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梁思成先生

合集下载

学习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梁思成

学习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梁思成

学习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梁思成学习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

梁思成

梁思成,20世纪中国杰出的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文化遗产专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他在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梁思成的奉献精神和卓越成就,令人钦佩和敬仰。本文将探讨学习梁思成先烈的奉献精神在我们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一、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梁思成先生对建筑事业充满了热爱和执着。他在年轻时期就立志要为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事业做出贡献。他毕生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和城市规划,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他深入挖掘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倡导保护传统建筑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建筑精神。他的热爱和执着,使得他在中国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创新和探索精神

梁思成先生是一个具有创新和探索精神的学者。他通过对传统建筑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提出了众多创新的理论和观点。他引入了西方城市规划和建筑理论,将其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他从理论探索到实践,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他的创新和探索精神,为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三、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除了对建筑事业的贡献,梁思成先生还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在西南

联合大学、成都西南建筑学校和清华大学等多个知名高校担任教职,

并对中国建筑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积极培养和推动青年学生的成长,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

结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他的教育精神和贡献,使得中国的建筑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四、影响后人的示范作用

梁思成先生的杰出成就和奉献精神,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探索之路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探索之路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探索之路

摘要: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他青年时远赴美国攻读建筑,立志要振兴中国的建筑学科。学成归来后,他用自己擅长的研究方法探索中国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学的伟大奠基人之一。

本文基于相关研究以及文献,对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生涯为线索,分析其主要研究方法,探讨梁思成学术体系的当下意义和历史意义,以从中获得启发。

关键词:梁思成建筑史中国建筑研究方法;

1 梁思成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梁思成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

从1937年起,他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由唐到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这些重大考察结果,引起国际上对这些文物的重视,同时促成了他对《营造法式》的注释和《中国建筑史》的编写。

解放战争期间,梁思成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很好的保护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墙。新中国成立后,梁先生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2 主要研究方法分析

2.1文献研究法及其局限

文献研究法通常来说是对社会、历史、人文及专业资料的详尽阅读和分析归纳。它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

梁思成从1927年进入哈佛研究生院,这应该称之为其学术研究历程的起点,梁先生在哈佛就开始通过阅读文献的方法准备其博士论文“中国宫室史”。他回国后,来到营造学社。在此期间,梁先生受朱启钤先生(开启了中国近代合理使用文物的创始者)的指引鼓励,转而投入精力研究清代建筑。在朱先生已有的大量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他开始从研究整理比《营造法式》更为浅显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和《营造算例》入手,然后由经验老道的工匠指导,参观并默记和考察北京的明、清建筑,并且利用现代建筑投影图绘制了构造图,还查阅了不少文献资料去解读清代营造的术语。在一步步的循序渐进中,通过一本资料查阅相关的另一本资料,再由另一本资料延伸来看,慢慢的丰富和理解了营造的做法和奥妙,梁先生在1932年著成《清式营造则例》手稿。

梁思成先生的故事

梁思成先生的故事

奔西 四牌楼 、西单牌楼 、西长安衔 。那 时的西长安街 , 身 ,是重点 的部分 ,大多饰 以佛龛 、佛像 和门窗 、斗拱
不像 现在这么宽 ,中间还有 凹凸不平 的路段 。不料 ,摩 以及动植物 图案纹等雕刻装饰 ,佛教 与建 筑艺 术融于一
托 车 开到南 长 安街南 口,被 一辆 从后 面驶 来 的汽 车撞 体 。因此 ,梁思成先生断定 ,天 宁寺是 辽代建造 的。这
倒 。梁思成左腿骨折 ,脊椎骨受伤 。梁 思永面部受伤 , 个论 断已为我国考 古专家所公认 。
满脸 是血 。当时 的北京各报都报 道了这场车祸 。肇事者
关 于天 宁寺 ,历史文献上都说是 隋代建造的 ,连乾
是军阀金永炎 的汽车 司机 。汽车撞 人后 ,横冲直 闯而逃 隆皇帝 金 口玉言也说天宁寺是 隋代建筑的 。据梁思成先
那么 ,又是什 么原 因使梁思成先生身体搞垮 ,出现 实心十三层密檐式塔 ,平面八角形 ,建在方形 台基 上 ,
了 “又驼又瘸 ”的残疾 呢?
通高57.8m。梁思成 先生是古 建筑专 家 ,他 曾对多处 古
学 生时 代 的梁思 成 ,喜欢 开摩 托车 。 1929年 5月 7 建筑包括佛塔进行 考察。根据他 的经验 ,这种 密檐 式佛
名人轶事I A20L1L8C年I第RC0L7E期S
梁 思 成 先 生 的 故 事

