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二篇》核心素养教案2(第1课时)

合集下载

七年级散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散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散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

2、帮助学生掌握两篇散文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散文,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提升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两篇散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2、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散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赏析散文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富有情感和哲理的文学体裁。

它可以像一首优美的诗,也可以像一幅生动的画,让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感受生活的多彩和人生的真谛。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两篇七年级的散文,领略散文的独特魅力。

(二)第一篇散文《春》1、作者简介介绍朱自清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2、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整体感知(1)提问:文章围绕“春”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盼春、绘春、颂春。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4、细节赏析(1)选取文中优美的语句,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让学生赏析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2)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5、主题探究(1)提问:作者通过描绘春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生命和希望的歌颂。

6、课堂小结总结《春》的主要内容、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

(三)第二篇散文《济南的冬天》1、作者简介简单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初读课文(1)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解重点字词。

《短文二篇》核心素养教案

《短文二篇》核心素养教案

讲读课文设计(二)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背诵课文和准确记忆课下注释。

2.能够准确翻译课文,并能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

3.能够领略写景手法并结合语境品析语言生动的特点。

4.能够结合文本说出作者的复杂情感。

学习过程活动一整体把握1.读背默译课文。

读背默译评价量规见第92页表格《读背默译评价量规》。

注:建议采用先个人朗诵,后组内互查,再班内展示的形式。

朗读节奏划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小组探究,比较两篇文章在句式、节奏方面的不同,并体会其作用。

(1)理清文本《答谢中书书》:①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分写四季之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分写晨昏之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鱗竞跃。

③总写,抒怀: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第①-③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同游者和夜游的原因。

第④句:描绘中庭月夜及美景。

第⑤-⑦句: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2)得出答案。

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人,所写《答谢中书书》带有那个时期骈文的特点,多少受到《诗经》的影响,以四言为主,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间杂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音韵的和谐美。

苏轼是北宋时期人,所写《记承天寺夜游》具有散文的特点,多用散句,间有整句,读起来参差变化,有一种闲适散淡的自然美。

3.小组合作,分析两篇文章所写景物的特点。

分析文本。

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散文二篇》教案

《散文二篇》教案

《散文二篇》教案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学习主题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阐述,此单元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文学阅读”单元。

结合课标要求,学生将通过此单元的学习,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以“情感哲思”为人文主题。

《背影》表达了永恒的父子之情,感人至深;《白杨礼赞》讴歌了昂扬刚健的民族精神,激人奋起;《散文二篇》思考了生命的永恒和人生的真谛,引人深思;《昆明的雨》展现了雨季中寻常生活的美感与诗意,令人回味。

将不同类型的散文集中在一个单元中,旨在呈现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同时课文本身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写法与语言都很有特色,值得反复欣赏、品析。

因此,此单元教学要在具体的阅读赏析中把握不同类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理解写法、品味语言为教学的重点;要有单元整体意识,对各篇课文的教学有侧重点;重视内引外联,比较阅读。

三、单元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与求知欲。

散文是中小学课文的大宗,数量众多,学生接触得也较早。

他们已经掌握了阅读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学习积极性较强。

学生学习此单元时,既要注意学习散文的共性,又要积累一定的文体知识和赏析知识。

在写法、语言的学习中,学生要多读、多品、多思、多悟、多总结,强化对散文的认识。

四、单元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3.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设计说明此课由两篇精短的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组成,它们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意义,以精粹的语言揭示生命和生活的哲理,向世人宣示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15 散文二篇(教案)

15 散文二篇(教案)

15 散文二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过程与方法朗读、批注、共鸣、争鸣多种方式相结合,辩证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索人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内涵及作者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重点)2.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

(难点)3.思考延伸,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把握课文,整体感知提问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提问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

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

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提问3: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提问4: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

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第16课《散文二篇》教学设计(2024年)

第16课《散文二篇》教学设计(2024年)

