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

合集下载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节:节操。

匹夫:普通人。

见辱:受到侮辱。

卒然:突然。

卒,通猝。

所挟持者甚大:谓胸怀广阔,志意高远。

挟持,指抱负。

子房:张良,字子房。

因佐刘邦建立汉朝有功,封留侯。

受书:接受兵书。

书,指《太公兵法》。

圯上:桥上。

老人:指黄石公。

《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

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后老父约见张良于桥上,张良两次迟到,受到老父的责备。

第三次张良夜未半即往,老父喜,送他一部书,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下黄石即我矣。

语毕,老父即离去。

次日张良视其书,才知道是《太公兵法》。

隐君子:隐居的高士。

观其:瞧他。

其,指黄石公。

微:略微,隐约。

见:同现。

以为鬼物:因黄石公的事迹较为离奇,语或涉荒诞,故有人认为他是鬼神之类,王充《论衡自然》:或曰张良游泗水之上,遇黄石公,授公书。

盖天佐汉诛秦,故命令神石为鬼书授人。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谓秦王残杀成性,以刀锯杀人,以鼎镬烹人。

夷灭:灭族。

贲、育:孟贲、夏育,古代著名勇士。

无所复施:无法施展本领。

其势未可乘:谓形势有利于秦,还没有可乘之机。

而逞于一击之间:《史记留侯世家》载秦灭韩,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其间不能容发:当中差不了一根毛发。

比喻情势危急。

千金之子:富贵人家的子弟。

不死于盗贼:不会死在和贼的拼搏上。

不足以死:不值得因之而死。

伊尹太公之谋:谓安邦定国之谋。

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

吕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开国大臣。

荆柯之计:谓行刺之下策。

荆柯刺秦王与燕政刺杀韩相侠累两事,俱见《史记刺客列传》。

鲜腆:无礼,厚颇。

孺子可教也:谓张良可以教诲。

楚庄王伐郑六句:楚庄王攻克郑国后,郑伯肉祖牵羊以迎,表示屈服。

《留侯论》原文及欣赏

《留侯论》原文及欣赏

《留侯论》原文及欣赏《留侯论》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下面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一篇《留侯论》原文及欣赏,欢迎大家阅读!《留侯论》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留侯论》课件课件

《留侯论》课件课件
变化应对
张良强调适应变化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启示我们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时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 。
创新思维
张良的战略思维还启示我们要勇于创新,打破传 统思维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挑战。
05 《留侯论》的争议与评价
CHAPTER
关于张良的评价争议
总结词
张良在历史上的评价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是杰出的战略家和谋略家,有人则认为他过于机谋权谋,缺乏道德底 线。
精神。
自我修养
张良认为,通过自我修养可以提升 个人素质和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 这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不断学习
张良提倡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以 增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这对于个 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都至关重要。
对领导艺术的启示
知人善任
张良在《留侯论》中强调了知人 善任的重要性,启示领导者要善 于发现和利用人才的优势和潜力
详细描述
《留侯论》是苏轼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对张良一生的描述和评价,探讨了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这 篇文章文笔优美,思想深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然而,也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缺乏新意,对历史人物 的描述和评价过于主观片面,没有充分考虑到历史的复杂性。
关于《留侯论》的影响力评价
总结词
《留侯论》作为一篇历史散文,其影响 力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它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影响,有人则认为它的影响力有限 。
作品影响
《留侯论》是苏轼史论文章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张良为切入点,探讨了历史上 的英雄人物及其功业,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中提出的“忍小忿而就大谋”、“定国安邦之策”等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家 、军事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留侯论》的主要内容
CHAPTER
论述张良的生平和功绩

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译文赏析《留侯论》宋代: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留侯论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留侯论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留侯论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文留侯论【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留侯论【翻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苏轼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留侯论原文及翻译【原文】人而无情于臣,不可留也。