梁思成工作笔记摘录

梁思成工作笔记摘录

梁思成工作笔记摘录

梁思成(Liang Sicheng,1899年-1972年),是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和学者,他在中

国现代建筑史和古代建筑史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梁思成工作笔记是他在学术研究和

实践中所留下的宝贵记录,这些笔记记录了他对建筑、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思考和见解,

对理解他的学术观点和成就至关重要。以下是对梁思成工作笔记的摘录,希望能够为您提

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一、关于古代建筑的研究

梁思成工作笔记中反复强调古代建筑的价值和独特魅力,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

结构、装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指出,古代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建筑

形式,更是一种体现历史和文化的艺术品,其构造、雕刻和装饰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对今天的建筑设计和保护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二、对现代建筑的思考

在梁思成工作笔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现代建筑的思考和观点。他认为,现代建

筑应当结合古代建筑的精髓,继承和发扬古代建筑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应当注重现代科技

的应用和环保设计,使建筑在满足实际需求的同时也能够体现人文关怀和文化积淀。

三、建筑与社会

在梁思成工作笔记中,还有大量关于建筑与社会的思考和记录。他认为,建筑不仅仅

是一种物质形式,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载体,建筑应当与社会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在这

一点上,建筑应当积极响应社会变革、顺应社会需求,在城市规划、公共建筑等方面体现

社会责任感,使建筑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梁思成工作笔记中还记录了他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重视。他指出,历史文化是

梁思成的故事读后感

梁思成的故事读后感

梁思成的故事读后感

梁思成的故事读后感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中国著名建筑

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梁思成的故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了窦忠如的《梁思成传》,思前想后,总要写点什么。梁思成是伟大的,梁思成的成就也是巨大的,他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除了坚实的专业功底,我觉得,高贵的情与高雅的趣赋予了梁思成特殊的性格魅力,使他能够积极乐观地去面对人生旅程中的阳光灿烂和风雨挫折,成就了这位建筑巨人的伟大事业,也奠定了梁林这对情侣爱情的基石。

梁思成尽管是个不乏理智的学者,但也是一个情怀博大的性情中人。性情中人富有激情,干什么事任凭性情支配,不一定时时事事深思熟虑,凭借激情,往往能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干出出人意料的伟业。梁思成对自己从事的建筑事业和中华古建筑怀着深深的情与爱,为保卫北京古城墙,他敢冒大不韪,与当权者争执;他对祖国和人民忠贞不贰,吃多少苦也初衷不改,九死而不悔;他关爱妻子林徽因和孩子,关爱学生,这在很多文章中屡见,在此就不细述了。

梁思成的童年是极为幸运的,他不仅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得以在大自然中畅游。幼时,梁家居住在日本横滨,他经常跟随姐姐思顺到有着长长石台阶的小山上去玩耍。在幽默乐观的父亲梁启超的鼓励下,他们游泳、爬山、郊游、野餐,7岁时,梁思成就学骑自行车,这在当时可是十分超前和时髦的事情。

梁思成的身上流淌着父亲的血液,尽管他从事的是一门艰深晦涩的专业科学,但他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兴趣广博而高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赢得了伴随一生的美妙爱情和幸福婚姻,也使他在颠沛流离和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勇敢地战胜了人生中的两大敌人——消沉与妥协。

梁思成:情系唐代木结构建筑

梁思成:情系唐代木结构建筑

梁思成:情系唐代木结构建筑

央视国际2003年12月02日15:11

今天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包括许多中国人都到过纽约曼哈顿岛的联合国大厦,1952年这座大厦建成的时候,在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十位建筑大师当中有我们中国的建筑师梁思成先生。

梁思成1901年生于日本,他的父亲是闻名的儒学大师,也是清末的改革家梁启超。清华大学毕业之后,梁思成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后来又在哈佛大学做研究生的工作。在美国期间他发觉中国的建筑经典——其中唐代往常的木结构建筑——非常少在建筑史上有记载。回国之后梁思成开始了一生的关于中国古典建筑的研究、探究和保卫工作。

