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精神总论

合集下载

明代的诗歌理论与批评总论

明代的诗歌理论与批评总论
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 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海德格尔,世界因我而存在,照亮、
敞开。)
“天没有我德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
灵明,便没有天地万物了。”人的灵明成了一切的主宰,而物则
退居于次要的地位。王艮(泰州学派),狂傲之风,市民化倾向。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二点 四十四分。
插带,反掩其素之谓也。故余此本中贱相色,贵本色。”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二点 四十四分。
2、性灵说、童心说与心学的关系。性灵一词,出现于六朝,如颜
之推《颜氏家训》中就有“性灵”一词。杜甫诗歌说:“陶冶
性灵成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思潮,明
代诗文批评中的性灵说萌生于隆庆、万历之际。李贽《童心
李梦阳的复古思潮略早于王阳明的良知之学。王阳明曾受复古思
想的影响,后更弦改张,转向自己的内心,提出良知。阳明心 学的出现,是主观对客观的吞没,是内容对形式的颠覆,而从
文学发生上来说,则是性灵说对感物说的取代。具体来说有如
下几个方面: (1)、“本色论”。
嘉靖间崛起的唐宋派文人如王慎中、唐顺之等,与王阳明的思想 轨迹相似,初受复古思想的影响,后接受王学,思想发生变化, 才改而倡唐宋诗文。王慎中曾在南京听王畿讲解王守仁遗说, 遂多有启悟,重视内心的体会、本性的探求。唐顺之提出“本 色”论,( 1)要求为文当有“真精神”,也即“千古不可磨灭 之见”。( 2)当“直抒胸臆,信手写出”。他说“真精 神”“非洗涤心源,独立物表,具千古只眼者,不足以与此。” 其实就是王守仁所倡“虚灵明觉之良知”。唐宋大家“文以明
“大抵物真则贵,真则我面不能同君面。”(《与丘长孺》)汤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中文考研远离尘嚣)一、名词解释:1.思无邪2.兴观群怨3.文质论4.以意逆志5.知人论世6.知言养气7.得意忘言8.“虚静”和“物化”说9.“三表法”10.“发愤著书”11.《毛诗序》12.文气说13.诗缘情而绮靡14.风骨15.六观16.应感17.《体性》18.《情采》19.文以明道20.不平则鸣21.气盛言宜22.含英咀华,闳中肆外23.点铁成金24.夺胎换骨25.竟陵派26.肌理说27.理、事、情28.《南词叙录》29.童心说30.“脂评”31.《艺概》32.《饮冰室诗话》33.古雅说:二、简答题:1.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2.简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两句的理论内涵。

3.简述先秦两汉文论的历史影响。

4.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5.简述《典论·论文》的产生背景。

6.《典论·论文》主要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文学理论?7.“文学的自觉时代”有哪些表现?8.简述曹丕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9.简述曹丕文学批评论的主要内容。

10.简述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

11.陆机是如何论述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与想象的关系的?12.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应注意那四个问题?13.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应防止那五种弊病?14.陆机是如何论述文体与风格的关系的?15.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16.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17.钟嵘《诗品》的主要理论内容18.钟嵘是如何论述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19.钟嵘进行诗歌批评的方法有哪些?20.简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

21.简述殷璠的诗歌理论。

22.简述元好问诗论的主要内容。

23.简述唐代的小说理论批评。

24.简述宋元小说理论的特点。

25.简述皎然的“诗教”观。

26.皎然的“复变”观。

27.韩愈的文论思想包含哪几方面?28.简述苏轼“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文学观。

29.简述苏轼“辞达”的文学观。

30.简述苏轼的传神论。

31.简述黄庭坚对诗法的基本观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1、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诗歌没有完全从音乐舞蹈中脱离出来,散文还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

2、先秦早期的文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时代,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著述之中3、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两学派,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础。

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道家以审美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自身的规律。

第一节“诗言志”(一)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虞、夏、商、周初)时期典章文献的汇编。

其中保存了商及西周的一些重要史料。

(二)“诗言志”的特点1、“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即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3、朱自清指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第二节孔子的文学思想(一)孔子创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孔子文艺思想的现实主义精神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他对“诗教”的强调,“诗教”的中心点则是为政治服务。