人而无情于土,不可留也。

人而无情于民,不可留也。

三者不备者,不可以为留侯矣。

臣者,令则行之,禁则止之,功则赏之,罪则罚之。

民之所安者,所信者,所亲者,主之。

然则主欲长保其国而安其民者,欲可以持天下而一也,不能无臣之情,三者之备。

天下之士以善为美,以能为贵,有道之者为贵;以劳多而惠少,为众人所恶;以勇力无前,坚定果毅,秦人之士为贵。

故士之事主也,皆以不失其所欲者为务焉。

故留侯之所建功立事者有三:一曰效己力以扶世,二曰任众人之难以安之,三曰知主之明也。

夫以己之力扶世,则仁者之所长也,以安众人之难则勇士之所长也,以知主之明,则圣人之所长也。

夫苟非主之所求而欲为之,则是以己之欲而忘主之求,此则不可以求长保也。

如呜呼其所欲而逐臣者,则贤者之心不能乐其身也。

是故交鞍之饰,人莫之怜也,寝兵之事,乡人莫之问也。

故留侯任众人之难以安之者,则名为良臣;知主之明而行之,则名过智士。

名良臣、智士者,则天下之士皆欲得交之。

得而交之者,则天下之士皆与其传也。

【翻译】苏轼的《留侯论》提出了留为侯爵的标准和原则。

在这篇文章中,他强调了统治者对臣民、国土和人民的情感和关怀的重要性。

苏轼认为,统治者对于臣民应该有情感,对国土应该有情感,对人民应该有情感。

如果一个统治者无法从这三个方面兼备,他就无法成为一位留为侯爵的合适人选。

臣民应当遵循统治者的命令行事,遵守禁令,立下功绩就应该受到奖赏,犯罪则应该受到惩罚。

一个统治者如果能够让臣民安心、信任和亲近他,那么他就能够长久地保持国家的安宁,统一天下。

因此,一个统治者不可能没有对臣民的情感和关怀,三者之间应该相辅相成。

在天下,能力和善行被视为美德,有道德修养的人更受人尊重。

勤奋多劳、慷慨施济的人会得到众人的敬重。

而勇敢无畏,坚定果敢的人则在秦国被推崇。

因此,作为一个臣子,最重要的任务是不失去自己的目标。

留为侯爵之所以能够建立功业和事业,是因为他有三种才能:一是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助推天下的发展;二是承担艰难的任务以安抚人民;三是了解统治者的智慧。

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

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
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唐代天 台山国清寺隐僧寒山与拾得,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 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 第1节: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 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 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 过:超过。节:气度、度量。见:表被动。
❖ 而:连词,表承接。卒:同“猝”,突然。
❖ 故:缘故。挟持:抱负(古今异义)。
❖ 惊:使动,使……受惊扰。怒:使动,使……恼怒。
译:那位圯上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但担心他缺乏度量,所 以才无情地挫伤他年轻人那刚强暴躁的脾气,让他能够忍受 那些微不足道的愤怒,而成就他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 呢?(圯上老人与张良)平生素不相识,突然在荒野相遇, 却用奴仆所做的事命令张良,而张良却十分坦然地去做了, 一点也不觉得惊诧愤怒,这就是秦始皇不能使他受惊扰,项 羽无法使他愤怒而去冒险的原因。
第一段提出了本文的论题, 用一个“字”概括?
第一段总领全文,提出论题 “忍”字。通过“匹夫”和 “大勇者”形成对比阐述 “忍”与“勇”的关系。
❖ 第2节: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 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 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 意不在书。
A
第五段文本分析:
B
写留侯用“忍”。
C
项羽与刘邦形成对比;“不忍” 与“忍”,结局截然相反。
D
刘邦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取得 胜利的原因就在于“忍”,而 “忍”乃子房教之。
1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 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 子房欤!