1937年6月的一天,北平尽管空气中有一丝紧张和不安,但大多数北京人还维持多年来形成的生活节奏。

居住在北总部胡同三号的梁思成一家,正忙着预备动身往山西五台山,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搜寻一座可能兴建于唐代的寺院——大佛光寺,在此之前还从来没有人发觉过保留完好的唐代木结构建筑。

宛平城外,日军正在进行实弹军事演习,演习的内容确实是基本攻克北平,在此之前他们差不多在卢沟桥一带制造了多起事端,都因为中国军队维持克制而没有扩大事态,但是一切迹象都讲明,战争差不多临近了。

梁思成并不是不关注实事,然而全部精力都投在马上进行的考察上。他那年36岁,是中国近代大思想家梁启超的长子,当时他是我国第一个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机构营造学社的重要成员,任法事部主任。

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凝动的音乐,是永恒的艺术。

1937年6月22日,他们动身了,因为小

时候一桩车祸留下的后遗症,梁思成的背部微

作文素材:梁思成的故事三则_3000字

作文素材:梁思成的故事三则_3000字

作文素材:梁思成的故事三则_3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小学作文作文网

伟大的古建筑保护者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大师。人民英雄纪念碑、重建的江南名楼滕王阁均出自大师的手笔。梁思成毕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早年留学美国,游历欧洲。回国后定居北平,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和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且开始潜心撰写《中国建筑史》。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梁思成只得带着夫人和儿子梁从诫南下,在离重庆300多里的里庄落脚。日军的入侵让他们全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梁思成的健康状况也是日益恶化。由于长期低头伏案画图颈椎受损,他就用花瓶拖着下巴,继续创作。

炮火连天、兵荒马乱,即便在这个偏僻的小镇也难得片刻安宁。1944年夏天,抗战形势扭转,进入战略反攻阶段。这天,几个陌生人忽然出现在梁思成面前,他们奉盟军司令

部之命,前来邀请梁思成商议大事。听明来意,梁思成二话不说立即乘竹筏从水路出发,到达重庆的朝天门码头,又弃筏登岸。司令部早已等候多时,梁思成甚至来不及喝口水,一张军用地图已经摆在面前。盟军正在准备大规模轰炸日军,为了保护敌占区的古建筑不至于毁于炮火,所以专门把他请来请教。

梁思成手拿着红笔,在地图上仔细的圈点,每个重要部位都做了明示标记。圈点完毕,当他交还地图时,稍作沉思,忽然说:“我还有个建议,希望另外两个城市也能得到保护,但是不在中国。”美国人感到奇怪问他是哪两个城市?他说:“日本的京都和奈良,这是日本最富盛名的两座古城,古建筑林立。”话一出口所有的人都大感意外,觉得不可思议,当时两国交战正是你死我活之时,对于梁思成这个建议,就连司令部也不能擅自做主。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

梁思成是著名的建筑学家,一生从事着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著有《中国建筑史》等建筑书籍。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篇1

1、伟大的古建筑保护者

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大师。人民英雄纪念碑、重建的江南名楼滕王阁均出自大师的手笔。梁思成毕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早年留学美国,游历欧洲。回国后定居北平,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和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且开始潜心撰写《中国建筑史》。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梁思成只得带着夫人和儿子梁从诫南下,在离重庆300多里的里庄落脚。日军的入侵让他们全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梁思成的健康状况也是日益恶化。由于长期低头伏案画图颈椎受损,他就用花瓶拖着下巴,继续创作。

炮火连天、兵荒马乱,即便在这个偏僻的小镇也难得片刻安宁。1944年夏天,抗战形势扭转,进入战略反攻阶段。这天,几个陌生人忽然出现在梁思成面前,他们奉盟军司令部之命,前来邀请梁思成商议大事。听明来意,梁思成二话不说立即乘竹筏从水路出发,到达重庆的朝天门码头,又弃筏登岸。司令部早已等候多时,梁思成甚至来不及喝口水,一张军用地图已经摆在面前。盟军正在准备大规模轰炸日军,为了保护敌占区的古建筑不至于毁于炮火,所以专门把他请来请教。