16散文二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重点)2.厘清课文思路,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难点)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厘清课文思路,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领会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这一积极的人生观。

课程导入从古至今,生命的意义一直是文学创作经久不衰的主题,正如生命本身呈现的色彩一样,人们在探索生命意义时,也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解,那么,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有限的生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永久的生命》这篇议论性散文。

(板书课题:永久的生命)自主探究一预习与交流1.走近作者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

作家、散文家、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他是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2.知识链接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被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文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作者通过形象的描绘、带有感情的表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3.积累字词(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臼齿(jiù) 茸毛(róng)蔓延(màn) 凋谢(diāo)洗涤(dí) 遏制(è)卑微(bēi) 兴味(xìng)繁殖(zhí) 消逝(shì)(2)解释下列词语。

兴味:兴趣。

洗涤:洗。

卑微:地位低下。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阅读课文一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读课文,明结构。

(1)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

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淡处要读得深沉些。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散文二篇》教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散文二篇》教案

散文二篇课题散文二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准确认读并理解“兴味、洗涤、凋谢、遏制、濒临”等词语。

2.了解散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魅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诚和睿智,获得思想的启迪。

2.体会作者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两位作者对生命和人生深刻的见解,让学生们学会珍惜生命,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

曾在北京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

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深渊:很深的水。

缩影:指可以代表同一类型的具体而微的人或事物。

新课导入生命是何等精彩,人生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如何来度过?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两位大师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新课展开永久的生命【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题目为“永久的生命”,如何理解?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只要我们珍爱生命,活出价值,就能使生命变得神奇和不朽。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本文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讲了什么?分为三层。

第一层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第二层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第三层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散文二篇第1课时精品教案

散文二篇第1课时精品教案

《散文二篇》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思路。

3.感受议论性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思路。

【教学难点】感受议论性散文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还记得《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吗?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由眼前之景联想到生活百态,写了这样一段话: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生命的意义的探索,总会引起人无限的哲思。

《紫藤萝瀑布》中是触景生情,而很多作者,则是在自己的思索中领悟了生命的真谛。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两篇有关生命哲思的文章。

设计意图:唤醒旧知,勾连新知,帮助学生创设情境,学习本课文章。

二、夯实基础1.情境诵读听读情境课文,为文中字词正音。

兴(xìng)味洗涤(dí)卑(bēi)微牛犊(dú)茸(róng)毛消逝(shì)繁殖(zhí)凋(diāo)谢遏(è)制濒(bīn)临深渊(yuān)星辰(chén)2.作家简介(1)严文井严文井(1915——2005),作家。

湖北武昌(今武汉市武昌区)人。

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

1938年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代理秘书长,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副主编、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国家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2)罗素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作家。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访问苏俄。

1920年曾来中国讲学。

1938——1944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讲学。

第16课《散文二篇》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6课《散文二篇》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散文二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篇课文,包含《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

本单元选入五篇散文,分别是写人记事性散文、托物言志性散文、写景抒情和议论性散文,意在呈现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本课是由两篇议论性散文组成,他们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意义,以精粹的语言揭示生命和生活的哲理,向世人宣示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学情分析散文是中小学课文的大宗,数量众多,学生接触的也较早,但对于议论性散文,学生接触较少,对议论文学习也仅仅是略有涉及,因此需要通过朗读、批注等多种方式理清课文层次;用品读语言的方法,体会议论性散文的语言特点、通过背诵,摘录等方式,体会文中哲理,掌握文章作者观点。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课文中心论点;2.通过朗读、批注、概括等方式,理清课文思路;3.品读摘抄,背诵,品味文中语言,探寻作者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1.读懂课文,掌握中心论点;2.感受议论性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

学习难点1.反复阅读,理清议论文思路;2.理解课文深刻的道理,提高学生思想境界。

学习方法朗读合作探究观看视频学习课时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严文井一、导入曹操《短歌行》“人生苦短,对酒当歌”抒发生命苦短的感慨;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意在珍惜时间。