苏轼的留侯论

苏轼的留侯论

宋朝·苏轼〈留侯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於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於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於不死,此圯上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句践之困於会稽,而归臣妾於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不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於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苏轼的留侯论全文及翻译

苏轼的留侯论全文及翻译

苏轼的留侯论全文及翻译(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苏轼的留侯论全文及翻译1.苏轼是个旷世奇才!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和他爸苏洵,他弟苏辙组成了一个超级无敌考试三人团,进京考公务员。

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

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
确立黄老思想地位
留侯论体现了黄老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应用,进一步确立了黄老思想在汉朝政治中的地位。
对后世政治家、军事家的启示
灵活应对时局
留侯论强调政治家应具备审时度势的能力,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的政治局面。
重视民本思想
留侯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对后世政治家关注民生、顺应民意产生了深远影响 。
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传承与发展
萧何始终忠诚于汉朝,即使在刘邦去 世后,他仍然坚定地维护国家的统一 和稳定,为汉朝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 献。
治理国家有方
作为汉朝的丞相,萧何致力于国家的 治理和发展。他制定了许多有效的政 策和措施,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 的稳定。
05
留侯论在历史上的影响与 意义
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
稳定汉朝政治
留侯论为汉朝初期的政治稳定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助于巩固汉朝的统治地位。
智慧过人
他善于分析形势,能够洞察人心,提出许多高明的策略和建议,如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展现出卓越的智慧。
功成身退
在汉朝建立后,张良不贪恋权位,选择功成身退,隐居山林,表现 出高尚的品德。
韩信:功高震主之悲剧英雄
军事才能卓越
韩信是汉初著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论文目的
通过对留侯论的研究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留侯的政治思想 、军事才能以及文化贡献,进一步探讨留侯在古代中国历史 中的地位和影响,为现代读者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留侯论简介
作者及创作背景
留侯论由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史记》中的一篇重要篇章。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广泛搜集历史资 料,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论,留侯论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处理问题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思考,不能只关注个 人得失。要考虑到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以更加全面和长 远的眼光来制定策略和行动。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留侯论【作者】苏轼【朝代】宋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翻译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

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 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 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 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 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可爱:可贵(古今异义)。 为……谋:去做(谋划)……那样的谋略。 特:只。鲜:少。腆:厚,没有礼貌的样子。 折:使动,使……折服。就:成就。 译:贵族子弟,不愿死于盗贼之中。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他们 懂得生命的可贵,不值得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张良这样出 类拔萃的人才,不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去深谋远虑,却只想 采用荆轲与聂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以致在侥幸中才保存性 命,这正是圯上那位老人为他感到深深惋惜的地方。因此, 故意用高傲无礼的方法,来重重地使他折服,他如果能够忍 受下去,才可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他真的忍受下来了) 所以(老人)说:“这年轻人是可以教好的!”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 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 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 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 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 典型材料,一是圯上老人授书教“忍”,一 是留侯佐高祖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 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 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相关背景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 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 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 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 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 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 的第19篇。 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 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 很用力,是苏轼第三段主要表现圯上老人以“忍”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留侯论》是中国汉朝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李斯所著的一篇政论文,文中批判了当时的楚国国君楚怀王的昏庸无能,提出了“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法治”,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