梁思成手拿着红笔,在地图上仔细的圈点,每个重要部位都做了明示标记。圈点完毕,当他交还地图时,稍作沉思,忽然说:“我还有个建议,希望另外两个城市也能得到保护,但是不在中国。”美国人感到奇怪问他是哪两个城市?他说:“日本的京都和奈良,这是日本最富盛名的两座古城,古建筑林立。”话一出口所有的人都大感意

梁思成林徽因

梁思成林徽因

人物生平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在日本东京出生时,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 失败后流亡日本的第三年。 梁思成(1901.4.20~1972.1.9),原籍广东省新会县。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 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 《史记》等古籍,使他对中国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当时是和庚子 赔款以后,中国屡受外国欺凌,这种环境培养了梁思成浓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 识。 梁启超曾经送给长子梁思成这样一副对联: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这是一个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勇往直前。 1925年,梁启超得到一本重新出版的800多年前宋朝颁布的一部建筑书《营造法 式》,当即托人带交给梁思成与林徽因,并在扉页上写道: “……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先宠也,……遂以寄思成、徽因永宝 之。” 梁思成与林徽因尽管当时还看不懂书中的宋代建筑术语和内容,但父亲激励 的话促使他们产生了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愿望。
黄金五月 奉旨八卦
才女
及其他………
近代中国第一才女,非林徽因莫属 (1904-1955) 原名林徽音, 出自《诗经》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大姒就是太姒,她是周文王的妃子;嗣就是继承的意思;这里的“徽音”跟安徽 没有关系,徽是美,音是声誉的意思,徽音就是美誉、美德的意思。)
长大后自改其名为因…

论梁思成对建筑问题的若干错误见解

论梁思成对建筑问题的若干错误见解

论梁思成对建筑问题的若干错误见解 何祚庥 (原载《学习》杂志1955年第10期)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在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上有一定成绩。然而,他近年来所鼓吹的中国建筑的方向却有着严重的错误。 梁思成颠倒了建筑学中“适用、经济、和在可能条件下讲求美观”的原则 梁思成的第一个错误是不适当地、片面地强调了建筑的艺术性,颠倒了建筑学中美观和适用、经济的正确关系。 谁都知道,一幢房屋建造起来,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工作、休息等多方面的需要(少数专供观赏的建筑除外)。其次是建筑必须注意造价的经济,亦即必须顾及国家、人民当前实际经济能力的可能和合理地使用材料、人力。再次是必须尽可能使建筑物美观,这是因为建筑物是人们长期生活憩息的空间,它的形式优美与否,将长期地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作为人民的建筑师的基本职责,便是必须在自己的创作中,同时满足这三方面的要求,求得适用、经济、美观的统一。 当然,求得适用、经济、美观的统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适用、经济的要求有时会和美观的要求发生矛盾。但这个矛盾的解决,不能从经济、适用服从美观的条件下来求得统一;相反的,建筑师只能在首先满足适用、经济的条件下来尽可能地讲求美观。然而,这决不是说,在这种条件下,建筑物就不能做到美观了,这是因为美观和经济之间的矛盾不是不能解决的矛盾,亦即不能认为建造一所美丽的房子,就一定要用上许多昂贵的材料,花费很多的金钱;正如设计出一件合用、美观的衣服,不是一定要用上许多绫罗绸缎一样。相反,用了许多昂贵的材料,贴上许多金银,却仍然可以成为十分‘恶俗’的作品。 可是,梁思成的见解却相反。在他看来,美观服从经济的原则是十分令人讨厌的,但梁思成不敢公然来反对这个原则,于是他便竭力从理论上来证明“美观与经济之间有矛盾”、或“民族形式与经济之间有矛盾”的不存在(《新建设》一九五四年二月号),并希望籍此来证明美观服从经济的原则的无意义,以便为建筑师追求华丽装饰的活动开辟道路。 可是梁思成举不出充足的理由来证明二者之间没有矛盾,他证明来证明去只是证明了“美观与经济之间是没有天然的矛盾的”(《新建设》一九五四年二月号),然而“没有天然的矛盾”和“没有矛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建筑学上,我们只能认为美观和经济之间没有天然的矛盾(亦即没有不能解决的矛盾),但矛盾仍然是存在的;如果认为美观和经济没有矛盾,那末就完全