他们同时道出了生命是短暂的事实,而作家严文井却认为生命是永久的,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窥究竟。

二、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内容1、自读课文,互相纠错字音,勾画不容易理解的语句;2、分组朗读,画出每段中心句。

明确:第一段第一句“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第二段第一句“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第三段第一句“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第四段第一句“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总结规律:中心句往往在段落首句或尾句)3、快速浏览,概括作者论说生命的特点及作者情感的词语,完成板书生命(易逝——可怜;永久——感动;奇迹——赞美)欲扬先抑明确:本文写作意图,热情地歌颂永久的生命,先抑后扬,从一个较低平的起点渐进到崇高的思想境界,“永久”是课文论说的重点。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散文二篇》教案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散文二篇》教案

15 《散文二篇》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3、体会作者通过朴素真挚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的写法;赏析欲扬先抑的手法。

4、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的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1、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2、体会作者通过朴素真挚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的写法;赏析欲扬先抑的手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永久的生命》一、新课导入: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二、文体知识: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

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

什么是散文?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

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散文基本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三、了解作者: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当代作家。

曾在北京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1958年出版的中篇童话《“下次开船”港》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

《严文井散文选》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四、字词测评:兴味xīnɡ 洗涤dí卑微wēi 牛犊dú茸毛rónɡ 修葺qì消逝shì繁殖zhí凋谢diāo 臼齿jiù蔓延màn词语集注:臼齿:磨牙的通称。

在口腔后方的两侧。

《散文二篇》教案(精选3篇)

《散文二篇》教案(精选3篇)

《散文二篇》教案(精选3篇)《二篇》篇1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根据两片树叶的外形以及散文的情节进行想象,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2、激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1、图片三幅,图一画有两片树叶的树苗若干棵;图二表现两片树叶象眼睛的背景;图三是表现两片树叶象耳朵的背景。

2、教师准备一些树林中的动植物图片。

活动过程:1、出示图一,激发幼儿想象。

出示图一,问:图画上有什么?(小树苗)小树苗有几片树叶?(两片)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这两片树叶象什么?(幼儿充分想象)老师这里有一篇散文,我们来听听散文里说这两片树叶象什么,好吗?2、教师朗诵散文片断,引发幼儿想象。

①教师朗诵:瞧!这两片新叶子,多象是小树的两只眼睛。

(出示图二)提问:散文里说两片树叶象什么?(象小树的眼睛)小树的眼睛好奇地看呀看呀,它看到了什么?(幼儿想象讲述,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图片一一贴入背景图)是啊,小树就像小朋友说的那样看到了很多美丽的东西,它心里怎么样?它觉得它看到的这个世界怎么样?②教师继续朗诵:瞧!这两片新叶子,多象是小树的两只耳朵。

(出示图三)提问:散文里还说两片树叶象什么?(象小树的耳朵)小树的耳朵静静地听呀听呀,它听到了什么?(幼儿想象讲述后,教师把准备好的图片贴入背景图)③小树苗越看越高兴,越听越高兴,小树苗一高兴就蹦了起来,发生什么事了?(幼儿想象后)教师讲述:哈,小树苗一蹦,就长高啦!3、学习朗诵散文。

教师完整朗诵散文一遍后,问:散文里讲了些什么?讨论后,教师放慢速度,以等待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朗诵散文。

4、幼儿讨论:学完这篇散文,你又什么感觉?引导幼儿体验春天的美好。

5、延伸活动:画小树苗。

上面画上两片叶子,画好后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树叶象什么,它们在做什么,心里怎样想,你的小树苗长大了没有。

