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7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名师教案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复习课教学设计)课题1 燃烧和灭火[复习要求]:认识燃烧、缓慢氧化、爆炸的条件及其防火、灭火、防爆炸的措施一、燃烧1、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如右图所示:A、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B、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3、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考点一]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二、爆炸[考点二]②化学变化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③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检验纯度,以防止发生爆炸的危险④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⑤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常见灭火的方法(考点三)①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②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③煤气泄漏,先应关闭阀门,再轻轻打开门窗,切忌产生火花④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⑤扑灭森林火灾,将大火蔓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其它:A、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材,因为纸和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容易点燃B、室内起火,如果打开门窗,会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氧气的浓度,反应剧烈,燃烧更旺C、用扇子扇煤炉火,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至着火点以下,反而增加了空气的流通,所以越扇越旺。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优秀教学案例
3.突出环保:本节课不仅注重燃料性质、燃烧原理等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视燃料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燃料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活方式。
4.多元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关注学生过程与方法的应用,还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及教师的总结评价,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
5.教学策略灵活: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时,注重教学反思与评价,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学习效果。
2.掌握燃烧的原理,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了解燃料的综合利用方法,掌握化石燃料的开采、加工和利用过程;
4.了解燃料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掌握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方法和技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燃料性质、燃烧原理的探究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燃料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思考能力;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共识;
3.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4.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关注燃料利用与环境的关系。
(四)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与灭火(第1课时) 教案 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与灭火(第1课时)教材分析: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
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课题一,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前面学过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后面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并通过活动与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虽然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但对于将来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说的确非常重要,是生活中必须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且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灭火的方法只有一些零散的生活经验,对消防知识了解不足,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
因此将本节课设计为让学生亲历由多媒体展示新闻资料和图片将学生带入情景,由情景中提出问题→进行小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并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结论→最后通过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应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燃烧、灭火的现象和原因。
(2)基本会使用常见的灭火器。
(3)能够正确报警。
(4)知道应对火灾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真实事件警示火灾的无情,感知生命的可贵。
重难点:1重点: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方法的选择及火灾自救要点。
2难点:灭火方法的正确选择、火灾自救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看视频、实践活动、微课逐个解决。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灭火器、微课。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教案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教案第一篇: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教案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教案考点一、燃烧和灭火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5、安全知识考点二、燃料和能量1、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甲烷的化学式: 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点燃CO2+2H2O(发出蓝色火焰)(2)乙醇(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2)减少汽车尾气(3)促进农业发展(4)乙醇可以再生考点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2)吸热反应:如C+CO2高温2CO4、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1)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3.知道化石燃料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类重要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4.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5.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6.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7.了解石油和煤的主要成分和性质,了解石油和煤不仅是重要的能源,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4.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5.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6.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难点:1.常用灭火方法和使用范围。
2.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意义。
3.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单元课时分配课题1 二课时课题2 二课时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3.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4.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5.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用灭火方法和灭火的原理课时分配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燃烧教学目标1.知道燃烧现象。