建筑大师—梁思成

建筑大师—梁思成

人物生平
2.抗日战争期间 随着一九三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七七事变」爆发,梁思成等最终
未能完成整个故宫的测绘。不久,北平沦陷,全家辗转 逃难到昆明。 期间,林徽因先生还主持设计的云南大 学映秋院,还有一幢他们夫妇一生中唯一为自己亲自设 计并建造的一座住宅——龙头村故居 相比曾经的富足, 梁家在昆明生活环境恶劣了许多。 流亡的生活固然清 苦,但梁林两人从未放弃对中国古建筑保护与传承的热 情,他们恢复营造学社的活动,考察昆明及近郊的真庆 观、筇竹寺等古建筑.
人物生平
1.成长求学时期 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清末改革家,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出国,所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 东京。1912年,辛亥革命后,梁思成随父母从日本回国,在北京崇德国小及汇文中学(1912— 1914)就学。1915年,入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
人物生平
建筑作品
3、中央博物院建筑 设计完成数年后,梁思成自己曾点评道:“乃能以辽宋形式,脱身于现代结构,颇为 简单合理,亦中国现代化建筑中之重要实例也。”他主导的对一个更加雄健、明朗、开阔 的“大殿”的打造,表面以辽代建筑为蓝本,实质当然是寄托于国家级建筑身上的对中华 文明“复兴”的希冀。
结语
梁思成的建筑设计观,广阔、博大、高明、深刻且美好。他是将建筑设计置于综合的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情形下来思考,他是将个别的建筑设计问题置于都市计划及与整 个环境的关联中来思考,他是将建筑艺术创作置于轮廓、比例、尺度、质感、节奏、韵律、 色彩、装饰等方面的综合把握中来思考。他的建筑设计观,真实不虚,植根于祖国建筑遗 产的土壤、植根于强大的社会责任感、植根于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切的爱。

梁思成经典作文素材

梁思成经典作文素材

青山着意化为桥——建筑艺术家梁思成

“老伙伴”梁思成(黄汇)

我们建一一班(1961届)和梁思成先生有着一段深厚的师生情,回顾四十六年前与先生相处的戏剧性的场面,幅幅相连仍如同昨日。先生在同学们和我的心中不是圣者,甚至不是严师,而是我们成长中亲切的“老伙伴”。当年他常表示希望成为我们的“母亲”,现在细想起来,相处的那六年间的点点滴滴都影响了我一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习惯,不知不觉中铺垫了我们的敬业之路。

这“小老头”画得真好

1955年高高兴兴走入清华园的时候,我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因为能咋呼,班主任派我暂任文娱干事。为了使来自全国各地互不相识的同学熟悉起来,我组织全班同学到颐和园玩了一次。

一到谐趣园,我们不由得叫了起来:“快来看呀!这里有个小老头水彩画画得真棒!”他又瘦又“小”,抬起头来看了看我们胸前佩戴的清华大学新生的小布章:“呵!了不起!清华大学的学生。你们也喜欢画画?是哪个系的呀?”我们颇有些得意地表示:“当然,我们是建筑系的学生。你知道,进了清华大学要上建筑系还得再考一次画画呢!”

“噢?建筑系?你们的系主任是谁呀?”

“不知道,还没正式开学,怎么会知道系主任是谁呢?不管他是谁都行呗。”

“好,我也累了,不画了。我请你们上楼去看看吧。”“上楼?那小楼上是不开放的。”

“没关系,我就住在上面。”“你是颐和园的干部吧,住在这地方多好玩!”

“我是个没事干的小老头,住在这里并不好玩,因为没人跟我玩,你们来了这里,带我玩行吗?”

“行!你这人挺好玩。”

他请我们上了楼,吃了许多好吃的零食,然后又带我们到对面竹林旁的一块平整的场地上席地而坐,他坐下去很困难,就垫起了一块什么东西。当时玩的是“叫名字”游戏,他自报的名字就是“小老头”,而且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四五个人的名字。

梁思成建筑精神及其现代启示

梁思成建筑精神及其现代启示

从20世纪初,教育家蔡元培提倡近代建筑艺术使留学⽣陆续回国,到20世纪20年代末朱启钤创⽴“中国营造学社”,都影响并启迪着梁思成,为他投⾝中国建筑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本⽂围绕2006年纪念梁思成105周年诞⾠及中国第⼀个“⽂化遗产⽇”(6⽉10⽇)国内陆续开展的⼏项活动,研讨并思考建筑界该如何从梁思成精神中获得对现代建筑创作有益的启⽰。