孔子认为《诗三百》对培养理想人格具有决定性意义。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二)《论语》节选体现的孔子文论主张: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核心是为封建礼教、政治服务。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即“兴观群怨”说。

2、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

并未轻视形式,主张“文质彬彬”。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3、重视“中和”之美。

孔子评论《关雎》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了孔子对“中和”之美的肯定。

4、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一是思想的标准,一是艺术的标准,即“善”与“美”。

中国诗歌的“壮美”品格及文质相衬、情文并茂发展道路的初步确立——曹植

中国诗歌的“壮美”品格及文质相衬、情文并茂发展道路的初步确立——曹植

琳“ 微为繁富” 曹丕 《 ( 与吴质 书》 、 ) 王粲“ 文若 春 与壮 大 的结合 , 以古 人 也谓 “ 安 诗 , 而 不华 , 所 建 辨 华” 曹植《 ( 王仲宣 诔》 、 干 “ )徐 怀文 抱质 ” 曹丕 质而不 俚 , ( 风调 高雅 , 格力 道 劲 。 ( ” 范温 《 溪 诗 眼 潜 《 与吴质书》 、 ) 阮璃 “ 文词英拔” 张溥 ( ( 汉魏六朝 诗宗建 安》 “ 安诸 子, )建 雄赡 高华。 ( 应麟 ”胡
卷四) 刘祯 “ 、 笔气隽逸” 陈祚明《 ( 采菽堂古 沈约《 宋书 ・ 谢灵运传论》 “ 日: 至于建安 , 辨体》 曹 卷七) 所以刘师培先生以“ , 华靡 ” 鲁迅先 、 氏基命 , 二祖 、 陈王 , 咸蓄盛藻 , 甫乃以情纬文 , 以文 诗选》
华 被质 。 的确 , ” 建安 以 前 的 中 国诗 歌 , 体 上 重质 轻 生 以“ 丽 ” 来概 括建 安诗歌 这一 美学 品格 。 总 建安诗歌“ 慷慨 以任气 , 磊落以使才。造怀指 文, 质盛 于 文 , 不 说 先 秦 道 家 文 论 倡 导 “ 素 抱 且 见 不求纤 密 之巧 ; 辞 逐貌 , 驱 唯取 昭 晰之 能 。 ( ” 刘 朴 ” 《 子》 (老 十九章 ) 以“ 色 乱 目” “ , 五 、 五声 乱 耳 ” 事 , 文心雕龙 ・ 明诗》 这种明朗刚健 、 ) 慷慨悲壮 的 ( 庄子 ・ 《 天地》 而主张“ ) 灭文章 , 散五采 ” 《 ( 庄子 勰《
第2 8卷 第 6期
V0 N7 — 5 8 2 1 .6 0 2 o:2 3 6 / . s .6 20 9 .0 0 0 . 2 s
中国诗 歌 的“ 美 ” 壮 品格 及 文 质 相 衬 、 情 文 并茂 发 展 道 路 的初 步 确 立—— 曹植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素质升级检测部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素质升级检测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素质升级检测(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

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

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

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

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

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

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

而这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诗经》大多是四个字一句,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

《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两字一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

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原则上是两个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

“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

这种停顿,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

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_屈光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_屈光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屈 光本文对意象概念的形成过程、意象概念的界定、意象概念的内涵、意象的分类、意与象之间的联系、意象创造过程中的意识状态、意象的真实性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证。

指出意象理论与意识流理论紧密相关,说明了意象概念能将众多表现手法统摄起来,试图构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理论体系的粗框架,并希望在鉴赏和创作上具有实践指导功能。

关键词 意象 内意 外意 意识状态 意识流 意象的真实性作者屈光,1945年生,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意境、意识流、意象是三个有关深层文艺心理的课题。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志与客观环境互感的抒情艺术氛围;意识流是精神特质,是文本中所呈现的以非理性、非逻辑性为特征的真实心理流程①;而意象是以独特的审美表现创造出的具有双重意义的艺术形象。

对于意象理论的研究,近二十年来间有著述,对意象的概念、意象的分类、意象的组合、意象与意境的关系等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而于本文多有启发。