下面是《留侯论》的原文及翻译注释。

原文:昔者楚囚三百余人而齐人来赎之,楚人曰:“寡人贫不能赎,为之奈何?”齐人曰:“子固不能赎,我贫,以我赎之,齐楚之好也。

”楚人许之。

既而齐人欲为后市,楚人弗许。

齐人怒而去,尽杀其囚。

楚人大恨。

後五年,楚人囚齐人三百余人而齐人来赎之,楚人曰:“若寡人之时,子欲为后市,寡人虽不能许,然不却也。

今寡人欲为后市,子弗许,何也?”齐人曰:“楚人杀齐囚,齐杀楚囚,国家相仇,而子欲为后市,非所以弭兵靖让也。

”楚人默然,曰:“善。

”遂杀其囚而与之和。

翻译注释:昔者楚囚三百余人而齐人来赎之,昔者:古时候。

楚囚三百余人:楚国抓住了三百多个囚犯。

而齐人来赎之:然后齐国的人来赎他们。

楚人曰:“寡人贫不能赎,为之奈何?”楚人说:“我很穷,赎不起啊,怎么办?”齐人曰:“子固不能赎,我贫,以我赎之,齐楚之好也。

”齐人说:“你们确实赎不起,我很穷,让我来赎他们,这是齐楚两国的友好。

”楚人许之。

楚人同意了。

既而齐人欲为后市,楚人弗许。

既而:后来,后面。

欲为后市:想要交易。

弗许:不同意。

齐人怒而去,尽杀其囚。

怒而去:生气地离开了。

尽杀其囚:把所有的囚犯都杀了。

楚人大恨。

大恨:非後五年,楚人囚齐人三百余人而齐人来赎之,後五年:五年后。

楚人囚齐人三百余人:楚国抓住了三百多个齐国的人。

而齐人来赎之:齐国的人又来赎他们。

楚人曰:“若寡人之时,子欲为后市,寡人虽不能许,然不却也。

今寡人欲为后市,子弗许,何也?”楚人说:“在我困难的时候,你们想要交易,我虽然不能同意,但也没有拒绝。

现在我想要交易,你们却不同意,为什么呢?”齐人曰:“楚人杀齐囚,齐杀楚囚,国家相仇,而子欲为后市,非所以弭兵靖让也。

”齐人说:“楚国把齐国的囚犯杀了,齐国也把楚国的囚犯杀了,两国都互相仇视,你想要交易,这不是平息战争、化解纷争的好办法。

留侯论原文及赏析

留侯论原文及赏析

留侯论原文及赏析留侯论原文及赏析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注释:①本文为嘉祐六年(1061)苏轼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

留侯即张良,字子房,他是“汉初三杰”之一,辅刘邦定天下,封为留侯。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留侯论是陈寿所著的一篇议论文,出自《三国志·魏书·陈寿传》。

文章以魏文帝曹丕赐给陈寿的“留侯”称号为题,旨在阐述自己的人生观和政治观点,提出了许多有关理想、道德、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思想和看法,是一篇富有启示性和思想性的文艺作品。

以下是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原文:天之所予我者一人而已,身之所托焉哉!岂身之长而天之短哉!夫物之情,各以其类存,人之情,寄焉于其身。

物固有所不可以已,人固有所不可为。

苟非著干名而贵利禄,是以失其本心。

岂惟人生之短于物,势亦为物所制,安可得志于天?而今之世,爵禄是以益尊于法度,群下思不慕德,盗贼并起以共利,上下莫肯相主。

朝廷阶级既踰于故制,物价猛起,百姓困弊,人心愁烦。

夫人情不己,物必应之,君臣上下同霑其祸,谁其咎也?吾夙有志于修身齐家,尝能务无私,择不炫华,居不俊雅,每欲有行而恐不合物,有辞而惧不达意。

因习文史,躬修钩深,悉致记闻,并鄙怀所得,于人而优者,观于事而美者,因而明义,因而开怀,自喻有分于五经,而与凡俗殊路也。

然寻晦欲辨,视闻未尝经原。

哀哉,虚心不能明道,无欲不能自强。

故自卫夫德,以处疑惑,抑以经言,生疑未易屏也。

夫自谓明智,而智莫过于识人。

然而履行人自复难。

始闻有信而好其貌,未间过也,卒莫之信;知人之恶而不近,未及远也,卒反中悔。

既失璧,又何人与论?愚意以为口辩者不难,至于开方便之机,以通天下之急。

德行者难,至于自禀其原,以达天下之序。

是以吾虽在陛下左右,不以言事干之。

据欲以自经,却驰名利之路,箕踞文史之门,关厅庙之学,穷精极思,开颜自娱。

本末究竟,知所同异,人事明察,才略应对,固出于我而愈自信。

此是所以畜益德而不改志也。

人之轻我,以我无知也,而我轻人,以人皆知也。

古人曰:“过犹不及”。

夫知过必改,能改则更善。

悔吝有益于事,而无悔则厉于身。

吾自比于童子,蒙师训而喜入于学。

每出机言,或有得失,或有是非,卒然聘谤。

誓对之日,捭阖无遗,以是复起,习以成俗。

留侯论

留侯论

> 留侯论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注释译文词句注释∙节:节操。

∙∙匹夫:普通人。

∙∙见辱:受到侮辱。

∙∙卒然:突然。

卒,通“猝”。

∙∙所挟持者甚大:谓胸怀广阔,志意高远。

挟持,指抱负。

∙∙子房:张良,字子房。

因佐刘邦建立汉朝有功,封留侯。

∙∙受书:接受兵书。

书,指《太公兵法》。

圯上:桥上。

老人:指黄石公。

《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

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后老父约见张良于桥上,张良两次迟到,受到老父的责备。

第三次张良“夜未半”即往,老父喜,送他一部书,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语毕,老父即离去。