附:两片树叶小树苗种上没几天,就长出了两片树叶。

瞧!这两片新叶子,多象是小树上的两只眼睛。

两只眼睛好奇地看呀看呀,啊,世界多美丽!瞧!这两片新叶子,又象是小树上的两只耳朵。

散文两篇教案

散文两篇教案

散文两篇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散文写作之美教案目标:1. 了解散文的定义、特点和类型;2. 培养学生的散文写作能力,提高其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案步骤:第一课:散文的定义和特点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富有感染力的散文段落(如茨威格的《达·芬奇密码》),引起学生对散文的关注和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解释散文的定义和特点,包括:- 散文是一种以自由文体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体;- 散文言之无物,意之无形,注重词语的运用和表达的真实性;- 散文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抒情、记叙、议论等。

3. 活动(20分钟)请学生阅读几篇经典的散文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王安忆的《我的祖国》,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出散文的特点和风格。

4. 总结(10分钟)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并再次强调散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第二课:散文写作指导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引导学生对散文写作的兴趣和向往。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散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包括:- 选题:选择一个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主题;- 结构:散文可以采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写作方式;- 描述:注意细节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意境和情感;-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文章的表达力。

3. 活动(25分钟)请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散文写作。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和范例,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4. 分享和反馈(10分钟)学生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散文作品,并进行互评和讨论,从中学习和进步。

教案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散文的定义、特点和类型,掌握散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并通过创作和分享,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学生还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散文作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散文二篇》教案2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散文二篇》教案2

《散文二篇》教案教学目标1.读听课文,读懂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探究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内涵,学会用规范语言进行赏析。

3.有感情朗读课文,增强体悟,升华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深刻语句的含义。

2.品悟课文主旨,升华情感。

难点:品味关键语句的深刻内涵,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名言导入【精品课件】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认识几则名言。

课件出示:1.溪水从湖泊注入大海,一路上都在不停地奔流;陨星划过长空,每分每秒都在燃烧;它们的“真美”,它们的“意义”,就存在于整个活动过程当中。

假如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只为等待最后才可能到来的那个好时刻,而忽略了整个生命的过程,就实在是太愚蠢了。

_____严文井2.烟囱从早到晚不断的排出一股股浓烟;这本来是烟囱该做的事。

所以他从来不声不响,更不为这件事自吹自擂。

_____严文井3.幸福的生活是一种由爱鼓舞、由知识指导的生活。

_____罗素4.青年时期是豁达的时期,应该利用这个时期养成自己豁达的性格。

_____罗素以上这四段饱含哲理的话分别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散文二篇》的两位作者——严文井和罗素所说的。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两位作家。

二、认识作者【精品课件】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

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

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1945一1951年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

到北京后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严文井散文选》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出示严文井图片)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学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学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特点和文体知识,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散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散文内容。

2.分析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3.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难点理解散文中作者的深刻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谈谈对生命的感悟。

(2)教师导入: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散文家们常常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散文二篇》,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作者简介(1)严文井,原名严文锦,现代作家、散文家、儿童文学家。

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富有哲理著称。

(2)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的作品风格简洁明快,富有思想性。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4)整体感知: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主要内容。

明确:《永久的生命》通过对生命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我为什么而活着》阐述了作者活着的三个理由: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②这两篇散文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明确:《永久的生命》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积极探索。

《我为什么而活着》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4.研读课文,分析文章主旨和艺术特色(1)分析《永久的生命》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散文二篇》核心素养教案2(第1课时)

《散文二篇》核心素养教案2(第1课时)

《散文二篇》教学目标1.明确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课文的写法,品味课文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回顾旧文,梳理散文的特点1.课前让学生填写关于散文典型特征的表格。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完善课前填写的表格,然后请一位学生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完善。

预设:设计意图对前两课散文的特点进行简要梳理,旨在将学生已有的散文学习经验条理化、理性化,为下边自读课文作铺垫。

二、解读新文,归纳理清作者思路的方法1.根据《散文二篇》后的“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并按照任务要求,完成《我为什么而活着》行文思路的思维导图。

任务一:一读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的标题,简要概括课文的核心内容。

预设1:我为什么而活着。

预设2:我活着的原因。

任务二:二读《我为什么而活着》,找段落关键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该文的行文思路。

