期,中日关系密切,友好往来频繁,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高僧鉴真,他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的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样式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B项符合题意;弘法大师不符合"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的容,A项不符合题意;玄奘是西行天竺的高僧,C项不符合题意;阿倍仲麻吕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开元年间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D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
2.以下图是世界上保存完好,现在最古老的的石拱桥之一,其设计和主持建造者是A.宋应星 B.春 C.徐霞客 D.徐光启【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的图片容是州桥,结合所学可知,州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第二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B项符合题意;宋应星的成就是"天工开物",A项不符合题意;徐霞客是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C项不符合题意;徐光启是明朝的科学家,不是建筑师,D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
3.*历史兴趣小组进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一些资料。
以下这一组图片资料表达的主题是A.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B.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C.唐朝经济的繁荣D.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信息"丝绸之路上的商路,玄奘,鉴真,和下西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和下西洋〞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密切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
隋唐时期的中外教育交流一、隋唐与新罗的教育交流新罗在隋朝时期,国力得到很大的发展,与隋朝建立了良好的帮教关系新罗并没有出现我们定义的官学教育。
而是“花郎教育”花郎集团是由贵族十五六岁的青少年男子组成。
成员分为郎徒。
郎徒的领袖是花郎,他们实行集团生活,战斗时自成战斗团体,独立参加战斗。
这是一种特殊姓戴的教育组织,培养文武人才,为国家所用从金真平当政到其女善德女王时期,都十分注重与唐的交流学习。
派遣留学生条件:王族子弟;年限:10年;人数不定;费用由唐政府供给。
这样的交流学习,影响到新罗官学的形成。
国学的形成。
礼部管理下的教育行政机构。
教学机构中设立经学科和算学科。
另外也开设了一些附属的专科学校。
有医学、律令学、天文学、通文学。
还有兴办了一些地方官学。
二、隋唐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中日交流从西周就已经开始,历史很长。
隋唐时期,中国国力昌盛,所以这种交流相当的丰富。
教育文化的交流首先就应该谈到“遣唐使”“留学生”这种交流方式,促进了汉唐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唐朝的教育对日本奈良时期教育的影响。
中央官学成大学寮:既是培养人才的学府,又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性质。
另外还有典药寮,阴阳寮等,地方官学成为国学。
府学等。
入学资格也有着严格的区分。
教学内容,也是参照唐朝。
也以儒家经学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另外日本官学教育中的考核制度,赏罚制度,放假制度除了要求的标准较低,项目简化之外,几乎与唐朝的一样。
日本的私学先于官学存在。
私学的招生对象特别广泛,直至庶民文字:日语的起源日文中分成汉字及假名。
而假名中又分有平假名和片假名。
原先日本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 后来乃借用中国的文字, 将中文的草书衍生成平假名, 把中文楷书的偏旁改成片假名。
例如说平假名的『あ』乃由汉字的『安』简化而来的; 而片假名的『ア』则是汉字『阿』的一部分。
早期, 日本正式的文章都是汉文, 而片假名乃是佛教僧侣们读经典时用来做标音的, 平假名则是女性所用的文字。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10120170146马红福起初,我对日本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樱花和动漫的层面,但通过这学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的学习,在老师的积极教学与耐心指导下我对中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本来想写一篇关于我家乡和日本相关的文章,但是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
后来想想也正常,宁夏算是一个较为落后的省,处在内陆,经济也欠发达,与日本没有太多的交集也是可以理解的。
就说二战,那个时候的日本军队都没有达到宁夏,近代的交流也就不多了。
宁夏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很有限,我只是找到了宁夏大学与日本岛根大学开展合作交流的一篇文章。
实在没办法下笔,所以本文只能从一个宏观的角度简要谈谈中日文化交流。
我知道这个题目非常大,文化包罗万象,牵扯的东西也特别多,我自然是不能详尽的论述,所以只能是泛泛而谈,用词不当之处请谅解。
在一学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学习当中我不仅深刻地明白了中日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还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文化交流也会带来的社会影响。
同时我也发现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据史书记载:两国间的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
两国有文字记载的文化交流,也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如公元前周秦时代的《山海经》、公元三世纪的《三国志》等都有明确的记载。
下面就我所了解的中日文化交流做以下阐述。
一、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在古代时期,中国的经济相对发达,所以中日文化交流的趋势则主要是中国文化向日本输入。
日本的弥生文化就是日本吸收了中国和朝鲜的文化形成的。
关于日本文化传入,大致有三条路线。
第一条是从西伯利亚经过北海道到达日本的北方通道;一条是由朝鲜半岛经过对马海峡到达九州的朝鲜通道;一条是中国东海岸南下九州的东海通道。
中日文化交流之初,中国的许多移民迁居日本,他们最初只是传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日本列岛的生产力发展,逐渐由以采集、狩猎、捕捞等生产方式为主进化到以种植水稻等农耕生产方式为主。
从此稻米便成了日本人的主要粮食,同时它也是日本社会历史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隋唐时期佛教东传日本之研究
摘要摘要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主要以佛学交流最为活跃和繁荣,其构成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了佛教在东亚社会的传播,从而为构筑和谐统一的东亚文化圈奠定了重要基础。