但是迄今为止的意象理论研究尚远未深入,尚不足以搭成意象理论体系的框架,缺乏对鉴赏和创作的指导功能。

弥补这些不足,正是本文希望能达到的目的。

一、意象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国古代没有系统的意象理论,甚至连古人著述中的“意象”二字,在词汇意义和语法类别上都有不同。

比如,刘勰说:“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②,“意象”指匠人想象中应该切入的点。

王昌龄说:“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③,“意象”指意识所要搜寻的物象,没有寻到,才说“(思)未契意象”。

以上两个“意象”都是名词性词组。

清人叶燮说:“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又说:“划然示我以默会想象之表”④,“意象”与“想象”同义,是动词。

·162·①②③④叶燮:《原诗》内篇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30—31页。

王昌龄:《诗格》,《格致丛书》本。

《文心雕龙·神思》。

参见拙文《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识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诗品》:中国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

《诗品》:中国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

《诗品》:中国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作者:钟岳文来源:《月读》2020年第02期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钟嵘的《诗品》以其“思深而意远”“深从六艺溯流别”(章学诚语)而与同时代的《文心雕龙》堪称“双璧”。

这部书以汉魏六朝的五言诗为评论对象,较为系统而又深入地评价了五言诗的作家和作品,其中体现出的诗学史观、诗歌发生论、诗歌美学和批评方法等都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生卒年没有明确的记载,根据有关史料推断,大约生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卒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七年(518),一生经历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

钟嵘出身于一个世代为官又有书香传统的家庭里,这对他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顺利进人仕途,并且热衷于文学活动都有很大影响。

南朝齐永明三年(485),齐武帝下诏设立国子学,钟嵘以官宦子弟得以人选。

因其好学、有思想、考试成绩优异而得到国子监祭酒卫将军王俭的赏识,并推举他为颍川秀才,出任王国的侍郎,从此钟嵘开始走上仕途。

《诗品》中称呼王俭为“王师文宪”,尊其为师,又称其谥号,可见二人的师生关系非常亲密。

齐明帝建武初(495年左右),钟嵘在南康王萧子琳(齐武帝的儿子、竟陵王萧子良的弟弟)手下任侍郎,此时,他同萧子良召集的“竞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颇有来往。

“竞陵八友”是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个文人集团,他们彼此唱和,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

和这些人一起谈诗论文,丰富和发展了钟嵘的文学理念。

由齐入梁,钟嵘又做过临川王萧宏的参军(即幕僚),以及衡阳王萧元简、晋安王萧纲的记室(掌管表、章、文书等),因此又有“钟记室”之称。

在政治上,钟嵘为人所称道的地方不多。

史书记载,齐明帝当政时,对国家大小事务无不亲自过问,所以朝廷各部门以及郡县的政务都要等候皇帝的旨令来办,这直接导致了官员行政效率低下。

钟嵘当时是王国侍郎,位末名卑,但他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于是上书皇帝,直言进谏,提出皇帝的责任是颁布政令,量才授官,而不是事无巨細地处处过问。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

直寻这是钟嵘“不贵用事”而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

认为诗歌是“吟咏情性”的,只要即景会心,直接描绘出激起诗情的景物或事情,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许文雨在《诗品讲疏》中说:“直寻之义,在即景会心,自然寻妙,即禅家所谓现量是也。

”所谓“现量”即“直觉”的意思。

认为好的作品总是作家在触景生情,情与物冥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美妙的意象,并非由苦苦思索,呕心沥血得来。

这正是钟嵘所谓“即目”“所见”的意思。

“义法”说桐城派古文家方苞提出的理论。

义,是指文章的内容,有义理的含义。

法,是指与其内容相统一的形式。

法随义之不同而有所变化。

他所说的“义”,包括文章的叙事内容和作者的议论评价,而所谓“法”,则是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指组织严密,条理清楚等。

“兴、观、群、怨”说“兴”指审美作用,朱熹释为“感发志意”,孔安国释为“引譬连类”;“观”指认识作用,郑玄释为“观风俗之盛衰”;“群”指团结、凝聚作用,孔安国释为“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怨”指干预现实,批判社会作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被梁启超称为“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黄遵宪,其诗歌理论核心是“我手写我口”。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最杰出的重要著作。