预设:方法小结:通过寻找段落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可以迅速地理清议论性散文的行文思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强化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首先是提炼、概括课文的观点,然后以此为基础,察看各段的要点,以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从而看出作者的思路。

2.自读《我为什么而活着》,利用“链接帮助",自主设计旁批,学习鉴赏文章。

链接帮助一:旁批类型:提问式旁批——学会提问;点评式旁批——学会品味;拓展式旁批——学会比较。

链接帮助二:罗素一生著书71种,平均每天写作3000多字。

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等多个领域,代表作品有《西方哲学史》《我的哲学发展》《哲学问题》《自由之路》《幸福之路》<数学原理》等。

20世纪初,罗素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1950年,罗素因为能“把精湛的哲学思想成功地介绍给大众并用来关心大众”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7《散文诗二首》核心素养教案(2课时)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7《散文诗二首》核心素养教案(2课时)

《散文诗二首》核心素养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2.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3.初步感知散文诗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可以说是赞美母爱的千古绝唱。

提到母爱,你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

那么,怎样写母爱呢?是写冷暖问候,还是写病痛关爱?有没有一种新颖的写法呢?今天,我们一起品读两位大师笔下的母爱,看看他们是如何描绘母爱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

学生朗读两首散文诗,圈点自己特别有感触的词句,准备与同学交流分享。

2.整体理解。

两首散文诗表达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你更喜欢哪一首?借助课后提示,与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教师减少讲解,引导学生利用好课本上的旁批与课后阅读提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态度。

三、研读课文,品味诗意1.朗读《金色花》,想一想,这首诗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节奏来朗读比较合适?标画朗读符号,如停连,重读等,在自己认为必要的地方写上朗读提示语。

明确:这首诗朗读的语速应“舒缓”,以“喜悦、欢快、温馨、深情”的语气来读更合适,对应的关键词句有“笑嘻嘻地”“在新叶上跳舞”“悄悄地开放花瓣儿”“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我不告诉你,妈妈”等。

2.再读《金色花》,读的过程中在脑海里想象文中描绘的这三个场景,适当补充内容,然后用文字描述成生动的画面。

明确:课文中写到了三处场景,提示语分别是“当你沐浴后”“当你吃过中饭”“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预设:早晨,当你沐浴后,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院时,你正准备祈祷,突然空中送来一缕缕金色花的清香。

咦,这香气从哪来的呀?我偷偷地笑了,但马上屏住气息,一声不响……3.选择这首诗中的一个场景,根据刚才的想象补充画面,设计“我”与“妈妈”的角色对话,练习后分小组展示。

《散文二篇》教案

《散文二篇》教案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初识议论性散文
阅读两篇散文,思考这两篇文欧与本通元已学过的'背影》4白杨礼费》有什么不同,初步认识议论性散文.
二、走进议论性散文
1.初读文史,把握观点
阅读两篇文格,结合标题,抓关键语句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2.绘制结构图,理清思路
再次阅读两篇文章,参考教材第84页的阅读提示,分别绘制两目文章的结构图.
《散文二篇》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览全文,把握文通的中心观点,以结构图的形式理清文章的思路.
2.通过比较阅读,理解议论性散文的特点.
3.通过M味语古,探寻作齐的思想境界,领会文章的人文内涵.
教学盍点:
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斛议论性散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精妙的语言,领会文章的人文内涵。
3.比较同读,归纳特点
(I)比较本课两篇议论性散文与已学的其他类型的散文,发现以论性散文的议论文屈性.
(2)比较《纪念白求恩》与《永久的生命》,发现议论性此文的散文展性.
4∙含英咀华.理解意篷
阅读两篇文章,圈点批注你认为最精彩的语言。
三、观照人生,汲取力琉
请以“愿我能样的活着”为开头,写一段话送给自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5散文二篇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5散文二篇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5散文二篇教案15散文二篇教案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生命的意义。