尽管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那时主要表现为中国佛教向日本的传播。
本文从历史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佛教之所以能在日本取得突破的原因,以及佛教在日本的传播过程,分析日本佛教的特征。
东传日本的佛教,并不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单纯的宗教,特化的信仰,而是经过印度、朝鲜特别是中国长时问的吸收沉淀,融合了各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对日本社会政治、宗教、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交流;佛教;传播;影响ⅡABSlliACTAB ST RA CTThe history of cultural e xc h an g e b e tw ee n C hin a and Japan is lasting fo r a long-te rm period.In the Sui and Ta ng dynasties,cultural眈change be tw ee nChin a andis mainly mos t active i n t he Buddhist studies exchange,it Japancon st it ut ed goo d interaction relations bet we e n th e Chinese and Japanese;it spurred the Bu d d h i s m diss emination i n the Eastern Asian;and it laid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c ons tr uct in g ha rm o ni o us u n if ic a ti on East Asian culture circ le.Al thou gh th e cultural exchange iS bidirectional bV an d large,at that time th e m ain p er f or m an ce of cultural e xc h a ng e iS f r om Chinese to Japan.This dissertation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 e a s o n w h y B u d dh i s m be ab le Io obtain the breakthrough in Japan thanks fo r the he lp of study historical cultural fr麟communicaUon.At th e same time.this article is also discuss ed Bu dd hi sm's spreadingin Japan and analyzed the Japanese Buddhism’S characteristic,East p ass es o n processJapan。
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的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积极参与了周边地区的事务,并通过多种途径与其他国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首先,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主要集中在周边地区,特别是中亚和东南亚地区。
当时,中亚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往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产成为了中亚地区的主要商品。
同时,中国也从中亚地区引进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和手工艺品,丰富了中国的物质文化。
其次,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还延伸到了东南亚地区。
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往来早在隋朝就已经开始,而在唐朝时期达到了巅峰。
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成为了东南亚地区的热门商品,而东南亚地区的石头、香料、象牙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传入了东南亚地区,对当地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还涉及到了西亚和欧洲地区。
当时,中国与波斯、拜占庭等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也非常频繁。
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成为了西亚和欧洲地区的奢侈品,而西亚和欧洲地区的珍宝和奇珍异宝也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
中国的佛教和道教传入了西亚和欧洲地区,对当地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隋唐时期是中国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
中国积极参与周边地区的事务,通过贸易往来和宗教传播等方式与其他国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丰富了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和文化交流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历史进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隋唐时期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贸易和文化交流也得到了空前的推动和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隋唐时期的贸易活动以及文化交流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一、贸易活动隋唐时期的贸易活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政治局势稳定、统一和治理有序的条件下,贸易得到了更为有利的环境,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由于隋朝治理能力的增强,加上唐朝修建了大批航运设施,比如运河和码头等,海上贸易得到了极大的便利。
这一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如印度、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进行了广泛的贸易交流,为中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纺织品和茶叶贸易:在隋唐时期,中国的纺织品和茶叶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商品。
中国的丝绸制品和棉布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热门商品,被远销海外。
同时,唐朝茶叶的贸易也蓬勃发展,茶叶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贸易,中国的纺织业和农业得以进一步发展,也为文化交流打下了基础。