全书共50篇,可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包括五篇总论及二十篇文体论,下篇包括二十篇创作论及五篇批评论发展论等。

宋元时期的刘辰翁对《世说新语》的评点,被认为是小说评点的滥觞。

钟嵘评阮籍诗云:“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滋味”说钟嵘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中国古代一个基本美学范畴。

“滋味”即审美感染力。

钟嵘认为五言诗比四言诗有味,是因为“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认识到诗歌的形象性与“滋味”有关。

他还说“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毛诗序》和钟嵘《诗品序》的诗学观念比较

《毛诗序》和钟嵘《诗品序》的诗学观念比较

《毛诗序》和钟嵘《诗品序》的诗学观念比较发布时间:2023-05-29T09:03:03.289Z 来源:《中国教工》2023年6期作者:刘雪乔[导读] 摘要:《毛诗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论文,体现了诗学的思想。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是全书的总论。

二者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体裁、品评对象、诗歌的创作原则与方法等诸多方面又有区别。

摘要:《毛诗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论文,体现了诗学的思想。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是全书的总论。

二者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体裁、品评对象、诗歌的创作原则与方法等诸多方面又有区别。

关键词:《毛诗序》《诗品》诗歌理论《毛诗序》又称《毛诗大序》或《诗大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论文,体现了诗学的思想。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评述了自汉魏至齐梁的一百二十二位五言诗人的创作特色和渊源流变。

作为著作序言,《诗品序》以提纲挈领之式论述了诗歌的性质、作用、思想特色等问题,评述了五言诗的发展脉络,说明了写作《诗品》的缘由和它的体例、特色等,可以说是全书的总论。

同是诗学著作,《毛诗序》与《诗品序》是诗歌理论研究中避不开的两篇作品,它们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相异处,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论述。

首先,就作品体裁来说,《毛诗序》还只是一篇论文,不是明确的体现诗学思想的诗论著作,作者并没有将诗论作为一门研究学问从其他艺术中独立出来,。

而《诗品序》是明确的论诗作品,钟嵘的《诗品》是现存的我国古代最早的诗论专著,《诗品序》体现了明确的论诗思想,比较系统了论述了五言诗的发展演变,明确地指出了诗歌的性质、作用及思想特色,同时也涉及了诗歌的创作方法及语言运用等方面的问题,诗论的思想较为成熟、系统化,将五言诗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

作者已经明确的意识到将“诗学”作为一门研究学问进行研究。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推荐3篇)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推荐3篇)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第1篇【关键词】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近几年常见的表现手法: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下面就其中的几点发表粗浅的见解。

(3)以乐景写哀情。

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xxx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

又如xxx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4)抑扬。

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为了使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如“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xxx《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5)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xxx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xxx。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梦寐以求的近在咫尺(总论)

梦寐以求的近在咫尺(总论)

梦寐以求的近在咫尺——李海健诗歌的人生取向只有岸躺在你的脚下时你才能够悟出河水是什么味道——《岸》圣琼·佩斯说过:“不能分割的诗人负有的使命是:在我们中间说明人的双重使命,而这意味着,在理智面前摆上那面对人的精神需求更为敏感的镜子。

这意味着,更加勇敢地把有附着力的心灵注入世界精神能量的循环中。

”我们所期望的诗歌,正是诗人的使命之作,与灵魂相连接与肉体相依存,在生命的宁静中等待,在爱情的激越中倾听,以精神的冥想面向神圣,以贫民的品格接近神圣。

当下,由于媒体、信息的迅猛发展,似乎一夜之间谁都可以成就诗人,平庸自足,急功近利,或个人欲望的直白宣泄,或玩弄技巧的晦涩难懂,不是这样的极端,就是那样的极端,在一浪接一浪的“民间”写作(假如有这么一个可以各取所需的中心话语存在)诗歌潮头中,无疑已经出现了不能不面对的普泛的文化贫乏和话语失语现象。

我们所期望的诗人使命之作,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当我因课题需要而潜心研读承德诗人诗作的时候,青年诗人李海健的诗歌创作让我不由想起了荷尔德林《返乡——致亲人》中的诗句:“你梦寐以求的近在咫尺,已经与你照面。