2.认识燃烧的条件。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探究。
教学难点燃烧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解法、实验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展示:各类图片体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各类火灾的照片体现火灾带给人们的灾害学习新课:一、燃烧(板书)【设问】: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探究】:燃烧的条件【思考】1:烧杯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回答】: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因此,烧杯上的白磷能被大烧杯中的热水加热到着火点的温度;而红磷的着火点在200℃以上;仅靠热水的温度很难达到的。
九年级上化学教案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与灭火优秀教学案例
1.提出问题:“什么是燃烧?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设置火灾案例分析,让学生思考并提出灭火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出问题:“灭火剂是如何抑制燃烧反应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燃烧与灭火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实验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燃烧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2.讨论与交流:小组内讨论燃烧与灭火的知识点,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3.火灾逃生演练:小组合作进行逃生演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4.小组汇报: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鼓励、赞赏为主,培养学生自信、积极的学习态度。
5.引导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提高学生防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燃烧与灭火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学生学习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提高应对火灾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燃烧与灭火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分析燃烧与灭火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火灾逃生、灭火器的使用等。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操作、讨论交流和火灾逃生演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小组合作使得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复习教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复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管理的安全常识。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的重要性。
3、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新能源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1、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以及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介绍本节课教学目标二、考点梳理考点1 燃烧及其条件考点2 灭火原理与方法考点3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考点4 三大化石燃料三、例题精讲例1纸火锅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
纸火锅的材料是普通的纸,使用时纸不会被点燃的原因是()A、纸火锅里的汤使纸与空气隔绝B、纸火锅被加热时纸的着火点升高了C、纸火锅的纸不是可燃物D、纸火锅里的汤汽化吸热使温度达不到纸的着火点例 2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
(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到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例3.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氧气B.氮气C.甲烷D.二氧化碳例4下列燃料中,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A、煤B、石油C、天然气D、氢气例5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2014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向污染宣战”,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打一场治理污染的攻坚战。
煤、________和天然气常被称为化石燃料。
煤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气体,这些气体中,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的是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五、练习考王第54-55页:真题重现1、3、6、8、11、12六、板书设计考点1 燃烧及燃烧的条件考点2 灭火原理与方法考点3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考点4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初中燃烧及其利用教案
初中燃烧及其利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概念、条件和灭火方法。
2. 掌握燃烧的原理和灭火的原理。
3. 能够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1. 燃烧的条件。
2. 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1. 燃烧的条件。
2. 灭火的原理。
教学准备:1. 教材《燃烧及其利用》。
2.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蜡烛、水、灭火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火焰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的现象。
2. 学生分享对燃烧的认知,教师总结并板书燃烧的概念。
二、探究燃烧的条件(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燃烧需要哪些条件?”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燃烧现象。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燃烧的条件。
三、学习灭火的原理(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灭火?”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灭火现象。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灭火的原理。
四、燃烧与灭火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燃烧和灭火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燃烧和灭火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探究燃烧和灭火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安全教育,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火源和灭火器材。
2020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燃烧和灭火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1.课前,通过微课的自主学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简单问题,提高自学能力。
2.能利用“知识树”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梳理。
3.通过对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突出本课题的核心知识,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4.根据微课学习中的疑问,设计课堂探究内容,并学会利用实验、手持技术等手段来解决问题,加深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进一步认识。
三、学习者分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燃烧和灭火,并在前面学习中进行过磷、硫、木炭、铁、蜡烛等燃烧实验,学生对燃烧有初步认识。
从实验技能准备看,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这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看,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并喜欢动手操作,为本节课手持技术应用、白板操作、实验操作等打下基础。
不利因素是学生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上课,可能会有一点怯场,教师借班上课,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了解,这为因材施教造成一定困难。