3. 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尽管海上贸易兴起,但陆上丝绸之路在隋唐时期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唐朝在推动西部地区的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积极发展和扩大与中亚和欧洲国家的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强了与西部地区的联系,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
二、文化交流隋唐时期,由于贸易的繁荣,文化交流也岀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
文化交流对隋唐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唐文化的独特魅力: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高峰时期,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许多外国使者和旅行家。
这些外国使者和旅行家纷纷来到中国,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带入中国。
这种文化交流,使得中国和外国之间的理念、观念和技术得到了相互交流和融合,推动了双方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 文化艺术的传播:隋唐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初中历史隋唐文化对外交流影响
初中历史隋唐文化对外交流影响隋唐文化对外交流影响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还对外交流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隋唐文化的特点以及对外交流的影响两个方面来探讨隋唐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性。
一、隋唐文化的特点隋唐时期,中国的文化发展达到了巅峰,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首先,佛教文化的传播使得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通过丝绸之路等交通要道,佛教文化不仅传入中原地区,而且还传播到了东南亚、西亚和中亚等地。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佛教传播,也让中国文化融入了世界的文化体系。
其次,隋唐时期的繁荣也使得中国的文化能够向外输出。
中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农业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这些文化成果通过外交渠道传播到了丝绸之路上的各国,对当地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隋唐文化对外交流的影响隋唐文化的传播对外交流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隋唐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丝绸之路成为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各种商品的交换和贸易活动得以进行。
这不仅促进了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繁荣,也使得中国文化通过商品的交流传播到了各个国家,为中国的文化外交奠定了基础。
其次,隋唐文化的传播对外国的思想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哲学思想和宗教观念与当时的世界其他地区相互交流和融合。
同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医药知识和艺术技巧等也通过外交交流传播到了各国,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和生活。
此外,隋唐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外国人对中国的学习和进修。
当时,许多外国人都来中国学习文化、语言和技术等知识。
他们在中国学成归国后,将中国的文化和经验传播到自己的国家,推动了各国的发展。
例如,日本的平安时期就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学习了中国的艺术、政治制度和文学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综上所述,隋唐文化在对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丝绸之路等交通通道,隋唐文化得到了向外发展的机会,为中国的文化外交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
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作者:赵志威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7年第11期经历过南北朝风烟的中国,进入了隋唐五代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展迅速,文化格外繁荣,对外交往频繁,是中国历史上繁盛的时代,也是融入中国文化的佛教得到大力传播的时代。
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相对比较稳定的时期,虽然隋末的农民起义和唐末的藩镇割据,以及五代时政权的动荡与分分合合的变迁,对社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但从总体上来说,当时中国整个社会呈现出统一和稳定发展的趋势,包括人口、农业、手工业在内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更是中国历史上国力强盛的时期。
据《隋书》记载:杨坚生于冯翊般若寺,自小与佛结缘。
杨坚做了皇帝后,下诏在全国范围内恢复佛教。
隋文帝在位期间,全国出家僧尼达20多万,建立佛教寺院3 000多座,极大地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同时,隋文帝也大力支持儒教、道教。
然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中国历史上有四次灭佛事件,合称“三武一宗法难”,分别为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
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①佛教部分教义与中国社会状况不符,这点不必多说。
②佛教与中国本土儒道二教有冲突。
儒家思想发展到南北朝的时候有些衰落,但仍处于统治地位,佛教的传入,抢走了儒学的“信徒”,信仰儒学的人减少,让儒学派大为恼火。
佛教与道教的冲突与佛教与儒教的冲突类似。
儒、道二教作为土生土长的教种,自然排斥外来的佛学,对其极力打压。
当然佛教也不甘示弱,奋力反抗。
③寺院经济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佛教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已经相当繁盛,从古人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一斑。
当时,寺院和僧尼是有特权的。
寺院的收入可以不用上交,僧尼也不用纳税和服役,于是人们争相出家,结果劳动力大减,国家收入不足。
同时,寺院还凭借特权抢占田地,作为寺院私产,而且不用向国家交税,俨然一方豪强,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隋唐时期的中日关系研究
隋唐时期的中日关系研究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和日本交流频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了一种多元的状态,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而如何研究这段历史,深入探究其中的内在逻辑和外部环境,对于增进中日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隋唐时期中日关系的历史沿革,分析其中的涉及因素和不同的阶段特点,并探讨如何理性看待这段历史,为中日友好交往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历史沿革中日两国的接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朝时期,不过在隋唐时期,由于中央政权的膨胀和边境的变化,导致了中日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和调整。