⼀、2006年,值得回味的三次建筑学术活动

⾃2005年11⽉《建筑创作》杂志社中外建筑⽂化研究⼩组赴四川李庄考察,全⼒组织《图说李庄》⼀书的编撰出版,到2006年3⽉、4⽉先后与中国⽂物研究所共同策划开展的“重⾛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活动,4⽉20⽇举⾏“梁思成诞⾠105周年座谈会”等,均在国内建筑界内外引起反响,从⼀定层⾯上构成了中国建筑学研究与普及的思想“地图”。因为这些“寻根”的建筑之旅,留下最多的不仅是建筑⽂化的印迹,还包括对现代建筑设计创作观的启迪与思考。

1.《图说李庄》⼀书讲述了什么“⼀⾸记载营造学社六载寒窗书写华夏建筑⽂化的宏伟诗篇,⼀幅描绘长江古镇千年荟萃中国学界精英的绵长画卷”是《图说李庄》⼀书封⾯上的导语。作为该书的策划与主编,要求我们⼒求该书要特别把握住以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所作的突出贡献。因为2006年是中国营造学社停⽌⼯作60周年,所以记载并传播李庄⽂化与李庄精神⼗分重要和迫切。从此种意义上讲,《图说李庄》是⼀本普及“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的建筑⽂化读物。

2.“重⾛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寻到了什么“重⾛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活动留给后⼈的不该仅仅是记忆,更要唤起⼀种精神及联想:这⾥有对逐渐消失的⼈和事的追念,更有对中国传统建筑博⼤精深令⼈折服及感动之处的理解;这⾥有对传统建筑⽂化与⼯艺留存的迫切认知,也有令⼈扼腕痛⼼的现代“建设性破坏”的⾼速发展的商业之声;这⾥有⽆⽐丰富⽽细腻的传统建筑⽂化内涵及固有的东⽅⽂化意义及美学价值,但不少现实⽆情地回答我们的总还是⼀声⾼过⼀声的⽆奈叹息!恰恰正是这种现实影响⼒,要求我们该从现实与历史之间去总括“重⾛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的建筑精神。

梁思成先生建筑学术的家庭教育基础初析

梁思成先生建筑学术的家庭教育基础初析
“ 公 先 q 越 蔫 错 造 法 式 之
后修 养期 间 .任 公仍瞩其 不忘温 习 《 论

语 》 、 《 子 ) 、 《 传 、 《 国 孟 ) 左 战

策》 、 《 苟子》 等典 籍|。 中国建筑 研 J ]
究 , 尤 其 是 古 建 筑 研 究 .不 可 或 缺 的 就
础 有 重 要 关 联 ,但 以 往 我 们 对 此 方 面 的 关 注 不 多 。 本 文 试 图 以 梁 思 威 先 生 为 例 .从 家 庭 教 育 基 础 的 角 度 来 加 深 我 们 对 前 辈 学 者 建 筑 学 术 的认 识 和 了 解 。 梁 先 生 的 父 亲 梁 启 超 ( 3~ 1 87
树 立 以 中 圜 学 术 为 毕 生 的事 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任 公 作 为 中 国 近 代 史 上 最 具 影 响
是对古代 文献 的涉猎和梳理 , 梁 先生
多 方 位 的 弘 大 成 就 在 于 扎 实 的 基 本 功 和 宏 博 的 学 术 视 野 这 是 他 们 那 一 代 人 的
力 的思 想家之~ 他 的学术思 想 固然有
学 研 究 成 绩 最 著 。 上 世 纪 初 ,任 公 退 出 政 坛 专 事 学 术 后 .先 后 撰 写 了 中 国 史 叙 论 》 、 《 史 学 》 、 《 国 历 史 研 究 新 中

梁思成一生的成就

梁思成一生的成就

梁思成一生的成就

寄语:建设部设立“梁思成建筑奖”,以近代著名建筑家和教育家梁思成先生命名,是授予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以表彰奖励在建筑设计创作中做出重大贡献和成绩的杰出建筑师。梁思成一生的成就不仅是在建筑上,在教育层面也有一份他的功劳,跟着橙子详细了解一下梁思成一生的成就,欢迎阅读。