四、教学重难分析及解决措施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是解决三个问题:1.吹灭蜡烛是破坏了燃烧的哪个条件?2.有氧气就一定能燃烧吗?3.燃烧一定需要氧气吗?本节课采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教师把学习内容录成微课,课前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自主学习,并完成微课中的检测练习,对学生练习情况进行梳理,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学。
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五、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及时间活动目标教学内容活动设计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课前)观看微课,自主学习。
自学本节课内容,提高自学能力。
本课题课本内容,制成微课。
观看微课,练习检测。
录屏软件录制微课,上传微课至学习平台供学生学习,并在微课学习平台完成微课中的练习检测。
(课中)构建“知识树”。
学会应用“知识树”的方法整理知识。
构建“知识树”。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的总结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通过设置课后作业和小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此外,我还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和反思能力。
4.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反思能力。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确保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的复习课,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以下五个亮点: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化学基础,但对本单元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复习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掌握燃料利用知识的同时,能够关注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贴近生活的情景创设: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切入点,通过多媒体展示化石燃料的应用场景,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化石燃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燃料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九年级化学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教案)课题1燃烧和灭火目的要求: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因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并使学生逐步了解内因和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和品质,同时有意渗透防火意识的培养。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过程: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第二部分着重描述爆炸,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引入】在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知道许多物质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
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燃烧、燃烧的条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提问】生活中有许多燃烧现象,你能根据这些现象列举一些使物质燃烧的方法吗?【回答】用火柴、打火机、烟火、炉火等火源将纸、煤、酒精灯等引燃,用电子打火点烟、钻木取火等物质燃烧的共同特征和反应实质。
待征——发光、发热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演示】在烧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热水,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红磷,过一会儿后白磷燃烧起来而红磷不燃烧。
【提问】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燃烧?【演示】在玻璃棒的下端、中部、上部三处各系上一小块白磷,把玻璃棒插到盛有80℃热水的烧杯里,使下端的白磷浸没在热水中,中部的白磷悬于水面处,上部的白磷露在烧杯外,结果只有水面处的白磷燃起来了。
【分析】水面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温度都达到了着火点,不同的是水面上的白磷与空气接触了而水中的没有,这就说明物质必须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水面上的白磷与烧杯外的白磷同在空气中,而烧杯外的白磷下面没有热水,其温度未达到着火点,说明物质要燃烧还得使其温度达到着火点。
燃烧: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初三化学 第七单元复习课 燃料及其利用 教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氢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课件】化学反应都伴随
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
热量变化,引导学生归纳。
要求学生能准确书写常见
吸热和放热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
六、合理利用和开发新能
源
乙醇
车用乙醇汽油
乙醇汽油是混合物
优点:
①节约石油资源,
②有效地减少汽车尾气的
污染
③可以促进农业生产
氢气
氢能是理想的清洁、高能
燃料
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
发生装置
归纳总结:
放热反应
1.所有的燃烧反应
2.金属和酸的反应
Mg+2HCl ===
MgCl
2
+H
2
↑
3.生石灰与水反应
CaO+H2O===Ca(OH)2
吸热反应
例:二氧化碳和碳在高
温条件下的反应
高温
C+CO
2
〓〓2CO
Zn + H
2
SO
4
= ZnSO
4
+
H
2
↑
解释日常生活
中常见的化石
燃料的用途及
燃烧对环境的
影响,理论联
系实际,进一
步理解不可再
生能源的知
识。
让学生感
到学有所用的
喜悦。
进一步培养学
生的环保意
识。
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
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针对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进行教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燃料及其特点,掌握燃料的化学性质、燃烧反应的特点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合理利用燃料的重要性,培养其节能环保意识。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
此外,他们对生活中的燃料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背后的化学原理和合理利用燃料的知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本节课将针对这些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燃料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不同类型的燃料,包括化石燃料、生物燃料和新型燃料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掌握燃料的化学性质,如燃烧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并学会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理解燃料燃烧过程中能量转换的原理,了解热值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4)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如燃料的点燃、灭火方法以及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分析不同燃料的性质和用途,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燃料燃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燃料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燃料及其利用领域的热情。
(2)通过学习燃料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能源的重要性,培养其节能意识。
(3)让学生了解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使其具备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策略1、以退为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退一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优秀教学案例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如:在讨论燃料利用中的环保问题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提出解决方案。
2.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合作学习。如:组织学生进行fuel燃烧实验,让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共同观察、分析燃料的性质和利用方法。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如:在小组讨论中,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观点,共同完善解决方案。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如:在教学结束时,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燃料的性质、燃烧的实质以及燃料的利用方法等。