”品读海健的四本诗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透过他向四方洞开的心灵的门窗,让我们完完整整地看到诗人执拗探寻生命的足迹,在生命的思辨中来一一感悟人生所应有的价值取向,从而昭示了诗人所固守的使命和神圣。

诚如诗人自己所说:“远行,沉重的负荷把半截发醇的秋天,洒向长满荆棘的山路。

”(《爱之魂·诗海拾贝二》)这是一种高贵的起步和坚忍。

雨夜里我用树的枝条叠梦——散文诗中淋漓的沧桑与执拗我把青春的梦装订成册,放进枕中。

我把初恋的梦显现成像,以痛定思痛。

——《叠梦》海健来自于平原。

青年的他背负着梦想进入承德民族师专中文系深造。

在他所钟情的文学家园,诗歌成了他的最爱。

也许对于所有的青春岁月而言,诗都是梦幻的神秘的美的和真纯的,生活就是诗的。

当青年人都吟唱着爱的甜美或为赋新词而肆意挥洒着浅淡的愁绪的时候,海健以它特有的平原般的真醇坦荡来观照青春之于爱的玄想和深刻,呈现出哀而不伤、沧桑而不消沉、执著而包容的心灵境界。

“我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活着”——艾青的战时“中国风景”书写

“我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活着”——艾青的战时“中国风景”书写

中外诗&歌研究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形成理论话语间的交流贯通。

三、“对话性”与“开放性”共生的学术视野《总论》的编者们均观照到理论内在与外在的交流特征,一方面,每卷收录的文章之间都保持着内部的对话联系;另一方面,各分卷均对一系列相似问题进行了连贯性的跟进,形成对稳定诗学命题的系统考量与开放呈现。

具体而言,《总论》的对话性与开放性至少体现在三个向度。

首先是根据现代汉诗的新视野,建构新诗理论现场在空间上的对话性,其突出特点是立足于包含两岸三地文学风貌的宏大理论系统,通过建立比较视野的努力实现诗学对话,特别是注重收录那些包含现代诗学经验和形式实验精神的港台诗论,使之成为理论此岸的重要参照谱系和交流对象。

其次,在相对稳定的特定历史时段内部,尽力呈现文论之间多元异质的现代经验“对话”,将之视为形成新诗理论话语张力的源泉。

最后一种对话是对连贯性诗学命题的持续观照。

结语《中国新诗总论》贯穿了新诗发展的磅礴历史,它以全局眼光收录了新诗史上几乎所有凝聚节点性意义的文章,为研究者们搭建出充实完备的理论资料库。

同时,编者们并不满足于单纯补充和深化固有资源,而是力求突破各类“资料汇编”构建岀的预设框架,通过精深透沉的思考找寻诸多观念之间的历史关联在“重绘”的过程中,编者们凭借其批评的本位意识和自由开放的主体精神,为《总论》植入个性化的思想因子。

(季焕摘自《当代作家评论》2020年第4期)“我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活着”——艾青的战时“中国风景”书写马正锋一、奔波于战时的中国土地1936年11月艾青的诗集《大堰河一我的保姆》自费出版,引发热议,名声渐盛。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艾青决定撤离杭州避难,离开前写下《他起来了》,立志抗战。

12月初艾青携妻女辗转来到武汉,受胡风推荐到临汾山西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年末写下《西行》《忆杭州》《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展现了广大真实却灾难深重的中国。