次日张良“视其书”,才知道是《太公兵法》。

∙∙隐君子:隐居的高士。

∙∙观其:瞧他。

其,指黄石公。

∙∙微:略微,隐约。

∙∙见:同“现”。

∙∙以为鬼物:因黄石公的事迹较为离奇,语或涉荒诞,故有人认为他是鬼神之类,王充《论衡·自然》:“或曰······张良游泗水之上,遇黄石公,授公书。

盖天佐汉诛秦,故命令神石为鬼书授人。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谓秦王残杀成性,以刀锯杀人,以鼎镬烹人。

∙∙夷灭:灭族。

∙∙贲、育:孟贲、夏育,古代著名勇士。

∙∙无所复施:无法施展本领。

∙∙其势未可乘:谓形势有利于秦,还没有可乘之机。

∙∙而逞于一击之间:《史记·留侯世家》载“秦灭韩”,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

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

a
15
• 第5节: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 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 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 所以:……的原因。唯:正因为,是因为。锋:锋芒。
得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张良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不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去深谋 远虑,却只想采用荆轲与聂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以致在侥幸中才保存性命,这正 是圯上那位老人为他感到深深惋惜的地方。因此,故意用高傲无礼的方法,来重重 地使他折服,他如果能够忍受下去,才可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他真的忍受下 来了)所以(老人)说:“这年轻人是可以教好的!”
a
10
•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 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 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故曰:孺子可教也。
• 可爱:可贵(古今异义)。 • 为……谋:去做(谋划)……那样的谋略。 • 特:只。鲜:少。腆:厚,没有礼貌的样子。 • 折:使动,使……折服。就:成就。 译:贵族子弟,不愿死于盗贼之中。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他们懂得生命的可贵,不值
王说:“一国之君能这般屈己尊人,必定能使他的百姓信服并且能够任用他的百 姓。”于是放弃攻打郑国。越王勾践在会稽山上被吴王夫差围困而归降吴国,对 吴国称臣成妾,在那里整整三年没有流露出任何厌倦与不满。(一个人)虽有复 仇的大志,却不能屈己尊人,这不过是凡夫俗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 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 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留侯论

留侯论

(2019.07.06)《留侯论》译文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有超越常人的气度和节操。

人之常情有不能忍受的事,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挺身上前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侵袭他也不惊慌,无缘无故侵凌他也能够不动怒,这就是因为他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卒:“猝”,突然)张良从桥上的老人那里接受了《太公兵法》一书,这件事很奇怪。

然而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观察老人用来略微表现出他心思的言语,都是圣人、贤人相互告诫的道理。

可是世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鬼怪,也太错了。

而且那老人的意思主要不在授张良以书。

(所以:用来……的方式;见:“现”,表现;已:太、十分)在韩国灭亡,秦国正处在强盛的时候,秦国用种种酷刑来对付天下的士人。

那些平日无罪而遭到杀戮的人,真是难以计数。

即使有古代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无法施展他们的本领。

一般说,(像秦始皇那样)施行严刑峻法的人,他的锋芒是不能触犯的,那样的形势下也没有可乘之机。

少年张良却不能控制激愤的心情,用一个普通人的力量,试图在一次狙击之中实现心愿。

在这个时候,张良虽然侥幸没有死,但生死之间连一根头发也容不下,那是何等危险啊!拥有万贯家产的子弟,不愿死在盗贼手中。

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生命宝贵,盗贼不值得因之而死。

张良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不致力于伊尹和姜太公那样的谋虑,却只想采用荆轲与聂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企图在侥幸中保存性命,这正是圯上那位老人为他感到深深惋惜的地方。

因此,故意用高傲无礼的方法,来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够忍受下去,然后才可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