2.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如: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究燃料利用中的环保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3.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在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环节,注重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燃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烧柴、加油、火力发电等,引发学生对燃料及其利用的关注。
2.提问:“你们知道燃料有哪些分类?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燃料的多样性及其性质。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燃料的分类、性质及其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燃料的分类,如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以及它们的组成和特点。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实例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展示燃料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燃料的重要性,引发他们对燃料及其利用的关注。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料,确保论文、计划等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提交作业时,保持字迹清晰,书面整洁,以便教师批改和评价。
-通过提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燃料的燃烧原理。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
2.利用实验和模型演示,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
-安排系列实验,从简单的燃烧现象观察到复杂的燃烧反应分析,逐步深入。
-使用多媒体模型和动画,形象展示燃料分子的燃烧过程,加深理解。
-设计小组讨论和项目研究,探究提高燃料利用效率的方法。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学习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动力。
-通过实验和探索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合理利用燃料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燃料消耗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其节能减排的自觉性。
-引导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如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作为公民在能源使用中的责任。
-通过讨论和反思,让学生思考个人行为对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影响。
-激发学生未来从事与能源、环保相关的职业兴趣。
4.塑造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沟通和协作能力。
-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节能减排技术的理解,也是教学难点。
3.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学生需要通过实验熟练掌握燃烧实验的操作技能。
-对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分析,以及由此得出结论的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整体优秀教学案例
4.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通过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燃料在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提出问题:“燃烧是什么现象?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物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燃料燃烧的过程,包括燃烧的条件、燃烧产物的形成等,让学生掌握燃烧的基本知识。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燃料燃烧的现象,加深对燃烧过程的理解。
3.讲授燃料燃烧的能量变化,让学生了解不同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差异。
4.讲解灭火的原理,如隔绝氧气、降低温度等,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材,提高安全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讨论题目,如“如何合理利用燃料?如何减少燃料利用过程中的污染?”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深入讨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燃料燃烧过程的能力。
2.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不同燃料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
4.学会利用互联网等资源,搜集相关资料,提高信息素养。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教案篇一: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目的: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2、介绍爆炸和自燃现象,以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燃烧的条件。
:教学过程:[复习]:燃烧和缓慢氧化;灭火器的原理和常见灭火器。
[演示实验]:演示实验P124图7-4 图7-5。
(回答课本P125的问题)[设问]:1、为什么在相同温度下白磷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2、为什么热水中白磷的温度早已高于空气中白磷的温度而并没有燃烧?3、为什么当有氧气气泡通过白磷后又烧起来了?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板书]:一、燃烧需要的条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和要有氧气接触。
[设问]:由此可以看出,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因此燃烧属于哪种反应类型呢?[设问]:根据燃烧必须的两个条件。
思考一下如果发生火灾,应该如何灭火。
[板书]:二、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绝)或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之低于着火点或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离[板书]:三、燃烧的现象[设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碳、硫、磷、蜡烛等物质在空气里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
[讲述]: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相同的燃烧物,在空气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也不相同。
[板书]:1、燃烧首先取决于物质的性质。
即是否为可燃物。
2、其次取决于氧气的密度(浓度)和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讲述]: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氧气的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
[引入]:前几年,南京炼油厂发生了一起爆炸事件,死伤很多人。
大火冲天,但我们在家里燃烧液化气时,却能够安静燃烧。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先给大家做一个实验。
[板书]:四、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速的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就会产生爆炸。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教案设计: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复习课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知道燃烧和灭火的条件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⑵知道燃料燃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能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⑶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能有效的进行串、并联。