梁思成建筑成就

梁思成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学家。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之长子。1901年4月出生于日本东京,在东京的华侨学校上学。他在父亲的教育督促下,自小打下了良好的中国文化基础。1912年,梁启超携全家回到了北京。梁思成考入了"清华学堂",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在康奈尔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学士、硕士学位。在转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因梁启超病重而中断。梁回国不久应张学良邀请到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1931年回到北京,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从此他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1946年梁思成回到了母校,在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直到1972年逝世。解放前他是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后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是中国科学院第一批院士,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文集》(4卷),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中国人要写自己的建筑史

梁思成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研究、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奠基者和创立者。

我国古代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著名的长城、雄伟的宫殿、秀美的园林、多姿多彩的民居,可惜在中国却没有人科学地研究它。梁思成在国外留学期间,当他看到许多中国古代文物,如战国的铜器、汉代的画象砖、唐代的石佛在异国博物馆出现时,他无限感慨。1928年他与林徽因婚后到欧洲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游历考察,看到那些建筑文物都得到妥善保护而且还有专门机构进行着系统的研究,梁思成夫妇下定决心投入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由中国人自己写出中国的建筑史。1931年回到北京,梁思成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投入对中国建筑的考察与研究。当时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有两本书:一本是宋代的《营造法式》;一

中国建筑史_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_梁思成

梁思成在东北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了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建筑史》。在二战的炮火中,他曾经挽救了日本古城奈良,却未能留住深爱的北京古城墙。他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一位真正具有文化视野的建筑大师。

梁思成,建筑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早年受父亲影响,受过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后到美国留学。回国后,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是把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当成命根子的人。

梁思成,是清末大学者,政治家梁启超的长子。维新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梁思成出生在日本东京。十一岁回到北平。梁启超很注重儿女们的国学教育。在家里设学堂。每逢寒暑假,便在家中开课。亲自给他们讲《论语》,《孟子》。1915年,梁思成考入清华学校,就是当时的留美预备学堂。他学业优秀兴趣广泛,既是体育健将,又是合唱团团员,还会吹小号,长笛。梁启超此时已渐渐消隐于历史舞台。他更希望他的儿女们能够专攻文化,从事学术研究。

而这时梁思成的梦想是当一个雕塑家。他最终却没有成为雕塑家。他的人生道路离不开两个人的影响,一个是他的父亲梁启超,还有一个就是才女林徽因。

1920年,曾被诗人徐志摩苦苦追求的林徽因随父亲从英国回到北平。19岁的梁思成第一次见到17岁的林徽因,当他敲开林家的大门,一个小仙子一样的美丽女子站在他面前,聪慧的目光如水晶莹。第一眼便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而林徽因的一番话则改变了梁思成的人生。梁从诫:当我父亲第一次去拜访我母亲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父亲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我母亲告诉他,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父亲喜爱绘画,所以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梁思成先生

2011221102510011 播音与主持艺术罗婧如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梁思成

当提及梁思成先生,最初的反应一定离不开他的父亲——一位改良主义者,主张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拯救民族的梁启超先生。因为这一封建社会政治改革运动的历史性,凝聚了众人的眼光,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除了身为名人后代的梁思成先生,在近代建筑史上不能忽略的历史地位。

梁思成先生于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正值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的第三年。而他的一生也与清华有着不解之缘,成长岁月在清华度过,1915年至1923年间,他在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当时是留美预备学校)里学习;随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先后获得建筑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46年,他创办清华建筑系,奠定了清华在建筑学中不可取代的学科位置,尔后一直在清华工作,直至1972年病逝。

作为我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开创者,他更在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28他在东北大学创办了中国现代教育史第一个建筑学系。1931年起他在中国营造学社工作,参与了多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与调查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宋代《营造法式》的专研及古木构建筑的发现,为我国建筑研究与保护奠定了基础。“一个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自于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沉的民族自尊。”

于他个人自身的性情来讲,单纯的成长经历,使他的个性也尤为单纯,甚至可以说是一直保持着像儿童般样,拥有对这个世界无穷的好奇。在一个以自由民主为荣的国家、世界环境中,以他的本性就可以得到无比荣耀的地位,务须任何其他人为的修饰。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凭借自己的学术成果,于1947年到1948年访美讲学,同时参与了知名的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回国后投身教育界,开始精心创建自己理想中的清华建筑系。以他的培养目标而言,”建筑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最本质的他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时间的历练给予他的不仅是成熟更是再一次明确人生的目标。