1938年七月日本空袭武汉,艾青写下《为被难者控诉》,表达愤怒、悲痛、无奈的情绪。

唐诗宋词欣赏总论演讲PPT

唐诗宋词欣赏总论演讲PPT
级官员以及普通士人,甚至和尚、道士、妇孺等各种身 份的人,也都热情地投身诗歌创作中。 李白、杜甫、王勃、骆宾王、王维、孟浩然、王昌龄、 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孟郊、贾岛、柳宗元、刘 禹锡、李贺、杜牧、李商隐等,一连串闪亮的名字,如 天上的明星熠熠生辉。 唐诗继承了前代诗歌的成就,总结了古典诗歌的音律美, 发展了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风格流派众多,各体皆备, 异彩纷呈,以气度恢弘、兴象玲珑、声韵婉转、意味悠 长为特色。
唐诗概论
一、唐诗兴盛的原因 二、唐诗的四个时期 三、唐诗的题材 四、唐诗的形式
“诗莫备于唐,诗莫盛于唐”
唐代 (618-907)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 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是我们宝贵的文学遗 产。
唐代诗歌创作盛况空前,诗人众多,大家辈出。 在作者群体中不仅有帝王和高级官员,而且有大量中下
学习唐诗、宋词的同时,学习 宋 以来的“疑古”传 统,
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 对文学精品,也要敢于白璧求瑕, 对大家、名家也要敢于找出其不足。 少点迷信,多点独立思考,多点标新立异。 这对学生建立 开拓创新意识 很有好处。
二、基本思路
4、“浅化”与“深化”相结合,“求甚解”与“不求甚解”相结 合
历来诗词鉴赏均采取注释、赏析、作者介绍相结合的“浅化”模 式,
我们在“浅化”的同时还适当“深化”教材, 通过单元“总论”、“集评”、“本事”、“附录资料”、“作
品综述”等 去“深化”教学内容, 拓宽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让部分优秀生可以开展 研究性 的学习, 也迫使老师去贴近学术前沿。
本课程坚持 以课外、课内相结合, 要求学生从“不求甚解”——知之较多——渐入佳境, 提倡“求甚解”与“不求甚解”相结合
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是李白和杜甫。李白天生才气,狂傲自负,其乐府诗歌 表现强烈的主观色彩,激情澎湃,想象奇伟多姿,意象壮阔,气势豪放飘逸, 绝句则自然天成,清新明丽,被誉为“诗仙”。

顾随中国古典诗文讲录

顾随中国古典诗文讲录

顾随中国古典诗文讲录
《顾随中国古典诗文讲录》是对叶嘉莹先生记录、保存的听课笔记的再次归类整理,同时佐以刘在昭先生的笔记,使讲录专题更加集中和完整。

这些谈诗论文的作品,既有雅正简当之风致,更含家国世事之情怀,又紧贴人的生命与生活,随语成韵,字字珠玑,实为体悟中国古典文学、弘扬传统文化之意旨所归。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

本册开篇概说“诗三百”,是顾随先生讲《诗经》的总论,主要阐发孔门诗法“思无邪”要旨。

顾随是古典诗词研究大家,于唐宋诗更是研究甚深甚广。

顾随讲《昭明文选》(上、下)《昭明文选》是古代重要的诗文总集。

顾随先生讲《昭明文选》,首先讲陆机的《文赋》,解词析句,从体裁与风格,到创作与文法,一大长篇讲下来,追溯文体流变,探求写作...。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
(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 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 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 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 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的特点与鉴赏】
意象:塞下、边城、烽火、羌笛、关山、月、大漠 朔风、雪山、长城、征马、鼓角、沙场 情感: 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 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 长年征战的艰辛和对家人思念, 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抨击。 技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乐景哀情,对比衬托, 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风格:慷慨雄奇,或悲凉伤感
【高考示例】
(2010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 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 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 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 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3、
4.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 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 处,回首斜阳暮。
注:管倅是作者好友(倅,称州郡副贰之官,如通判) (1)何遽(jù):为什么那么快。 (2)《阳关》句:别离之曲。
(1)本词以“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做结尾, 有何妙处? 答:以景结情,寓情于景(2分)(术语), 营造了一个凄苦惆怅的意境(1分)(内容), 引起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1分)(作用)。
答题步骤:
• 第一步 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 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若不能准 确判断最好不写) • 第二步 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 概述内容答题形式是“××句(联)写了×××”。 • 第三步 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情感。 • 答题范式: •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 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