➢过程与方法⑴通过“知识回忆、知识应用、知识归纳、知识拓展”等环节帮助学生梳理、巩固基础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⑵通过“概念图”的构建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主要核心内容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充分体会到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不断递进、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⑴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和环境问题⑵概念图的构建【教学方法】回忆、对比、归纳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反思> 对燃烧的再认识图片展示: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对于这两个实验你对燃烧和灭火有何新认识?⑵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也是与氧气参与的氧化反应?它们之间有何区别?知识归纳:燃烧、自燃、缓慢氧化和爆炸之间的关系。
回答反思讨论模块二:燃料和热量<讲述> 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有放热和吸热现象,燃料本身又可以主要分为化石燃料和其它燃料。
完善知识体系<问> 想一想,到目前为止我们学过的可燃性气体有哪些?知识归纳回答填写学案,交流表达思考、回答通过归纳、对比找出三种物质的异同点模块三:环境问题<讲述> 环境问题主要是煤的燃烧和车用燃料。
完善知识体系知识回忆:连连看<问> 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填写学案,交流表达回答模块四:小结与提高反馈练习【板书设计】点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考化学试题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双基”的考查紧密融合,特别强调对学生应用“双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探究能力的考查,考查的是“活”的“双基”而不是“死”的“双基”,体现了“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的课程要求。
本节课运用概念图教学模式将第七单元的主要双基盘活了,使得学生在双基上产生了创造性的思维,使知识有了有机的统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7.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4.实验操作技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燃烧与灭火实验。
(二)教学设想
1.针对燃烧条件的理解,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活动,如不同物质的燃烧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燃烧现象,从而理解燃烧的本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7.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掌握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和着火点。
2.学会使用化学方程式描述燃烧过程,并能解释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了解灭火的原理及方法,掌握常用的灭火器材及其使用方法。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燃烧与灭火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灭火原理与方法的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模拟灭火过程,增强实际应用能力。
-设想活动:创设模拟火灾场景,让学生扮演消防员,选择合适的灭火器材和方法进行“灭火”。
4.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安全教育和实验指导,让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操作,逐步提高独立操作能力。
-设想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燃烧与灭火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及时指出并纠正操作错误。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实验现象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燃烧与灭火的奥秘。
2.针对学生在化学方程式书写、灭火原理等方面的难点,采用直观演示、逐步引导等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3.加强实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实验安全意识。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灭火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2)(或)(3)温度达到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2)隔绝(或)(3)降温到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 、、(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
(1)沼气的主要成分:
甲烷的化学式: CH4 (最简单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CH4+2O2点燃(发出火焰)
(2)乙醇(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C2H5OH+ 3O点燃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2)减少汽车尾气(3)促进农业发展(4)乙醇可以再生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
(2)吸热反应:如C+CO高温
4、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
(1)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
(2)需解决问题: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②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练习:
1、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
B、石油分馏
C、酒精燃烧
D、胆矾粉碎
2、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酒精
B、石油
C、煤
D、天然气
3、物质在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自燃、燃烧及爆炸的共同点是()
A、放出热量
B、发光
C、有响声
D、无共同点
4、为了使天空变得更蓝,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A、积极植树造林
B、大量使用煤作燃料
C、西气东输工程
D、开发太阳能和风能
5、下列情况中可能会发生爆炸或失火的是()
①乘火车时携带鞭炮;②在面粉厂吸烟;③店铺开张时大量悬挂氢气球;④在加油站中照明装置出现电火花;⑤点燃氧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6、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要依靠其它能源间接制取的能源为二级能源,下列说法或设想正确的是()
A、氢气是一种高效而没有污染的二级能源
B、火力发电厂提供的电能是一级能源
C、太阳能和地热能是二级能源
D、“海底可燃冰”是绿色二级能源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山林发生火灾时砍掉或清理掉大火前面的树枝等可燃物
B、酒精灯不慎翻倒失火时用水冲灭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失火应立即盖上锅盖,关掉灶具
D、图书档案失火时选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8、家用液化石油所烧饭时锅底出现黑色粉末,你的分析或做法是()
A、是液化气瓶中固体杂质很多,应由燃气公司负责
B、炉温太高,铝制锅底被氧化烧坏造成的
C、燃气没有充分燃烧,应把灶具的通空气阀门开大
D、属于正常现象,不必采取措施
9、温室效应和土地沙漠化及能源短缺都是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你认为世界的能源发展方向是()
A、多种能源的开发利用
B、以电能取代其它能源
C、继续依赖化石燃料
D、大力节约能源如以自行车替代汽车
10、以化学式填空:(1)高梁玉米的籽粒经发酵、蒸馏得到的燃料();(2)池沼底部的可燃性气体();(3)最清洁的燃料();(4)煤气中有毒物质()。
11、古代钻木取火的方法与这三句话有关:甲:木头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乙:达到木头着火点,丙:钻木头时克服磨擦做功,这三句话正确的顺序是()、()、()。
12、酸雨是由()和一些()等物质溶解在雨水中形成的,它对建筑和植物及森林等都有腐蚀作用。
防止燃烧产生SO2的方法有多种,如在煤中掺入消石灰,当煤燃烧时SO2与消石灰作用,生成亚硫酸钙,亚硫酸钙再被空气氧化成硫酸钙。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3、汽车尾气中含有CO和NO等有害气体(会污染空气),其净化过程是:(1)在催化剂作用下,用CO将NO还原成N2。
(2)再通入过量空气,使剩余CO完全氧化,试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
()
14、火柴是生活的必需品,火柴头上的物质主要成份是氯酸钾、二氧化锰、硫化锑(Sb2S3),火柴盒侧面涂有一层红褐色物质,主要成份是红磷和玻璃粉。
划火柴时,因磨擦产生热量,有氧气放出,生成白烟,进而引燃木条,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生成氧气的反应:
(2)生成白烟的反应:。
(3)可燃物(Sb2S3)燃烧生成+3价Sb的氧化物和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反应:
(4)火柴棍充分燃烧的反应:。
15、“西气东输”工程使无锡也开通了管道天然气,市民若以现有管道煤气灶具使用天然气,则灶具应作何调整?提示:煤气灶由灶体、进气管(进CO或CH4),进风管(进空气),开关组成。
答:
16、将燃着的镁条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条依然能剧烈燃烧并放出大量热,燃烧结束后发现瓶内留下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请根据该实验事实考虑:
(1)瓶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2)从该实验事实可得到的启示是:
①;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