在史书中有关于隋朝与日本的关系的记载,其中《大唐西域记》中也提到了隋唐时期和日本的经贸往来。
这期间两国之间的交往显得非常活跃,主要涉及到官方的外交往来以及商业贸易的活动。
二、涉及因素在隋唐时期中日关系发生的历史事件中,有多重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一些经济手段如商人和商船的出现和日本内部的政治变动都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隋唐时期与日本在地理上的接近和统治优势也影响了这种关系。
再次,汉字与儒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和发扬还从文化角度加深了中日两国的交流。
三、不同的阶段在隋唐时期的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中,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隋朝到唐朝初期,这个时期里中日双方的交往主要是商业往来。
第二个阶段是唐玄宗时期,对于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有了更广泛的官方往来和文化交流。
第三个阶段是安史之乱后的中国,这个时期中日关系出现了一些波折和负面的影响,日本开始侵犯中国领土并且援助唐朝的敌人。
四、理性看待对于隋唐时期中日关系的研究,我们应该以理性的角度去看待。
尽管隋唐时期对于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关系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但历史也在一些方面提醒了我们。
历史上在其中过程中双方存在了不少分歧和问题,包括了在日方政治和军事方面对于中国的干涉、争端和战争等。
隋唐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变迁
隋唐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变迁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文化交流与变迁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个时期,中国不仅吸收了外来文化,而且也向外界输出了中国的文化。
本文将从宗教、文学和艺术等方面来论述隋唐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变迁。
首先,隋唐时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高峰时期。
隋炀帝曾亲自迎请三藏法师鉴真来中国弘法,使佛教在国内得到了迅速传播。
在隋唐时期,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例如,在隋唐时期,由于译经的盛行,中国开始有了大量的佛经翻译,这不仅促进了汉字文字的发展,还加深了中国与其他佛教国家的文化交流。
此外,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也达到了独特的艺术高度,如法相思想在雕塑艺术中的体现以及佛教音乐的发展等,都对中国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隋唐时期文学方面也出现了许多变化和交流。
隋唐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日益加深。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了《登鹳雀楼》一诗,将佛教的观念融入其中,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越追求。
另外,诗仙李白也深受佛教的影响,他的许多作品中也融入了佛教的思想和意境。
而隋唐时期的文学交流不仅仅局限于佛教与中国文学的融合,还体现在与外国文学的交流上。
隋唐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地保持着广泛的交通与贸易往来,外国文化也随之涌入中国。
例如,从印度传入的故事集《摩诃婆罗多》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的情节与主题元素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许多灵感。
最后,隋唐时期的艺术也经历了繁荣和变革。
在隋朝,由于社会安定和文化繁荣,士人和贵族阶层开始崇尚文化艺术。
雕塑、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唐朝,艺术更加多样化和丰富,繪畫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吴道子的《张果老仙坛图》等作品,都体现出了隋唐时期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而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这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内涵和风格。
分享收藏商品 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分享收藏商品中日文化交流史话摘要:一、前言二、中日文化交流的起源三、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兴起四、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五、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六、明清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七、近现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八、总结正文:一、前言中日文化交流史话悠久而丰富,两国之间的交流可追溯至古代。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历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特点。
二、中日文化交流的起源早在秦汉时期,中日之间的交流就已经开始。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日本通过朝鲜半岛与中国进行交流,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三、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兴起在唐朝时期,中日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唐朝的繁荣吸引了大量日本使者前来学习,其中最著名的有阿倍仲麻吕等人。
他们在中国学习了唐朝的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并将其带回日本。
四、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大量的日本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同时,中国的文化、宗教、艺术等也传入日本。
其中,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佳话。
五、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宋元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继续发展。
在南宋时期,中国的文化、科技传入日本,如指南针、火药等。