“平易近人,诙谐幽默,自由民主”这些个人的特质和他自身出于对自己职业的热爱,也使他在学生中赢得了尊重,被大众誉为中国的国宝。他建议自己的学生说:要”喜欢”自己的职业,创作要有”激情”,否则在技巧上无论多高明也是只有匠气,而无灵气。”得有想法,有立意。不要挑挑拣拣的,认真对待每一件工作,你才能体会到,你是一个很可爱的建筑师,这个职业是个很好的职业。”在他看来,建筑师比一般人更幸福,因为他比别人更多地看到美的作品;建筑师又比一般人更苦恼,因为他比别人更多地看到丑的作品。”建筑于他而言早已成为生命中无法割舍的存在。

他很重视表达能力,他说:”你想得很美没有用,你得能说出来,说得很简短很清楚,说得别人能接受,这是很不容易的。”在他的讲演有评价提及到:”‘形象感’特强,情理交融,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他的’理’,闪耀着知识与智慧的光辉,他的’情’又

象一团火一般的’热’”。他也在每天与夫人林徽因、挚友金作霖神采飞扬的聊天中保持了自己的青春,所以他说:”不要轻视聊天在生活中细枝末节所发挥的作用”。

这位被称为国宝的先生,却称自己是个”笨人”。看到自己当年详尽细致的西洋建筑史笔记时他说:”没什么,这是笨人下的笨功夫,聪明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严谨的作风为他奠定了扎实的功底。在清华的课堂上,十多分钟的功夫,他边讲边画,就在黑板上一步步呈现了罗马建筑是如何一步步发展为哥特式的过程,让他的学生叹服。而他的工作效率非常之高,来自于他工作计划性极强。对一个问题,他能很快地定出计划,然后完全按计划执行。作为一名建筑学者,他强调的要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特色。他做到了,才得到大众的承认。同时他的性格也具有中国古典的内敛和自省。他说:”要经常寻找自己的不足,寻找自己的错误。”"自得其乐、自以为是”而导致的结果就永远不能进步。也许这些性格中自省的元素的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也导致了他在新中国一轮轮的政治学习运动中,曾尽全力的试图跟上革新的步伐,从而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在他的内心,他无法不坚持曾认定的信仰。

在梁思成先生的生活中,我们无法忽略的是与他相濡与沫的夫人——林徽因,在他的生命中无可替代的存在。梁思成先生曾坦言道,林徽因是他生命活力的催化剂。在两人相处的时间中,无形间也会令他面临着思想方面的压力,这也促使他不断地学习、思考、不断追求美的愉悦。“美、风度、热情、智慧、诙谐、调皮、关心、机智、热情、强大的生命力。”所有这些形容词都是近旁的人见到林徽因时对她的描述,甚至还有林洙在她整理编辑的书稿中曾提及的:”像恋人似的”对她着迷”的描述。她说:”她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在林洙所整理的书中有很多林徽因的照片,第一眼看上去只能称为是一个皮肤很好、相貌平凡、略显稚嫩的女士,但是其中所散发出的气质足以证明是一位迷人的女士。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他们都能够自由地保持着自己的本性,而在今天,做到这点却很难。社会、家庭总在不断向你提出“额外”的难以企及的要求,让人无所适从。

他们夫妇两人的生活可以用梁思成先生曾提及的话来形容:”兴会淋漓”。这也是梁启超先生在教育子女时,对他们唯一的要求,这一点不仅是当时,即便是在今日也是非常难得。他们追求生命的趣味,认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对学问:”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 “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学问内容之充实扩大,与生命内容之充实扩大成正比例。对子女:”我希望你回来见我时,还我一个三四年前活泼有春气的孩子,我就心满意足了。这种境界,固然关系到人格修养的全部,但学问上之熏陶,影响也非小。”听起来非常亲切。

假设在梁思成生命的最后时刻,林徽因还在,他一定会清醒很多。在文革那个炼狱般的年代,人的基本尊严都已经被撕得粉碎,如若坚守已经变得奢望,不妨以坦荡含纳一切,直至光明重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