诗镜总论

诗镜总论
绝去故常,划除涂辙,得意一往,乃佳。依傍前人,改成新法,非其善也。豪杰命世,肝胆自行,断不依人 眉目。
气太重,意太深,声太宏,色太厉,佳而不佳,反以此病,故曰“穆如清风”。
世以李杜为大家,王维高岑为傍户,殆非也。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籓矣,第律诗有馀,古诗不足耳。
唐人早朝
早朝
蒹葭有新雁
早朝
唐人《早朝》,惟岑参一首,最为正当,亦语语悉称,但格力稍平耳。老杜诗失“早”字意,祇得起语见之。 龙蛇燕雀,亦嫌矜拟太过。“眼前景致道不到,崔颢题诗在上头”,此语可参诗家妙诀。朱晦翁云;“向来枉费 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乃知天下事枉费推移者之多也。
何逊诗,语语实际,了无滞色。其探景每入幽微,语气悠柔,读之殊不尽缠绵之致。
何逊以本色见佳,後之采真者,欲摹之而不及。陶之难摹,难其神也;何之难摹,难其韵也。何逊之後继有 阴铿,阴何气韵相邻,而风华自布。见其婉而巧矣,微芳幽馥,时欲袭人。
江总自梁入陈,其诗犹有梁人馀气。至陈之末,纤磨极矣。孔范《赋得白云抱幽石》:“阵结香炉隐,罗成 玉女微。”巧则巧矣,而纤极矣。王褒庾信佳句不乏,蒙气亦多,以是知此道之将终也。
刘长卿体物情深,工於铸意,其胜处有迥出盛唐者。“黄叶减馀年”,的是庾信王褒语气。“老至居人下, 春归在客先”,“春归”句何减薛道衡《人日思归》语?“寒鸟数移柯”,与隋炀“鸟击初移树”同,而风格欲 逊。“鸟似五湖人”,语冷而尖,巧还伤雅,中唐身手於此见矣。
绝去形容,独标真素,此诗家最上一乘。本欲素而巧出之,此中唐人之所以病也。李端“园林带雪潜生草, 桃李虽春未有花”,此语清标绝胜。李嘉佑“野棠自发空流水,江燕初归不见人”,风味最佳。“野棠”句带琢, “江燕”句则真相自然矣。罗隐“秋深雾露侵灯下,夜静鱼龙逼岸行”,此言当与沈佺期王摩诘折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 立 俠
中 國 詩 歌 精 神 總 論
吟 誦 第講 一師 講班 詩 學

中國詩歌藝術精神全貌
• 中國古代詩歌不僅僅是一種文學藝術,她 還是中華民族在悠遠的歷史歲月中所選擇的 一種生存方式和表達形式,積澱著整個中華 民族的精神體系、文化結構、思維模式、品 格智慧以及終極價值等等。
一、言志· 性情
八、創體、風格
• • • • • 文心雕龍· 體性 人品與詩品 鍾嶸詩品風格 司空圖詩品風格 雄奇悲壯、豪放飄逸、清麗典雅、自然純 樸、華彩富豔、奇崛險怪……
• 严羽《沧浪诗话》:“夫诗有别裁,非关 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 · · · · 诗者,吟 咏情性也。”
二、明道· 觀風
• • • • • 文心雕龍 文以載道 興觀群怨 毛詩序 禮記· 樂本
三、美刺· 中和
• • • • 上官體、沈宋體、西昆體、台閣體 論語 中庸 儒家詩教
四、隱逸、憂患
• 《尚書· 堯典》:“诗言志。” •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 为志,发言为诗。”孔颖达《诗大序正义 》疏曰:“诗者,人志意之所适也。虽有 所适,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志。 发见于言,乃名为诗。”“感物而动,乃 呼为志。志之所适,外物感焉。” •
• 《毛诗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 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司马迁《报任安书》:“《诗》三百,大抵圣贤 发愤之所作也。” • 刘勰《文心雕龙· 物色》:“春秋代序,阴阳惨舒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 · · · ·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 • 白居易《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声 ,实义。”
• • • • 憂患意識: 傷 哀 愁
五、造景· 神思
• • • • 二十四詩品 滄浪詩話 造景兩端:境、思 文• • • • 孟子—— 浩然之氣 典論· 論文——文氣說 詩品——風力華彩說 雕龍——風清骨健 陳子昂——風雅興寄 雕龍· 比興
七、詞采、韻律
• • • • 文心雕龍· 情采 樂記 毛詩大序 四聲八病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