同时,日本也向中国输送了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如茶道、花道等。
六、明清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明清时期,虽然中日两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文化交流并未中断。
许多日本使者通过长崎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将中国的文化、艺术传入日本。
同时,中国也吸收了日本的一些文化成果,如和服、武士道等。
七、近现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近现代,随着两国政治、经济关系的日益密切,中日文化交流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两国在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总结总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见证了两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友好往来。
隋唐时期的佛教文化
隋唐时期的佛教文化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为辉煌的时期,特别是在文化艺术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佛教文化在其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的传入、发展以及造化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来探讨隋唐时期的佛教文化。
一、佛教传入和发展在隋末唐初的时候,佛教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并通过一些译经之士,将佛经和善谟传入到了中国。
其中,像玄奘、鉴真等人,更是将印度、南亚等地的佛教文化带到了中国。
这些人不仅在经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还通过自己的研究和传授,推动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文化的传入,为祖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和艺术资源,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佛教文化深入人心,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佛教造化的艺术展现佛教文化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思想和结构上,同时还在艺术造化方面有了显著的体现。
佛教审美理念的独特性、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心灵生命价值的关注,为艺术造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条件。
在隋唐时期,佛教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佛教建筑、绘画、雕塑、书法、诗歌等艺术创作。
其中,佛教建筑在造型上极其独特,如寺庙、塔、佛殿等,不仅体现了佛教思想体系,而且在美学上具有崇高、雄伟、古朴的内涵。
在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上,佛教文化同样也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
在佛像雕刻方面,隋唐时期的佛像造型,更加真实、生动、富有表现力,有些还体现了线条的流暢和饱满。
此外,诸如雕饰、装饰等方面也随之展现,如石窟壁画、佛像装饰等都已经成为建筑和艺术上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佛教文化的社会影响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推动、影响和催化中国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在促进各地的交流和融合方面,佛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信众在传承和宣传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将中华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了交流和融合,使得民族文化渐渐实现了全球化的交流。
其次,在教育和学术方面,佛教的教育体系和修行方法,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方法和方式。
隋唐时期的佛教文化与传播
隋唐时期的佛教文化与传播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文化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对于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在隋朝的传播与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汉朝,东汉时期,佛教通过印度与中亚之间的商路传入中国,但此时佛教的传播并未引起社会大规模的反响。
直到隋朝才出现了佛教在中国社会中显著地影响。
隋朝时期,佛教传播的主要形式是经由高僧、皇室和寺院的支持而进入社会。
李世民为了巩固王朝的统治,晚年感召群臣,建造大量佛教寺庙和佛像。
他亲自题写寺庙的经文,赞扬佛教的教义。
李则天时期,佛教成为了官方宗教,国家设立佛寺,奉佛像,厚赏于僧侣。
隋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仍未成为社会正统文化。
二、唐朝时期佛教文化的全面发展佛教在唐朝时期经历了一个高峰。
唐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发展,在深化了中国与印度之间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推动了中国佛教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唐朝时期佛教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是由高僧(如鉴真、玄奘、道宣等),在西方大乘佛教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发展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了唐朝佛教文化的特色。
他们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推动佛教行为规范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推动了佛教思想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由于唐代的文化氛围开放,诗文盛行,佛教文化也慢慢地向文学领域渗透,从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世俗佛教文化。
在唐朝时期,民间的佛教信仰也得到了提高。
而且随着时代背景的不断发展,民间佛教文化也逐步在社会中成为一种重要的信仰。
佛教在清明上河图中出现,表明佛教已经深化了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佛教文化对唐朝始终有着广泛的影响唐朝时期佛教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从不同角度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对于政治上的影响,佛教在唐朝的崛起为带来了新的政治文化和思想,这对于唐朝的政治影响是深远的。
对于社会上的影响,佛教在唐朝中基本上成了一种大众信仰,佛教的慈悲、宽容等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