2.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3.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研究《永久的生命》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XXX的答案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臼齿(jiù)茸毛(róng)蔓延(màn)...凋谢(diāo)洗涤(dí)..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臼齿:齿名。

在口腔后方的两侧。

一般上下颌各六个,其形如臼。

茸毛:身体表面或某些内壁长的短而柔软的毛;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蔓延:向四周扩展延伸。

凋谢: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

洗涤:冲荡;清洗。

又用除去罪过、积、耻辱等。

3.作者简介XXX,原名XXX。

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

1934年毕业于XXX,次年到XXX工作,并开始以“XXX”的名字发表作品。

历任《人民文学》主编、XXX社长等职。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等。

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教师朗诵课文,学生听读,留意读音,并勾勒出你不太理解的语句。

多媒体展示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砚树模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砚评点。

【交流点拨】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

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1.第一自然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交换点拨】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返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涓滴不克不及做主。

2.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交流点拨】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八年级上册语文《散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散文两篇》教案

15散文二篇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悟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寻作者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一、导入新课生命,总是令人深思。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阅读文章,把握文章观点1.世界上会存在永久的生命吗?阅读文章之前,请说说你对题目《永久的生命》的理解。

明确:(1)没有永久的生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及自然规律来看,不会存在永久的生命。

(2)有永久的生命;个体的生命也许总是有生有灭,但是生命总体却永远生机勃勃。

【教学提示】是否存在永久的生命?这本是个有趣而深刻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

或许,思维敏捷的同学已经有了超越表象的答案,这无疑更有利于文本教学。

2.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明确:本文主要表达了“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

探究:请你在文中找寻支撑“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的段落或语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1)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理解:结合后文小草生长的事例可知,生命是“流动”着的,这个流动即小草随着寒暑易节的变化有生灭的现象,但它总能长出草,新生的草芽总能破土而出,说明生命的现象一直存在。

(2)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理解:结合后文形象的比喻可知,生命是以个体的方式存在的,一根草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一只虫子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一个人也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他们作为个体都会出生与死去。

但是,老的个体生命逝去,总有新的生命诞生,因此从整个宏观的生命历程来看,生命是向前奔流不息的,是永久的。

(3)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理解:“凋谢”指个体生命的凋谢,“不朽”是生命整体的不朽,生命的前进方式是令人惊叹的,同时,正有了个体的凋谢,才成就了生命整体的不朽。

散文二篇第一课时教案

散文二篇第一课时教案

散文二篇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观点。

2.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古往今来,人们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我们应该怎么面对生活?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的玄机。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聆听两位作家是怎么说的。

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16*散文二篇(出示课件2)二、预习检查,扫清障碍1.读一读生字词。

(出示课件4)教师提示:注意“涤”“臼”“濒”的读音。

2.分一分多音字。

(出示课件5)3.辨一辨形近字。

(出示课件6)4.解一解词语。

(出示课件7)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卑微:地位低下。

炫耀:照耀;夸耀。

濒临:紧接,临近。

俯瞰:俯视。

永久的生命三、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篇散文的作者,了解本文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9)严文井(1915—2005),作家。

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10)《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略有改动。

这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是作者对生命的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观情绪。

四、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读课文,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出示课件11)(学生默读课文,课本勾画回答。

)学生1:第1段: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学生2:第2段: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学生3:第3段: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二篇》
教学目标
1.明确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课文的写法,品味课文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回顾旧文,梳理散文的特点
1.课前让学生填写关于散文典型特征的表格。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完善课前填写的表格,然后请一位学生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完善。

预设:
设计意图
对前两课散文的特点进行简要梳理,旨在将学生已有的散文学习经验条理化、理性化,为下边自读课文作铺垫。

二、解读新文,归纳理清作者思路的方法
1.根据《散文二篇》后的“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并按照任务要求,完成《我为什么而活着》行文思路的思维导图。