(他真的忍受下来了)所以(老人)说:“这年轻人是可以教导的!”楚庄王讨伐郑国时,郑襄公曾袒露上身,牵着羊去迎接他以表示臣服。

楚庄王说:“一国之君能这般屈己尊人,他的百姓必定信服他并为他卖命。

”于是放弃攻打郑国。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困于会稽山上,归降吴国吴国做奴仆,在那里多年没有流露出任何厌倦与不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侯论》教学反思
本文系仁宗嘉六年,苏轼为答御试策而写的一批论策中的一篇。

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

本文属认辨体散文,以分析事理、辨明是非为主,又有很强的文学性。

东坡师承先秦诸子及汉初贾谊、晁错、唐代散文大师韩愈等人,写出了《贾谊论》、《留侯论》等论文,他长于议论,语言明快犀利,说理透辟,所以南宋的叶适称他是“古今议论之杰”。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了解写作背景,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章分析,先概括每段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再概括文章主要讲述了张良的几件事,从这些事的中可见张良的成功根本原因在于他有“能忍”的过人之节。

接着自然引出文中介绍其他人如荆轲、聂政、郑伯、勾践、项籍、刘邦等对塑造张良这一形象的作用,得出文章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

学生对正衬反衬手法都很清楚,能准确的辨别出,但是却不会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进行强化练习。

本文结尾“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过去有人评论此文以“浓墨开题,淡语作收”,苏轼举重若轻,寓至理于浅显,宕出远神,使读者在此神来之笔处产生丰富的联想。

论辨文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叫做“事类”,即征引同类事例阐明作者本义,反过来又证明这个本义具有普通意义。

苏轼引用了“郑伯逆楚”、“勾践困吴”等故事,表明郑伯“肉袒牵羊”,向楚庄王表示服顺;越王勾践“归臣妾于吴”,向吴王夫差表示卑贱;刘邦面对百战百胜的项羽,“养其全锋,以待其弊”,他们决不是软弱地任人宰割,而是豪杰之士的负重忍辱、深谋远虑。

他们的举动与少年张良在博浪沙的“匹夫之刚”形成了显明对比,前者似弱而实强,后者似强而实弱。

这是照应前文“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的一段议论,举事类义,文势铺陈回荡,扣接得贴切、巧妙。

作者在论辨时,不仅靠立论、推理,而且也较多地借助了张良的形象,这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张的形象大约分为几部分来刻划,先是写他少不谙事,“逞于一击之间”;再是老人磨练他的性情,授书与他;然后是写韩信请立假齐王一事。

刘邦算是能“忍”的高手,项羽百战百胜,他可“养全其锋”,但“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并且“见于词色”了。

说明老谋深算如刘邦,“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这又是一个对比。

此时的张良已从低层次的匹夫之勇中解脱出来,而代之以“帝者师”的伟岸形象了。

这个变化过程全在于从“忍”字中悟到了“警戒之义”。

这篇散文是苏轼早年所作,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博闻才识和独具匠心。

文章的主旨在于阐发“忍小忿而就大谋”,为使自己的论点具有说服力,作者广征史实,不仅引用了郑伯肉袒迎楚,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项羽、韩信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发挥。

作者引证史实层层递进,流转变化,不离其宗,抓住留侯能忍这一主线,进一步阐明张良能忍的效果是助高祖成就帝王大业。

这篇文章能开能合,气势俊逸奔放,虽只有短短七百字,但言简意赅,分析透彻,鞭辟入里,显示了青年苏轼杰出的文学才华,千百年来成为立论文章的典范。

但在教学的最后,也说明了单从所记的这几个事件来看,特别是楚汉战争的胜败,它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和更深远的历史条件,仅仅归结为“忍”与“不能忍”的个人修养和气质,显然是片面的。

苏子善作翻案文章,翻案常常伴随着矫枉过正,本文又是他年轻时的应制之作,有一些偏颇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是一篇教人学会“忍”的文章,苏轼明写留侯之忍,实际上是以古喻今,告诫我们不能锋芒太露,面对复杂人生只有以忍才能成就大业。

古人云:“大丈夫能屈能伸”。

该屈时不屈,那是“逞匹夫之勇”的莽夫,该伸时不伸那是怯懦无能的懦夫。

所以我们为人处世,都要力争做一位“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忍者,又要做一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勇者,即做一位能屈能伸的大丈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