隋唐时期的中外教育交流一、隋唐与新罗的教育交流新罗在隋朝时期,国力得到很大的发展,与隋朝建立了良好的帮教关系新罗并没有出现我们定义的官学教育。
而是“花郎教育”花郎集团是由贵族十五六岁的青少年男子组成。
成员分为郎徒。
郎徒的领袖是花郎,他们实行集团生活,战斗时自成战斗团体,独立参加战斗。
这是一种特殊姓戴的教育组织,培养文武人才,为国家所用从金真平当政到其女善德女王时期,都十分注重与唐的交流学习。
派遣留学生条件:王族子弟;年限:10年;人数不定;费用由唐政府供给。
这样的交流学习,影响到新罗官学的形成。
国学的形成。
礼部管理下的教育行政机构。
教学机构中设立经学科和算学科。
另外也开设了一些附属的专科学校。
有医学、律令学、天文学、通文学。
还有兴办了一些地方官学。
二、隋唐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中日交流从西周就已经开始,历史很长。
隋唐时期,中国国力昌盛,所以这种交流相当的丰富。
教育文化的交流首先就应该谈到“遣唐使”“留学生”这种交流方式,促进了汉唐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唐朝的教育对日本奈良时期教育的影响。
中央官学成大学寮:既是培养人才的学府,又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性质。
另外还有典药寮,阴阳寮等,地方官学成为国学。
府学等。
入学资格也有着严格的区分。
教学内容,也是参照唐朝。
也以儒家经学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另外日本官学教育中的考核制度,赏罚制度,放假制度除了要求的标准较低,项目简化之外,几乎与唐朝的一样。
日本的私学先于官学存在。
私学的招生对象特别广泛,直至庶民文字:日语的起源日文中分成汉字及假名。
而假名中又分有平假名和片假名。
原先日本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 后来乃借用中国的文字, 将中文的草书衍生成平假名, 把中文楷书的偏旁改成片假名。
例如说平假名的『あ』乃由汉字的『安』简化而来的; 而片假名的『ア』则是汉字『阿』的一部分。
早期, 日本正式的文章都是汉文, 而片假名乃是佛教僧侣们读经典时用来做标音的, 平假名则是女性所用的文字。
隋唐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史
隋唐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史公元6世纪至9世纪,即中国隋、唐时期,日本是大和时代后期、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前期。
这个时期的交流路线则以直接渡海为主,交流方式有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如日本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现“大化革新”,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的两个半世纪里,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在这个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著名代表人物是鉴真,鉴真和尚五次东渡日本,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中日文化交流——宗教佛教是最早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宗教。
佛教传入日本后,受到日本历史环境和社会习俗的影响,经历了漫长的民族化过程,到12世纪发展为日本的民族佛教,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现在还相当流行.公元9世纪左右,中国佛教宗派中的三论宗传入日本,最后演变为日本佛教的奈良六宗。
其中,在唐朝时期,日本与中国的宗教文化交流最为频繁。
从日本舒明天皇二年(630)到字多天皇宽平六年(894),共派出遣唐使19次,除3次未能成行外,实有16次。
派遣唐使的主要目的是输入唐代的宗教文化,遣唐使船的往来都有留学生、留学僧(“学问僧”)随行,有些还搭乘新罗船和唐朝商船入唐。
据统计,在这期间入唐的留学生、留学僧(包括随从僧人)138人,其中留学僧105人,占76%多。
在后,日本还形成了平安佛教。
并流传至今。
奈良佛教和平安佛教是日本佛教初传时期的前后两个阶段。
在这一时期是日本人对中国佛教开始接受、认识和消化吸收的过程。
与中国初传期佛教相比,它在社会政治文化领域的影响较大,信仰色彩更浓,而哲学思辨较少。
中日文化交流——教育从公元600年日本向隋朝派出第一批遣隋使始,一直到894年,日本朝廷向中国共派出4次遣隋使,19次遣唐使(实际成行的遣唐使为12次)。
【隋朝历史】对隋唐时期佛教兴盛的论述2
【隋朝历史】对隋唐时期佛教兴盛的论述2历史佛教自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后,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酝酿和发展,到隋唐达到了鼎盛的时期。
由于唐代独特的社会人文背景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前无古人”的契机,使其很快风靡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再局囿于贵族和士大夫阶层,并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亦达到了它的辉煌程度。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大量佛教典籍被翻译,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流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宗派。
隋唐时期也是佛教宗派形成的重要时期。
隋朝僧智创立了天台宗,僧吉藏创立了三论宗,僧信行创立了普法宗。
唐朝建立后,先后出现了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密宗等宗派,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佛教的重要宗派已大体形,只有禅宗的一些小的支派如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等出现于晚唐和五代时期。
大批佛教宗派的形成建立和发展往往需要一些宗教以外的因素。
东晋高僧道安曾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宗教活动的成功需要得到政治势力、朝廷的强有力的支持。
唐代的僧侣深谙其中的奥秘,与前代许多高蹈出世、粪土王侯的名僧表现出了颇为不同的风范。
隋唐时期各教派的领袖中除禅宗的创立者六祖慧能而外,都与朝廷有着密切往来,有的甚至积极地参与政治。
著名高僧法相宗的创基人玄奘就不仅是一位精通佛理的佛教学者,而且主动与唐廷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
玄奘从天竺游学归国后,唐太宗将他“别敕引入深宫之内殿,面奉天颜,谈叙真俗,无爽帝旨,从卯至酉,不觉时延,迄于闭鼓”他还30多次上表唐太宗、唐高宗父子,或感谢御制《大般若经序》和大慈恩寺碑文,并呈递译著,甚至还颇为媚俗地在《贺皇子为佛光王表》中写道:“当愿皇帝,皇后百福凝华,齐辉北极,万春表寿,等固有山。
罄娱乐于延龄,践萨云于遐劫。
储君允茂,绥绍帝猷。
宠番惟宜,翊亮王室。
襁褓英胤,休祉日繁,标志节于本枝,嗣芳尘于草座。
”华严宗的创始人法藏,经常深入禁中为武则天讲解《华严经》。
遣隋使与中日文化交流
遣隋使与中日文化交流众所周知,唐代是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时期。
唐代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和封建文化曾给予周围各国以积极的影响,同时它还广泛地吸收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但是,作为唐文化的开创者与奠基者的隋朝,则是这种对外文化交流的起源,这一时期,以遣隋使为标志,揭开了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序幕。
一、遣隋使来华的目的根据中日历史文献记载分析,求佛法和学习隋文化,是遣隋使来华的主要目的;但从客观方面观察,为确保其在朝鲜南部的利益,也是日本人来华的目的之一。