任务一:一读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的标题,简要概括课文的核心内容。

预设1:我为什么而活着。

预设2:我活着的原因。

任务二:二读《我为什么而活着》,找段落关键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该文的行文思路。

预设:
方法小结:通过寻找段落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可以迅速地理清议论性散文的行文思路。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旨在强化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首先是提炼、概括课文的观点,然后以此为基础,察看各段的要点,以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从而看出作者的思路。

2.自读《我为什么而活着》,利用“链接帮助",自主设计旁批,学习鉴赏文章。

链接帮助一:
旁批类型:提问式旁批——学会提问;
点评式旁批——学会品味;
拓展式旁批——学会比较。

链接帮助二:
罗素一生著书71种,平均每天写作3000多字。

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等多个领域,代表作品有《西方哲学史》《我的哲学发展》《哲学问题》《自由之路》《幸福之路》<数学原理》等。

20世纪初,罗素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1950年,罗素因为能“把精湛的哲学思想成功地介绍给大众并用来关心大众”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罗素一生追求真理。

他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并与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一些科学家联名发起禁核签名运动。

(1)根据“链接帮助一”中的旁批类型来鉴赏文章的关键语句。

预设1:
运用提问式旁批。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个追求可否在排列顺序上互换位置?)
解答:不能。

追求爱情可以让人领略人生最美好的境界,是人的本能追求,属于个人情感领域;追求知识,既可使自己的精神更加充实,还能掌握改造世界的方法,从而造福人类;而同情人类的苦难,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减轻苦难,则由小我升华到了大我,由个人之爱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生的价值。

因此,这三个追求存在着情感上由浅人深、境界上由低到高的逻辑关系。

预设2:
运用点评式旁批。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把“三种感情”比作“飓风”,形象地写出了三种人生追求对作者的重要影响。

“深深的苦海”比喻苦难深重的现实社会,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强调了现实的残酷与追求过程的艰难) 预设3:
运用拓展式旁批。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开篇直抒胸臆,提出支配自己一生的三大主要动力)
(2)根据“链接帮助二”中的相关材料,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谈谈罗素活着的原因。

明确:
罗素认为痛苦,特别是人类的苦难也是促使他活下去的动力之一。

正是因为
有那么多的苦难——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困和痛苦——的存在,所以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减轻它们,尽管常常失败,并为此而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他依然痴心不改,愿意为此继续奋斗。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通过链接材料引导学生了解作旁批的方法和作者生平,旨在为通过旁批准确解读作品提供支架材料。

3.感受胸怀,引发思考。

(1)提问:作者说“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
破折号后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时的情感体验,这或许正是罗素真实的体验,所以他要寻找爱情,用爱情来解除这样的孤寂和凄凉。

这一句表达了真挚爱情的难能可贵以及他对真挚爱情的追求。

(2)提问:罗素为之活着的三种追求之间,是彼此完全独立的还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
预设1:有内在联系。

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影子;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

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同情苦难、关爱人类,想救民于水火之中。

预设2:三个追求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爱情和知识内在统一于他对苦难的同情心中:追求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解救全人类;在自己获得爱情的同时,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使他仍然时时关注其他人的苦难,而不仅仅为一己的幸福。

这一切都体现出他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怀。

(3)提问:既然罗素活得这么苦,为什么他最后还说“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预设1:作者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减轻,人类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苦是值得的。

预设2:作者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

预设3:现实是苦难的,但苦中伴随着乐,因为爱情和知识会带来欢愉,征服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这种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

预设4:虽然作者没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他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4)提问:从罗素对生命的追求中,你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与思考?
学生自由回答即可。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旨在通过品味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读经验,思考、回味作者的思想,并形成自己的想法。

三、归纳议论性散文的特征,继续完成关于散文典型特征的表格
学生归纳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补充填写下边的表格。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完善,然后请一位学生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预设:
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我为什么而活着》议论性散文无
我为什么而
活着
直接说理
坦诚而耐人
寻味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来掌握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板书设计
16散文二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