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地缘关系也逐渐引入了遣隋使来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学习和输入佛教佛教交流一直是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遣隋使作为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常态化的一个开端,佛教文化的交流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隋书·倭国传》记载了607年小野妹子率遣隋使团来华用意:“使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
’”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时逐渐传播开来,并与我国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民族宗教之一,成为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周武帝推行极为严厉的废佛政策,毁坏佛寺佛像,强令僧尼还俗,许多僧尼扫地出门。
隋朝建立后,重兴佛教。
隋文帝在开皇十三年,虔诚地在三宝(佛、法、僧)之间忏悔北周废佛之罪;还多次下诏各地兴建寺院、佛塔,招请和剃度僧侣,组织翻译佛经。
据说,隋朝有寺院3985所,僧尼236200人。
①遣隋使小野妹子说:“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这表明当时日本圣德太子为首的执政者们,已经十分了解隋朝的情况。
6世纪后期,日本国内上层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十分激烈。
推古天皇即位初,苏我马子势大。
在此形势下,圣德太子只能谋求建立统一的国家意识形态,抑制豪族权臣以实现天皇主政的中央集权统治。
在此过程中,日本统治者发现由大陆移民传入的佛教,是统一思想的极其有效的工具,于是把佛教提升到政治的高度,用政府的力量大力推行,使之成为国①杨曾文:《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1988版第53页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边大学(二〇一〇年五月本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设计题目:论隋唐时期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学生姓名:玄惠文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国际文化班级:06级指导教师:金春讲师学校代码:10184学号:2064051539摘要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是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内容。
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途径上,既有日本政府向中国派出的遣隋使、遣唐使,又有中国僧侣应日本之邀赴日传法,还有自发的赴日传法。
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活动构成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它对推动中日佛教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隋唐在当时的东亚是最强大的帝国,而日本作为一个尚未进入封建社会的小国则迫切需要学习先进的文化和制度,在诸多国际国内环境的促使下,中日两国的佛教文化得以交流和发展。
佛教文化的交流需要以人来做载体,需要人的往来。
隋唐时期中国和日本的统治者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典型的有隋朝的隋文帝和日本的圣德太子。
还有中国和日本的往来人员也对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著名的僧人有东渡日本的鉴真和赴中求法的最澄、空海等。
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也同样如此。
只看到中国佛教对日本的影响而看不到日本佛教对中国的影响,既不符合历史规律,更不符合中日佛教交往的史实。
隋唐时期中国和日本这种双向互动的佛教文化交流对中日双方的佛教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结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对现在进一步推动中日关系不无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字:隋唐背景媒介人物影响ABSTRACTBuddhism exchanges history China-Japan making a general observation of Sui-Tang dynasty period,we can perceive this momentary scheduled time Buddhism exchanging the important content already becoming China-Japan cultural exchange, this interactive two-way Buddhism exchanges but Buddhism to China-Japan both sides developing playing have arrived at important promote role.Sum up the history that Buddhism exchanges China-Japan Sui-Tang dynasty period,sum up experience to us,burst forth single-step drives Sino-Japanese relations not without,to enlighten significance and use for reference.But several times,Buddhism culture prosperous and is at a low ebb since Buddhism biography becomes a member of China,change the enormous effect that it brings about without end for Chinese religion culture but. Buddhism enters Japan,here from below all one thousand years since middle of the 6th century or so from Chinese biography,becomes one branch leading force of Japan politics,society.Key words:Sui-Tang dynasty background affects culture目录引言 (1)第一章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历史背景 (2)1.1政治背景 (2)1.2文化背景 (3)第二章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媒介人物 (5)2.1隋朝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媒介人物 (5)2.1.1中国方面对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52.1.2日本方面对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52.2唐朝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媒介人物 (7)2.2.1中国方面对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72.2.2日本方面对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7第三章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成果与影响 (9)3.1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文化传入日本的成果与影响 (9)3.2隋唐时期日本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成果与影响 (11)结论 (12)注释 (13)参考文献 (14)谢辞 (15)引言中日两国同处东亚地区,隔海相望。
正是由于这种毗邻关系,使得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史学界学者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研究成果也有一些缺陷。
为了深入地研究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本文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与分析,在充分利用现有史料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背景,重点介绍了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人物,从政治、文化等方面来揭示了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对两国的影响,反映了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状况。
第一章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历史背景1.1政治背景中国佛教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广泛发展,到隋唐时达到了全盛。
这个时期隋唐佛教之所以取得如此飞跃的发展,与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的历史背景以及统治阶级特别是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是分不开的。
当时日本在中国隋唐时期的社会发展还未进入封建社会阶段,经济、政治比较落后,文化也不发达。
日本朝廷刚刚平定磐井之乱,逐渐加强对地方豪族的统治;另外,苏我氏与物部氏以崇佛和排佛为背景,进行了战争,后来甚至出现苏我氏的势力凌驾于皇室之上的局面,导致了社会不安,生产荒废,人民贫困,统治阶级内部的对立加剧,致使统治者以佛教的灵魂不灭、因果报应等教义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首先,当时的国际环境促使两国交好,交流佛教文化。
隋唐时期,随着四分五裂的中国被统一,迅速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同时也加强了与东邻日本和朝鲜三国的交往。
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人民的精神统治,积极提倡各种宗教。
虽然唐朝封道教为国教,但佛教提倡灵魂不灭、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等迷信说教,引导人们逆来顺受,安心现状。
所以,佛教受到隋唐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而当时日本在朝鲜半岛上苦心经营了三百多年的侵略基地已被新罗攻占,大和朝廷随时相机伺隙,怀有重占之心。
在隋文帝征高丽后二年(公元600年),日本圣德太子便先后两次兴兵,攻打新罗,但终不能得手。
在此背景下,鉴于隋之强大,隋与高句丽关系紧张之际,圣德太子改变外交政策,断经略朝鲜半岛之念,而执行与隋修好以牵制新罗的方针。
当时隋朝及朝鲜半岛诸国佛教兴盛,日本籍遣使入隋的机会,从中国直接汲取优秀文化,特别是输入佛教。
通过四次遣使,日本在初步直接接触中国的优秀文化并有所汲取之后,对中国优秀文化益加叹羡和憧憬,朝野上下醉心于学习和模仿,形成一股狂热的学习高潮。
其次,隋唐时期的中国与日本国内形势为佛教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隋文帝掌权后,一开头就改变了周武帝毁灭佛法的政策,而以佛教作为巩固期统治权的方针之一。
他首先下令修复毁废的寺院,允许人们出家,又令每户出钱营造经像,长安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都邑由官家缮写一切经,分别收藏在寺院及秘阁之内,从而天下风从。
在唐继隋统一全国,太宗、高宗等诸代的治世后,经济高度繁荣发达,文化空前隆盛辉煌,日本不少留学生的留学期长达数十年之久,这与唐代大多数帝王自觉扶持佛教是分不开的。
唐朝的统治者对于外国留学生,都给予优遇,他们的生活费用由唐补助,四季发给被褥和衣服。
作为执政的圣德太子,为了推行统一权力于天皇的中央集权政治,希望通过佛教把崇奉多种多样的神祗的豪族吸引过来,从宗教上统一信仰,缓和豪族问的对立抗争。
在他执政的三十年之间,下诏兴隆佛法,创建寺院,亲自宣讲佛经及著书,遣使入唐,将自朝鲜传入中国文化的途径,改为由日本直接与隋唐文化的交流。
由于圣德太子的弘扬,日本佛教很快得到流传。
圣德太子死后25年,日本发生了“大化改新”,即模仿中国唐代文物制度,进行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由于促进这个革新运动的中心人物,如被任命为国博士的高向玄理、僧曼等,都是入唐留学僧。
故使佛教进入一个新时期。
1.2文化背景隋唐是中国历史上引人注目的历史时期,隋朝结束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到统一状态,而唐朝则在隋朝基础上创造了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隋唐时期的日本正处于佛教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中日双方的佛教交流对促进佛教在东亚范围内的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佛教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隋唐时期中国宏伟的佛教寺院、规模空前的译经事业、谆谆善诱的高僧,吸引着远道而来的日本学问僧、请益僧。
波涛汹涌的东海,阻挡不了日本僧人追求佛理、质疑问难的决心。
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除遣唐使船往来于中日之间外,还有中国商船新罗、日本商船。
日本僧人也搭乘商船往来于两国之间进行佛教文化交流。
他们回国后,不仅是留学生,就在留学僧传播佛教的同时,也在不同场合将中国的政经、文教、哲学、史学、建筑、艺术、医药等介绍到日本。
日本僧尼在寺院生活,读经,参加佛事法会,这在当时是需要一定的汉字汉文水平的。
而能满足此条件的大都是大陆人的子孙。
并且隋唐时期的佛教建筑使日本人心灵受到震撼,对中国充满了好奇。
其次,中国和日本原有的宗教信仰为佛教的交流和流行架起了桥梁。
佛教传入我国时,正值中土神仙方术盛行之际。
上至皇帝达官显贵,下及庶民百姓,大都相信巫术的“灵验”。
西汉黄老之术在协助佛教立根于中国的因素中起了重大作用。
日本在佛教传入之前所具有的宗教思想,是自然崇拜与祖先教相结合而成的神话传说,这个关于天神地祗,祖先游魂保,卫国土子孙的信仰。
而佛教教理是由许多方面组成,因此最初传入日本的佛教就是适应当时社会状况的关于现世祈祷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佛教的佛陀善神也和神道的神一样,都是现世和幽界的存在者,保护国土和人的。
因此可以认为,日本原始宗教信仰在佛教立根于日本的过程中也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第二章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媒介人物2.1隋朝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媒介人物隋朝时期中国佛教之所以取得发展,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统治阶级特别是上层统治阶级某些大人物的扶持是分不开的。
而日本在当时未进入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更好的巩固自己的统治,为此也积极扶持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